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一世纪我国果蔬业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琦[1](2020)在《社区团购平台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世界上第一个网络团购网站Group on在美国兴起。两年后,这种网络团购的商业模式进入中国并获得了迅速发展,引起了轰动一时的“千团大战”。十年后,历经市场抢夺战、价格保卫战以及各种资金链短缺后,当时的团购网站大多黯然离场,只剩下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团”一枝独大;但今天的“美团”主要业务构成也不再是当年的网络团购。团购网站的大量倒闭并没有让这种商业模式销声匿迹,而是借助今天发展更加成熟的互联网经济,依靠强大的社交媒体、便捷的支付工具、快速的物流配送等条件,在社区场景中重新获得了生机。一种叫做“社区团购”的崭新业态成为2018年底乃至2019年最火热的投资赛道,备受资本追捧。它以社区为中心,以“团长”(通常由社区内的宝妈、便利店经营者等担任)为分发节点,以微信群、小程序等作为交易工具建立团购平台,消费者能够在平台上拼团购买生鲜、日化用品等,是一种新型购物形式。而当社区团购在业界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却还并不丰硕。因此,有必要结合社区团购在当下最新的发展情况,对其商业模式与可能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因素进行探究,从而为社区团购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有益思考。本文在对网络团购、社区团购及相关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后,将消费者行为领域的重要理论——信息系统成功理论(IS成功理论),引入对社区团购的研究当中。在已有的成熟测量量表基础上,结合社区团购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信息质量因素、系统质量因素、服务质量因素、团购产品因素、消费者个人因素等可能影响社区团购平台消费者使用意愿的研究假设,并形成了相关调查问卷。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经历了前期的预调研与正式发放调查问卷之后,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66份。之后,利用SPSS 24.0与Amos 24.0软件对问卷样本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信息质量因素、系统质量因素、服务质量因素、团购产品因素等均对社区团购平台的消费者使用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即上述因素质量越高,消费者使用意愿就越强;消费者个人因素中的性别、职业、年龄等因素对平台的使用意愿也具有一定影响。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去‘微信化’,注重APP开发”、“规范团长管理,探索‘去团长化’可能”、“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保证高质量产品供给”与“建立内容营销职能部门,探索结构性营销路径”等模式优化建议与营销策略。文章的最后,对研究局限作出了反思,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扩大样本数据、完善研究方法与拓展研究角度等方面继续努力,并对社区团购发展的未来作出了展望。
裴昕玥[2](2019)在《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以徐州高头村为例》文中指出在城市扩张、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兴起和国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正全面开展,但相对地出现了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建设进度盲目求快等问题。为了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方面达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探究出顺应当代城乡发展需求的田园综合体景观是当务之急。本论文基于对选题领域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相关进展研究,运用文献收集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应用论证法等课题所需研究方法,界定地域特色、地域景观、田园综合体及田园综合体景观的相关概念;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田园综合体景观案例,探讨田园综合体景观的主题、特点和模式,基于地域景观的自然、聚落、农业、文化四个构成要素,提出田园综合体景观的构成要素;并结合对徐州地域景观特色的研究,分析我国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的自然资源破坏、聚落传统景观缺乏保护、农业景观杂乱、文化传承存在挑战等问题,进而提出徐州田园综合体景观的生态性、地域性、创新性与主题性的设计原则与保留乡土自然景观、尊重聚落地域特色、激发土地活力和传承人文景观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笔者参与的项目,即徐州梁寨高头村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实例,来论证课题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项目从背景、政策、概况等切入,分析基地现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需求的设计理念,围绕设计理念并基于地域景观四要素,对项目进行剖析,印证上述理论研究。
牛晓东[3](2019)在《电商线下果蔬超市定位与配送线路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果蔬产品消费模式的改变,线上线下双渠道购物已成为普遍的消费模式。如何在此模式下获取更高利润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是每个果蔬超市面临的新挑战,合理的超市选址与最佳配送路线能够降低果蔬超市的成本进而提高超市核心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如何科学确定果蔬超市定位与配送线路优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电商背景下果蔬超市经营模式和客户消费方式的变化,讨论影响果蔬超市定位及配送线路优化的影响因素;引入Logit函数模拟客户对市场上果蔬超市选择的偏好;根据客户与果蔬超市的距离模拟客户的线上消费概率;综合考虑果蔬超市的销售额、成本以及客户满意度,建立果蔬超市利润最大化和客户满意度最高的多目标定位线路优化模型,模型考虑的成本包括:建设和运营成本、运输成本、车辆启用成本、货损成本以及违反时间窗成本等;客户满意度包括时间满意度和新鲜度满意度。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单目标后利用LINGO软件求解小型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比分析常用求解算法,确定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所建模型;利用所设计算法与LINGO对比求解同一算例,可知所设计算法求解时间仅为LINGO的10.1%,所得结果与LINGO只相差0.6?,表明所设计算法是准确的和高效的。最后,以西安市内朱雀大街、小寨路、太乙路以及环城南路围成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内129个自然小区聚类为40个中区,利用百度服务平台api将聚类后的40个中区和3个备选果蔬超市以及4个竞争设施的坐标转化为47个节点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采用问卷调查得到客户选择超市的效用值;根据调研结果,利用所设计算法求得研究区域内果蔬超市最优选址位置为关中驾校附近,并规划了最佳配送路线。综合表明所建模型及所设计算法是正确有效的,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宋艳欢[4](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空间由城镇和乡村及其腹地组成,承载着“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是城乡活动的载体。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宏观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面临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等发展问题,城乡空间要实现向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和系统化等方向发展,城乡空间要素需要在区域之间实现更自由地、开放地组合与优化,进而引导城乡空间转型优化与升级。城乡空间注重自然资源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城乡空间结构和布局也更加注重城镇和乡村发展以及与城乡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统筹。城乡空间应该是开放的,交通、产业、文化、资源等发展要素在城乡地域内流通、转换和循环;城乡空间中各组成要素良性互动、高效运作,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呈现关联性、组合互动产生强大的能量。城乡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载体,为其提供居住、工作、生产、娱乐、休闲、观光等各种功能空间。随着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传统的旅游景点的模式已转型为全域旅游模式。北镇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其市域范围内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这些问题都对城乡地区如何进行空间优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城乡空间更具有功能多元化、复合化的特点。本文以城乡空间优化为研究内容,以北镇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北镇市城乡空间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研究如何对北镇市城乡空间进行优化,提高城乡空间的发展效率。文中重点阐述全域旅游、城乡空间、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等核心概念,并对相关案例、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城乡空间整体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在此发展目标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镇市城乡空间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北镇市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下分析城乡空间发展的内涵,全域旅游对城乡空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空间的发展诉求,提出全域旅游的空间发展策略,梳理北镇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结构优化分别从“节点、轴线、域面”三方面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整合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以产业发展带、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生产空间,以城镇居民生活区和乡村聚落为主的生活空间,以自然风景区和河流水系等为核心的生态空间。
杨朝慧,文晓巍[5](2017)在《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变迁及其对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历史数据,本文总结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特征,并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对食品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食品消费结构变迁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以期能够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借鉴。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必须要顺应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高群[6](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逄春蕾[7](2015)在《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竞争力研究 ——与黑龙江农垦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作为“乱时能战,稳时能产”的边疆生产组织,其存在、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兵团作为我国三大垦区之一,其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实现是建立在屯垦农业的支持之上。农业竞争力是一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兵团经过六十载屯垦,农业将昔日的戈壁滩塑造为今日的粮棉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随着当前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市场化进程快速发展,兵团乃至国家的农业面临一系列的冲击与挑战。兵团欲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团场、农户问题,农业综合竞争力将对经济发展、改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兵团农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欲以探究近几年其农业竞争力概况,在本文中将同兵团农业自然区位和社会区位具有高度相似的黑龙江垦区作为参照对象,以钻石模型这一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理论为指导,结合兵团和黑龙江垦区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定位,因地适宜的对钻石模型修订,建立了基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竞争力为核心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测算、比较分析得出,在研究阶段内二者农业竞争力整体上呈现持续增加态势,并且后期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前期的增长水平,农业竞争力提升取得较大成绩。就二者相对而言,明显得出黑龙江垦区较兵团拥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黑龙江的整体竞争实力超过兵团,并且这种差距呈现小幅度扩大化态势。兵团农业产业竞争力、规模竞争力以及现代化竞争力一直处于不同幅度的增长趋势,农业基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在本研究阶段内发展波折发展,显着不稳定,并且此三者的发展走势均在2009年出现较大波折,其增长趋势亦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发展的关联性较强。结合分析比较结果,针对兵团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从保护农业基础、结构优化调整、拓展产业层次、适度农业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化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业发展支持体系等方面对兵团农业竞争力提升做出思考。
高林安[8](2014)在《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省乡村旅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显示着显着的正面政治、经济、文化效应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社会、生态等负面效应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其生命周期长短。陕西省地域辽阔,下辖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负面效应各具特点,面对这种情况亟需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综合应对。适应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系统的对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管理的方法,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要求,以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要求的和谐统一,在众多领域都有其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开发在对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涉及到如何进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会利益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适应性管理理论无疑能提供有力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动态性与适应性管理的动态管理模式相结合,以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目的地为对象,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梳理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收集与多途径数据采集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陕西省各市、区及不同人文自然条件区域为空间分布单元,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评价、研究,针对陕西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态势,架构了各市及不同人文自然条件区域的政府管理、自身管理、产品供给与需求管理、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管理、空间布局规划管理、人才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适应性管理框架,推动陕西省乡村旅游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本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立论依据、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并对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评价。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适应性管理理论、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之一,阐述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经营现状等,对总体需求、供给、效应、人文、自然、社会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分析,为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诊断打下基础。第四章、第五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对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特征、社区居民影响感知、态度、供给系统、环境承载力、政府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评价,认为西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起步阶段,延安市、榆林市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探索阶段。第五章对处于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存在问题进行诊断,针对诊断问题从需求与供给、效应、环境以及其他因素方面提出适应性管理方案。反馈、实施方案,对方案应用进行监控和评估,根据结果提出调控对策,结合方案与调控对策进一步调整方案,最后架构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城市、不同地域的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效应、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适应性管理框架。第六章为研究总结部分,阐述了基本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与以后研究的方向。论文通过“理论研究+一线调研+实践应用”的模式,架构了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有效降低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延长陕西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探索了适应性管理理论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实践应用价值。丰富、深化了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研究,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论文中所构建的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也可为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宜平[9](2013)在《新疆冠农股份战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冠农股份是兵团重要的上市企业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当地经济的发展,关系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程。企业成立至今,一直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的重要地位,管理班子领导也确立了一整套冠农股份战略框架。如今企业已从当初单一产业发展至现在涉足多行业、多业务的的企业集团。冠农股份在战略制定及执行情况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客观的战略分析评价则显得意义重大。本人将以冠农股份为研究对象,结合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冠农股份的战略进行评价研究,并从实证研究的结果出发,对冠农股份战略给予相关指导和建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在模糊决策方面的优势,将战略评价问题转化为可以定量研究的数学模型。文章共分为七章,围绕冠农股份战略实施基础、实施现状、实施效果以及改进建议逐步展开,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写作的意义、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为文章进一步研究进行理论梳理。第二章提出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利用GREP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阐述GREP-AHP用于构建战略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可行性。第三章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冠农股份的发展史、组织机构,为下文的分析提供感性素材。第四章则是从GREP理论出发,从13个维度对冠农股份战略实施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为进一步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五章进入现状评价,本章主要对冠农股份战略执行现状作评价,对战略执行状态形成初步认知,以及通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再利用模糊决策法对冠农现有体系下各子战略进行逐项打分,进行排序,得出各业务重要性排名。第六章则是总结冠农股份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剥离低附加值业务、增强潜力产业的培育,实现企业轻装上阵。最后文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康红梅[10](2013)在《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继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在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刻的重要变革,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里程碑,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又一次伟大历史创举,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兵团借鉴和学习了发达国家推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验,结合新疆地区和兵团各师团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面担当着组织领导者、辐射带动者、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的角色,是带动兵团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高速运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组织、服务和营运中心,更是促进兵团各师团农业劳动力转移,引领广大的农户参与到市场经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兵团党委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改革农业生产经营的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龙头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档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辐射能力不明显;龙头企业优质产品、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比较松散,缺乏强有效的法律机制的约束与监督;区域特色发展和产品优势不明显等。这些问题造成了龙头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不足,既影响到企业“龙头”带动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龙头企业向国内外市场开拓的能力。本文在调查研究了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企业规模实力、经营运作能力、成长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四个方面主要指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各种因素因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与建议。
二、二十一世纪我国果蔬业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一世纪我国果蔬业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团购平台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网络团购研究现状 |
二、社交团购研究现状 |
三、社区团购研究现状 |
四、关于社区团购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系统成功理论与模型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及变量测量 |
一、信息质量因素 |
二、系统质量因素 |
三、服务质量因素 |
四、团购产品因素 |
五、消费者个人因素 |
六、研究假设总结 |
第二节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问卷设计 |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样本统计 |
第三章 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描述性分析 |
一、样本性别分布 |
二、样本年龄分布 |
三、样本职业分布 |
四、样本居住城市分布 |
五、样本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分布 |
第二节 信度分析 |
第三节 效度分析 |
一、内容效度检验 |
二、结构效度检验 |
第四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假设验证 |
一、信息质量因素 |
二、系统质量因素 |
三、服务质量因素 |
四、团购产品因素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优化策略 |
一、去“微信化”,注重APP开发 |
二、规范团长管理,探索“去团长化”可能 |
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保证高质量产品供给 |
四、建立内容营销职能部门,探索结构性营销路径 |
第五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局限 |
一、样本总量有限 |
二、研究方法有限 |
三、研究角度有限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以徐州高头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
1.2.2 国内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第2章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地域特色 |
2.1.2 地域景观 |
2.1.3 田园综合体 |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 |
2.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 |
2.2.2 新田园主义 |
2.2.3 环境心理学 |
第3章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
3.1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
3.1.1 美国弗雷斯诺农业旅游区 |
3.1.2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
3.2 田园综合体景观主题 |
3.2.1 自然主题 |
3.2.2 农业主题 |
3.2.3 文化主题 |
3.3 田园综合体景观特点 |
3.3.1 一般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
3.3.2 田园综合体景观与一般乡村景观设计的对比分析 |
3.4 田园综合体景观模式 |
3.4.1 现代农业景观 |
3.4.2 文化旅游景观 |
3.4.3 田园社区景观 |
3.5 田园综合体景观构成要素 |
3.5.1 田园综合体景观构成要素界定 |
3.5.2 自然景观要素 |
3.5.3 聚落景观要素 |
3.5.4 农业景观要素 |
3.5.5 文化景观要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徐州地域景观特色研究 |
4.1 徐州地域文化景观研究 |
4.1.1 农耕文化 |
4.1.2 汉文化 |
4.1.3 传统民俗 |
4.1.4 两河文化 |
4.2 徐州地域聚落景观研究 |
4.2.1 地形地貌 |
4.2.2 气候水文 |
4.2.3 旅游资源 |
4.3 徐州地域聚落景观研究 |
4.3.1 聚落格局 |
4.3.2 庭院空间 |
4.3.3 建筑材料 |
4.3.4 文化设施 |
4.4 徐州地域文化景观研究 |
4.4.1 农田景观 |
4.4.2 果园景观 |
4.4.3 林地景观 |
4.4.4 渔业景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徐州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
5.1 我国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
5.1.1 文化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
5.1.2 自然景观资源破坏严重 |
5.1.3 聚落传统景观缺乏保护 |
5.1.4 农业景观价值开发较弱 |
5.2 徐州地域特色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原则 |
5.2.1 主题性 |
5.2.2 生态性 |
5.2.3 地域性 |
5.2.4 创新性 |
5.3 徐州地域特色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策略 |
5.3.1 文化景观——传承人文景观 |
5.3.2 自然景观——保留乡土自然景观 |
5.3.3 聚落景观——尊重聚落的地域特色 |
5.3.4 农业景观——激发土地活力 |
5.4 徐州市梁寨高头村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 |
5.4.1 项目背景 |
5.4.2 项目概况 |
5.4.3 现状及问题分析 |
5.4.4 设计理念 |
5.4.5 基于主题性的文化景观表达 |
5.4.6 基于生态性的自然景观保护 |
5.4.7 基于地域性的聚落景观营造 |
5.4.8 基于创新性的农业景观开发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电商线下果蔬超市定位与配送线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问题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果蔬电商定位线路优化问题相关理论 |
2.1 果蔬电商现状分析 |
2.2 果蔬电商配送模式分析 |
2.3 选址相关理论 |
2.3.1 常用的选址模型以及分类 |
2.3.2 竞争选址模型 |
2.4 基于客户选择行为的Logit效用函数 |
2.5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 |
2.5.1 车辆路径构成要素 |
2.5.2 车辆路径分类 |
2.5.3 车辆路径数学模型 |
2.6 定位线路优化问题(LRP) |
2.7 客户满意度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果蔬超市定位与配送线路优化模型构建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
3.2.1 模型假设 |
3.2.2 符号说明 |
3.3 模型构建 |
3.3.1 消费者选择效用函数构建 |
3.3.2 客户选择超市概率衡量 |
3.3.3 销售额模型构建 |
3.3.4 成本函数构建 |
3.3.5 线下配送客户满意度衡量 |
3.3.6 线下定位线路优化模型 |
3.4 模型验证 |
3.4.1 模型验证数据 |
3.4.2 模型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定位线路优化模型算法设计与实现 |
4.1 求解算法概述 |
4.1.1 精确算法 |
4.1.2 启发式算法 |
4.2 遗传算法概述 |
4.3 遗传算法设计 |
4.3.1 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
4.3.2 选择算子设计 |
4.3.3 交叉算子设计 |
4.3.4 变异算子设计 |
4.3.5 算法终止规则 |
4.4 算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5.2 数据处理 |
5.2.1 小区数据 |
5.2.2 交通拥堵数据处理 |
5.2.3 效用值数据 |
5.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区、竞争设施以及备选地点坐标信息 |
附录2 节点距离表 |
附录3 消费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4 运算程序部分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发展战略引导 |
1.1.2 全域旅游发展要求 |
1.1.3 乡村发展困境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全域旅游 |
2.1.2 城乡空间 |
2.1.3 空间优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点轴理论 |
2.2.2 网络化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3 全域旅游与城乡空间优化关系 |
2.4 相关案例解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北镇市城乡发展现状 |
3.1 城乡空间发展现状 |
3.1.1 生活空间现状 |
3.1.2 生产空间现状 |
3.1.3 生态空间现状 |
3.2 城乡空间发展评价 |
3.2.1 评价内容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4 评价结果分析 |
3.3 城乡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空间结构缺乏联系 |
3.3.2 空间布局零散 |
3.4 本章小结 |
4 北镇市全域旅游对城乡空间影响 |
4.1 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优势 |
4.1.1 旅游资源的分布 |
4.1.2 旅游资源的优势 |
4.2 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原则 |
4.2.1 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
4.2.2 全域旅游发展的原则 |
4.3 全域旅游发展空间诉求 |
4.3.1 生活空间诉求 |
4.3.2 生产空间诉求 |
4.3.3 生态空间诉求 |
4.4 全域旅游发展空间策略 |
4.4.1 增强资源配置 |
4.4.2 提高资源利用 |
4.4.3 促进资源提升 |
4.5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
4.5.1 全域旅游与空间结构 |
4.5.2 全域旅游与空间布局 |
4.6 本章小结 |
5 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 |
5.1 城乡空间优化思路 |
5.2 城乡空间结构优化 |
5.2.1 空间节点 |
5.2.2 空间轴线 |
5.2.3 空间域面 |
5.3 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
5.3.1 生产空间布局 |
5.3.2 生活空间布局 |
5.3.3 生态空间布局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变迁及其对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及特征 |
(一) 城乡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趋于稳定 |
(二)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膳食结构不断优化 |
(三)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差距逐渐缩小 |
(四) 加工类食品消费需求快速攀升 |
(五) 绿色食品需求量和消费量持续提升 |
三、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及趋势预测 |
(一) 模型选择 |
(二) 实证分析 |
1. 模型分析。 |
2.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
3.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
4. 自价格弹性分析。 |
四、我国食品消费结构与农业产业发展关系分析 |
(一) 粮食、果蔬消费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
(二) 肉禽及制品消费与我国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
(三) 水产品消费与我国渔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
五、食品消费结构变迁对我国农业产业转型的启示 |
(6)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框架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3 文献简评 |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
5.1 实证模型介绍 |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
5.5 研究小结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
6.4 本章小结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
7.1.3 政策概览 |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2.4 政策效果 |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
7.3.4 政策效果 |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
(7)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竞争力研究 ——与黑龙江农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3 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竞争力研究基础 |
2.1 农业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的范畴与概念界定 |
2.1.2 现代农业的范畴 |
2.1.3 农业竞争力的内涵 |
2.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黑龙江垦区范畴说明 |
2.2 农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2.2.1 资源禀赋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及演变 |
2.2.3 竞争理论 |
2.3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模型 |
2.3.1 基本理论模型 |
2.3.2 修正理论模型 |
第三章 兵团农业发展现状 |
3.1 兵团与黑龙江垦区农业基础要素概况 |
3.1.1 自然区位要素分析 |
3.1.2 社会区位要素分析 |
3.2 兵团农业发展概况 |
第四章 兵团与黑龙江垦区农业竞争力比较评价分析 |
4.1 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国内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
4.1.2 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3 农业竞争力指标选择的依据及各级指标的确定 |
4.2 农业竞争力的测算方法及评价方法 |
4.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4 农业竞争力指标的测算 |
4.5 兵团与黑龙江垦区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4.5.1 基础竞争力方面 |
4.5.2 结构竞争力方面 |
4.5.3 产业竞争力方面 |
4.5.4 规模竞争力方面 |
4.5.5 市场竞争力方面 |
4.5.6 现代化竞争力方面 |
4.6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借鉴思考 |
5.1 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经验启示 |
5.1.1 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成功经验探讨 |
5.1.2 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启示 |
5.2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竞争力提升的思考 |
5.2.1 保护农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发展兵团特色农业之路 |
5.2.2 继续农业战略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
5.2.3 拓展产业层次,把农业作为经济产业发展,提升兵团农业产业竞争力 |
5.2.4 继续探索适度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兵团农业规模效益 |
5.2.5 面向市场,稳定发展市场农业 |
5.2.6 加快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其现代化竞争力 |
5.2.7 加强兵团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8)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一、 中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
二、 中国乡村旅游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四、 适应性管理理论应用范畴的拓展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
三、 国内外适应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四、 总体研究评价与趋势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一、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 |
二、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及主要理论框架 |
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各个阶段状况描述 |
四、 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 |
五、 旅游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判定、评估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 |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 |
二、 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
三、 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
四、 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机制 |
五、 一体化乡村旅游利益协调机制 |
第三节 适应性管理理论 |
一、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概念 |
二、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假设及内涵 |
三、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循环圈 |
四、 适应性管理理论的阶段划分 |
第四节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一、 陕西省乡村旅游的起源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
四、 陕西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现状 |
五、 陕西省乡村旅游管理现状 |
六、 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经营现状 |
第二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一、 游客需求 |
二、 产品供给 |
三、 效应 |
四、 人文、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五、 其他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研判 |
第一节 游客行为特征的生命周期 |
一、 游客流年、月、周变化情况 |
二、 客源结构 |
三、 旅游目的、方式、频次 |
四、 旅游感知效果、满意度 |
第二节 社区居民乡村旅游影响感知及发展态度的生命周期 |
一、 经济发展 |
二、 社会文化 |
三、 生态环境 |
四、 发展态度 |
第三节 供给系统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一、 产品供给 |
二、 交通设施 |
三、 接待设施 |
四、 信息传媒 |
第四节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一、 自然生态环境 |
二、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
第五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不同地域生命周期综合评价 |
一、 陕西省各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三、 陕西省乡村旅游综合评价分析 |
第六节 陕西省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 |
一、 发展阶段地区 |
二、 起步阶段地区 |
三、 探索阶段地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 |
第一节 问题诊断与方案设计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二节 方案实施与结果监控、评估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三节 方案调整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四节 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 |
一、 需求与供给因素 |
二、 效应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其他因素 |
第五节 给予相关部门的建议 |
一、 健全机构,科学管理 |
二、 相互配合,共促发展 |
三、 示范带动,规范经营 |
四、 发布信息,合理引导 |
五、 凝练品牌,扩大营销 |
六、 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 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
二、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 |
三、 陕西省十市一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
四、 陕西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框架 |
五、 陕西省不同地域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框架 |
六、 陕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
七、 对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的示范性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一、 思路创新拓展了理论研究视野 |
二、 创新性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研判的综合评估体系 |
三、 首次系统构建了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框架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 研究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附一 |
附二 |
附三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新疆冠农股份战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导言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GREP体系介绍 |
2.2 AHP概述 |
2.3 GREP-AHP与战略评价 |
第三章 新疆冠农股份发展历程介绍 |
3.1 冠农股份企业介绍 |
3.2 冠农股份现有组织架构 |
3.3 冠农股份战略与主要业务发展历程 |
第四章 冠农股份战略实施基础诊断 |
4.1 “G”(Governance structure):治理结构 |
4.1.1 股权结构 |
4.1.2 激励动力机制 |
4.1.3 组织变革 |
4.1.4 反应能力 |
4.2 “R”(Resource):资源 |
4.2.1 融资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品牌 |
4.2.4 无形资产 |
4.3 “E”(Entrepreneur):企业家 |
4.3.1 企业家精神 |
4.3.2 领导团队 |
4.3.3 后备队伍 |
4.4 “P”(Product):产品 |
4.4.1 核心产品 |
4.4.2 更新能力 |
4.4.3 规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冠农股份战略现状评价 |
5.1 战略专业化程度测评 |
5.2 公司绩效测评 |
5.3 各子战略评价 |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3.2 构建两两判断对比矩阵 |
5.3.3 一致性检验 |
5.3.4 计算各因素权重 |
5.3.5 计算各子战略得分 |
第六章 冠农股份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6.1 冠农战略现状存在的问题 |
6.2 冠农股份战略改进建议 |
6.2.1 关于治理机构因素 |
6.2.2 关于资源因素 |
6.2.3 关于企业家因素 |
6.2.4 关于企业产品因素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及其目标 |
2.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内涵、特征 |
2.1.3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
2.2 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优势竞争力理论 |
2.2.2 资源禀赋理论 |
2.2.3 资源能力理论 |
2.2.4 核心能力理论 |
2.2.5 动态竞争力理论 |
第三章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1 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展成效显着 |
3.1.2 六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能力显着提高 |
3.1.3 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
3.1.4 实施产品名牌战略有新进展 |
3.1.5 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
3.2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
3.2.1 龙头企业认定标准 |
3.2.2 龙头企业认定数量与规模 |
3.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
3.3.1 资源禀赋状况 |
3.3.2 企业的经营规模 |
3.3.3 农户与农副产品基地 |
3.3.4 产品的质量及品牌 |
3.3.5 科技创新能力 |
3.3.6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3.3.7 企业的经营机制 |
第四章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4.1 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选择评价方法及样本说明 |
4.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样本说明 |
4.2.3 数据处理 |
4.3 评价分析结果 |
4.3.1 企业规模能力分析 |
4.3.2 经营运作能力分析 |
4.3.3 成长发展能力分析 |
4.3.4 抗风险能力分析 |
第五章 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5.1 积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 |
5.2 继续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原料均衡供应 |
5.3 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品牌质量和知名度 |
5.4 健全和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
5.5 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
5.6 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力度,培养科技人才 |
5.7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各种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二十一世纪我国果蔬业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团购平台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王桂琦.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研究 ——以徐州高头村为例[D]. 裴昕玥.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3]电商线下果蔬超市定位与配送线路优化研究[D]. 牛晓东. 长安大学, 2019(01)
- [4]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研究[D]. 宋艳欢.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变迁及其对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启示[J]. 杨朝慧,文晓巍. 消费经济, 2017(04)
- [6]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7]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竞争力研究 ——与黑龙江农垦的比较分析[D]. 逄春蕾.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8]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D]. 高林安.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9]新疆冠农股份战略评价研究[D]. 刘宜平.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10]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D]. 康红梅. 石河子大学, 2013(02)
标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全域旅游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