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益气通脉冲剂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豪[1](2021)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干预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参元益气活血胶囊(Shenyuan Yiqi Huoxue Capsule,SYYQ)干预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nstable Angina,UA)的临床疗效、对局部心肌运动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时间自2020年10月-2021年4月,中医证属气虚血瘀证,30天内无血运重建计划的UA患者。拟纳入66名患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究周期不足,最终纳入46名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SYYQ组,n=24),安慰剂组(n=22)。患者在服用规范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自入组后连续服用SYYQ或安慰剂30天,每天3次、每次4粒。临床观察内容包括:(1)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2)30 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情况;(3)安全性检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4)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6)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名患者,2名患者分别于服药第2天和第3天改变个人主观意愿,主动要求退出本试验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名患者住院6天后出院,未能取得联系,上述3例均记为脱落病例,不纳入结果统计。最终43名患者完成本试验,其中SYYQ组22人、安慰剂组21人。两组基线资料的均衡性:SYYQ组和安慰剂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冠脉病变程度、血运重建史、基础疾病史、药物治疗等方面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SAQ积分:服药前两组患者SAQ中躯体活动受限情况(Physical Limitation,PL)、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 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 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TS)、疾病认知程度(Disease Perceptions,DP)各条目积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服药前相比,两组患者服药30天后SAQ中PL、AS、AF、TS、DP积分水平均较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SYYQ组服药30天后PL、AS、AF、TS积分改善优于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30天MACE事件情况:观察周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因病情变化被迫行血运重建治疗、因心绞痛再次住院、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再次住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检测:观察期间未检测到患者出现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异常变化,无患者报告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脏结构及功能LVEDD、LVESD、LVEF变化:服药前两组患者LVEDD、LVESD、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7天后两组LVEDD、LVESD、LVEF较前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7天后两组LVEDD、LVESD、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局部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服药前两组患者左室心肌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7天后两组患者左室心肌各节段应变较前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7天后SYYQ组患者左室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心尖段及中间段、侧壁基底段心肌应变率较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剂组患者前间隔中间段、下壁中间段心肌应变率较前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心肌节段应变率较前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7天后两组患者左室心肌各节段应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7天后SYYQ组患者前壁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侧壁基底段应变率改善优于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炎症因子水平:①TNF-α:服药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7天后SYYQ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剂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前无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7天后SYYQ组血清TNF-α水平改善优于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IL-1β:服药前两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7天后SYYQ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较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剂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较前无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7天后SYYQ组血清IL-1β水平改善优于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IL-6:服药前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服药7天后SYYQ组患者血清IL-6水平较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剂组患者血清IL-6水平较前无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服药7天后SYYQ组血清IL-6水平改善优于安慰剂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YYQ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2)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YYQ治疗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30天MACE事件发生情况无影响。(3)SYYQ临床应用安全。(4)SYYQ可改善左心室前壁心尖段、前间隔中间段、侧壁基底段局部心肌应变率。(5)SYYQ可降低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部分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刘之义[2](2020)在《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将梳理王氏连朴饮的方证信息,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隐含在医案中的病、证、舌、脉、药等信息,研究发病区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王氏连朴饮使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王氏连朴饮方证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规律,特别是对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以期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方法:第一章为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对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生平、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王氏连朴饮功用主治、王连朴饮的有关条文进行总结梳理,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现代医案研究,以“王氏连朴饮”为主题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搜集所有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报道,并通过本文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的病案,使用微软公司软件Microsoft Excel工作表格建立本次研究的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聚类分析法,总结王氏连朴饮方证中、西医疾病谱、症状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的药物及所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等。第三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王氏连朴饮-靶点-慢性胃炎”的网络结构,从理论角度诠释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运用规律:王氏连朴饮使用最多季节为春季、秋季;使用范围包括儿、内、外、妇科等各科。用药年龄段主要为青年、中年,性别比例无较大差异,主要使用地区为华中地区。(2)核心脉症:王氏连朴饮运用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小便黄、腹胀、口苦、纳差便溏等,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诊断标准;脉象则以滑脉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复合脉象则以滑数、濡数、弦滑为主要诊断标准。(3)原方用药规律:60例王氏连朴饮在临床使用中黄连、厚朴、半夏栀子为本方使用的必备药,其余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石菖蒲、芦根、茯苓、枳壳、豆豉。(4)加减药物用药规律:纳入医案中加味药物共计139味药,总共使用次数为417次,出现频次排布前十名的加味药物分别为:茯苓、枳壳、甘草、薏苡仁、黄芩、陈皮、麦芽、藿香、杏仁、滑石。(5)中医疾病谱:王氏连朴饮主治中医病证广泛,医案中共涉及32个病种,以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为主,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胃痛、痞满、便秘、泄泻、疟疾、反胃、呕吐等。(6)西医疾病谱:在所选病案中西医病种共计28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皮肤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科、口腔科疾病13类。主要涉及的疾病以急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为主。(7)王氏连朴饮与慢性胃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ein)、谷固醇(beta-sitosterol)。其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1β、IL-2、VEGFA、JUN、RB1、CDKN1A、FOS、HSP90AA1、IL6、TP53、MYC*、MAPK1、MAPK14、CCND1、AKT1等,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结论:(1)王氏连朴饮的中医优势病种为脾胃病证,其中主要为胃痛、痞满。(2)王氏连朴饮西医优势病种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其中主要为各类胃炎。(3)王氏连朴饮的临床运用指征为胃痞、胃痛、消化不良等表现,舌质多为红舌,舌苔多为黄腻。(4)王氏连朴饮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学特点,从理论上看,该方对慢性胃炎复杂的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
赵军宁,戴瑛,华桦,曾瑾,杨思进,谢春光,王超,鄢良春,李莉,张翼冠,尹竹君,张磊[3](2020)在《治疗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中药"药理谱-云"特点与有效性评价要素》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分析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机制、我国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药理作用谱和作用机制。中药药理作用谱体现出的主要药效作用(对COVID-19治疗、抗病毒、抗炎及免疫调节等)、次要药效作用(主要靶器官保护、解热、化痰等)、一般药效作用(镇痛、活血化瘀、抗氧化等),构成了中药抗新冠病毒肺炎药理特有而又复杂的"中药药理谱云学说":即"点(多靶点)-线(多信号通路)-面(药理作用谱)-体(复杂易变的药效云)"。中药有效性评价要充分考虑中药适度调节特点、"药理谱-云作用"整合作用和患者风险收益。本文提出的中药药理"谱云"特点与药效学评价要素,对于建立适合评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的动物模型及评价指标,为现有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加速中药临床应用转化,推动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王传池,吴珊,江丽杰,许伟明,杨燕,胡镜清[4](2020)在《全国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治方案综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梳理全国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中医药诊治方案,了解中医药诊治COVID-19的专家共识意见,为其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发布最新COVID-19中医药诊治方案,对疾病分期、辨证、推荐处方、中成药等信息进行提取并汇总,采用频数统计及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截止2月19日,共检索得到官方发布的COVID-19中医药诊疗方案33个,包括1个国家《方案》、32个地区《方案》。对其中26个诊治方案按照早期、进展期、危重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对COVID-19中医诊治的专家共识意见进行分析。①证分布情况,早期阶段以寒湿郁肺证(33.33%)、湿毒郁肺证(13.89%)为主,进展期多见热毒郁肺证(48.65%)、湿热蕴肺证(32.43%),危重期主要表现为内闭外脱证(60.53%)、热毒闭肺证(31.58%),恢复期则常见肺脾气虚证(51.61%)和气阴两虚证(38.71%)。②方剂使用情况,早期阶段常用达原饮(16.67%)、藿朴夏苓汤(16.67%)、不换金正气散(12.50%);进展期主要用麻杏石甘汤(28.74%)、达原饮(14.94%)、宣白承气汤(12.64%);危重期主要推荐参附汤(28.81%)、宣白承气汤(13.56%)、黄连解毒汤(10.17%);恢复期则以黄芪六君子汤(22.73%)、沙参麦冬汤(13.64%)、竹叶石膏汤(11.36%)为主。③中成药使用情况,早期阶段常用藿香正气胶囊(17.65%)、连花清瘟胶囊(8.82%)、金花清感颗粒(5.88%);进展期主要用喜炎平注射液(12.66%)、血必净注射液(12.66%)、痰热清注射液(8.86%);危重期主要推荐中成药为安宫牛黄丸(18.70%)、参附注射液(13.82%)、血必净注射液(13.82%);恢复期则以生脉冲剂(34.78%)、参麦注射液(17.39%)、生脉注射液(13.04%)为主。④药物分布情况,早期阶段常用广藿香(67.57%)、厚朴(64.86%)、苦杏仁(59.46%);进展期主要用苦杏仁(89.19%)、石膏(78.38%)、麻黄(59.46%);危重期主要用人参(56.41%)、山萸肉(53.85%)、附子(35.90%);恢复期则以茯苓(67.74%)、陈皮(58.06%)、砂仁(48.39%)为主。⑤药物配伍情况,早期阶段常用药对为"厚朴-广藿香""草豆蔻-厚朴";进展期以"石膏-苦杏仁""麻黄-苦杏仁"为主;危重期以"山萸肉-人参""附子-人参"为主;恢复期以"陈皮-茯苓""砂仁-茯苓"为主。结论诊治方案综合分析结果提示,诸多方案认为COVID-19发病早期多属感受湿邪疫毒,治疗上以辟秽化浊、宣肺透邪为原则。进展期"湿郁化热,热毒损肺",治疗上以宣肺通腑、清热解毒为大法,攻下泻热以助肺气宣降。危重期"热毒瘀阻,内闭外脱",治以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患者"邪去正虚",治疗上以清解余邪,益气养阴健脾为主。
项娜[5](2019)在《温阳益气方治疗阳气亏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是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阳益气方治疗阳气亏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心衰分级、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的变化,探讨温阳益气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探讨其药理作用和治病机理。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符合诊断标准的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心内科收治的阳气亏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共84例,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西药治疗(选择性使用利尿剂、扩管药、ACEI/ARB药物、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正性肌力药),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温阳益气方,2次/天,1次150ml,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下列指标:体重、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心衰分级、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1.安全性: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血压偏低,调整ARB药物剂量后血压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未发现有明显异常变化。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和原发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体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重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心功能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2.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心衰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57.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更好。7.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8.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疗效:在心悸、冷汗两项症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结果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气短/喘息、乏力、怕冷/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及面色/口唇紫暗五项症状中,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9.NT-proBNP: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0.射血分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1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益气方联合西药治疗阳气亏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相较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体重,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气短乏力、畏寒怕冷、面色/口唇紫暗等症状,更好的降低NT-proBNP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出血等不良反应,温阳益气方是具有明确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的中药方剂。
闫奇峰[6](2018)在《健脾消毒饮干预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P53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和评价健脾消毒饮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消毒饮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病例选择标准选取CAG伴有IM、Dys的患者30例,全部给予健脾消毒饮治疗(黄芪、莪术、薏苡仁、藤梨根等)。2次/日,口服。每周服6天,4周为1疗程,服药3个疗程。治疗期间尽可能停中药治疗方案以外其它治疗CAG癌前病变的药物。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分别行病理组织学(包括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IM、Dys程度)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后综合疗效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2)中医各症状疗效:治疗后对胃脘痛、痞满、食少、倦怠乏力、大便、舌象等症状的疗效上均比治疗前优(P<0.05);(3)胃镜疗效:治疗后内镜总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后比治疗前优(P<0.05)说明治疗后胃镜疗效比治疗前优;(4)病理组织学疗效:治疗后黏膜病理组织学总评分改善情况比治疗前优(P<0.05),说明治疗后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比治疗前优;(5)Hp根除疗效:13C呼气试验治疗后比治疗前优(P<0.05),说明治疗后Hp根除情况比治疗前优;(6)血流变疗效:治疗后血流变比治疗前优(P<0.01);(7)P53表达:予以中药治疗后P53较治疗前下调(P<0.05)。结论:予以健脾消毒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从一定程度上阻断甚至逆转向胃癌发展的状态。防治结合,健脾与消毒兼用防治CAG癌前病变。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机研究及中医药干预入手,深化了中医学“治未病-已病防变”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张玉龙[7](2014)在《原明忠应用益气通脉汤的方证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益气通脉汤是山西省人民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原明忠教授(1926.4-2010.6)在多年诊治冠心病的临床实践中所创经验方。原老行医六十余载,勤奋钻研,孜孜以求,精通医理,学贯中西,先后在内蒙、山西多地从事临床与研究。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得患者信赖和社会好评,实为我辈弟子之楷模。原老益气通脉汤的组方思想来源于金元时期李杲所着《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生脉饮和清代医家王清任所着《医林改错》中的隔下逐瘀汤。该方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中祖国医学诊断为胸痹、心痛之气阴亏虚,心脉瘀滞证。在原老所着《冠心病证治》中,对益气通脉汤的临床运用和辨证思路有着详细的论述。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文献整理和数理统计。笔者以原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部分医案、着作及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现有的住院、门诊病历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关于益气通脉汤的部分进行整理,对其中的中、西医诊断病名、药物使用频次、服用疗程进行频数统计,并总结兼有症状的用药规律。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文献研究与数理分析,结合后世弟子对原氏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益气通脉汤不仅仅适用于冠心病气虚血瘀型的治疗,亦对于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肺心病、高脂血症等多种西医诊断的疾病疗效确切。该方对中医以气阴亏虚、脉络瘀滞为主证的胸痹、心痛、肺胀、不寐、心悸、怔仲、虚劳、眩晕、白疕等内、外科疾病皆有良效,但以治疗胸痹、心悸为主,且服用疗程宜长,多为3个月至1年,患者依从性较好。对40例病案中益气通脉汤的用药频次分析认为:该方必用药物为: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芎,这些药物以补益气阴、活血祛瘀通络为主要功用,这也与益气通脉汤的适应主证——气阴亏虚、脉络瘀阻相符合。通过对现有病案资料及相关文献研究,可将原老应用益气通脉汤的学术思想总结为:(1)权衡标本缓急,遵循辨证施治;(2)疏通脉络瘀滞,理气活血为要;(3)缓解心脉绌急,芳香温通尤速;(4)辨病辨证结合,异病亦可同治;(5)中医四诊与理化检查合参。
班高亚[8](2014)在《四参定悸饮治疗室性过早搏动(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从中医证候学、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总有效率等方面来评价四参定悸饮治疗室性过早搏动(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方案的安全性。方法:入选的2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按2:1比例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1例(脱落11例),对照组91例(脱落9例)。对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经过所服用药物的6个半衰期洗脱,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原发病(不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用四参定悸饮;对照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两组患者均服药30天为1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总有效率以及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1)中医证候学方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分析,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74例、有效8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58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71.95%。两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室性早搏次数方面:按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进行评价分析,治疗组显效128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8.82%;对照组显效46例、有效1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6.83%。经Pearson X2检验分析,(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总有效率方面:按照总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显效66例、有效84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53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65.85%。经Pearson X2检验分析,(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4)安全性方面:27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170例,出现便秘2例,腹泻1例,头晕1例;对照组82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四参定悸饮治疗室性过早搏动(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中医证候,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室性早搏次数,总有效率高,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是治疗室性过早搏动的有效方药组合。
杨凤梅[9](2014)在《通脉制备工艺的再评价及相应颗粒剂成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脉口服液由丹参、川芎、葛根三味药组成,功能活血通脉,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脑血栓,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通脉口服液组方经典、药味精炼、剂量充分、疗效肯定,然而众多原因导致其市场占有率不甚理想,阻碍了成长为中成药大品种的步伐。本课题旨在研究通脉方的最佳制备工艺,将本方中所有与治疗相关成分都能有效提出,使通脉成为治疗心脑缺血疾病的中成药大品种。对不同工艺制备的通脉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化学评价,采用HPLC法对供试品溶液中的葛根素、丹酚酸B、丹参酮ⅡA、阿魏酸、藁本内酯的含量进行追踪,比较水提及醇提工艺对这几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水双提的制备工艺能得到更全面的药效成分,醇水混合溶剂提取得到提取物含量高。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出通脉最佳醇水提取工艺,结果55%乙醇8倍量溶剂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提取效果最佳。并采用大鼠脑缺血性模型对工艺进行对比验证,评价优选工艺对通脉方药理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选通脉在改善动物脑缺血病理效果上优于通脉口服液。通脉新型颗粒的制剂研究,在优选的通脉制备工艺基础上,通过浸膏的制备、润湿剂、辅料及矫味剂的颗粒成型研究和筛选,结果确定通脉新型颗粒以乳糖为辅料,甜菊糖作为矫味剂,60%乙醇作润湿剂,制成的颗粒成型良好性质稳定,进行验证实验,颗粒中各成分含量均较高,表明制剂工艺合理可行。
陈冬梅[10](2011)在《张仲景论治胸痹的学术思想与源流研究》文中认为胸痹是指因胸阳痹阻而致喘息、咳唾、胸背痛、憋闷、短气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多由于正气内虚、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本病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防治此类疾病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古今文献为依据,通过对胸痹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治的文献研究,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研究发现,胸痹的最早记载源于《内经》,“痹”是塞而不通之意。《内经》中不但首次提出了胸痹的病名,还提出外感六淫、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经脉痹阻,血行不畅等病因病机,并提出了相应的饮食宜忌。《内经》中对于胸痹的论述给后人以启示,为后人论治此类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其中并未提出专门的治疗本病的方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在其着作《金匮要略》中,对胸痹的病机进行高度的概括,提出了阳微阴弦的病机,揭示了胸痹本虚标实的病变实质。着重指出“阳微”是胸中阳气不振,即上焦阳虚,“阴弦”是阴寒太盛,浊阴内结,瘀血停着之证。“阳微”与“阴弦”是胸痹心痛病机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胸阳不振,阴寒偏胜,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在证治方面提出了通阳开痹、健脾化痰、理气通阳、峻逐寒湿、温阳益气、疏肝解郁等法则。并提出治疗胸痹的瓜蒌薤白三方为基本方。胸痹之轻证,选用栝楼薤白白酒汤,通阳开痹、豁痰下气;如痰饮较重者,兼有不得卧寐,心痛彻背者,则用栝楼薤白半夏汤,通阳开痹,蠲饮降逆;兼见心下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开痹,降逆平冲。以上三方症状由轻到重。在治法方面,还论述了阴寒充斥之胸痹重证的治法,充分体现了温阳化湿,通阳开痹之法。后世医家在仲景《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胸痹的论述又有发展,在病因方面,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病因。病机方面,在张仲景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瘀血致病说,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以及气虚血瘀导致胸痹的观点。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营血运行的动力,气虚则血行不畅,凝结成瘀,阻滞脉络。可见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是络脉痹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以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大大丰富了胸痹的治疗。总之,胸痹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阳气不足为本,阴寒偏胜,致使浊阴内结,瘀血阻滞为标。在临证中,需充分认识到本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疾病发展规律,抓住本质,以指导临床。
二、益气通脉冲剂的药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通脉冲剂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干预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口服中药制剂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干预非血运气虚血瘀证UA患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心肌运动的影响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随机数字分组表 |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CRF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汇表 |
前言 |
第一章 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 |
1 温病学家王孟英与王氏连朴饮 |
1.1 王孟英简介 |
1.2 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 |
1.3 《霍乱论》所载王氏连朴饮条文 |
2 王氏连朴饮方证理论研究 |
2.1 王氏连朴饮的组成 |
2.2 王氏连朴饮的古今临床应用 |
第二章 王氏连朴饮现代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2.3 资料整理规范 |
2.4 医案录入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
3.1 病名统计分析 |
3.2 症状统计分析 |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
3.4 方药统计分析 |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3.6 合方统计分析 |
3.7 发病所在地区统计分析 |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
3.9 性别统计分析 |
3.10 年龄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
第三章 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
1.2 药物及慢性胃炎靶点筛选 |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PPI网络构建 |
1.4 基因本体生物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连朴饮活性成分筛选 |
2.2 连朴饮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筛选 |
2.3 核心组方-疾病网络构建 |
2.4 GO富集 |
2.5 KEGG富集通路分析 |
3 讨论 |
3.1 主要活性成分 |
3.2 核心靶点分析 |
3.3 通路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1 王氏连朴饮临床应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2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治疗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中药"药理谱-云"特点与有效性评价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冠病毒肺炎发病机制 |
1.1 病原学与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 |
1.2 靶脏器损害与病理学改变 |
1.3 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 |
1.4 中医病理病机 |
2 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药效学与药理机制研究 |
2.1 对实验性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作用 |
2.2 对实验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
2.3 对实验性脓毒症的治疗作用 |
2.4 抗病毒作用 |
2.5 对炎症及细胞因子风暴的影响 |
3 中药治疗新冠病毒肺炎药理"谱云"特点与有效性评价要素 |
3.1 关于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药理作用"谱云学说"的认识 |
3.2 关于模型选择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 关于有效性评价原则与转化要素 |
(4)全国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治方案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整理与提取 |
1.3 资料标准化 |
1.4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方案情况 |
2.2 病因病机认识 |
2.3 疾病分期 |
2.4 证分布情况 |
2.5 方剂推荐情况 |
2.6 中成药推荐情况 |
2.7 药物使用情况 |
2.8 药物性味归经情况 |
2.9 药物功效情况 |
2.1 0 药物配伍情况 |
3 讨论 |
(5)温阳益气方治疗阳气亏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和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终止标准 |
3 治疗及观察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药物不良反应 |
3.3 观察项目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3.6 资料分析 |
3.7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心力衰竭的西医机制及治疗 |
2 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 |
3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 |
3.1 辨证论治 |
3.2 经方、验方治疗 |
3.3 中成药治疗 |
3.4 针灸治疗 |
4 温阳益气方的中医理论基础 |
5 温阳益气方处方分析 |
6 温阳益气方的药理学研究 |
6.1 附子的药理作用 |
6.2 晒参的药理作用 |
6.3 黄芪的药理作用 |
6.4 桂枝、地龙的药理作用 |
6.5 当归、泽兰药理作用 |
6.6 五加皮、茯苓药理作用 |
6.7 枳实、山萸肉药理作用 |
6.8 五味子、麦冬的药理作用 |
6.9 炙甘草的药理作用 |
7 疗效分析与结论 |
8 研究成果、问题及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 |
附录三 Lee氏评分 |
附录四 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
附录五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健脾消毒饮干预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P5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临床资料 |
3 研究方案 |
3.1 用药方案及疗程 |
3.2 注意事项 |
3.3 观察内容及方法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结果 |
5.1 总疗效 |
5.2 治疗前后各症状疗效积分 |
5.3 不同治疗周期主要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5.4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 |
5.5 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比较 |
5.6 治疗前后H.pylori根除情况比较 |
5.7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主要指标的比较 |
5.8 治疗前后P53 表达的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 |
2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西医治疗 |
3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 |
3.1 毒邪探析 |
3.2 “毒损胃络”是PLGC的重要病机之一 |
4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探讨PLGC治法 |
4.1 健脾以培其本 |
4.2 解毒以治其标 |
4.3 化瘀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
5 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5.1 方药组成 |
5.2 组方分析 |
5.3 现代药理研究 |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6.1 综合疗效分析 |
6.2 中医各症状疗效分析 |
6.3 不同治疗周期主要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
6.4 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分析 |
6.5 胃镜疗效分析 |
6.6 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疗效分析 |
6.7 幽门螺旋杆菌疗效分析 |
6.8 血流变疗效分析 |
6.9 P53 疗效分析 |
6.10 安全性评价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原明忠应用益气通脉汤的方证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益气通脉汤的历史沿革 |
1.1 益气通脉汤的渊源 |
1.2 原氏益气通脉汤的组成及方解 |
2. 原老运用益气通脉汤的思路 |
2.1 深究医理分析心之生理病理 |
2.2 辨病辨证互参临床运用广泛 |
3. 益气通脉汤的组成和药物分析 |
3.1 益气通脉汤的药味组成和服用疗程 |
3.2 药物详解 |
4. 原老应用益气通脉汤的方证经验研究 |
4.1 益气通脉汤应用范围分析 |
4.2 用药分析 |
5. 经验总结 |
5.1 常用加味药物 |
5.2 常用对药 |
6. 学术思想 |
6.1 权衡标本缓急遵循辨证施治 |
6.2 疏通脉络瘀滞理气活血为要 |
6.3 缓解心脉绌急芳香温通尤速 |
6.4 辨病辨证结合异病亦可同治 |
6.5 提倡中医四诊与理化检查合参 |
7. 典型病案回顾 |
7.1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型) |
7.2 心悸怔忡(心气虚心阳欲脱) |
7.3 肺胀(痰瘀互结气阴亏虚) |
7.4 胸痹兼不寐(气虚血瘀心肾不交) |
7.5 白疕(气虚血瘀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四参定悸饮治疗室性过早搏动(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 四参定悸饮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影响 |
3 四参定悸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积分的影响 |
4 四参定悸饮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 |
5 四参定悸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比较 |
6 四参定悸饮对两组患者早搏疗效的影响 |
7 四参定悸饮对综合疗效的影响 |
8 安全性评价 |
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本病病名的历史源流 |
1.2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论治 |
1.4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治疗室性早搏 |
2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现状 |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3.1 对病因病机认识 |
3.2 治疗经验分析 |
3.3 四参定悸饮方源由 |
3.4 四参定悸饮方案 |
4 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四参定悸饮药物组成 |
4.2 方义分析 |
4.3 现代药理研究 |
4.4 四参定悸饮方案机制探讨 |
5 结果分析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 2 病历观察表 |
附录 3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4 个人简历 |
(9)通脉制备工艺的再评价及相应颗粒剂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通脉处方研究综述 |
1.1 通脉组方分析 |
1.2 通脉复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药效活性成分研究 |
2.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及市场情况分析 |
2.1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
2.2 中药类心血管病制剂已渐呈“东风压倒西风”之势,但中成药之间竞争激烈,可拓展空间狭小 |
2.3 脑缺血是脑血管病的主流,市场巨大 |
3 脑缺血疾病的病因、治疗治则 |
3.1 中医对脑缺血病因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病因认识 |
4 脑缺血用药市场分析 |
5 通脉方药分析 |
5.1 组方特点分析 |
5.3 治疗特点分析 |
6 通脉口服液的分析 |
6.1 通脉口服液的历史背景分析 |
6.2 通脉口服液弊端分析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丹参药材选取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通脉制备工艺的再评价 |
第一节 不同提取工艺对通脉方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化学评价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试剂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制备 |
2.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峰的定性鉴别及信号归属 |
3.1 对照品对照进行信号鉴别 |
3.2 单味药材对照进行信号归属 |
4. 不同提取工艺条件下通脉口服液HPLC图谱的比较与分析 |
4.1 直观分析 |
4.2 不同提取工艺条件下的四种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通脉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1 正交试验优选通脉复方提取工艺 |
2 结果 |
2.1 实验结果分析 |
3 验证试验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优选工艺对通脉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仪器 |
1.1 受试药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试剂及试剂盒 |
1.4 实验动物 |
2 统计方法 |
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3.2 大鼠脑缺血模型复制方法 |
3.3 检测指标 |
4 实验结果 |
4.1 对大鼠缺血性脑组织Glu含量的影响 |
4.2 对大鼠缺血性脑组织Asp含量的影响 |
4.3 对大鼠缺血性脑组织GABA含量的影响 |
4.4 各实验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比较 |
4.5 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指数的影响 |
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新型通脉颗粒的制剂研究 |
1 剂型的选择 |
2 新型通脉颗粒的成型研究 |
2.1 浸膏粉的制备 |
2.2 润湿剂的筛选 |
2.3 辅料的筛选 |
2.4 辅料用量的筛选 |
2.5 矫味剂用量筛选 |
3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4 新型通脉颗粒处方确定 |
5 验证实验 |
6 样品颗粒含量测定 |
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2 实验结果 |
7 新型通脉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丹参药材选取 |
1.2 不同提取工艺对通脉方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化学评价 |
1.3 通脉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 |
1.4 优选工艺对通脉方抗脑缺血药理作用的影响 |
1.5 新型通脉颗粒的制剂研究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张仲景论治胸痹的学术思想与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病名考辨 |
1.1 单论"胸痹" |
1.2 单论"心痛" |
1.3 二者合论 |
2 范围探究 |
3 病因病机 |
3.1 病因 |
3.2 病机 |
4 证治探讨 |
4.1 仲景以前的相关论治 |
4.2 仲景的论治 |
4.3 对后世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益气通脉冲剂的药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干预非血运重建气虚血瘀证UA患者的研究[D]. 刘子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D]. 刘之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治疗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中药"药理谱-云"特点与有效性评价要素[J]. 赵军宁,戴瑛,华桦,曾瑾,杨思进,谢春光,王超,鄢良春,李莉,张翼冠,尹竹君,张磊.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0(01)
- [4]全国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治方案综合分析[J]. 王传池,吴珊,江丽杰,许伟明,杨燕,胡镜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2)
- [5]温阳益气方治疗阳气亏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 项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健脾消毒饮干预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P53表达的影响[D]. 闫奇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原明忠应用益气通脉汤的方证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D]. 张玉龙. 山西中医学院, 2014(04)
- [8]四参定悸饮治疗室性过早搏动(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班高亚.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 [9]通脉制备工艺的再评价及相应颗粒剂成型研究[D]. 杨凤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张仲景论治胸痹的学术思想与源流研究[D]. 陈冬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