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功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赖艳丽,欧阳桂芳,徐科君[1](2021)在《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 妊娠结局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及危险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分娩的20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妇的诊疗情况,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水平分成A组[75例,血小板计数(PLT)在20×109/L和以下]、B组[92例,PLT在(20~50)×109/L]及C组(33例,PLT在50×109/L和以上),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分析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积(PCT)、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IgA、IgM及IgG等临床指标,比较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出血症状、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 h出血量、分娩方式、孕妇结局及围生儿结局,分析影响孕妇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组孕妇PLT、PCT、P-LCR及aPTT水平随着血小板减少而下降,但3组孕妇P-LCR、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孕妇MPV、PDW、PT、FⅧ:C、FIB、IgA、IgM及IgG水平随血小板减少而上升,但3组孕妇PT、FIB及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PLT、PCT、MPV、PDW、FⅧ:C、IgA及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2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PDW、PLT、P-LCR、MPV、aPTT、FⅧ:C及FIB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妊娠结局无显着影响,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急剧减少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且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孕妇贫血发生率,因此应加强并完善对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妇分娩期管理,控制病情,减少产后出血,实现良好妊娠结局。

陈耀国[2](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李惠平[3](2021)在《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单纯西药与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下简称 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对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CITP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病科的60例C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口服(具体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熟地、山药、炒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巴戟天、锁阳、补骨脂、仙鹤草、藕节炭、蒲黄炭、甘草等),共计治疗12周,每周复查血小板计数1次,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评价健脾补肾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出血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出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安全性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CITP,在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出血评分、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无明显的肝肾不良反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泼尼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杨剑锋[4](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王芳[5](2021)在《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项临床研究,评估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为益元生血方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与门诊治疗、符合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将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入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研究期间,予试验组患者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益元生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8周),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总有效率、激素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及体力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益元生血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益元生血方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均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计算结果出现P>0.05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此次研究入组的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了3例,对照组占2例,试验组占1例,最终共有59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研究并进入医学统计,其中对照组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最终有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8周结束时,将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患者(83.33%)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都明显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有所下降(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与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8周时,与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下降显着(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明显比试验组高(P<0.05)。(3)激素副反应治疗完成时,试验组患者的激素副反应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6.66%,对比得出试验组的激素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4)卡氏体力状况治疗8周时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时研究完成,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较中医证候相关积分,治疗8周时,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主、次症积分都低于治疗前(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出血、自汗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而试验组紫斑、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气短等症状的积分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的总积分情况如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正常。余患者肝、肾功能均波动于正常值范围水平内,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发症。结论:(1)益元生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气不摄血型的ITP患者,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又可降低患者的激素副反应。(2)益元生血方能够较好地辅助醋酸泼尼松片维持血小板的计数,且远期疗效更好,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益元生血方在防治气不摄血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陈娜[6](2020)在《基于血管内皮因子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导师余惠平教授在临床上自拟扶正解毒方治疗,提升血小板计数、改善出血疗效明显,但在治疗中发现部分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没有大幅度上升甚至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也没有明显的出血,因此考虑扶正解毒方治疗ITP的止血疗效与血小板计数之外的因素有关,可根据出血凝血机制进一步探究扶正解毒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止血疗效机制。本次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并根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发展动态,选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切入点,观察扶正解毒方对血管内皮相关因子的影响,深入了解其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2例以及健康儿童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ITP患儿为试验组,治疗前检测血常规,记录血小板计数(PLT),入组后予扶正解毒方治疗,疗程为3个月,疗程中每1个月采集1次血常规,记录PLT,每1个月采集1次患者症状及体征,填写CRF表,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及外周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仅采集入组时外周血清,检测vWF、VEGF的含量。通过观察试验组治疗前后血小板、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观察扶正解毒方的疗效,通过对比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vWF、VEGF的含量,探讨扶正解毒方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分析扶正解毒方对血管内皮的调节作用。结果治疗过程中试验组1例患儿血小板计数减少至10 × 109/L以下,伴有明显出血表现,为避免严重出血危及生命,予剔除配合西医治疗,1例患儿不能按时复诊,按脱落病例处理,最终完成研究的受试者共37例,包括ITP患儿30例及健康对照儿童7例。1.试验组30例患儿平均年龄(6.17±3.11)岁,平均病程(22.73±16.00)个月,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42.40±20.61)× 109/L,无严重出血症状。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为(80.07±40.56)×109/L,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的治疗后,30例患儿肝功能、肾功能检测未见异常,无药物不良反应。2.扶正解毒方干预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60.0%,与前期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临床疗效肯定,通过对比血小板计数,发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提升,血小板计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稳步上升。3.扶正解毒方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后总积分及各项症状(紫斑出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气短、自汗、少食、便溏)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出血分级量表,显示扶正解毒方治疗后出血分级总改善率为91.3%。4.通过检测30例ITP患儿及7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内vWF发现,ITP患儿外周血内vWF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扶正解毒方治疗3个月后,vWF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检测30例ITP患儿及7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内VEGF发现,ITP患儿外周血内VEGF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扶正解毒方治疗3个月后,VEGF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扶正解毒方治疗ITP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可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扶正解毒方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效果越佳,临床疗效或与治疗时间呈正比关系。2.扶正解毒方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对气虚所导致的各项中医症状改善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从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轻患儿心理压力。3.ITP患儿体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扶正解毒方对血管内皮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降低体内vWF、VEGF的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vWF的释放、减少vWF的含量等途径达到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减少血小板消耗等途径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出血症状;通过促进VEGF等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加速损伤组织的重建,达到促进血管内皮修复的作用。

陈丽娜[7](2020)在《ITP患儿血小板参数与骨髓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血小板参数和骨髓象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ITP患儿,将其中符合标准的117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于我院儿科门诊体检的117名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与对照组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对实验组45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各类巨核细胞占比等骨髓象参数与其治疗前PLT、MPV、PCT、PDW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LT、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PDW高于对照组(P<0.05);MPV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比较:治疗后PLT、PCT高于治疗前(P<0.05);MPV低于治疗前(P<0.05);PDW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象巨核细胞系与治疗前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PLT与产板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r=0.327,P=0.028);MPV与原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r=0.431,P=0.045);PDW与颗粒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r=0.528,P=0.014)。结论(1)ITP患儿PLT及PCT较正常下降,PDW较正常升高,治疗后PLT及PCT上升,MPV下降。PLT、PCT的升高及MPV降低均可以说明治疗有效。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ITP明确诊断、评价疗效、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2)外周血中血小板参数PLT、MPV及PDW分别与骨髓中产板型、原始型及颗粒型巨核细胞呈正相关。可通过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评判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变化。(3)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对IT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温楚楚[8](2020)在《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青黛四黄散敷脾对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患者 PLT 计数水平、出血症状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客观评价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CITP的临床疗效,为CITP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门诊明确诊断为成人CITP的患者49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研究组和对照组各剔除脱落2例,最终纳入研究45例),其中研究组为23例,在怡癜饮及维持剂量(0-15mg/d)激素基础上给予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每次敷药时间6 h-8 h,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第2周随访;对照组22例,维持怡癜饮及维持剂量(0-15mg/d)激素治疗;通过比较PLT计数水平的变化、中医症候等级评分及2016ITP出血评分的变化,评估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CITP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需要进行中医症候评分及2016ITP出血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需检查血常规并记录血小板计数水平。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随访,两组患者需检查血常规并记录血小板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中医症候评-分、出血评分及激素使用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比较组内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为29(24,34)×109/L,治疗后为40(37,69)× 109/L,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38.23±12.66×109/L,治疗后为45.32±16.81 × 109/L,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研究组血小板计数为39(30,70)×109/L,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43.14±18.93×109/L,组间比较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比较组内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6(5,9)分,治疗后为3(3,5)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平均值为5.27±2.334分,治疗后为4.55±1.993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疗效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候评分均下降,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8.2%。(3)治疗前后两组主要临床单项症状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紫癜、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紫癜改善有效率为68.42%,神疲乏力改善有效率为42.86%,面色苍白改善有效率为62.5%,对照组紫癜改善有效率为6.67%,神疲乏力改善有效率为10%,面色苍白改善有效率为16.67%。(4)治疗后两组出血症状疗效比较组内比较:研究组在治疗前出血评分为2(2,2)分,治疗后为1(1,2)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降低。对照组在治疗前出血评分为2(1,6)分,治疗后为2(1,4.25)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出血评分量表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评分均下降,研究组有效率为52.2%,对照组有效率为13.6%。(5)治疗前后西医疗效判定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根据血小板数值变化进行疗效判定比较,得出两组疗效在第2周、第4周、第6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第4周、第6周研究组有效率分别为21.7%、26%、30.4%,对照组分别为9.1%,9.1%、13.6%。结论:(1)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CITP,可以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尤其在紫癜、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的改善上较为明显,并且可以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血小板计数,且有助于稳定血小板计数。(2)青黛四黄散敷脾操作安全,副作用小,可重复性强;使用自制敷药带进行敷脾操作简便,药液不易渗出,并减少胶带使用对皮肤引起的各种不适,并可重复利用,进一步改良后可以推广使用。

晋兆谦[9](2020)在《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中成人与儿童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消化内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的差异,以及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高对成人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认识,帮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肾内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将其按照年龄分组:儿童组(年龄<18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对儿童组(253例)和成人组(10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是否有肾损害分组:肾损害组(141例)和无肾损害组(148例),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入选病例中儿童与成人患者之比为2.3:1,两组均男性占比较女性稍高,儿童组男性患者占57.7%,成人组男性患者占53.7%。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最多见,儿童组以秋季占比最高为30.0%,成人组以冬季占比最高为37.0%。两组患者可能的诱因中都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2%儿童患者和23.1%成人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史。2.临床特征:皮疹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2.2%儿童组患者和89.8%成人组患者以紫癜为首发症状。12.6%儿童组患者和8.3%成人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以关节症状和泌尿系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少见,特别的是1例儿童患者以阴囊肿痛起病。临床分型上,两组都以混合型最多见,39.5%儿童组和38.9%成人组病例为混合型。15.8%儿童组和7.4%成人组病例为单纯型,17.8%儿童组和12.0%成人组病例为腹型,15.8%儿童组和4.6%成人组病例为关节型,11.1%儿童组和37.0%成人组病例为肾型。53.4%儿童患者与35.2%成人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症状。42.3%儿童患者及36.1%成人患者出现了关节症状。33.6%儿童患者及74.1%成人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其中,消化道症状和肾脏损害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紫癜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累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受累患者中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损害患者中成人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肾脏相关性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关节症状患者中,具体的关节症状表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肿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部位上,成人较儿童更易出现膝关节受累,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踝关节受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儿童组较成人组患者WBC升高(儿童组45.8%,成人组34.3%)、PLT升高(儿童组52.2%,成人组13.0%)、IgA升高(儿童组32.5%、成人组19.4%)、ASO升高(儿童组20.7%、成人组9.7%)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患者白蛋白降低(儿童组29.2%、成人组53.7%)、镜下血尿(儿童组27.3%、成人组61.6%)、蛋白尿(儿童组30.4%、成人组69.4%)、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儿童组15.5%、成人组32.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组46.6%、成人组90.0%)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患者病理分级都以III级(儿童组56.3%、成人组64.9%),免疫病理都以IgA+IgM沉积型(儿童组68.8%、成人组54.1%)最常见,两组间肾脏组织病理分级及免疫荧光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治疗方案上,儿童组更多的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芦丁片、抗生素,成人组更多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患者中紫癜多在入院后一周内基本消退,成人患者中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多大于1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脏损害危险因素: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紫癜消退所需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史、反复发作、紫癜损伤程度、关节症状、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18岁(OR=5.138)、住院时间(OR=1.094)、入院后紫癜消退所需时间(OR=3.137)、反复发作(OR=5.454)是HSP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患者,男性稍多见于女性,秋冬季节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可能诱因。2.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中以混合型最常见,儿童更易伴随消化道症状,成人更易出现肾脏损害。3.儿童和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WBC、PLT、IgA、ASO、血清白蛋白、镜下血尿、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4.伴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活检中,几乎所有患者免疫荧光都可见IgA沉积,绝大部分可见C3沉积。病理分级以III级最常见,免疫病理以IgA+IgM沉积型最常见。对于持续性肾损害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行肾脏病理活检。5.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大于1周、反复发作是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螈[10](2020)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危急重症,未经及时治疗死亡率超过90%,本文旨在通过对10年单中心49例确诊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治疗方案、结果等进行分析及讨论,探讨TTP的临床特征,帮助临床医生能更加准确的作出诊断,减低早期误诊率,分析可以用于判断预后的危险因素,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从而达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目的。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主要以中位数、均数、范围来进行描述,连续性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采用stepwise:fordward LR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线性趋势检验法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进行等级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使用ROC曲线计算相关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信区代表95%可信区间。结果:1.在收集的49例TTP患者中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性TTP患者共计22例,特发性TTP患者19例,4例考虑肿瘤相关,3例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1例与妊娠相关。临床中常见TTP类型为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性TTP及特发性TTP。在49例TTP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0例,男女比例约为2:3。发病年龄均值49.84岁(16-77岁)。49例TTP患者中9例(18.37%)出现五联征,9例(18.37%)出现四联征,20例(40.82%)出现三联征,11例(22.45%)出现二联征,所有患者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建议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时,需高度警惕TTP诊断的可能性。2.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初始发病时患者血小板值<23.00×109/L提示预后不良。分析本组病例中的死亡患者发现,大部分患者死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虽然本组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或无神经精神症状对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多个文献提示神经症状为TTP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故临床需高度警惕伴有神经症状的TTP患者,建议立即启动血浆置换治疗。3.在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中进行对比,进行血浆置换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未进行血浆置换患者的7.64倍。血浆置换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直到现在仍旧是TTP最核心、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一旦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有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启动血浆置换。4.鉴于大部分患者为特发性或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性TTP,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价格低,且早有文献报道有效,本文中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33.33%,建议可在无禁忌症的患者中正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通过对四川省人民医院10年来TTP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本病有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临床多见起病原因为特发性TTP及风湿免疫疾病引起自身免疫相关性TTP,早期进行血浆置换是挽救TTP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虽部分患者早期确诊困难,但只要有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则高度可疑TTP的诊断,应立即开始血浆置换。早期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为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最重要的手段,建议若无特殊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可于TTP患者中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抑制免疫反应。起病时血小板计数<23.00×109/L,提示预后不良。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功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功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 妊娠结局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3组孕妇临床指标比较
    2.2 3组孕妇产后出血、产后2 h出血量及分娩方式比较
    2.3 3组孕妇和围生儿结局比较
    2.4 影响孕妇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5 影响孕妇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资料来源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1 中医辨证标准
        2 脏腑辨证标准
        3 西医分期标准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三、研究方案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 实验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统计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六、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5.1 疗效指标
        5.2 安全性指标
        5.3 不良反应及紧急情况处理
    6 疗效判定
        6.1 临床疗效判定
        6.2 中医疗效判定
    7 统计学方法
    8 技术线路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性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时间比较
    2 疗效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PLT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患者临床效疗比较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1.1 ITP的病名、定义及分型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ITP的临床表现
        1.4 ITP的治疗
    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2.1 ITP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2.2 紫癜病的中医论治
    3 导师陈斌教授对CITP的中医认识
    4 健脾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4.1 组方原理
        4.2 相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情况分析
        5.2 观察指标分析
        5.2.1 血小板计数
        5.2.2 出血评分
        5.2.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
        5.3 疗效分析
        5.3.1 临床疗效
        5.3.2 中医证候疗效
    6 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西医综述
        1. ITP研究进展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二、中医综述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入组的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化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激素副反应判定标准~[12]
        2.7 统计学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二、结果分析
        1 入组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激素副反应比较
        2.4 两组患者中医主、次积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8 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病例脱落情况及处理
    三、讨论
        1 中医关于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沿袭
        2 现代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机理的研究
        3 益元生血方论述
        4 临床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第二部分 综述 浅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一、中医对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二、西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
    三、总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血管内皮因子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西医综述
        1. ITP发病机制
        2. 血管内皮相关因子与ITP的关系
        3. ITP的治疗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二、中医综述
        1. 中医药治疗ITP
        2. 中医药对血管内皮的作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CRF表
    附录2 vWF、VEGF (ELISA)标准曲线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ITP患儿血小板参数与骨髓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标本采集
        2.3 实验数据采集
        2.4 病情分级及疗效评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比较
    2 实验组临床特点分析
        2.1 临床特征描述
        2.2 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
        2.3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比较
        2.4 实验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
        2.5 治疗方案
        2.6 疗效分析
    3 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3.1 基本信息描述
        3.2 临床特点描述
        3.3 骨髓巨核细胞系特点及其与治疗前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4 治疗及疗效
    4 实验组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患儿与未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患儿临床特点比较
        4.1 基本信息
        4.2 治疗方案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ITP流行病学研究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1 体液免疫
        1.2.2 细胞免疫
        1.2.3 肝脏、脾脏对血小板的影响
        1.2.4 其他因素
    1.3. ITP的治疗
        1.3.1 传统治疗
        1.3.2 新型药物治疗
    1.4. 中医研究概况
        1.4.1 肝脾与紫癜病的关系
        1.4.2 各家对紫癜病的认识
    1.5. 中医外敷法的认识
        1.5.1 中药外敷法的应用
        1.5.2 中药外敷法的立论依据
    1.6. 青黛及四黄散的应用
        1.6.1 青黛的选择依据
        1.6.2 四黄散的选择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流程与标准
        2.1.3 研究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1.5 结局评价指标
        2.1.6 观察时间点
        2.1.7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比较
        2.2.2 临床疗效
    2.3 讨论
        2.3.1 青黛四黄散敷脾的研究效果
        2.3.2 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以紫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功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 妊娠结局及危险因素分析[J]. 赖艳丽,欧阳桂芳,徐科君.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3)
  • [2]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李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王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血管内皮因子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机制[D]. 陈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ITP患儿血小板参数与骨髓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D]. 陈丽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青黛四黄散敷脾治疗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初探[D]. 温楚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晋兆谦.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1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D]. 刘螈. 川北医学院, 2020(04)

标签:;  ;  ;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再生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