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第五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在湖北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董彦莉[1](2011)在《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特性研究及加筋垫层的承载力计算》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刚刚引进市场不久的新型土工格栅,三角形土工格栅有着更稳定的网格结构,可以在各个方向提供更均匀的约束。目前世界上各国对于该土工格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刚刚起步,研究数据还非常有限。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三角形土工格栅加筋地基的试验、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加快我国对新产品研究应用的步伐,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更好地为工程实践服务。利用美国堪萨斯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设计制造的直剪仪进行了三角形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室内直剪试验,研究了三角形土工格栅与砂土的界面特性;通过室内载荷试验,研究了三角形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承载力性状;采用FLAC数值模拟,分析了三角形土工格栅在不同方向拉力作用下的张拉性能,同时对施工损伤下的强度损失也作了一些探讨,为三角形土工格栅进一步在工程中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和理论研究基础。结合现场原位载荷试验结果,讨论了加筋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室内直剪试验,首次对新型三角形士工格栅与砂土的界面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土工格栅筋土界面特性的因素,引入摩擦系数比,对三角形土工格栅筋土界面特性进行评价。试验表明,三角形土工格栅和双向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的关系曲线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剪应力与垂直荷载间存在线性关系,可用莫尔库伦抗剪强度公式表示。峰值强度条件下,双向土工格栅和砂土界面摩擦角与砂土的内摩擦角基本相等,筋土界面抗剪强度较砂土抗剪强度的提高主要决定于格栅肋条上下表面与砂土颗粒的摩擦作用和格栅肋条对砂土颗粒的“嵌固”作用使颗粒间的“咬合力”提高引起的似粘聚力增加;三角形土工格栅和砂土的摩擦角大于砂土的内摩擦角,筋土界面抗剪强度的提高除考虑似粘聚力提高外,需适当考虑摩擦角增量的贡献。这是由于三角形格栅的形状优势,对砂土颗粒提供了更大的侧向约束和“嵌固”作用,不仅使筋土界面的似粘聚力提高,同时也引起摩擦角的明显增大。引入栅孔形状参数,分析了栅孔形状对筋土界面相互作用的影响,验证了三角形土工格栅三角形栅孔的优越性,同时从四个阶段简要分析了土工格栅与砂土界面破坏的机理。(2)首次采用模拟的方法,提出简化分析模型,分析了三角形土工格栅和双向土工格栅在不同方向拉力作用下的张拉性能,研究了抗拉强度和抗拉刚度的分布受栅格形状,肋条截面积,肋条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规律。通过模拟分析发现,双向土工格栅的抗拉强度和抗拉刚度极大程度上与单向拉力的方向有关,而三角形土工格栅抗拉强度和抗拉刚度受拉力方向影响较小。肋条弹性模量和截面积的增加均会引起三角形土工格栅抗拉强度和抗拉刚度的增加。(3)将施工损伤的概念引入数值模拟模型中,模拟分析了土工格栅不同损伤程度下的抗拉强度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两种格栅的强度近似呈线性递减,30。方向抗拉强度变化较其它方向变化大。双向土工格栅极限抗拉强度受施工损伤的影响较三角形土工格栅敏感。建议三角形七工格栅的施工损伤折减系数以30。方向下25%-75%损伤范围内取值。(4)利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首次对三角形土工格栅加筋砂土开展载荷试验研究。试验表明,三角形土工格栅或双向土工格栅加筋,均可提高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同时可提高加筋地基的模量。三角形土工格栅首层加筋间距为1/3倍的基础宽度时,加筋效果最好。单层加筋时,在地基允许变形范围内,筋材抗拉强度接近的条件下,三角形土工格栅较双向土工格栅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入承重比的概念,从经济方面研究了三角形土工格栅的优越性。选用土工格栅进行地基加筋时,需结合工程实际,选择合适的格栅类型、格栅型号和加筋参数。(5)比较和分析了改进的Terzaghi公式和Binquet公式这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结合现场原位载荷试验结果,在筋材拉力计算中引入了筋材抗拉强度发挥系数,提出修正的加筋地基的实用计算方法,与工程实测数据吻合良好,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李文娟[2](2011)在《土工格栅加筋铁路黄土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边坡是人类生活和工程活动中最普遍也是极为重要的地质环境,与人类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对于铁路路堤边坡来说,由于铁路的列车运行速度高,动力效应大,故对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现阶段,在保证边坡稳定性的前提下,变形问题尤为重要。土工格栅加筋边坡是土木工程中一种新型路基边坡形式。土工格栅可以增强土体的整体刚度、约束土体的侧向变形,具有造价低廉、施工方便、节约土地和柔性结构等特点,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公路、铁路、建筑、水利等领域。本文拟采用土工格栅加筋边坡的方法,通过进行分析,研究铁路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变形特性。在进行加筋边坡的分析时,利用现有的工程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进行模拟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本文总结了加筋作用的研究概况,简单介绍了土工格栅的分类、特性和应用现状,评述了土工格栅应用于铁路路堤边坡的研究现状。(2)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摩尔-库伦本构模型,针对黄土边坡和浸水路基边坡两种不同参数的边坡,进行分析。(3)针对由黄土构成的边坡,改变边坡中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边坡的加筋参数,包括筋材长度和加筋间距,进行分析,比较加筋前后黄土边坡变形特性的不同,得到了黄土边坡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出了格栅单元的长度为2.0米、垂直间距为0.7米时,土体和土工格栅的受力较为优良,能达到较大的安全系数和较小的边坡变形,是加筋黄土边坡的较为良好的加筋方式。(4)将由黄土边坡得到的较为良好的加筋方式应用于浸水路基边坡,通过对加筋浸水路基边坡的分析,验证了此加筋方式对于提高浸水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及减小浸水路基边坡的变形也十分有效,但其加筋效果较加筋黄土边坡差一些。(5)土工格栅主要依靠其拉应力来发挥加筋作用,本文分析不同长度、不同间距土工格栅的受力情况,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加筋方式,能更好地指导加筋路堤边坡的设计和施工,使加筋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因素都得到满足。
许桂林[3](2010)在《潭衡西高速公路支挡结构现场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途经红砂岩地区,边坡防护工程大且必须重视生态防护。而目前,国内外公路在支挡结构与边坡生态防护结合形式单一。经各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采用三种新型的支挡结构形式—加筋格宾组合式挡墙、柔性网面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和加筋格宾桥台。因此,研究红砂岩的工程地质特性、新型加筋材料特性、筋土界面摩擦特性以及加筋格宾挡墙设计,对今后新型土工合成材料、新型支挡结构的研究、设计、施工及应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导师科研课题湖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200612):“高速公路新型加筋土结构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以湖南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三种支挡结构实体工程为依托,在进行了一系列土工试验,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该项新型加筋土技术,为今后设计和施工同类型的加筋土挡墙提供依据和参考,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归纳和总结了红砂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并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大型水平推剪试验得到了红砂岩风化土的物理力学特性,通过室内粗粒土三轴试验研究了素红砂岩、加筋红砂岩在不同含水量、不同加筋材料、不同加筋层数条件下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结合现场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对红砂岩填料进行了可行性分析。2.详细介绍了工程背景及相关材料特性。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格宾和格栅材料的拉伸试验以及加筋土的拉拔摩擦试验,获得了两种格宾和格栅筋材的物理力学参数,得到了它们与红砂岩的界面摩擦参数,研究了加筋格宾材料的耐久性及影响因素。3.介绍了格宾结构及其组合结构、柔性网面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和加筋格宾桥台的组成和技术特点。根据试验段的工程地质情况,确定了现场监测方案,在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第十二合同段的三个典型断面进行了现场监测,研究了这三种新型支挡结构墙背土压力沿墙高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拉筋及格宾笼的变形规律、潜在破裂面形式和墙面板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充分研究了这三种新型支挡结构的工作机理。4.归纳和总结了加筋格宾挡墙的组成部分和技术特点、设计方法,结合实际工程,并借助相关程序,研究了常规的定值设计法(安全系数法)和结构可靠度理论(Rosenblueth法)在加筋格宾挡墙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抗剪强度等相关参数对加筋格宾挡墙稳定性的影响。
刘哲哲[4](2010)在《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在车辆重复荷载作用下的静动力分析》文中指出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作为一种新型加筋材料,主要用于各类加筋支挡结构中,加筋格宾挡墙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加筋格宾挡墙在水利、公路、铁路、市政等行业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近30年来,美国、意大利、泰国等国的学者针对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对其作为加筋材料的加筋机理、筋土界面特性、动力响应等关键问题,还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国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加筋格宾挡墙的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实践。本文结合导师科研课题湖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200612):“高速公路新型加筋土结构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以湖南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新型支挡结构实体工程为依托,首先对加筋土挡墙结构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和回顾,然后对加筋格宾挡墙的结构特性、加筋机理、承载力特性、动态力学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有:(1)通过筋材拉伸试验,得到了四种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及三种土工格栅拉伸力T与伸长率ε的关系曲线;获得了各筋材在2%、5%和10%拉伸率下的拉伸力,筋材的拉伸强度及最大负荷下的拉伸率;并推导了筋材在约束条件下的变形方程。(2)通过室内拉拔试验,研究了不同加筋材料在红砂岩填料中的摩擦特性和应力应变曲线,可为红砂岩地区加筋格宾挡墙和柔性网面土工格栅加筋挡墙的设计提供参考。(3)在前人试验及理论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对加筋挡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4)通过分级加卸载模型试验,研究了三种新型加筋土挡墙:加筋格宾挡墙、绿色加筋格宾挡墙及柔性网面土工格栅加筋挡墙的侧向和水平土压力及筋材的变形,得到了不同荷载水平加卸载试验的P-ε曲线和加卸载割线模量,分析了加卸载割线模量与循环次数的关系。(5)用MTS伺服激振器模拟列车荷载,对三种新型加筋土挡墙进行动力特性模型试验,分析各动态响应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三种挡墙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探讨。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文工作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黄向京[5](2010)在《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作为一种新型加筋材料,2005年以来广泛应用于国内水利、公路、铁路、市政等行业的各类加筋支挡结构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近30年来美国、意大利、泰国等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作为加筋材料的加筋机理、筋土界面特性、动力响应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国内的研究更是空白。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的理论研究远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在湖南省交通科技项目“高速公路新型加筋土结构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200612)的资助下,以湖南省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加筋土挡墙工程为依托,对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进行了筋材拉伸试验、拉拔试验、加筋红砂岩粗粒土挡墙的承载力模型试验、疲劳特性模型试验、水平抗震性能模型试验以及大量现场试验,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通过不同法向压力作用下的拉拔试验,研究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与红砂岩粗粒土的界面特性,提出了基于剪切刚度的筋—土界面关系幂函数模型,修正了FLAC3D中Geogrid单元的界面关系,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相关参数。2.通过不同含水量(14%、17%、饱和)和不同加筋层数(不加筋、加筋2层、加筋3层)的粗粒土三轴试验,分析了加筋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对红砂岩粗粒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含水量对加筋效果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的加筋机理,建立了加筋土弹性非线性本构方程。3.系统研究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稳定特性。在原型试验基础上,采用FLAC3D对影响潜在破裂面形状和位置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工程设计的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的改进双折线内部破裂面,推导了相应的稳定计算公式。4.提出了适合任意土质、任意墙背倾角、任意填料倾斜面的加筋土挡墙墙背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通用公式,提高了计算精度,满足了工程设计需要。5.通过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红砂岩粗粒土挡墙的承载力模型试验、疲劳特性模型试验和水平抗震性能模型试验,研究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在复杂动力作用下的结构特性。6.针对国内加筋土挡墙工程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可靠性分析和数值分析的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的计算与设计方法,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膨胀土填料的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7.为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提出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土工格栅复合加筋挡墙的结构模式。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了复合加筋挡墙的结构特性。8.通过数值模拟对均匀加筋、分组加筋、交替加筋、混合加筋等多种复合加筋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最优加筋方式。9.在湖南省湘潭至衡阳西线高速公路第12合同段K124+340-K124+895成功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高速公路加筋格宾挡土墙,并进行了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的现场试验,研究了挡墙内竖向土压力、水平土压力、筋材拉力及墙面变形随施工过程的变化及分布特征。
石玉华[6](2010)在《加筋土坡设计与施工技术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加筋土坡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取得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工程实践进行的同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破,但仍存在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①对加筋的作用机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权威的加筋理论;②筋土界面相互作用特性的测试方法目前还未统一;③材料选择多凭经验,对材料的蠕变、老化、铺设损伤等方面研究和考虑不够,导致工程后期出现各种类型破坏;④加筋材料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加筋土设计参数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其进行调整;⑤加筋土坡设计计算采用试算法,计算盲目性大。理论落后实践,相关规范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制约了加筋土坡技术的正确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加筋土坡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加筋机理入手,总结分析了加筋的一般作用机理,并从微观角度对加筋土坡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了用于加筋土坡工程的材料类型及材料要求,建议了筋材强度折减系数和筋土界面摩擦系数两个重要设计参数取值;在总结分析加筋土坡破坏类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加筋土坡设计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比较分析,提出了更合理的方法;总结比较加筋土坡的各种坡面防护措施,以及加筋土坡工程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本文对加筋土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所得到的成果和结论对提升加筋土坡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促进加筋土坡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鸿志[7](2007)在《筋土界面参数取值及加筋路基边坡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加筋土边坡设计时需要解决筋材选择、筋土界面参数取值、筋材的施工损伤等问题;同时,传统的采用定值安全系数的极限平衡法未考虑工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为此,本文将加筋材料的拉伸特性与工程容许变形结合起来研究筋材的选型;通过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来研究筋土界面参数的影响因素以及施工损伤对筋土界面参数的影响程度;把荷载作用、结构抗力、几何参数等视为随机变量研究其概率分布及统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概率统计和可靠性概念的加筋土边坡极限状态设计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一、设计参数研究1.统计分析了现有各种加筋材料的力学性质,从工程容许变形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型式的加筋土结构筋材的简易选型原则;2.通过有肋、无肋土工格栅的对比直剪试验得出了施工损伤对筋土界面参数的影响程度;给出了考虑施工损伤的筋土界面参数的取值修正系数;通过拉拔试验得出,拉拔力-相对位移曲线可用双线性模型来模拟;3.筋土界面参数可分为强度参数和似摩擦系数两种形式。考虑到界面粘聚力的影响,建议设计中采用界面强度参数。并在分类归纳近年来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推荐了界面强度和界面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拓宽了筋材与填料的范围,可供相关工程参考;二、设计方法研究4.基于数理统计理论,确定出了加筋土边坡承受的活荷载(汽车、均布活载)、各种填料的重度与抗剪强度指标、筋材抗拉强度、筋土界面参数、边坡几何参数等的统计参数与概率分布模型;5.借鉴定值法的经验,在圆弧滑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加筋土边坡的内、外部稳定性极限状态方程;6.根据加筋土边坡的容许可靠指标,采用基于MATLAB平台的自编程序优化计算,得出了加筋土边坡在恒载+均布活载、恒载+汽车荷载两种荷载组合下的各种极限状态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中的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
喻泽红[8](2005)在《加筋路堤变形特性和剪切屈服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对有关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科委研究项目《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的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利用加筋土室内模型试验和实体工程观测资料,采用有限元法分析,研究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加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加筋路堤的变形特性、剪切屈服区特性和破坏模式。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取工程现场的红砂岩风化土作为土样,两种不同的土工合成材料作为筋材分别制备加筋土试件,进行加筋土固结排水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工况下加筋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参数包括加筋层数、筋材模量、土体压实度、试验围压、饱和度以及排水条件等。 试验表明,在固结排水条件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提高了土体的强度和延性,改善了土体的应力-应变特性,且随加筋层数和筋材拉伸模量提高,加筋效果增大。加筋对试件的剪胀抑制作用明显,而对剪缩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对于不同压实度的土体,由于土体体变特性不同,加筋在剪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加筋效果不同。 在不排水试验中,由于剪切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剪切初期,筋材作用几乎被超孔隙水压力抵消,加筋甚至起负作用,加筋试件的强度低于素土试件。在较大应变时,加筋对抗剪强度仍有轻微的增强作用,主要是筋材对剪切滑移带运动过程的抵抗。与排水条件下的试验结果相比,在不排水条件下,筋材模量和加筋层数对加筋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因此,考虑土体排水畅通,消散孔隙水压力,对于发挥加筋增强土体强度的作用,改善土体应力应变特性至为关键,排水条件当为首要影响因素。 (2)建立了加筋路堤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合理模拟筋材与土体间力的传递,该程序先后用于107国道株洲段和湖南宁横公路12座加筋桥头路堤沉降和侧向位移的计算,与沉降观测结果吻合良好。可以用于加筋路堤的沉降计算和应力分析。本文分析了加筋长度、加筋密度和加筋型式对加筋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加筋路堤的加固机理、减小路堤差异沉降的机理。 结果表明,加筋后,路堤内土体应力发生重分布,土体单元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减小,土体的抗剪强度有效发挥,加筋体受力状态得到改善,抵抗变形和拉裂的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作用。加筋桥头路堤可以明显减小差异沉降,将桥背路堤与桥头交界处的台阶式跳车沉降转变为连续的斜坡式沉降,可作为公路工程处理差异沉降的有效方法。
乔丽平[9](2005)在《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及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自从法国工程师Vidal H.提出“加筋土”的概念以来,加筋土挡墙和土坡以其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土建、铁路、公路等工程中,各个国家也相应地制定了加筋土挡墙和土坡的设计规范。在目前的规范中,对加筋土挡墙的高度大多有限制规定(如我国的铁路行业中要求单级墙高不大于10m),但这些限制规定大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因此,从理论上给出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有关加筋土挡墙的设计部分有很多地方取材于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制订的《FHWA-NHI-00-043》,但也有一些不同,特别是对于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设计。因此,有必要比较两设计规范在加筋土挡墙(尤其是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设计上的异同,以便为我国相关规范的修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论文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展开工作,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土工合成材料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并重点回顾了加筋土挡墙与土坡的研究现状; 2.总结了加筋土结构的特点并阐述了加强土的基本原理; 3.分别以传统塑性理论和广义塑性理论为基础,用极限分析法推导了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计算公式,通过与前人的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公式是可行的; 4.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坡角竖直情况下的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5.比较了我国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和美国规范((FHWA-NHI-00-043》在加筋土挡墙设计上的异同,通过一设计算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并进行了设计参数的影响分析; 6.指出了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王微[10](2004)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防排水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工合成材料由于其多样的性能,广泛应用于道路的防排水设施上。有效地利用土工合成材料,不仅有利于满足多种工程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有效利用材料资源,以更低的成本达到更好的效益。 在对目前我国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种类、性能、测试方法和指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产品性能参数的变化范围和依据的测试规范,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工合成材料防排水性能的试验测试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的调研,对室内试验进行了精心设计。在多种试验条件下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水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并基于正交设计表L9(33)安排了三个代表影响因素与土工织物淤堵特性参数的正交试验,通过大量室内试验,作者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指标和水力学指标如渗透系数、梯度比、等效孔径、孔隙率、单位面积量和厚度等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渗透系数与其它指标之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最后,论文初步提出了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分类建议和具体指标值,并给出了对测试方法的改进建议。
二、全国第五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在湖北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五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在湖北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特性研究及加筋垫层的承载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
1.2.1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概况 |
1.2.2 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 |
1.2.3 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 |
1.2.4 土工合成材料的学术交流活动 |
1.3 土工格栅的应用与发展 |
1.3.1 土工格栅简介 |
1.3.2 土工格栅的分类 |
1.3.3 土工格栅的工程特性 |
1.3.4 土工格栅的工程应用 |
1.4 土工格栅加筋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1 土工格栅筋土界面特性 |
1.4.2 土工格栅的承载力特性 |
1.4.3 土工格栅的施工损伤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土工格栅加筋软弱砂土的界面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界面特性 |
2.2.1 界面特性试验研究 |
2.2.2 筋土界面参数 |
2.2.3 影响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界面特性的因素 |
2.3 土工格栅加固砂土直剪试验研究 |
2.3.1 试验概况 |
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3 筋土界面的破坏机理初探 |
2.3.4 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土工格栅不同方向拉力作用下的张拉性状 |
3.1 引言 |
3.2 FLAC数值模型 |
3.2.1 FLAC程序简介 |
3.2.2 梁单元简介及参数确定 |
3.2.3 模型建立 |
3.2.4 模型验证 |
3.2.5 模型简化 |
3.3 土工格栅张拉性能分析 |
3.3.1 模型参数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土工格栅加固软弱砂土地基的载荷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3 试验方案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加筋参数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
4.4.2 加筋地基模量的提高 |
4.4.3 土工格栅加筋砂土地基的破坏形式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承载力设计公式 |
5.1 引言 |
5.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地基承载力公式的提出 |
5.2.1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的作用机理 |
5.2.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地基承载力计算 |
5.2.3 工程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论文独创性说明 |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
(2)土工格栅加筋铁路黄土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加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黄土边坡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选题意义 |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加筋作用的研究概况 |
2.1 土工加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2.2 加筋法的基本原理 |
2.2.1 准粘聚力原理 |
2.2.2 摩擦加筋原理 |
2.2.3 其他加筋原理 |
2.3 内部受力分析的破坏机理 |
2.3.1 拉力破坏 |
2.3.2 粘着破坏 |
2.4 小结 |
3 地基土及边坡土体的特性 |
3.1 黄土的工程特点和边坡稳定性分析 |
3.1.1 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3.1.2 黄土的路基和边坡工程 |
3.2 浸水路基的工程特点和稳定性分析 |
3.3 小结 |
4 土工格栅的工程特性及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
4.1 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工程应用 |
4.1.1 土工合成材料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
4.1.2 土工合成材料的工程应用 |
4.2 土工格栅的工程特性 |
4.2.1 物理特性 |
4.2.2 长期特性 |
4.2.3 力学特性 |
4.3 土工格栅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
4.3.1 土工格栅应用于边坡 |
4.3.2 加筋边坡中存在的问题 |
4.4 小结 |
5 数值计算分析软件简介及模型的确定 |
5.1 有限差分数值方法(FLAC3D)概述 |
5.2 土的本构模型及结构单元模型 |
5.2.1 摩尔-库仑本构模型 |
5.2.2 土工格栅结构单元 |
5.2.3 接触问题 |
5.3 加筋边坡模型的确定 |
5.3.1 地基及边坡模型尺寸的确定 |
5.3.2 参数的选取 |
5.3.3 荷载的确定及加筋方式 |
5.4 小结 |
6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1 未加筋边坡的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分析 |
6.1.1 未加筋边坡的位移分析 |
6.1.2 未加筋边坡的应力分析 |
6.1.3 未加筋边坡的安全系数 |
6.2 不同加筋长度下加筋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分析 |
6.2.1 不同加筋长度下加筋黄土边坡的位移分析 |
6.2.2 不同加筋长度下加筋黄土边坡的应力分析 |
6.2.3 不同加筋长度下加筋黄土边坡的格栅应力应变分析 |
6.2.4 不同加筋长度下加筋黄土边坡的安全系数 |
6.3 不同加筋间距下加筋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分析 |
6.3.1 不同加筋间距下加筋黄土边坡的位移分析 |
6.3.2 不同加筋间距下加筋黄土边坡的应力分析 |
6.3.3 不同加筋间距下加筋黄土边坡的格栅应力应变分析 |
6.3.4 不同加筋间距下加筋黄土边坡的安全系数 |
6.4 加筋浸水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分析 |
6.4.1 加筋浸水路基边坡的位移分析 |
6.4.2 加筋浸水路基边坡的应力分析 |
6.4.3 加筋浸水路基边坡的格栅应力应变分析 |
6.4.4 加筋浸水路基边坡的安全系数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潭衡西高速公路支挡结构现场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与研究概述 |
1.2 加筋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材料特性 |
2.1 概述 |
2.2 红砂岩的工程地质特性 |
2.2.1 红砂岩的工程特性 |
2.2.2 红砂岩风化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2.2.3 加筋红砂岩的三轴试验 |
2.2.4 红砂岩填料的路用性能和施工工艺 |
2.3 格栅材料试验 |
2.3.1 格栅材料的物理特性 |
2.3.2 格栅材料的力学特性 |
2.4 格宾材料试验 |
2.4.1 格宾材料的物理特性 |
2.4.2 格宾材料的力学特性 |
2.4.3 格宾材料的耐久性 |
2.5 加筋土拉拔摩擦试验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支挡结构现场监测试验概况 |
3.1 概述 |
3.1.1 格宾结构及其组合结构 |
3.1.2 柔性网面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 |
3.1.3 加筋格宾桥台 |
3.2 工程概述 |
3.3 设计方案及测试元件的工作原理 |
3.4 元器件布置图、埋设和保护 |
3.4.1 加筋格宾组合式挡土墙 |
3.4.2 柔性网面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 |
3.4.3 加筋格宾桥台 |
3.5 试验观测内容及时间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格宾挡墙现场监测结果及分析 |
4.1 概述 |
4.2 土压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 拉筋及格宾笼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1 拉筋的变形 |
4.3.2 格宾笼的变形 |
4.4 潜在破裂面研究 |
4.5 格宾笼沉降规律研究 |
4.6 格宾笼面板水平位移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工格栅挡墙和加筋格宾桥台现场监测结果及分析 |
5.1 概述 |
5.2 柔性网面土工格栅挡墙监测结果及分析 |
5.2.1 垂直土压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5.2.2 水平土压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5.2.3 格栅拉筋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5.3 加筋格宾桥台监测结果及分析 |
5.3.1 垂直土压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5.3.2 水平土压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5.3.3 格宾网拉筋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筋格宾挡墙设计方法研究 |
6.1 概述 |
6.2 加筋格宾挡墙的组成和特点 |
6.3 加筋格宾挡墙的设计 |
6.3.1 设计内容 |
6.3.2 设计条件 |
6.3.3 设计 |
6.3.4 计算方法 |
6.3.5 设计计算实例 |
6.4 加筋格宾挡墙的设计方法研究 |
6.4.1 安全系数法 |
6.4.2 Rosenblueth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4)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在车辆重复荷载作用下的静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筋材料的发展历史 |
1.3 加筋土结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1 挡墙中运用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的几种结构 |
1.4.2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结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的工程特性与加筋机理 |
2.1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的工程特性 |
2.1.1 物理特性 |
2.1.2 力学特性 |
2.1.3 长期特性 |
2.2 加筋土结构加筋机理 |
2.2.1 三种经典理论 |
2.2.2 Juran加筋理论 |
2.2.3 复合材料理论 |
2.2.4 弹性薄膜理论 |
2.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拉伸试验研究 |
2.3.1 试验简介 |
2.3.2 试验结果 |
2.3.3 筋材在约束条件下的变形方程 |
2.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拉拔试验研究 |
2.4.1 试验仪器和方法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强度与稳定性分析 |
3.1 加筋土的强度特性 |
3.1.1 库仑理论计算法 |
3.1.2 朗肯理论计算法 |
3.1.3 等效附加应力法 |
3.2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承载力的确定 |
3.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的稳定性分析 |
3.3.1 外部稳定 |
3.3.2 内部稳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土动本构模型与动态响应 |
4.1 动荷概述 |
4.2 土体的动本构模型 |
4.3 土体的动模量与阻尼比 |
4.4 加筋土的本构模型 |
4.4.1 弹性模型 |
4.4.2 弹塑性模型 |
4.4.3 流变模型 |
4.5 加筋土的动弹塑性本构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分级加卸载模型试验及分析 |
5.1 试验概述 |
5.1.1 模型箱设计 |
5.1.2 填料和筋材 |
5.1.3 元器件布置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1 侧向土压力 |
5.2.2 垂直土压力 |
5.2.3 筋材应变 |
5.2.4 加卸循环荷载作用下沉降结果及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6.1 概述 |
6.2 试验简介 |
6.2.1 元器件布置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1 激励与响应 |
6.3.2 加速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3 动位移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4 竖向动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5 累计变形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6 残余土压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7 筋材应变测试结果及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5)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加筋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1 加筋土结构的研究历程 |
1.2.2 加筋土结构的试验研究 |
1.2.3 加筋土结构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 |
1.2.4 加筋土结构的工程应用 |
1.3 新型加筋土结构 |
1.3.1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筋材 |
1.3.2 格宾结构 |
1.3.3 加筋格宾结构与绿色加筋格宾结构 |
1.3.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土工格栅新型复合加筋结构 |
1.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
1.4.1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研究现状 |
1.4.2 工程应用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机理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加筋土结构的加筋机理 |
2.2.1 摩擦加筋理论 |
2.2.2 准粘聚力理论 |
2.2.3 均质等代材料理论 |
2.2.4 等效围压理论 |
2.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红砂岩粗粒土拉拔试验 |
2.3.1 试验概况 |
2.3.2 拉拔试验结果 |
2.3.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的抗拔性能分析 |
2.3.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筋土界面特性模型 |
2.3.5 拉拔试验的数值模拟 |
2.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红砂岩粗粒土大型三轴试验 |
2.4.1 试验概况 |
2.4.2 试验成果 |
2.4.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效果的发挥 |
2.4.4 含水量对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效果的分析 |
2.4.5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
2.5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红砂岩粗粒土的本构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稳定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加筋土挡墙主动土压力通用计算公式 |
3.2.1 基本假定与计算模型 |
3.2.2 公式推导 |
3.2.3 参数分析 |
3.2.4 实例分析 |
3.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潜在破裂面研究 |
3.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的承载力特性研究 |
3.4.1 拉力破坏时的承载力分析 |
3.4.2 黏着破坏时的承载力分析 |
3.5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的变形特性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模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承载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4.3.1 试验概况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疲劳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4.4.1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
4.5.1 试验概况 |
4.5.2 水平抗震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设计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计算方法研究 |
5.2.1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设计方法 |
5.2.2 基于可靠度分析的设计方法 |
5.2.3 数值分析法 |
5.3 地震荷载下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研究 |
5.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膨胀土挡墙设计方法研究 |
5.4.1 加筋土填料概述 |
5.4.2 膨胀土工程分类与处治方法 |
5.4.3 加筋膨胀土的设计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土工格栅复合加筋挡墙研究 |
6.1 引言 |
6.2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土工格栅复合加筋挡墙模型试验研究 |
6.2.1 模型设计 |
6.2.2 试验过程与成果 |
6.2.3 复合加筋挡墙数值分析 |
6.3 复合加筋土挡墙不同加筋方式的数值研究 |
6.3.1 数值分析模型设计 |
6.3.2 复合加筋挡墙侧向位移的分布规律 |
6.3.3 复合加筋挡墙的加筋荷载特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挡墙现场测试与仿真分析 |
7.1 概述 |
7.2 现场测试 |
7.2.1 测试方案 |
7.2.2 竖向土压力分布规律 |
7.2.3 水平土压力分布规律 |
7.2.4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的变形 |
7.2.5 格宾箱的变形 |
7.3 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7.3.1 计算模型 |
7.3.2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8.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一、参与或承担的科研项目 |
二、出版的着作 |
三、公开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6)加筋土坡设计与施工技术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评述 |
1.2 加筋土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
1.3 加筋土坡概述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加筋机理 |
2.1 一般加筋机理 |
2.1.1 摩擦加筋理论 |
2.1.2 准粘聚力原理 |
2.1.3 张力膜理论 |
2.1.4 加筋导致土体应力场和位移场改变的理论 |
2.1.5 间接影响带理论 |
2.2 土工格栅加筋机理 |
2.3 加筋土坡作用机理 |
2.3.1 微观角度机理分析 |
2.3.2 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加筋土坡材料选择与设计参数 |
3.1 材料的选择及要求 |
3.1.1 常用的加筋材料 |
3.1.2 对加筋材料的要求 |
3.1.3 填料的选择及要求 |
3.2 设计参数取值 |
3.2.1 强度折减系数 |
3.2.2 筋土界面参数 |
3.3 小结 |
第四章 加筋土坡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
4.1 破坏模式及稳定安全系数 |
4.1.1 加筋土坡破坏模式 |
4.1.2 稳定安全系数 |
4.2 土坡加筋设计计算 |
4.2.1 美国联邦公路局推荐的设计方法 |
4.2.2 我国公路规范采用的方法 |
4.2.3 两种方法分析比较 |
4.3 极限平衡法稳定分析 |
4.3.1 内部稳定性分析 |
4.3.2 外部稳定分析 |
4.4 有限元分析方法 |
4.4.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及解题步骤 |
4.4.2 有限元法的基本假定 |
4.4.3 有限元中边坡失稳的判据 |
4.5 小结 |
第五章 加筋土坡结构型式与坡面防护 |
5.1 加筋土坡的结构型式 |
5.2 加筋土坡坡面防护 |
5.2.1 植草防护 |
5.2.2 土壤生物工程(植树护坡) |
5.2.3 坡面硬化处理 |
5.3 加筋土坡排水设计 |
5.4 小结 |
第六章 加筋土坡工程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6.1 施工准备 |
6.2 施工工序与要求 |
6.3 施工验收项目及标准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成果和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筋土界面参数取值及加筋路基边坡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加筋土技术的发展 |
1.2 筋土界面相互作用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1 筋土界面相互作用机理 |
1.2.2 筋土界面参数的试验方法 |
1.2.3 筋土界面参数的试验设备 |
1.2.4 筋土界面参数的影响因素 |
1.3 加筋土结构的常用设计方法 |
1.3.1 极限平衡法 |
1.3.2 数值模拟法 |
1.3.3 其他方法 |
1.4 加筋土结构的极限状态法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筋材拉伸特性与加筋土结构筋材选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加筋材料的拉伸特性研究 |
2.2.1 常见的力学模型 |
2.2.2 平面正交各向异性体的拉伸特性 |
2.2.3 筋材容许抗拉强度的确定 |
2.3 加筋土工程筋材料的简易选型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筋土相互作用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材料 |
3.4 试验安排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5.1 拉拔试验 |
3.5.2 直剪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筋土界面参数取值研究 |
4.1 引言 |
4.2 筋土界面参数形式 |
4.2.1 筋土界面强度参数 |
4.2.2 筋土界面相互作用似摩擦系数 |
4.3 筋土界面相互作用特性试验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
4.3.1 粘性土 |
4.3.2 粉土 |
4.3.3 砂土 |
4.3.4 碎石土 |
4.4 筋土界面参数合理取值研究 |
4.4.1 粘土填料加筋土工程 |
4.4.2 粉土填料加筋土工程 |
4.4.3 砂土填料加筋土工程 |
4.4.4 碎石土填料加筋土工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静载下加筋土路基力学性状研究 |
5.1 引言 |
5.2 加筋土路基力学性状的研究进展 |
5.2.1 加筋土的强度特性 |
5.2.2 加筋土的应力应变特性 |
5.2.3 加筋土路基的破坏形式 |
5.2.4 加筋土路基的变形规律 |
5.3 静载下加筋土路基力学性状的数值模拟 |
5.3.1 有限元法计算边坡稳定性理论基础 |
5.3.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筋土路基边坡设计参数的统计分析 |
6.1 引言 |
6.2 加筋土路基边坡承受的荷载的统计分析 |
6.2.1 填料重度的统计分析 |
6.2.2 可变荷载作用的统计分析 |
6.3 加筋土填料抗剪强度指标的统计分析 |
6.4 加筋材料拉力的统计分析 |
6.4.1 抽样 |
6.4.2 ZC-1 PP型拉筋带极限破断拉力统计结果分析与检验 |
6.4.3 CAT(30020B型)拉筋带极限破断拉力统计结果分析与检验 |
6.5 筋土界面参数的统计分析 |
6.6 加筋土路基边坡几何参数不确定性的统计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加筋土路基边坡极限状态设计法 |
7.1 引言 |
7.2 加筋土路基边坡的目标可靠指标 |
7.2.1 可靠度指标 |
7.2.2 可靠度指标的几何意义 |
7.2.3 可靠指标的实用计算方法 |
7.2.4 目标可靠指标 |
7.3 加筋土路基边坡的极限状态方程 |
7.3.1 内部稳定性极限状态 |
7.3.2 外部稳定性极限状态 |
7.4 加筋土路基边坡极限状态法的实用设计表达式 |
7.4.1 分项系数 |
7.4.2 加筋土路基边坡内部稳定性极限状态分项系数 |
7.4.3 加筋土路基边坡外部稳定性极限状态分项系数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及论文发表 |
(8)加筋路堤变形特性和剪切屈服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
1.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 |
1.2.1 古代加筋土 |
1.2.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 |
1.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试验研究和理论模型 |
1.3.1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界面特性的试验研究 |
1.3.2 加筋土强度机理的试验研究 |
1.3.3 加筋土的剪切区特性 |
1.4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的变形特性和地基的竖向位移分析 |
1.5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边坡的剪切屈服区特性和破坏模式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三轴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件制备 |
2.2.3 试验要点 |
2.3 排水条件下加筋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 |
2.3.1 加筋土体应力-应变特性 |
2.3.2 加筋土体体变特性 |
2.3.3 加筋土体的抗剪强度 |
2.3.4 筋材拉伸模量和加筋层数的影响 |
2.4 不排水条件下加筋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 |
2.4.1 试验要点 |
2.4.2 加筋层数和筋材拉伸模量的影响 |
2.4.3 土体饱和度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的变形特性 |
3.1 引言 |
3.2 加筋路堤实体工程测试 |
3.3 土体模型参数确定 |
3.4 加筋路堤有限元模型 |
3.4.1 等参八节点单元 |
3.4.2 摩擦接触单元 |
3.4.3 土工网单元 |
3.4.4 有限元程序 |
3.4.5 有限元计算方法 |
3.5 加筋路堤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5.1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3.5.2 加筋形式对路堤沉降的影响 |
3.5.3 筋材与桥台搭接形式对路堤沉降的影响 |
3.5.4 计算参数对加筋路堤沉降计算结果的影响 |
3.6 筋材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3.6.1 加筋路堤垂直应力分析 |
3.6.2 加筋对路堤压实度的影响 |
3.6.3 加筋路堤剪应力和抗剪强度分析 |
3.6.4 加筋路堤的土体水平应力分析 |
3.6.5 筋材与土的相互作用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筋地基竖向位移的解析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某一深度处作用一水平集中力的竖向位移弹性解 |
4.2.1 半无限体内某一深度处作用一水平集中力的Mindlin解 |
4.2.2 半平面体内作用一水平集中力其面上任一点竖向位移弹性解 |
4.3 加筋地基的竖向位移解 |
4.3.1 加筋地基基础中心处的竖向位移 |
4.3.2 基础端部的竖向位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的剪切屈服区特性 |
5.1 引言 |
5.2 加筋路堤剪切屈服区有限元计算方法 |
5.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5.2.2 土体模型 |
5.2.3 计算步骤 |
5.2.4 路堤破坏的判别 |
5.3 加筋路堤剪切屈服区特性 |
5.3.1 不同加筋层数的加筋路堤的剪切屈服区 |
5.3.2 不同筋材拉伸模量的加筋路堤的剪切屈服区 |
5.3.3 加筋路堤剪切屈服区特性分析 |
5.4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稳定性中模量因素 |
6.1 引言 |
6.2 加筋路堤中土体弹性模量与筋材拉伸模量的协调 |
6.2.1 筋材拉伸模量与加筋路堤稳定 |
6.2.2 土体弹性模量与加筋路堤稳定 |
6.3 加筋路堤的破坏模式 |
6.3.1 素土路堤的破坏模式 |
6.3.2 加筋路堤的破坏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和论文 |
(9)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及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概况 |
1.2 加筋土挡墙与土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加筋土结构的特点和加筋土基本原理 |
2.1 加筋土结构的特点 |
2.2 加筋土的基本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 |
3.1 概述 |
3.2 极限分析法 |
3.3 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 |
3.4 公式验证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加筋土坡临界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加筋土坡临界高度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比较与设计参数分析 |
5.1 概述 |
5.2 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比较 |
5.3 设计算例及设计参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发表文章 |
致谢 |
(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防排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防排水中的功能与应用 |
1.5 国内土工合成材料的现状 |
2 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防排水中的性能测试研究 |
2.1 土工合成材料的种类和一般性能 |
2.2 土工合成材料的主要工程性能 |
2.3 土工合成材料性能的主要测试方法 |
2.4 土工合成材料性能的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土工合成材料防排水性能的设计参数及指标 |
3.1 各测试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3.2 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建议及指标 |
3.3 设计参数的取值与建议 |
4 结论 |
4.1 研究总结 |
4.2 试验方法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四、全国第五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在湖北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特性研究及加筋垫层的承载力计算[D]. 董彦莉.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2]土工格栅加筋铁路黄土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特性研究[D]. 李文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3]潭衡西高速公路支挡结构现场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 许桂林. 中南大学, 2010(02)
- [4]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在车辆重复荷载作用下的静动力分析[D]. 刘哲哲. 中南大学, 2010(02)
- [5]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D]. 黄向京. 中南大学, 2010(11)
- [6]加筋土坡设计与施工技术分析与评价[D]. 石玉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7]筋土界面参数取值及加筋路基边坡设计方法研究[D]. 陈鸿志. 中南大学, 2007(06)
- [8]加筋路堤变形特性和剪切屈服区分析[D]. 喻泽红. 湖南大学, 2005(06)
- [9]加筋土坡的临界高度及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比较[D]. 乔丽平. 武汉大学, 2005(05)
- [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防排水性能研究[D]. 王微.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标签:土工格栅论文;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论文; 边坡防护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边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