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机数据文件备份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钟敏[1](2021)在《SRAM型FPGA的SEU容错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RAM型FPGA高逻辑密度的可重构资源以及可动态重构的特性,使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CMOS工艺结构的SRAM存储单元在空间辐射环境中容易受到辐射粒子的撞击引起内部逻辑的翻转——单粒子翻转效应(Single Event Upset,SEU)。常规的翻转主要是单比特翻转(Single Bit Upset,SBU),而FPGA技术节点越小其逻辑资源越紧凑,单个逻辑翻转时会诱发其相邻位发生翻转,引发多比特翻转事件(Multiple Bit Upset,MBU)。FPGA的存储单元中块存储器(Block RAM,BRAM)和配置存储器(Configuration RAM,CRAM)内存占比最高,而且传统的SBU纠错方法无法适用于MBU,因此BRAM和CRAM的MBU容错研究对于缓解SEU效应至关重要。本文以Xilinx Virtex-5系列XC5VFX70T芯片为目标,研究BRAM和CRAM的SEU故障缓解策略,设计了可注入最多4位错误的故障测试系统,模拟MBU事件。研究了纠错能力更强的纠错码,并设计故障检错与纠错(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EDAC)系统实现MBU故障的修复,从而降低SEU事件对FPGA存储器的影响,提高FPGA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利用Reed-Muller(RM)码设计了EDAC容错系统对BRAM进行防护,并且针对EDAC系统自身没有辐射防护功能的缺陷,进行了三模冗余的加固防护。研究了CRAM的帧组织结构,并采用内部配置访问接口(Internal Configuration Access Port,ICAP)对CRAM进行回读/配置操作;设计Gray码防护系统,利用校验位实现对配置帧数据的检错与纠错。通过研究Essential Bits技术将CRAM配置帧中与用户设计相关的必要位提取出来作为故障库,减少需要处理的帧数据。最后,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均表明,本设计能实现对BRAM和CRAM的多位故障注入、故障检测与故障修复,并且最高能纠正3位及以下的翻转。在50MHz的工作频率下CRAM的故障检测与修复可在回读一帧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因此单帧故障检测与修复周期为2.38μs,修复后重配置一帧的周期为2.32μs。系统所占Slice资源的比例约为2.7%。
陈涤昕[2](2021)在《基于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卫星任务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开始向多任务调度、高速计算、大数据高速传输与大容量存储等方向发展。传统的航天级处理器已经难以满足当前需求,采用工业级元器件搭载操作系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工业级元器件不具备抗辐射能力,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易受高能辐射粒子影响发生故障,因此采用容错技术提升基于工业级元器件星载综合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本文结合国外内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发展趋势,针对ZHX卫星项目需求从系统容错架构设计、基于操作系统的星载可靠性加载设计以及系统级冗余备份管理方案三方面开展了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本文主要贡献如下:一、针对ZHX项目支持操作系统、在轨智能计算、在轨可更换升级等功能需求,设计了综合电子系统双机异构备份冗余架构,通过高低速数据总线分离提升数据传输有效性,并针对重要数据进行点对点通信备份,提升了整系统的数据传输容错能力。二、针对基于操作系统的星载可靠性加载需求,提出了三种基于三模冗余可靠性的加载方式,从加载效率、资源消耗、可移植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对加载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完成了基于操作系统的星载可靠性加载模块设计与FPGA代码实现。三、针对双机异构备份冗余架构下多处理器竞争式机制,提出了父级仲裁式与同级自主式两种冗余管理方式,解决了温备份下管理权冲突问题,实现平稳可靠交接,并进一步设计实现了主从机切换流程与主从系统间系统信息同步机制,提升了双机异构备份冗余架构设计下的系统可靠性。综上所述,本文所设计的综合电子系统架构采用搭载操作系统的ARM处理器与智能计算单元的硬件架构,并采用可靠性加载设计与冗余管理方案加固,因此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等优点,满足ZHX卫星综合电子系统设计需求。所提出的系统架构、星载可靠性加载方式及系统级冗余备份管理方案的设计思路具有通用性,功能模块具备可移植性,可以在其他卫星系统中得到应用。
余国倩,陶光毅,封得华,赵天宇,李薇[3](2020)在《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水文大数据存储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有的技术架构和主流软件工具存储水文大数据存在的问题,分析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水文大数据的优势和技术特点,提出非关系型数据库TRIP存储水文大数据的方法。TRIP数据库管理系统部署在PC机上,水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在与PC机数据连接的磁盘存储装置的数据库文件中,根据水文数据的规模,增加磁盘存储装置的数量和容量。研究结果证明,TRIP数据库能够存储多种类型、格式的水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可为水文行业存储水文大数据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徐智斌[4](2020)在《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可靠性作为船舶管理提升和船舶技术发展的关键要义,其网络可靠性愈发受到业界重视并相继被写入行业监管和技术指导文件。网络可靠性按数据化层次可分为信息网络可靠性和控制网络可靠性,其控制网络可靠性是船舶电站领域热点研究课题。本课题以提升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故障容错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为目标,开展了热备冗余系统功能设计和自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相关研究对于提升控制网络可靠性水平和船舶电站系统性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基于可靠性特征曲线理论分析,从单元故障率层面为控制器件选型提供理论支撑;运用逻辑框图法开展电气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可靠性分析,为控制系统冗余设计提供静态理论支撑;运用马尔可夫法开展电气单部件系统和双部件系统可靠性分析,为控制器件热备运行提供动态理论支撑。第二,针对自动控制系统功能配置机制,基于船舶电站控制性原理分析,运用分布式控制理念开展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开展发电机组Motion PLC控制器接口分配和组态配置,运用模块化理念开展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和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第三,针对热备冗余系统功能配置机制,基于船舶电站可靠性理论分析,开展船舶电站Station PLC控制器自动化功能基础设计和故障自诊断功能软件设计,运用并联式冗余系统结构和软件化编程实现手段,在硬件层面配置Station-R PLC控制器并在软件层面主备状态确定和实时数据备份来实现热备冗余功能;运用集中式管理理念开展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监控功能设计,通过“PC机+触摸屏”硬件配置和通讯组态软件编程来实现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第四,基于船舶电站物理仿真系统实验平台,开展船舶电站控制系统功能基础调试及规范性验证,开展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综合调试及规范性验证,经实验验证,控制系统功能运行指标满足海船入级规范和船舶检验指南等相关行业要求;另外在船舶电站可靠性特征量衍变与可靠性管理方面论述了些许思考。
庞彬尧[5](2020)在《基于STM32和USB的大容量存储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大容量存储设备是数据采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的作用是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和有效管理。在现代军事中,导弹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导弹研发过程中,各种飞行数据对于科研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这便存在了一个一直困扰研发人员的难点问题,那就是如何将采集系统测得的大量数据高速准确地保存到存储器中。本设计从这一目的出发,主要研发一种用于导弹飞行数据采集系统的大容量存储器,实现对导弹飞行数据高速有效的存储。本设计选择STM32为主控芯片,NAND FLASH为存储介质。首先,通过STM32上的异步静态存储器对采集系统的8位FIFO数据进行接收和缓存。然后将缓存的数据存储到NAND FLASH中。最后通过USB接口对NAND FLASH中的数据进行读写和删除操作,从而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设计。本设计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将数据准确的存储到NAND FLASH中,因为在出厂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无效块,从而使数据丢失。我们通过三步实现,首先,使用ECC校验对所有块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坏块进行标记。然后建立坏块映射表,坏块映射表主要是为了使NAND FLASH的物理地址和之后文件系统的逻辑地址相互映射。最后建立保留区,通过在保留区内留一定量的有效块来代替坏块的方法实现坏块管理,还通过在使用保留区进行数据复写时均分擦除的次数的方法来实现磨损均衡。第二个问题,由于系统掉电而导致的数据丢失问题。这是因为文件系统在写入数据时,需要在写文件后将文件关闭才能完成数据写入的操作,否则数据就会丢失。而本设计所处的环境随时都有可能掉电,无法准确地在系统掉电前来关闭文件,因此需要设计掉电保护。本设计采用的方法是在写入文件时设置按时间进行阶段性自动保存的方法,这样即使掉电,也能将上一时刻的数据完整保存,防止数据丢失。
石洋[6](2020)在《金川集团VMware View桌面虚拟化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全球都享有盛誉的化工联公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金属生产企业之一,是亚洲一地世界第三的的镍生产加工地,在国际社会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国有型大企业,人员机构庞大,组织结构复杂,所以对桌面管理的要求也非常高。目前的PC分布模式已经相对落后,出现了资料泄密、工作资料易丢失、出差人员办公不便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找到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对现实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析对比了虚拟桌面、无盘工作站以及上网安全桌面三种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比对并结合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最终采纳虚拟桌面解决方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虚拟桌面将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封装到相互隔离的层次,以改善桌面管理,并为用户提供各自桌面的个性化视图。同时全面兼容现有的无盘工作站系统,完全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核心系统的软硬件设置的基础上全面替代,达到无风险快速部署的目的。本文详细介绍了虚拟桌面系统规划设计方案以及服务器的搭建过程,结合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情况,提出升级改造方案。此次从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现阶段数据中心虚拟桌面环境出发,详述了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基于VMware的X86服务器虚拟化基础架构和Horizon桌面虚拟化实施规划,虚拟化的项目实施。包含了VMware最佳实践,通过对于虚拟化的需求的交流,了解了本技术和商业的约束,业务需求,实施中将使用VMware的最佳实践来满足这些需求。并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最后,在虚拟桌面的使用及运维过程中通过收集、汇总、分析了金川集团虚拟桌面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与国内其他云桌面进行深度技术对比,分析得到需要对金川集团虚拟桌面系统从硬件架构、平台部署模式、底层软件版本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解决现有平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网络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
贾天有[7](2020)在《Linux系统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上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的提出,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设备已成为热门研究对象。用电信息采集终端是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汇集和转发用户侧用电信息。本文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功能需求开发一款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为后续应用层业务程序的开发提供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是运行在嵌入式硬件平台上的基础软件支撑,与特定硬件平台绑定,它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差别,降低应用层业务程序和底层驱动代码的耦合性,为应用层业务程序的开发、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是推动嵌入式系统应用迅速发展的因素,本系统使用的CPU是以ARM926EJ-S为内核的SCM601工业级处理器,完成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1)搭建了Linux内核移植开发平台,建立交叉编译环境,针对目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过于复杂和冗长的缺点,在分析Bootloader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SCM601处理器芯片的特性和内核参数传递机制,开发出一种微型Bootloader程序并进行移植;(2)在分析Linux内核启动流程和对内核的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内核的裁剪、编译和移植;(3)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存储介质的类型,使用Busybox源码编译、制作了UBIFS类型的根文件系统,并移植开发了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外围设备对应的驱动程序,重点移植了实时时钟驱动,开发了按键驱动和LCD驱动;(4)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重备份文件的终端启动方法,增加了终端启动的稳定性。最后,编写应用层测试程序,验证了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的功能,结果显示,该操作系统平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应用在实际的的项目开发中,降低应用层业务程序开发的难度,提升产品开发效率。
周祥清[8](2020)在《一种圆轴智能校直机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智能家居等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市场对各种圆轴类工件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长,而圆轴类元件的校直是其生产过程中最后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其将直接决定圆轴类元件的合格性。目前,在大部分工厂中仍用人工手动进行校直,精度和效率上都相对较低,且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圆轴类元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和圆轴类元件的质量越来越高的趋势下,圆轴智能校直机的开发对降低圆轴类元件加个成本和提高圆轴类元件生产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在分析了国内外校直机、运动控制器和运动控制算法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ARM微控制器的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系统功能及客户需求,设计了以STM32F407ZET6微控制器为核心的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介绍了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和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并最终完成了圆轴智能校直机代电路设计与制作。(2)分析了运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几种速度规划算法,并为了适合各种轴类校直的负载不同的主轴。设计了一种主轴自适应速度规划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快速提升主轴运行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轴起步和停止时的柔性冲击,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为提高校直点校直效率,防止对同一点重复校直,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校直点校直下压量,并进行了MATLAB仿真分析。(3)完成了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软件,包括主程序设计、控制器通讯子程序、系统使用期限管理子程序、圆轴及检测点信息处理子程序、校直点校直子程序、手动控制子程序和Bootloader更新升级子程序等。最后,对本课题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本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未来改进方向做出了展望。
兰军峰[9](2019)在《基于双冗余设计的核电站耐辐照数字化仪控系统》文中认为仪控系统是核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电站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仪控系统的发展也比较迅速,目前,国内外核电站仪控系统在非辐照区域基本都实现了全数字化控制,但是在辐照区域仍采用以模拟控制为主,需求硬件资源多,操作繁琐。本课题依据用户对核电站某型号压水堆机组仪控系统提出的功能需求,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核电站耐辐照区域的数字化仪控系统,系统作为通信从站,实现了与当前机组采用的浙大中控ECS-700系统的COM722-S主站通信模块的对接。设计的系统资源包含上位机配置软件、耐辐照RS422总线以及通信控制模块和耐辐照智能IO模块的软硬件。为实现辐照区域设备的数字化控制,通过选用耐辐照芯片、耐辐照模块、耐辐照总线以及铅壳等多种组合方案开展耐辐照设计。为满足待测设备测点信号的多样性要求,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三种耐辐照智能IO模块,包括耐辐照AI模块、耐辐照DI模块以及耐辐照MIO模块,其中耐辐照AI模块包括8路模拟量输入,耐辐照DI模块包括16路数字量输入,耐辐照MIO模块包括2路模拟量输入、1路模拟量输出、4路数字量输入以及4路数字量输出通道。另外,为满足浙大中控ECS-700系统的双冗余设计要求,在通信控制模块和RS422总线电路设计中分别加入了双冗余设计,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在数据通信中替代传统多条电缆传输的方式,采用耐辐照RS422现场总线的方式,节省系统大量资源及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本课题采用Lab VIEW开发工具完成了上位机配置软件的编写,可根据系统组态情况,对通信控制模板进行现场配置及调试,结合C语言编写的通信控制模块嵌入式软件和耐辐照智能IO模块嵌入式软件控制,进而实现了对各耐辐照智能IO模块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可通过中控室组态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采用PROFIBUS协议实现了与浙大中控主站系统的数据对接。
刘茂珍[10](2019)在《云存储中支持数据更新的密文块去重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云存储系统中数据规模已经达到ZB级别。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海量数据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这些重复数据消耗了大量的存储资源。为减轻云存储系统的存储压力,节省存储空间,数据去重复化删除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数据压缩技术”得到广泛地应用。该技术可以删除云存储系统中的冗余数据,其中,去重粒度越小,则去重比率越高,而且客户端去重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用户上传带宽,节省上传时间。现阶段的云存储数据去重技术需要考虑保护用户数据的私密性,并提供云备份数据的更新操作,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因此,可更新的密文块去重技术将成为数据去重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实现可更新密文块去重方案存在以下三大挑战:(1)如何实现跨文件的密文块去重;(2)如何安全高效地实现数据更新操作;(3)如何处理文件所有权回退问题,防止用户数据被非法访问。虽然现有的消息锁定式加密算法可以初步解决挑战一,但目前没有方案可以同时解决这三大挑战。对此,本文提出一种支持数据更新和文件所有权动态管理的加密文件块去重方案UBLDe(Updatable Block-level Deduplication with Dynamic Ownership Management on Encrypted Data),能够同时解决上述三大挑战。在UBLDe方案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支持结构更新的文件所有权认证结构,即动态平衡跳跃表DBSL(Dynamic Balanced Skip List),以实现对数级的高效更新操作。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快速混杂分离算法MIX,服务器利用文件群密钥和MIX算法对一个文件中的所有密文块和密钥文件密文进行安全快速地混杂操作,以确保只有文件拥有者可以通过群密钥正确地分离出密文块和密钥文件密文,从而实现文件所有权的管理。最后,我们给出了UBLDe方案的安全性证明,并设计实验评估了UBLDe方案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UBLDe方案与现有的去重方案相比,具有计算量低、通信带宽少和实用性强等优点,适用于文件长度量级较大的云存储系统去重。UBLDe方案重点解决了加密文件块的去重和更新操作,以及文件所有权的管理问题。UBLDe方案能减少重复文件的上传带宽,但对于不重复文件中的重复密文块仍需要上传到服务器端进行去重操作,而且该方案没有明确地说明云服务器对文件和文件块的元数据存储管理问题。对此,我们在UBLDe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文件块客户端去重和服务器端存储管理的密文去重方案BL-CDSM(Block-level Client-side Deduplication with Server-side Storage Management on Encrypted Data)。该方案同时实现了不同文件中细粒度的文件块客户端去重以及相同文件的粗粒度文件客户端去重,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的上传带宽。为有效地提高服务器的管理效能,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存储管理结构HTT(Hash Table Tree),该结构具有可扩展性,能够实现对文件/文件块元数据的存储、快速查找和更新操作,并构建“用户-文件-文件块”三者的关联关系,实现文件和文件块的管理。最后,我们给出了BL-CDSM方案的安全性证明,并设计实验评估了BL-CDSM方案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UBLDe方案相比,BL-CDSM方案大大地减少用户上传带宽。在文件块去重比率较小的情况下,BL-CDSM方案会消耗较多的计算资源,但是当文件块去重比率达到90%以上时,该方案在客户端所产生的计算开销将大大减少,要优于UBLDe方案。
二、PC机数据文件备份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机数据文件备份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SRAM型FPGA的SEU容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SRAM型FPGA应用概述 |
1.1.2 SEU效应概述 |
1.2 SEU容错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Virtex-5 FPGA的SEU容错系统总体方案 |
2.1 Xilinx SRAM型FPGA内部结构和故障模式 |
2.1.1 SRAM型FPGA内部结构 |
2.1.2 SRAM型FPGA典型故障 |
2.2 Xilinx Virtex-5 FPGA的BRAM模块 |
2.3 Virtex-5 FPGA的CRAM |
2.3.1 CRAM的帧组织 |
2.3.2 配置比特流和数据包类型 |
2.3.3 配置比特流的必要位 |
2.3.4 CRAM刷新机制 |
2.4 ECC码分析 |
2.4.1 存储器编码防护的可靠性 |
2.4.2 RM码编译码原理 |
2.4.3 Gray码编译码原理 |
2.5 MBU故障修复系统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EU容错系统设计 |
3.1 BRAM的SEU容错设计 |
3.1.1 BRAM的EDAC防护设计 |
3.1.2 EDAC电路的容错设计 |
3.2 CRAM的SEU容错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CRAM容错系统FPGA端设计 |
3.3.1 子模块功能介绍 |
3.3.2 命令模式功能概述 |
3.3.3 ICAP控制模块设计 |
3.3.4 帧地址生成控制模块设计 |
3.3.5 初始化控制模块设计 |
3.3.6 刷新控制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容错系统的实验与验证 |
4.1 修复系统FPGA端调试波形图 |
4.1.1 BRAM容错控制 |
4.1.2 CRAM初始化模块控制器 |
4.1.3 CRAM刷新模块控制器 |
4.1.4 CRAM帧地址生成控制器 |
4.2 实验平台 |
4.3 系统功能验证 |
4.3.1 必要位的提取 |
4.3.2 系统单功能验证 |
4.4 DUT电路故障分类和修复测试 |
4.5 系统性能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研究现状 |
1.2 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太空辐射环境及危害 |
1.2.2 卫星容错技术 |
1.2.3 综合电子系统数据存储容错技术 |
1.2.4 综合电子系统系统容错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综合电子系统总体方案 |
2.1 功能及性能指标 |
2.1.1 综合电子系统主要功能 |
2.1.2 综合电子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2.2 综合电子系统架构 |
2.2.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2.2.2 总线设计 |
2.2.3 接口转换与扩展 |
2.3 本章小结 |
3.操作系统星载可靠性加载设计 |
3.1 可靠性模型分析 |
3.2 存储数据三模冗余纠错机制 |
3.3 基于RT-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方式 |
3.4 基于eMMC存储器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3.4.1 eMMC存储器介绍 |
3.4.2 基于eMMC的三模冗余设计 |
3.4.3 基于INOUT接口的双向数据流向判决逻辑 |
3.5 基于QSPI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3.5.1 QSPI接口介绍 |
3.5.2 虚拟SPI Flash设计 |
3.5.3 基于QSPI接口的三模冗余设计 |
3.6 基于SD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3.6.1 SD接口介绍 |
3.6.2 虚拟SD卡设计 |
3.6.3 基于SD接口的三模冗余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双系统冗余备份管理方案研究 |
4.1 综合电子系统主从状态管理 |
4.2 故障信息检测 |
4.3 系统冗余备份管理权切换设计 |
4.3.1 父级仲裁切换 |
4.3.2 同级自主切换 |
4.3.3 主从切换设计分析 |
4.4 主从系统信息同步 |
4.5 本章小结 |
5.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测试与分析 |
5.1 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原理样机 |
5.2 操作系统星载可靠性加载设计测试与分析 |
5.2.1 原理样机测试方案及内容 |
5.2.2 基于eMMC存储器的可靠性加载设计测试与分析 |
5.2.3 基于QSPI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测试与分析 |
5.2.4 基于SD接口的可靠性加载设计 |
5.2.5 可靠性加载设计小结 |
5.3 双系统冗余主从架构测试 |
5.3.2 父级仲裁切换测试 |
5.3.3 同级自主切换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水文大数据存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水文数据的基本要求和技术特点 |
1.1 基本要求 |
1.1.1 非关系型数据库结构的基本要求 |
1.1.2 非关系型数据库字段类型的基本要求 |
1.2 技术特点 |
2 数据来源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水文数据的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硬件和软件环境 |
2.3 存储方法 |
3 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水文数据存储研究结果 |
3.1 水文结构化数据存储 |
3.2 文本格式电子文件存储 |
3.3 图像格式文件存储 |
3.4 水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
3.5 非关系型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方法 |
3.5.1 非关系型数据库备份 |
3.5.2 非关系型数据库还原 |
3.6 数据库数量与容量 |
4 结语 |
(4)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船舶电力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
1.2.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3 船舶电站动静态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
2 电气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 电气系统可靠性理论基础 |
2.1.1 可靠度与失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
2.1.2 可用度与修复率及其相互关系 |
2.2 电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
2.2.1 电气串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
2.2.2 电气并联系统静态可靠性分析 |
2.3 电气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
2.3.1 电气单部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
2.3.2 电气双部件系统动态可靠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船舶电站控制系统功能原理 |
3.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
3.2 船舶电站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原理 |
3.2.1 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控制原理 |
3.2.2 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控制原理 |
3.3 船舶电站热备冗余系统核心功能原理 |
3.3.1 PLC热备冗余系统结构功能原理 |
3.3.2 PLC热备冗余实现方式功能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
4.1 发电机组PLC核心控制器基础设计 |
4.1.1 Motion PLC控制器接口分配 |
4.1.2 Motion PLC控制器组态配置 |
4.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硬件设计 |
4.2.1 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硬件设计 |
4.2.2 船舶电站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硬件设计 |
4.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软件设计 |
4.3.1 船舶电站自动准同步并车功能软件设计 |
4.3.2 船舶电站自动调频调载功能的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5.1 船舶电站PLC核心控制器基础设计 |
5.1.1 Station PLC控制器自动化功能基础设计 |
5.1.2 Station PLC控制器故障自诊断软件设计 |
5.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硬件设计 |
5.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软件设计 |
5.3.1 Station PLC与Station-R PLC主备状态确定 |
5.3.2 Station PLC与Station-R PLC实时数据备份 |
5.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
5.4.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硬件设计 |
5.4.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人机交互功能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调试与评价 |
6.1 船舶电站物理仿真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
6.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设计基础调试 |
6.2.1 船舶电站相位差检测装置调试分析 |
6.2.2 船舶电站PID控制器参数整定调试 |
6.2.3 船舶电站频率调整动态指标性能验证 |
6.2.4 船舶电站调频调载动态指标性能验证 |
6.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综合调试 |
6.3.1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切换时效分析 |
6.3.2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失电故障模拟 |
6.3.3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寿命指标理论验证 |
6.3.4 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主备切换性能验证 |
6.4 关于船舶电站定位演变与可靠性特征量衍变的思考 |
6.5 船舶电站可靠性管理的思考与本课题有待完善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5)基于STM32和USB的大容量存储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2 存储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大容量存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设计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架构 |
2.1.1 系统的技术要求 |
2.1.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2 FLASH存储器类型与选型 |
2.2.1 NAND FLASH和 NOR FLASH的区别 |
2.2.2 NAND FLASH的选型 |
2.3 主控芯片的选型 |
2.3.1 常用NAND FLASH控制器 |
2.3.2 MCU的选型和主要性能 |
2.3.3 USB通讯功能的实现 |
2.4 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
2.5 本章小结 |
3.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主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
3.1.1 电源电路设计 |
3.1.2 时钟电路设计 |
3.1.3 调试电路设计 |
3.1.4 复位电路设计 |
3.2 USB接口电路 |
3.3 存储器接口电路 |
3.4 其他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整体工作流程 |
4.2 NAND FLASH的阵列操作 |
4.2.1 NAND FLASH的组织结构 |
4.2.2 NAND FLASH主要逻辑实现 |
4.2.3 ECC纠错设计 |
4.2.4 坏块管理和磨损均衡 |
4.3 FAT文件系统的移植 |
4.3.1 FAT文件系统的简介 |
4.3.2 FAT文件系统的实现 |
4.3.3 掉电保护设计 |
4.4 USB固件程序设计 |
4.4.1 USB简介 |
4.4.2 USB固件程序的移植 |
4.5 本章小结 |
5.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的整体测试方案 |
5.2 数据存储测试 |
5.3 USB接口测试 |
5.4 本章总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金川集团VMware View桌面虚拟化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金川集团办公终端现状调研 |
2.2 办公终端使用的主要问题分析 |
2.3 传统服务器部署模式的现状分析 |
2.4 可行的解决方案分析 |
2.4.1 桌面虚拟化 |
2.4.2 无盘工作站 |
2.4.3 上网安全桌面 |
2.4.4 三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容量估算 |
3.3 物理拓扑图 |
3.4 详细设计 |
3.4.1 设备命名 |
3.4.2 物理服务器 |
3.4.3 物理网络设计 |
3.4.4 虚拟网络设计 |
3.4.5 存储设计 |
3.4.6 群集设计 |
3.4.7 开放端口 |
3.5 云桌面设计 |
第4章 系统实施 |
4.1 公司机关大楼虚拟平台部署 |
4.2 虚拟服务平台建设 |
4.3 服务器平台搭建 |
4.3.1 ESXi5.5安装 |
4.3.2 安装vCenter Server5.5 管理服务器 |
4.3.3 配置主机和vCenter Server |
4.3.4 添加主机到群集 |
4.3.5 为ESXi主机添加共享存储 |
第5章 系统关键技术点及创新点 |
5.1 虚拟桌面系统介绍 |
5.2 VMWare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特性 |
5.2.1 vSphere HA |
5.2.2 vSphere vMotion |
5.2.3 vSphere Fault Tolerance |
5.2.4 VMware Distributed Resource Scheduler |
5.2.5 vSphere DataRecovery |
5.3 服务器虚拟化系统方案 |
5.4 系统优缺点解析 |
第6章 系统试运行 |
6.1 系统试运行实施效果 |
6.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6.2.1 目前用户层面在日常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
6.2.2 服务器及管理平台层面出现的各类问题 |
6.2.3 用户病毒防护及病毒查杀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Linux系统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2.1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功能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内核需求分析 |
2.2.2 Bootloader需求分析 |
2.2.3 根文件系统需求分析 |
2.2.4 设备驱动需求分析 |
2.2.5 多重备份启动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系统移植方案 |
2.3.1 内核移植方案 |
2.3.2 Bootloader移植方案 |
2.3.3 根文件系统移植方案 |
2.3.4 设备驱动程序移植方案 |
2.3.5 多重备份启动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软件系统设计 |
3.1 构建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
3.1.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
3.1.2 TFTP服务搭建 |
3.2 定制Bootloader |
3.2.1 Bootloader工作流程 |
3.2.2 嵌入式Linux内核参数传递 |
3.2.3 Bootloader设计 |
3.3 Linux内核裁剪和移植 |
3.3.1 嵌入式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 |
3.3.2 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分析 |
3.3.3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的实现 |
3.4 移植根文件系统 |
3.4.1 嵌入式Linux文件系统结构 |
3.4.2 Busybox配置和编译 |
3.4.3 UBIFS文件系统制作 |
3.4.4 U盘自动挂载和程序升级 |
3.5 驱动开发移植 |
3.5.1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概述 |
3.5.2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框架 |
3.5.3 RTC实时时钟驱动移植 |
3.5.4 按键驱动程序开发 |
3.5.5 LCD驱动 |
3.6 多重备份启动系统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实现 |
4.1.1 微型Bootloader的实现 |
4.1.2 Linux内核的实现 |
4.1.3 根文件系统的实现 |
4.2 系统启动测试 |
4.3 驱动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一种圆轴智能校直机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校直机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校直机国内研究现状 |
1.3 运动控制器及算法研究现状 |
1.3.1 运动控制器研究现状 |
1.3.2 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及硬件设计 |
2.1 圆轴智能校直机系统结构设计 |
2.1.1 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1.2 圆轴智能校直机的结构组成 |
2.1.3 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2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2.2.1 控制器硬件电路结构 |
2.2.2 控制器中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2.2.3 控制器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直机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
3.1 速度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1.1 速度规划算法分析 |
3.1.2 主轴自适应速度规划算法设计与实现 |
3.2 校直点下压量BP神经网络算法设计 |
3.2.1 BP神经网络算法分析 |
3.2.2 校直点下压量BP算法规划与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4.1.1 系统软件开发工具 |
4.1.2 PC机软件开发工具 |
4.2 系统初始化和控制主程序设计 |
4.2.1 系统初始化 |
4.2.2 控制主程序设计 |
4.3 系统子程序设计 |
4.3.1 控制器通讯子程序 |
4.3.2 系统使用期限管理子程序 |
4.3.3 圆轴及检测点信息接收和存储子程序 |
4.3.4 检测点数据处理子程序 |
4.3.5 校直点校直子程序 |
4.3.6 手动控制子程序 |
4.3.7 Bootloader升级子程序 |
4.4 PC机软件操作界面设计及相关功能 |
4.5 圆轴智能校直机控制系统的调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双冗余设计的核电站耐辐照数字化仪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浙大中控ECS-700系统 |
2.2.1 ECS-700系统简介 |
2.2.2 PROFIBUS主站通信模块COM722-S简介 |
2.2.3 PROFIBUS通讯介绍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说明 |
2.3.1 系统结构 |
2.3.2 现场采集单元 |
2.3.3 供电配电部分 |
2.3.4 接口部分 |
2.3.5 传输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双冗余硬件设计 |
3.1 耐辐照智能IO模块设计 |
3.1.1 主控电路及外围电路设计 |
3.1.2 四种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1.3 电源电路设计 |
3.1.4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2 双冗余通信控制模块设计 |
3.2.1 主控电路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2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2.3 冗余检测电路设计 |
3.2.4 电源电路设计 |
3.3 通信总线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耐辐照智能IO模块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1 软件总体设计 |
4.1.2 与通信控制模块的通信协议设计 |
4.1.3 阈值比较控制设计 |
4.1.4 PID控制设计 |
4.2 通信控制模块嵌入式软件设计 |
4.2.1 双冗余嵌入式软件总体设计 |
4.2.2 与上位机配置软件的通信协议设计 |
4.2.3 与主站通信模块的PROFIBUS通信协议设计 |
4.2.4 双冗余故障检测设计 |
4.2.5 故障诊断报警设计 |
4.3 上位机配置软件设计 |
4.3.1 软件主界面设计 |
4.3.2 软件子界面设计 |
4.4 组态管理软件配置设计 |
4.4.1 GSD文件设计 |
4.4.2 硬件组态及位号表组态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及可靠性评估 |
5.1 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5.1.1 系统结构连接 |
5.1.2 上位机配置软件参数下载 |
5.1.3 组态管理软件配置 |
5.2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
5.2.1 耐辐照AI模块输入测试 |
5.2.2 耐辐照DI模块输入测试 |
5.2.3 耐辐照MIO模块输入输出测试 |
5.3 系统控制输出测试 |
5.3.1 阈值比较控制输出测试 |
5.3.2 PID控制输出测试 |
5.4 系统双冗余功能测试及可靠性评估 |
5.4.1 系统双冗余功能测试 |
5.4.2 系统可靠性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云存储中支持数据更新的密文块去重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本文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准备知识 |
2.1 消息锁定式加密 |
2.2 基于Merkle Tree的客户端数据去重技术 |
2.3 双线性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支持数据更新和文件所有权动态管理的加密文件块去重方案 |
3.1 方案设计 |
3.2 系统模型和攻击者模型 |
3.2.1 系统模型 |
3.2.2 攻击者模型 |
3.3 动态平衡跳跃表 |
3.3.1 动态平衡跳跃表设计 |
3.3.2 动态平衡跳跃表的构建和更新操作 |
3.4 MIX算法 |
3.4.1 MIX算法概述 |
3.4.2 基于MIX算法的文件所有权管理方案 |
3.4.3 MIX算法安全性证明 |
3.5 UBLDe方案详细设计 |
3.5.1 初始化阶段 |
3.5.2 文件上传阶段 |
3.5.3 文件去重阶段 |
3.5.4 文件下载阶段 |
3.5.5 文件更新阶段 |
3.6 UBLDe方案的安全性分析与证明 |
3.6.1 安全游戏 |
3.6.2 安全性分析与证明 |
3.7 UBLDe方案性能评估与分析 |
3.7.1 理论分析 |
3.7.2 测试场景 |
3.7.3 测试数据 |
3.7.4 测试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持文件块客户端去重和服务器端存储管理的密文去重方案 |
4.1 方案设计 |
4.2 系统模型与安全属性 |
4.2.1 系统模型 |
4.2.2 安全属性 |
4.3 HTT管理结构 |
4.3.1 HTT结构概述 |
4.3.2 HTT管理结构的构建和更新操作 |
4.3.3 基于HTT管理结构的存储管理方案 |
4.4 BL-CDSM方案的详细设计 |
4.4.1 系统初始化阶段 |
4.4.2 上传和去重阶段 |
4.4.3 下载阶段 |
4.4.4 更新阶段 |
4.5 BL-CDSM方案的安全性分析与证明 |
4.5.1 安全游戏 |
4.5.2 安全性分析与证明 |
4.6 BL-CDSM方案性能评估与分析 |
4.6.1 测试场景 |
4.6.2 测试数据 |
4.6.3 测试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PC机数据文件备份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SRAM型FPGA的SEU容错技术研究[D]. 钟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2]基于操作系统的微小卫星综合电子系统容错技术研究[D]. 陈涤昕.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水文大数据存储方法研究[J]. 余国倩,陶光毅,封得华,赵天宇,李薇. 水利信息化, 2020(04)
- [4]船舶电站冗余控制系统设计及可靠性分析[D]. 徐智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STM32和USB的大容量存储器的设计[D]. 庞彬尧. 中北大学, 2020(09)
- [6]金川集团VMware View桌面虚拟化研究与实现[D]. 石洋.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Linux系统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上的应用[D]. 贾天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一种圆轴智能校直机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D]. 周祥清.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9]基于双冗余设计的核电站耐辐照数字化仪控系统[D]. 兰军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云存储中支持数据更新的密文块去重协议研究[D]. 刘茂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