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资本市场 激活教育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兵[1](2011)在《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投融资改革的普遍趋势。不管怎样,各类各级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增加教育经费,还是促进教育公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制度安排,都离不开教育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本文通过梳理教育财政、教育融资手段和教育融资效率等相关理论研究,对教育融资的整体理论构架有了清晰的了解,采用的理论主要是财政学、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向教育领域的延伸,这增加了文章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教育融资经验也进行了整理和借鉴,这些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然后,本文通过对教育融资方式和融资实践的梳理,归纳出教育融资方式主要有公共财政拨款、贷款融资、项目融资等六种方式,对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与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炼出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五个影响教育融资创新的因素,将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确定了教育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同时在公共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分担收费、贷款融资等六种融资手段下,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各有不同。论文随后从教育融资理念、教育融资路径、教育融资手段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反梯度推进教育融资理念、教育券制教育财政补贴方法、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以及教育融资的优化组合等教育融资的创新理念,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保证论文理论分析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从实践角度分析了教育融资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实施教育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融资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包含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数据统计软件验证了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和融资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都对教育融资的规模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成本因素、制度因素、风险因素对教育融资的配置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2)在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方面,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认为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本投资式的”资助计划,即银行对学生的资助等同于对一个有风险的企业进行投资,“买进”学生未来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使让贷款学生群体承担部分还贷风险。这种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分散贷款风险,为助学贷款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风险承担机制,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的稳健性,从而为教育资源筹集提供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对银行和个人的贷款风险进行了测算。(3)在不同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方面,本文认为教育产品价格是国家支付的人均教育经费(可称隐性价格)与学生支付的学费(可称显性价格)两部分之和,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产品价格类型;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最终体现为国家和个人之间划定的不同分担比例。这种显性而完整的教育产品价格机制既有利保持原有体制下各界对教育的投资渠道,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激发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使教育保持应有的竞争、灵活和高效,从而使教育发展回归均衡。
蒋华秀[2](2011)在《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及市场化进程,促使民办高校融资发生新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强大功能为民办高校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可行性。
李文江[3](2007)在《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此前,公立高校能否贷款、怎么贷款、贷款性质如何界定、贷款如何审批管理、贷款保证如何落实、高校贷款风险解决办法等都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定,从法律角度看,是一种自发的制度安排。2000多亿的贷款,虽然极大地支持了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改善了办学条件,也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但是,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和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因此出现了公立高校普遍贷款、盲目贷款,甚至部分高校不计承受能力巨额贷款、不计资金成本滥用贷款,致使出现大面积有问题贷款,其风险之严重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此,论文将“揭示问题、化解风险、制度创新”作为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是从“基础理论”到“制度分析”,再到“制度完善”和“实证分析”。论文立足构建公立高校新的银行贷款法律制度,以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实践活动和自发制度安排以及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背景。这种制度的自发性表现在:从高校看,一方面国家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出台了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又拿不出钱来支持高校的发展;一方面,高校急需扩大规模落实扩招政策,另一方面资金紧张,捉襟见肘。从银行当时情况看,一方面资金充裕,负债不能转化为资产难以实现利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盲目放贷不如“惜贷”。这几对矛盾促使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的自发安排。论文研究以此为背景,首先从研究公立高校法律地位、公立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出发,到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现行法律政策的梳理;从商业银行现代贷款制度理论、政策性银行开发金融制度理论,到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的特性分析,对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次,研究国外公立高校筹资模式和制度规定,虽然国外有高校募捐优惠政策、发行教育债券的法律许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法律支撑等,但是迄今为止尚很少看到任何国家有允许公立高校从银行贷款的政策规定和法律制度,因此,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公立高校具有银行贷款的特殊性,是公立高校融资发展的一个特例,也是中国国情的体现。对此研究,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对教育经济与管理、院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三,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与公立高校的金融合作现状及对公立高校贷款的风险预测、还款能力分析、担保形式论证等,对高校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项目融资贷款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和评价。其四,系统且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存在的制度问题,即短期贷款长期使用引发的借新还旧制度问题,高校不正当自主权行使引发的过度贷款问题,高校贷款保证引发的收费权质押制度问题,高校贷款风险和收益的非相关性引发的贷款管理制度问题。为化解有问题贷款和构建新制度奠定了基础。其五,在研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论证了化解公立高校贷款风险的可行性方案,即“偿还一块、置换一块、转化一块、保留一块”;从法律层面论证了公立高校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合法性、可行性;从建立长效制度出发,初步构建了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和商业银行贷款为辅的制度、高校银行贷款审批管理制度、高校银行贷款担保制度等。
顾露露[4](2007)在《我国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收益比较》文中认为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分摊比例较高,对部分贫困家庭形成较大的经济压力。但高等教育私人投资的货币收益是明显的,非货币形式的收益正面影响更为显着。而且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针对高等教育当前出现的问题,政府应变单一的财政拨款和直接政府补贴为更多地通过机制转变和政策引导来激活教育金融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或捐赠,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助学贷款范围,实现教育投资来源多样化;应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高等学校应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以便更好地和当前中国产业发展相匹配。高等教育私人投资者应注重高等教育私人投资效率,形成“终生教育”理念,提倡继续教育。
李小安[5](2007)在《我国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途径探析》文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有限供给与社会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国内唯一的“买方市场”,如何解决高校办学资金的不足,不仅关系着高等学校能否突破资源“瓶颈”,适应高教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全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是一个既有利于拓宽高校融资渠道,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又有利于资本市场开辟新的投资领域的“双赢”选择。
张宏军[6](2006)在《试论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的基本方式》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是其缓解经费短缺、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程,正在促使高等教育的筹资和融资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的基本方式。
山东省人民政府[7](2006)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鲁政发[2006]29号)提出:"十一五"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协调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现代化半岛城市群、环境优美生态省和社会主义和谐山东,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范开菊[8](2005)在《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几种方式》文中指出高职院校筹资的市场化是其缓解资金短缺、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途径。
范开菊,张宏军[9](2005)在《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性及途径》文中提出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程,正在促使高等教育融资和投资体制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途径。
范开菊[10](2005)在《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可行性及其途径》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筹资的市场化是缓解资金短缺、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筹资不仅具备了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同时也奠定了制度基础,并构筑了政策保障。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程,又促使高职院校筹资、融资的方式和途径发生新的变化。
二、利用资本市场 激活教育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资本市场 激活教育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教育产品 |
1.3.2 教育融资 |
1.3.3 教育投资 |
1.4 文献综述 |
1.4.1 西方的观点 |
1.4.2 我国的研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基本内容与框架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1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分析 |
2.2 义务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2.1 美国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
2.2.2 日本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
2.2.3 台湾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
2.2.4 韩国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
2.2.5 启示 |
2.3 高等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3.1 美国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
2.3.2 日本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
2.3.3 台湾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
2.3.4 英国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
2.3.5 启示 |
2.4 私立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4.1 美国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
2.4.2 日本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
2.4.3 澳大利亚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
2.4.4 台湾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
2.4.5 启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教育融资的现状分析 |
3.1 融资类别及特点 |
3.2 教育融资类别及特点 |
3.2.1 教育融资的主要类别 |
3.2.2 社会捐赠:教育融资的理性选择 |
3.2.3 贷款融资:风险控制与防范 |
3.2.4 其他社会性教育融资 |
3.3 教育融资的现状分析 |
3.3.1 义务教育融资状分析 |
3.3.2 公立高等教育融资现状 |
3.3.3 私立教育融资现状分析 |
3.4 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
3.4.1 义务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
3.4.2 高等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
3.4.3 私立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
3.5 小结 |
第四章 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构建 |
4.1 教育融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成本因素 |
4.1.2 制度因素 |
4.1.3 结构因素 |
4.1.4 风险因素 |
4.1.5 能力因素 |
4.2 教育融资创新绩效评估因素分析 |
4.2.1 规模效应 |
4.2.2 配置效率 |
4.3 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模型设计 |
4.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2 实证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实证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
5.1.1 问卷设计过程及纠偏措施 |
5.1.2 变量测量 |
5.2 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3 大样本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5.3.1 数据收集及描述 |
5.3.2 效度分析 |
5.3.3 信度分析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1 结构方程分析步骤 |
5.4.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5.4.3 实证结果汇总与分析 |
5.5 不同教育融资方式的绩效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育发展中的融资创新 |
6.1 教育融资理念创新:教育融资的反梯度推进 |
6.1.1 “区域教育反梯度推进”概念的界定 |
6.1.2 反梯度推进:区域教育融资的路径安排 |
6.2 教育融资路径创新:教育券制政府财政补贴 |
6.2.1 发行适量的教育券,规范政府教育融资行为 |
6.2.2 发行适量的教育券,促进教育体系的良性竞争 |
6.2.3 发行适量的教育券,激发社会教育投资的热情 |
6.3 一种教育融资手段的创新: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 |
6.3.1 我国助学贷款的制度变迁及其诱因 |
6.3.2 将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的融资机理 |
6.3.3 银行和个人的学生贷款风险测算模型 |
6.4 教育融资渠道的优化组合 |
6.4.1 教育融资优化组合的前提条件 |
6.4.2 教育融资优化组合的解决方案 |
6.5 小结 |
第七章 教育融资创新的案例研究 |
7.1 吴起现象:反梯度教育融资的案例研究 |
7.1.1 吴起现象概述 |
7.1.2 吴起现象:反梯度教育融资的现实意义 |
7.2 长兴教育券制度的实践:教育券融资案例研究 |
7.2.1 长兴教育券制度的实践 |
7.2.2 长兴教育券制度的现实意义 |
7.3 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案例研究 |
7.3.1 某地方本科院校助学贷款现状分析 |
7.3.2 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的风险测算 |
7.4 某地方高校组合式融资案例研究 |
7.4.1 某地方高校组合式融资的整体思路 |
7.4.2 某地方高校组合式融资的成效分析 |
7.5 小结 |
第八章 教育融资创新的配套措施建议 |
8.1 教育财政投入整体水平的提高 |
8.1.1 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的合理估计 |
8.1.2 义务教育资金来源主体的塑造 |
8.1.3 完善教育均衡拨款机制 |
8.2 教育融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
8.2.1 教育融资监管的原则 |
8.2.2 义务教育资金监管的政策建议 |
8.2.3 私立教育融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
8.2.4 公立高等教育融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
8.3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的政策建议 |
8.3.1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的现实困难 |
8.3.2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机制的目标与定位 |
8.3.3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的制度设计 |
8.4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的规制研究 |
8.4.1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的界定 |
8.4.2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机制的影响因素 |
8.4.3 教育产品的定价模型分析 |
8.4.4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机制的政策建议 |
8.5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2)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及面临的严峻问题 |
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的特殊性分析 |
资本市场功能的一般理论分析 |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
(3)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中国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 |
2.1 公立高校法律地位及内容 |
2.2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公立高校的法律定位 |
2.3 公立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 |
3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的制度基础 |
3.1 商业银行贷款制度 |
3.2 政策性银行贷款制度 |
3.3 影响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的有关法律制度 |
4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及形成原因 |
4.1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的种类 |
4.2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的特点 |
4.3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形成的原因 |
5 中国公立高校商业银行贷款及风险化解 |
5.1 公立高校商业银行贷款及意义 |
5.2 公立高校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风险 |
5.3 公立高校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化解 |
6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问题分析 |
6.1 短期贷款长期使用引发的借新还旧制度问题 |
6.2 高校自主权不正当行使引发的过度贷款问题 |
6.3 高校贷款保证引发的收费权质押制度问题 |
6.4 高校贷款风险和收益非相关性引发贷款管理失当问题 |
7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重构 |
7.1 公立高校适度贷款制度 |
7.2 公立高校贷款的审批监督制度 |
7.3 公立高校“政策性贷款为主和商业性贷款为辅”的制度 |
7.4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担保制度 |
8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实证分析 |
8.1 三所公立高校商业银行贷款实证分析 |
8.2 广州大学城政策性银行贷款个案分析 |
9 研究结论与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管理条例(建议稿) |
9.1 关于公立高校能否从银行贷款的研究结论 |
9.2 关于公立高校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化解办法 |
9.3 关于公立高校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合法性可行性 |
9.4 关于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存在制度问题的分析 |
9.5 关于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的重新架构 |
《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管理条例》(建议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着作 |
(5)我国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 |
(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
1.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高校跨越式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
2. 单纯依靠提高学费发展高等教育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中国国情。 |
3. 计划体制导致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缺乏完善的捐赠机制。 |
(二) 符合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全球发展趋势 |
(三) 投资高等教育符合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要求 |
二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现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适合资本市场运作的市场机制有待建立 |
(二) 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明显滞后 |
(三) 社会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理念的认同不一致 |
(四)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功能缺陷 |
三促进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有效措施 |
(一) 完善法律法规, 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健康发展 |
(二) 推动高校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 |
(三) 完善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制度环境 |
四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具体途径 |
(一) 高等教育与金融资本市场的结合 |
1.“银校合作”方式。 |
2. 资产证券化。 |
(二) 高等教育与证券资本市场的结合 |
1. 直接发起上市。 |
2. 间接买壳 (借壳) 上市。 |
3. 组建大学基金。 |
4. 发行高等教育债券。 |
(三) 高等教育与民间资本市场的结合 |
1. 引入风险投资。 |
2. 发行高等教育彩票。 |
3. 运用BOT融资模式。 |
(6)试论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的基本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的可行性 |
(一) 高等教育属性的界定为市场化筹资创造了前提条件 |
(二) 高教投资体制的变革为市场化筹资奠定了制度基础 |
(三) 高教产品的准公共性为市场化筹资提供了内在动力 |
(四) 高等教育政策为市场化筹资构筑了政策保障 |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的基本方式 |
(一) 组建高等教育基金, 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
(二) 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解决高等院校建设资金的不足 |
(三) 借鉴BOT项目融资方式, 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资金选择 |
(四) 建立教育投资担保公司, 缓解部分高等院校融资难的问题 |
(8)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几种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组建高等教育基金 |
2.银行信贷 |
3.借鉴BOT项目融资方式 |
4.建立教育投资担保公司 |
(10)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可行性及其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外部环境与可行性分析 |
(一) 高等教育产业战略地位的确立为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筹资创造了前提条件 |
(二) 高教投资体制的变革为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筹资奠定了制度基础 |
(三) 教育产品的准公共性为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筹资提供了内在动力 |
(四) 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政策为高职院校的市场化筹资构筑了政策保障 |
二、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方式及其途径 |
(一) 组织高等教育基金, 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
(二) 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解决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 |
(三) 借鉴BOT项目融资方式, 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资金选择 |
(四) 建立教育投资担保公司, 缓解部分高职院校融资难的问题 |
四、利用资本市场 激活教育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D]. 王小兵. 中南大学, 2011(01)
- [2]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可行性研究[J]. 蒋华秀. 企业家天地, 2011(02)
- [3]中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研究[D]. 李文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4]我国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收益比较[J]. 顾露露.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3)
- [5]我国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途径探析[J]. 李小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1)
- [6]试论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的基本方式[J]. 张宏军.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05)
- [7]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政报, 2006(08)
- [8]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几种方式[J]. 范开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29)
- [9]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性及途径[J]. 范开菊,张宏军. 中国成人教育, 2005(09)
- [10]高职院校市场化筹资的可行性及其途径[J]. 范开菊. 职教通讯,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