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林[1](2019)在《振动沉管碎石桩软土处治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利用套管挤密土体,再在管内分段投碎石进行振捣密实在软土地基中形成碎石桩。该方法无污染,造价低,施工简便,使用处理软土范围广,处治效果好,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结合一级公路软土路基处理实体工程,从施工准备、机械选择、人员及劳动力安排、工艺性试桩实验、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振动沉管处治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参考资料。
张全威[2](2012)在《胶州海湾围海堤道路施工过程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用地面积需求逐步增大,近些年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明显。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地域资源就成了沿海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优先选择,海涂围垦已成为解决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不足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对加速我国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涂围垦工程的主体是在滩涂上建筑围海堤,围海堤施工期的稳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如何保障围海堤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就成了亟待考虑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胶州湾产业新区围海堤工程的施工进度及其特点,对依托工程的围海堤施工过程,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和分析,针对海堤施工中的应力场、位移场特性及堤身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及施工情况,以期对围海堤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结合依托工程的设计施工,对围海堤设计施工控制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围海堤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堤基固结沉降的分析计算,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围海堤整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对滨海相软土地基上进行地基处理加固的施工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在数值模拟分析中验证了依托工程软基处理措施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结合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对围海堤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考虑不同荷载作用对围海堤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设计施工起到一定的优化调整作用。论文开展的围海堤施工过程数值模拟,一方面验证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海涂围垦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为类似围海堤工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王珠明[3](2009)在《振动沉管碎石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实际案例阐述振动沉管碎石桩在处理软土地基中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从而提高软土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陈兴培[4](2008)在《振动沉管碎石桩、PHC桩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为大型带状构筑物,往往要穿越多种地形地貌,土层条件多变,地基处理长度较大。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会遇到稳定及变形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而言,不仅要求路堤稳定,而且对工后沉降要求高,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工后不均匀沉降。本文依托工程位于罗富高速公路第十五合同段富宁立交区,为了解决立交区的软土路基问题,首次采用了振冲碎石桩和PHC管桩联合处治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振挤碎石桩和静压PHC管桩联合处治软土地基。本文就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加固机理、设计方法、施工工艺、沉降分析及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各类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机理和应用效果,并根据各种桩型的适用性,结合实际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确定了采用联合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用碎石桩加固地基以控制路基沉降,用PHC桩增强侧向约束;并根据施工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了合适的施工方法,碎石桩采用振动沉管法,PHC桩采用静压入土。其次,为解决本工程沉降问题,本文对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及沉降观测和数据分析进行了论述,通过理论分析和观测数据分析,肯定了深层加固和侧向约束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应用效果。最后,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本文对各种桩基的定性适用原则和定量费用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碎石桩和PHC桩联合处治软土地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广泛推广。
王富华[5](2008)在《灰土挤密桩对黄土高填方路基的加固效果分析 ——以吴子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高速公路急剧增加。由于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复杂、高速公路线形所限,高填深挖是该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常规设计。高填方路堤过大的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沉降裂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何种经济有效的工程技术手段对黄土高填方路堤进行处治,从而降低高填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及沉降差,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灰土挤密桩对黄土地区建筑地基的处治效果良好,处治经验及理论均较为成熟,而针对经碾压处理后的非饱和性黄土路堤,灰土挤密桩加固的应用及处治效果的研究均较少,所以研究灰土挤密桩对黄土高路堤的加固效果,对处治黄土高路堤的工后沉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的灰土挤密桩加固项目,通过沉降计算、数值模拟、沉降监测等手段对灰土挤密桩加固黄土高路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内容为:首先,本文对吴子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的工后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高填路堤早期病害易发多发部位,对相应部位的施工及加固提了一些合理建议。其次,通过20米高典型高填路堤灰土挤密桩加固前后的沉降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压实度在加固前后的沉降量的变化,不同压实度不同上附荷载条件下灰土挤密桩加固前后土体的压缩量变化,总结出压实度低于0.9,填方高度高于20米的黄土高填路堤有加固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对灰土挤密桩加固前后深标及路面标的沉降监测,发现碎石桩处理后的淤泥质基底基本稳定,沉降量很小,路堤自身的沉降是工后沉降的主体,灰土挤密桩的加固很大程度的降低工后沉降量,缩短沉降期,对黄土高填方路堤的快速稳定作用明显。
秦美前[6](2007)在《碎石桩在软土路基中的应用和研究》文中指出对于软弱地基,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以改善地基条件,提高地基承载力,保证工程质量。软基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如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真空预压法、土工织物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其中碎石桩法可用于砂土、素填土、杂填土软弱地基,又可用于可塑、软塑状的粘性土中。碎石桩在地基中起置换、加固排水作用等。该法有许多优点,提高复合地基的强度,增加地基的刚度,施工方便,建筑材料简单,加固期短,费用低廉等。本文以元谋至武定高速公路试验段为工程背景,通过多种现有监测手段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决定采用沉降板结合沉降位移桩对该试验段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基的沉降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工程实际,以沉降变形速率来指导路基信息化施工。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基的沉降进行了模拟计算,以逐级施加均布力的方式代替了路堤逐级加载过程。得出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路基的沉降的时间曲线和部分沉降规律,即(1)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间,其工后沉降相对较小;(2)
陈刚[7](2005)在《碎石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碎石桩复合地基在地基处理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常见的一些地基处理方法的运用原理及适用范围,介绍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分类与其工程特性,论述了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加固机理及其承载力计算原理。文章最后以清水湾、水岸花园12#楼工程采用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为例,阐述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及检测;评价了碎石桩在实际工程中提高承载力、消除液化的双重功效;重点论述了沉管挤密碎石桩在处理可液化土层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李利,万瑞义,王隽义,张丽[8](2003)在《振动沉管碎石桩在加固软弱地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吉化公司动力厂水煤浆贮罐工程实际,对振动沉管碎石桩的成桩模式进行对比试验, 并对复合地基进行静载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工艺的改进措施, 同时介绍了振动沉管碎石桩的加固机理,对振动沉管碎石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开富[9](2003)在《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深圳盐田污水处理厂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工程实践及其大型现场试验为背景,对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沉降计算、抗拔分析及抗拔承载力计算、抗拔碎石桩中钢筋受压屈服及在循环荷载下的性状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首先介绍了碎石桩的破坏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桩及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并结合实测工程作了计算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可采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推荐的公式计算,也可采用基于Brauns理论的改进计算式。 利用已有的沉降计算理论对沉降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桩体变形模量进行了研究;桩体侧限阻力因试验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导致桩体变形模量的不同,故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应根据测试条件的不同选取相应的计算模式。同时研究了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并非固定值,而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介绍了抗拔碎石桩的破坏形式及其应力分布,并推导了上拔承载力的计算式。利用已有的试验数据和推导的计算式,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计算表明本式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 探讨了复合地基中抗拔钢筋的受压受拉机理及在拉压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状,研究发现,随拉压循环次数的增加,应力向钢筋集中,钢筋承受的压力随着增大;无论上拔力大小,卸载后都有残余变形,并随着拉拔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缓缓增加;抗拔碎石桩破坏性状明显,可明确的得到抗拔碎石桩的破坏荷载。
刘端锋[10](2001)在《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青海某钾肥厂地基处理工程为例介绍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施工工艺、加固机理、设计参数。工程实例证明本方法处理软弱地基效果显着。
二、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论文提纲范文)
(1)振动沉管碎石桩软土处治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振动沉管碎石桩处治软土地基施工 |
2.1 施工准备 |
2.2 施工机械选择 |
2.3 人员及劳动力安排 |
2.4 工艺性试桩实验 |
2.4.1 试桩实验 |
2.4.2 质量检查 |
2.4.3 施工参数确定 |
2.4.4 碎石桩施工工艺 |
2.4.5 碎石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 |
3 结语 |
(2)胶州海湾围海堤道路施工过程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围海堤设计施工发展现状 |
1.3.2 固结沉降理论 |
1.3.3 边坡稳定分析 |
1.4 依托工程 |
1.4.1 依托工程概况 |
1.4.2 工程地质条件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围海堤设计施工控制技术 |
2.1 围海堤结构设计方案 |
2.2 围海堤地基处理方案 |
2.3 围海堤设计施工要点 |
2.3.1 施工工艺流程 |
2.3.2 排水固结设计施工 |
2.3.3 土工合成材料设计施工 |
2.3.4 震动沉管砂石桩设计施工 |
2.4 围海堤施工控制技术 |
2.4.1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 |
2.4.2 塑料排水板打设 |
2.4.3 震动沉管砂石桩施工 |
2.4.4 陆上宕渣回填、抛填开山石 |
2.4.5 闭气土、粘土、滩涂泥回填 |
2.4.6 抛理大块石护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围海堤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3.1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3.1.1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 |
3.1.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3.2.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2 模型建立 |
3.2.3 参数选取 |
3.3 围海堤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3.3.1 竖向沉降分析 |
3.3.2 水平位移分析 |
3.3.3 孔隙水压力分析 |
3.3.4 应力应变分析 |
3.4 地基处理措施影响分析 |
3.4.1 塑料排水板影响分析 |
3.4.2 加筋垫层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围海堤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4.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4.1.1 强度折减法原理 |
4.1.2 强度折减法边坡失稳依据 |
4.2 围海堤边坡稳定性分析 |
4.2.1 施工过程边坡稳定影响分析 |
4.2.2 车辆荷载边坡稳定影响分析 |
4.2.3 渗流边坡稳定影响分析 |
4.3 围海堤地震影响边坡稳定性分析 |
4.3.1 地震响应有限元法 |
4.3.2 围海堤地震影响边坡稳定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3)振动沉管碎石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碎石桩加固机理 |
3 碎石桩设计方案 |
4 碎石桩的施工 |
4.1 施工机械的选择 |
4.2 施工准备 |
4.3 施工技术参数的确定 |
4.4 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工艺 |
5 施工质量控制 |
5.1 桩长控制 |
5.2 活瓣桩尖的要求 |
(1) 密封性要求 |
(2) 桩尖开启角要求 |
(3) 桩尖的制作 |
5.3 碎石填料的要求 |
6 碎石桩质量检测 |
6.1 现场检测 |
6.2 重Ⅱ型动力触探检测 |
7 几点体会 |
(4)振动沉管碎石桩、PHC桩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复合地基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展概况 |
1.2.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特点 |
1.2.2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 |
1.2.3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 |
1.2.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理论研究 |
1.3 碎石桩复合地基发展概况 |
1.3.1 碎石桩的发展概况 |
1.3.2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特点 |
1.3.3 碎石桩应用举例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 |
2.1 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机理研究 |
2.2 碎石桩处治路基沉降 |
2.2.1 对砂土、粉土及非饱和性粘土的加固机理 |
2.2.2 对饱和性粘土的加固机理 |
2.2.3 碎石桩处治地基沉降 |
2.3 PHC桩处治地基稳定 |
2.3.1 静压桩作为挤土桩的机理研究 |
2.3.2 PHC桩解决路基水平位移问题 |
2.4 联合处治方案选择 |
2.4.1 碎石桩设计 |
2.4.2 PHC桩设计 |
2.4.3 联合处治方案设计 |
第三章 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施工工艺 |
3.1 软土地基常用施工方法 |
3.2 碎石桩施工 |
3.2.1 施工前准备及试桩 |
3.2.2 施工工序及方法 |
3.2.3 施工注意事项 |
3.2.4 效果检测及结论 |
3.3 PHC桩施工 |
3.3.1 施工准备 |
3.3.2 PHC桩施工工艺 |
3.3.3 施工总结 |
3.3.4 PHC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
第四章 施工期沉降与工后沉降观测分析 |
4.1 填土速率控制 |
4.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
4.2.1 土体最终沉降量计算现状 |
4.2.2 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
4.2.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4.3 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 |
4.3.1 沉降观测原始数据 |
4.3.2 沉降数据分析 |
4.3.3 位移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
5.1 各种桩型选择的定性原则 |
5.2 各种桩型费用的定量比较 |
5.2.1 直接成本 |
5.2.2 间接经济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灰土挤密桩对黄土高填方路基的加固效果分析 ——以吴子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黄土高路堤的沉降 |
1.2.2 黄土高路堤沉降处治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吴子高速公路工程概况及高填方路基变形破坏 |
2.1 工程概况 |
2.2 沿线工程地质特征 |
2.2.1 沿线地形地貌 |
2.2.2 沿线地层岩性 |
2.2.3 沿线水文地条件 |
2.2.4 沿线不良工程地质问题与评价 |
2.3 特殊土路基的处治 |
2.3.1 湿陷性黄土 |
2.3.2 淤积地 |
2.4 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特征 |
第三章 吴子高速黄土高填方路基灰土挤密桩加固 |
3.1 影响黄土高填路堤沉降的因素 |
3.2 高填方路堤沉降机理 |
3.3 灰土挤密桩加固 |
3.3.1 灰土挤密加固机理 |
3.3.2 灰土挤密加固设计 |
第四章 灰土挤密桩加固前后高路堤沉降量计算与数值分析 |
4.1 加固段工程概况 |
4.2 高路堤沉降变形的分层总和法计算 |
4.2.1 分层总和法 |
4.2.2 计算结果 |
4.3 高填路堤沉降变形的数值计算 |
4.3.1 有限元的分析原理 |
4.3.2 模型建立 |
4.3.3 参数的选取 |
4.3.4 数值计算 |
4.4 沉降变形原因及加固效果分析 |
第五章 高填方路基沉降监测分析 |
5.1 沉降监测段的选择 |
5.2 高路堤工后沉降的估算 |
5.2.1 工后沉降估算经验公式 |
5.3.2 监测段工后沉降估算 |
5.3 沉降观测方案 |
5.3.1 地基沉降标的布设与施工 |
5.3.2 地面标的布设 |
5.3.3 水准点的布设 |
5.3.4 观测频率 |
5.3.5 观测仪器及精度 |
5.4 沉降监测 |
5.4.1 基底沉降监测 |
5.4.2 路面标沉降观测 |
5.5 路堤监测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碎石桩在软土路基中的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碎石桩复合地基发展概况 |
1.1.2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分类 |
1.1.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效用 |
1.2 碎石桩的加固机理 |
1.2.1 对松散砂土加固机理 |
1.2.2 对粘性土的加固机理 |
1.2.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工程背景及现场施工、测试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形概况 |
2.1.2 气候概况 |
2.1.3 地质概况 |
2.1.4 路基断面概况 |
2.2 碎石桩施工工艺 |
2.2.1 振冲法施工机械 |
2.2.2 振冲法施工工艺 |
2.2.3 沉管法施工工艺 |
2.2.4 施工质量检验 |
2.3 沉降测试 |
2.3.1 沉降测试目的 |
2.3.2 现场测试进展 |
2.3.3 沉降测试布置图 |
2.3.4 测试数据 |
第3章 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及有限元软件的发展 |
3.2 有限元建模工具 |
3.2.1 ADINA 系统概述 |
3.2.2 土体本构模型 |
3.2.3 多孔介质材料模式介绍 |
3.3 利用 ADINA 进行有限元分析 |
3.3.1 利用 ADINA 建模 |
3.3.2 主要计算结果 |
第4章 复合地基计算沉降量与实测进行对比 |
4.1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相关理论 |
4.1.1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理论 |
4.1.2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理论 |
4.2 沉降变形分析 |
4.2.1 路基填筑期间沉降变形分析 |
4.2.2 路基工后沉降 |
4.3 结论 |
第5章 结论 |
5.1 取得的成果 |
5.2 存在的问题 |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路基剖面图 |
附录二 路基布桩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碎石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
一、地基处理的目的意义 |
二、地基处理的方法 |
第二节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分类 |
第三节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及效用 |
第二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特性 |
第一节 砂土地基液化机理 |
第二节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抗液化加固机理 |
一、碎石桩的密实作用 |
二、碎石桩排水减压作用 |
三、碎石桩的减震作用 |
第三节 碎石桩抗液化判别 |
第三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一节 碎石桩承载力理论 |
第二节 碎石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及应力分析 |
一、Hughes-Withers 计算式 |
二、Wong(1973)计算式 |
三、Brauns 计算式 |
四、圆筒形孔扩张理论计算式 |
五、碎石桩单桩中的应力 |
第三节 碎石桩复合地承载力计算理论 |
一、基于 Brauns 理论的改进计算式 |
二、南京水科院经验式 |
三、基于复合地基理论的计算式 |
第四章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
第一节 工程概况 |
第二节 工程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
一、工程地质条件 |
二、荷载条件 |
三、方案选择 |
第三节 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 |
一、布桩方案 |
二、设计参数 |
三、设计要求 |
第四节 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 |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
二、碎石桩施工工艺 |
三、技术措施改进 |
第五节 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及评价 |
一、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
二、砂土液化判定 |
三、综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THESIS SUMMARY |
附件 |
后记、致谢 |
(8)振动沉管碎石桩在加固软弱地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
2 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要求 |
3 成桩模式的现场试验检测确定 |
3.1 碎石桩挤密效应检测结果 |
3.2 检测结果分析 |
4 施工工艺的改进 |
4.1 桩尖选择[2] |
4.2 复打式反插法施工工艺及原理[3] |
5 复合地基竖向静荷载试验结果 |
6 加固机理[3] |
7 结论 |
(9)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碎石桩的发展史 |
1.3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分类 |
1.4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效用 |
1.5 碎石桩的承载力理论 |
1.6 碎石桩的沉降理论 |
1.7 抗拔桩的研究 |
1.8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地基承载力分析 |
2.1 引言 |
2.2 碎石桩及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2.2.1 碎石桩的单桩破坏模式 |
2.2.2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2.3 碎石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及应力分析 |
2.3.1 Hughes-Withers计算式 |
2.3.2 Brauns计算式 |
2.3.3 圆筒形孔扩张理论计算式 |
2.3.4 Wong H.Y.(1975)计算式 |
2.3.5 碎石桩单桩中的应力 |
2.4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理论 |
2.4.1 基于Brauns理论的改进计算式 |
2.4.1.1 满堂碎石桩情况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2.4.1.2 几种群桩布置情况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2.4.2 南京水科院经验式 |
2.4.3 基于复合地基理论的计算式 |
2.5 实测工程碎石桩复合地基压板静载试验结果与结论 |
2.6 理论计算结果与复合地基压板静载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2.6.1 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结果 |
2.6.2 理论计算结果与静载荷试验结果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地基沉降计算 |
3.1 引言 |
3.2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计算方法 |
3.2.1 基于横压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的方法 |
3.2.2 基于半无限弹性体中圆柱孔横向变形理论的方法 |
3.2.3 弹性理论分析 |
3.2.4 盛崇文平均刚度模量法 |
3.2.4.1 沉降模量的计算 |
3.2.4.2 沉降计算 |
3.2.5 复合地基复合模量法 |
3.2.6 有限元法 |
3.3 桩体变形模量的计算 |
3.3.1 桩体变形模量计算模式的分析 |
3.3.2 群桩复合地基试验条件下变形模量的确定 |
3.3.3 单桩复合地基试验条件下变形模量的确定 |
3.3.4 单桩试验条件下变形模量的确定 |
3.3.5 对比分析 |
3.4 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 |
3.4.1 桩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和置换率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4.2 地基土的性质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4.3 桩距、桩长及桩密实度的影响 |
3.4.4 荷载水平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4.5 加筋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4.6 深度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4.7 桩间土固结时间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4.8 桩数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3.5 实测工程的沉降计算对比及有限元分析 |
3.5.1 实测工程的沉降计算对比 |
3.5.2 实测工程的有限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拔防浮碎石桩抗拔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
4.1 引言 |
4.2 抗拔扩孔桩破坏形态及机理 |
4.2.1 荷载传递规律 |
4.2.2 破坏形态 |
4.3 挤密抗浮碎石桩抗拔破坏形态及机理 |
4.3.1 荷载传递规律 |
4.3.2 破坏形态 |
4.3.3 扩大头的作用 |
4.3.4 砂土中的抗拔防浮桩的抗拔破坏形态 |
4.4 抗拔扩孔桩抗拔承载力的计算 |
4.4.1 基本计算公式 |
4.4.2 Meyerhof-Adams法 |
4.5 挤密抗浮扩底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 |
4.5.1 挤密抗浮扩底碎石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 |
4.5.1.1 浅层桩体的抗拔承载力计算 |
4.5.1.2 深层桩体的抗拔承载力计算 |
4.5.1.3 过渡层桩体的上拔承载力计算 |
4.5.2 挤密抗浮扩底碎石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取值 |
4.6 室内试验及工程实测上拔承载力结果计算对比分析 |
4.6.1 室内试验结果 |
4.6.2 工程实测结果 |
4.6.3 计算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拔碎石桩中的钢筋受压屈服及循环荷载下的性状分析 |
5.1 引言 |
5.2 复合地基中的抗拔钢筋的受压屈服 |
5.3 抗拔钢筋在拉压循环荷载下的分析 |
5.3.1 拉压循环荷载试验介绍 |
5.3.2 测试成果介绍 |
5.3.3 测试成果分析 |
5.4 抗拔钢筋在拉拔多循环荷载下的性状分析 |
5.4.1 拉拔多循环荷载测试介绍 |
5.4.2 拉拔多循环荷载测试成果介绍 |
5.4.3 多循环抗拔试验成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动沉管碎石桩软土处治施工技术[J]. 周志林. 青海交通科技, 2019(05)
- [2]胶州海湾围海堤道路施工过程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D]. 张全威.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2)
- [3]振动沉管碎石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J]. 王珠明. 福建建筑, 2009(09)
- [4]振动沉管碎石桩、PHC桩联合处治软土地基的研究[D]. 陈兴培. 重庆交通大学, 2008(S1)
- [5]灰土挤密桩对黄土高填方路基的加固效果分析 ——以吴子高速公路为例[D]. 王富华. 长安大学, 2008(08)
- [6]碎石桩在软土路基中的应用和研究[D]. 秦美前.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7]碎石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刚. 吉林大学, 2005(03)
- [8]振动沉管碎石桩在加固软弱地基中的应用[J]. 李利,万瑞义,王隽义,张丽.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3(06)
- [9]沉管干振挤密(抗拔防浮)碎石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D]. 刘开富. 浙江大学, 2003(02)
- [10]复打式沉管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地基[J]. 刘端锋. 岩土工程界,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