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颞下颌关节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羽,钱玉芬[1](2021)在《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颞下颌关节可随正畸治疗进行改建,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可有效、准确地对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文章就颞下颌关节的CBCT检查及应用CBCT对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矫治方法的选择、治疗时机的确定等提供一定参考。
张磊[2](2021)在《稳定型(牙合)垫对非深覆(牙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集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从中筛选临床上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4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给予相同的颞下颌关节彩超及相关专科临床检查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A组予以稳定型垫治疗,B组不予以任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比较稳定型垫对非深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前期的治疗效果,得出稳定型垫对非深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1、纳入标准:初次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并且专科临床诊断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且就诊前无其他治疗史。2、诊断标准:该研究中筛选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出现的相应临床症状与第七版《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材第十章颞下颌关节疾病中提及相应文章对应,包括关节区的疼痛、关节区异响、张口不同程度受限等症状,出现这些临床症状并可归纳诊断为非深覆TMD的患者。3、病史记录:记录患者的现病史、治疗史并行专科检查,记录患者关节异响、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的情况。4、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由同一位影像医学科医师完善每位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彩超检查,患者的口腔专科检查同样由同一位口腔外科医师进行检查并记录。根据患者的前后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本研究筛选了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门诊就诊的42例患有TMD的患者,年龄最小16岁,年龄最大53岁,平均年龄31.57±10.77,年龄层次包含青中年患者,其中关节弹响有37例(88.1%),疼痛31例(73.8%),张口受限22例(52.4%)。这表明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主要就诊以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关节异响为病症,并且研究尽量扩大了选择患者的年龄层次,得出的诊断结果较准确。2、本研究表明稳定型垫对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人群的前期疗效,而性别因素在其中是否有影响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3、稳定型垫对患有非深覆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盘前移位且病程较短的患者有良好的前期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甚至恢复这类TMD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结论:稳定型垫对非深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且稳定型垫对不同年龄层次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且从经济效益上评价,具有价格亲民,治疗便利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在TMD患者的初步治疗上。
曹峻川[3](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牙周炎、畸形、外伤、肿瘤等原因常常导致颌面部骨组织严重缺损,寻找有效治疗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颌面外科的研究方向。骨组织工程以其优秀的生物安全性、相容性及材料来源广泛等原因,成为了研究热点。骨组织工程主要包含3个组成部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其中种子细胞是核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具有优异的体外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种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研究其成骨分化的机制对促进骨组织工程的发展意义重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几乎不编码蛋白的RNA,近年来有研究表明lncRNA广泛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揭示lncRNA在hBMSCs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对利用骨组织工程修复颌面部骨缺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的lncRNA-1708是本课题组在前期高通量测序实验中发现的新型lncRNA,本次研究将利用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分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lncRNA-1708在h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转染病毒载体的方式构建能稳定高表达及低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诱导其成骨分化,探讨lncRNA-1708在体外环境中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hBMSCs成骨分化培养2周,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式对hBMSCs成骨分化效果进行鉴定。用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BMSCs成骨分化前后lncRNA-1708的相对表达量变化。2.构建lncRNA-1708过表达逆转录病毒组及shlncRNA-1708干扰慢病毒组,分别转染hBMSCs,获得能稳定差异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3.诱导转染后的hBMSCs成骨分化2周,RT-PCR检测成骨特异性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mRNA的表达量并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1.hBMSCs成骨分化效果明显,与hBMSCs成骨分化前相比,lncRNA-1708表达量在hBMSCs成骨分化后明显降低(P<0.001)。2.在稳定高表达 lncRNA-1708 和低表达 lncRNA-1708 的 hBMSCs 中 lncRNA-1708 的表达量较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相比有明显变化(lncRNA-1708 过表达组,P<0.05;lncRNA-1708 低表达组,P<0.01)。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中成骨特异性因子RUNX2、ALP表达水平降低(P<0.01),碱性磷酸酶染色颜色变浅,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相对减少。在低表达lncRNA-1 708的hBMSCs中的RUNX2、ALP表达水平与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染色加深,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相对增多。结论1.LncRNA-1708在h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中表达量降低。2.LncRNA-1708在体外具有抑制h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赵玉洁[4](2021)在《不同剂量防龋DNA疫苗诱导小鼠pIgR及SIgA含量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将不同剂量的防龋DNA疫苗经鼻腔黏膜滴注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检测防龋DNA疫苗作用下pIgR与SIgA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防龋DNA疫苗免疫小鼠的适宜免疫剂量,为防龋DNA疫苗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重组质粒pVAX1-SA的鉴定和提取:复苏含重组质粒pVAX1-SA的大肠杆菌,菌液PCR及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VAX1-SA,根据天根无内毒素质粒试剂盒提取质粒的说明步骤对质粒进行提取。2.防龋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1)动物及分组:健康BALB/c小鼠6-8周龄,雌雄不限,体重18-22 g,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空载体对照组28只)、B组(阴性对照组28只)、C组(实验组84只)。(2)免疫方案:A组通过鼻黏膜滴注空载体pVAX1;B组通过鼻黏膜滴注无菌生理盐水;C组按照免疫剂量随机分为50μg、100μg、200μg三小组。经鼻黏膜滴注免疫小鼠共免疫3次,第一次免疫后间隔1周免疫第二次,再次间隔1周加强免疫。(3)样本收集及检测:a、分别于第二次免疫后24h、48h、96h,每组随机处死6只小鼠分别取小肠、颌下腺,q RT-PCR分析小肠、颌下腺中pIgR、Spap/A的相对表达量;b、在免疫前及首次免疫后2周、4周、8周收集唾液及血液,ELISA检测SIgA、IgG抗体以及IL-10、pIgR水平;c、免疫组化定位并定量pIgR及IL-10在组织中的表达;d、HE行病理性检测。结果:1.菌液PCR及KpnI、EcoR I双酶切鉴定pVAX1-SA,电泳结果在1.3kb的部位出现扩增片段与目的片段Spap/A的大小一致。2.利用q RT-PCR检测小鼠颌下腺、小肠组织中pIgR及目的抗原Spap/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二次免疫后96h内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pIgR、Spap/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且100μg组各组织中pIgR、Spap/A的表达高于50μg和200μg组(p<0.05)。3.利用ELISA检测小鼠唾液中pIgR、SIgA及血清中IgG水平。结果表明,对照组抗体水平在2至8周未见明显变化,实验组SIgA及IgG呈逐渐上升趋势,且100μg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最高(p<0.05)。实验组小鼠唾液中pIgR水平低于对照组,在第4周时,100μg组唾液中pIgR水平最低与各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定位并定量pIgR在组织中的表达。在小肠组织中,pIgR主要位于肠上皮细胞、黏液细胞和肠绒毛表面;颌下腺中pIgR主要在腺泡四周表达。实验组小肠、颌下腺组织中pIgR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5.通过ELISA检测200μg组与100μg组唾液及血清中IL-10水平。结果显示,200μg组唾液及血清中IL-10的水平高于100μg(p<0.05)。免疫组化定位并定量IL-10在脾脏、颌下腺、小肠组织中的表达,200μg组各组织中IL-10的表达水平高于100μg组,其中脾脏表达水平最高,小肠最低。结论:不同免疫剂量的防龋DNA疫苗通过鼻黏膜滴注免疫小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100μg的免疫剂量均优于50μg和200μg组,100μg更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刺激机体表达pIgR并参与高效转运SIgA,在免疫效果和经济效应上最优,为本实验得出鼻黏膜滴注免疫途径的适宜免疫剂量。
高策[5](2019)在《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MD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多学科小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协作诊治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资料,分析MDT模式在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参加口腔癌MDT会诊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口腔癌TMN分期,肿瘤位置,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MDT治疗方案等。根据患者口腔癌特征及全身情况,MDT协作制定局部和全身诊疗方案,总结患者综合诊疗实施方法和效果。结果:口腔癌患者60例次,均按MDT制定的相关诊疗方案,进行了不同的全身系统疾病相应治疗、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MDT为明确可耐受手术的45例(75%)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包括肿瘤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皮瓣转移修复术等;对34例(56.67%)合并高血压患者提出药物干预等控制在血压方案,经高血压治疗后术前血压均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13例(21.67%)合并冠心病患者提出完善冠脉螺旋CT血管造影等检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案,其中1例患者同期行冠脉搭桥术及肿瘤切除术,其余4例行PCI后再行肿瘤切除术;对2例(3.33%)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提出药物干预,安装临时起搏器等相关治疗意见;对23例(38.34%)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合理化控制血糖的方案,其中5例术前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8例患者术前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0例患者经我院以内分泌科牵头成立的“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专家小组”讨论后行胰岛素泵皮下植入控制血糖的具体方案;对19例(31.67%)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肺功能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其中2例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坠积性肺炎,根据痰培养结果更换抗生素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多学科小组中成员在口腔癌患者的诊疗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多学科会诊小组讨论后制定的诊疗方案,能为复杂的伴有全身系统疾病的口腔癌患者提供针对患者病情的个性化综合诊疗建议。通过多学科讨论,提高了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对全身疾病的认知及相关疾病的处理能力,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及合作。
张泽宇[6](2019)在《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实验目的:随着种植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种植修复已成为牙列缺损修复治疗的方法之一。上颌第一磨牙常因骨量原因影响种植技术的应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及上颌窦气化造成窦底的位置下降不同程度造成剩余牙槽骨高度降低,导致种植骨高度不足而无法常规植入种植体,往往需要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本研究拟通过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并统计该牙位种植手术,分析不同剩余骨高度情况下种植术式选择,比较两种上颌窦提升术所需剩余骨高度,为临床提供参考。实验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的57例患者CBCT影像学数据及临床病历资料。使用Ka Vo e Xam Vision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种植术前的术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对比不同种植术式、不同性别的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1.本研究57例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中,共进行常规种植术27例,占比47.37%,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12.43±3.13mm;上颌窦底内提升术28例,所占比例为49.12%,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6.46±1.60mm;上颌窦外提升术共2例,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3.13±0.18mm,占3.51%。对三组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秩和检验,三者间比较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间两两比较,三组P值均满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57例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手术中,其中男性33例,占57.89%,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8.75±4.11mm;女性24例,占42.11%,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9.48±3.92mm。应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中共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术28例,平均提升骨高度3.0±1.28mm,其中13例同期置愈合基台,15例置覆盖螺丝后严密缝合;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2例,平均提升骨高度7.5±2.12mm,均置覆盖螺丝后严密缝合。4.本研究中共2例上颌窦外提升手术,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mm、3.25mm,采取术中植入骨替代材料后同期植入长度10mm的种植体,扭矩15N·cm,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5.本研究共选取57例手术,其中常规手术27例,平均植入扭矩29.63±8.31N·cm;上颌窦内提升术28例,平均植入扭矩25.71±9.79 N·cm;上颌窦外提升术2例,植入扭矩均为15 N·cm。实验结论:1.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剩余骨高度(RBH)大小,本研究57例手术中,其中30例进行了上颌窦提升术。经对剩余牙槽骨高度统计发现,常规种植术、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窦外提升术的平均剩余骨高度分别为12.43±3.13mm、6.46±1.60mm和3.13±0.18mm,其中,常规手术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8.5mm,上颌窦内提升术中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50mm,上颌窦外提升术中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00mm;三种术式间以及两两术式间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2.上颌第一磨牙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在性别间无显着性差异。3.上颌第一磨牙区进行种植术式选择时,在剩余牙槽骨宽度足够的同时应以缺牙区剩余骨高度为前提,结合颌骨密度和种植体长度、直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进行手术方案设计,以获得最佳的初期稳定性及修复效果。
严峻[7](2019)在《不同矫治策略治疗三种骨面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双期矫治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分别矫治三种不同骨面型错牙合畸形,分析其方案选择、治疗过程及矫治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本人研究生学习期间治疗的三例不同骨面型患者。病例一:CM,男,18岁,主诉“地包天”求治。骨性Ⅲ类,下颌前突,颏部右侧偏斜,偏高角。左右侧的尖牙及磨牙关系均为Ⅲ类,反覆盖6.5 mm,后牙区牙列存在轻度横向宽度不调。全牙列、前牙区的Bolton指数均偏大,上下牙列均存在轻度拥挤。选择下颌单颌手术配合术前、术后固定正畸矫治。本病例前牙代偿量少,术前正畸以排齐整平牙列为主,消除正颌术中的咬合干扰,纠正上中线,并对存在的横向不调的问题进行纠正。术后正畸使上下牙列咬合更加紧密,并对个别牙位进行精细调整。病例二:YZC,男,19岁,主诉“暴牙”求治。骨性Ⅰ类,低角,双牙弓前突,双侧磨牙关系为Ⅰ类,双侧尖牙关系Ⅱ类,前牙区的Bolton指数83.3%偏大,上下切牙唇向倾斜严重。拔除(?),使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进行后牙支抗储备,强支抗内收前牙的同时重视对前牙转矩的控制。病例三:HDH,男,12岁,主诉“暴牙”求治。骨性Ⅱ类,低角面型,下颌中线右偏1.0 mm,双侧尖牙及磨牙关系为Ⅱ类,前牙Ⅱ度深覆牙合,Ⅲ度深覆盖(12.0 mm)。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咬下唇习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一期矫治使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改善矢状向不调,二期矫治精细调整上下牙齿咬合关系。矫治过程中破除不良习惯,并进行舌肌、唇肌功能训练。结果:三个病例经治疗后或维持Ⅰ类骨面型,或Ⅱ及Ⅲ类骨面型恢复至直面型,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安氏Ⅰ类关系。术后牙根平行度良好,髁突形态正常皮质骨光滑连续,无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结论:治疗前全面客观地分析错牙合的形成机制、严重程度及个体生长发育潜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出最适宜的矫治方案。不同骨面型的患者进过治疗后,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美观的侧貌。
姚子豪[8](2019)在《超声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同时完善颞下颌关节彩超及颞下颌关节区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比较颞下颌关节彩超结果与颞下颌关节区核磁共振结果差异,从而评估彩超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纳入标准:通过来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诊断标准: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包括颞下颌关节区疼痛、颞下颌关节区开闭口弹响、张口受限症状的,即根据第七版《口腔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临床症状标准,可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3.病史记录:采集现病史及行专科检查,记录咬合关系、精神压力及睡眠、偏侧咀嚼情况。4.辅助检查:由同一位超声医学科医师和同一诊断组影像医学科医师完善每位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彩超检查和颞下颌关节区核磁共振检查,根据其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比较颞下颌关节彩超诊断结果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检查相对―金标准‖的MRI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1.本次结果收集病例共4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7例,男女性比例为:1:1.68,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34.98岁。存在咬合关系紊乱有30例(69.8%),存在精神压力32例(74.4%),存在偏侧咀嚼35例(81.4%)。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因素的患者有17例(39.5%),具有两种因素的患者有19例(44.1%),具有一种因素的患者有6例(14.0%)无上述因素的患者1例(2.3%)。2.超声与MRI对比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情况,Kappa=0.396,P=0.008<0.05,灵敏度为90.6%,特异度45.5%,Youden指数为36.1%,3.对于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Kappa=0.771,P<0.001,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87.9%,Youden指数为87.9%。4.对于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Kappa=0.692,P<0.001,灵敏度为78.3%,特异度85.0%,Youden指数为63.3%。结论:超声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特别是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早期诊断筛查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年龄层次较广,且具有平价,便利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克依木·克里木[9](2018)在《复合组织瓣联合肋软骨移植颞下颌关节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颞颊脂垫和肌筋膜瓣在肋软骨移植颞下颌关节重建中的联合作用,为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的手术治疗与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后避免复发提供有效地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27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术前进行曲面断层、头颅正侧位片和三维螺旋CT扫描,3D重建后明确强直情况,用MIMICS软件确定强直骨球的切除范围,并测量骨球切除后的髁突缺损范围,制定自体肋软骨切取的长度,实施手术。切除强直骨球后分别采用颞肌筋膜瓣转移覆盖制备好的关节窝,当做第一间隔物,切取自体肋软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最后用颊脂垫转移填塞至移植肋软骨与被颞肌筋膜瓣覆盖的关节窝之间,当做二重间隔物,避免强制的复发。术后随访三个月至一年。结果:尝试实施了复合组织瓣转移,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中应用颊脂垫与筋膜瓣作为间隔物后,重建颞下颌关节无一例复发,或再次强直。术后张口度34mm至41mm,平均张口度为37.5mm,并未见明显组织瓣坏死、吸收等,患者的术后曲面断层、CT扫描均显示关节间隙清晰,无组织粘连。无明显咀嚼障碍和咬合异常,术后无明显面神经损伤或功能减弱。结论:应用颞肌筋膜瓣转移覆盖颞下颌关节关节窝,可充分隔离成形关节窝骨面,避免关节的再次强直。颞肌筋膜瓣不单纯为带蒂软组织瓣,更是有明确血管供血的组织瓣,不宜出现骨化和萎缩,在颞下颌关节重建中有很大优势。肋软骨移植移植颞下颌关节重建中,颞肌筋膜瓣覆盖后骨性关节窝与移植肋软骨之间填塞颊脂垫,进一步加强了软组织瓣间隔物作用,颊脂垫较稳定的供血使其不仅用在缺损修复方面。
蔡琦,李松,焦国良[10](2017)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一个常见类型,由于其发病人群广泛,且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TMJOA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较重要,目前对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普通X线检查、螺旋CT、锥形束CT、磁共振成像、超声、关节镜、SPECT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在诊断TMJOA上各有优缺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TMJOA的诊断越来越精准。本文就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二、颞下颌关节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颞下颌关节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颞下颌关节与正畸治疗 |
2 颞下颌关节的影像学检查 |
3 应用CBCT测量颞下颌关节方法 |
4 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CBCT研究 |
4.1 功能矫治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CBCT研究 |
4.2 颌间牵引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CBCT研究 |
5 小结 |
(2)稳定型(牙合)垫对非深覆(牙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和纳入标准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分化及检则lncRNA-1708的表达量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lncRNA-1708在体外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展示 |
病例1 |
病例2 |
病例3 |
病例4 |
病例5 |
英汉缩略名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不同剂量防龋DNA疫苗诱导小鼠pIgR及SIgA含量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组质粒pVAX1-SA的鉴定和大量抽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防龋DNA疫苗诱导小鼠pIgR及SIgA含量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gR/sIgA与口腔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附录 |
(5)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MD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的病例资料来源 |
2 肿瘤原发位置判断 |
3 术前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
4 多学科联合会诊 |
5 多学科会诊后处理 |
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原发肿瘤位置 |
3 术前全身系统性疾病 |
4 MDT制定的诊疗计划 |
5 MDT围手术期针对系统疾病的处理 |
讨论 |
1 口腔鳞状细胞癌原发肿瘤的治疗 |
2 围手术期全身系统疾病的治疗 |
3 影像学、病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专家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主要设备和软件 |
1.1.2 研究对象 |
1.1.3 CBCT的投照与三维重建 |
1.1.4 上颌第一磨牙种植术区剩余骨高度的测量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不同术式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 |
1.2.2 不同性别上颌第一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 |
1.2.3 上颌窦内提升术及外提升术中提升骨高度 |
1.2.4 上颌窦外提升术剩余牙槽骨高度 |
1.2.5 不同术式种植体植入扭矩 |
1.3 讨论 |
1.3.1 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 |
1.3.2 剩余牙槽骨高度对上颌第一磨牙术式选择的影响 |
1.3.3 不同性别剩余牙槽骨高度 |
1.3.4 上颌窦外提升术的种植体植入时机 |
1.3.5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上颌第一磨牙区种植术中的应用 |
1.4 小结 |
二、临床病例展示 |
2.1 临床病例1 |
2.2 临床病例2 |
2.3 临床病例3 |
2.4 临床病例4 |
2.5 临床病例5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上颌窦底提升术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矫治策略治疗三种骨面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概况 |
第一部分 初诊资料及方案制定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检查 |
3 辅助检查 |
4 心理评估 |
5 诊断 |
6 问题列表 |
7 矫治目标 |
8 矫治方案 |
9 方案可行性 |
第二部分 治疗过程 |
1 矫治器 |
2 矫治时间 |
3 治疗过程 |
第三部分 治疗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辅助检查 |
第四部分 讨论 |
病例二: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矫治骨性Ⅰ类双牙弓前突病例概况 |
第一部分 初诊资料及方案制定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检查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问题列表 |
6 矫治目标 |
7 矫治方案 |
8 方案可行性 |
第二部分 治疗过程 |
1 矫治器 |
2 矫治时间 |
3 矫治过程 |
第三部分 矫治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辅助检查 |
第四部分 讨论 |
病例三:双期矫治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概况 |
第一部分 初诊资料及方案制定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检查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问题列表 |
6 矫治目标 |
7 方案设计 |
8 方案合理性 |
第二部分 治疗过程 |
1 矫治器 |
2 治疗时间 |
3 治疗过程 |
第三部分 治疗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辅助检查 |
第四部分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术前正畸的矫治目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超声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使用仪器及方法 |
2.1 磁共振成像 |
2.2 超声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复合组织瓣联合肋软骨移植颞下颌关节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OA的普通X线诊断 |
2. OA的CT诊断 |
3. MRI在诊断OA上的应用 |
4. 超声诊断TMJ OA的准确性 |
5. 关节镜检查 |
6. SPECT在诊断TMJ OA上的应用 |
7. 讨论与展望 |
四、颞下颌关节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进展[J]. 宋欣羽,钱玉芬.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1(04)
- [2]稳定型(牙合)垫对非深覆(牙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D]. 张磊. 皖南医学院, 2021
- [3]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D]. 曹峻川.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不同剂量防龋DNA疫苗诱导小鼠pIgR及SIgA含量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D]. 赵玉洁.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MD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高策. 青岛大学, 2019(02)
- [6]上颌第一磨牙区不同剩余骨高度种植术式的回顾性分析[D]. 张泽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不同矫治策略治疗三种骨面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D]. 严峻.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超声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姚子豪.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9]复合组织瓣联合肋软骨移植颞下颌关节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D]. 克依木·克里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10]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 蔡琦,李松,焦国良.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