一、B超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陈晓薇,莫凤叶[1](2021)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0月281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总结护理要点。结果28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8例(2.85%)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6例术后发热(2.14%)与2例恶心(0.71%),8例患者均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围术期精细护理能够减少肝癌射频消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
赵亮[2](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金千惠[3](2020)在《纳秒脉冲非热消融肝癌微创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安全性的比较》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纳秒脉冲是一种利用高压超短脉冲释放能量损毁肿瘤的新型非热局部介入肿瘤消融手段,临床操作要求与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技术类似,在麻醉状态下,经超声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医学影像手段引导下经皮穿刺、定位消融范围、消融治疗、术后随访等。与目前广泛应用的热消融技术不同,纳秒脉冲是一种非热电消融,应用高功率电场(万伏以上)和短时间(纳秒级别)的高能超短脉冲导致细胞膜不可逆电穿孔消融肿瘤。高压电脉冲在有效损毁肿瘤的同时,高频高能电刺激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引发心律失常和肌肉抽搐的风险,因此麻醉中需要重点监测心脏安全和减少肌肉抽搐等问题。前期尚无这方面的临床基础研究,本文通过兔VX2原位肝癌模型,模拟临床消融的开腹和超声引导两种常用手术入路,研究吸入和静脉注射两种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纳秒脉冲电消融的临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将28只VX2肝癌荷瘤兔随机分成开腹操作+10%水合氯醛麻醉,开腹操作+速眠新Ⅱ+10%水合氯醛+异氟烷麻醉,B超引导穿刺+速眠新Ⅱ+10%水合氯醛+异氟烷麻醉,B超引导穿刺+速眠新Ⅱ+10%水合氯醛+异氟烷+阿替卡因麻醉4组,每组7只。每组给予电场强度为15k V/cm、20 k V/cm、25k V/cm纳秒脉冲各500个,手术前15分钟至治疗后10分钟监测心率、心律、呼吸频率,记录术中体动、手术时间、复苏时间、麻醉相关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结果在开腹进行治疗时,速眠新Ⅱ联合10%水合氯醛和异氟烷麻醉效果优于单纯10%水合氯醛麻醉。在B超引导经皮穿刺下行纳秒脉冲治疗肝癌时,进针前用阿替卡因行局部麻醉对控制呼吸频率有明显优势。结论纳秒脉冲消融肝癌对麻醉要求较高,初步证实了静脉复合吸入麻醉在纳秒脉冲治疗肝癌中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刘占伟[4](2019)在《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方案与单纯TACE方案治疗大肝癌(LH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远期生存,同时进一步研究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L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TACE方案治疗,以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进行诊断性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及血液供应情况,选择性插管直至肿瘤供血动脉,以碘油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后注入化疗药物,最后以明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近端延长化疗时效,每隔2840天进行一次,不超过3次。研究组患者采用TACE联合MWA治疗,先行TACE治疗,步骤同对照组,30天后或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MWA术治疗,局部浸润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穿刺导入微波电极至预定肿瘤部位,根据肿块大小和患者情况调节微波机功率、作用时间和进针次数,根据肿瘤形态及大小布针,大肿瘤分次从不同方向多点多部位分段凝固、多点组合,消融结束后边退针边凝固针道。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门静脉分支癌栓、淋巴转移、肿瘤最大直径、肝功能分级、巴塞罗那分期(BCLC)等一般资料。于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日期截止至2019年8月。以首次进行治疗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作为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ST)。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1年、2年及3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链抗原19-9(CA19-9)、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预后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治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完全缓解(CR)与部分缓解(PR)人数占比、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病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PD人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ORR及D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FP、AFU、CA19-9、γ-GGT及ALP水平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AFU、CA19-9、γ-GGT及ALP水平与AFP水平呈正相关(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小于治疗前,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患者MST为23.24个月,对照组患者MST为13.58个月。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经干预后患者症状减轻。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BMI、术前AFP水平、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饮酒史、吸烟史、淋巴转移及治疗次数患者预后情况存在差异(P<0.05)。(8)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LH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TACE联合MWA方案可有效缩小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促进疾病康复、降低LHC患者体内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2)TACE联合MWA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3)近期疗效中,TACE联合MWA方案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客观缓解率和控制率;远期疗效中,TACE联合MWA方案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高具有较长的中位生存时间,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作用。(4)BMI、术前AFP水平、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饮酒史、吸烟史、淋巴转移及治疗次数为LH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其中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LH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黄辉珍,周楠,别逢桂,常后婵,罗彩霞,吴展华[5](2019)在《一例经胸腔-膈肌入路B超引导荧光镜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手术配合》文中提出总结1例经胸腔-膈肌入路B超引导荧光镜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手术配合。其手术配合要点为: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掌握患者情况、了解手术步骤、加强术中观察、准确提供手术物品、优质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
刘虹[6](2018)在《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与胃癌,受解剖位置、肝内转移、门静脉侵犯甚至远处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超过60%的患者难以进行手术切除。寻求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点。目前,肝癌替代治疗方法较多,以介入治疗应用较多,也被证实具有明确效果。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是血管介入与非血管介入术的代表性方法。但目前,上述两种方法单用的治疗效果及适用患者均相对局限,有必要探讨联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本研究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特殊位置肝癌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烟台市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和/或影像学确诊的初治的肿瘤直径≤5cm的单发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采用率的样本量计算公式估算样本,考虑25%失访,计算得所需最低样本量为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单纯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先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2周后行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收集患者基础信息、6个月治疗效果后肿瘤直径与体积变化、术后甲胎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对患者进行随访,观测患者3年内生存情况;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术后生存率,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乙肝表面抗原、肿瘤直径、癌胚抗原水平(CEA)、TNM分期等基线信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6月后进行有效率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CR与PR人数分别为9例与25例,SD与PD人数分别为6例与2例,治疗有效率为80.9%;对照组CR与PR人数分别为6例与19例,SD与PD人数分别为12例与4例,治疗有效率为59.4%,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3,P=0.031)。(3)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月后肿瘤最大直径缩小平均水平分别为1.91±0.42cm与0.92±0.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8,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月后肿瘤体积缩小平均水平分别为38.66±9.28cm3与28.01±9.48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3,P<0.001)。(4)TACE+RFA组与TACE组患者AFP治疗6月后较基线的平均降低水平分别为1252.9±216.8ng/ml与976.2±233.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4,P<0.001)。术后6月,观察组11例患者AFP回到正常水平,比例为26.2%,对照组5例回到正常水平,比例为11.9%,两组AFP正常比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779,P=0.096)。(5)并发症中以骨髓抑制发生率最高,观察组与对照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61.9%与54.8%,患者骨髓抑制分级均相对较低,均在II°以内。其次为消化道反应与转氨酶上升,但分级均低于二级。不同组别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转氨酶上升及术后发热的发生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9月(95CI%:14.391-23.609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14月(95CI%:11.149-15.581月)。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4,P=0.017)。(7)观察组治疗后6月、12月、24月及36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29、0.833、0.784与0.572;对照组治疗后6月、12月、24月及36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05、0.734、0.530与0.327,中位生存时间25月(95CI%:18.397月-31.603月)。K-M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36月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8,P=0.013)。(8)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治疗方式,Child-Pugh分级及TNM分期是肝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在平衡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相对于TACE+RFA联合治疗的患者,单用TACE治疗的患者3年死亡风险HR=1.748(95%CI:1.251-2.245,P=0.035)。结论:(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提高RFA对肿瘤组织的消融与清除,联合治疗可提升治疗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2)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3)年龄与基线肝功能分级是影响特殊位置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高龄及分期较晚的患者的随访关注,严格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以改善远期预后。
祝慧艳,姚红响,富静,黎红玮[7](2017)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序贯治疗中小肝癌的观察与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中小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序贯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我院102例不愿手术或不能外科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中小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序贯治疗,序贯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和一般护理,治疗后重视疼痛管理,加强发热、出血、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并同时做好出院指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分成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术前不使用芬太尼,术后疼痛评分≥4分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实验组术前6 h常规予芬太尼透皮贴4.2 mg贴前胸壁,术后常规医嘱给予氨酚羟考酮长期口服。结果两组术后平均疼痛VAS评分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102例患者治疗后病灶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序贯治疗后患者应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以降低患者不舒适感,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快速康复。
袁蕊,何凤英,吴钿[8](2017)在《Orem护理模式在肝癌射频消融围手术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Orem护理模式在肝癌射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肝癌行射频消融的患者60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Orem护理模式,观察2组治疗的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依从性、自护能力调查得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比传统的护理模式,Orem护理模式更加合理有效。
李柱[9](2017)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居我国大陆地区肿瘤死亡原因的第2位,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肝癌早期,通常没有很明显的特异性症状,若出现腹部明显疼痛、可触摸到肿块、消化道出血等,通常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外科治疗(肝切除治疗、肝移植术)、经血管介入栓塞化疗、系统化疗、放射治疗、消融治疗、冷冻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临床上因为受到肝癌部位、大小、数量及肝外转移,尤其是由于肝硬化、肝炎及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大概只有约20%的肝癌病人采取了手术根治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彩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即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治疗技术,它的近期疗效确切且满意,对临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有学者则认为RFA将有可能成为最有发展前景、最常用的肿瘤局部消融治疗方法,但目前对其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资料,评价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进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射频消融术前、术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的变化,明确射频消融术的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中的χ2检验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预后及局部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80例肝癌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次数共为94次,处理病灶共为101个,病灶平均大小为(2.69±1.30cm)。术后1月复查增强CT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5.0%(68/80),RFA术后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较前明显好转(P<0.05);不同年龄、术前AFP水平、是否伴有肝硬化和肝炎史、射频次数的患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肿瘤≤3cm、单发肿瘤、邻近无存在重要器官、无血管癌栓形成、消融范围充足以及肿瘤生长方式为非浸润性的生存期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经多因素分析,肝功能分级、肿瘤数量以及是否有血管癌栓形成是影响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影响因素分析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硬化、肝炎史、消融频率、血管癌栓形成、消融范围充足、肿瘤生长方式等9个因素与肝癌患者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有关,9个因素导入Cox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影响肝癌患者RFA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的独立因素分别有肝硬化、肝炎史、血管癌栓形成。结论:采取标准规范化的RFA治疗肝癌是一种疗效满意的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具有安全性好、创伤小、疗效显着、定位准确、可重复治疗的优点;RFA治疗肝癌的疗效确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数目、血管癌栓形成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而肝硬化、肝炎史、血管癌栓形成则是RFA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高危因素。
谢娜[10](2017)在《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提高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接受了多级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患者32例,通过了解围手术期护理的质量了解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方法。结果以上32例患者案例均成功接受了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后1.5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案例。结论如能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后的护理,便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二、B超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 |
1.3 护理 |
1.3.1 术前护理 |
1.3.2 术中护理 |
1.3.3 术后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2)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材料 |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情况 |
2.2.2 处理方法 |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
2.4 结果讨论 |
第三章:结论 |
3.1 讨论 |
3.2 研究结论 |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纳秒脉冲非热消融肝癌微创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安全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1.1 肝细胞肝癌现状 |
1.2 纳秒脉冲介绍 |
1.3 纳秒脉冲的优势 |
1.4 纳秒脉冲参数与抗肿瘤作用 |
1.5 纳秒脉冲消融的麻醉要求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药品 |
2.4 实验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肿瘤大小 |
3.2 麻醉效果比较 |
3.3 不同麻醉方式对兔子的心电图影响 |
3.4 不同麻醉方式对兔子呼吸频率影响 |
3.5 麻醉方式对兔子体动的影响 |
3.6 麻醉方式对手术时间及复苏时间的影响 |
3.7 纳秒脉冲消融术后存活时间 |
3.8 麻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局部消融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评价及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PHC诊断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癌标志物水平比较 |
2.4 肝癌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比较 |
2.6 两组患者术后存活情况比较 |
2.7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8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2.9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附图 |
4 讨论 |
4.1 背景 |
4.2 实验室检查 |
4.3 影像学检查 |
4.4 治疗 |
4.5 TACE联合MWA治疗LHC结果分析 |
4.6 本研究不足及改进方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治疗方法 |
3.指标收集与患者随访 |
4.统计分析方法 |
5.质量控制方法 |
6.论文撰写阶段 |
结果 |
1.患者一般情况 |
2.近期治疗效果 |
3.治疗后6月肿瘤最大直径与肿瘤体积 |
4.AFP变化 |
5.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6.肿瘤进展情况 |
7.患者生存情况 |
8.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序贯治疗中小肝癌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护理方法 |
1.3.1 心理护理 |
1.3.2 术前准备 |
1.3.3 手术区域的护理 |
1.3.4 一般护理 |
1.3.5疼痛的管理 |
1.3.6 尿量的观察 |
1.3.7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1.3.8 出院指导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Orem护理模式在肝癌射频消融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常规护理模式 |
1.2.2 Orem护理模式 |
1.2.2. 1 完全补偿护理系统 |
1.2.2. 2 部分补偿系统 |
1.2.2. 3 支持-教育系统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2。 |
2.2 2组自护能力比较, 见表3。 |
2.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Orem护理理论核心 |
3.2 Orem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
3.3 Orem护理模式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
3.4 Orem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
4 小结 |
(9)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术前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术前准备: |
3.2 术中护理: |
3.3 术后护理 |
3.3.1 常规护理: |
3.3.2 出血护理: |
3.3.3 饮食护理: |
3.3.4 并发症护理: |
3.4 出院指导: |
四、B超引导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J]. 李娟,陈晓薇,莫凤叶.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1)
- [2]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3]纳秒脉冲非热消融肝癌微创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安全性的比较[D]. 金千惠. 浙江大学, 2020(02)
- [4]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D]. 刘占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5]一例经胸腔-膈肌入路B超引导荧光镜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的手术配合[J]. 黄辉珍,周楠,别逢桂,常后婵,罗彩霞,吴展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12)
- [6]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虹. 青岛大学, 2018(02)
- [7]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序贯治疗中小肝癌的观察与护理[J]. 祝慧艳,姚红响,富静,黎红玮. 中国现代医生, 2017(23)
- [8]Orem护理模式在肝癌射频消融围手术期的应用[J]. 袁蕊,何凤英,吴钿.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07)
- [9]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D]. 李柱.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10]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手术期护理[J]. 谢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