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

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宁亚群[1](2021)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舞蹈形态。从审美文化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更加精准地把握中西方舞蹈艺术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之间有同有异的审美文化禀性,以进一步促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化对话与交流,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概念内涵来讲,中国古典舞分为“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未能保存下来。“当代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则特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舞蹈家在综合提取戏曲舞蹈、汉唐舞蹈、敦煌舞蹈、甚至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等样式的基础上所建构的舞种,其建构力求与“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在审美理想、内涵意蕴上达到较高的统一性,迄今形成了“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梨园舞蹈”“唐乐舞”六大类型,本论文重点采用早期形成的“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三个类型以作阐述。西方芭蕾舞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法国宫廷的努力下开始朝着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发展。后传播至俄罗斯、丹麦等其它欧洲国家,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舞种。经过“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几个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统一名为“西方芭蕾舞”的欧洲代表性古典舞种。西方芭蕾舞于欧洲多个国家兴盛发展,并因其训练的科学性,而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专业舞蹈艺术院校与团体的基础训练中。就此前的学术研究来讲,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舞蹈的艺术性、技术性层面,间或有舞蹈美学、舞蹈文化等探究。但针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审美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则未见直接相关的成果。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艺术本体与审美文化层面的系统比较,以期更为科学地认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为东、西方舞蹈艺术之间的互鉴与交流提供思路。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传播接受、审美蕴涵、演变趋势四个基本方面,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比较研究。导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对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进行阐述。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两大舞蹈形态。通过对两个舞种的比较研究,可以实现舞蹈本体、审美文化、对话交流三个层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陈述。在研究思路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逻辑、有层次的展开,在研究方法上,鉴于本文选题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本文在综合运用论文撰写通用研究方法的同时,借鉴比较美学、比较艺术学中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从丰富庞杂的舞蹈现象中探寻关于两个古典舞种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第一章是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比较性概述。第一节对两个舞种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节进一步规范两者的范畴,其范畴的界定是通过解决围绕两个舞种而分别产生的三个争议确定的,结论为: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其范畴涵盖“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类;现存舞蹈影像资料的部分作品具有“古典性”;因社会制度变化而产生的对相同母题的不同解读是合理的。对西方芭蕾舞而言,确定其第三个时期名称为“古典芭蕾”,将“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同视为西方芭蕾舞发展史上的代表性时期,对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之于西方审美文化的代表性进行判断。第三节对两者的发展脉落作简单扼要的梳理和解读。第二章将比较两个古典舞种的三次转变,这三次转变既与美学层面“美”和“善”的分离密切相关,又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艺术地位的确立紧密关联,艺术地位的确立既带来了艺术本体之“古典性”的生成,同时带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关于艺术诗性的沉思。第三章通过传播方式与艺术接受两个层面,进一步比较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传播媒介与传播生态的变化带给两个古典舞种传播方式更多未知的可能,而作为舞蹈传播的另一方——艺术接受,则在舞蹈受众的变化中,引发本文对于舞蹈传播是否会终结以及传播中心之转移的思考。第四章比较两大舞蹈艺术的审美蕴涵。第一节从舞蹈本体层面分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典型化、节奏化、造型化三个方面都具备对和谐的追求,两者分别以“拧”“倾”“圆”“曲”与“开”“绷”“直”“立”为外化特征,这是两个古典舞种肢体美学的研究起点;第二节着力对两个舞种“乐”“舞”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进行分析,并阐述中国古典音乐之五声调式与西方芭蕾舞之大小调式如何在和声之“和”的基础上,分别与各自所属的古典舞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视、听完备的效果。此外,本节还对两个古典舞种的服饰与舞台美术进行简要分析。本章通过对两个古典舞种舞蹈本体、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之技术层面的分析,引入对审美特征与审美理想的阐释。第五章比较研究现代语境中两大舞蹈的演变路径。第一节通过对“古典”是否在中西方社会“退场”这一历史现实的分析,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灵韵”的保留样态及演变趋势进行判断,得出两个古典舞种之“虚灵妙合”与“庄肃雅正”的不同灵韵特征。第二节从“诗缘情”与Ballet词义溯源入手,分别对两个舞种在抒情与叙事方面的偏重程度作持续性的预测。第三节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机遇与挑战作出分析判断。结语部分简要回顾、总结了前五章的内容,并在确证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相间之基本状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两重延展:其一,跳出舞蹈本体,在更为宏阔的视阈中探索这种异同状况所生成的文化缘由;其二,回到舞蹈本体,针对两个古典舞种的自身状况给出三项答解和说明。

谢佳西[2](2021)在《敦煌壁画世俗乐舞研究 ——以袖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壁画乐舞可谓我国古代乐舞艺术之集大成者,美轮美奂的乐舞场景和千姿万态的乐舞形象展现了古代乐舞艺术的辉煌成就。敦煌壁画乐舞可分为两类,一是天宫乐舞,为人们所臆想的彼岸佛国中众神的舞蹈形象;二是世俗乐舞,即历时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歌舞场景。因此,世俗乐舞是壁画中写实性最强、虚构成分最小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袖舞作为世俗乐舞中数量最多、最具代表的舞蹈形式,对研究古代敦煌地区的乐舞活动提供了有力依据,对古代乐舞的重建提供了“文本”参照,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活态传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故本文以图像学研究方法为指导,以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对敦煌壁画世俗乐舞中的袖舞作为古代乐舞的历史遗留进行准确解读、对其作为当代袖舞重建实践的文本素材进行整理,对其作为敦煌舞体系中一种表演形态的发展进行思考,形成对敦煌壁画世俗乐舞中袖舞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综合研究。文章由绪论和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首先对敦煌壁画世俗乐舞的定义、分布与类别、特点进行概述;其次对世俗乐舞中袖舞的来源与形成、内容与风格进行知识性的解释和分析;最后对袖舞在特定的壁画结构中所承担的功能,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内涵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多模态话语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其次确立当下袖舞重建所需的媒介,并对其存在的原因与作用进行解释;最后是对袖舞重建路径的探索,欲使袖舞重建从理论研究走向舞台实践,完成在当代的话语表达。第三章首先从袖舞语料库建立的实践应用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本体发展价值进行了探讨;其次根据语言学中对语料入库的要求,拟定了袖舞语料库建立的三条原则;最后以一般语料库的建立方式作为参考,对袖舞语料库建库过程进行陈述。笔者秉持理论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的原则,尝试探索重建及发展壁画乐舞的可行之路,切望为同类图像乐舞的学术研究与实践重建提供思路,为敦煌舞乃至中国古典舞语料库的建设做好铺垫。

范馨仪[3](2021)在《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研究 ——以武当程派“八卦掌”为例》文中认为“舞蹈”属于艺术中人体文化的范畴,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与借鉴了一些其他人体文化的精华,其中,武术对于舞蹈就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武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武术动作中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以及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而这些对于舞蹈来说(尤其是中国古典舞)有着颇高的启发与借鉴价值。武术与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二者的起源到发展都体现出了同源异构的特点。武术与舞蹈的人体动作来源最初是产生于劳动活动中,但这些早期舞蹈和武术的动作是没有经过整理与加工的,因此就还不具备美感。而二者的雏形真正的出现,是源起于“巫”,巫术仪式中的人体动作对二者动作内容的产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动作的提炼、整理与创造,二者也产生了各自的风格、特征以及功能,常被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中。后随着“武舞”的诞生,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这也为之后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奠定了基础。在和平时代里,武术的部分功能与形式发生了转变。由于战争不再频繁发生,武术的攻防功能也渐渐减弱,在保留其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了舞蹈的表演形式,更加符合于现代的审美与需求;而舞蹈也吸收了武术动作的精华,将其以舞蹈的风格特点表现出来,编创出了不少含有武术动作元素的舞蹈作品。本文之所以在众多武术拳种中选择了八卦掌作为分析材料,是因为其动作内容、哲学思想,以及它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都与笔者所学的中国古典舞专业相契合。因此,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舞蹈化分析方法”,将武术动作“八卦掌”作为分析材料,以舞蹈的视角去分析八卦掌的动作,并思考其动作对于舞蹈的可借鉴价值,尝试为舞蹈与武术的结合提供理论文本做出努力。本文总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中主要阐明什么是武术动作的“舞蹈化分析方法”,将分为五个小节来阐述此分析方法的概念界定、基本原则、分析要求、分析要点及其研究价值;第二章中主要是关于武术与舞蹈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的论述,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中将说明“巫”、“武”、“舞”三者的关系,第二节是进行武术与舞蹈的异同比较;第三章主要是讲述此次分析材料的历史,并检验此次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共分为三个小节,先讲述武当武术“八卦掌”的历史源流,在将“八卦掌”中的经典动作套式带入到此方法的要点中分析,以此试验此分析方法是否可行。

蔡烁[4](2020)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历程几乎与新中国的诞生同步,自发生,中国古典舞就没有停止过对外传播,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相关的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以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这一重要命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事业奠基者们基于国际性思考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中国古典舞的发生并非个人意愿所致,其需求不仅来自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更来自于中国需要在舞台舞蹈艺术领域的国际语境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话语。其次,文章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历史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对各时期时代背景、古典舞发展所处阶段、对外传播内容,以及对外传播接受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等相关研究成果的视野下,中国古典舞是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与此同时,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也反曾哺于中国古典舞的建设,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因此前对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记录和研究多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缺乏“需求侧”,即受众角度的分析,故而,本研究对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赴美巡演期间七场演出的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中的受众反馈与现存问题。最后,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历史上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反馈,提出现阶段中国古典舞在对外传播中尚有巨大未被开发的潜力,中国古典舞日后应在传播方式、内涵建设,以及跨文化适应度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

吕璐[5](2020)在《中外舞蹈交流与传播史上的舞蹈实验室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文中研究说明吴晓邦,中国近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奠基者,中外舞蹈交流与传播史上的践行者。20世纪50年代,他创办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下文统一简称“天马”),进而将其留日期间学到的舞蹈理念和方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都融入了工作室的教学、创作与研究之中,由此为中国舞蹈历史书写了重要的篇章。本论文从舞蹈交流与传播的视角出发,从梳理史料、采访当事人入手,研究中国舞蹈史上这个独特的“天马”现象,并通过洞察其诞生的社会环境和吴晓邦的前置动态,分析其机制、教学、创作和科研相互作用的重大意义,阐释其对学员们后续发展的深远影响,剖析其在政治、艺术、商业这三种属性中寻找平衡的尝试,揭示其在文艺政策与舞蹈生态的大环境下,高度尊重“乐舞一体”传统,并探索“古曲新舞”创作过程中的独特价值,最终归纳与总结其对于中国舞蹈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本篇论文分三章。第一章:从中外舞蹈交流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阐释“天马”在其中的输入与输出环节,梳理“天马”的身体传播对中国舞蹈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社会背景、文艺现状对吴晓邦此前新舞蹈创作的影响,揭示“天马”在那个特定时代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梳理“天马”时期的舞蹈旅行史料,第一节从它作为中直院团的体制性质出发,分析其企业化的探索。第二节从“以舞育人”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吴晓邦的综合性舞蹈教育理念及其实施状况。第三节从“以舞警世”的创作理念出发,分析吴晓邦舞蹈创作的实验性探索。第四节从“以舞索史”的研究方法出发,分析“天马”和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下文统一简称“舞研会”)一道开展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第三章:阐释“天马”的后续、性质及当代价值,包括吴晓邦的舞路转折和“天马”学员的各路发展,总结其在政治、艺术和商业这三个方面的境遇,揭示“天马”对文艺政策、舞蹈生态、舞蹈与音乐关系、舞蹈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启示,最后从中外舞蹈交流与传播的意义与价值上进行归纳与总结。

宁鑫[6](2020)在《舞者核心素养与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笔者在舞蹈表演专业学习实践及艺术管理管理理论学习基础上所进行的学理性思考。以舞蹈表演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当前舞蹈表演专业应当如何加快自身由传统的“技能型高精尖”向“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更新与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要。本研究所秉持的主要观念是,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扩充为基准,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为本专业学习者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路径选择,从而实现“高素质”的舞蹈艺术人才培养,逐步建构一流本科专业,推动舞蹈高等教育实现新时代所赋予的“双一流”建设目标达成,并为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助力。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研究结合对舞蹈表演专业与人才培养的现状认识,主要引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作为舞者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撑,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阐述了舞者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责任、艺术创意”六大核心素养及基本要点;以高等教育学中对“专业”及“课程”的关系辩证为理论指导,结合北京舞蹈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高校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学习者问卷调查情况,归纳出“专业素养深化课程、表演素养提升课程、人文素养升华课程”三组核心课程的内容,并提出了建设“网状式”核心课程体系的思考。以期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丰富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应用性、学理性参照。本研究意图将教育学理论与舞蹈表演教育及艺术教育管理实际相结合,探索更加适用于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法,为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稳固其人才培养基石。阶段性研究发现,以“舞者核心素养”为基准,建设舞蹈表演专业核心课程,是当前一流舞蹈表演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高素质”舞蹈表演人才是推动舞蹈艺术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核心课程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应当正确认识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及未来可能,努力实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超越。希望通过素养导向的核心课程建设,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舞蹈艺术人才。

刘佳颖[7](2020)在《陈美娥“汉唐乐府”创作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将视点聚焦于立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国台湾“汉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的艺术生涯、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的研究。陈美娥将“南音”与“梨园舞蹈”相融合形成“传统加传统”的创作模式,在这两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素材基础上,以当下人的审美目光对素材进行“再创造”。作品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底蕴并没有因“再创造”而减损,反而产生出一种新的古典审美风格,形成了“1+1>2”的独特艺术效果。三十余年九部“南音乐舞”作品,不仅是陈美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为我们带来创作上值得思考、探讨和可借鉴的观念,为当下舞蹈创作领域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积极的思路。

陶成武[8](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认为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刘妍汝[9](2019)在《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 ——以孙颖艺术创作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以续接传统为目的的语言风格体系,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凸显中国文化意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新课题。论文将叙事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分析中,分析孙颖艺术创作在反映、讲述、表达历史事件的叙事技巧和创作手法。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绪论中,着重讨论了有关中国古典舞叙事性和叙事话语的界定问题,以及目前在叙事学视角下对中国古典舞和孙颖艺术创作的研究较为欠缺,但均有涉及的文献综述情况。在第一章,从孙颖对舞蹈题材的选取出发,强调孙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舞蹈题材与历史的对应关系,并表现出以乐生为叙事主题的人文意识。第二章为论文的重点章节。论文以孙颖艺术创作中的身体语言为主要内容,探讨孙颖的艺术作品在语言风格、结构以及视角方面对身体叙事的多维建构,以此推动孙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历史意象的独特美感。在第三章,论文探讨了孙颖在艺术创作中对诗、乐以及舞美设计方面对舞蹈作品的意境营造。尽管身体是中国古典舞的主要呈现媒介,但是其它叙事元素的综合使用才能够使舞蹈作品回归对古典意境和古典美学的追求。在结语中,论文讨论了孙颖艺术创作的价值与启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孙颖拓展了对中国古典舞史料转化与创造的叙事方法,并通过跨媒介叙事的艺术表现方式实现中国古典舞意境的营造。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并非停留在叙事本身而言,而是寻求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孙颖的舞蹈叙事突破了我们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常识性认识,表现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规范与文化品格。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文化宝藏,重新察看中国古典舞“如何叙述”历史故事的方式,以此获得中国古典舞与世界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艺术之光。

孙睿[10](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指出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二、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一) 艺术现实
        (二) 理论学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舞种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
        一、中国古典舞
        二、西方芭蕾舞
        三、中国古典舞“当代形态”的正统性认定
    第二节 核心范畴界定
        一、对中国古典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二、对西方芭蕾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第三节 发展脉落梳理
        一、中国古典舞发展脉落
        二、西方芭蕾舞发展脉落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
    第一节 “美”与“善”的分离
    第二节 三次转变
        一、从“娱己”“娱神”到“娱人”
        二、从“娱人”到舞蹈本体
        三、从舞蹈本体到经典颠覆
    第三节 艺术地位的确立
        一、“古典性”的生成
        二、“艺术的沉思”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传播接受
    第一节 传播方式——未知的可能
        一、传播媒介之变
        二、传播生态之变
    第二节 艺术接受
        一、关于“受众”
        二、“终结”与“中心”的转移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审美蕴涵
    第一节 舞蹈本体的异质互融
        一、和谐之美的表现样式
        二、中国古典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三、西方芭蕾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第二节 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的异质互融
        一、异质互融之音乐
        二、异质互融之服饰
        三、异质互融之舞台美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演变趋势
    第一节 灵韵——审美风貌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之虚灵妙合
        二、西方芭蕾舞之庄肃雅正
    第二节 抒情与叙事——表现形式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从“诗缘情”谈起
        二、西方芭蕾舞——“Ballet”的溯源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古典舞——多重资源的整合
        二、西方芭蕾舞——历史价值的更新
结语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之审美文化本源
    二、关于两种古典舞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敦煌壁画世俗乐舞研究 ——以袖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第一章 敦煌壁画世俗乐舞中的袖舞
    一、敦煌壁画世俗乐舞概述
    二、壁画袖舞的图像志分析
    三、壁画袖舞的图像学阐释
第二章 多模态话语下袖舞的重建
    一、多模态话语与舞蹈
    二、袖舞的多模态话语媒介构成
    三、袖舞的重建路径
第三章 袖舞在敦煌舞体系中发展的思考——建立袖舞语料库
    一、建立袖舞语料库的价值
    二、建立袖舞语料库的原则
    三、建立袖舞语料库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附录:论文主体部分的补充
致谢

(3)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研究 ——以武当程派“八卦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章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武术动作的“舞蹈化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武术动作的舞蹈化
        二、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概念的界定
        三、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第二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深入性原则
        三、统一性原则
    第三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的动作分析要求
        一、保留武术动作特有的空间特征
        二、保留武术动作特有的运动样式
    第四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的动作分析要点
        一、动作造型
        二、动作动律
        三、动作步法
        四、动作节奏
        五、动作效用
    第五节 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的研究价值
        一、武术动作对舞蹈产生的影响
        二、舞蹈化分析武术动作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 武术与舞蹈的发生及其演变
    第一节 武术与舞蹈发生的同源点——“巫”
        一、什么是“巫”
        二、“巫”与武术
        三、“巫”与舞蹈
        四、相互关系及其演变
    第二节 武术与舞蹈的异同
        一、动作特征异同
        二、功能特征异同
第三章 武当武术“八卦掌”动作舞蹈化分析——以程派“单换掌”、“顺势掌”为例
    第一节 武当武术“八卦掌”概说
        一、武当武术的形成与演变
        二、“八卦掌”的来源与流派
        三、程派“八卦掌”的传承与体系
    第二节 “单换掌”舞蹈化分析
        一、“单换掌”的动作造型
        二、“单换掌”的动作动律
        三、“单换掌”的动作步法
        四、“单换掌”的动作节奏
        五、“单换掌”的动作效用
    第三节 “顺势掌”舞蹈化分析
        一、“顺势掌”的动作造型
        二、“顺势掌”的动作动律
        三、“顺势掌”的动作步法
        四、“顺势掌”的动作节奏
        五、“顺势掌”的动作效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及其翻译问题相关研究
        2.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3.中国舞蹈对外传播路径与策略相关研究
        4.舞蹈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5.其它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历史回溯
    (一)舞种发生至文革前夕(-1966)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
    (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
    (四)新世纪以来(2000-)
二、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一)“走出去”的有效载体
        1.传播形式的共通性
        2.文化内涵的共享性
        3.身体语言的独特性
    (二)“走出去”的自我完善
        1.提升文化自信
        2.实现全面育人
        3.强化独特身份
三、中国古典舞系2019年赴美巡演案例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调查结果
        1.观众基本背景
        2.观众观演习惯
        3.观众背景知识
        4.观众观演驱动
        5.观众观演感受
        6.观众整体评价
        7.观众意见建议
    (三)调查结果总结
        1.多个层面获得肯定
        2.演出质量与上座率存在逆差
        3.品牌形象尚未树立
        4.宣传与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5.稳定观演习惯尚未形成
        6.年轻观众占比较少
        7.综合质量要求较高
        8.舞剧形式中国化身份尚待确立
        9.受众接受与其背景密切相关
        10.跨文化意识有待增强
四、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尚待优化的传播方式
        1.人格化传播
        2.多层次传播
        3.多媒介传播
    (二)尚待完善的内涵建设
        1.建构传播的科学概念
        2.确立传播的代表作品
        3.建树传播的价值内涵
    (三)尚待加强的接受与认同
        1.基于不同语境的概念解读
        2.根据不同市场的作品选择
        3.面对不同受众的教学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外舞蹈交流与传播史上的舞蹈实验室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舞蹈之星火燎“天马”之原
    第一节 “天马”的身体传播
        一、输入环节
        二、输出环节
        三、传播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的舞蹈传播
    第一节 以团革故:舞蹈团体模式的创新
        一、作为中直文艺院团的定位探析
        二、巡演时的企业化探索
    第二节 以舞育人:综合性教育理念的贯彻
        一、教育观
        二、学生观
    第三节 以舞警世:实验性舞蹈创作的探索
        一、开启舞蹈创作实验
        二、丰富舞蹈创作生态
    第四节 以舞索史:前瞻性理论研究的收获
        一、历史舞蹈研究历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马”人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吴晓邦的舞蹈人生
    第二节 “天马”成员的各路人生
        一、部分成员小传
    第三节 属性与价值
        一、三种属性
        二、四种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天马”地址迁移录
附录二 “天马”其他成员表
附录三 “天马”演出大事记
附录四 口述史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舞者核心素养与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一)专科学段的“舞蹈表演”教育
    (二)本科阶段“舞蹈表演”专业形成时期
        1.以舞种文化划分的专业模式——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2.服务军旅文化的综合专业模式——以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例
    (三)“舞蹈表演”本科专业被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后
        1.“以点带面”的专业模式——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2.“纵深织网”的专业模式——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小结
二 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分析
    (一)核心素养在舞蹈表演专业中的适用性
        1.核心素养的提出
        2.核心素养的动态化发展特征
        3.核心素养的结构及面向
    (二)舞蹈学科发展对舞蹈表演专业的现实要求
        1.从传统技能型“高精尖”走向“素质综合”
        2.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知识结构搭建
        3.跨领域视野下的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
    (三)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1.全面发展的舞者
        2.文化基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自主发展:艺术素养与专业能力
        4.社会参与:社会责任与艺术创意
    小结
三 核心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一)课程相关理论的再认识
        1.课程
        2.核心课程
    (二)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专业国标中的课程体系
        2.北京舞蹈学院课程体系
        3.台湾艺术大学的课程设置
    (三)舞蹈表演专业学习者学习反馈
四 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构
    (一)以核心素养提升为教学目标
    (二)以学习经验养成为组织原则
    (三)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内容
        1.专业素养深化课程
        2.表演素养提升课程
        3.人文素养升华课程
    (四)“网状式”核心课程体系的搭建
    (五)核心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1.确立核心课程修习的规则准则
        2.加强核心课程间连结与进阶性
        3.定期调整更新核心课程内容设置
        4.创新评价方式综合检验学习成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一 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学习者“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学习者“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反馈

(7)陈美娥“汉唐乐府”创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唐乐府”的创建
    第一节 关于陈美娥
        一、家庭背景
        二、广采博艺
    第二节 创建“汉唐乐府”
        一、创建动机
        二、学养奠基
        三、建团机缘
第二章 “汉唐乐府”的成长轨迹
    第一节 “南音乐舞”作品概览
    第二节 立足传统:传统“南音”的继承阶段(1983-1994)
        一、传承“相和五调集”音乐系统
        二、传承指谱大曲的形态
        三、传承器乐的规制
        四、传承演奏的形式
    第三节 再造传统:“南音乐舞”的创新阶段(1995-)
        一、“梨园舞蹈”的来龙去脉
        二、陈美娥创作中的“研究性”特征
第三章 “南音乐舞”作品形态解析
    第一节 结构在重建中的作用
        一、横向结构特征:以《艳歌行》为例
        二、纵向结构特征:以《殷商王后—武丁与妇好》为例
        三、纵向和横向交织结构特征:以《百世大儒—陆九渊》为例
    第二节 乐舞作品与“南音”的依存关系
        一、作品题材依附“南音”
        二、“南音”对动作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梨园舞蹈“科步”形态与人物形象塑造
        一、梨园舞蹈“旦科”与人物形象塑造
        二、梨园舞蹈“生科”与人物形象塑造
        三、梨园舞蹈“丑科”与人物形象塑造
    第四节 “南音乐舞”中“和”的美学特征
        一、“和”之谐:“诗”“乐”“舞”一体的“中和”意识
        二、“和”之美:“真”“善”“美”之“和”的理想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1.2.1 视角聚焦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2.2.1 广场舞的内容
        2.2.2 广场舞的分类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2.4 小结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3.4 小结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4.5 小结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5.4 小结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6.4 小结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展望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1.致谢

(9)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 ——以孙颖艺术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
2 孙颖艺术创作中历史底本的“重演”
    2.1 历史底本的取材方式
        2.1.1 舞蹈题材的求实性
        2.1.2 对历史底本的批判性态度
    2.2 乐生叙事主题的人文情怀
    2.3 本章总结
3 孙颖艺术创作中身体叙事的多重建构
    3.1 身体叙事语言的风格性确立
        3.1.1 语言风格对叙事语境的适应性
    3.2 线性结构的叙事方式
        3.2.1 结构势能的合理性推动
        3.2.2 叙事结构的突破
    3.3 全知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3.4 本章总结
4 孙颖艺术创作中舞台叙事元素的意境营造
    4.1 诗、乐、舞互释
    4.2 舞美与叙事的展开
    4.3 本章总结
5 结语:叙事学视角下孙颖艺术创作的价值与启示
    5.1 舞蹈形象史料转化与创造的叙事方法
    5.2 跨媒介叙事的艺术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D]. 宁亚群. 山东大学, 2021(10)
  • [2]敦煌壁画世俗乐舞研究 ——以袖舞为例[D]. 谢佳西.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武术动作“舞蹈化分析方法”研究 ——以武当程派“八卦掌”为例[D]. 范馨仪.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9)
  • [4]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D]. 蔡烁.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5]中外舞蹈交流与传播史上的舞蹈实验室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D]. 吕璐.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6]舞者核心素养与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D]. 宁鑫.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0)
  • [7]陈美娥“汉唐乐府”创作之研究[D]. 刘佳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8]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国古典舞的叙事话语研究 ——以孙颖艺术创作为中心[D]. 刘妍汝. 重庆大学, 2019(01)
  • [10]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历史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