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司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拖拉机司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魏昌坤[1](2021)在《基于生物力学的拖拉机驾驶员人体腰椎振动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猛[2](2021)在《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机多机协同技术是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提高机群规模化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任务分配是农机机群协同作业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如何在农机机群作业前将每个任务合理分配给适合的农机,或者在出现新的(突发)作业任务时重新调配农机的作业规划,使得机群收益最大,是长期困扰农机合作社或农场的难题之一。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首先,根据任务分配需求对农机田间作业路径规划方法和农机转弯半径求解方法这两个关键基础参数的获取开展研究,之后,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研究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和动态任务分配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多机协同体系结构设计。提出了农机多机协同体系结构和农机自动驾驶技术体系结构,研究了基于GNSS定位技术和基于GNSS和惯性导航的融合技术,以“农业机械化精准作业平台”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基于Dijkstar算法的田间最短路径求解方法。2.农机自动转弯控制方法研究。针对履带拖拉机转弯半径精确控制困难问题,深入分析并建立了液压转向控制履带拖拉机的转弯半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履带拖拉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航向角为0°,车速分别为1.0m/s和1.5m/s时,导航平均误差分别为-0.62cm和0.28cm,导航误差绝对值极值分别为10.14cm和8.10cm,导航误差绝对值均值分别为2.34cm和2.57cm,导航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77cm和3.99cm,满足实际田间作业需求。3.农机田间路径规划方法研究。将农机转弯半径作为重要参量,研究了农机田间作业工艺、农机田间转弯方法以及各种转弯方法的转弯路径长度解算方法,基于转弯数量最少原则,研究了农机作业路径方向规划方法,根据弓形转弯跳过最小路径数量问题,研究了基于弓形转弯的农机田间作业区块规划方法,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方法奠定了基础。4.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任务分配方法研究。建立了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代价函数,在遗传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二段式编码方式、分组交叉算子和多种变异算子,提出了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建立了基于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的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任务分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权重下,基于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的多机协同静态任务分配的机群代价比实际作业代价降低了 35.88%~55.00%,满足农机实际多机协同作业中静态任务分配需求。5.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动态任务分配方法研究。为解决农机作业过程中因突发状况引起的作业时间增加、某些作业任务无法完成等问题,根据动态任务分配农机间交互的特点以及合同网算法相关流程,提出了基于公告板的动态任务分配机制,并基于选择招标者、设定招标阈值、中标者任务再分配和代价最大农机任务交换等方法,改进了合同网算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动态任务分配时间下,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机群代价比实际理论代价降低30.20%~34.09%,满足农业生产中同种农机机群动态作业任务分配需求。

贾保营[3](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认为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颜庭旭[4](2021)在《电动轮驱动汽车极限工况下轨迹跟随控制》文中指出近年来,对于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是全球应对能源问题和提升驾驶体验所做出的共同反应,是汽车行业和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其中,电动轮驱动汽车结构简单、分布形式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其各轮转矩独立可控,基于此优势更易实现转矩定向分配(Torque Vectoring,TV)功能以及实现智能化的无人驾驶及驾驶辅助技术。同时,汽车向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正在显现,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高性能电动汽车和运动驾驶模式也受到广泛关注,汽车在满足激烈驾驶需求时极易接近车辆极限,尤其在进行高速过弯或紧急避障时容易出现轨迹跟随性差甚至车辆失稳的情况。但电动轮独立驱动汽车则可以发挥转矩定向分配优势,充分利用地面附着能力,并且依靠智能化的运动控制技术主动调整整车横摆特性,与主动转向控制相结合,提高机动性并以此提升极限工况下的轨迹跟随能力;同时,极限工况下轮胎的侧偏特性会出现剧烈变化,其非线性特征会对极限工况下车辆控制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针对上述现有问题,本文以可实现主动转向的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平台,提出一套结合转矩定向分配技术和侧偏特性修正的横纵向综合控制策略,旨在主动逼近极限车速以满足激烈驾驶需求的极限工况下,能够通过主动转向和TV控制保持良好的轨迹跟随能力。本文首先通过线性二自由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转矩定向分配引入的附加横摆力矩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得出提升转向机动性的机理;而后搭建了电动轮汽车七自由度车辆模型、轮胎模型和电机模型等,并通过对Car Sim车辆模型施加相同开环控制后的结果进行模型正确性对比验证;以七自由度模型为平台,通过仿真验证TV对机动性改善的效果。之后,通过对典型工况的分析确定了本文U-Turn工况参数,同时,为了满足激烈驾驶对尽可能短的过弯时间的需求,基于Clothoid曲线规划最优过弯轨迹,基于此轨迹以及轮胎附着极限圆制定极限车速MAP。随后设计考虑了前后轴载荷转移的前馈+反馈纵向控制器,通过七自由度车辆模型完成对车速的跟踪效果验证。此后,为提高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轨迹跟随能力,本文设计结合了转矩定向分配技术和侧偏特性参数修正的横纵向综合分层控制策略。具体而言,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算法设计用于轨迹跟踪的侧向控制器,预测模型为带有TV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求解最佳前轮转角控制序列和转矩定向分配梯度控制序列。为了提升极限工况下对轮胎强烈的非线性特征的适应性,本文设计了侧偏刚度识别和轮胎侧偏角约束自适应修正策略,用以实时更新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并以此提升控制精度,基于七自由度模型完成MPC控制器、侧向力识别、侧偏刚度估计、侧偏角约束修正等模块的参数调节和可行性验证。此外,本文制定了底层驱动控制策略,分别实现滑转率控制和轮间转矩修正功能,将纵向控制需求与附加横摆控制需求相结合,同时保证纵向车速跟踪和轨迹跟踪效果。最后,为了验证本文所设计的横纵向综合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基于MATLAB/Simulink和Car Sim联合仿真平台进行试验验证,探究极限工况下的车速、轨迹跟随效果和整车姿态控制效果。同时,还搭建了小型驾驶模拟器完成驾驶员在环轨迹跟踪试验,搭建了联合仿真平台完成基于MPC的主动转向轨迹跟踪实验,与横纵向综合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综合控制策略能够优化前轮转角输出,准确完成侧偏特性参数更新和修正,显着提升轨迹跟随效果,缩短过弯时间,充分发挥电动轮汽车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以提升极限操控能力。本文设计的极限工况下轨迹跟随控制方法可以为电动轮驱动汽车激烈驾驶模式的无人驾驶及驾驶辅助技术开发提供参考,提升极限操纵能力,为高性能电动汽车的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杨尚奇[5](2021)在《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女司机”作为隐喻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司机是新中国的新女性的代表,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反映。作为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女司机从家庭走向公共劳动场所,通过掌握汽车这一现代化机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女司机媒介形象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媒介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为受众勾勒出女司机在不同历史文化中的形象,纠偏受众形成的对女司机负面的刻板印象。本研究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以1978年至2020年《人民日报》、2016年至2020年新浪微博中的女司机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期女司机形象呈现的特征与变化原因;并从“女司机”的身份话语入手,探讨在历史的语境与不同媒介中,“女司机”话语的意义生成与转变方式,分析媒介对于女司机形象与身份话语的建构策略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从改革开放至今,《人民日报》中的女司机形象经历了“爱岗敬业的‘四化’建设者”、“奉献社会的劳动者”、“文明服务者与违法失范者”的演变过程。微博新闻中的女司机形象分为正面的职业女司机形象与负面的违法女司机形象。通过对女司机的身份话语的研究,可以看出,总体上报道中塑造的女司机身份话语经历了由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的转向。女司机形象与身份话语的变化与不同媒体的性质、不同时期媒体的编辑内容直接相关。在新闻场域中,女司机形象与身份话语的建构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力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商业力量和大众文化力量的影响,以及社会性别文化中社会角色与气质方面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女司机形象的变化。

李永胜[6](2020)在《适用于果园作业的中型拖拉机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果园种植面积的增大,农民对果园动力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果树品种、种植模式、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果园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前提高果园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成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降低劳动强度,促进果园规模化发展的最佳途径。作为动力机械,果园型拖拉机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本文是基于我公司“果园拖拉机项目”,在现有中拖TS404基础上进行的整车改进设计;主要围绕整机适应性、可靠性及安全性进行优化。目的是通过整机适应性改进、传动系可靠性提升、驾驶安全性提升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比果园拖拉机与现有中拖的区别,找出现有中拖改进方向:通过调整轮辋辐板的偏距来降低整车宽度尺寸;通过调整油箱高度、散热器高度、空滤器高度、消音器的高度、车身覆盖件高度、轮胎尺寸规格来降低整车高度尺寸;通过更换发动机、改进动力系统零件来提升整车动力系统;通过调整液压系统压力和加大油缸直径来增加提升能力;针对传动系统、安全防护装置,通过UG、PROE、KISSSOFT、HYPERMESH等设计软件和分析软件进行设计和计算分析,完成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改进,解决了现有中拖存在的问题;最后完成了果园拖拉机的改进样机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白冰[7](2020)在《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14亿人口有9亿多为农民,发展智慧农业、现代新型农业已经迫在眉睫,而发展农业机械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兴安农垦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增高,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兴安农垦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通过搜集数据、基层走访、查阅文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兴安农垦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研究。从数据分析来看,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数量逐年在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已达到99%以上,农业机械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从现状来看,尽管机械化发展较快,但仍处于中低水平,结构性矛盾由为突出,存在着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设备老旧、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及机械化人才缺乏、地块面积较小等问题。针对问题找出了原因及解决对策,同时总结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水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作物单产、提高农户收入、减少粮食收获后的损失,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姜威[8](2020)在《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农机装备虽然在农田劳作功能方面比较完善,但在驾驶室的舒适性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相对舒适性更优的轿车而言,农机驾驶室不舒适的原因主要为:驾驶室内各操纵装置的设计未能完全遵循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如座椅、方向盘等与驾驶者之间的人机交互规律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的舒适性研究现状,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在一台座椅、方向盘、脚踏板及操纵杆均可调节的多自由度农机驾驶室试验平台上开展优化试验,以确定操纵装置位置参数的舒适性范围与最优组合解,并对舒适性影响规律进行探究。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可为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的舒适性分析评价及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针对国家标准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与当前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本研究参照国际标准ISO 3411《土方机械-驾驶员的身材尺寸与最小活动空间》的第二版,以及第四版中人体各个部位的尺寸,计算二者相同部位尺寸间每一年的增长率,将其近似作为1988年至2019年人体各个部位尺寸每一年的增长率,对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进行了适当地修正,得到了更加贴近当前中国成年人人体的尺寸数据,为操作人员体型特征的选择及3D人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尺寸数据。(2)座椅、方向盘、脚踏板及操纵杆四个操纵装置均包含各自的位置参数,本研究从坐姿舒适性与操纵舒适性两个角度提取评价指标,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各因素和指标赋予权重。同时,考虑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本研究在分析多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场合后,选取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维度的评价指标进行降维。通过构建农机驾驶室的舒适性评价模型,在多自由度农机驾驶室试验平台上进行了舒适性分析与评价,并在[0,1]区间上对舒适性综合评分进行了数字化描述。(3)通过评价模型对可调节试验平台开展单因素试验探究后,基于响应面二阶回归模型,分别对座椅、方向盘、脚踏板及操纵杆的位置参数进行BBD(Box-Behnken design)或CCD(Central composit design)设计,继而开展响应面分析与试验优化,完成了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舒适性影响规律的可视化研究。其中,座椅舒适性的最佳位置参数组合:H点(胯点)相对踏点的前后距离为701.26mm、上下高度为431.18mm、靠背倾角为111.67°;方向盘舒适性的最佳位置参数组合:盘面倾角为32.29°,W点(盘心点)相对H点的前后距离为400.85mm、上下高度为293.18mm;脚踏板舒适性的最佳位置参数组合:踏板平面倾角为33.27°,踏点相对H点的左右距离为211.55mm;操纵杆舒适性的最佳位置参数组合:手柄球心相对H点的前后距离为297.65mm、左右距离为350.78mm、上下高度为11.13mm。验证试验中座椅、方向盘、脚踏板及操纵杆舒适性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19%、4.18%、3.64%及3.71%,说明位置参数优化结果的可靠性较强。基于试验中舒适性综合评分结果与人机交互中负荷的变化特征,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各位置参数对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舒适性影响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舒适性改进建议。(4)在座椅、方向盘、脚踏板及操纵杆各自位置参数水平的正交组合中,基于改进的第50百分位人体尺寸建立3D人体模型,并将其导入到CATIA软件的人机工程模块进行人体姿态仿真分析和快速上肢分析(RULA)。结果表明:试验与仿真的舒适性评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农机操纵装置位置参数的优化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可为农机驾驶室人机系统的舒适性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5)为验证主观舒适性评价与试验优化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以5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业拖拉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主观评价;同时,将前文试验结果应用于客观评价实验中,结合改进的理想解法与熵权法,对5台农机的驾驶室进行了客观舒适性评价。结果表明:主观与客观的舒适性排序结果分别为1-3-4-5-2与1-3-5-4-2,说明主客观对比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较高,所建立的评价模型是可靠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不仅如此,主客观实验结果还为农机驾驶室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首先基于客观舒适性试验确定操纵装置的参数范围,之后,通过主客观对比实验验证参数的合理性,以确保设计的产品既符合客观舒适性理论,又能满足使用者的主观舒适性需求,从而提高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的经济性和效益性。

孔令建[9](2020)在《玉米收获机换挡规律及自动换挡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及饲料和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缩短收获期,提高收获效率,玉米收获机被广泛应用。然而,玉米收获机在完成不同的作业任务时,驾驶员为适应不同的工况需要频繁换挡,大大增加了驾驶员劳动强度。同时,车辆还存在换挡时油耗较高,动力不足,挡位与车速匹配性差等问题。本文以4YZ-4B型号的玉米收获机为例,根据该型号玉米收获机存在的不足,为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让驾驶员更加专注于农作,进而提高农作效率,同时改善油耗较高及车辆熄火等问题,本课题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换挡规律的研究。换挡规律的研究是车辆自动换挡研究的重要理论,其优劣将直接影响玉米收获机的换挡性能,进而影响到玉米收获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驾驶员驾驶舒适性。因此,本文针对玉米收获机换挡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其作业特点,制定了三套不同的换挡规律:空载行驶时,提高动力性为目标,以车辆行驶速度和油门开度为控制参数,研究了最佳动力性自动换挡规律;空载行驶时,提高经济性为目标,以车辆行驶速度和油门开度为控制参数,研究了最佳经济性自动换挡规律;农作行驶时,以满足动力性为前提,提高经济性为目标,以车辆行驶速度、油门开度和车辆质量为控制参数,研究了最佳经济性自动换挡规律。并根据以上三种工况,确定三种情况下的最佳换挡点。(2)自动换挡装置的研究。在换挡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动换挡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位置传感器、脉冲编码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液压泵站、电磁阀、液压缸等液压相关装置,其主要工作过程是首先利用变速箱输出转速模拟车辆行驶速度并对其进行测量,其次将所测得转速信号转化为脉冲信号并将其传给PLC,然后PLC通过对脉冲信号的识别与判断进行挡位的切换。最后通过液压系统的助力,进行挡位液压助力的自动变换。(3)玉米收获机自动换挡变速箱试验台的搭建。为验证换挡装置的可行性,搭建了玉米收获机自动换挡变速箱试验台,将换挡装置及相关传动部分独立成一个系统,模拟玉米收获机的实车换挡过程。试验台首先通过手动调节对各挡位进行换挡调试并计算传动比,然后进行自动换挡调试,通过试验验证,各挡位均能完成合理切换,输入与输出转速的比值基本符合传动比,自动换挡装置能连续执行换挡2小时以上。本课题的研究为4YZ-4B型玉米收获机实现自动换挡提供一套换挡理论和一种理论可行的换挡方式,缩短了换挡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使驾驶员更加专注于农作,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机自动换挡的发展,促进行业的提升。

尹俊楠[10](2020)在《基于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的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机械的自动作业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精准农业的研究热点,也是实现农机装备智能化作业的核心技术。插秧机自动作业技术不仅可以减轻传统机插秧作业过程中的驾驶员疲劳问题,而且可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与土地利用率。本文以久保田SPU-68C型高速水稻插秧机为试验平台,开展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研究。针对水稻插秧机自动作业过程中横向偏差、航向偏差对行驶速度的影响,开展了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研究,将横向偏差、航向偏差作为输入变量,行驶速度作为输出调控变量,并结合行驶速度-前视距离关系式对前视距离进行自适应调节,进一步通过纯追踪模型获得期望前轮转角;最后通过仿真与试验对算法与自动作业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基于车辆运动信息与各偏差的变化,实现了行驶速度自动调节以及路径追踪纠偏,提高了插秧机在复杂水田环境工作的鲁棒性和适应性,为实现插秧作业的自动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本文设计了以GPS定位系统、组合惯导系统、角度/速度传感器等设备组成的车辆运动感知系统,利用RTK-GPS、惯性导航、传感器等技术对插秧机的实时运动信息、位置信息进行感知反馈。最终成功搭建了插秧机的运动感知系统,以获得车辆自动作业过程实时的位置信息、实际前轮转角与行驶速度等参数,并开展了传感器精度测试标定试验。2、通过研究分析插秧机的运动特性与自动作业技术要求,分析方向盘、主变速手柄、栽插离合手柄、制动踏板等操作部件的工作特性,对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以及数据处理控制器及驱动单元的设计,搭建了自动作业控制系统执行机构、数据处理及硬件驱动等平台,实现了插秧机自动化转向、调速、插植与制动等操作。3、分析了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的横向控制、纵向控制与自动插植控制等三个方面的控制过程;研究了自动导航控制、速度自调节控制、自动插植控制等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原理;将插秧机简化为二轮车模型,与纯追踪模型相结合对车辆的运动学模型进行推导,并构建行驶速度-前视距离关系式,可根据行驶速度求出相应的前视距离,推导出期望前轮转角。4、利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控制器输入量为横向偏差与航向偏差,输出量为行驶速度;根据行驶速度-前视距离关系式求出前视距离,进一步获得期望前轮转角;最后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验证了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插秧机行驶过程中直线段偏差较小,转弯段最大横向偏差小于0.08m,行驶速度跟随偏差变化而规律性改变,速度自动调节的过程比较平稳,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具有较优的路径追踪纠偏能力与速度自调节能力。5、设计了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田间地面试验对其进行验证。首先搭建了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试验平台,其次设计了直线无偏差路径、直线有偏差路径(0.3m)与S形路径的三种地面试验方案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插秧机行驶过程中直线段横向偏差平均值在0.05m左右,最大值在0.08m左右;转弯段偏差波动较大,最大横向偏差为0.157m;对于速度自动调节效果较优,基本符合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规律,且加/减速阶段比较平稳,未出现较大波动,设计的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基本满足插秧机的农艺要求。

二、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定位测姿方法
        1.2.2 转向控制方法
        1.2.3 路径跟踪方法
        1.2.4 多机协同控制方法
        1.2.5 多机协同通信方式
        1.2.6 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方法
    1.3 问题提出及章节安排
        1.3.1 问题提出
        1.3.2 章节安排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机多机协同作业总体构架设计
    2.1 引言
    2.2 整体构架
    2.3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2.3.1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架构
        2.3.2 农机位姿测定
        2.3.3 坐标系变换
        2.3.4 惯性导航系统
        2.3.5 GNSS和INS融合
    2.4 最短路径规划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轮式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2.1 前轮转向农机运动学建模
        3.2.2 后轮转向农机运动学建模
    3.3 履带式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3.1 液压传动控制履带式农机转向模型
        3.3.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3.3 试验与结果分析
        3.3.4 仿真试验
    3.4 路径跟踪试验
        3.4.1 车辆改造
        3.4.2 试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机田间路径规划方法
    4.1 引言
    4.2 农机作业工艺路线规划
        4.2.1 直行法工艺路线
        4.2.2 绕行法工艺路线
        4.2.3 斜行法工艺路线
    4.3 农机转弯方式
        4.3.1 鱼尾形转弯路径
        4.3.2 梨形转弯路径
        4.3.3 半圆形转弯路径
        4.3.4 弓形转弯路径
    4.4 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4.4.1 农机作业路径方向规划
        4.4.2 农机转弯方式
    4.5 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机协同静态任务分配方法
    5.1 引言
    5.2 多机协同代价函数
        5.2.1 多机协同场景
        5.2.2 多机协同代价数学模型
    5.3 任务分配方法研究
        5.3.1 遗传算法
        5.3.2 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设计
        5.3.3 算法流程
    5.4 仿真分析
    5.5 实际深松场景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机协同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1 引言
    6.2 动态任务分配体系结构
    6.3 多机协同代价函数
        6.3.1 基本假设
        6.3.2 代价函数
    6.4 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1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2 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3 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流程
    6.5. 仿真试验
        6.5.1 标准矩形地块仿真试验
        6.5.2 非矩形地块仿真试验
    6.6 实际播种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多山少土
        (二)交通闭塞
        (三)灾害多发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小结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三)技术赋能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第一节 昔阳旧貌
        (一)人口与土地
        (二)农民生活
        (三)生态环境
        (四)农民与农业
    第二节 土改过程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一)培育良种
        (二)合理种植
        (三)改良土质
        (四)工具改革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小结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二)修建水库
        (三)治河与打井
        (四)机电灌溉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一)土壤改良
        (二)良种培育
        (三)密植与管理
        (四)水利灌溉
        (五)道路与运输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小结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第四节 机械灌溉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小结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4)电动轮驱动汽车极限工况下轨迹跟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转矩定向分配(TV)技术背景
        1.2.1 TV的集中式驱动桥形式
        1.2.2 TV的分布式驱动形式
    1.3 电动轮驱动汽车相关研究
        1.3.1 电动轮驱动汽车应用现状
        1.3.2 电动轮驱动汽车TV控制技术研究
    1.4 极限工况轨迹跟随研究现状
        1.4.1 极限工况有关研究现状
        1.4.2 轨迹跟随控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动轮汽车动力学建模及理论分析
    2.1 TV对操纵动力学影响分析
        2.1.1 带有TV的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
        2.1.2 对操纵性的影响分析
    2.2 电动轮汽车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2.2.1 车身动力学模型
        2.2.2 车轮旋转动力学模型
    2.3 轮胎模型
        2.3.1 “魔术公式”模型
        2.3.2 轮胎模型相关车辆参数
    2.4 电机模型
    2.5 模型验证
        2.5.1 模型正确性验证
        2.5.2 TV作用轮选择
        2.5.3 施加TV改善机动性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迹规划及纵向控制器设计
    3.1 常见轨迹规划方法分析
    3.2 熟练驾驶员高速过弯特点分析
    3.3 基于Clothoid曲线的轨迹规划
        3.3.1 道路工况选定
        3.3.2 用于轨迹规划的Clothoid曲线
        3.3.3 曲率连续的轨迹曲线参数选定
        3.3.4 分段轨迹整合修正
    3.4 基于前馈+反馈的纵向控制策略
        3.4.1 基于轨迹的期望车速与加速度求解
        3.4.2 前馈+反馈纵向控制器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限工况下轨迹跟随横纵向综合控制策略
    4.1 极限工况轨迹跟随控制策略总体架构
        4.1.1 总体架构
        4.1.2 决策层制定
    4.2 基于时变MPC的轨迹跟随侧向控制策略
        4.2.1 带有TV的预测模型搭建
        4.2.2 轨迹跟随目标函数制定及滚动优化
        4.2.3 反馈校正
        4.2.4 约束条件选定
    4.3 侧偏特性参数辨识与修正
        4.3.1 基于EKF的侧向力辨识
        4.3.2 轮胎侧偏特性参数估计
        4.3.3 轮胎侧偏角约束自适应修正
    4.4 底层驱动控制
        4.4.1 滑转率控制
        4.4.2 轮间转矩修正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限工况转向试验验证
    5.1 极限工况下前轮主动转向控制分析
        5.1.1 Car Sim环境搭建
        5.1.2 前轮转向DIL平台搭建
        5.1.3 基于MPC的主动转向
    5.2 横纵向综合控制策略验证
        5.2.1 联合仿真平台搭建
        5.2.2 横纵向综合控制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女司机”作为隐喻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性别理论
        (二)隐喻理论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点
    三、文献综述
        (一)性别与传播研究
        (二)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女司机群体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与分期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问题
第一章 女司机的媒介形象呈现(1978至2020 年)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中的女司机形象(1978至2020 年)
        一、《人民日报》报道中女司机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不同时期《人民日报》中女司机形象的演变
    第二节 微博中女司机的网络形象(2016至2020 年)
        一、网络百科对“女司机”形象的新建构
        二、微博报道中女司机的基本情况分析
        三、微博报道中女司机形象的呈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女司机形象建构的媒介话语策略
    第一节 报道主题
        一、《人民日报》报道呈现多元的女司机内容
        二、微博报道中主要呈现女司机的违法内容
    第二节 报道种类
        一、《人民日报》报道多元的关注向度
        二、微博报道以社会报道为主
    第三节 报道体裁
        一、《人民日报》报道体裁多样
        二、微博报道注重事实层面
    第四节 报道信源
        一、《人民日报》报道以媒体、官方信源为主
        二、微博报道以公众、官方信源为主
    第五节 修辞话语分析
        一、女司机报道中句子与词汇特征
        二、修辞特点
    第六节 微博报道中话语主体的互动方式与话语聚焦
        一、微博报道的话语主体与话语秩序分析
        二、微博话语主体间的互动方式
        三、微博报道的话语聚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司机形象的媒介话语构成
    第一节 不同的身份话语: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
    第二节 女司机话语的媒体表达
        一、女司机话语的凸显与遮蔽
        二、女司机的性别话语
    第三节 报道中关于“女司机”的隐喻话语
        一、报道中“女司机”隐喻的类型
        二、“女司机”隐喻的话语涵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司机媒介形象与身份话语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媒介话语与意识形态环境
    第二节 市场格局中商业力量的渗入
    第三节 媒介本身的原因
    第四节 社会性别文化的原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适用于果园作业的中型拖拉机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果园型拖拉机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现有中马力拖拉机分析
    2.1 果园用户需求
    2.2 果园机型标杆情况及现有中拖的不足
    2.3 整机改进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外形尺寸改进及动力升级
    3.1 整车外形尺寸改进
        3.1.1 整车高度尺寸调整
        3.1.2 整车宽度尺寸调整
    3.2 动力系统改进升级
        3.2.1 散热面积计算
        3.2.2 空滤器额定空气流量计算
        3.2.3 油箱容积计算
    3.3 液压提升系统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动系计算、建模分析及改进
    4.1 传动系输入参数设定
    4.2 传动系KISSSOFT建模分析
        4.2.1 离合器校验计算
        4.2.2 变速部分零件强度计算分析
        4.2.3 动力输出部分零件强度计算分析
    4.3 传动系箱体强度建模分析
        4.3.1 传动系箱体建模
        4.3.2 果园型拖拉机工况设定
        4.3.3 箱体受力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果园拖拉机防翻架设计及建模分析
    5.1 果园拖拉机防翻架设计
    5.2 防翻架建模
    5.3 拖拉机翻车工况设定
    5.4 防翻架整体强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验证
    6.1 样机试制及整机参数测量情况
    6.2 样机试验验证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
        2.1.2 农业机械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3 兴安农垦机械化发展现状
    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1 农业机械数量增长迅速
        3.1.2 农业机械化耕种水平较高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势
        3.2.1 优越的自然条件
        3.2.2 规模化经营
        3.2.3 农户收入较高
        3.2.4 农业机械销售企业发展迅速
4 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低
        4.1.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4.1.3 农业机械设备老旧
        4.1.4 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及机械化人才缺乏
        4.1.5 地块面积较小
        4.1.6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效率低
    4.2 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缺少专业的人才和熟练机械驾驶员的流失
        4.2.2 农业从业人员减少
        4.2.3 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引导
        4.2.4 缺少农机械购买投入
5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1 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
    5.2 有利于节约成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5.3 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问题
    5.4 增强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5.5 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量,提升农户收益
        5.5.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5.2 增加农作物产量,提升农户收益
    5.6 减少粮食收获后的损失
    5.7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促进规模化管理和农业合作经营
    6.2 完善农机管理制度
        6.2.1 农机的科学化管理
        6.2.2 农机的标准化管理
    6.3 完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
    6.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4.1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6.4.2 完善农业机械化评价体系
    6.5 加强农业机械人才队伍建设
        6.5.1 加大对在职职工教育资源投入
        6.5.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6.5.3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队伍建设
7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启示
    7.1 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先进发展经验
        7.1.1 走适合自身发展的机械化道路
        7.1.2 争取补贴政策,增加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7.1.3 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培养专业人才
        7.1.4 健全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舒适性分析与评价的研究
        1.2.2 响应面法在驾驶室舒适性优化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座椅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
    2.1 人机工程学与人体测量学
        2.1.1 人机工程学在农机驾驶室中的应用
        2.1.2 人体测量学及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的修正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因素及评价指标
        2.2.3 舒适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2.2.4 试验过程与方法
        2.2.5 试验数据的处理
    2.3 单因素试验
        2.3.1 前后距离对座椅舒适性的影响
        2.3.2 上下高度对座椅舒适性的影响
        2.3.3 靠背倾角对座椅舒适性的影响
    2.4 响应面试验
        2.4.1 响应面法简介
        2.4.2 试验方法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4 位置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向盘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3.1.2 试验因素及评价指标
        3.1.3 试验过程与方法
        3.1.4 试验数据的处理
    3.2 单因素试验
        3.2.1 盘面倾角对方向盘舒适性的影响
        3.2.2 前后距离对方向盘舒适性的影响
        3.2.3 上下高度对方向盘舒适性的影响
    3.3 响应面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位置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脚踏板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2 试验因素及评价指标
        4.1.3 试验过程与方法
        4.1.4 试验数据的处理
    4.2 单因素试验
        4.2.1 踏板平面倾角对脚踏板舒适性的影响
        4.2.2 左右距离对脚踏板舒适性的影响
    4.3 响应面试验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位置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操纵杆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
    5.1 试验设计
        5.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5.1.2 试验因素及评价指标
        5.1.3 试验过程与方法
        5.1.4 试验数据的处理
    5.2 单因素试验
        5.2.1 前后距离对操纵杆舒适性的影响
        5.2.2 左右距离对操纵杆舒适性的影响
        5.2.3 上下高度对操纵杆舒适性的影响
    5.3 响应面试验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位置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ATIA的舒适性仿真分析与评价
    6.1 基于CATIA人机工程模块的试验平台舒适性评价
        6.1.1 CATIA人机工程模块简介
        6.1.2 坐姿舒适性仿真分析与评价的原理及方法
        6.1.3 操纵舒适性仿真分析与评价的原理及方法
        6.1.4 基于CATIA的人机系统舒适性仿真综合评分
    6.2 CATIA仿真与响应面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6.2.1 座椅舒适性综合评分的对比分析
        6.2.2 方向盘舒适性综合评分的对比分析
        6.2.3 脚踏板舒适性综合评分的对比分析
        6.2.4 操纵杆舒适性综合评分的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主客观对比实验的舒适性分析与评价
    7.1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舒适性主观评价
        7.1.1 主观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7.1.2 主观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7.2 基于改进的理想解法的舒适性客观评价
        7.2.1 客观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7.2.2 客观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7.3 主客观对比评价
        7.3.1 主客观对比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7.3.2 主客观舒适性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模糊评价调查表
附录2 层次分析法赋权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玉米收获机换挡规律及自动换挡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换挡的国内外研究进程与现状
        1.2.2 玉米收获机及其驱动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来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收获机传动系统及动力学分析
    2.1 整机功率分配特点及工作过程
        2.1.1 行走系统
        2.1.2 作业系统
        2.1.3 玉米收获机主要参数与技术指标
    2.2 发动机特性分析与数学模型建立
        2.2.1 发动机相关特性的分析
        2.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 整车动力学分析
        2.3.1 玉米收获机驱动力
        2.3.2 玉米收获机行驶阻力
        2.3.3 玉米收获机动力学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挡规律的制定和求解
    3.1 换挡规律的分类
        3.1.1 根据控制参数数量分类
        3.1.2 根据优化目标分类
    3.2 空载行驶时的换挡规律研究
        3.2.1 空载行驶时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研究
        3.2.2 空载行驶时最佳经济性换挡规律研究
    3.3 农作时最佳经济性换挡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收获机自动换挡装置的研制
    4.1 自动换挡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4.2 自动换挡装置硬件系统
        4.2.1 PLC选型
        4.2.2 液压系统的研究
    4.3 控制系统的设计
        4.3.1 变速箱特性分析
        4.3.2 换挡流程
        4.3.3 PLC的地址分配
        4.3.4 PLC的I/O接线
    4.4 PLC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与仿真
        4.4.1 PLC的程序设计
        4.4.2 PLC的程序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米收获机自动换挡装置试验研究
    5.1 搭建玉米收获机自动换挡变速箱试验台
        5.1.1 试验台整体设计
        5.1.2 试验台设备选型
        5.1.3 试验台样机搭建
    5.2 试验测试
    5.3 数据分析
    5.4 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基于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的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1 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组成
    2.2 运动感知系统设计
        2.2.1 GPS定位系统组成与定位原理
        2.2.2 组合惯导系统
        2.2.3 角度/速度传感器
    2.3 自动作业执行机构设计
        2.3.1 自动转向机构设计
        2.3.2 速度自调节机构设计
        2.3.3 自动插植机构设计
        2.3.4 自动制动机构设计
    2.4 传感器测试与标定
        2.4.1 定位传感器精度测试
        2.4.2 角度传感器标定
        2.4.3 速度传感器标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作业控制原理与运动学模型推导
    3.1 自动作业系统控制原理
        3.1.1 自动导航控制原理
        3.1.2 速度自调节控制原理
        3.1.3 自动插植控制原理
    3.2 车辆运动学模型与理论推导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研究
    4.1 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算法
        4.1.1 模糊控制算法原理与特点
        4.1.2 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器设计
    4.2 算法仿真分析
        4.2.1 SIMULINK仿真设计
        4.2.2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作业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5.1 试验平台
    5.2 田间地面试验设计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力学的拖拉机驾驶员人体腰椎振动损伤研究[D]. 魏昌坤.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D]. 王猛.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4]电动轮驱动汽车极限工况下轨迹跟随控制[D]. 颜庭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5]从职业身份到“戏谑”身份:“女司机”作为隐喻 ——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相关报道为例[D]. 杨尚奇. 兰州大学, 2021(12)
  • [6]适用于果园作业的中型拖拉机改进设计[D]. 李永胜. 山东大学, 2020(02)
  • [7]兴安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 白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农机驾驶室操纵装置的舒适性评价及位置参数优化[D]. 姜威.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9]玉米收获机换挡规律及自动换挡装置的研究[D]. 孔令建. 济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速度自调节模糊控制的插秧机自动作业控制系统研究[D]. 尹俊楠.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拖拉机司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