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宇[1](2020)在《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儿伤食泻,平胃保安丸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及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之保安丸化裁而成,古方新用,在把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观察、统计、分析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伤食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将古方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为临床上小儿伤食泻的诊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住院部及儿科门诊中于2019.02~2020.01就诊并诊断为泄泻~伤食泻的患儿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予免煎汤剂平胃保安丸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水丸)治疗,治疗5天后来院复诊,记录患儿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止泻具体时间,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收集的伤食泄泻患儿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有31例,对照组有30例。以下为实验分析结果:在31例试验组中有18例痊愈,4例有效,9例显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在30例对照组中有8例痊愈,3例有效,17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SPSS秩和检验发现,在治疗伤食泻的总有效率上,两组药物统计结果为P≤0.01,说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试验组药物要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药物在止泻时间的比较上,P<0.01,表明试验组药物在止泻时间上比较明显比对照组药物短。在改善症状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P<0.05,表明在改善小儿伤食泻症状体征等方面,试验组药物优于对照组药物,尤其是在其改善患儿大便性状、增加患儿食量、改善患儿精神状况及矢气嗳气等症状上。结论: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止泻时间等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过程中平胃保安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其没有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以在临床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进行推广。
李琳[2](2012)在《健脾疏肝穴贴配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痛泻要方加味汤剂口服为对照,观察评价健脾疏肝穴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观察组)和非穴位贴敷组(对照组)。最后纳入56例患者进入符合方案集。其中观察组28例,予健脾疏肝穴贴敷神阙穴配合痛泻要方加味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28例,予单纯口服痛泻要方加味汤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记录患者的西医疾病严重程度积分、中医证候及单项症状积分,综合评价健脾疏肝穴贴配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西医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可以显着降低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的积分,且随着疗程的增加,积分改善越明显,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89.3%,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①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6.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2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在腹痛腹胀程度、排便次数两方面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腹痛腹胀程度、腹痛腹胀频度、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四方面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6.4%、85.7%、92.9%、100%;对照组相应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2.9%、67.9%、67.9%、89.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大便性状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中医主要症状的综合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46.4%,对照组为14.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穴贴治疗IBS-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腹痛腹胀、腹泻等主症方面尤为突出。
蔡玮凌[3](2012)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典籍文献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中医典籍文献中寻找有关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方法,并加以列举、比较及整合,之后把近代中医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与与之整理,并分析中医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分型治疗的规律性与一致性,归纳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型与论治方法,使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能够趋向统一性,希望从中寻找更好、更有效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便秘」等为关键词搜索资料库全文,找寻相关典籍及文献。将找到的典籍及文献加以整理、分类,并按年代排序。详读全文,互相对照比较,且加以整理、记录、分析有关肠易激综合征从古至今各种不同的辨证论治及所使用的方药。与老师跟诊,搜集有关肠易激综合征之最新病历。将所有资料再次整理、分析、统计、记录,并归纳出结果。依据资料里得出的结果加以探讨、研究,并得出结论。结果:在中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中,虽然未见肠易激综合征一词,但其中对于泄泻、便秘、腹痛等肠胃病的症状描述,有些却与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多有相似,因此其所用之治疗方法及所使用之中药方剂至今仍适用于一些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上,更有些俨然己成为现今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常用方,例如“痛泻药方”。纵观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医典籍文献,有许多对于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对于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在《黄帝内经》及《难经》里头探讨了脾、胃、肝、肾、心、肺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泄泻、便秘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虽未论及方药的部分,却为后世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与方药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开始,已有方药的施治,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与方药的使用,对后世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影响深远,其中所使用的理中汤、甘草泻心汤、厚朴三物汤等亦是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方。到了隋代的《诸病源候论》相较于过去的医家论及腹泻多只注重脾胃,巢氏注重肠腑的病因病机所导致的腹泻,对于之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除了治脾胃以外,也可以从大肠着手,使用一些归大肠经的中药治疗,提供了一项全新的思考方向,其对腹泻、便秘的病因病机描述详细,也提供后世对于肠易激综合之征辨证论治深厚的基础。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带出了脏腑辨证的思维,在方药治疗上也多有创新,如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之常用方如健脾丸、温脾汤等,即是出自于此。宋元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脾胃论》即是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对于后世“治病首当顾护脾胃”的这一思想奠下极深的基础,当然这对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肠易激综合征也有深远的音响,在《脾胃论》里头的补中益气汤、润肠丸等更为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表用药之一。元代朱丹溪除了承袭前人顾护脾胃的思想,更独创滋阴理论,常于方药中添加熟地、知母、白芍等滋阴养血,使其补而不燥,升阳滋阴能相互兼顾,在《丹溪心法》更创现今肠易激综合征最常用的一经典名方——“痛泻要方”,此方加入了防风,体现了朱丹溪“泄泻从湿治有多法”、“风药发郁”、“风能胜湿”的理念,再依其滋阴理论加入白芍,除养血柔肝止痛外,也缓和风药之燥性,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明清时期在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多有创新,明代《医贯》完整论述了“命门学说”,深究脾肾关系,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属脾肾阳虚型,出现五更泻的患者,有套完美的参考依据。《景岳全书》为中医学史上一代表明着之一,里头当然也论及有关肠易激综合征的泄泻与便秘等问题,其许多治疗观点与方药对现今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影响深远,例如张氏认为“分利法”虽能治泻,但必须明辨病证之虚实,以免重伤其本;对于饮酒过量导致的泄泻,提出当分辨湿热证与寒湿证;在便秘方面将其简单分为“阴结”与“阳结”,这对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治疗提供了清晰、简化且直接的思考方向,除此,张氏亦创许多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方剂,如胃关煎、右归丸、济川煎等等。清代叶天士创“胃阴学说”,提倡之脾胃分治,继东垣脾胃学说以来的又一大创新。另外还有提出“久病入络”等理论,为后世医学有深远影响。结论:现在临床上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基本以肝郁脾虚型为辨证方向,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上对党参、白术、茯苓的使用率偏高,可见其对于脾胃之气的重视,以此补脾健胃、燥湿止泻;在防风的使用上也很频繁,体现了“痛泻要方”的精神,以风药升阳燥湿、舒达肝气,并常与白芍搭配,缓其燥性:对于有寒证的患者,多添加附子干姜、炮姜等温热之品;对于久泻多年的患者,常加入一些收涩剂,如诃子肉、乌梅炭。
洪珍梅,马睿杰[4](2011)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指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独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展望。
赵岩[5](2011)在《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今文献有关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整理,总结小儿泄泻的脐疗用药规律,进一步完善小儿泄泻脐疗选药的针对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文科技数据库维普资讯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近20年有关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论文。以650本中医古籍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相关文献,经统计、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规律。结果:对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相关文献整理后,结果发现:①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用药频次在前10位的药物为丁香、吴茱萸、肉桂、胡椒、苍术、五倍子、木香、白术、干姜、黄连。②常用的药对为丁香—肉桂、丁香—吴茱萸、吴茱萸—肉桂、丁香—胡椒、吴茱萸—胡椒、吴茱萸—苍术和吴茱萸—五倍子等。③最常用的中成药为云南白药,最常用的药物调制赋形剂为醋。结论:根据统计分析得出小儿泄泻的脐疗用药规律:①温里类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特别是丁香和吴茱萸,其次为收涩类药物。②在药性方面,温热类药物出现的频次最高。③在药味方面,辛、苦、甘类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尤其是辛味。④在药物归经方面,归脾经和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归肾经和肺经。
史奇桓[6](2010)在《白族药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非溃疡消化不良100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笔者当地白族民间验方暖脐袋对非溃疡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非溃疡消化不良患者100例,按来诊顺序随机均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予以吗丁啉片配合复合维生素B片口服治疗。结果:治愈率和有效率两方面对比,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两组疗效相近,暖脐袋对非溃疡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
李丹丹[7](2010)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概况》文中提出
朱校军[8](2010)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人群患病率高,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缺乏理想的药物治疗手段。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功能性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但目前尚未有严格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针灸治疗IBS的有效性。研究目的评价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研究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评价方法对针灸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资料来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刊数据库(VIP)。资料统计方法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24版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相对危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值或标准化均数差值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35篇文献共2907例病人符合纳入标准。所纳入的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不一,其中高质量研究2篇,7篇采用了盲法,5篇使用了安慰/假针灸对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灸法、针灸并用、穴位埋线、电针配合耳穴贴压、穴位贴敷配合药物等治疗IBS的有效率既有临床意义,又有统计学意义(RR>1,95%CI不包含1),余干预措施与对照组比较治疗IBS的有效率有临床意义而无统计学意义(RR>1,95%CI包含1)。常用的治疗选穴有天枢、足三里、中脘、神阙、大肠俞、上巨虚、关元、三阴交、太冲,耳穴有大肠、交感、脾、肾、肺等。结论针灸治疗IBS有一定疗效,灸法、针灸并用、穴位埋线、电针配合耳穴贴压、穴位贴敷配合药物等治疗IBS可能有一定优势。鉴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缺陷,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设计严格、实用的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
潘燕,高明[9](2010)在《神阙穴贴敷与灸法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近年来神阙穴用于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其发展前景,以期为治疗腹泻提供临床思路。
张明庆[10](2009)在《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归纳脐疗应用操作方法与所治疗疾病之间的一般规律,总结出脐疗各种方法适用的病症;通过对脐疗方法的总结,对脐疗具体操作方法做规范性及可行性研究。以求为现代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且较准确的文献资料,使科研方法有据可循,临床治疗规范有效。方法:检索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703部(中华医典)中涉及本课题的古籍约36部;及1989~2008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中的文章(维普期刊数据库),其中涉及脐疗主治症的计1063篇。统计脐疗各种操作方法主治症出现频次,确定脐疗法适用的主治症。结果: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发现脐疗法适合治疗全身各大系统、近二百种疾病,佐证了“脐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体阴阳气化之总枢,也是调整人体整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脐疗可以治疗全身疾病”的假说。在总结脐疗操作方法历史沿革、操作方法、用药特点古今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医脐疗各种方法的具体可行科学的操作步骤。
二、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病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治疗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于小儿泄泻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腹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家对婴幼儿腹泻病治疗的认识 |
二、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实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图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观察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比较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三、讨论 |
1.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分析 |
2.导师“运脾为健”学术思想浅析 |
3.立题依据 |
4.方义分析 |
4.1 对照组药物保和丸(水丸)方义分析 |
4.2 试验组药物平胃保安丸方义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小儿腹泻病中医治疗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
附录 2 小儿泄泻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录 3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 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健脾疏肝穴贴配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十年肠易激综合征外治法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临床资料分析 |
2. 西医疗效评价 |
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4.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典籍文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1. 西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历史 |
2.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解释 |
2.1 胃肠动力学异常 |
2.2 内脏感知异常 |
2.3 炎症和免疫功能紊乱 |
2.4 脑肠交互作用 |
2.5 精神因素 |
3.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4.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
4.1 一般治疗 |
4.2 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 |
4.3 心理及行为治疗 |
4.4 微生态治疗 |
5.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神经官能症 |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历史 |
2.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解释 |
2.1 病因 |
2.1.1 外邪入侵 |
2.1.2 情志失调 |
2.1.3 饮食失宜 |
2.1.4 体质虚弱 |
2.2 病机 |
2.2.1 肝失疏泄 |
2.2.2 肝脾不和 |
2.2.3 脾气亏虚 |
2.2.4 肾阳不足 |
2.2.5 气滞血瘀 |
3.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型分类 |
3.1 肝郁脾虚型 |
3.2 脾虚湿困型 |
3.3 脾胃虚弱型 |
3.4 脾肾阳虚型 |
3.5 气滞血瘀型 |
3.6 寒热错杂型 |
3.7 阴虚肠燥型 |
4.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 |
4.1 疏肝健脾法 |
4.2 健脾益胃法 |
4.3 温肾健脾法 |
4.4 健脾渗湿法 |
4.5 健脾育阴和胃法 |
4.6 化瘀通络法 |
5. 中医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所用方剂 |
5.1 治疗肝脾不调型方剂 |
5.2 治疗脾虚湿盛型方剂 |
5.3 治疗脾肾阳虚型方剂 |
5.4 治疗气滞津枯型方剂 |
5.5 治疗阳明热结型方剂 |
6. 现今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6.1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6.1.1 从肝立论 |
6.1.2 从脾立论 |
6.1.3 从肝脾立论 |
6.1.4 从肾立论 |
6.1.5 从血瘀、痰湿立论 |
6.2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内治法的经验与研究 |
6.2.1 刘沈林教授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
6.2.2 梁乃津老中医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
6.2.3 吴成胜等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6.2.4 周福生教授治肠易激综合征的心胃相关理论 |
6.2.5 张书生从肺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
6.2.6 王德明以心肾不交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
6.2.7 焦君良等以平肝熄风法治肠易激综合征 |
6.2.8 郭汉卿从风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
6.2.9 张艳国等以活血通络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6.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外治法的经验与研究 |
6.3.1 针灸治疗 |
6.3.2 其他针法治疗 |
6.3.3 穴位刺激治疗 |
6.3.4 推拿治疗 |
6.3.5 中药灌肠治疗 |
6.3.6 火罐治疗 |
第三部分 中医典籍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论治之相关记载 |
1. 先秦时期 |
1.1 《黄帝内经》 |
2. 秦汉时期 |
2.1 《难经》 |
2.2 《伤寒论》 |
2.3 《金匮要略》 |
3. 晋唐时期 |
3.1 《诸病源候论》 |
3.2 《千金要方》 |
3.3 《外台秘要》 |
4. 宋元时期 |
4.1 《三因极—病证方论》 |
4.2 《脾胃论》 |
4.3 《丹溪心法》 |
5. 明清时期 |
5.1 《医贯》 |
5.2 《景岳全书》 |
5.3 《临证指南医案》 |
第四部分 临床病案分析 |
1. 病案一 |
2. 病案二 |
3. 病案三 |
4. 病案四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 脐疗概述 |
2 古代医家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3 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历史源流 |
4 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机制 |
4.1 经络腧穴的作用 |
4.2 药物的渗透及皮肤的吸收作用 |
4.3 药物和神阙穴的综合作用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古代文献条文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4 药物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5 文献的管理和概况 |
2.6 关于泄泻的病名以及与痢疾的区别 |
2.7 药物名称的统一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1 药物应用频次统计结果和分析 |
2 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 |
3 药物药性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
4 药物药味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
5 药物归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
6 药物功效分类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
7 中医名方的运用统计结果和分析 |
8 药物调制赋形剂的统计结果和分析 |
讨论 |
1 小儿泄泻脐疗组方常用药物的特点 |
2 小儿泄泻脐疗常用药物和内服药物不同 |
3 小儿泄泻的脐疗选药和内服选药差别原因分析 |
3.1 本草书籍记载的药物功效多为口服功效 |
3.2 药物敷脐不等于皮肤给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引用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白族药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非溃疡消化不良100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7)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诊疗概况 |
1.1 病因病理: |
1.2 诊断标准: |
1.3 药物治疗: |
2 中医药疗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2.1 肝郁脾虚: |
2.2.2 脾胃虚弱: |
2.2.3 肝郁气滞: |
2.2.4 脾肾两虚: |
2.2.5 大肠燥热: |
2.2.6 寒热错杂: |
2.3 针灸推拿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8)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
四、诊断 |
五、药物治疗 |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二、中医中药治疗 |
三、立题意义 |
第二章 系统评价 |
一、文献检索 |
(一) 检索范围 |
(二) 检索策略 |
二、文献选择 |
(一) 文献选择标准 |
(二) 文献筛选方法 |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五、文献信息收集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
(二) 纳入研究概述 |
(三) 评价结果 |
八、讨论 |
九、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神阙穴贴敷与灸法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阙穴贴敷给药治疗腹泻 |
2 神阙穴灸法治疗腹泻 |
3 讨论 |
(10)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脐疗法的历史沿革 |
1.1 战国到秦汉时期 |
1.2 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民国时期以后 |
2 脐疗操作方法综述 |
2.1 敷贴脐部 |
2.2 灸脐疗法 |
2.3 脐部拔罐法 |
2.4 按摩脐部法 |
2.5 针刺脐部法 |
2.6 脐部磁疗法 |
2.7 运用仪器作用脐部的方法 |
2.8 古今脐疗法的区别 |
第二部分 统计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的选择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2 统计分析结果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脐疗操作规范 |
1 脐疗方法规范的意义 |
2 脐疗用药特点 |
3 脐疗方的剂型 |
4 脐疗操作规范的有关说明 |
5 脐疗操作规范(草稿) |
5.1 范围 |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3 术语和定义 |
5.4 操作步骤与要求 |
5.5 注意事项 |
5.6 禁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D]. 张鹏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健脾疏肝穴贴配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S2)
- [3]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典籍文献分析研究[D]. 蔡玮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1)
- [4]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J]. 洪珍梅,马睿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5)
- [5]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规律研究[D]. 赵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6]白族药暖脐袋外敷神阙穴治疗非溃疡消化不良100例[J]. 史奇桓.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32)
- [7]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概况[J]. 李丹丹. 山西中医, 2010(09)
- [8]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朱校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神阙穴贴敷与灸法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J]. 潘燕,高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01)
- [10]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应用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D]. 张明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