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缸泥浆泵漏油回收

双缸泥浆泵漏油回收

一、双缸泥浆泵漏油的回收(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18)在《新型隔膜泵结构设计与流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隔膜泵属于往复泵中的一种,但与传统往复泵相比,其液力端与动力端被橡胶隔膜隔开,将输送的浆料与动力端部件相互隔离,避免了浆料中磨砺性颗粒对传动部件的磨损。此外,隔膜泵以其液力端工作机理的独特优势,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固液两相流的工业浆料。但目前,现有的隔膜泵却也普遍存在流量系数低、排出压力脉动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论文对隔膜泵的动力端输出速度与液力端吸、排液性能提出改进,并具体设计了一款新型隔膜泵,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分析了传统隔膜泵中动力端滑块的运动速度与泵流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滑块运动速度的正弦波动是造成瞬时流量脉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以非圆齿轮-曲柄滑块组合机构取代曲柄滑块机构,并对组合机构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出组合机构中椭圆齿轮偏心率、曲拐偏心距与连杆长度比值主要参数。为设计新型隔膜泵传动机构打下基础。(2)以单作用隔膜泵为研究对象,推导其理论流量、流量不均匀系数等主要参数,分析了低流量系数与脉动流对输液管道及泵体造成的压力损伤。为提高隔膜泵排液性能,运用引流原理指导对传统液力端结构的设计,相关的研究为隔膜泵液力端设计奠定基础。(3)在隔膜泵传动机构中,连杆和曲轴是易损件。对隔膜泵传动机构做动力学研究,为有限元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样机制造前,对曲轴、连杆部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并查看零部件的疲劳安全因子与损伤云图。(4)传动机构中曲轴受力复杂。为获得曲轴在动态激励作用下的响应,对曲轴进行模态分析与谐响应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可获得其固有频率和各频率值下曲轴可能发生的振动形式。查看谐响应分析后,提取曲轴在激励作用下的位移幅值响应谱,判断曲轴是否能克服共振。(5)泵阀是液力端中的主要部件,为获取阀隙的流速规律,并指导进液端结构设计。以进液阀为例,对阀隙流场仿真计算,完成对进液口与进液阀的物理模型简化与建立、介绍湍流数学分析模型,设置流场分析中参数,根据分析结果指导进液端结构的改进。本文对以上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隔膜泵动力端输出速度接近匀速,减小机构的往复惯性力与脉动流对泵体的冲击;改进后的液力端腔体结构,提高了泵的流量系数;查看其曲轴与连杆的疲劳安全因子云图,数值均大于1,则在设计寿命下安全工作;通过查看曲轴瞬态响应值,曲轴能够克服连杆对其作用的瞬态激励,不发生共振现象;通过对阀隙流场速度分布云图和进液端的流线分析,得到阀隙内流速大,而且进液端出现漩涡现象,为避免不利现象,略增大阀体的锥角度数,改善液力端进液结构。

郭艳利[2](2018)在《深水钻井关井气侵机理及井筒压力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南海深水低温高压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台风频发等,使得深水钻井井涌、井喷的预防和控制成为深水油气资源开采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针对深水钻井特点,从气侵的特征出发,揭示气体侵入井筒机理、气泡在井筒内生长与运移的动态发展机制,得到关井条件下的井筒压力预测方法,对预防和控制井涌、井喷具有重要意义。地层类型决定气体侵入井眼的方式。针对垂直裂缝性地层,提出了重力置换气侵平板型裂缝物理模型,揭示了重力置换气侵的基本原理,得到了重力置换气侵的压力窗口,建立了裂缝内气相和液相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从裂缝内气液界面分布、气体压力分布、气相速度和液相速度分布三个角度揭示了重力置换气侵的规律,并分析了井底压力、裂缝尺寸、表面张力等因素对重力置换气侵的影响。针对渗透性地层,考虑扩散气侵和负压差气侵的协同作用,考虑气体在滤液区、内滤饼区和外滤饼区上的质量传递,建立了渗流-扩散机制下的综合气侵量计算模型及求解方法。引入“渗流-扩散比”因子,探讨了渗流-扩散机制下的气侵规律,只有当渗流-扩散比很小时,扩散气侵对井筒气侵总量的贡献才会比较明显;算例条件下,当渗流-扩散比小于1%左右时,扩散气侵的贡献大于渗流气侵。基于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深水关井井筒中气泡生长和运移机制,结果表明:气泡生长过程中,相同条件下,随着压力增大,气泡脱离体积减小、脱离频率降低;气泡上升过程中,相同条件下,随着压力增大,气泡变形程度和变形周期减小、气泡由线性运动向螺旋运动的转化加快、气泡加速上升的时间减小,因此压力增大有利于气泡上升的稳定性;综合分析气泡在生长和上升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基于实验数据分析,提出了气泡的初始当量直径预测方法和基于曳力系数的上升速度关联式,为准确预测气体在深水井筒非牛顿流体中上升速度提供支撑。气泡在深水低温高压条件下会相变为水合物,形成被覆水合物膜气泡。通过实验模拟方法揭示了被覆水合物膜气泡的动力学行为。水合物膜在静止气泡表面上生长具有轴对称性,且会发生“缩泡效应”,而在上升气泡表面上生长呈非对称性;与相同条件的纯气泡相比,被覆水合物膜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摆动幅度、摆动频率及上升速度均降低;基于实验数据分析,提出了被覆水合物膜气泡的纵横比关联式,得到了被覆水合物膜气泡的膜生长厚度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曳力系数的被覆水合物膜气泡上升速度关联式,解决了现有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被覆水合物膜气泡的问题。针对深水钻井关井工况,考虑气体膨胀性、钻井液压缩性、井筒弹性及钻井液滤失等因素,基于不同气侵类型的气侵量计算模型和考虑水合物相变的气体运移模型,建立了关井条件下负压差气侵和重力置换气侵井筒压力预测模型及求解方法,分析了地层压力、储层打开厚度、地层渗透率、滤饼渗透率等对井底压力变化规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深水关井井筒中气体的运移规律,发现水合物相变对气体上升速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得到了不同地层孔隙直径、不同钻井液密度和粘度下的深水钻井避台风期间安全作业周期图版,为深水开井作业安全设计提供指导。结果显示,地层孔隙直径越大、钻井液密度越大、粘度越小、井深越小,安全作业周期越小;现场施工人员可根据避台风时间,通过图版判断风暴阀处是否存在圈闭气体。

王立立[3](2017)在《板框压滤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伴随钢厂产能的增加,转炉的污泥生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污泥中无法被处理的部分,不得不采取排出或卖出的方式进行处理,以致污染了环境,同时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为了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某污泥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部分建立了一系列的污泥处理设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自动压滤机,其将气动隔膜泵作为供给泵,泥浆被压入压滤机中进行过滤,以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提高了转炉污泥的利用率。虽然近年来我国板框式压滤机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国外高性能的板框式压滤机相比,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板框式压滤机的研究,有助于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在污泥脱水处理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首先对转炉污泥脱水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工艺流程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并对板框式压滤机主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概述。对板框式压滤机的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根据实际的工况需求,拟定了课题所研究的板框式压滤机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并对其进行了选型计算。最后根据液压系统原理图和实际工作中执行元件的动作顺序,拟定了液压系统的电气原理图。针对传统手动控制存在问题,根据板框压滤机自动化工作的实际流程顺序,确定PLC的输入和输出点,给出了压滤机控制系统电气接线图,并绘制了PLC梯形图。最后,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分析,对压滤机常见的硬件故障和控制问题引起故障引起的故障进行了概述,并给予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在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几点能够提高设备工作效率的方法,为板框压滤机更稳定、更高效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参考。

高帅[4](2017)在《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延伸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石,从煤炭到石油,再到天然气,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调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逐渐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心脏,而我国却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将会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确保油气能源的持续供应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油页岩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替代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且资源储量巨大,仅我国01000m埋藏的油页岩折算成油页岩油约476.44亿吨,远高于目前国内常规石油资源量,油页岩油资源量在世界排名第二。因此,加快我国油页岩勘探开发力度,实现油页岩油的工业化生产,弥补我国常规油气产量不足,逐步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共同发展的格局,对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油页岩内有机质不能以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式直接开采,必须通过一定的加热手段将油页岩内干酪根裂解来产出油气。所以国内外科研机构正在研究多种油页岩的开发手段,其中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凭借其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将会成为未来油页岩开发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为研究背景,针对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需要通过水力压裂来提高油页岩地层传热效率、渗透性及出油率等客观情况,对油页岩地层中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延伸机理进行研究。文章采用了理论分析手段对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和延伸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油页岩地层中层理发育而且存在天然裂缝,裂缝的起裂会以从本体起裂、沿天然裂缝张性起裂、沿天然裂缝剪切起裂三种起裂模式,并分别给出了判断依据;而针对裂缝在延伸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天然裂缝的情况给出裂缝穿过裂缝的判断依据。为了掌握油页岩力学特性对油页岩裂缝延伸的影响,本文对油页岩垂直层理和平行层理方向的力学特征进行了多组物理力学试验,得到两个方向的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并采用X射线衍射对油页岩不同层理面上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得到不同层理面的XRD谱图,同时采用声发射手段对油页岩试样进行断铅试验,得到不同层理角度的油页岩纵横波波速。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垂直层理和平行层理方向的力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且层理之间存在矿物成分的差异,结合不同层理夹角方向的纵横波波速变化规律,分析认为水力裂缝在油页岩垂直层理方向延伸时更容易形成形态复杂的裂缝网络,但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时可能仅形成两翼对称裂缝,裂缝形态具有方向性。为了掌握裂缝参数对油页岩原位转化的影响,以吉林大学提出并进行野外先导试验的油页岩原位注氮气开采工艺为背景进行原位加热过程模拟研究,对不同裂缝宽度、裂缝间距条件下油页岩原位注氮气加热油页岩层的地层平均温度、加热时间以及出油量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缝宽条件下,油页岩地层的加热效果相差不大,而缩小裂缝间距,油页岩地层加热效果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因此在进行油页岩层水力压裂时,在地层形成多条窄裂缝更有利于加快油页岩地层加热速率,提高投产比,减小开采成本。同时建立二维油页岩横向各向同性模型,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对不同应力组合、泵注排量以及预制裂缝与层理夹角等条件下裂缝扩展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水力裂缝在油页岩中扩展时,应力条件和层理方向是影响裂缝扩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如果初始水力裂缝不在最优扩展路径,会产生裂缝偏转,裂缝偏转会减小水力裂缝的有效扩展长度,增大裂缝起裂和延伸压力。最后采用自主研制的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系统进行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模拟试验,以及水泥砂浆水平井水力压裂对照试验,对水力裂缝的起裂和延伸受原地应力系统、压裂液排量和黏度、水平井筒方位和倾角等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试验分析。研究表明:油页岩水平井起裂压力受井筒倾角、方位、排量以影响较大;裂缝形态主要由横断裂缝,层理裂缝以及纵向裂缝三种裂缝组成;油页岩地层本身各向异性以及天然裂缝系统或者弱结构面是形成网络裂缝的关键因素,裂缝延伸遇到天然裂缝或弱结构面会发生转向或穿过,不断沟通地层本身裂缝,扩大裂缝范围。另外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越小,井筒倾角越大,越容易形成复杂网络状裂缝。如果油页岩上覆地层或者下伏地层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等力学特征大于油页岩层,且存在弱胶结面,当裂缝在延伸至二者胶结面时,裂缝不能穿过胶结面进入上下层,而会沿着胶结面延伸,否则会延伸至其他地层。本文对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起裂和延伸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指出油页岩地层中形成复杂网络状裂缝的关键是油页岩地层本身各向异性及天然裂缝系统或者弱结构面,并提出影响裂缝复杂程度的因素,为未来油页岩水力压裂设计提供借鉴,从而提高油页岩原位转化工艺开采效率。

王聪[5](2015)在《引流隔膜泵内部阻力特性研究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往复引流隔膜泵结构紧凑、重量轻、排量大,具有自吸能力,可输送含固体颗粒或粘性较大的流体。但是引流隔膜泵的引流特性受内部流动阻力的影响很大,内部流动阻力增大,导致该泵的性能严重下降。而且由于泵内结构复杂,国内外关于其内部流动阻力的研究较少。论文利用FLUENT软件,采用动网格模拟技术,实现了对不规则运动边界的控制,完成了对引流隔膜泵内部工作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得到了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阻力变化规律。经过研究发现,在泵送壳体、吸入阀座、推进器、端盖等关键流动区域处,流体流动阻力较大,局部会出现速度、压力的激变现象,同时还伴有涡旋等现象发生,流动损失较大,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系列的模拟计算,对引流隔膜泵泵送壳体、吸入阀座、推进器、端盖结构进行了改进优化,经过优化得出:泵送壳体垂直角度优化为161°、吸入阀座角度为65°、推进器流道高度为86mm、上方边界角度为125°,泵体端盖内侧台阶高度为50mm及其倾角为73°时,泵内流动损失较小,流动状况改善很多。论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泵体结构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刚[6](2013)在《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系统及喷补装置优化设计》文中认为耐火料泵送湿喷机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物料泵送能否达到施工标准。本文重点对耐火料湿喷机工作可靠性、稳定性等影响较大的液压系统、输送物料管、以及喷嘴三个关键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旨在实现满足工程实际的优化设计。随着液压系统设计标准的提高,仿真技术在液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越发的重要,本文通过动力学分析液压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设计缺陷,并研究解决方案,对系统进行优化;物料连续、高效的泵送是湿喷机的重要施工标准,研究物料在管路内的流动情况以及喷嘴的结构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此也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NBS5耐火材料湿喷机液压系统的基础之上,依据工况要求,对其载荷组成进行分析,计算系统及液压元件的设计参数,带入以AMESIM平台建立的湿喷机液压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并对发现的冲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了油液监测滤清装置嵌入湿喷机系统,减小系统油液污染等问题对泵送质量的影响。(2)依据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了耐火材料在物料管内流动状况;在专业CFD软件FLUENT平台上建立管内物料流动模型,模拟流动状况,提出保证物料连续输送的优化措施。(3)利用流场理论对喷嘴的结构进行分析、优化,并针对速凝剂添加的方式以及风压的输送结构等问题进行整体结构优化与研究,以此改善喷射物料过程中出料不均的情况。

徐津祥[7](2011)在《静压桩的桩身应力光纤测试方法及贯入阻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层建筑、大型复杂建筑的大规模发展,以及环保意识和要求的逐渐增强,静力压入桩技术以其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桩的各项性能中桩的承载力是最重要的,而只有将沉桩阻力沿深度分离成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才能更好地研究静压桩的贯入机理及承载力等内容。分离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测试试验就成为制约研究的瓶颈问题。而进行桩端阻力与侧摩阻力分离则需对桩进行应力测试。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现场原型试验,对静力压入桩的光纤应力测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新的测试方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深入研究和分析静力压入桩各种应力测试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这些弊端,提出了应用光纤传感技术的FBG(准分布式)方法进行桩身应力测试的方法,并介绍光纤应力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其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安装以及解调仪的使用,为以后的测试提供了方法依据。(2)文章基于杭州富阳的静压桩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工程实例深入研究了光纤应力测试的方法,表明了其实用性。(3)对使用光纤进行应力测试的6根试验桩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成功分离了桩端阻力与桩侧摩阻力,对进一步研究桩的各种性能奠定了基础。(4)对试验区进行了双桥静力触探试验,运用调节系数法模拟计算了桩身应力,并与实际测得的桩身应力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与实测相符,拟合效果较为理想,说明了光纤应力测试的准确性。

赵云波[8](2011)在《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来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各国越来越重视溢油的防治与回收。鉴于海上溢油回收作业方式以及污油的特性,污油输送泵应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处理量大、可输送含固体颗粒或粘性较大的流体,并具有空载运转和连续运转、过载不会烧毁的特点。隔膜泵工作原理适于溢油回收,但国产隔膜泵结构笨重、处理量低,国外技术封锁严重。因此,开发适合中国国情、价格低、处理量相对较大的新型隔膜泵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引流原理的隔膜泵体积效率有很大提高,更适合海上污油输送。论文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引流隔膜泵的理论模型,并对微分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得到了理论引流泵内部流体的流动规律。分析表明,引流泵的工作过程分为推进流动和引流流动两个阶段,在推进流动阶段,活塞排出流体速度大于排出管道中流体速度,部分流体储存于缓冲罐中,随着活塞速度的降低,缓冲罐中的流体又被释放出来,继续推动流体加速;在引流流动阶段,外界流体在排出管道中流体惯性力的作用下继续被输送。用速度源项模拟缓冲罐的作用,并基于In-Form方法和动物体方法实现了阀门的开关功能,编写了物体运动的MOF文件,最终形成了一套引流隔膜泵的数值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一理论引流泵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引流流动的存在,并且表明在理论条件下引流泵的体积效率达到了200%以上。同时,计算流量曲线与理论推导所得曲线大致相同,验证了数值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应用同样的数值研究方法,对一实际引流隔膜泵的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在引流作用下泵的体积效率为127%,但内部流动明显不对称,主流偏向于排出管道一侧,泵内流动损失较大。对称结构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表明,内部流动损失明显减小,引流效果有所增强。论文研究结果对引流隔膜泵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马星民[9](2009)在《大口径活塞泵对典型黏稠物料吸入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浓度黏稠工业固体废弃物(简称黏稠物料)管道输送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为大口径活塞泵,活塞泵对黏稠物料的吸入容积效率直接影响系统的输送能力。一直以来,对大口径活塞泵吸入容积效率的研究较少,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大口径活塞泵吸入特性的概念,指大口径活塞泵对黏稠物料的吸入容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和规律;确定了黏稠物料在搅拌均匀的状态下,产生流动的条件;推导了吸入容积效率表达公式,确定了对吸入容积效率产生影响的七种因素:结构特点、密封性能、环境气压、物料理化特性、技术参数、料缸长径比和可压缩性,分析了每个因素所产生作用的大小;自行研制了大口径活塞泵吸入特性测试装置,可实现在不同的浓度、初始抗剪切强度、塑性黏度、吸料速度和长径比等参数变动下进行测试的功能;测试了几种典型高浓度黏稠物料的吸入特性,验证了吸入特性公式的正确性,得到了大口径活塞泵对几种黏稠物料吸入特性技术参数,为高浓度黏稠物料管道输送系统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总结出了吸入容积效率经验公式,以便于工程实际的应用。

李振河[10](2008)在《隔膜泵及其管道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用隔膜泵进行管道输送是一种新兴的输送方式,它是将固体颗粒制成浆液后,用泵使固体颗粒在管道内呈悬浮状态下的长距离输送。这种运输方式具有投资少、费用低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由于隔膜泵相对活塞泵等其他泵具有故障率低、寿命长等优势,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工业中。随着三维建模软件和仿真软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视化设计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从而避免了制造样机而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大大降低设计成本。本文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隔膜泵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建模并用ADAMS仿真隔膜泵的工作过程,检查干涉及缺陷,修改参数并最终保证隔膜泵的良好运行。增加隔膜泵的临界转速可增加隔膜泵的流量或保持流量不变而使其体积和质量减小,而这一直是生产者和设计者所期望的。本文分析了限制隔膜泵临界转速的主要因素并在确定隔膜泵最大往复次数的基础上推导出临界转速的公式,然后分析并给出了增加临界转速的措施。隔膜是隔膜泵中的关键零部件之一。但隔膜在运行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破裂,从而影响隔膜泵的正常运行。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隔膜进行了应力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膜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作为一种机械设备,隔膜泵在运行中难免出现故障,所以对隔膜泵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并在故障出现时及时报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了强大的PLC控制技术对隔膜泵进行状态监控,并给出了详细的电路图和程序。最后对隔膜泵管道的振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技术研究,然后采取了抑制振动的措施。

二、双缸泥浆泵漏油的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缸泥浆泵漏油的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隔膜泵结构设计与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隔膜泵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的创新点
第2章 基于非圆齿轮-曲柄滑块机构的隔膜泵动力端传动分析
    2.1 隔膜泵动力端设计
        2.1.1 动力端传动方案
        2.1.2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2.1.3 椭圆齿轮运动学分析
        2.1.4 椭圆齿轮-曲轴滑块组合机构数学模型建立
        2.1.5 组合机构参数对输出运动的影响分析
    2.2 组合机构优化分析
        2.2.1 组合机构优化建模
        2.2.2 组合机构优化结果分析
    2.3 椭圆齿轮设计
        2.3.1 椭圆齿轮运动特性
        2.3.2 椭圆齿轮参数选定
        2.3.3 椭圆齿轮齿形
        2.3.4 椭圆齿轮实体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引流原理的隔膜泵液力端腔体结构分析
    3.1 单缸单作用隔膜泵结构
    3.2 单缸单作用隔膜泵主要性能参数分析
    3.3 隔膜泵液力端腔体结构分析
        3.3.1 引流原理简介
        3.3.2 引流原理理论推导
        3.3.3 引流流动特性分析
        3.3.4 液力端结构设计
        3.3.5 液力端吸排液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膜泵动力端曲轴连杆疲劳分析
    4.1 疲劳损伤理论
    4.2 连杆疲劳寿命分析
        4.2.1 连杆力学模型
        4.2.2 模型的参数与边界条件设定
        4.2.3 连杆疲劳损伤仿真结果分析
    4.3 随机载荷作用下的曲轴疲劳分析
        4.3.1 曲轴的旋转惯性力
        4.3.2 曲轴的疲劳损伤仿真
        4.3.3 疲劳强度校核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隔膜泵动力端曲轴动力学分析
    5.1 曲轴模态分析
        5.1.1 曲轴模态分析及边界条件
        5.1.2 曲轴固有频率与振型分析
    5.2 曲轴的谐响应分析
        5.2.1 谐响应分析参数设置
        5.2.2 曲轴谐响应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隔膜泵进液阀阀隙流场分析
    6.1 隔膜泵进液阀与进液端的结构
    6.2 隔膜泵进液阀阀流隙场分析设置
        6.2.1 吸入过程的理论基础
        6.2.2 进液阀建模
        6.2.3 设置仿真参数
    6.3 进液阀阀隙流场结果分析与结构改进
        6.3.1 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6.3.2 进口端部位结构改进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目录
致谢

(2)深水钻井关井气侵机理及井筒压力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层气体侵入井眼方式
        1.2.2 地层气体侵入井眼机理研究现状
        1.2.3 气泡行为机制研究现状
        1.2.4 井筒气液两相流与压力预测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层气体侵入井眼机理与模型
    2.1 重力置换气侵机理与模型
        2.1.1 重力置换气侵原理
        2.1.2 重力置换气侵模型
        2.1.3 辅助方程
        2.1.4 定解条件与求解方法
    2.2 重力置换气侵规律
        2.2.1 算例基础参数
        2.2.2 重力置换气侵规律分析
        2.2.3 重力置换气侵影响因素分析
    2.3 考虑滤失影响的渗流-扩散气侵机理与模型
        2.3.1 考虑滤失影响的渗流-扩散气侵原理
        2.3.2 模型假设
        2.3.3 考虑滤失影响的渗流气侵机制
        2.3.4 考虑滤失影响的扩散气侵机制
        2.3.5 渗流-扩散机制下的气体侵入量计算模型
        2.3.6 辅助方程
    2.4 渗流-扩散气侵规律
        2.4.1 算例基础参数
        2.4.2 扩散气侵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2.4.3 微压差渗流气侵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2.4.4 渗流-扩散气侵规律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水关井井筒中气泡生长与运移机制
    3.1 实验装置与数据处理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材料
        3.1.3 溶液物性
        3.1.4 实验步骤
        3.1.5 数据处理方法
    3.2 气泡在非牛顿流体中的生长
        3.2.1 气体侵入井筒的流态划分
        3.2.2 气泡脱离体积影响因素分析
        3.2.3 气泡体积与当量直径的预测方法
    3.3 气泡在非牛顿流体中的上升
        3.3.1 气泡形状及上升轨迹
        3.3.2 气泡的上升速度
    3.4 被覆水合物膜气泡动力学行为
        3.4.1 气泡表面水合物膜“静态”生长与对称性
        3.4.2 气泡表面水合物膜“动态”生长与非对称性
        3.4.3 被覆水合物膜气泡的上升
        3.4.4 被覆水合物膜气泡纵横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水合物相变的气体运移模型与曳力系数
    4.1 气泡力学行为分析与无量纲数
        4.1.1 气泡力学行为分析
        4.1.2 幂律流体条件下的无量纲数
    4.2 气泡上升速度模型
        4.2.1 基于曳力系数的气泡上升速度模型
        4.2.2 气泡曳力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泡曳力系数关联式
    4.3 被覆水合物膜气泡上升速度模型
        4.3.1 基于曳力系数的被覆水合物膜气泡上升速度模型
        4.3.2 水合物膜厚度的计算方法
        4.3.3 被覆水合物膜气泡曳力系数关联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水钻井关井井筒压力变化规律
    5.1 深水钻井关井井筒压力预测模型
        5.1.1 负压差气侵下关井井筒压力预测模型
        5.1.2 重力置换气侵下关井井筒压力预测模型
        5.1.3 井筒压力允值确定方法
        5.1.4 模型求解方法
    5.2 负压差气侵关井井底压力变化规律
        5.2.1 算例基础参数
        5.2.2 井底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5.3 重力置换气侵关井井底压力变化规律
    5.4 深水钻井关井避台风安全作业周期
        5.4.1 井筒中气体运移规律
        5.4.2 避台风期间安全作业周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板框压滤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污泥脱水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板框式压滤机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压滤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板框式压滤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3 板框压滤机与PLC控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板框式压滤机主要结构及工作过程
    2.1 转炉污泥脱水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工艺流程
        2.1.1 转炉污泥脱水系统的主要结构
        2.1.2 转炉污泥脱水系统的工艺流程
    2.2 板框式压滤机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2.2.1 机架部分
        2.2.2 自动拉板部分
        2.2.3 过滤部分
        2.2.4 电气控制部分
        2.2.5 液压部分
    2.3 板框压滤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2.4 设备常见硬件故障分析及其排除方法
        2.4.1 滤板和滤布故障
        2.4.2 拉板小车故障
        2.4.3 其他故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板框压滤机液压系统设计
    3.1 压滤机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3.2 压滤机液压系统的选型与设计
        3.2.1 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确定
        3.2.2 执行元件与液压泵的计算与选择
        3.2.3 液压辅件的计算与选择
    3.3 压滤机液压系统的电气原理图
    3.4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3.4.1 常见液压系统保压失败问题
        3.4.2 入料泵压力和流量故障
        3.4.3 提高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几种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板框压滤机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4.1 传统手动控制板框压滤机存在问题
    4.2 板框压滤机PLC自动控制系统特点及使用效果
    4.3 板框压滤机PLC控制系统设计
        4.3.1 绘制程序流程图
        4.3.2 PLC输入/输出点的确定
        4.3.3 压滤机控制系统电气接线图
        4.3.4 绘制PLC梯形图
    4.4 变频电机故障及解决方案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延伸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油页岩开发利用现状
        1.2.1 油页岩概况
        1.2.2 国内外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研究
    1.3 水力压裂起裂与延伸理论研究现状
        1.3.1 裂缝起裂研究现状
        1.3.2 裂缝延伸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油页岩水力压裂技术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页岩水力裂缝起裂与延伸理论研究
    2.1 水平井井筒应力场分析
        2.1.1 应力坐标转换
        2.1.2 井筒周围应力分布
    2.2 水力裂缝起裂分析
        2.2.1 岩石本体起裂
        2.2.2 沿天然裂缝张性起裂
        2.2.3 沿天然裂缝剪切起裂
    2.3 水力裂缝延伸分析
        2.3.1 水力裂缝扩展准则
        2.3.2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页岩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3.1 密度测定
        3.1.1 油页岩样品
        3.1.2 测定结果及分析
    3.2 力学性能测试
        3.2.1 测试原理
        3.2.2 测试仪器及设备
        3.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3 X射线衍射试验分析
    3.4 纵横波波速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缝对油页岩原位对流加热效率影响模拟研究
    4.1 模型建立
    4.2 油页岩原位对流加热模拟
    4.3 结果及分析
        4.3.1 裂缝宽度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4.3.2 裂缝间距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4.3.3 两种因素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XFEM的油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研究
    5.1 XFEM简介
    5.2 油页岩水力裂缝扩展模拟
    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 应力对裂缝扩展影响
        5.3.2 泵注排量对裂缝扩展影响
        5.3.3 裂缝初始角度对裂缝扩展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模拟试验研究
    6.1 试验系统及原理
        6.1.1 试验原理及目的
        6.1.2 水力压裂模拟试验系统设备
    6.2 试验过程
        6.2.1 油页岩试样加工
        6.2.2 压裂液黏度测试
        6.2.3 水力压裂试验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1 原地地应力对裂缝的影响
        6.3.2 泵注参数对裂缝的影响
        6.3.3 井筒参数对裂缝的影响
        6.3.4 各向同性试样对照试验
        6.3.5 裂缝与声发射信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引流隔膜泵内部阻力特性研究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引流隔膜泵及内流场数值模拟理论
    2.1 引流隔膜泵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隔膜泵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2 引流隔膜泵工作原理
    2.2 引流隔膜泵的特点
    2.3 CFD数值计算理论及模型
        2.3.1 流动基本方程
        2.3.2 湍流模型
        2.3.3 SIMPLE算法
第三章 引流隔膜泵内流场数值模拟
    3.1 内流场动态模拟计算方法
    3.2 引流隔膜泵三维模型的建立
    3.3 网格划分
        3.3.1 网格生成技术
        3.3.2 模型网格划分
    3.4 计算参数设置
    3.5 边界条件设置
        3.5.1 入口边界条件设置
        3.5.2 出口边界条件设置
        3.5.3 动网格设置
    3.6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6.1 结果可靠性分析
        3.6.2 内部流动阻力特性分析
    3.7 误差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引流隔膜泵泵阀配合阻力特性
    4.1 模型的建立
    4.2 计算条件设置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引流隔膜泵结构优化
    5.1 泵送壳体结构优化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计算条件设置
        5.1.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1.4 误差分析
    5.2 吸入阀座结构优化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条件设置
        5.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推进器结构优化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计算条件设置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4 模型的建立
        5.3.5 计算条件设置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泵体端盖结构优化
        5.4.1 模型的建立
        5.4.2 计算条件设置
        5.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4 模型的建立
        5.4.5 计算条件设置
        5.4.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7 误差分析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阀及推进器运动Profile文件示例
致谢

(6)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系统及喷补装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耐火材料湿喷机简介
    1.3 湿喷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湿喷机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1.3.2 不定形耐火材料输送泵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湿喷机液压系统现状
        1.4.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湿喷机液压系统分析及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湿喷机液压系统简介
        2.2.1 湿喷机液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2.2 湿喷机负载构成分析
    2.3 湿喷机液压系统主要参数
    2.4 湿喷机液压系统建模
        2.4.1 AMESIM 简介
        2.4.2 湿喷机液压系统 AMESIM 建模
    2.5 湿喷机液压系统仿真
        2.5.1 仿真结果分析
        2.5.2 液压系统压力冲击估算
        2.5.3 降低冲击的措施
        2.5.3.1 蓄能器的应用
        2.5.3.2 软管的应用
        2.5.4 优化模型结构仿真
    2.6 液压系统油液污染实时监测清洁装置设计
        2.6.1 液压系统油液污染
        2.6.2 油液污染实时监测清洁装置简介
        2.6.2.1 油液污染监测清洁装置工作原理
        2.6.2.2 油液污染监测清洁装置安装位置
        2.6.3 油液污染实时监测清洁装置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不定形耐火材料在输送管内流动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流变学理论
        3.2.1 基本流变学原理
        3.2.2 基本流变模型
        3.2.3 基本流变方程
    3.3 不定形耐火材料输送管内流动状况分析
        3.3.1 研究不定形耐火材料管内流动状况的目的及意义
        3.3.2 不定形耐火材料组成
        3.3.3 不定形耐火材料管内流动状况理论分析
    3.4 不定形耐火材料管内流动模型建模
        3.4.1 FLUENT 简介
        3.4.2 建立管内流动模型
    3.5 不定形耐火材料管内流动状况仿真
        3.5.1 出口质量流形成机理研究
        3.5.2 速度分布形成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耐火料喷射原理及喷射装置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方法简介
    4.3 不定形耐火材料喷射基本原理
    4.4 湿喷机喷射装置设计
        4.4.1 湿喷机喷嘴设计
        4.4.2 速凝剂添加装置设计
    4.5 湿喷机喷嘴喷射研究
        4.5.1 不定形耐火材料喷射的气动原理
        4.5.2 湿喷机喷嘴理论模型分析
        4.5.3 湿喷机喷嘴建模与仿真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静压桩的桩身应力光纤测试方法及贯入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静压桩应力测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静压桩应力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1.4 拟解决问题方案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光纤应力测试原理及方法
    2.1 光纤传感技术简介
    2.2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工程中的发展应用
    2.3 光纤应力测试的基本原理
        2.3.1 光纤布拉格光纤(FBG)工作的基本原理
        2.3.2 基于光纤光栅解调议的数据采集原理
    2.4 光纤应力测试方法
        2.4.1 光纤应变传感器的安装
        2.4.2 光纤应力测试方法
        2.4.3 光纤应力测试方法注意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应力测试工程实例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前期准备工作
    3.3 试验用具
    3.4 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3.4.1 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3.4.2 试验场地土层性质概况
    3.5 光纤应力测试试验过程
        3.5.1 试验方案
        3.5.2 光纤光栅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3.5.3 静压桩贯入过程光纤应力测试试验方法
        3.5.4 压桩完成后的应力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4.1 光纤应力测试试验数据处理
        4.1.1 数据处理原理
        4.1.2 数据处理过程
        4.1.3 数据处理结果
    4.2 光纤应力测试数据分析
        4.2.1 沉桩阻力
        4.2.2 桩端阻力
        4.2.3 桩侧摩阻力
        4.2.4 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在沉桩阻力中所占比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桥静力触探模拟计算桩身应力
    5.1 静力触探的研究现状
        5.1.1 静力触探的特点
        5.1.2 静力触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2 静力触探与静压桩的相似性分析
    5.3 双桥静力触探计算沉桩阻力的调节系数法
        5.3.1 双桥静力触探计算承载力基本公式
        5.3.2 综合修正系数的讨论
        5.3.3 影响桩端阻力的土层范围
    5.4 调试计算的过程编制
    5.5 工程实例
        5.5.1 工程实例计算
        5.5.2 工程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8)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隔膜泵与引流原理
    2.1 隔膜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隔膜泵发展与研究现状
    2.3 引流原理与引流隔膜泵
        2.3.1 引流原理
        2.3.2 引流隔膜泵工作原理
    2.4 引流隔膜泵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章 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理论研究
    3.1 引流隔膜泵理论模型的建立
    3.2 引流原理理论推导
    3.3 理论引流流动分析
第四章 引流隔膜泵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1.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4.1.2 数学模型
    4.2 数值模拟思路及方法
        4.2.1 动物体方法
        4.2.2 In-Form 方法
        4.2.3 活塞运动及阀门开关的模拟
        4.2.4 缓冲罐处源项的模拟方法
        4.2.5 数据输出方法
        4.2.6 计算流程
    4.3 边界条件设置
    4.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4.1 结果可靠性分析
        4.4.2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4.3 流量分析
    4.5 误差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数值模拟
    5.1 多物体运动的实现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物体运动的实现
    5.2 缓冲罐处源项与边界条件设置
        5.2.1 缓冲罐处源项设置
        5.2.2 边界条件设置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结果可靠性分析
        5.3.2 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5.3.3 流量分析
    5.4 对称结构引流隔膜泵数值计算
        5.4.1 对称结构引流隔膜泵模型建立
        5.4.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5 排出管道长度对引流的影响
        5.5.1 模型建立
        5.5.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阀门开关控制的MOF文件示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口径活塞泵对典型黏稠物料吸入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高浓度粘黏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1.1.2 黏稠物料的处置与处理
        1.1.3 基于固体泵输送黏稠物料的管道输送技术
        1.1.4 固体泵的种类与工作原理
        1.1.5 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黏稠物料管道输送技术
        1.2.2 大口径活塞泵特性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基础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5.5 研究意义
    1.6 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黏稠物料管道输送的理论研究
        2.1.1 测试技术研究
        2.1.2 理化特性研究
        2.1.3 流变特性研究
        2.1.4 流动特性研究
        2.1.5 输送特性研究
    2.2 大口径活塞泵的技术发展
        2.2.1 国外大口径活塞泵的发展概况
        2.2.2 国内大口径活塞泵的发展概况
        2.2.3 大口径活塞泵的分类
    2.3 大口径活塞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4 大口径活塞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2.4.1 大口径活塞泵的输送量
        2.4.2 泵送额定压力
        2.4.3 大口径活塞泵性能测试
        2.4.4 大口径活塞泵吸入特性的研究
    2.5 黏稠物料的物理状态
        2.5.1 几个基本概念
        2.5.2 黏稠物料的三相比例关系图
        2.5.3 黏稠物料的稠度
        2.5.4 黏稠物料流动的条件
    2.6 黏稠物料的流变特性
    2.7 小结
3 吸入特性及吸入特性测试装置
    3.1 大口径活塞吸入特性
        3.1.1 吸入特性的定义
        3.1.2 黏稠物料的管嘴出流
        3.1.3 吸入容积效率的表达式
        3.1.4 吸入容效率影响因素
        3.1.5 吸入容积效率的测量方法
    3.2 大口径活塞泵吸入特性测试装置的研制
        3.2.1 方案确定
        3.2.2 参数设计与工作原理
        3.2.3 结构件设计
        3.2.4 液压系统
    3.3 小结
4 黏稠物料浓度对吸入特性实验研究
    4.1 实验物料的选取
    4.2 实验物料的主要特性
        4.2.1 煤泥
        4.2.2 造纸污泥
        4.2.3 电石泥
    4.3 浓度变化对吸入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案与过程
        4.3.2 煤泥吸入特性实验
        4.3.3 造纸污泥吸入特性实验研究
        4.3.4 电石泥浓度对吸入效率的影响
        4.3.5 小结
    4.4 小结
5 吸料速度对吸入特性实验研究
    5.1 料缸内的真空度
        5.1.1 料缸内真空
        5.1.2 吸料速度对真空的影响
    5.2 吸料速度对吸入特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5.2.1 实验方案
        5.2.2 实验过程
        5.2.3 煤泥吸入特性试验
        5.2.4 造纸污泥吸入特性试验
        5.2.5 电石泥吸入特性试验
        5.2.6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压缩性与长径比对吸入特性实验研究
    6.1 物料的压缩性
        6.1.1 基本概念
        6.1.2 压缩指标
    6.2 压缩性与吸入容积效率的影响
    6.3 料缸长径比对吸入特性的影响
        6.3.1 物料流动时料缸压力分布
        6.3.2 料缸长径比与吸入容积的关系
        6.3.3 料缸长径比对吸入容积效率的试验研究
        6.3.4 小结
    6.5 本章小结
7 吸入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7.1 吸入特性理论分析
        7.1.1 吸入特性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7.1.2 吸入特性公式的修正因素
    7.2 吸入容积效率的经验公式
    7.3 两种吸入特性公式比较
        7.3.1 两种表达式相同点
        7.3.2 两种表达式不同点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8.1.1 主要研究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隔膜泵及其管道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膜泵及其管道输送简介
        1.2.1 隔膜泵的结构及分类
        1.2.2 隔膜泵的工作原理
        1.2.3 隔膜泵及其管道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4 隔膜泵及其管道的技术发展趋势
        1.2.5 隔膜泵及其管道的核心技术
        1.2.6 隔膜泵及其管道的主要应用及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隔膜泵的可视化设计
    2.1 可视化设计简介
        2.1.1 可视化设计的内涵
        2.1.2 可视化设计的具体研究内容
        2.1.3 可视化设计法的关键技术
    2.2 隔膜泵的可视化三维建模
        2.2.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2.2.2 隔膜泵零部件三维模型的建立
    2.3 隔膜泵的装配体可视化模型
        2.3.1 ADAMS简介
        2.3.2 隔膜泵的可视化设计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隔膜泵的临界转速及其提高措施
    3.1 隔膜泵临界转速的确定
        3.1.1 限制隔膜泵临界转速的主要因素
        3.1.2 隔膜泵泵阀的结构型式
        3.1.3 隔膜泵临界转速的公式推导
    3.2 提高隔膜泵临界转速的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膜的强度分析及提高隔膜寿命的措施
    4.1 隔膜的强度分析
        4.1.1 概述
        4.1.2 有限元与ANSYS软件简介
        4.1.3 隔膜模型的确定
        4.1.4 隔膜的有限元分析及结果
        4.1.5 隔膜的疲劳强度计算
    4.2 提高隔膜寿命的措施
        4.2.1 引起隔膜故障的原因
        4.2.2 影响隔膜寿命的因素
        4.2.3 提高隔膜寿命的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隔膜泵的故障机理及监测诊断系统
    5.1 隔膜泵的主要故障机理及应对措施
        5.1.1 隔膜破裂
        5.1.2 进出料阀的损坏
        5.1.3 活塞杆断
        5.1.4 缸衬及活塞环磨损
        5.1.5 蓄能器中氮气包破
    5.2 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
        5.2.1 隔膜泵隔膜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
        5.2.2 隔膜泵阀体的在线监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隔膜泵管道系统的振动及抑制
    6.1 概述
    6.2 隔膜泵管道系统的振动机理
        6.2.1 压力脉动引起的管道振动
        6.2.2 共振
        6.2.3 机组振动引起的管道振动
    6.3 隔膜泵管道系统的振动抑制
        6.3.1 测量和降低压力脉动
        6.3.2 避免和减弱共振
        6.3.3 合理设计管道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双缸泥浆泵漏油的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隔膜泵结构设计与流场分析[D]. 李飞. 安徽工程大学, 2018(01)
  • [2]深水钻井关井气侵机理及井筒压力变化规律研究[D]. 郭艳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板框压滤机控制系统设计[D]. 王立立. 燕山大学, 2017(05)
  • [4]油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延伸机理研究[D]. 高帅. 吉林大学, 2017(11)
  • [5]引流隔膜泵内部阻力特性研究及结构优化[D]. 王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6]耐火料湿喷机液压系统及喷补装置优化设计[D]. 张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7]静压桩的桩身应力光纤测试方法及贯入阻力研究[D]. 徐津祥. 青岛理工大学, 2011(04)
  • [8]引流隔膜泵内部流动特性研究[D]. 赵云波.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0)
  • [9]大口径活塞泵对典型黏稠物料吸入特性实验研究[D]. 马星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03)
  • [10]隔膜泵及其管道的技术研究[D]. 李振河. 东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双缸泥浆泵漏油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