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式Windows环境网络机房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汪茜[1](2021)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 ——以某智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项目为案例》文中研究指明
戴宝[2](2021)在《基于开放式全自动化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探讨及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各领域都开始高度关注起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特别是高校,因高校计算机管理水平与计算机正常运行与否具有直接关系,一旦机房缺乏得当的管理,必然会给学生学习和使用造成影响。近年来,社会中提出的大型公用机房管理新思路就是开放式全自动化,在计算机机房中,积极建立此种模式的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显着提升机房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使大量人力及物力等资源得到有效节约。
井智鹏[3](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注入了新活力,尤其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基于此,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吸取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各自优势,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也是“互联网+教育”时代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与变革。本研究使用雨课堂作为混合式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各环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平台支持,为本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国内有关雨课堂应用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相关理论,包括教学内涵与特征、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模式,从而为本文的教学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并针对三轮行动研究设计了三个教学方案,包括《工作表数据的运算》、《工作表数据的管理》、《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每个教学方案从“前期分析—策略制定—设计反思”三个环节进行设计。最后,在实践部分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三轮混合式教学活动实践,每一轮的教学实践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行动研究之后,采用雨课堂平台的数据对比、学生自评表分析、问卷调查分析、访谈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以探究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在三轮行动研究之后,雨课堂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有所成效。文中利用雨课堂平台,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探索。期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中职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价值,以不断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金鑫,疏国会[4](2021)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本文依托安徽省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项目,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三段"式教学过程、"三学、三评、三师"教学方法及"学、做、评、创"四位一体能力训练模式。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较好,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曹富明[5](2020)在《嵌入式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通信机房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中小型智能一体化箱式网络数据中心机房。与此同时,对于大量的此类机房环境的监控难度也随之加大。因此,如何对该机房环境进行低成本、实时的监测,并对机房内各项设备进行灵活、有效的自动控制,成为了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文中详细叙述了系统的硬件开发与软件开发工作内容。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以STM32F407微处理器模块为核心的下位机电路设计,以及对各个下位机子模块设备的选型介绍,软件部分则包括下位机μC/OS-III操作系统的移植和操作系统下的多任务程序设计、人机交互平台Linux操作系统下利用QT IDE进行图形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基于Socket网络通讯的监控主机上位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可以实现机房环境条件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异常告警,可以显示在交互平台控制系统与监控主机控制系统当中,下位机控制系统可以实时对机房内环境进行动态调控,也可以通过交互平台控制系统进行现场控制,或者通过监控主机软件系统进行远程控制。最后对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全部功能均可以达到最初设计的预期目标。
崔艺馨[6](2020)在《高校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数据中心机房为各类网络服务器和应用服务提供支持,维护整个校园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就在于保护数据中心机房的安全。基于此,本文将高校内部数据中心机房安全保护的应用剖析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影响数据中心机械室安全的若干因素,并针对数据中心机房安全系统建立完善的方式展开研究和探讨。
郭栩翔[7](2020)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现阶段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监管、用户操作制度和硬件维护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有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光昌[8](2020)在《基于ARM9和Zigbee的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张力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绳摩擦提升机是矿山生产中重要的提升运输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钢丝绳张力不平衡问题,载荷过大的钢丝绳首先产生疲劳损坏,对应的摩擦衬垫也会产生过度磨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摩擦提升装置中任一根钢丝绳的张力和平均钢丝绳张力之差不能超过±10%。因此,设计了一种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张力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信号采集、无线信号传输、数据处理和显示。系统可以实时在线显示钢丝绳状态,在钢丝绳张力过载或者张力不平衡时报警,保证提升机的安全稳定运行。采用自行设计的衬垫压力传感器,弹性体为轮辐式弹性体,安装在滚筒衬垫里面,通过传感器获取衬垫的压力。信号传输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考虑到传输距离以及成本等问题,采用Zigbee和WiFi配合的方案:采用Zigbee设计无线通信网络,获取衬垫压力并将其换算成钢丝绳张力;采用S3C2440微处理器设计ARM9网关,获取钢丝绳张力数据并将其无线发送到上位机。采用虚拟仪器LabVIEW开发上位机,对钢丝绳状态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上位机功能包括钢丝绳张力曲线图、钢丝绳张力差曲线图、钢丝绳总张力曲线图、历史数据存储、过载或张力不平衡时报警。对监测系统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无线传输系统和上位机的可行性。图[66]表[9]参[61]
刘婷旭[9](2020)在《基于Jigsaw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缺乏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环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程满意度不高,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Jigsaw模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出现后,在诸多学科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多项研究表明它可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但目前,该模式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不多。基于以上情况,文章对Jigsaw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明确了Jigsaw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了建构主义和集体动力理论,为Jigsaw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及观察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三个维度上验证Jigsaw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常规教学相比,Jigsaw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在该结果的支持下,Jigsaw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郑斯宇[10](2020)在《日照市岚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之下,行政服务中心类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服务类建筑将政府具有审批功能的各职能部门集中布置于一栋建筑之中,有效的缓解了以往群众办事东奔西跑的弊病,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一站式”的服务。其在建筑设计时常常采用开敞集中式大厅作为其主要的功能区域,与传统“衙门式”的办公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营造出了高效、亲民、廉洁的政府形象。本文以日照市岚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实践为契机,以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文章从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配置、空间系统组织与公共空间物理环境这三个方面展开专题研究,力求对此类建筑较为全面的认识。功能配置方面基于江苏多地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调研的基础之上,分析内部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与具体功能需求,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具体功能构成进行探讨并对各功能单元之间的占比趋势进行不完全统计,得出功能配置具体策略;空间系统组织方面通过分析调研成果,归类统计行政服务中心的具体各空间、功能与流线组织的模式并提出相关设计要点;公共空间物理环境方面通过参阅相关既有大空间物理环境规范,对照实测的两例建筑公共空间样本并分析其不足成因,利用计算机模拟对样本行政服务中心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实践部分以日照市岚山区行政服务中心项目进行应用研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利用前文的设计策略,验证上述三个专题策略的适用性。文末对此类建筑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展望与总结。全文共约107000字,图115幅,表95幅
二、开放式Windows环境网络机房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式Windows环境网络机房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开放式全自动化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探讨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开放式全自动计算机机房的几大管理特点 |
1.1 服务对象多样化 |
1.2 学生上机方式多样化 |
1.3 软件配置多样化 |
1.4 机房规模扩大化 |
2 开放式全自动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实效 |
2.1 管理水平提升 |
2.2 机器利用率提升 |
2.3 管理难度减轻 |
3 系统结构和功能 |
3.1 系统结构 |
3.2 系统功能 |
4 管理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 |
5 系统创新 |
5.1 登陆方式软硬结合 |
5.2 超级口令登录 |
6 结语 |
(3)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学习革命 |
1.1.2 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 |
1.1.3 雨课堂为中职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2.2 雨课堂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式教学 |
2.1.2 雨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内涵和特征 |
2.2.2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与方法 |
2.2.3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2.2.4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评价 |
2.2.5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
3 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3.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析 |
3.1.1 课程性质 |
3.1.2 课程内容 |
3.2 《工作表数据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前期分析 |
3.2.2 教学策略制定 |
3.2.3 教学设计反思 |
3.3 《工作表数据的管理》的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前期分析 |
3.3.2 教学策略制定 |
3.3.3 教学设计反思 |
3.4 《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教学设计 |
3.4.1 教学前期分析 |
3.4.2 教学策略制定 |
3.4.3 教学设计反思 |
4 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 |
4.1 教学实施对象 |
4.2 教学实施计划 |
4.3 教学实施过程 |
4.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1 雨课堂平台数据分析 |
4.4.2 学生自评表分析 |
4.4.3 问卷调查分析 |
4.4.4 访谈分析 |
4.5 教学实施效果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计理念与原则 |
3 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3.1 课程定位 |
3.2 教学目标分析 |
3.3 教学资源重构 |
3.4 学情分析 |
3.5 重难点分析 |
3.6 教学策略设计 |
4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 |
4.1 教学组织 |
4.2 教学实施过程 |
4.3 教学考核评价 |
4.4 教学成效 |
5 教学反思与改进 |
6 结束语 |
(5)嵌入式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流程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要求 |
2.3 系统设计指标 |
2.4 基础技术路线 |
2.4.1 传感器技术 |
2.4.2 串口通信技术 |
2.4.3 MODBUS通讯协议 |
2.4.4 TCP/IP网络协议 |
2.4.5 MySQL数据库 |
2.5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整体硬件结构设计 |
3.2 下位机中控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
3.3 下位机中控系统电路设计 |
3.3.1 通信模块 |
3.3.2 电源模块 |
3.4 下位机子模块设备选型 |
3.4.1 环境传感器模块 |
3.4.2 空调控制器模块 |
3.4.3 水浸传感器模块 |
3.4.4 不间断电源模块 |
3.4.5 烟雾传感器模块 |
3.5 机房单元人机交互平台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框架 |
4.2 软件开发环境 |
4.2.1 Keil MDK开发环境 |
4.2.2 Qt Creator开发环境 |
4.3 下位机中控系统软件设计 |
4.3.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4.3.2 操作系统的移植 |
4.3.3 LwIP协议栈移植 |
4.3.4 多任务程序设计 |
4.3.5 系统启动流程 |
4.4 人机交互平台软件设计 |
4.4.1 操作系统的安装 |
4.4.2 操作系统的配置 |
4.4.3 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
4.5 上位机监控主机软件设计 |
4.5.1 网络通讯接口模块 |
4.5.2 监测数据显示模块 |
4.5.3 远程控制功能模块 |
4.5.4 异常状态报警模块 |
4.5.5 报警日志功能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综合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1.1 机房单元硬件平台 |
5.1.2 交互平台软件系统 |
5.1.3 监控主机软件系统 |
5.2 测试目的 |
5.3 测试范围及方法 |
5.4 测试过程 |
5.4.1 功能性测试 |
5.4.2 易用性测试 |
5.4.3 可靠性测试 |
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高校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中心机房的安全隐患 |
2 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防护原则 |
2.1 供配电系统安全 |
2.2 防雷接地系统安全 |
2.3 UPS系统安全 |
2.4 温湿度安全 |
2.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
2.6 安防及门禁系统工程 |
2.7 消防灭火系统工程 |
2.8 环境及运行监控系统工程 |
2.9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及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 |
3 高校数据中心机房的安全现状 |
3.1 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隐患较多 |
3.2 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
3.3 易受到病毒与黑客的攻击 |
3.4 数据中心机房的硬件易损坏 |
4 完善高校数据中心机房安全的防护对策 |
4.1 完善数据中心服务器建设 |
4.2 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管理 |
4.3 强化数据中心机房的日常维护工作 |
4.4 加大网络机房防护工作的管理力度 |
5 结论 |
(7)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1 机房环境受到限制 |
1.2 安全隐患严重 |
1.3 操作不当 |
2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
2.1 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
2.1.1 机房电气安全措施 |
2.1.2 防雷措施 |
2.1.3 空气调节系统 |
2.1.4 消防系统的建设 |
2.2 强化网络监管工作 |
2.3 完善对机房用户的管理体系 |
2.4 做好软件、硬件设备的维护工作 |
2.4.1 软件的安全管理 |
2.4.2 硬件的安全管理 |
3 结束语 |
(8)基于ARM9和Zigbee的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张力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监测方案整体框架的设计 |
2.1 多绳摩擦提升机工作原理 |
2.1.1 多绳摩擦提升机概述 |
2.1.2 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张力平衡原理 |
2.2 多绳摩擦提升张力特性分析 |
2.3 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张力检测方案的确定 |
2.3.1 钢丝绳张力检测方案比较 |
2.3.2 钢丝绳张力检测方案的确立 |
2.4 钢丝绳张力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3 传感器设计 |
3.1 传感器选型与设计 |
3.1.1 传感器选型 |
3.1.2 弹性体设计 |
3.1.3 正交实验 |
3.1.4 弹性体的线性静力分析 |
3.2 信号采集 |
3.2.1 应变片的组桥方式 |
3.2.2 放大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无线传输系统 |
4.1 无线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1 嵌入式技术 |
4.1.2 Zigbee技术和WiFi技术 |
4.1.3 Linux系统 |
4.2 网关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4.2.1 网关硬件平台选型与设计 |
4.2.2 ARM9芯片内核 |
4.2.3 处理器S3C2440芯片介绍 |
4.2.4 网关外围电路的设计 |
4.3 网关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
4.3.1 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4.3.2 移植U-boot |
4.3.3 配置和移植Linux内核 |
4.3.4 制作根文件系统 |
4.3.5 Linux设备驱动 |
4.3.6 WiFi驱动的安装与测试 |
4.4 Zigbee协议栈简介 |
4.5 Zigbee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4.5.1 Zigbee通信模块芯片选型 |
4.5.2 Zigbee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6 Zigbee网络软件设计 |
4.6.1 网络协议概述 |
4.6.2 网络拓扑结构选取 |
4.6.3 Zigbee网络中的地址 |
4.6.4 Zigbee协调器工作过程 |
4.6.5 Zigbee终端节点工作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设计 |
5.1 上位机环境 |
5.2 上位机监测界面及功能 |
5.3 上位机相关程序 |
5.4 模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Jigsaw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Jigsaw模式 |
2.1.2 自主学习能力 |
2.1.3 合作学习能力 |
2.1.4 信息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集体动力理论 |
第3章 北京市Z中学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
3.1 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调查 |
3.1.1 学生使用电脑或手机的基本情况 |
3.1.2 学生在使用电脑或手机时会做的事情 |
3.1.3 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类型 |
3.1.4 学生与信息检索 |
3.1.5 学生对盗版现象的看法 |
3.1.6 学生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 |
3.1.7 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加强的信息知识与技能 |
3.1.8 学生是否有过合作性学习的经历 |
3.1.9 学生喜爱的软件 |
3.1.10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看法 |
3.1.11 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第4章 Jigsaw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设计 |
4.1 可行性分析 |
4.1.1 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
4.1.2 学生特征分析 |
4.2 教学设计原则 |
4.2.1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
4.2.2 将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
4.2.3 引导学生表达、检验、积累多种不同的观点 |
4.2.4 鼓励学习者讨论 |
4.2.5 采用形成性评价 |
4.3 教学模式设计 |
4.3.1 Jigsaw模式选择 |
4.3.2 课前 |
4.3.3 课堂 |
4.3.4 课后 |
第5章 Jigsaw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实施 |
5.1 前测 |
5.1.1 测试方法介绍 |
5.1.2 前测结果 |
5.2 教学前准备 |
5.2.1 实验班的教学前准备 |
5.2.2 对照班的教学前准备 |
5.3 教学实施 |
5.3.1 实验班教学过程 |
5.3.2 对照班教学过程 |
5.4 课后工作 |
5.4.1 实验班的课后工作 |
5.4.2 对照班的课后工作 |
5.5 典型教学案例 |
5.5.1 实验班授课案例 |
5.5.2 对照班授课案例 |
第6章 教学结果分析与思考 |
6.1 实验班教学结果 |
6.1.1 信息素养测评结果 |
6.1.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结果 |
6.1.3 Jigsaw态度调查结果 |
6.2 对照班教学结果 |
6.2.1 信息素养测评结果 |
6.2.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结果 |
6.3 教学反思 |
6.3.1 讲课时应尽量风趣幽默 |
6.3.2 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得当 |
6.3.3 课上需设置能使学生自主思考的环节 |
6.3.4 教学时关注尽可能多的学生 |
6.3.5 定期安排测试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1.1 Jigsaw模式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
7.1.2 Jigsaw模式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日照市岚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工程项目图纸 |
下篇 设计理论研究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
1.1.2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困境 |
1.1.3 工程实践的基础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概念 |
1.2.2 行政服务中心的分类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功能配置研究 |
2.1 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分析 |
2.1.1 使用群体的界定 |
2.1.2 使用群体的行为活动 |
2.1.3 使用群体的功能需求 |
2.1.4 现状功能问题总结 |
2.2 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单元的组成分析 |
2.2.1 办理单元功能构成 |
2.2.2 办公单元功能构成 |
2.2.3 服务单元功能构成 |
2.2.4 附加单元功能构成 |
2.3 行政服务中心各单元面积配比分析 |
2.3.1 面积调研样本概述 |
2.3.2 行政服务中心整体建设规模分析 |
2.3.3 行政服务中心各单元面积配比 |
2.4 行政服务中心功能配置策略 |
2.4.1 依据不同需求,完善使用功能多样性 |
2.4.2 合理控制面积配比,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空间系统组织研究 |
3.1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空间要素组织分析 |
3.1.1 不同空间的界定 |
3.1.2 空间的组织类型 |
3.1.3 模式适用度分析 |
3.2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功能要素组织分析 |
3.2.1 单一功能单元内部组织模式 |
3.2.2 不同功能单元组织方式 |
3.3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流线要素组织分析 |
3.3.1 交通流线分类 |
3.3.2 流线组织模式 |
3.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空间系统组织策略 |
3.4.1 适当进行空间整合,满足整体空间开敞度 |
3.4.2 遵循使用联系原则,保证功能组织合理性 |
3.4.3 合理组织各类流线,维持交通运行顺畅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公共空间物理环境研究 |
4.1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公共空间物理环境现状研究 |
4.1.1 相关评价标准 |
4.1.2 调研对象概述与数据测量 |
4.1.3 现状数据及问题分析 |
4.2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公共空间物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4.2.2 光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4.2.3 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4.2.3 样本建筑物理环境影响因素总结 |
4.3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公共空间物理环境设计策略 |
4.3.1 吸声为主控容为辅,稳定室内声环境 |
4.3.2 采光与遮阳并重,保证室内光环境 |
4.3.3 联合内外控制,维持室内风环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项目实践 |
5.1 项目概况与设计目标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设计目标 |
5.2 行政服务中心功能配置设计 |
5.2.1 项目功能配置设计 |
5.2.2 项目规模指标设计 |
5.3 行政服务中心空间系统组织设计 |
5.3.1 项目空间要素组合 |
5.3.2 项目功能要素组织 |
5.3.3 项目流线要素安排 |
5.4 行政服务中心公共空间物理环境设计 |
5.4.1 项目公共空间声环境设计 |
5.4.2 项目公共空间光环境设计 |
5.4.3 项目公共空间风环境设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工程实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测量工具汇总 |
附录2 具体测点及实测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开放式Windows环境网络机房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云计算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 ——以某智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项目为案例[D]. 汪茜.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开放式全自动化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探讨及实施研究[J]. 戴宝.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1(06)
- [3]基于雨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D]. 井智鹏. 扬州大学, 2021(09)
- [4]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金鑫,疏国会. 福建电脑, 2021(05)
- [5]嵌入式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曹富明.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6]高校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J]. 崔艺馨.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09)
- [7]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J]. 郭栩翔.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13)
- [8]基于ARM9和Zigbee的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张力监测系统研究[D]. 光昌.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9]基于Jigsaw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婷旭.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日照市岚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郑斯宇.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