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电厂煤仓间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剑恒[1](2021)在《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燃煤电厂输煤系统存在转段落差、设备运转、输送气流、设施老化和密封缺陷等因素,使散粒状煤炭在装卸、输送、筛分、破碎(或磨粉)、转运过程中,发生无规则的摩擦、碰撞、冲击或挤压等时,产生大量的生产性粉尘(主要是煤尘),在紊乱的诱导风作用下从输煤系统不严密处溢出,形成无组织排放的扬尘。煤尘不仅影响作业环境卫生,而且严重损害员工身心健康,还会造成设备损坏、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从理论可行性、安全可靠性、技术先进性、现场可操控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对燃煤电厂输煤系统常用的水喷淋抑尘降尘、旋风除尘、静电除尘、布袋除尘、干雾抑尘除尘等5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某燃煤热电厂A输煤系统转运站、输煤皮带、煤仓间、干煤棚、渣库和干灰库上的应用实践及运行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同时,对存在的复用水路喷嘴易堵塞、压缩空气管道易带水、输煤皮带机导料槽低碳钢材易腐蚀与磨损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改进措施,实践证明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可在起(抑)尘点形成浓而密的雾池,干雾颗粒可对粉尘颗粒进行有效吸附并聚结成团,实现在起尘点有效抑制粉尘的产生和溢出,抑尘除尘效率超过97%,对PM10呼吸性粉尘的去除效率达90%以上。此外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还有以下优点:(1)输煤系统转运站等作业场所的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不大于0.5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不大于1.00 mg/m3,有效降低了作业场所的煤尘浓度,从而减少粉尘职业危害、降低安全生产隐患、改善作业环境,为燃煤电厂抑尘除尘设施优化设计和提升改造提供了切实的实践佐证;(2)干雾抑尘装置耗水量是水喷淋装置的1%~10%,入炉煤的低位发热量下降了0.022%~0.028%、锅炉热效率下降了0.001 2%~0.002 4%,对锅炉燃烧和热效率基本没有影响;(3)此方法可减少输煤系统煤尘外溢量约80%、减少冲洗地面耗水量50%以上,降低了煤炭输送损耗和含尘污水、污泥(煤泥)处置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伟光[2](2020)在《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煤尘是燃煤发电厂存在的重要安全隐患之一。在发电厂生产中,输煤系统是保证电厂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是燃煤电厂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粉尘污染最为严重的场所之一。京能赤峰能源电厂使用的输煤系统中原有的除尘装置有主要包括布袋除尘器以及水激式除尘器,经过多年运行发现,这两种除尘器除尘效果均不理想,且除尘效果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在输煤转运点处,煤尘污染较为严重,污染严重超标,从而威胁燃料检修运行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文详细介绍了输煤系统产生的煤尘的机理以及新型除尘器的除尘技术和方法。针对化学抑尘剂、干雾抑尘以及无动力除尘三种新型除尘方法,描述了它们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对各种除尘系统的优缺点以及经济进行对比,无动力除尘方法具有非常明显优势,而且无动力除尘方法是发电厂总投入最小的一种除尘方法。本文对无动力除尘装置的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进行了说明。在无动力除尘设计上,对无动力除尘装置的主要结构中的回流管、大小孔均流孔板、导料槽以及喷嘴的设计进行了重点说明。本文在进行无动力除尘装置的设计应用后,进行粉尘排放浓度测试和分析。经过粉尘排放浓度对比试验可知,随着皮带上煤负载不断增加,煤粉出口浓度也不断提升,而除尘效率却不断下降。在相同负载下,随着时间推移,除尘效率不断减小。经过无动力除尘改造后,输煤系统的卫生状况良好,在试验中,煤粉浓度始终远低于60 mg/m3标准值,除尘效率始终高于99%标准值。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的意义对于本电厂意义是重大的,不仅降低了输煤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粉尘的危害性,同时也减少了生产成本,并且提升了机组自身节能减排的能力,进而节约了企业经济效益,为其它电厂无动力除尘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邹常富[3](2020)在《煤仓粉尘防治技术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煤仓生产工艺现状,提出了采用带式输送机整体密闭抽尘净化与转载落料点密闭干雾降尘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通过粉尘浓度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煤仓运输、转载、落料等各环节产尘的有效治理,煤仓口下风侧5 m作业人员通行的位置总粉尘浓度由480.8 mg/m3降至20 mg/m3,降尘效率达95.8%;呼吸性粉尘浓度从136.7 mg/m3降至12 mg/m3,降尘效率达91.2%,降尘效果较好,有效地解决了煤仓转载落料点的粉尘污染问题,为煤仓粉尘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刘彦龙[4](2020)在《热电厂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改造及工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烟气排放的粉尘、SO2和NOx等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前驱体,控制燃煤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已成为解决大气雾霾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降低煤耗和污染排放,是新时期大气污染控制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燃煤电厂烟气净化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涵盖了烟气脱硝、烟气脱硫和烟气除尘等内容,因此,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的系统开发,是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核心。本文针对SNCR+干法烟气脱硫+静电烟气除尘组合工艺,通过多环节改造、系统性优化,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烟气脱硝优化涉及循环物料系统、布风装置、二次风口、水冷屏和过热屏等环节,结合低氮燃烧改造,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后NOx排放浓度从均值80mg/Nm3降低到50mg/Nm3以下。烟气脱硫优化涉及燃料品质控制、炉内烟气脱硫以及湿法烟气脱硫等环节,通过加装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SO2浓度从均值700mg/Nm3降低到均值11mg/Nm3。烟气除尘优化包括烟气除尘工艺路线的选择、CEMS(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改造及烟尘浓度控制等内容,通过湿式电烟气除尘改造措施,烟气尘浓度从20mg/Nm3降低到5mg/Nm3以下。经过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的具体实施和实践后,燃煤电厂SO2排放总量降低了65%以上,NOx的排放总量下降了一半左右,烟尘排放总量降低了80%以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都得以极大地提升。这不仅对本热电厂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其它热电厂的优化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汪夤琨[5](2017)在《XXQ电厂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年来,我国经济都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居民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电力供应却不能完全匹配用电需求。导致用电高峰期大多只能保证居民用电,一些高耗能的工厂被迫停产,用电不稳定,由于用电量的增加使得电压时高时低,给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不便。由于我国的一次能源仍然是煤,煤的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目共睹。随着我国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重污染的工厂纷纷关闭,迫切需要整合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集中进行供热和供电,以减少环境污染的压力等。长期以来,XXQ电厂所在的YZJ工业区和NJ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热用户多、热负荷大,其供热范围内热负荷增长和电力负荷增长迅速,原有的XXQ电厂的负荷已经难以满足其工业和居民需求。为适应对市区改善环境污染状况的要求,考虑到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XXQ电厂准备在一期建设2×60MW机组的基础上进行二期扩建,扩建一台12.5万千瓦抽汽式供热机组和一台2.5万千瓦背压式供热机组,配置两台450吨/时煤粉锅炉。本文基于XXQ电厂二期扩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指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对项目可行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XXQ电厂扩建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项目的介绍,深入分析了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并对热负荷、电力负荷需求和节能需求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XXQ电厂扩建项目的技术进行研究,重点对项目取水技术进行论证,给出了项目的具体技术方案,重点对项目的环保进行了评估。第五章对XXQ电厂扩建项目经济和风险研究,对项目进行了投资估算,并进行了财务分析,接着对项目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对项目进行了风险研究,为进行有效的风险应对提供指导。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1)针对XXQ电厂扩建项目的具体项目特征,对项目的热负荷需求、电力负荷需求和节能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了需求特征并预测了具体需求,可为项目的后续建设提供基础。(2)针对XXQ电厂扩建项目的具体特征,给出了项目的具体技术方案,重点对项目的环保方案进行评估,进而为项目的技术设计提供了指导。(3)对XXQ电厂扩建项目的具体经济进行了分析,具体在投资估算、资金筹集、敏感性以及风险的分析,可为其他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借鉴。
陈薇,马团生[6](2017)在《“一厂两站”布置在城市火电厂总平面布置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火力发电厂总平面布置在满足外部接口、工艺流程等一般性要求前提下,设计创新性须立足于城市规划,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将电厂核心区和贮煤区异地布置,实现煤粉尘全隔绝的“一厂两站”模式,为火电厂总图布局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李元昊,殷结峰,王军,齐全[7](2017)在《干雾抑尘在火电厂扬尘治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对火电厂烟尘污染物的排放指标控制越来越严格,但未经燃烧的原煤颗粒所带来的扬尘污染也不容小觑。输煤系统的扬尘问题不仅涉及到生产安全和环境卫生,更与电厂运行人员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结合某火电厂输煤系统改造工程的实例,介绍了干雾抑尘装置在电厂扬尘治理的技术路线以及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通过方案对比与多个电厂应用案例分析,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火电厂扬尘治理技术的前沿内容,希望对以后的工程实施起到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陈辉[8](2017)在《火力发电厂无动力除尘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尘超标一直是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电厂的安全生产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输煤系统的粉尘治理问题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针对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运行时粉尘超标的问题,对输煤系统粉尘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而提炼出了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治理的关键点。基于粉尘治理的关键问题,阐述了传统输煤系统抑尘除尘技术,发现传统的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在控制燃煤流动速度上有设计结构上的缺陷以及采用常规除尘设备在除尘效果以及运行维护上有其局限性,因此,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推广。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抑尘除尘技术,即无动力抑尘除尘技术。进而本文将无动力抑尘除尘技术与传统的输煤系统抑尘除尘技术进行综合的经济技术比较,体现了无动力抑尘除尘技术在输煤系统安全生产、系统匹配、工程效益、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经济技术优势。最后,本文对不同火力发电厂的无动力除尘的工程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展示了无动力真空除尘在工程应用中具有投资少、除尘效果好、维护成本低、使用安全可靠、技术新颖合理、无需人工操作、无二次污染等技术优点。从而论证了无动力抑尘除尘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粉尘治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
李爱华[9](2014)在《浅谈锅炉输煤系统粉尘超标的治理》文中认为针对某热电厂2×25 MW机组输煤系统运行时粉尘大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落煤管导煤槽处、振动格筛处、输煤皮带机头部落煤口处、犁煤器落煤口处粉尘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方法,解决了粉尘超标的问题。
王士然,杨光红,曾奇兵[10](2013)在《某热电厂输煤系统粉尘污染治理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评价某热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设施的防护效果,从职业病防护角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建议,以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检测内容包括粉尘(总尘)浓度、分散度、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及除尘系统罩口控制风速。[结果]粉尘游离SiO2含量为4.6%~7.4%,平均为6.0%,该厂输煤系统粉尘类型确定为煤尘;粉尘分散度为<5μm的粉尘占77.0%。治理前,粉尘作业点总尘浓度均超过卫生标准限值,超标率达100.0%;治理后,粉尘浓度超标率下降,但仍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为40.0%;超标作业点分别为翻车机房、煤场、碎煤机旁、犁煤器旁,超标工种主要有螺旋卸煤机操作、碎煤机操作、煤仓间操作。吸尘罩罩口风速检测表明,碎煤机、煤仓间吸尘罩风速偏小,未达到设计值。[结论]该热电厂对粉尘作业场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防护效果,粉尘污染状况明显好转,但仍然存在超标作业场所,粉尘防护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热电厂煤仓间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电厂煤仓间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燃煤电厂煤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抑尘措施 |
1.1 燃煤电厂煤尘产生的主要原因 |
1.2 燃煤电厂煤尘的主要危害 |
1.3 燃煤电厂输煤系统的主要抑尘除尘措施 |
2 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及效果 |
2.1 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原理和装置组成 |
2.2 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 |
2.2.1 在破碎机转运站上的应用 |
2.2.2 在输煤皮带上的应用 |
2.2.3 在干煤棚、渣库和干灰库上的应用 |
2.3 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装置的优化改进 |
2.3.1 水路和气路的过滤装置 |
2.3.2 输煤皮带机导料槽优化改进 |
2.3.3 干煤棚、渣库和干灰库出口的喷雾抑尘效果受外界干扰 |
2.4 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效果 |
2.4.1 降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减少粉尘职业危害 |
2.4.2 避免煤尘自燃和爆燃,降低安全生产隐患 |
2.4.3 减少煤炭喷水量,降低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
2.4.4 减少煤炭损耗等,降低生产成本 |
3 结束语 |
(2)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煤系统粉尘治理的现状 |
1.2.2 粉尘治理的技术方法 |
1.2.3 无动力除尘装置与其它类型除尘器主要区别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型除尘系统及除尘系统选型 |
2.1 新型除尘系统的分类 |
2.1.1 化学抑尘剂抑尘方法 |
2.1.2 干雾抑尘方法 |
2.1.3 无动力除尘系统原理及结构 |
2.1.4 各种除尘系统优缺点比较 |
2.2 除尘系统经济对比及选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厂输煤粉尘的产生和原输煤系统结构 |
3.1 输煤系统中产生的粉尘 |
3.1.1 输煤系统中产生粉尘原因 |
3.1.2 粉尘带来的影响及其危害 |
3.1.3 输煤除尘解决方法 |
3.2 传统输煤系统原理及结构 |
3.2.1 输煤系统整体结构 |
3.2.2 传统除尘技术方法 |
3.3 改造前原除尘系统 |
3.3.1 改造前原除尘器结构 |
3.3.2 无缓冲床 |
3.3.3 原除尘器除尘效果不显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 |
4.1 设备设计规范 |
4.1.1 设备设计规范参数参数 |
4.1.2 环境条件 |
4.1.3 技术要求 |
4.1.4 除尘器本体要求 |
4.1.5 设备材料要求 |
4.1.6 电气、仪表和控制要求 |
4.2 无动力除尘装置结构设计 |
4.2.1 无动力除尘装置主要装置零部件设计参数依据 |
4.2.2 回流管 |
4.2.3 大、小孔均流孔板 |
4.2.4 导料槽 |
4.2.5 喷嘴 |
4.2.6 无动力除尘整体结构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粉尘排放浓度测试原理及试验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规程中的测量仪器 |
5.2.1 固体式粉尘测量仪 |
5.2.2 测量仪测量原理 |
5.2.3 测量仪特性 |
5.2.4 测量仪技术参数 |
5.2.5 测量仪的标定 |
5.3 测量浓度试验及分析 |
5.4 改造前后数据对比 |
5.5 改造后的无动力除尘装置现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煤仓粉尘防治技术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仓生产概况 |
2 煤仓粉尘防治技术 |
2.1 带式输送机整体密闭抽尘净化 |
2.2 转载落料点密闭干雾降尘 |
2.3 在线监测监控技术 |
3 煤仓粉尘治理效果分析 |
4 结语 |
(4)热电厂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改造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热电厂烟气净化的意义 |
1.2 热电厂现状 |
1.2.1 热电厂工艺流程 |
1.2.2 锅炉及其燃烧系统 |
1.2.3 现有脱硝脱硫除尘系统 |
1.3 现有净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系统优化的意义 |
第二章 烟气脱硝系统优化 |
2.1 脱硝工艺选择 |
2.2 脱硝改造 |
2.2.1 脱硝改造整体方案 |
2.2.2 循环物料系统改造 |
2.2.3 对布风装置改造 |
2.2.4 对二次风口改造 |
2.2.5 水冷屏和过热器 |
2.3 改造前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对比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烟气脱硫系统优化 |
3.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改造 |
3.1.1 烟气脱硫原理 |
3.1.2 烟气脱硫塔设计 |
3.1.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主要参数 |
3.1.4 烟气脱硫废水氨氮回收处理 |
3.2 燃料选取 |
3.3 改造后烟气脱硫塔对比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烟气除尘系统优化 |
4.1 烟气除尘路线比选 |
4.1.1 工艺路线方案的选择 |
4.1.2 湿式电烟气除尘器优点 |
4.1.3 类型对比 |
4.2 湿式电烟气除尘器设计及安装 |
4.2.1 湿式电除尘器设计 |
4.2.2 电源及电动机状况 |
4.2.3 电烟气除尘系统内测量仪表及配件的要求 |
4.3 烟气除尘系统改造及运行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低排放改造后的效果 |
5.1 污染物净化效率 |
5.2 经济效果 |
5.3 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
5.4 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厂界周边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XXQ电厂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2 项目可行性理论概述 |
2.1 项目概述 |
2.2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
2.3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
3 XXQ电厂扩建项目需求分析 |
3.1 XXQ电厂扩建项目简介 |
3.2 XXQ电厂扩建项目市场需求及前景分析 |
3.3 XXQ电厂扩建项目热负荷需求分析 |
3.4 XXQ电厂扩建项目电力负荷需求分析 |
3.5 XXQ电厂扩建项目节能需求分析 |
4 XXQ电厂扩建项目技术方案论证 |
4.1 XXQ电厂扩建项目取水技术论证 |
4.2 XXQ电厂扩建项目技术方案 |
4.3 XXQ电厂扩建项目环境保护评估 |
5 XXQ电厂扩建项目经济与风险分析 |
5.1 XXQ电厂扩建项目投资估算 |
5.2 XXQ电厂扩建项目经济指标分析 |
5.3 XXQ电厂扩建项目敏感性分析 |
5.4 XXQ电厂扩建项目风险分析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一厂两站”布置在城市火电厂总平面布置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站址概况 |
2 渑池电厂“一厂两站”总平面布置研究 |
2.1 厂区总体规划 |
2.2 “一厂两站”布置格局及其特点研究 |
2.2.1 “一厂两站”布置格局 |
2.2.2 “一厂两站”布置格局特点 |
3 “一厂两站”布置格局在富平热电厂总平面布置中的应用 |
3.1 项目概况 |
3.2 富平热电厂总平面布置特点 |
3.2.1 电厂总体规划 |
3.2.2 “一厂两站”布置格局在富平热电厂总平面布置中的应用 |
3.2.3 “一厂两站”布置格局在富平热电厂总平面布置应用中的优势 |
4 结语 |
(7)干雾抑尘在火电厂扬尘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某火电厂输煤系统扬尘治理改造背景 |
1.1 电厂介绍 |
1.2 项目改造必要性 |
1.3 项目现状 |
2 输煤系统扬尘分析 |
3 传统扬尘治理技术的弊端 |
3.1 喷水 (蒸汽) 降尘 |
3.2 旋风除尘器 |
3.3 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 |
4 干雾抑尘技术简介 |
4.1 抑尘机理 |
4.2 装置组成 |
5 火电厂扬尘治理技术应用情况调研 |
6 电厂改造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 |
6.1 改造方案 |
6.2 公共配套设施 |
6.3 改造效果 |
6.4 经济分析 |
7 结束语 |
(8)火力发电厂无动力除尘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燃煤转运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除尘方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传统输煤系统抑尘除尘技术 |
2.1 输煤系统粉尘产生机理 |
2.1.1 粉尘分类及危害 |
2.1.2 输煤系统粉尘产生原因分析 |
2.2 传统输煤系统粉尘治理的措施 |
2.2.1 传统输煤系统燃煤转运 |
2.2.2 输煤系统常规除尘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动力抑尘除尘技术 |
3.1 火力发电厂无动力除尘转运方式 |
3.1.1 无动力除尘转运原理 |
3.1.2 无动力除尘转运降低粉尘的方式 |
3.2 火力发电厂无动力除尘装置 |
3.2.1 无动力除尘装置系统构成 |
3.2.2 无动力除尘装置结构特点 |
3.2.3 无动力除尘装置原理 |
3.2.4 无动力除尘装置工艺流程 |
3.2.5 无动力除尘装置特点 |
3.3 无动力除尘转运与传统输煤转运技术方案对比 |
3.3.1 两类转运站配置及功能对比 |
3.3.2 两类转运站现场效果实例对比 |
3.3.3 两类转运站技术方案实例对比 |
3.4 无动力除尘转运与传统输煤转运经济性对比 |
3.4.1 无动力除尘转运与传统输煤转运投资比较 |
3.4.2 无动力除尘转运与传统输煤转运年动力消耗比较 |
3.4.3 无动力除尘转运与传统输煤转运经济比较结论 |
3.4.4 常规除尘器与无动力除尘的综合指标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动力除尘技术的工程应用 |
4.1 无动力除尘的工程应用实例 |
4.2 输煤系统的无动力除尘改造技术经济对比 |
4.3 输煤系统的无动力除尘改造评价 |
4.4 无动力除尘的工程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浅谈锅炉输煤系统粉尘超标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输煤系统流程 |
3 粉尘超标的危害 |
4 粉尘超标的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 |
4.1 落煤管导煤槽处粉尘污染 |
4.1.1??原因分析 |
4.1.2??治理方法 |
4.2 振动格筛处粉尘污染 |
4.2.1??原因分析 |
4.2.2??治理方法 |
4.3 输煤皮带机头部落煤口处粉尘污染 |
4.3.1??原因分析 |
4.3.2??治理方法 |
4.4 犁煤器落煤口处粉尘污染 |
4.4.1??原因分析 |
4.4.2??治理方法 |
4.5 粉尘污染的其他原因及治理 |
5 治理效果 |
(10)某热电厂输煤系统粉尘污染治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1.1 原防尘措施 |
1.1.2 粉尘污染治理工程措施 |
1.2 方法 |
1.2.1 评价方法 |
1.2.2 采样和检测 |
1.3 仪器设备 |
2 结果 |
2.1 输煤工艺流程及粉尘产生部位 |
2.2 粉尘分散度和游离Si O2含量 |
2.3 粉尘浓度 |
2.4 吸尘罩罩口风速 |
3 讨论 |
四、热电厂煤仓间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米级干雾抑尘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J]. 吴剑恒. 电力学报, 2021(04)
- [2]电厂输煤无动力除尘装置改造设计与工程应用[D]. 李伟光. 吉林大学, 2020(03)
- [3]煤仓粉尘防治技术应用与研究[J]. 邹常富. 煤炭技术, 2020(06)
- [4]热电厂烟气脱硝脱硫除尘系统改造及工程实践[D]. 刘彦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5]XXQ电厂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D]. 汪夤琨.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6]“一厂两站”布置在城市火电厂总平面布置中的研究与应用[J]. 陈薇,马团生.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S1)
- [7]干雾抑尘在火电厂扬尘治理中的应用[A]. 李元昊,殷结峰,王军,齐全. 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 2017
- [8]火力发电厂无动力除尘应用[D]. 陈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2)
- [9]浅谈锅炉输煤系统粉尘超标的治理[J]. 李爱华. 电力安全技术, 2014(08)
- [10]某热电厂输煤系统粉尘污染治理效果分析[J]. 王士然,杨光红,曾奇兵.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07)
标签: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 烟气脱硝论文; 干雾抑尘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