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驴血液蛋白遗传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1](2020)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粮能量水平是限制动物生长育肥性能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肉驴的研究鲜少报道。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并从营养物质消化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初探了其影响机理,为舍饲肉驴能量营养需要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年龄为1岁、体重相近(150±25kg)的肉驴(公)36头,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为低能组(E1)、中能组(E2)、高能组(E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驴,分别饲喂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试验预试期10天,正试期135天,分为育肥前期(1-45d)、育肥中期(46-90d)和育肥后期(91-135d)。试验期间每15d称重一次,试验期间进行3次消化试验,并采集血液;试验结束后,将所有试验驴禁食12h,禁水2h后屠宰、取样。试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试验一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前期,日粮对肉驴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着的影响(P≥0.10);在育肥中期,E2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组的体重显着高于E1和E3组,但E1和E3组间差异不显着;E2、E3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无显着差异,但二者显着高于E1组(P<0.05)。在整个试验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均为E2>E3>E1(P<0.05),但采食量间无显着的差异。这说明中能量组的日粮增加了肉驴的生长育肥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低能量和高能量组不利于生长育肥性能的发挥,尤其以低能量组最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的结果为E2>E3>E1(P<0.05),但E3组的肉骨比和眼肌面积显着和趋于显着地低于E1和E2组(P<0.05,P=0.075);E3组的大网膜脂、肠系膜脂、肾周脂肪和腹内脂肪的重量以及GR值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显着高于E1组(大网膜脂除外)(P<0.05);说明高能量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脂肪沉积,增加了背膘厚度,中能量组居中。日粮能量水平可显着提高肺脏的重量,E3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总脏器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为E1和E3组趋于显着地高于E2组(P=0.092)。日粮能量水平对盲肠pH值无显着的影响(P>0.10),对消化道总重和回肠重、直肠重、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比例有显着影响,与E2组相比,E1组和E3组的消化道总重、回肠重和肠道总长度显着降低(P<0.05),空肠重、直肠重和总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以及直肠重显着升高(P<0.05)。这说明中能量水平的日粮促进了消化道发育,但脏器发育以低能量和高能量组较好。试验二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中期,E2组肉驴对营养物质DM、CP、EE、Ca、P的消化率最高,高于E1、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和E3组组DM、ADF、NDF、Ca、P的消化率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回肠和空肠中脂肪酶的活性和回肠糜蛋白酶的活性以及十二指肠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E3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2和E1组,E2组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E2组和E3组十二指肠中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和空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水平均可促进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尤以中能量组较好。试验三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肉品质理化特性和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E3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剪切力趋于显着地低于E1组(P=0.092,P=0.074),E2组居中;E3组的肉色a*值和b*值显着低于E1组和E2组(P<0.05)。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和臀肌中粗蛋白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E2组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E2和E3组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组可促进肌肉中脂肪的沉积,增加肌肉的嫩度和保水性能,尤其是高能量组。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肌肉部位的不同而变化。试验四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E2组臂三头肌中TAA、EAA、NEAA、DAA的含量和臀肌中NEAA、DAA、TAA含量以及股二头肌中TAA、EAA、NEAA、DAA、FAA和BCAA的含量、EAA/TAA、EAA/NEAA显着高于E3组(P<0.05),但与E1组无显着差异。E1和E2组股二头肌中Asp、Ser、Arg的含量和臀肌中Thr、Ser、Glu、Ala、Tyr的含量以及臂三头肌中 Glu、Gly、Ala、Val、Met、Leu、Tyr、Phe、Lys、Pro、His、Arg 的含量均显着高于E3组,而E1和E2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这说明低能量和中能量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平衡,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尤其是低能量组的AA平衡性较好,中能量组呈味氨基酸更丰富。E2 和 E3 组血浆中 Glu、Ala、Met、Pro、His 以及 NEAA、BCAA、FAA 和 DAA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但EAA/NEAA、EAA/TAA和Asp的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低于E1组(P=0.016,P=0.051,P=0.085)。在育肥中期和后期,E2组和E3组血清中GLU、CHOL、HDL-C、LDL-C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血清中ALB、TP、D3HB、NEFA的含量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综上所述,中能量水平组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了消化道发育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肌肉组织的AA平衡性好,营养价值较高,脂肪沉积居中,经济效益最好:高能量和低能量日粮均降低了肉驴的生长育肥和屠宰性能,尤以低能量组最低。高能量组增加了脂肪沉积,但改善了肉的嫩度,低能量组蛋白质的AA平衡性优于高能量组。
赖振雨[2](2020)在《德州驴四个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多态及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养驴业是我国的特色畜牧业,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对阿胶等产品需求的增长,发展迅猛。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养驴以役用为主,而目前的养驴业以肉、皮、奶用为目标,因此缺乏专门化优良品种。德州驴是我国大型优良驴品种之一,属于重要的畜禽遗传资源,也是驴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种。生长发育指标是重要的经济性状,驴的产肉量、产奶量等都与驴的生长发育好坏密切相关。因此,开展驴的生长发育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为驴专门化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德州驴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成员1和2基因(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and-2,IGF1和IGF2)、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家族成员1和3基因(Long-chain fatty acid COA synthetase-1and-3,ACSL1和ACSL3)作为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首先调查了这些基因在德州驴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并在候选基因上共筛选鉴定了13个突变位点,然后分析了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参数及其与德州驴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本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 对德州驴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IGF1、IGF2、ACSL1和ACSL3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发现。在心、肝、脾、肺、肾和胃组织中,成年驴IGF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幼年驴;IGF2基因在幼年驴的7个组织中表达量都高于成年驴;而在幼年和成年德州驴肌肉组织中IGF1、IGF2基因的表达量也与先前报道的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是一致的。IGF1、IGF2基因在幼年和成年德州驴心、肝、脾、肺、肾、胃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与IGF1基因在动物出生后发挥作用,IGF2基因在动物胚胎时发挥作用的机理相符合。所以IGF1、IGF2基因对德州驴的生长发育存在促进作用。ACSL1基因在成年驴的7个组织中表达量都高于幼年驴;ACSL3基因在成年驴心、肝、脾、肺、肾和胃组织中都高于幼年驴,而在肌肉组织中幼年驴的表达量较高。ACSL1、ACSL3基因在德州驴组织中的规律表达与其他动物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2. 在德州驴IGF1(NW_014638758.1)基因内含子中检测出IGF1-1(g.A703862G)和IGF1-2(g.A764500G)2个突变位点;在IGF2(NW_014638551.1)基因内含子中检测出IGF2-1(g.G281766A)和IGF2-2(g.C291322T)2个突变位点;在ACSL1(NW_014637410.1)基因中检测出:ACSL1-1(g.3414448-3414447),ACSL1-2(g.3408868-3408867),ACSL1-3(g.3407870-3407863)和ACSL1-4(g.3391562-3391556)4个Indels;在ACSL3(N W_014637842.1)基因中检测出ACSL3-1(g.859009-859005),ACSL3-2(g.853260-853259),ACSL3-3(g.852141-852137),ACSL3-4(g.850942-850941)和ACSL3-5(g.842395-842394)5个Indels。3. 对IGF1、IGF2、ACSL1和ACSL3基因多态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IGF1基因2个位点在德州驴中不存在连锁关系;IGF2基因2位点之间在母、公驴中都处于强连锁关系,r2的值分别为0.871和0.888;在母驴群体中,ACSL1基因的ACSL1-1和ACSL1-3位点之间存在很强的连锁关系(r2=0.49),而在公驴中,ACSL1-3和ACSL1-1、ACSL1-4位点的r2值分别为0.59和0.34;ACSL3基因中ACSL3-2与ACSL3-5位点之间在母驴、公驴内r2值最大分别为0.82和0.84,暗示多态位点间具有强连锁不平衡。而ACSL3-1和ACSL3-2,ACSL3-1和ACSL3-3,ACSL3-2和ACSL3-4,ACSL3-4和ACSL3-5也在母驴、公驴群体内都表现出强连锁关系(r2>0.33)。同时依据所有突变位点还构建了频率大于0.05的单倍型并且发现单倍型在德州驴母驴和公驴群体中结果是一致的。4. 对13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IGF1、IGF2、ACSL1和ACSL3基因多态位点与德州驴生长性状间存在显着关联(P<0.05),即基因型GG(IGF1-1和IGF1-2)、GG(IGF2-1)、CC(IGF2-2)、DD(ACSL1-1)、II(ACSL1-2)、II(ACSL1-3)、DD(ACSL3-1)、II(ACSL3-2)、DD(ACSL3-3)、II(ACSL3-3)的个体在德州驴中表现出更高的生长性状。而在单倍型组合分析中发现,在母驴和公驴中IGF1:Hap1Hap1(GG-GG)、ACSL1:Hap6Hap6(DD-II-II-II)、ACSL3:Hap5Hap5(DD-II-DD-II-II)和母驴IGF2:Hap1Hap1(GG-CC)、公驴IGF2:Hap2Hap2(AA-TT)的单倍型组合表现出较高的生长性状。上述分析结果说明,基因型、单倍型组合与德州驴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同时也证明了两者的可靠性。
樊英智[3](2019)在《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五个中国家驴品种选择信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驴(Equus asinus)作为家畜中的重要一员,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在饮食、农耕和运输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以阿胶为代表的健康产业的发展,驴皮的价格持续走高,同时驴肉及驴奶的营养价值也慢慢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可,养驴效益逐年提高,养驴业已成为我国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驴产业不受重视,没有皮、肉、奶专门化品种,驴相关经济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通过对6个不同类型的中国家驴品种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混池重测序,进而进行选择信号的分析,获得了与驴体尺发育、毛色等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如下:(1)以6个地域分布不同、表型差异较大的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二代基因组重测序,包括无血缘关系的德州驴9头、和田青驴10头、关中驴10头、库伦驴10头、青海驴9头、以及新疆驴9头,测序深度为10 X,原始数据经处理后一共得到201 Gb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有效数据。然后再与驴的参考基因组(Equus asinus ASM130575v1)进行比对分析,共获得70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变异信息,每组平均400多万个。接下来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关中驴与和田青驴先聚在一起且它们与库伦驴遗传距离很近,其他三个品种驴与关中驴、和田青驴、库伦驴距离都较远且它们之间也相距较远。这一结果与这6个家驴品种的驯化历史、表型特征以及之前的研究报道都相符;(2)对6个家驴品种基因组之间的变异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的滑动窗口大小为50 kb,滑动步长为10 kb,通过计算群体固定指数和杂合度等参数的方法进行了选择信号的分析研究,定位到了11个受选择区域,基因注释结果表明它们与毛色、体尺、运动和高原适应性相关。其中与毛色相关的基因为ASIP和KITLG,与体尺相关的基因为ACSL4、BCOR、CDKL5、LCOR、NCAPG和TBX3,与运动相关的基因为GABPA,与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为GLDC和HBB;(3)同时我们也对每个品种特有的受选择基因上的候选的功能SNPs进行了分析,发现有三个家驴品种在基因(GLDC,ASIP,CDKL5和ACSL4)保守区域存在品种特有的突变位点。青海驴(GLDC和CDKL5),德州驴(ASIP),新疆驴(ACSL4)的这些突变位点很可能和特定表型相关;目前,利用重测序数据对中国家驴品种的选择信号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利用6个家驴品种重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与品种表型相关的11个受选择基因组区域,其中4个受选择基因区域携带有品种特有的候选功能SNP位点。这些位点将为下一步开发驴分子选育标记奠定基础。
侯浩宾,李海静,张莉[4](2018)在《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驴是重要的草食家畜,在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马、驴的初始功能主要以役用为主,多用于乘骑或驮运物品。随着机械化程度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其役用功能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现代马产业主要以竞技、休闲娱乐及副产品加工为主,而驴产业则以皮、肉、乳及其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为主。马经济性状主要包括体型、毛色、竞赛能力、疾病、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在驴上更关注生长、皮用和泌乳等性状。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更为有效和精准:如与马体重、体尺相关的基因被定位于LCORL/NCAPG基因区域;MSTN基因与骨骼肌的发育相关,进而影响马竞赛性能;与设特兰矮马、德保矮马矮小性状相关的主要基因分别为HMGA2和TBX3基因;ACAN基因突变会导致设特兰矮马侏儒;DMRT3基因突变影响马的步态特征;KIT基因与白斑毛表型相关,MC1R基因是控制栗色毛的主要基因,ASIP基因与黑色毛相关;EDNRB基因突变会导致致死白色马驹综合征;EPAS1基因和线粒体NADH6基因在高原适应性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对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马、驴分子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日格日[5](2017)在《大兴安岭马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兴安岭马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林区及各周边地带,于2016年9月认定为新类群。由于大兴安岭马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林区马匹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的同时还应用广泛认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大兴安岭马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进行分析,通过大兴安岭马与其他品种马之间的CKM基因序列、Cytb基因序列和D-l0oP区高变区序列的比对,研究大兴安岭马与其他品种马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该类群马遗传资源评价、母性起源分析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大兴安岭马血液生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与蒙古马和纯血马5项指标比较分析发现大兴安岭马白蛋白、总蛋白、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胆固醇的含量均显着低于蒙古马(P<0.05)。(2)通过CKM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大兴安岭马与纯血马DNA分歧度最大,群体遗传分化差距最大;与蒙古马之间DNA分歧度最小,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亦最小。大兴安岭马与锡尼河马、巴尔虎马、乌珠穆沁马之间遗传分化差距较小,有基因流发生;从进化树来看大兴安岭马与蒙古马各类群之间的距离较近。(3)对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区研究,发现大兴安岭马与蒙古马和三河马之间DNA分歧度较小,群体遗传结构差异较小;大兴安岭马和锡尼河马、纯血马、济州马(Jeju)之间DNA分歧度较大,群体遗传结构差异较大。网络聚类图发现大兴安岭马与蒙古马、三河马所在的许多节点距离都较近。从进化树上看,大兴安岭马与蒙古马各类群之间的距离较近。
孙艳,姜强,鞠志花,黄金明,王长法[6](2015)在《德州驴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特点及进化分析》文中指出德州驴属于大型驴种,是中国四大优良地方驴品种之一,并广泛用于其他品种的改良。不同品种间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可以说明其进化水平。由于缺少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目前大部分分析用的是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区的序列。为了研究德州驴与其他品种驴间的进化关系,我们测序和组装了德州驴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整个基因组长度16,813 bp,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 RNA基因、25个t RNA基因和1个调控区。基于组装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其他2头德州驴和3头云南驴扩增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2个r RNA基因序列。在马、野驴和家驴间比较了这些序列的多态性并进行了物种进化树分析。进化树的结果支持了中国家驴起源于非洲的假说。
陈晓勇[7](2014)在《绵羊产羔数性状线粒体基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动力工厂,线粒体基因组是动物细胞唯一存在的核外遗传物质。在农业动物中,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组在不同品种、不同个体间存在广泛的多态性,其中一些突变位点存在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产羔数是绵羊生产中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长期以来,产羔数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基因上,如主效基因BMPR1B的发现。与此同时,绵羊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与产羔数性状存在关联的研究也有报道,但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以小尾寒羊、杜泊、陶赛特、萨福克等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型分析等技术方法,获得了四个绵羊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遗传变异信息;利用基因组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mtDNA遗传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并结合产羔数性状主效基因BMPR1B分析结果,探讨了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效应与BMPR1B基因效应的互作关系。本研究还通过线粒体基因组重要功能元件OH、HSP、LSP及转录因子TFB21M、ER(包括ERα和ERβ)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元件及转录因子对绵羊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实验群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检测到95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8个,tRNA突变位点4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83个(其中错义突变19个);杜泊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检测到25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2个,tRNA突变位点2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21个(其中错义突变9个);多塞特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检测到20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5个,tRNA突变位点1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14个(其中错义突变3个);萨福克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检测到77个突变位点,包括rRNA突变位点7个,tRNA突变位点3个,多肽编码基因突变位点67个(其中错义突变7个)。线粒体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中的3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错义突变19个、rRNA突变8个和tRNA突变4个)中的3个突变位点(T7719G/tRNA-Lys、 A8039G/ATPase6和C13576T/ND6)与产羔数显着相关(P<0.05),其中单个突变位点(A8039G)的最大效应为0.66只/胎,单倍型(GGT)最大基因效应为0.96只/胎。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线粒体基因效应与BMPR1B基因不存在互作效应(P>0.05);杜泊、陶赛特绵羊mtDNA各突变位点均与产羔数关联不显着;萨福克绵羊中发现14个变异位点与产羔数显着相关(包括小尾寒羊中发现的3个显着位点),其中单个突变位点(T7759C)和单倍型(ATTCATTAAACTTT)最大效应均为0.22只/胎。通过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元件(HSP、LSP、OH)和转录因子(TFB2M、ERa和ERβ)遗传变异分析,未发现小尾寒羊产羔数性状高产和低产个体对照组间存在特征差异,提示以上线粒体基因组调控元件的基因变异与绵羊产羔数性状无直接联系。结论: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对绵羊产羔数性状存在遗传效应。
凌英会[8](2010)在《中国主要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拥有丰富的马种资源,长期以来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但对中国马种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采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线粒体D-loop高变区序列和Y染色体DNA三类DNA分子标记分别从全基因组、母系及父系三个方面对中国地方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驯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为马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应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推荐的27对微卫星引物,对26个中国地方马群体和2个引进品种,共1273份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态性检测。通过统计各种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群体遗传分化程度和系统聚类,研究了中国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地方马群体具有较高的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杂合度等遗传参数,表明中国地方马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743,各群体的平均PIC都在0.69以上。中国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明显高于纯血马。中国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着一定的群体间差异。部分马群体具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基因(NPA)。但总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2.4%。系统发育树将中国地方马种分成五个主要类群。这五大类群基本上与中国马种的五大地理区域分布相一致,包括长江流域及以南类群;青藏高原类群;西北类群;东北类群和内蒙古类群。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分析进一步支持了系统聚类结果。2.通过测序所获得659条家马和28条普氏野马mtDNA D-loop区序列。统计显示,共发现82个变异位点,定义出178个家马单倍型。在普氏野马序列中仅发现了2种单倍型。中国地方马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都表明中国家马群体mtDNA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78个家马单倍型定义了9个支系(A-I),新定义H和I两个支系。中国地方马群体的单倍型在A、D和F三大支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NETWORK网络关系分析支持中国家马群体存在9个主要进化分枝(A-I)。中国家马9个支系分布存在着地理偏倚性。F支系个体在长江以北地区含量比较高,在长江以南地区比较低。G支系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方马群体中所占比例比其它地区地方马群体的比例明显要高。中国家马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的支系分布表明,中国很有可能是家马驯化中心之一,并支持中国家马具有多个母系起源。联合GenBank中家马序列(增加334条序列,共1021条序列)分析发现,来自欧洲、中东、亚洲各个区域家马群体mtDNA,支系分布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远东地区马mtDNA类型与F支系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新定义的I支系马在亚洲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两个支系很有可能与中国马种最早的驯化事件相关。3.六个Y-DNA微卫星标记,在家马、普氏野马及家驴雄性样本中得到很好的扩增,形成明显的微卫星峰图,并在家马、普氏野马及家驴之间显示出等位基因差异。总体上,家马的Y-DNA遗传变异非常有限。本研究在家马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首次发现的遗传变异信息——在Eca.YA16位点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单倍型(单倍型B),通过两种测序方法获得变异序列并证实其可靠性。统计发现单倍型B个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区域。
林仕欣[9](2010)在《中国五个家驴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中国五个家驴品种145个样本的序列进行研究,分析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的起源,为我国家驴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五个家驴品种分别为关中驴、德州驴、晋南驴、广灵驴和渤海驴。结果表明:(1)中国五个家驴品种145条序列中,T、C、A、G四种核苷酸的比例平均为28.3%、28.1%、31.2%及12.4%。A+T为59.5%,G+C为40.5%,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哺乳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相一致。(2)中国五个家驴品种145条序列,发现3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37个单倍型,变异类型为转换和颠换,未检测出插入和缺失,其中转换30次,颠换2次,转换率高于颠换率,与哺乳动物核苷酸变异特点一致。(3)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的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917±0.011,平均核苷酸多样度为0.02265±0.00040,平均碱基对差异数为9.039±3.055,表明五个家驴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4)引用Genbank已发表的亚洲野驴6条序列,非洲索马里野驴3条序列,克罗地亚驴3条序列,共计12条序列,结合37个单倍型,选用Kimura’s two-parameter模型,构建NJ、UPGMA系统发育树,并绘制了37个单倍型的简约中介网络图。结果显示:中国五个家驴品种分为两大分支,说明中国五个家驴可能有两个母系起源。亚洲野驴的序列未与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的序列聚在一起,说明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的母系祖先并非亚洲野驴。(5)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的核苷酸分歧度和净遗传距离数值较小,品种两两间差异不明显,五个家驴品种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
张云生[10](2009)在《中国13个家驴品种mtDNA Cyt b基因及Y染色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mtDNA) Cyt b基因序列和Y染色体微卫星方法对我国13个家驴品种(泌阳驴、德州驴、关中驴、淮北灰驴、佳米驴、滚沙驴、蒙古驴、凉州驴、庆阳驴、太行驴、西吉驴、新疆驴和青海驴)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行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家驴Cyt b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所分析的13个家驴品种244条序列中,共发现58种单倍型,56个多态位点,其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6931.000和0.00440.0074,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中国家驴Cyt b基因单倍型聚为两个支系即索马里驴支系和努比亚驴支系,表明中国家驴的母系起源为非洲野驴的两个亚种。中国家驴的58种Cyt b基因单倍型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有23种Cyt b基因单倍型(代表137条序列)属于索马里驴支系,有35种Cyt b基因单倍型(代表107条序列)属于努比亚驴支系;采用简约中介网络法对所有58种单倍型绘制了中国家驴Cyt b基因的网络图,同样分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支系,均呈现星状发育模式,其中单倍型GZ15和BY1分别位于索马里驴支系和努比亚驴支系的中心,从而进一步支持了NJ树的分析结果。(3)中国家驴各品种间的群体遗传结构不明显。在所研究的13个家驴品种中,均有索马里驴和努比亚驴支系分布,这说明中国家驴各品种的母系起源与其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按家驴类型来分,大型驴、中型驴和小型驴在两个支系中均有分布,其中核心单倍型GZ15、BY1、MG 23和QY 17均包含以上3个类型,这说明中国家驴各品种的母系起源与其体格大小也没有关系。(4)中国家驴父系起源单一,中国家驴和欧洲家驴可能拥有不同的父系起源。中国家驴273头公驴在5个Y染色体特有微卫星位点上均没有多态性,初步表明中国家驴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极低,只有一个父系起源。Eca.YP9和Eca.YM2两个Y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可以作为区分中国家养公驴和欧洲家养公驴的微卫星标记,表明中国家驴和欧洲家驴可能拥有不同的父系起源。
二、云南驴血液蛋白遗传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驴血液蛋白遗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驴产业现状 |
1.1.1 国内外驴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驴的起源 |
1.1.3 驴的品种 |
1.1.4 驴的生物学特性 |
1.1.5 驴的经济价值 |
1.2 日粮营养水平对草食动物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1.2.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1.3 影响草食动物肉品质的因素 |
1.3.1 日粮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2 品种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3 性别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4 年龄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5 饲养方式对肉品质的影响 |
1.4 影响草食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因素 |
1.4.1 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因素 |
1.4.2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对肉风味的影响 |
1.4.3 肌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
1.5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
1.5.1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 |
1.5.2 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1.6 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
1.7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1.7.1 立题依据 |
1.7.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理化特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氨基酸组成和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 |
3.1.2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营养价值的影响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德州驴四个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多态及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驴产业及驴的选育概况 |
1.2 驴资源概述 |
1.2.1 驴的系统分类学 |
1.2.2 中国驴遗传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
1.2.3 中国驴的起源与驯化 |
1.2.4 德州驴种质特性 |
1.3 荧光定量与分子标记 |
1.3.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3.2 分子标记 |
1.4 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IGF1和IGF2 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2 ACSL1和ACSL3 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德州驴四个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
2.1.2 试剂及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德州驴组织样品RNA的抽取及反转录 |
2.2.2 实时定量PCR扩增引物设计及反应体系 |
2.2.3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IGF1基因在不同年龄德州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
2.3.2 IGF2基因在不同年龄德州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
2.3.3 ACSL1基因在不同年龄德州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
2.3.4 ACSL3基因在不同年龄德州驴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德州驴四个生长发育候选基因多态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
3.1.2 试剂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德州驴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2 德州驴候选基因位点的筛选 |
3.2.3 PCR扩增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4 PCR扩增条件优化及产物检测 |
3.2.5 基因分型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德州驴IGF1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3.3.2 德州驴IGF2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3.3.3 德州驴ACSL1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3.3.4 德州驴ACSL3基因的多态性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五个中国家驴品种选择信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五个家驴品种的地理分布、育成信息和主要品种特性及现状 |
1.1.1 德州驴 |
1.1.2 和田青驴 |
1.1.3 库伦驴 |
1.1.4 青海毛驴 |
1.1.5 新疆驴 |
1.2 家驴生产性能研究进展 |
1.2.1 肉用性能 |
1.2.2 奶用性能 |
1.3 驴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
1.3.1 体尺和皮用性状相关基因 |
1.3.2 乳用性状相关基因 |
1.3.3 毛色相关基因 |
1.4 选择信号及其检测方法 |
1.5 家养动物选择信号的相关研究 |
1.5.1 猪选择信号检测 |
1.5.2 牛选择信号检测 |
1.5.3 羊选择信号检测 |
1.5.4 其它畜禽品种选择信号检测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技术路线 |
2.2.1 数据处理及比对 |
2.2.2 变异检测及注释 |
2.2.3 选择信号分析 |
2.2.4 受选择基因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数据处理及比对的结果与分析 |
3.1.1 基因组DNA重测序准备 |
3.1.2 质量控制的结果与分析 |
3.1.3 参考基因组建立索引的结果 |
3.1.4 重测序数据处理及比对结果 |
3.2 变异信息检测和注释的结果 |
3.2.1 SNP的检测和注释 |
3.2.2 主成分分析和最小等位基因频率统计 |
3.3 选择信号分析结果 |
3.3.1 基于ZHp值的群体内杂合度分析的结果 |
3.3.2 基于di值的群体间分化指数分析的结果 |
3.4 受选择基因分析 |
3.4.1 候选基因筛选 |
3.4.2 品种特异受选择基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试验材料的讨论 |
4.2 关于试验方法的讨论 |
4.2.1 关于全基因组混池重测序的讨论 |
4.2.2 关于选择信号分析方法的讨论 |
4.3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
4.3.1 与毛色相关的基因 |
4.3.2 与体尺相关的基因 |
4.3.3 与运动和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 |
4.3.4 受选择基因分析 |
4.4 本研究的进一步计划和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 |
1.1 马体型相关基因 |
1.1.1 体尺和体重 |
1.1.2 矮小性状 |
1.2 马竞赛能力相关基因 |
1.2.1 速度、耐力 |
1.2.2 步态、跳跃能力 |
1.3 马毛色相关基因 |
1.4 马致病基因 |
1.5 马极端环境适应性相关基因 |
2 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 |
2.1 驴生长性状相关基因 |
2.2 驴毛色与长毛表型相关基因 |
2.3 驴乳用性状相关基因 |
2.4 驴皮用性状相关基因 |
3 小结 |
(5)大兴安岭马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大兴安岭马概述 |
1.1.1 大兴安岭马的品种特性与分布适应性 |
1.1.2 大兴安岭马的选育过程 |
1.1.3 大兴安岭马保护措施 |
1.2 马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马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概述 |
1.2.2 CKM基因研究进展 |
1.2.3 线粒体基因研究进展 |
1.3 马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1.3.1 马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概述 |
1.3.2 线粒体DNA (mtDNA)研究进展 |
1.4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2 提取DNA |
2.3.3 PCR扩增体系 |
2.3.4 PCR产物纯化与回收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3.2 大兴安岭马CKM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2 群体间DNA分歧度 |
3.2.3 基因流估值 |
3.2.4 系统发育分析 |
3.3 大兴安岭马mtDNA 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
3.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2 群体间DNA分歧度 |
3.3.3 基因流估值 |
3.3.4 系统发育分析 |
3.4 大兴安岭马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
3.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2 各类群间DNA分歧度 |
3.4.3 基因流估算 |
3.4.4 系统发育分析 |
4 讨论 |
4.1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4.2 CKM基因的分析 |
4.3 线粒体DNA的研究 |
5 结论 |
6 全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德州驴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特点及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驴血来源 |
2.2 DNA提取和测序 |
2.3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4基因组注释 |
2.5 PCR扩增及序列比对 |
2.6进化树构建 |
3结果与讨论 |
3.1组装结果 |
3.2德州驴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点 |
3.3进化分析结果 |
3.4讨论 |
4结论 |
(7)绵羊产羔数性状线粒体基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遗传特点 |
1.1.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
1.1.2 线粒体基因组遗传特性 |
1.2 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
1.2.1 哺乳动物mtDNA转录 |
1.2.2 转录复合体组成元件及其功能 |
1.2.3 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MTERF家族及其功能 |
1.2.4 核受体家族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及其在线粒体转录中的调控功能 |
1.2.5 雌激素受体及其在线粒体基因转录中的调控作用 |
1.2.6 其他调控因子 |
1.3 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效应研究方法 |
1.3.1 动物基因组SNP遗传标记 |
1.3.2 线粒体基因组扫描 |
1.3.3 基因组关联分析 |
1.4 线粒体DNA多态影响农业动物经济性状的研究进展 |
1.4.1 mtDNA多态影响产奶、肉用性状 |
1.4.2 mtDNA多态性影响猪的产仔性状 |
1.4.3 mtDNA多态影响鸡产蛋、饲料报酬、屠宰性能 |
1.4.4 mtDNA多态影响羊经济性状 |
1.5 立题依据 |
1.6 研究思路和预期目标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方法 |
1.6.4 技术路线 |
1.6.5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小尾寒羊产羔数性状线粒体基因效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2.1.2 全基因组DNA提取 |
2.1.3 线粒体基因组混池测序 |
2.1.4 线粒体基因组SNP分型 |
2.1.5 RFLP-PCR方法鉴定BMPR1B基因型 |
2.1.6 变异位点分析 |
2.1.7 单倍型构建及聚类分析 |
2.1.8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扩增 |
2.2.2 四引物ARMS-PCR技术在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SNP分型中的建立 |
2.2.3 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 |
2.2.4 小尾寒羊产羔数性状mtDNA突变位点与BMPR1B基因效应互作分析 |
2.2.5 小尾寒羊mtDNA显着突变位点单倍型与产羔性状关联分析 |
2.2.6 小尾寒羊mtDNA单倍型群与产羔数性状分析 |
2.3 讨论 |
2.3.1 DNA混池测序技术在基因组多态扫描中的应用 |
2.3.2 四引物ARMS-PCR技术在绵羊线粒体基因组SNP分型中的应用 |
2.3.3 小尾寒羊mtDNA遗传变异对产羔数性状的影响 |
2.3.4 BMPR1B基因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元件及转录因子对产羔数性状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思路 |
3.1.2 引物设计及测序 |
3.1.3 PCR扩增测序 |
3.1.4 遗传变异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线粒体基因组调控元件变异分析 |
3.2.2 TFB2M外显子变异分析 |
3.2.3 ERα和ERβ外显子变异分析 |
3.3 讨论 |
3.3.1 线粒体基因组调控元件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 |
3.3.2 线粒体转录因子变异与产羔数性状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肉用绵羊线粒体基因功能变异与产羔数性状关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 |
4.1.3 线粒体基因组SNP分型 |
4.1.4 线粒体基因组变异分析 |
4.1.5 关联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杜泊绵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遗传变异分析 |
4.2.2 杜泊绵羊mtDNA功能变异位点与产羔数性状关联分析 |
4.2.3 陶赛特绵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遗传变异分析 |
4.2.4 陶赛特绵羊mtDNA功能变异位点与产羔数性状关联分析 |
4.2.5 萨福克绵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遗传变异分析 |
4.2.6 萨福克绵羊mtDNA功能变异位点与产羔数性状关联分析 |
4.3 讨论 |
4.3.1 肉用绵羊线粒体基因组变异分析 |
4.3.2 肉用绵羊产羔数性状线粒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三、下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绵羊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PCR引物信息(序列参考:AF010406) |
附表2 小尾寒羊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检测线粒体基因SNP所用引物 |
附表3 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遗传变异信息 |
附表4 小尾寒羊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区变异序列及单倍型 |
附表5 小尾寒羊群体产羔数、线粒体基因单倍型、BMPR1B基因型 |
附表6 杜泊线粒体全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 |
附表7 杜泊绵羊产羔数与线粒体单倍型 |
附表8 陶赛特绵羊线粒体全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 |
附表9 陶赛特绵羊产羔数与线粒体单倍型 |
附表10 萨福克绵羊线粒体编码区遗传变异信息 |
附表11 萨福克绵羊产羔数与线粒体单倍型 |
附图1 小尾寒羊产羔数性状高产和低产个体线粒体基因组D-LOOP变异信息 |
个人简历 |
(8)中国主要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遗传多样性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
1.1.1 遗传多样性与畜禽遗传资源的概述 |
1.1.2 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与保护方法 |
1.2 中国家马起源及品种资源概况 |
1.2.1 中国家马起源与进化 |
1.2.2 中国家马遗传资源概况 |
1.3 家马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1 染色体及血液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2 基因组DNA 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4 Y 染色体DNA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4 本研究的总体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运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马种遗传多样性 |
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1 样品收集 |
2.1.2 微卫星标记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1.5 配制主要试剂 |
2.1.6 主要实验步骤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
2.2.2 单一PCR 与多重PCR 结合 |
2.2.3 等位基因数据收集与分析 |
2.2.4 微卫星位点多态信息 |
2.2.5 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6 遗传距离与聚类 |
2.2.7 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 |
2.3 讨论 |
2.3.1 微卫星位点遗传变异与群体遗传多样性 |
2.3.2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
2.3.3 中国地方马群体遗传结构推测 |
第三章 中国家马及普氏野马线粒体DNA 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样品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mtDNA D-loop 区扩增及测序结果 |
3.2.2 mtDNA D-loop 高变区碱基组成及多态位点分析 |
3.2.3 中国家马mtDNA 遗传多样性参数统计与分析 |
3.2.4 系统进化分析 |
3.3 讨论 |
3.3.1 线粒体DNA 遗传变异与中国家马遗传多样性 |
3.3.2 中国家马遗传分化 |
3.3.3 中国家马与世界马种起源与驯化 |
第四章 中国家马及普氏野马Y 染色体DNA 多态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样品 |
4.1.2 Y 染色体特异微卫星DNA 标记的选取及荧光标记组合 |
4.1.3 Y 染色体微卫星DNA PCR 扩增 |
4.1.4 PCR 扩增产物检测及A813130 测序仪毛细管电泳 |
4.1.5 Y 染色体微卫星突变样本的测序 |
4.2 实验结果 |
4.2.1 Y 染色体微卫星DNA PCR 扩增产物及检测 |
4.2.2 Y 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 |
4.2.3 中国家马Y-DNA 多态性标记分析 |
4.2.4 中国家马多态性的统计及地理分布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所选微卫星标记多态性 |
5.2 中国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 |
5.3 中国地方马群体的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 |
5.4 中国家马mtDNA D-loop 高变区的遗传变异状态 |
5.5 中国家马母系遗传分化及主要支系 |
5.6 中国家马各支系区域分布 |
5.7 中国家马与世界马其它地区马种进化关系 |
5.8 中国家马父系遗传信息发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国五个家驴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家驴品种资源概况 |
1.1 我国家驴地理分布 |
1.2 我国驴品种资源特点 |
1.3 驴品种资源现状和保护 |
2 家畜线粒体DNA 及其在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2.1 家畜线粒体DNA 简介 |
2.2 家畜线粒体DNA 形状和大小 |
2.3 家畜线粒体DNA 结构 |
2.4 家畜线粒体DNA 特点 |
2.5 线粒体DNA 多态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2.6 线粒体DNA 在家驴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3 中国家驴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3.1 形态学标记 |
3.2 细胞学标记 |
3.3 生化标记 |
3.4 DNA 标记 |
4 家驴起源与进化研究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及采样方法 |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
1.2.2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
1.2.3 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基因组DNA 提取与检测 |
1.3.2 引物设计 |
1.3.3 PCR 反应体系及条件 |
1.3.4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与回收 |
1.3.5 家驴线粒体DNA D-loop 区序列测序 |
2 数据分析 |
2.1 序列编辑 |
2.2 序列比对 |
2.3 序列变异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2.4 群体结构分析 |
2.5 网络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 检测结果 |
3.2 PCR 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
3.3 测序结果 |
3.4 五个家驴品种线粒体DNA D-loop 区序列变异分析 |
3.4.1 碱基组成分析 |
3.4.2 核苷酸变异分析 |
3.5 五个家驴品种线粒体DNA D-loop 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
3.6 五个家驴品种单倍型分析 |
3.7 五个家驴品种群体结构分析 |
3.8 五个家驴品种系统发育分析 |
3.9 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网络结构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国五个家驴品种遗传多样性 |
4.2 两种构树方法比较 |
4.3 中国五个家驴品种群体结构 |
4.4 中国五个家驴品种母系起源 |
4.5 中国家驴种质资源保护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13个家驴品种mtDNA Cyt b基因及Y染色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家驴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我国驴种的分布和生态特点 |
1.1.2 驴品种资源的特点 |
1.1.3 驴遗传资源管理 |
1.2 家养动物起源研究的遗传学方法 |
1.2.1 家养动物的起源地的推测方法 |
1.2.2 遗传标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
1.3 家驴起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3.2 细胞学(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3.3 生化同工酶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3.4 DNA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4 家驴的起源分化研究 |
第二章 中国家驴 MTDNA C YT B 基因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本采集与数据来源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2.2.2 mtDNA Cyt b 基因的扩增 |
2.2.3 PCR 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2.2.4 mtDNA Cyt b 基因测序 |
2.3 数据处理 |
2.3.1 序列校对与同源序列比对 |
2.3.2 MEGA3.1 软件的应用 |
2.3.3 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分析 |
2.3.4 网络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中国家驴mtDNA Cyt b 基因扩增与回收 |
2.4.2 中国家驴mtDNA Cyt b 基因碱基变异 |
2.4.3 中国家驴mtDNA Cyt b 基因遗传多样性 |
2.4.4 中国家驴mtDNA Cyt b 基因氨基酸突变 |
2.4.5 中国家驴品种 NJ 系统发育树 |
2.4.6 中国家驴品种的网络图 |
2.5 讨论 |
2.5.1 中国家驴的遗传多样性 |
2.5.2 中国家驴的母系起源 |
第三章 中国家驴 Y 染色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 |
3.1 材料 |
3.1.1 样本采集 |
3.1.2 有关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3.1.3 微卫星引物 |
3.2 方法 |
3.2.1 DNA 的提取 |
3.2.2 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3.2.3 10%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 |
3.2.5 驴Y 染色体微卫星基因型的判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中国家驴 Y 染色体6 对微卫星的PCR 检测 |
3.3.2 家驴5 个Y 染色体微卫星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的检测 |
3.3.3 中国家驴 Y 染色体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中国家驴CYT B 基因遗传多样性丰富 |
4.2 中国家驴有2 个母系起源 |
4.3 中国家驴 Y 染色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贫乏,父系起源单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云南驴血液蛋白遗传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周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德州驴四个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多态及其与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D]. 赖振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五个中国家驴品种选择信号的研究[D]. 樊英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 侯浩宾,李海静,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10)
- [5]大兴安岭马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D]. 其日格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6]德州驴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特点及进化分析[A]. 孙艳,姜强,鞠志花,黄金明,王长法. 首届(2015)中国驴业发展大会高层论坛论文汇编, 2015
- [7]绵羊产羔数性状线粒体基因效应研究[D]. 陈晓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8]中国主要地方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D]. 凌英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中国五个家驴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D]. 林仕欣.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5)
- [10]中国13个家驴品种mtDNA Cyt b基因及Y染色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与起源研究[D]. 张云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