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晨[1](2019)在《基于ArcEngine及Oracle技术的地下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空间资源愈发紧张,地下空间开发成为当前世界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之一。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物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具有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协调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城市公共防灾的作用。地下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仅对集中管理地下空间资源、促进城市资源共享以及城市建设规划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城市规划以及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14]。昆明市通过重点区域地下空间普查工作明确昆明市当前地下空间总量及使用状态,结合当前昆明市城区改造项目选取合适数据库平台建立合理的地下空间数据库。地下空间普查结果不仅为今后昆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以及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也为昆明市远期城市空间总体资源规划开发奠定一定的数据基础[14]。本文以“昆明市地下空间普查”项目为背景,以昆明市地下空间建筑物普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在对整个地下空间设施普查项目工作中相关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体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临时数据库的深入分析,构建基于Oracle数据库技术地下空间数据库并与ArcEngine组件式开发技术对地下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进行设计与初步实现。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如下:1.整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相关资料,结合当前昆明市已有的地下空间普查数据、昆明市测绘院近几年开展地下空间普查工作的经验与数据管理需求,基于当前地下空间数据内容详细设计了地下空间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以及逻辑模型,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提供详细的结构体系。2.为保障数据库建设质量,建立规范的地下空间数据库体系。采用ArcSDE for Oracle 11g构建企业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地下空间数据的数据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开发提供保障。3.在系统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数据基于Geodatabase数据模型基础上对地下空间数据库建库内容、流程以及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应用当下ArcGIS软件平台和Oracle 11g数据库,并采用C/S架构模式设计地下空间数据建库与入库、数据更新、数据管理以及基于Feature Manipulate Engine软件的数据质量检查模块进行设计,各子模块相互独立,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综上所述,本课题采用ArcSDE for Oracle 11g大型关系数据库建立地下空间建筑物数据库,基于C#for ArcEngine组件式开发技术完成地下空间建筑物数据管理相关功能。并结合加拿大数据格式转换软件Feature Manipulate Engine,研究地下空间数据质量管理模块。
孙嘉欣[2](2019)在《基于ArcGIS Engine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资源承载力能为区域协同发展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等提供基础要素支撑,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及空间场所,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区域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目前,在土地资源环境评估方面还存在技术缺失,尤其是面向国土的评估等方面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基础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价的决策平台尚未建立。本文基于计算机架构理论及业务处理逻辑在综合分析诸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借助ArcGIS Engine平台,设计了评价系统,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的计算机编程模型。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为开发平台,C#为编程语言,调用ArcGIS Enging类库,设计C/S架构模式,进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数据库平台SQL Sever和GeoDatabase构建关系、空间数据库,集成在评价系统中,实现系统一体化服务。最后,以济南市为例对评价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的性能以及精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PSR模型为基础,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预先设定22个评价指标,熵权法为因子权重确定方法,通过承载力指数计算获取研究区承载能力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深入剖析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过程,分析评价过程的业务内涵,包括预设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的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数学原理、承载力指数计算、承载力等级划分等。为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工作。(2)本研究设计的评价系统主要包含四大模块,分别为:地图操作(数据加载、保存、地图浏览、地图导出、地图测量、要素选择、退出系统)、查询与分析(属性查询、空间查询、辐射范围分析、获取要素边界、Excel转为空间点数据、邻接要素查询)、综合评价(基于PSR模型的评价因子选择、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承载力)、地图制图(唯一值符号化、唯一值多字段、分级色彩、分级符号、比例符号、点密度、地图要素、输出与打印)。通过计算机化业务操作,实现了评价过程数字化,评价过程集成在系统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价的准确性。(3)本系统完成数据库跨平台设计,空间数据库构建在GeoDaTabase中,关系数据库构建在SQL Sever中,实现高效管理、一体化服务。(4)为测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的精度及系统可靠性,本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系统测试,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介于0.2-0.7之间,空间上呈现散射状,由中心向外部辐射,承载力综合指数值变大,城市发展空间增大。评价结果与实际研究相符,因此本系统运行稳定,结果可靠。本研究在方法上,基于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一套分模块操作、系统化集成的完整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并将所有数据和系统搭建在.NET平台之上,使用C#语言,实现系统构建。有效的将关系数据构建在SQL Sever中,空间数据构建在GeoDatabase中,实现数据分离和跨平台结合。在实际应用上,目前国内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综合承载力评估、过程分析和趋势预测等。评价系统也仅仅是以单个模块集成在其他软件中,本研究开发独立的计算机评价系统,不仅可以丰富计算机软件功能,同时还可以将该系统推广,应用在性质相似的面临人口、经济和资源问题的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曹亚萍[3](2018)在《基于ArcEngine的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紧紧围绕天水市某X单位对地下管线管理需求、平台功能设计、管网数据库设计、真三维场景建模与平台功能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最终研究并设计了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4个方面:(1)在满足X单位对管网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理论指导,对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平台架构进行了总体设计,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基本功能模块、地图操作模块、查询定位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导出模块、管网编辑模块、空间分析模块、三维管网场景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并确定了每个模块实现的基本功能。(2)基于GeoDataBase地理空间数据模型设计了管网数据库表结构和数据编码规则,将平台涉及的多源、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字线划图(DLCG)数据、数字正摄影像(DOM)数据、元数据、专题数据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提高了管网空间数据的采集、入库、检索、更新、共享的效率,无论是矢量管网数据、栅格影像数据还是拓扑网络相关的管网数据都得到了统一有效的管理。(3)分析了管网系统三维场景实现的2种技术实现方法,对于地面上建筑物模型利用3DMax软件通过传统的手工建模完成,对于地下管点、管线等附属设施,基于ArcGIS平台以三维符号化的形式实现三维模型的表达。(4)基于ArcEngine平台进行软件二次开发,实现了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实现了各种必要的管网管理功能,例如查询分析功能、制图输出功能、爆管分析功能、关阀分析控制功能、管道的横断面分析功能、水平或垂直净距分析功能、抢险分析功能以及管网三维场景的浏览展示功能等。本论文研究的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扩展性强、三维可视化的专业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X单位的管网数据的统一管理,全面查清了X单位地下管网的数量与质量,避免因位置不清、管网老化、爆裂等引起的不必要损失,确实提高了X单位管网日常管理与维护的效率。
刘雪芹[4](2017)在《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一路一带”总规划建设的不断深入,塔里木河地区生态环境与南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发紧密。选择一个合理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对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被数据实施管理与动态监测分析可反映出植被的生长变化趋势,为塔里木河中游生态保育政策的制定及植被保护研究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进行了细述,以塔里木河中游为研究区,采用新一代面向对象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基于能组织并管理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在ENVI上进行运算,获取四期归一化植被指数及相应的植被覆盖度并将其作为基础研究数据,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一体化,直观反映出了研究区植被的分布及生长变化情况。文章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Geodatabase数据模型建立了塔里木河中游空间数据库。(2)将经过预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拼接与裁剪后获取研究区,使用ENVI进行波段运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灰度影像图并估算得出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为像元二分模型法。(3)将各期植被覆盖度按色彩进行分级,获得分级影像图。结果分析表明:近15年,塔里木河中游归一化植被指数均值起伏不断、植被覆盖变化明显,空间上呈高覆盖度向低覆盖度退化趋势,与项目组实地考察结果大致吻合;遥感影像上不同覆盖度呈现大片聚合、相间分布的空间分布特点。(4)本文采用基于ArcGIS Engine组件的集成式二次开发方式,使用Visual Studio(C#).NET开发环境完成了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空间及属性数据的浏览与管理、基本地图操作、图层操作、空间分析等GIS功能,为塔里木河中游生态管理提供了可视化数据。
刘一明,胡卓玮,赵文吉,王志恒[5](2014)在《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针对贫困地区特点及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新挑战,围绕贫困识别、贫困监测、扶贫成效评估、资源优化配置等扶贫开发核心业务,归纳出扶贫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建立包含遥感影像、基础地理数据、贫困人口、社会经济、生态与资源环境等多个维度空间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并对数据库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应用。实践证明,该数据库可以为贫困识别、贫困现状监测、扶贫效果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新时期扶贫开发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谭慧月[6](2014)在《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研究 ——以高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且因为在种植过程中盲目施肥、不仅用量大、配比失衡,而且化肥中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污染物,破坏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下降。国家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耕地地力评价项目,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缓解这个问题。两个项目产生了大量的成果数据,为农民科学施肥增长产量和保护耕地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而不会直接把这些数据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项目的成果推广受到限制。根据GIS技术和农民群体特点,结合项目成果数据,研发构建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以及实现其应用,达到把成果数据有效的应用于农民实际生产中的目的本文应用Geodatabase数据模型定义、组织空间数据,SQL Se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存储数据,利用ArcSDE存储数据和访问通道建立了高桥镇实地调查数据和成果数据的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型。同时利用ArcGIS for Desktop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空间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数据入库,完成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的构建。本研究基于GIS软件平台的Arc Engine组件和程序开发语言C#完成了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具有数据访问与加载、地图操作、信息查询显示、提供配方施肥建议和测量工具等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将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数据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数据有效的应用于农民的实际生产中的目的,并为农户进行科学施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工作:1.通过对高桥镇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数据以及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数据的整理、分析,完成了数据的有效分类。2.根据Geodatabase数据模型和Arc Engine技术的特点,进行系统配置和数据的预处理,为后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和构建提供技术支持。3.利用Geodatabase数据模型和ArcSDE技术,设计并构建了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对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4.以Arc Engine和VS2010为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探索和开发了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应用系统。
刘苗[7](2014)在《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地球科学研究与矿产资源勘查,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但以传统的“纸质地图、文档文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矿产资源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随着电子政务、空间数据库、GIS技术及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实现对矿产资源数据的科学管理及高效利用成为目前地质矿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建立,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立足于规划编制工作,对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实践。首先,讨论了空间数据库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分析了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相关数据内容;其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抽象矿产资源相关类并分析定义类间关系,采用Visio UMLModel设计模型,用图表形式分别对其进行了诠释,完成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第三,采用过程及成果控制,建立了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检查规则,利用缺陷扣分法对本次空间数据库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评价;最后,利用Case Tools工具,通过XML文件导入UML模型,在ArcGIS中按设计标准生成Geodatabase数据库;结合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数据源,完成建库方案设计,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建立。
苏旭芳[8](2012)在《基于ArcSDE的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空间数据库是GIS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完备、高效的空间数据库是GIS的坚实基础。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是“北部湾经济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项目的数据基础与研究重点。本文以一般数据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集成ArcSDE与SQL Server2005技术来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主要研究工作有:(1)围绕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这一主线,按照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流程,结合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四个方面对数据库进行详细的设计。(2)对空间数据的标准化、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元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在多用户环境下的使用、数据库的安全、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等技术问题进行研究。(3)在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以桌面软件ArcGIS Desktop为平台,Geodatabase为空间数据模型,ArcSDE为空间数据库引擎,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2005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了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的体系结构。(4)按照空间数据采集建库的一般流程,阐述了数据加工处理的过程,并采用Arcatalog提供的“Import”和“Load”工具实现了大量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分类入库。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将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基础投入使用,实现地图显示、查询、缩放,属性数据查询等功能。
索振峰[9](2012)在《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GIS技术,在建立管网空间属性数据库的基础上,管理排水管网空间和属性信息的综合信息系统,为排水管理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实现分析决策的全计算机操作,提高排水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系统的建立是城市排水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高效可靠的排水管网GIS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是实现其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空间数据库是在空间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实现对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因此,空间数据建模和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是整个GIS系统的关键。至今昆明排水管理部门尚未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库,制约着昆明排水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2008年市规划局综合管线探测办组织的综合管线探测,排水公司管线处对原始探测数据进行了验收和修正。最终完成了昆明市排水管网的基础数据,该数据为昆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和数据基础。因此,本文以现实昆明排水管网探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先进的空间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的建模方式,完成排水管网数据库的创建。首先介绍了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的理论与特征,以及目前应用广泛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概念和特点、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UML统一建模语言及CASE工具的概念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如何使用UML及CASE工具来创建Geodatabase数据库。重点分析了排水管网数据的内容、属性和层次关系,制定了昆明排水管网的数据标准以及管井的编码规则。然后通过UML来设计排水管网Geodatabase数据模型结构图。最后通过图示的方法完整的展示了通过UML及CASE工具来创建Geodatabase数据库的整个设计过程。为我省排水、煤气、自来水、电力等相关市政行业的各级、各类数据库的创建提供良好的示范与借鉴。
乔长录[10](2012)在《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文中指出灌区是人类水事活动相对较为密集的区域,特别是渠井并举的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与转化深深受到人类水事活动的影响,加之人类其它经济活动的影响,大型灌区近年来日益出现了一系列的水文生态问题。如泾惠渠灌区,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及以前,灌区水文生态还处于良好状态。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剧增,加之区域降水量、泾河来水量锐减以及灌区水价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尽完善,地下水被大量开采。由于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恶化、粮食减产、土壤污染、土壤肥力减退等一系列水文生态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目前灌区水文生态监测手段还依然停留在人工手工监测的落后局面,而且也仅限于地下水位、渠道水量、降水等少数因子,甚至不监测。如泾惠渠灌区1952年就开始了地下水人工观测,但目前观测井基本报废,观测已停多年了。因此,面对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日益严重的水文生态问题,基于计算机、GIS和RS等先进技术,进行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为水文生态耦合提供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水文生态系统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深入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方法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和空间数据库,初步构建了集“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卫星遥感监测-社会经济调查-野外实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动态监测方法体系,确定了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并针对泾惠渠灌区,具体设计实现了“泾惠渠灌区主要水文生态因子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最后在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开展了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并以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总体来说,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论述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概念、内容、目的和监测方法体系,给出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总体框架结构,构建了集“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卫星遥感监测-社会经济调查-野外试验”于一体的全方位监测方法体系,并对“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和“卫星遥感监测”进行了详细设计。(2)详细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所涉及的要素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2层61项指标组成的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指标体系。(3)对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所涉及的要素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基于GeoDatabase数据模型,建立了适合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空间数据库模型,并设计实现了水文生态系统空间数据库。(4)具体设计实现了“泾惠渠灌区主要水文生态因子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系统能够远程实时监测地下水、土壤水和渠系水的动态变化,系统技术先进、架构合理、界面友好、操作简洁,解决了灌区水文生态因子人工观测精度低、实时性差、效率低的难题,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5)详细分析研究了相关领域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与模型、权重确定方法与模型、综合评判方法与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于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的“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基于隶属度的Hardarmard乘积变权模型-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复合优化方法与模型。(6)系统分析了影响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建立了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集成部分针对西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系统的实际,界定了适合于该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标准。(7)以本文建立的复合优化方法与模型,对泾惠渠灌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年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二、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cEngine及Oracle技术的地下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 |
1.3 空间数据管理现状 |
1.3.1 空间数据库发展现状 |
1.3.2 地下空间数据库构建方法概述 |
1.3.3 地下空间数据管理系统构建方案概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地下空间建筑物数据采集与处理 |
2.1 地下空间数据采集精度标准 |
2.2 地下空间数据采集 |
2.3 地下空间数据处理 |
2.3.1 地下空间数据处理原则 |
2.3.2 地下空间数据处理内容 |
2.4 成果图编绘 |
2.4.1 地下空间设施符号分类 |
2.4.2 图上要素表示 |
2.5 成果质量检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
3.1.数据库关键技术 |
3.1.1 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技术 |
3.1.2 Arc 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
3.1.3 Oracle 11g技术 |
3.2 系统关键技术 |
3.2.1 组件式GIS基本思想 |
3.2.2 Arc Engine组件技术 |
3.2.3 Query Interface接口跳转技术 |
3.2.4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空间建筑物数据库设计 |
4.1 地下空间建筑物数据特点及分层 |
4.1.1 地下空间数据特点 |
4.1.2 地下空间数据分层 |
4.2 地下空间数据库总体设计 |
4.3 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 |
4.4 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 |
4.4.1 空间位置分区 |
4.4.2 地下空间数据逻辑分层 |
4.4.3 地下空间数据逻辑结构表 |
4.5 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库物理设计 |
4.5.1 设计任务 |
4.5.2 设计步骤 |
4.5.3 地下空间数据库物理结构图 |
4.6 城市地下空间元数据库设计 |
4.6.1 元数据库 |
4.6.2 元数据管理模式 |
4.6.3 地下空间建筑物元数据存储结构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空间数据管理系统构建 |
5.1 系统技术路线与总体结构 |
5.1.1 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系统运行环境配置 |
5.1.3 开发环境搭建 |
5.1.4 系统总体结构 |
5.2 系统接口 |
5.2.1 系统插件接口 |
5.2.2 系统工具接口 |
5.2.3 地图文档接口 |
5.2.4 图层管理接口 |
5.2.5 图层空间参考接口 |
5.2.6 空间入库接口 |
5.2.7 空间数据查询接口 |
5.3 用户登陆模块 |
5.3.1 用户登陆模块设计 |
5.3.2 用户登陆模块实现 |
5.4 数据入库模块 |
5.5 数据操作及管理模块 |
5.5.1 图层管理及显示 |
5.5.2 空间数据操作 |
5.6 数据质量检查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ArcGIS Engine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土地资源承载力 |
2.2 理论基础 |
2.3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概述 |
3.2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指标标准化处理 |
3.4 因子权重确定 |
3.5 承载力指数计算 |
3.6 评价等级划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开发目标与设计原则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4 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数据库设计 |
5.1 数据库设计框架与流程 |
5.2 数据组成及预处理 |
5.3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4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实验 |
6.1 系统软硬件配置 |
6.2 研究区概况 |
6.3 数据源 |
6.4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 |
6.5 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特色与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部分程序运行效果 |
附录二 程序相关代码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ArcEngine的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系统研究的背景 |
1.1.2 系统研究的意义 |
1.2 管网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系统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实现的内容 |
1.3.1 系统解决的问题 |
1.3.2 系统主要研究的技术方法 |
1.3.3 实现的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介绍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综述 |
2.1 软件开发平台Arc GIS Engine |
2.1.1 ArcGIS简介及其体系关系图 |
2.1.2 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平台 |
2.2 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内容简介 |
2.2.1 Geodatabase的发展 |
2.2.2 Geodatabase体系的基本结构 |
2.2.3 Geodatabase的基本存储方案 |
2.2.4 Geodatabase的优势 |
2.3 三维虚拟仿真技术 |
2.3.1 三维仿真技术的概念 |
2.3.2 三维仿真技术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管网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管网系统数据采集 |
3.1.1 管点、管线数据采集 |
3.1.2 地形数据采集 |
3.2 数据结构设计 |
3.2.1 管点属性表 |
3.2.2 管网属性表 |
3.3 空间数据编码规则 |
3.3.1 管网分类与代码 |
3.3.2 管点及管网命名规则 |
3.3.3 管点编号原则 |
3.3.4 管线编号原则 |
3.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4.1 地形数据图层设计 |
3.4.2 管点与管线图层设计 |
3.4.3 管网种类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管网场景真三维建模 |
4.1 建筑物三维建模 |
4.1.1 建筑物纹理拍照 |
4.1.2 建筑物纹理处理 |
4.1.3 建筑物三维建模 |
4.2 管网三维模型构造与展示 |
4.2.1 二三维管线展示一体化 |
4.2.2 二三维管线更新一体化 |
4.2.3 二三维管线联动一体化 |
4.3 三维模型数据转换与加载 |
4.3.1 三维模型数据转换 |
4.3.2 三维模型数据加载 |
4.4 本章小结 |
5 管网系统功能实现 |
5.1 软件开发环境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基本信息控制模块 |
5.3.2 地图操作控制模块 |
5.3.3 查询分析模块 |
5.3.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3.5 图文数据导出模块 |
5.3.6 管网编辑模块 |
5.3.7 管网空间分析模块 |
5.3.8 三维管网场景模块 |
5.3.9 用户管理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塔里木河概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理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空间数据库发展现状 |
1.2.3 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
2.1.1 应用型GIS的开发方法 |
2.1.2 基于ArcGIS的二次开发方法 |
2.1.3 本文开发技术选择 |
2.2 空间数据模型 |
2.2.1 空间数据模型发展历程 |
2.2.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2.3 Microsoft.NET框架 |
2.3.1 NET Framework与 Visual C#语言 |
2.3.2 Visual Studio.NET |
第3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分析 |
3.1.1 可行性分析 |
3.1.2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
3.2.2 系统界面原型设计 |
3.2.3 数据库设计 |
3.2.4 系统功能设计 |
3.2.5 系统开发方式设计 |
第4章 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的实现 |
4.1 研究区简介 |
4.2 数据获取 |
4.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4.2.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 |
4.2.3 植被覆盖度估算与等级划分 |
4.2.4 数据分类 |
4.3 系统主界面 |
4.3.1 系统登陆界面 |
4.3.2 系统主操作界面 |
4.4 用户管理模块 |
4.5 地图基本功能模块 |
4.5.1 基本地图操作 |
4.5.2 地图编辑 |
4.5.3 地图输出 |
4.5.4 鹰眼显示 |
4.6 数据操作模块 |
4.6.1 数据添加及显示 |
4.6.2 数据转换 |
4.6.3 数据查询 |
4.7 图层管理模块 |
4.7.1 图层管理 |
4.7.2 图层符号编辑 |
4.8 空间分析模块 |
4.8.1 NDVI分析 |
4.8.2 植被覆盖度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 |
1.1 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组织 |
1.2 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1)分层方案 |
(2)属性数据结构设计 |
(3)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 |
1.3 面向扶贫开发业务的Geodatabase模型的建立 |
1.4 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命名规范 |
1.5 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2 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应用 |
3 结论 |
(6)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研究 ——以高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间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2.1 空间数据库的重要性 |
1.2.2 空间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1.2.3 面向农户的空间数据库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构建技术 |
2.1 空间数据库的特征 |
2.2 空间数据模型 |
2.2.1 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历程 |
2.2.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2.3 ArcGIS for Desktop和AE组件 |
2.3.1 ArcGIS for Desktop |
2.3.2 AE组件 |
2.4 小结 |
3 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
3.1 空间数据库准备 |
3.1.1 农户需求分析 |
3.1.2 系统配置 |
3.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2 空间数据设计 |
3.2.1 概念设计 |
3.2.2 逻辑设计 |
3.3 空间数据入库 |
3.3.1 空间数据库连接 |
3.3.2 空间数据入库 |
3.4 小结 |
4 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的应用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的功能需求 |
4.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1 总体框架 |
4.3.2 开发环境 |
4.3.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主界面介绍 |
4.5 系统功能模块 |
4.5.1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 |
4.5.2 查询功能模块 |
4.5.3 配方施肥建议 |
4.5.4 打印输出 |
4.6 数据库管理 |
4.7 小结 |
5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空间数据库 |
1.2.2 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建设相关概念 |
2.1 空间数据 |
2.2 空间数据库 |
2.2.1 空间数据库概述 |
2.2.2 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 |
2.3 空间数据模型 |
2.3.1 空间数据模型发展 |
2.3.2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体系 |
2.4 UML 统一建模语言 |
2.4.1 UML 发展过程 |
2.4.2 UML 内容 |
2.4.3 UML 建模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设计 |
3.1 空间数据库设计原则与依据 |
3.1.1 设计原则 |
3.1.2 设计依据 |
3.2 需求分析 |
3.3 概念设计 |
3.3.1 基础地理数据 |
3.3.2 基础地质数据 |
3.3.3 矿产资源现状数据 |
3.3.4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 |
3.3.5 注记数据 |
3.3.6 定义类间关系 |
3.3.7 元数据 |
3.4 逻辑设计 |
3.4.1 数据逻辑模型 |
3.4.2 数据分层 |
3.4.3 属性结构设计 |
3.4.4 元数据 |
3.5 物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4.1 空间数据质量概述 |
4.1.1 基本概念 |
4.1.2 数据质量问题来源 |
4.1.3 数据质量元素 |
4.1.4 数据质量控制 |
4.2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 |
4.3 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及评分标准 |
4.3.1 空间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4.3.2 空间数据质量评分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实现 |
5.1 西安市矿产资源现状 |
5.2 数据库运行环境及建库流程 |
5.3 数据资料准备过程 |
5.3.1 数据资料准备 |
5.3.2 数学基础 |
5.3.3 数据预处理 |
5.4 空间数据库生成及数据入库 |
5.4.1 Geodatabase 数据库生成 |
5.4.2 数据入库 |
5.5 空间数据质量评定 |
5.6 数据应用 |
5.6.1 规划图件制作 |
5.6.2 数据查询 |
5.6.3 地理空间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ArcSDE的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空间数据库研究进展 |
1.2.1 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
1.2.2 空间数据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数据库设计阶段 |
1.5.2 数据库实施阶段 |
第二章 空间数据库构建的关键技术 |
2.1 空间数据库引擎 |
2.1.1 ArcSDE 简介 |
2.1.2 ArcSDE 的体系结构 |
2.1.3 ArcSDE 的特色功能 |
2.2 空间数据模型 |
2.2.1 对象-关系模型 Geodatabase |
2.2.2 Geodatabase 与 ArcSDE 的关系 |
2.2.3 Geodatabase 的优点 |
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3.1 SQL Server 简介 |
2.3.2 SQL Server 2005 在数据库管理方面的特点 |
第三章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建库需求 |
3.1.2 数据库内容需求 |
3.1.4 数据库构建软硬件需求 |
3.2 概念设计 |
3.3 逻辑设计 |
3.3.1 数据库空间参考 |
3.3.2 数据库逻辑结构 |
3.3.3 将数据匹配到 Geodatabase |
3.3.4 属性数据结构设计 |
3.4 物理设计 |
3.4.1 数据存储结构 |
3.4.2 Geodatabase 在 SQL Server 2005 中的存储 |
3.5 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 |
3.5.1 数据标准化 |
3.5.2 元数据库设计 |
3.5.3 数据质量控制 |
3.5.4 数据在多用户环境下的使用 |
3.5.5 数据库的安全策略 |
第四章 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的实现 |
4.1 基于 ArcSDE 与 SQL Server 的数据库应用体系的建立 |
4.2 数据处理 |
4.2.1 矢量数据处理 |
4.2.2 栅格数据处理 |
4.2.3 属性数据录入 |
4.3 数据入库 |
4.3.1 数据入库方式 |
4.3.2 数据分类入库 |
4.4 数据备份与恢复 |
4.4.1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方法 |
4.4.2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策略 |
4.4.3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实现 |
4.5 数据库运行测试 |
4.6 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空间数据库理论和方法研究概述 |
2.1 空间数据的表达与管理 |
2.1.1 空间数据的表达 |
2.1.2 空间数据结构 |
2.1.3 空间索引 |
2.2 数据库发展概述 |
2.3 空间数据库发展概述 |
2.4 空间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比较 |
2.4.1 空间数据库的特征 |
2.4.2 空间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差异 |
2.5 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 |
2.6 Geodatabase数据模型概述 |
2.6.1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信息类型 |
2.6.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特点 |
2.7 基于UML和Case工具构建GeoDatabase |
2.7.1 UML概述 |
2.7.2 CASE建模工具 |
2.7.3 Visio概述 |
2.8 利用UML及CASE工具构建Geodatabase数据库 |
第3章 昆明市排水管网数据分析与处理 |
3.1 基础数据来源 |
3.2 数据依据的标准 |
3.3 数据格式 |
3.4 数据校验 |
3.5 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网编码方案 |
第4章 排水管网数据库设计 |
4.1 空间坐标系统 |
4.2 地图投影坐标 |
4.3 高程系 |
4.4 分层设计 |
4.5 概念设计 |
4.6 逻辑设计 |
第5章 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实现 |
5.1 利用UML及CASE工具建模的系统环境配置 |
5.2 利用UML构建昆明排水管网模型 |
5.2.1 要素集的创建 |
5.2.2 要素类的创建 |
5.2.3 对象类(表)的创建 |
5.2.4 子类的创建 |
5.2.5 关联的创建 |
5.2.6 几何网络的创建 |
5.3 排水管网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
5.4 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的创建 |
5.4.1 生成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 |
5.4.2 数据的导入 |
5.5 空间数据库数据可视化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文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
1.3.2 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
1.3.3 水文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
1.3.4 研究区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地质概况 |
2.1.4 水文气象 |
2.2 水文地质概况 |
2.2.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
2.2.2 潜水流向及水力坡降 |
2.2.3 潜水补给、排泄及径流 |
2.2.4 地下水动态 |
2.2.5 地下水动态成因分析 |
2.3 主要水文生态问题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2.4.1 社会经济现状 |
2.4.2 土地利用情况 |
第三章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研究 |
3.1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概念 |
3.1.1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科学内涵 |
3.1.2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目标 |
3.2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总体结构 |
3.2.1 监测内容 |
3.2.2 监测技术与方法 |
3.2.3 总体框架结构 |
3.3 自动化动态监测网络 |
3.3.1 系统组成 |
3.3.2 系统功能 |
3.3.3 工作体制 |
3.4 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
3.4.1 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
3.4.2 水文气象要素遥感监测 |
3.4.3 生态数据要素遥感监测 |
3.4.4 遥感动态监测软件模块功能结构 |
3.5 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
3.5.1 确定原则 |
3.5.2 指标体系 |
3.6 本章 小结 |
第四章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空间数据库研究 |
4.1 空间数据库 |
4.1.1 空间数据库概念 |
4.1.2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
4.1.3 空间数据库研究现状 |
4.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4.2.1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
4.2.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内容 |
4.3 数据类型分类分析 |
4.3.1 属性数据 |
4.3.2 空间数据 |
4.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4.1 空间数据模型选择 |
4.4.2 设计原则 |
4.4.3 基于 GeoDatabase 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流程 |
4.4.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4.5 数据库表设计 |
4.4.6 数据库建立 |
4.4.7 空间数据库引擎 |
4.4.8 空间索引构建 |
4.4.9 数据入库 |
4.5 本章 小结 |
第五章 泾惠渠灌区主要水文生态因子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设计原则 |
5.1.2 系统主要功能 |
5.1.3 系统性能要求 |
5.1.4 系统总体结构 |
5.1.5 系统工作原理 |
5.2 传感器选择及标定 |
5.2.1 水位传感器选择 |
5.2.2 土壤水分传感器选择 |
5.2.3 土壤水分传感器标定 |
5.3 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1 软件架构设计 |
5.3.2 数据库设计 |
5.3.3 软件开发环境选取 |
5.3.4 功能模块设计 |
5.3.5 主界面设计 |
5.4 通信接口设计 |
5.5 本章 小结 |
第六章 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
6.1 综合评价流程 |
6.2 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体系 |
6.2.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与模型 |
6.2.2 权重确定方法与模型 |
6.2.3 综合评判方法与模型 |
6.3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
6.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6.4.2 评价指标确定 |
6.5 评价标准确定 |
6.6 本章 小结 |
第七章 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 |
7.1 指标信息获取 |
7.1.1 遥感指标信息获取 |
7.1.2 其他指标信息获取 |
7.2 评价指标常权确定 |
7.3 隶属度函数的定义 |
7.3.1 三角形模糊分布法定义指标隶属度函数 |
7.3.2 指标 C5的隶属度函数定义 |
7.3.3 指标 C6的隶属度函数定义 |
7.4 综合评判运算 |
7.4.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7.4.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7.5 评价结果分析 |
7.6 对策措施与建议 |
7.7 本章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下载预处理后的 MODIS 遥感数据 |
附录 2 植被(作物)覆盖率反演结果数据 |
附录 3 隶属度和状态影响向量运算程序代码 |
附录 4 综合评价运算程序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出版的着作 |
三、主持的科研项目 |
四、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cEngine及Oracle技术的地下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研究与开发[D]. 梁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基于ArcGIS Engine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嘉欣. 宁夏大学, 2019(02)
- [3]基于ArcEngine的三维地下综合管网系统开发研究[D]. 曹亚萍.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塔里木河中游植被指数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D]. 刘雪芹.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Geodatabase模型的扶贫开发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 刘一明,胡卓玮,赵文吉,王志恒. 工程勘察, 2014(07)
- [6]面向农户的智能配方施肥空间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研究 ——以高桥镇为例[D]. 谭慧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7]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建库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刘苗. 长安大学, 2014(02)
- [8]基于ArcSDE的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 苏旭芳. 广西师范学院, 2012(09)
- [9]城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 索振峰. 云南大学, 2012(10)
- [10]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D]. 乔长录. 长安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