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青山消防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梅杰,张嵘,李纲,毕光林[1](2009)在《中国精英春城论剑》文中认为2005年,首届“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人类“火”的故乡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论坛的召开,是中国消防理论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举。自此,每隔两年,云南省消防总队都要联合知名院校,举办这一中国消防业界规模盛大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为什么中国首个消防业?
章洪龙[2](2000)在《漫湾水电站消防系统的更新和改造》文中指出
彭梅珠[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旅游的政府扶持研究 ——以井冈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双重目标收官之年,8年精准扶贫,5年艰苦攻坚,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今年年底将实现9899万贫困人口脱贫。但少部分已经脱贫的群众仍有返贫风险,尤其是部分边缘人口还存在致贫风险,必须以非常之力、非常之功、非常措施,针对性地解决。因此,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大转变,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众多乡村振兴方式中具有显着优势,涵盖面广、外溢效应作用大、示范带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等。而民宿旅游作为当下新兴旅游产业,依托独特的风土人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等,逐渐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新型旅游形式。这进一步有力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从看风景转型升级为深度体验式,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效按下快捷键,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但与此同时,随着全域旅游及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民宿旅游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急需进一步探讨政府发展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本文基于革命老区井冈山市荷花大仓、拿山长塘、大陇案山等地调研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有关学者对精品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旅游扶贫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SWOT分析理论为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观察等方法开展研究。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探讨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振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民宿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依靠客源市场,并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做到志智双扶,让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前进。第二,创新营销渠道,做好宣传工作,着力打造精品民宿。民宿经营者必须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对当下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综合考量,结合当地民宿旅游发展实际和自身条件,量力而行,从而通过开办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第三,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宿旅游行业规范和标准,破解融资难题。第四,政府需强化行业队伍建设,建立行业协会,规范民宿管理,通过提高民宿经营者素质来提升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李岩[4](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韩钰[5](2019)在《临安民宿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少自然禀赋比较好的地区,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发挥自身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民宿这一新型农业产业,形成了“民宿+”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推动乡村创业创新、促进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规范的运营,民宿产业缺乏特色和亮点,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中影响了品牌的竞争力,缺少深度的休闲文化体验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临安作为杭州市民宿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依托本地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形成了规模化的民宿产业格局和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民宿形态。但由于民宿经营者的经营水平有限,乡村基础建设、公共管理等配套不够健全,民宿产业还不足以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支柱,在推动地方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对临安50余家样本民宿调查研究,从发展环境、建设布局、主要类型、基本特征、从业人员和消费人群等多个维度客观反映临安民宿产业的发展现况,深入剖析临安民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更深层次的发展原因,概括评价民宿产业发展对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建设与品牌营销、差异经营与特色挖掘、多元发展与专业提升等三个方面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并归纳总结出推动民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探讨理论研究的可操作性及实践性,为推动临安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书芳[6](2018)在《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景观不仅是一个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梅山地区聚居着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梅山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较快。然而,作为湖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时,如何走出一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之路,既能青山常在、文化永续,又能发挥资源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实现梅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和新化县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原理,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两县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景观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景观潜在利用方式等方面对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模式,力图提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景观利用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梅山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态规划路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而丰富并完善地域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为梅山文化的保护和梅山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八章,研究内容按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及理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策略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课题背景及理论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接着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针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象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景观格局和景观适宜性评价做系统分析,涵盖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第三章,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进行分析,并将梅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研究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获得的梅山地区地形图、卫星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数据上,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对研究区的28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后期景观生态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现实性和工作效率。第五章,运用GIS的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AHP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特征、景观潜在利用方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对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第三部分为策略及实践研究,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章,通过SWOT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科学分析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第七章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整体优化的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环境文化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第八章,在操作层面上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选取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方法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从小尺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证借鉴。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7](2013)在《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审定,评选出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41项、二等奖147项、三等奖256项,现予以公布。一等奖41项成果名称获奖等级申报单位(个人)主要完成人普通公路发展投融资政策研究一等奖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李兴华吴晓徐丽吕立新孙虎成王燕弓薛敏吴春耕蒋斌朱超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线(之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等奖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越峰戴显荣高宝沈坚史方华李海宏鲍新卫刘吉奇徐岸
陈加林[8](2013)在《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文中指出本文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自唐代伊始,该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禀赋徽人多外出经商的传统,因商而迁徙各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则是他们迁徙的重要方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以石塘桥汪氏、吴趋汪氏、钱塘寓苏汪氏、娄门汪氏、山塘汪氏、盘门梅家桥汪氏、东花桥巷汪氏等为代表的汪氏陆续因商由徽迁吴,定居苏州后,其业无所不居,在苏州各行各业中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苏州商界一大劲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纷纷建立宗族组织,修建祠堂,修族谱,设义庄,不惜重金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各支汪氏在科举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贾与儒”的迭相为用。而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那些汪氏士人,多能书善文者,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吴中四汪”、“盘溪才子”、“娄门二汪”、“翁门六子之首”、“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章门四子之一”等众多名士,也不乏对书法、诗文、书画、碑版、收藏等有深厚研究者,也正是他们这些人提升了汪氏家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积淀和形成了“尚文崇儒”的家学传统,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客居异地的家族来说,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移居地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苏州汪氏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一方面利用婚姻圈,积极主动攀附苏州当地着姓望族,以求迅速完成其土着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交游圈,建立交游网络,以保持和提升家族的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苏州汪氏是成功的,各支汪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吴门望族。然而,传统社会中家族组织的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的社会动乱的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家族的打击是无疑的,但家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地调整。汪氏在战后不久便成功地重建了宗族组织,在商业上也逐步得到恢复,重现了家族的活力。但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涌入,汪氏这些商人举步维艰,不得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氏虽然遭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巨大打击,但他们并非坐以待毙,特别是那些拥有功名的士绅,积极参与到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之中,为清王朝成功扑灭这场灾难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了重建战后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为战后恢复民众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力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浪潮中,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参与苏州地方自治调查研究会、苏州市民公社、苏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政治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塘寓苏汪氏的汪鸣銮、娄门汪氏的汪凤瀛、汪荣宝、汪东宝等其活动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传统家族组织不断受到外来因子的冲击,但他们仍以其灵活的“应变力”对自身加以改造,不断地纳入现代因素,逐步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实际上,苏州汪氏的这种转变在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不久就已经发生,到了清末及民国年间,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汪氏家族组织的近代化趋势更为明显了。一方面表现在:汪氏商人组织由会馆、公所到商会的近代转型,而在抗战前夕又出现了血缘化的回归;其在商业经营方面,与洋商资本缠联,出现买办化趋势,并尝试向新式行业投资,汪氏所从事的传统金融业也向近代银行演变。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向近代迈进,但由传统商人而衍变的新兴阶层,因袭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在新旧杂糅的矛盾中艰难地生长,无法摆脱自身所禀赋的局限,而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汪氏家族中的士绅们也实现自身的蜕变,一部分人向新式商人转化,一部分人学习新知成为地方新政办理人,一部分人向报人等自由职业者转化,一部分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而汪氏的这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当中许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家族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有汪德章、汪凤瀛、汪家玉、汪懋祖等。正是汪氏家族向教育转向的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新式教育体制下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及知名学者。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9](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提出
孔寒冰[10](2009)在《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学科分类是工程教育和科技教育管理的重大议题(theme),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又使之成为一个严重问题(problem)。本文首先展现其相关背景,包括现有学科分类和实践的复杂景象、相应研究工作的欠缺和滞后,以及新世纪工程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巨大变革对新的工程学科框架的迫切需要。本文分六章探讨工程学科框架的形态和性态。第1章“引言”,提出并界定了研究问题与解题思路。第2章“文献探讨”,辨析“工程”、“学科”、“专业”三个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论、本体论和框架理论的理论元素,以便后续章节具体应用。第3章是框架形态研究,用第一手材料展现和分析中、美、俄、英、法、德、日、澳8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学科框架,是为第5章的实证研究提供可靠数据的基础。第4章是框架性态定性分析与综合,借助系统过程方式,以大量经考证的历史性资料,从工程活动、工程学科、工程知识体形成模式、工程职业、工程职能、工程过程、工程应用拓展与价值等多个侧面,挖掘出工程学科知识本体的基本元素,构筑了相应的本体模型,对其内涵和可能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第5章是框架性态实证研究,借助SPSS软件对被统计工程学科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MDS)、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给出表征框架性态的多个图谱,对可视化结果,以及所有框架全样本的主因子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应用。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主要工作,阐明创新点和研究不足,对未来研究予以展望。本文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一、工程学科具有框架形态的多样性.各具特色的框架形态,分类层次、学科总数和学科名称不完全相同,当然各自的功用也不尽相同:三个英语国家的工程学科分类标准具有较宽的适用性,既用作统计,也供教育、研究、招生、就业等相关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分类标准则表现出应用的“专属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同类型应用中又有多个专门的标准。学科框架运作于不同的主客观环境,不加剪裁地照搬照抄以谋求统一框架显然并不可取。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不同学科框架具有相似的内在性态,即具有内在的知识本体元素同一性。框架性态蕴含在本体的基本概念集合中,包括与基础工程学科的同源派生关系、与数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亲缘互补关系、在功能对象领域的基本分布状态、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运作阶段、对工程科技的物质,以及能量和信息的负载状态。加上学科的结构指数,工程学科知识本体完整地表达了框架的性态和形态。三、工程学科框架的图谱给人新的认知.对12个框架1327个学科样本的多元分析与可视化,确认了工程学科体系中的设计、制造与矿业工程、物理学与电气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数学的显着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和力学是工程知识本体中最具普遍性的要素,对其他工程学科起着一种基础作用;工业工程在传统框架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生产、经营和工程服务类的学科应成为新建框架的重要考虑。框架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在生产、经营、生命和生态等功能领域的不同侧重,以及对科学依赖或技术依赖的倾向性。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清楚展现.由于直接采用原始资料,译词反复求证、认真校订,尽可能避免了国外信息的以讹传讹和先入为主。对全球代表性国家的典型学科分类的相对客观清晰的描述,展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工程学科面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基础。五、学科、专业和工程概念得到进一步甄别.本文初步辨析和厘定了它们的内涵、区别与联系。除了给出“工程”的知识、活动和专业的三重定义外,本文还阐释了“学科”不是科学的专属品,科学以外的学问也可以有自己的学科;“专业”(profession)以及专业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专业教育、专业资格论证等等术语中的“专业”,都是专门职业的意思,中国大学里的“专业”(相当于program)则是专门学业的意思。三个术语的内涵虽有重大区别,但可借助它们的知识定义和专业(组织)定义紧密联系。21世纪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工程学科框架,以解放和促进工程科技生产力。加强工程学科知识系统的核心成分,调整学科结构,开辟新的领域,发展工程服务等等,均是构建新框架的重要途径。作为重要的理论主张,本文提出用“工程链”统合工程的过程链与价值链,对它的创新实践将创造一个“大E”的工程。
二、云南青山消防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青山消防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2)漫湾水电站消防系统的更新和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二、联动控制系统 |
三、消防水系统 |
四、其它消防设施 |
(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旅游的政府扶持研究 ——以井冈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
1.3.2 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民宿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一般理论阐释 |
2.1 基本概念 |
2.1.1 精准扶贫的提出 |
2.1.2 乡村振兴的提出 |
2.1.3 民宿的界定 |
2.1.4 民宿旅游的含义 |
2.2 民宿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旅游扶贫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SWOT分析理论 |
第3章 井冈山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
3.1 井冈山民宿旅游的总体情况 |
3.1.1 案例点1—荷花乡大仓村 |
3.1.2 案例点2—拿山镇“长塘古韵” |
3.1.3 案例点3—大陇镇案山村 |
3.2 案例点民宿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 |
3.2.1 政府层面 |
3.2.2 村两委层面 |
3.2.3 企业层面 |
3.2.4 游客层面 |
3.2.5 村民层面 |
第4章 井冈山民宿旅游发展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SWOT分析法 |
4.1 案例点民宿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
4.1.1 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
4.1.2 有客源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 |
4.2 案例点民宿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
4.2.1 服务设施薄弱 |
4.2.2 行业规范和标准缺失 |
4.2.3 融资难度大 |
4.3 案例点民宿旅游发展机会分析 |
4.3.1 旅游相关政策发展导向 |
4.3.2 乡村振兴政策扶持 |
4.4 案例点民宿旅游发展威胁分析 |
4.4.1 民宿旅游产品低品质风险 |
4.4.2 缺乏对市场的有效认知 |
第5章 政府发展民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
5.1 S-O路径:发挥优势,抓住机遇 |
5.1.1 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政策扶持 |
5.1.2 依靠客源市场,做到志智双扶 |
5.2 S-T路径:把握优势,弱化威胁 |
5.2.1 创新营销渠道,塑造民宿品牌 |
5.2.2 强化对市场的认知,保障村民权益 |
5.3 W-O路径:利用机会,克服劣势 |
5.3.1 依托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3.2 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破解融资难题 |
5.4 W-T路径:降低劣势,规避威胁 |
5.4.1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
5.4.2 建立行业协会,延伸产业链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4)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
(5)临安民宿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民宿 |
2.1.2 产业融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乡村振兴战略 |
2.2.2 供给侧 |
3 临安民宿产业现况 |
3.1 发展条件 |
3.1.1 山水人文环境 |
3.1.2 经济基础 |
3.1.3 政策支持 |
3.2 建设布局 |
3.2.1 杭徽高速为轴 |
3.2.2 三条主题路线 |
3.2.3 五个民宿集群 |
3.3 主要类型 |
3.3.1 按发展类别分:升级民宿和新建民宿 |
3.3.2 按地理位置分:景区民宿和城郊民宿 |
3.3.3 按经营类别分:居家型、投资型和集群型 |
3.3.4 按层级分:普通民宿、精品民宿和目的地民宿 |
3.3.5 按特色分:人文资源型、自然资源型、农业采摘观光型和新农村建设型 |
3.4 运营特征 |
3.4.1 政府牵头,培育五彩缤纷的民宿风 |
3.4.2 行业协会助力,标准化服务全覆盖 |
3.4.3 创新营销模式,带动淡季市场发展 |
3.5 从业人群 |
3.5.1 基本情况 |
3.5.2 经营类别 |
3.5.3 经营动机 |
3.6 消费人群 |
3.6.1 客源区域分布 |
3.6.2 消费习惯分析 |
3.6.3 出行目的分析 |
3.6.4 客源渠道分析 |
4 临安民宿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规划定位不清,同质化问题突出 |
4.1.2 品牌意识偏弱,缺乏知名度 |
4.1.3 文化内涵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
4.1.4 对乡村建设贡献不够,与乡村振兴脱节 |
4.2 原因分析 |
4.2.1 引导规划滞后 |
4.2.2 营销效果不明显 |
4.2.3 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
4.2.4 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到位 |
5 临安民宿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 |
5.1 国内外民宿的借鉴 |
5.1.1 国外民宿 |
5.1.2 国内民宿 |
5.2 发展方向 |
5.2.1 产业建设与品牌营销 |
5.2.2 差异经营与特色挖掘 |
5.2.3 多元发展与专业提升 |
5.3 发展对策 |
5.3.1 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实现民宿长效发展 |
5.3.2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实现民宿差异化经营 |
5.3.3 打造民宿集群,实现民宿区域品牌建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区域背景 |
1.1.3 课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梅山地区 |
1.2.2 生态旅游 |
1.2.3 景观生态学 |
1.2.4 景观格局 |
1.2.5 景观生态规划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2.1 宏观领域 |
2.1.1 生态旅游学研究 |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 |
2.2 中观领域 |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
2.2.2 景观格局研究 |
2.2.3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
2.3 微观领域 |
2.3.1 梅山文化研究 |
2.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3.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 |
3.1.1 复杂丰沛的自然地理语境 |
3.1.2 优化融合的产业经济语境 |
3.1.3 神秘多元的人文社会语境 |
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
3.2.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 |
3.2.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特征 |
3.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3.3.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4章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
4.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4.1.2 研究数据的处理 |
4.2 梅山地区景观构成要素 |
4.2.1 基本要素 |
4.2.2 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
4.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
4.3.1 梅山地区整体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
4.3.2 研究区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
4.4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4.4.1 梅山地区景观类型变化 |
4.4.2 梅山地区植被指数变化 |
4.5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
5.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
5.1.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架 |
5.2 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评价 |
5.2.1 梅山地区景观自然度评价 |
5.2.2 梅山地区景观旷奥度评价 |
5.2.3 梅山地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
5.3 梅山地区人地作用关系特征评价 |
5.3.1 梅山地区景观敏感度评价 |
5.3.2 梅山地区景观相容度评价 |
5.4 梅山地区景观潜在利用方式评价 |
5.4.1 梅山地区景观可达度评价 |
5.5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
5.5.1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5.5.2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特征 |
5.5.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
5.5.4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 |
5.6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6章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
6.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6.1.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 |
6.1.2 梅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
6.1.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6.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定位 |
6.2.1 战略目标和开发原则 |
6.2.2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
6.2.3 生态旅游发展定位 |
6.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6.3.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模式 |
6.3.2 产品维度——多元化导向开发模式 |
6.3.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模式 |
6.3.4 关系维度——均衡型共管开发模式 |
第7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
7.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
7.1.1 系统性原则 |
7.1.2 保护性原则 |
7.1.3 多样性原则 |
7.1.4 地域性原则 |
7.1.5 可操作性原则 |
7.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
7.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
7.2.2 外围保护性缓冲区 |
7.2.3 集中引导性开发区 |
7.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 |
7.3.1 基质和斑块优化 |
7.3.2 廊道景观优化 |
7.4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
7.4.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布局规划 |
7.4.2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
7.4.3 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
7.5 梅山地区环境文化保护规划 |
7.5.1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
7.5.2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
第8章 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
8.1 项目概况与设计背景 |
8.1.1 项目概况 |
8.1.2 设计目标 |
8.1.3 设计理念 |
8.2 基地分析 |
8.2.1 基地周边环境 |
8.2.2 基地内部现状 |
8.3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
8.3.1 总体格局与景点设置 |
8.3.2 功能分区与旅游策划 |
8.3.3 道路规划与景观营造 |
8.3.4 视线组织与竖向设计 |
8.3.5 水系重塑与水景设计 |
8.3.6 植物配置与动物养殖 |
8.4 梅山文化园旅游开发模式 |
8.4.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 |
8.4.2 产品维度——复合型多元开发 |
8.4.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 |
8.4.4 关系维度——联动式多方开发 |
8.5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 |
8.5.1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 |
8.5.2 梅山文化园旅游线路规划 |
结语 |
研究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设计项目 |
附录D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8)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理论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
二 从《清代朱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
一 宗族结构 |
二 汪氏义庄 |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
一 石塘桥汪氏 |
二 吴趋汪氏 |
三 钱塘寓苏汪氏 |
四 娄门汪氏 |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
六 东花桥巷汪氏 |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
一 家学传统 |
二 藏书文化 |
三 文化名人 |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
一 从政经历 |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
三“翁门六子”之首 |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
一 向商人转化 |
二 向报人转化 |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价值多元化与学科方向的迷失 |
1.1.2 新世纪呼唤工程学科的新框架 |
1.2 工程学科框架的研究问题 |
1.3 解题思路与论文结构 |
2. 文献探讨:墓本概念和理论元素 |
2.1 工程、学科和专业的概念 |
2.1.1 “工程”概念辨析 |
2.1.2 “学科”概念辨析 |
2.1.3 “专业”概念辨析 |
2.2 知识及其理论与方法 |
2.2.1 多学科的知识观 |
2.2.2 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 |
2.2.3 知识可视化 |
2.3 本体理论与框架理论 |
2.3.1 本体概念与本体论 |
2.3.2 本体的构建与实例 |
2.3.3 典型的几种框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学科的典型框架分析 |
3.1 英语国家的典型框架与分析 |
3.1.1 美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
3.1.2 英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
3.1.3 澳大利亚的工程学科框架 |
3.2 欧洲大陆和日本的典型框架与分析 |
3.2.1 俄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
3.2.2 德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
3.2.3 法国的工程学科框架 |
3.2.4 日本的工程学科框架 |
3.3 中国的七个典型框架 |
3.3.1 研究系统的学科分类 |
3.3.2 教育系统的学科专业(专门学业)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解析与合成 |
4.1 工程活动及其知识体形成 |
4.1.1 从20世纪的工程成就谈起 |
4.1.2 工程学科的初生形态 |
4.1.3 工程知识体生长模型 |
4.2 工程职业、职能与过程的演化 |
4.2.1 工程职业谱系和架构 |
4.2.2 工程职能的拓展 |
4.2.3 工程过程的演进 |
4.3 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工程学科 |
4.3.1 “大E工程”模型 I:工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
4.3.2 “大E工程”模型 II:工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4.3.3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的合成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学科框架的实证分析与应用 |
5.1 工程学科本体元素的数据描述 |
5.1.1 分析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
5.1.2 样本变量的确定与赋值 |
5.2 可视化的工程学科框架释义 |
5.2.1 多维标度分析(MDS) |
5.2.2 工程学科框架图谱与解读 |
5.2.3 学科框架性态的初步比较 |
5.3 工程学科框架综合属性新解 |
5.3.1 因子分析(FA)和聚类分析(CA) |
5.3.2 工程学科框架的主要成分 |
5.3.3 利用因子得分的聚类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一、工程学科框架具有形态多样性 |
二、工程学科具有本体元素的同一性 |
三、框架图谱为工程学科提供了新的认知 |
四、工程学科框架的全貌得以相对准确的展现 |
五、理论和实践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得到甄别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美国 CIP的工程学科 |
附录 B 美国 CIP的工程技术学科 |
附录 C 英国 JACS的工程及其相关学科 |
附录 D 俄罗斯学科方向与专业标准分类 |
附录 E 法国 CGE硕士专业目录 |
附录 F 中国工程院学部专业标准分类 |
附录 G 框架统计变量与学科代码、名称对照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云南青山消防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精英春城论剑[N]. 梅杰,张嵘,李纲,毕光林. 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2009
- [2]漫湾水电站消防系统的更新和改造[J]. 章洪龙.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0(0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旅游的政府扶持研究 ——以井冈山为例[D]. 彭梅珠. 南昌大学, 2020(03)
- [4]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5]临安民宿产业发展研究[D]. 韩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陈书芳. 湖南大学, 2018(06)
- [7]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J]. 中咨协会政策研究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13(07)
- [8]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D]. 陈加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 [9]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3)
- [10]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 孔寒冰. 浙江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