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被拉得很瘦

乌克兰军队被拉得很瘦

一、乌克兰军队捉襟见肘(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1](2021)在《论平时海洋法下海军“灰色地带行动”》文中指出

刘威[2](2021)在《俄乌边境冲突始末及背后的博弈》文中认为2021年2月,乌克兰漩涡再现,俄乌双方在边境厉兵秣马,战况一触即发。随着大国的介入,俄乌边境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俄乌边境局势复杂紧张擦枪走火,地区冲突升级。2021年2月以来,先是"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2014年5月12日自行宣布独立,但未得到乌克兰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警察负责人遭遇刺杀,随后乌克兰强力部门人员动用迫击炮射击戈尔洛夫卡市、顿涅茨克郊区,

白云居士[3](2021)在《乌克兰战鼓急》文中提出战云密布在沉寂了几年之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再次战云密布,乌克兰政府近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和装备调动,已经有7个旅的部队东移,近期乌克兰第72机械化旅已经率先抵达顿巴斯的卢甘斯克地区,该旅是乌军中装备较好战备程度较高的主力部队,装备有T-64主战坦克、BMP-2步兵战车、2S1自行榴弹炮、BM-21"冰雹"火箭炮等装备,另外还有一个第10旅也在调动中,预计将作为预备队使用。同时乌克兰的导弹部队也已经进驻克里米亚半岛附近的新奥列克西伊夫卡镇,在该地区部署了OTR-21"圆点"弹道导弹,这种长射程武器显然对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俄军是个现实威慑。这次新增部队相当于2个集团军规模,大约1000辆坦克,

程可凡[4](2021)在《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盟政治依然在国际政治光谱中占据重要位置,结盟依然是不少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大国选择的交往模式。在共同挑战不断增多、利益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结盟这个曾经被中国和俄罗斯多次实践过的“老套路”,再次成为双方不得不直面的“新话题”。对于中国不断壮大的自身体量和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不结盟政策是提供动力的“长生药”,还是制造障碍的“紧箍咒”?对于致力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来说,结盟政治在其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俄如何把握彼此关系,才能确保友谊的航船行稳致远?中俄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最合适、最持久、最经得住考验的相处之道?对中俄两国和中俄关系来说,结盟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回答上述问题,不仅与中俄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密切相关,还将实质性地牵动大国关系和整体国际关系的互动调整,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大变局的演变方向。因此,认真细致梳理中俄关系,深入透彻地研究其中的结盟问题,将有助于全面客观认识俄罗斯对外战略,特别是准确理解其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对外政策核心要义的理解,做到历史地、现实地和前瞻地把握好中俄关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大势,确保中俄关系始终沿着正确和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这对于我国妥善运筹大国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抓牢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打造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结盟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衡量国家间关系水平的重要标尺。一部国际关系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结盟政治史。无论是数千年前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是高度繁荣的现代文明,结盟都像一只无形的手,导演着国与国之间的聚合离散,决定着世界力量的分化组合,影响着国际社会的阴晴圆缺。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当今时代,结盟这一概念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已明显具有“落后性”,显得陈旧过时。在国际社会疾呼多极化和民主化的背景下,要求一国无条件服从另一国的利益显然已经难以做到,即便在迄今最先进、最成功的美国同盟体系中,美国与欧洲及亚太盟友的裂痕也在不断增多,根本分歧仍在于一个“利”字,即到底是尊重盟国的利益,还是服从美国的利益?因此,结盟政治现在的路并不好走,未来之路也注定艰辛。那么,除了结盟之外,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是否存在能够更平衡地处理彼此利益关系、更充分地满足彼此发展需要的相处之道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世界是多彩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式本来就没有统一范式。本文不主张中俄结盟,认为结伴而不结盟才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模式,这既是两国交往的经验总结,也是两国的现实国情及中俄关系发展的长远需求所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彼此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核心价值契合了时代的精神和发展大势。中俄关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静止,而是变化的,是根据形势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一对活的大国关系,特别是在双方关系水平发展到如此高水平的今天,经验和成绩已然丰硕和显着,但问题和挑战也相当严峻和突出。中俄关系已进入新时代,如何才能行稳致远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严肃对待的问题。正因如此,中俄关系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开拓创新,在开展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上创造更多亮点和突破,走出一条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路。本文尝试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结合相关理论观点的同时,把研究重点放在中俄各自对外政策和中俄关系的形成、性质和特点上来,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聚焦中俄结盟问题。本文的创新和特色在于尝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把俄罗斯、中国和中俄关系三个视角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呈现一个全景式的图景,并且在充分论证的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从传统结盟理论入手,梳理传统结盟理论的基本观点,厘清结盟的基本概念,归纳结盟存续的条件和影响结盟的主要因素。第二章对美国同盟体系进行研究,在梳理美国同盟思想的演变和同盟体系建立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全球同盟体系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第三章分析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外战略,以全面梳理俄罗斯对外战略为背景和基础,研究俄罗斯结盟政治的主要动因、主要特点和主要实践,进一步理解俄罗斯对外结盟的战略考量和原则。第四章论述中俄关系与历史上的中俄(苏)结盟,通过梳理事件经过,分析失败原因,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第五章阐述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华政策,通过梳理俄罗斯对华政策演变及其特点,进一步理解俄罗斯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进而分析俄罗斯与中国结盟的可能性。第六章主要论述中俄关系与中国对外战略,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思想的影响为切入点,梳理中俄关系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影响,分析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着重从双边关系的视角进行全面分析,阐述中俄关系的性质特点,指出其存在的对结盟的阻碍因素,提出结伴而不结盟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模式的核心观点,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提出建议。

小雨(UMURZAK KYZY MYRZAGUL)[5](20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研究》文中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阶段,苏联遭受巨大损失,大片领土沦丧,被德军占领的地区包括:波罗的海诸加盟共和国(Прибалтик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орусскийССР)、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инскийССР)以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СФСР)的西部地区。苏联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煤矿、化工行业和机器制造工业,全苏联主要的食品工业与其它轻工企业也落户于此,并且,当地还拥有大量发电厂。此外,为国家供应粮食、甜菜、向日葵和畜牧产品的集体和国营农场损失惨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地区被敌军占领。据统计,战前有8000万苏联人在被占领土上生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对身处战区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民以及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业的命运感到担忧。因此,在战争爆发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ПолитбюроЦК)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采取措施,将民众、工业和农业企业、交通工具内迁到后方地区。1941年6月24日,根据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有关决议,苏联政治局决定成立“疏散委员会”(Советпоэвакуации),以指导工业、农业设施和城市农村人口的内迁工作。1941年7月至11月,在东部地区重建的工业企业总数不少于1523家,其中308家内迁到中亚。战争初期,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尽快安置从苏联西部后撤下来的各种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内迁到上述地区是从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考虑的。军事方面的考量是,敌人的陆军和空军短时间内不能抵达这些地区,而在经济方面,国家考虑的内容包括:接纳这些企业地区的经济潜能、他们在战前的基础设施发展程度和骨干人员的储备水平。随着大批轻、重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内迁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工业部门在当地开始建立。在二战期间,内迁到中亚的工业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此外,因为内迁企业的重建,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创建了工业化的基础,与1940年相比,当地1941年工业产品增产1.2倍,1943年增产1.4倍。由于投送前线的人员增加,又要安置大量内迁来的生产企业,后方共和国政府和各地区机关面临劳动人员短缺问题,需要补充新的工人骨干参加工业生产。为保证工业人员数量充足,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不仅吸收城市居民,而且也使用农村居民。实际上,从敌占区大规模内迁工业企业和居民也是一种大型组织和生产措施。虽然,1941年至1942年的内迁过程有所不足,但还是达到了基本目的,保障苏联平民的人身安全不受法西斯侵犯,工业和农业企业顺利内迁到苏联东部地区,并开启新的生产事业。尽管战时内迁工作持续时间较短,但这是一件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苏联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不仅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而且从文化和社会视角上来看同样如此。

王钦懿[6](2020)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文中研究表明自互文性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互文性研究逐渐在中国掀起了研究热潮,为我们探究文本的结构,语言与社会语境的相互建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互文性研究逐渐呈现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引起了修辞领域和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共同关注。但是,与国外相比,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仍然较短且不够深入,往往驻足于对互文性的界定和互文手段的描述,尚未获得系统的理论层面的理解与阐释,围绕政治文本互文性作用机制的讨论尚不多见。可见,政治文本互文性研究是扩展政治语言学和互文性问题领域的有利视角。由于互文性这个定义自身蕴含的巨大思想性,以及发展历史上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互文性的研究视角的不同,导致互文性成为使用最广且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互文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互文形式的描述和词源的分析,只有摆脱纯粹的客观主义描写,才能深入剖析互文性的实质。本研究引介语言文化学中的先例现象理论和语言个性理论,结合以批评话语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视角、跨学科的互文性分析框架,既包括微观层面上互文手段的描写,也涵盖宏观层面上社会语境与互文性的相互影响和建构研究,旨在探究互文性与社会事实和政治现实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1世纪对俄罗斯和世界至关重要的两位领导人——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演讲文本作为语料,共收集普京政治演讲文本316篇,共522780词,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206篇,共372097词。经过识别与提取后,获得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本349个,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本166个。本研究旨在解决下列三个问题:(1)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呈现何种特征和异同?(2)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构建了怎样的政治现实?(3)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功能有哪些?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共时与历时研究,整合了政治文本互文性与俄罗斯领导人语言个性的分析框架,并对引文进行了联想实验,阐释了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异同,剖析了俄罗斯的普梅权力“双子星”的权力中心与外交战略。研究表明:(1)互文性的描写与阐释:研究发现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的源文本既有相同又有异同之处。普京主要使用源自文学、政治和历史类型的互文本;源自20世纪的互文本较多;主要源自俄罗斯民族文化;多出现于记者会的话语类型;话语主题集中分布在国际关系与政策、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上。通过对比普京三个任期互文性的疏密度以及与文本主题的关系,研究发现,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与该任期下普京的政治优先方向有关,不同政治主题的文本中互文本的数量和类型不同。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互文性呈现以下特征:源文本除了文学、政治和历史之外,源自哲学和法律的互文本所占的比值也较高;源自20世纪的互文本较多;主要源自俄罗斯文化;多出现于论坛演讲的话语类型;话语主题集中分布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的话语主题上。研究进一步发现,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互文性集中于经济主题的文本中,梅德韦杰夫侧重于经济机构、制度的整合与重建。而担任总理期间,互文性在内政规划主题的文本中密度较高,侧重国家治理,制度的改革等。对互文性的选择需符合身份才能获得认同,因此,互文性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是政治家建构形象的言语策略。可见,互文性的作用形式与表现手段多样,与普梅二人政治重心的不断迁移密切相关。(2)互文格:本研究建立了互文格的综合分析框架,结合显性和隐性互文性进行分析。隐性互文性包含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隐性互文性的研究同时能发现该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价值观与文化知识。通过对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批评分析,研究发现,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互文格的共性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互文格均为历史类型的先例情境。先例情境作为民族文化信息的最小浓缩形式,蕴含着对善与恶的评价标准。因此,使用先例情境可以不见行迹地影响受话人的意识形态,对相应政治观点在文本的“表面之下”进行“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传递着政治主体隐含的意识形态,建构社会体系的评价标准。不同点是梅德韦杰夫更侧重于使用的互文格为引文。互文性的选择与使用体现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话语特色。(3)社会语境:本研究引介了互文本库与互文能力的概念,对语言个性认知层与语用层进行了分析,勾勒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互文本库,解读普梅“双核时代”的政治轨迹,以及二人在政治价值观和历史观上的不同。普京侧重于使用源自文学、政治、历史领域的互文本。普、梅二人执政初期的历史环境不同,导致政治路线与需求不同,均体现在政治文本的语言个性上。语言个性即是人的个性。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普京侧重稳定自己的权力和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较多选择先例情境等互文格。梅德韦杰夫对普京的政治思想既有继承又有个人特色。他偏重于使用源自法律、经济和科学领域的互文本,体现其重视法律和民主的政治观,揭示了梅德韦杰夫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观念。通过对互文能力的研究发现,政治主体根据受话人的语言文化共同体类型对互文性进行语用预设,以便更有效地达成政治目的。作为再现事实的方式,话语在政治文本中,互文能力体现了政治主体根据不同政治语境和目的选择互文本的能力,借助互文性所蕴含的伴随意义与评价功能,阐释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互文性构建的外交关系。从互文性的角度洞悉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政治观与外交关系,有利于剖析俄罗斯未来发展走向,对我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行建构。本研究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上,本研究在政治语言学框架内,将互文性与语言文化学、重新语境化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了普梅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差异与原因。在以往研究中,国内学者多针对引文进行互文性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西方与俄罗斯的互文性表现手段,基于对互文性和先例现象两个概念的对比与剖析,提出了互文性的分类,弥补了隐性互文性研究的不足。分析表明,在政治文本中隐性互文性是主要的互文方式,也是政治主体用于掌控意识形态和达成政治动机的主要互文手段。基于此,提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从互文性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展开了讨论。对互文性理论和政治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补充。第二,在方法上,批评话语分析历来以过于主观受到质疑,因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联想实验的研究方法,用客观的数字和试验结果弥补了这一不足。此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避免了主观分析可能带来的偏差,还印证了研究框架的有效性,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扩展了互文性的研究思路。同时,首次引介了互文本库与互文能力的概念并结合语言个性理论,深化了对政治文本互文性运作机制的研究。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思路。第三,在实践上,以往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多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物,针对政治文本互文性的研究较少,对俄语政治文本互文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仅有的针对俄语政治文本的研究中,多以普京文本为参照。本研究选取了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演讲文本作为研究语料,这两位领导人是21世纪以来对俄罗斯,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导人,普梅的双驾马车共同驾驶了将近20年。因此,剖析二人的政治思想与治国实践,对于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可能获得一定的启示。

刘成[7](2020)在《20世纪30至60年代苏联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迁移是社会变迁的直观体现,它对不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塑造作用十分显着,也是同社会政治稳定紧密相关的问题之一。中亚地区在20世纪30至60年代作为原苏联的五个加盟共和国,经历了从政治形态到社会结构全方位的变化,就中亚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古老、相对原始的社会传统而言,能够促成这种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对富农的强制性迁移到卫国战争时期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边疆少数民族向中亚的迁移,再到“处女地运动”时期大量劳动力赴中亚垦荒,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对中亚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对这一时期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亚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历史特点。本文根据迁移性质、模式和数量等特点,将20世纪30至60年代中亚地区的人口迁移活动分为流放富农、卫国战争和垦荒运动三个主要时期,结合一定的统计数据及资料,希冀能更加清晰、立体地反映人口迁移给中亚地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张程[8](2019)在《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欧盟已经从地区一体化组织发展成了全球经济行为体与重要政治角色。但寻根溯源,经济利益并不是欧洲一体化的本源性动力,是西欧的安全诉求、防务战略推动着欧洲从分裂走向了联合。然而,作为一体化的起点与最初的目标,防务领域却成为了欧洲一体化的“落后生”: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仍停留在“战略自主”阶段,防务政策的决策程序至今没能挣脱政府间主义的把控。由于缺少共同预算,承载了诸多希望的战斗群概念最终仅成了一个摆设。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经历了“圣·马洛声明”之后的辉煌,亦遭受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52%的民众赞成脱欧。这一结果让不少“欧洲派”人士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春天来了”。然而,英国真的是导致欧洲防务一体化举步维艰的罪魁祸首吗?欧盟与北约有22个共同成员国,两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欧盟为什么要撇开北约另起炉灶?欧盟建设独立军事力量以来,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分歧愈加凸显。特朗普甚至声称要退出北约,美国真的会退出北约吗?跨大西洋关系又将走向何方?本文认为,单纯从“国际权力体系”的角度出发,很难发现和平环境中导致欧盟防务合作失败的真正原因。因此,本文采取了自由政府间主义视角,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分析、论述与调整,将这个偏重于经济一体化的多因理论框架应用到了防务一体化的研究中。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与政府的主导地位,文章亦在理论中引入了影响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经济变量,搭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虽然本研究仍将地缘政治利益作为一国防务政策的目标,但剔除了防务政策的“高级政治”属性,将防务一体化视为成员国在非强制性、信息充足的欧盟政府间谈判中取得的累加性成果,通过分析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相对博弈权力与博弈战略,对上述问题试做回答。本文以欧洲防务合作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欧洲国家在冷战时期、冷战后与英国脱欧公投后三个时期中,分别以西欧联盟、欧盟为制度载体的防务一体化进程,对其每一阶段中防务合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与特征进行了析论。而后,本文运用一体化偏好密度决定谈判结果、塑造一体化进程的逻辑框架,分析了成员国的地缘政治目标与国防工业利益,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派”、支持德国与法国的“欧洲派”、坚持务实主义政策的中东欧国家和爱尔兰等中立国家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以此作为分析防务一体化相关谈判结果(西欧联盟的复苏、战斗群概念和欧洲国防工业指令等)的核心变量。最后,本文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北约与欧盟关系,将北约视为一种改变欧盟成员国博弈权力的“深化联盟”策略,探讨了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以及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差异与较低的偏好密度是欧洲防务合作屡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和平环境中,成员国地缘政治目标的重合范围小,安全利益亦不受盟国政策外部性的严重影响。各成员国在欧盟防务谈判中的博弈空间较小,实施旁支付、议题联系的意愿与余地均不足,谈判也不容易取得成果。由于防务政策的特殊性,防务一体化成为了法国、德国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两国无法在谈判中以单边替代政策、“结盟替代”策略威胁对手就范,只能通过妥协换取对方的支持。因此,欧洲防务一体化成果中更多体现了“大西洋派”等国家的偏好。再者,国防工业合作、军事力量共享的经济效益虽然对成员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依赖欧洲市场的法国、德国的影响较明显,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整体作用尚不显着。英国的退出虽然为欧洲防务合作提供了动力,但对防务一体化的影响弊大于利。欧盟不仅失去了一个军事大国、核大国,更失去了一座跨大西洋关系的桥梁。英国离开后,法国、德国将从“战友”转变为统一又对立的微妙关系。欧盟权力体系的重塑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引发的动荡可能减少成员国的防务合作意愿。虽然欧盟与北约的成员国大部分重叠,但由于成立背景、主导力量、运行机制、甚至基本章程上的差异,这两大组织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美国的军事实力与在北约中的霸主地位,欧盟在防务问题上难以真正撇开北约,实现独立。北约作为“大西洋派”国家在谈判中的“深化联盟”策略,为这些国家提供了额外的谈判筹码,这也使欧洲防务合作更难达成。本文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北约的防务地位不会动摇,“互补”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发展的核心原则。

张树锟[9](2019)在《乌克兰是否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9年4月21日举行的乌克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喜剧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以73.22%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击败了波罗申科成功当选乌克兰总统,并于5月20日举行就职典礼。就在今年初,前总统波罗申科为了谋求连任,转移国内矛盾争取民意、展示对俄强硬立场,提高得票率,还在刻赤海峡主动挑起事端。乌克兰海军2艘炮艇和1艘拖船组成的编队,

刘振波[10](2019)在《乌克兰安全局研究》文中提出

二、乌克兰军队捉襟见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克兰军队捉襟见肘(论文提纲范文)

(2)俄乌边境冲突始末及背后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俄乌边境局势复杂紧张
俄乌冲突背后的原因
结语

(3)乌克兰战鼓急(论文提纲范文)

战云密布
俄罗斯的四面围城
美国民主党的反俄攻势

(4)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中心观点、创新及主要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结盟理论的内涵与方法
    第一节 结盟的定义及动因
    第二节 影响结盟的因素
    第三节 结盟存续及局限
    小结
第二章 以美国同盟体系为代表的现行国际同盟体系实践
    第一节 美国同盟思想的演变及同盟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美国同盟体系的功效及制约因素
    第三节 当前美国同盟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小结
第三章 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外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思想基础和现实环境
    第二节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俄罗斯结盟政治的动因及特点
    第四节 俄罗斯结盟政治的实践
    小结
第四章 中俄关系与历史上的中俄(苏)结盟
    第一节 《中俄密约》的签订与中俄结盟
    第二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和中苏结盟
    第三节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同盟的破裂
    小结
第五章 结盟政治与俄罗斯对华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俄罗斯对华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俄罗斯与中国结盟的可能性
    小结
第六章 中俄关系与中国对外战略
    第一节 中国对外战略中的文化因素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中国的对外战略调整
    第三节 中俄美大国关系与中俄各自的利益选择
    第四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小结
第七章 结伴而不结盟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模式
    第一节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中俄关系
    第二节 中俄关系中对结盟的阻碍因素
    第三节 中俄关系的内在特点不支持结盟
    第四节 伙伴关系及其在中俄关系中的运用
    第五节 坚持以“结伴而不结盟”推动中俄关系发展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的背景
    第一节 二战爆发后苏联遭受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
    第二节 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的决策过程
第二章 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的过程
    第一节 苏联为内迁人员和企业所做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苏联企业内迁中亚及其安置情况
        一、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三、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四、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五、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三节 转移到中亚的苏联事业单位及文化财产
        一、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三、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四、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五、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四节 苏联相关人员内迁至中亚
        一、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三、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四、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五、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三章 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的影响
    第一节 内迁企业对工业基础恢复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第二节 内迁企事业单位带动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
        一、中亚工业化基础的创建
        二、水力发电站的建设
        三、石油产业的发展
        四、煤炭产能的大幅提升
    第三节 促进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一、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三、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四、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五、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政治语言学与概念体系
    2.2 互文性研究综述
        2.2.1 互文性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西方的互文性研究
        2.2.3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
        2.2.4 中国的互文性研究
    2.3 作为政治文本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综述
        2.3.1 政治演讲文本相关概念的界定
        2.3.2 西方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
        2.3.3 中国的政治演讲文本研究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政治语言学——政治文本互文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批评话语分析与互文性
    3.3 互文性理论
        3.3.1 互文性理论的来源
        3.3.2 互文性的研究向度
        3.3.3 互文性的分类
        3.3.4 互文格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方法
    4.3 语料库的建设与标注
    4.4 分析框架
    4.5 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1 源文本分类观
    5.2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3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的源文本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格特征
    6.1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引文
        6.1.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的引文
        6.1.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的引文
    6.2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名
        6.2.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名
        6.2.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名
    6.3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语句
        6.3.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语句
        6.3.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语句
    6.4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文本
        6.4.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文本
        6.4.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文本
    6.5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中的互文格——先例情境
        6.5.1 普京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情境
        6.5.2 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中作为互文格的先例情境
        6.5.3 伟大卫国战争先例情境的语言形式
    6.6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格的差异与原因
    6.7 小结
第七章 俄罗斯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互文性与语言个性
    7.1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本库与语言个性
        7.1.1 互文本库的定义
        7.1.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本库与语言个性认知层
        7.1.3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组合共治与意见分歧
    7.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能力与语言个性
        7.2.1 互文能力的定义
        7.2.2 俄罗斯领导人的互文能力与语言个性语用层
    7.3 互文性的功能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价值
    8.3 本研究的局限与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成果

(7)20世纪30至60年代苏联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中亚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强制迁移富农至中亚
    第二节 富农在中亚的生存状况
第二章 卫国战争时期中亚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战前远东朝鲜人移入中亚
    第二节 战时工业、人口向中亚疏散
    第三节 “扁豆行动”——对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的惩罚性集体流放
第三章 垦荒运动时期中亚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在中亚开展垦荒运动的原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过程及数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对中亚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第四章 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二节 人口迁移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自由政府间主义理论框架
    第一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产生
        一、欧盟性质的界定:地区性国家合作制度
        二、自由政府间主义的逻辑与基本观点
    第二节 一体化的谈判需求——国家偏好
        一、国家偏好的概念与主导行为体
        二、国家偏好的价值取向与塑造理论
        三、国内社会视角下的内生性政策理论
    第三节 一体化的谈判结果供给——政府间博弈
        一、欧盟谈判的效率问题
        二、欧盟谈判环境的非强制性
        三、欧盟谈判环境的充足信息分布
        四、欧盟谈判中博弈权力的来源
    第四节 超国家性的基础——汇集和委托主权
        一、可靠性承诺解释
        二、双层博弈理论
    第五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调整和本文理论框架
        一、欧洲防务一体化研究的局限性
        二、假设调整:政府在防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启动
        一、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
        二、冷战期间的欧洲政治合作
    第二节 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一、欧盟框架外的防务合作——重振西欧联盟
        二、欧盟框架内的防务合作——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三、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节 英国脱欧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新进展
        一、《欧盟全球战略》
        二、欧洲防务基金
        三、永久结构性合作
    第四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基于务实主义的政府间合作
        一、政府间色彩
        二、务实主义思想
        三、核心政策的缺失
        四、欧盟指令的执行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与偏好密度分析
    第一节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分析
        一、“大西洋派”国家:深化北约
        二、“欧洲派”国家:建设欧洲自主防务力量
        三、中东欧国家:务实主义防务政策
        四、中立国家:“有限参与”
    第二节 防务政策的经济效益对成员国偏好密度的影响
        一、欧洲防务合作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因素对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博弈结果分析
    第一节 围绕西欧联盟的博弈
        一、西欧联盟的复苏
        二、欧盟成员国的西欧联盟构想
        三、围绕西欧联盟重建的博弈过程
        四、博弈结果分析
    第二节 欧盟框架下的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一、欧盟战斗群概念
        二、欧盟防务相关产品转让指令
    第三节 英国脱欧公投后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一、英国脱欧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可能影响
        二、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后北约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 北约与欧盟关系的制度化
    第三节 北约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影响
        一、军事能力差距
        二、欧盟与北约关系发展的困境
        三、北约对欧盟成员国谈判权力的影响
    第四节 北约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9)乌克兰是否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论文提纲范文)

乌克兰缘何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
欧美俄“撕咬”下的乌克兰
“演员总统”诞生之重
未来乌克兰会走向何方

四、乌克兰军队捉襟见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平时海洋法下海军“灰色地带行动”[D]. 刘美.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俄乌边境冲突始末及背后的博弈[J]. 刘威. 军事文摘, 2021(11)
  • [3]乌克兰战鼓急[J]. 白云居士. 坦克装甲车辆, 2021(10)
  • [4]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D]. 程可凡. 南京大学, 2021
  •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企事业单位内迁中亚研究[D]. 小雨(UMURZAK KYZY MYRZAGUL). 西北大学, 2020(08)
  • [6]政治语言学视域下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文本的互文性研究(2000-2018)[D]. 王钦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9)
  • [7]20世纪30至60年代苏联中亚地区人口迁移研究[D]. 刘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D]. 张程. 山东大学, 2019(02)
  • [9]乌克兰是否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J]. 张树锟. 兵器知识, 2019(09)
  • [10]乌克兰安全局研究[D]. 刘振波.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乌克兰军队被拉得很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