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类型研究

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类型研究

一、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一星[1](2019)在《不同毛被类型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生长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绒山羊是一种以产绒为主的绒肉兼用型山羊,所产山羊绒因纤维柔软、光泽度好,制品保暖轻便舒适等优点而成为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被誉为“软黄金”、“纤维宝石”。课题组前期对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的生产性能记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毛长对内蒙古绒山羊其他重要经济性状均存在极显着(P<0.01)的影响,并总结出内蒙古绒山羊按其毛长可分为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三种毛被类型;将长毛型个体留作种用,可以加快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展,进而实现毛长对其他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间接选种的目的。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内蒙古绒山羊(阿尔巴斯型)长毛型与短毛型个体,从绒毛生长长度等表型性状水平,以及组织形态学、转录组学等水平对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变异的调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对各月份绒毛生长长度进行测量统计,结果表明羊毛与羊绒在一年中3-5月份停止生长;5月份抓绒,旧绒脱落,6月份羊毛开始生长,7月份羊绒重新长出体表;9月份是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羊毛生长长度最长的月份,且两者之间在该月份的差异也最大,推测9月份是影响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羊毛长度差异的重要时期;11-12月份羊绒生长长度最长,短毛型绒山羊在 11 月份羊绒生长长度最长,长毛型在 12月份羊绒生长长度最长。2.制作长毛型与短毛型绒山羊12个月份的皮肤组织石蜡切片,Sacpic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的生长周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4-11月份)、退行期(12月份到翌年1月份)和休止期(2-3月份)。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的皮肤组织结构及组成上并无显着差异。但在生长期的8-10月份,长毛型绒山羊个体的活性S/P值(活性初级毛囊/次级毛囊)显着低于短毛型;11月份,长毛型绒山羊个体的活性S/P值显着高于短毛型;长毛型绒山羊个体在生长期的8-9月份,次级毛囊密度显着高于短毛型。遗传是影响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主要因素。3.提取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12个月的皮肤组织总RNA并在Illumina X Ten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共获得550.73G的过滤碱基,注释到31379个转录本。其中比较12个月长、短毛型绒山羊之间的基因表达量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EGs)448个,重复出现的DEGs有108个。4.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有蛋白质导入细胞核、蛋白质靶向细胞核、核蛋白定位和脂质代谢过程等;富集到的细胞组分主要有中间丝、中间丝细胞骨架和细胞骨架部分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动力蛋白结合、蛋白质同二聚体活性和相同蛋白质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a-亚麻酸代谢和PPAR信号通路这四个通路中。5.通过差异表达分析、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5个可能与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变异相关的DEGs:LOC108637647、LOC108635030、LOC10863312、Novel02382 和 SCD。经过 qRT-PCR 相对定量检测确定,LOC108637647、LOC108635030、LOC108633182和Novel02382在各月份短毛型绒山羊上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而在长毛型绒山羊上的相对表达量较低,差异较明显。由此推断LOC108637647、LOC108635030、LOC108633182、Novel02382 和 SCD是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重要影响因子。6.对SCD翻译出的蛋白SCD1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确定其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位置。结果表明,在9月份次级毛囊生长期的长毛型与短毛型绒山羊个体的皮肤组织中,SCD1蛋白主要在皮肤组织的初级毛囊内根鞘、次级毛囊毛干、皮下脂肪组织和真皮乳头层中表达,初级毛囊的连接组织鞘中有少量表达;在12月份次级毛囊的退行期,长毛型与短毛型绒山羊个体的SCD1蛋白主要在皮肤组织中的初级毛囊内根鞘、次级毛囊毛干以及皮下脂肪组织上表达,而真皮乳头层中未见明显的表达阳性信号;3月份在次级毛囊休止期时,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个体中的SCD1蛋白主要表达在皮下脂肪组织部位,在初级毛囊内根鞘、连接组织鞘以及次级毛囊毛干等部位有少量的表达。

张才骏[2](2007)在《青海省山羊红细胞钾浓度多态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火焰光度法对青海省8个品种(群体)山羊红细胞钾浓度多态性的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①根据红细胞钾浓度,被检的8个品种(群体)山羊均存在高血钾(HK)和低血钾(LK)两种表型而呈现多态性;②青海本地山羊的LK型频率都显着小于引入山羊及其杂种群体;③在红细胞钾浓度位点上,青海省山羊不同品种(群体)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很小(0.03288);④青海本地山羊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很小;⑤聚类分析表明,青海本地山羊、柴达木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分别位于三个支树系中。

王松[3](2007)在《Dorset down羊对豫北黄河故道区适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以豫北黄河故道区当地小尾寒羊为对照,用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Dorsetdown绵羊对豫北黄河故道区的适应性,目的在于为这一优良肉用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试验一:Dorset down绵羊对豫北黄河故道区夏季炎热气候的适应性。在豫北黄河故道区6月和8月上旬分别测定羊舍温热环境状况、羊生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6月和8月Dorset down均出现了热应激现象,15:00时和8:00时相比,呼吸率、直肠温度和毛丛温度均显着增高(P<0.01),心率有增高,但差异不显着。(2)直肠温度衡量热应激程度较为灵敏。Dorset down直肠温度上升的临界点为温湿指数(THI)80-81左右。(3)8月Dorset down和小尾寒羊在相同时间点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4)Dorset down公羊各项常规生理指标全面低于母羊,耐热性有强于母羊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新乡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湿度对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高于温度的影响。(6)6月Dorset down血清皮质醇水平高于8月41.33%,8月Dorset down皮质醇含量水平高于小尾寒羊37.48%。血清中K+、Na+、Cl-、Ca2+含量差别不显着,8月小尾寒羊血清Ca+含量显着低于Dorset down。试验二:Dorset down绵羊在豫北黄河故道区的牧食行为。通过对舍饲生产系统和放牧生产系统饲喂方式和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比较,探讨Dorset down在豫北黄河故道区适宜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1)Dorset down平均采食速度为38.8±7.2次/分,略低于小尾寒羊;单口采食量(DM)为97.9mg/口;日均采食量为1.19kg/d,略低于小尾寒羊。一天之内其采食速度变化较大,觅食速度明显受放牧地状况影响。(2)Dorset down对牧草选择性大于小尾寒羊,不同地区牧草状况对其影响较大。(3)Dorset down放牧下平均每食团咀嚼口数49.0±8.8次/min,每食团咀嚼时间35.3±7.1s,每分钟反刍食团数1.35个/min,与小尾寒羊没有明显差别。试验三:Dorset down绵羊在舍饲与放牧生产系统下的性能表现。通过对舍饲和放牧生产系统下Dorset down的生长发育、发病率情况的评定和调查,探讨Dorset down在豫北黄河故道区适宜的生产系统。结果表明:(1)Dorset down耐粗饲性差,舍饲生产系统的饲喂效果不如放牧生产系统。(2)放牧生产系统下的Dorset down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舍饲生产系统和同生产系统的小尾寒羊。(3)Dorset down在舍饲生产系统下其后代生长发育状况出现了一定的退化现象,在放牧生产系统下未出现退化现象。试验四:绵羊血液褪黑激素和生殖激素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选择处在间情期的空怀Dorset down羊和小尾寒羊母羊,测定血液中褪黑激素和生殖激素的昼夜水平。结果表明:(1)Dorset down羊不同月份FSH血浆浓度均低于小尾寒羊,但差异不显着。两者变化规律一致,11月最高,6月最低。Dorset down羊LH血浆浓度在4、6月时和小尾寒羊基本相同,在9、11月显着高于小尾寒羊(P<0.05),变化规律有所不同。(2)Dorset down羊E2水平在4月份显着高于小尾寒羊(P<0.01),6、9月相差很小,11月低于小尾寒羊(31.1%),差异不显着。Dorset down羊血浆P4浓度除了4月略高于小尾寒羊,6、9、11月均显着低于小尾寒羊。(3)褪黑激素分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性交化,春夏明显高于秋冬。Dorset down羊MLT血浆浓度4月到6月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小尾寒羊,6月到9月下降的幅度亦大于小尾寒羊。(4)MLT通过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对E2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经MLT-E2-FSH这一途径对绵羊发情产生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在豫北黄河故道区,Dorset down可以适应当地夏季炎热气候,气候条件的差异和变化并没有明显影响Dorset down羊的基本特性和总体生产水平,“总适应能力”评定结果达到良好。在豫北黄河故道区,放牧生产系统更能发挥其生产潜力。

卢福山,任旭荣[4](2006)在《柴达木绒山羊血钾型与体重、绒产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火焰光度法对91只柴达木绒山羊的血钾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柴达木绒山羊血钾型存在高血钾(HK)和低血钾(LK)两种表型而呈现多态性,且以HK为优势表型(64.84%),KL和Kh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948和0.8052,基因杂合度为0.3137;同时血钾型与体重、产绒量两个生产性状之间无显着联系(P>0.05)。

汪志国[5](2005)在《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的七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方法和PCR、电泳技术检测了宜昌白山羊(宜白YB,湖北宜昌)40只、马头山羊(马头MT,湖南石门县)60只、湘东黑山羊(湘黑XH,湖南)55只、福清山羊(福清FQ,福建)和戴云山羊(戴云DY,福建)各50只,黄淮山羊(黄淮HH,江苏响水)50只,长江白山羊(长白CB,江苏海门)40只在23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多样性,并对7个群体进行遗传分化水平分析。 研究表明: (1) 7个群体的在23个位点上的平均基因多样度(H)依次为0.705,0.717,0.737,0.711,0.709,0.677,0.717;总群体基因观察多样度(Hc)是0.902,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是0.711,总群体基因多样度(Ht)为0.819。多态信息含量与杂合度保持同样的变化趋势,7个群体23个位点的平均PIC依次为0.6508,0.6704,0.6919,0.6848,0.6660,0.6305,0.6637。所有群体都呈现高度多态性。说明各群体受人工选择影响较小,保持了良好的种质特性。 (2) 7个山羊群体各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Ne)依次为6.0435,6.9565,7.3478,6.7391,7.1304,5.2174,6.0870,各群体观察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4.3239,4.8491,5.1112,4.8677,5.2110,4.1392,4.6350。Ne值与Na的值相差不大,说明群体中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均匀。

孙巧玲[6](2002)在《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不同地区绒山羊主要品种(类群)核DNA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别用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指数对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阿拉善绒山羊、二郎山绒山羊、乌珠穆沁绒山羊、辽宁复县绒山羊五个群体的RAPD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筛选出的12条引物检测到了64个等位基因位点,33个多态性位点,多态频率为51.56%。表明RAPD技术用于研究绒山羊核DNA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的检出率和灵敏度。在12条引物中,S159多态性位点最多,效果最佳。引物的碱基序列为5’ACGGCGTATG3’。(2)绒山羊总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sp)为0.4575,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比率为67.43%,说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群体间的变异。(3)辽宁复县绒山羊和阿拉善绒山羊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这与它们的选育效果相一致,而乌珠穆沁绒山羊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整齐度较差。(4)五个群体遗传距离指数和分子聚类关系表明:阿尔巴斯绒山羊、阿拉善绒山羊、二郎山绒山羊分化不明显。乌珠穆沁绒山羊与阿尔巴斯绒山羊、阿拉善绒山羊、二郎山绒山羊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而上述四个类群与辽宁复县绒山羊的亲缘关系较远。

杨安圈,王少纯,才让吉,戴亮[7](2001)在《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火焰光度法对 94只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的红细胞钾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 1)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浓度存在多态性 ,有高钾和低钾两种表型 ,以高钾型为优势表型 ( 79 79% ) ;( 2 )高钾型山羊的红细胞钾浓度在 37~ 83.2mmol L之间 ,低钾型的在 16~ 2 8.8mmol L之间 ;( 3)KL 和Kh 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10 6 8和 0 8932 ,基因杂合度为 0 1782。

二、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毛被类型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生长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哺乳动物的毛被类型
    1.2 绒山羊概况及不同毛被类型绒山羊的研究进展
        1.2.1 绒山羊概况
        1.2.2 我国绒山羊育种现状
        1.2.3 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研究进展
    1.3 皮肤毛囊概述
    1.4 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及周期性生长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
        1.4.1 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及周期性生长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
        1.4.2 其他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及周期性生长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
    1.5 转录组学、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应用
        1.5.1 转录组学概况
        1.5.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5.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绒山羊皮肤毛囊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一 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皮肤毛囊形态学与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溶液配制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绒毛生长长度的变化规律
        2.2.2 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个体皮肤组织切片结果
        2.2.3 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个体皮肤毛囊的形态学观察与比较
        2.2.4 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生长变化简图
    2.3 讨论
    2.4 小结
3 研究二 两种毛被类型绒山羊12个月份皮肤的转录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样品
        3.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控制
        3.2.2 文库构建、库检及测序
        3.2.3 数据质检
        3.2.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3.2.5 新转录本预测
        3.2.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7 RNA-seq整体数据质量分析
        3.2.8 差异表达分析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3.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提取与数据质量控制
        3.3.2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结果
        3.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4 RNA-seq整体数据质量结果
        3.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3.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结果分析
        3.3.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结果分析
        3.3.10 不同毛被类型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三 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相关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设计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的引物
        4.2.2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表达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
        4.3.2 PPAR信号通路对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研究四SCD1蛋白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组织及毛囊中的表达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样品
        5.2.1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5.3 试验方法
        5.3.1 切片
        5.3.2 免疫组化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长毛型绒山羊SCD1免疫组化结果
        5.4.2 短毛型绒山羊SCD1免疫组化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6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Dorset down羊对豫北黄河故道区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Dorset down羊基本情况
    2 生态条件
    3 饲养管理方式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自然生态因素对羊的影响
    2 引种过程中的的适应性及其评价
    3 引种过程中动物的热应激
    4 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
        4.1 褪黑激素的合成与代谢及其受体在体内的分布
        4.2 褪黑激素的昼夜分泌与调控
        4.3 褪黑激素对动物生产的作用
        4.4 褪黑激素使用的安全性
    5 动物牧食行为
        5.1 采食活动
        5.2 采食行为参数
        5.3 反刍行为
        5.4 选择性采食
第三章 Dorset down羊对黄河故道区炎热气候的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Dorset down羊在黄河故道区牧食行为的研究
    4.1 实验地的自然条件
    4.2 测定内容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Dorset down羊在不同生产系统下生长发育比较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Dorset down羊不同季节褪黑激素及生殖激素变化规律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七章 Dorset down羊总适应能力的评价
    1 新西兰和河南新乡气候差异
    2 Dorest down绵羊对不同地区适应性的预测分析
    3 Dorset dwon综合适应能力评价
第八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5)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的七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微卫星标记与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间遗传距离
    1.3 关于聚类分析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 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的7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与结论
3 参考文献
5 致谢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不同地区绒山羊主要品种(类群)核DNA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绒山羊的生产概况与现状
    1.2 绒山羊品种(类群)、分布及生产性能
        1.2.1 开什米尔型粗毛绒山羊
        1.2.1.1 印度和巴基斯坦绒山羊
        1.2.1.2 蒙古绒山羊
        1.2.1.3 辽宁绒山羊
        1.2.1.4 内蒙古绒山羊
    1.3 绒山羊的遗传、选育研究进展
        1.3.1 山羊遗传标记的研究和应用
        1.3.2 山羊的细胞遗传学标记
        1.3.3 分子生物学标记在绒山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3.1 基因图谱的构建、主效基因定位及辅助选择
        1.3.3.2 山羊起源分化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剂
        2.1.4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总DNA的提取
        2.2.2 DNA纯度的鉴定及含量的估测
        2.2.3 PCR与电泳
    2.3 RAPD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2.3.1 等位基因频率的计算
        2.3.2 Nei指数
        2.3.2.1 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2.3.2.2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样品间的遗传一致度
        2.3.3 Shannon信息指数
        2.3.4 基因流
    2.4 聚类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引物筛选
    3.2 PCR产物与RAPD标记
    3.3 Shannon信息指数估测各群体遗传变异的统计结果
    3.4 Nei指数估测绒山羊各类群遗传变异的结果
        3.4.1 群体基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
    3.5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RAPD标记的重复性
    4.2 RAPD数据的统计参数
    4.3 群体间的基因流
    4.4 五个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4.5 五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4.6 亲缘关系与聚类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7)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血清钾 (SK) 和全血钾 (BK) 浓度
        1.3.2 红细胞压积容量 (PCV)
        1.3.3 红细胞钾浓度 (EK)
    1.4 数据分析和统计
2 结果
    2.1 红细胞钾型
    2.2 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杂合度
3 讨论

四、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毛被类型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生长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D]. 范一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2]青海省山羊红细胞钾浓度多态性的研究[J]. 张才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7(05)
  • [3]Dorset down羊对豫北黄河故道区适应性的研究[D]. 王松.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9)
  • [4]柴达木绒山羊血钾型与体重、绒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卢福山,任旭荣.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 [5]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的七个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汪志国. 扬州大学, 2005(05)
  • [6]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不同地区绒山羊主要品种(类群)核DNA的分析[D]. 孙巧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02)
  • [7]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型的研究[J]. 杨安圈,王少纯,才让吉,戴亮.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1(06)

标签:;  ;  ;  ;  ;  

柴达木改良绒山羊红细胞钾类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