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水”课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曾晓岚,谢安,陈瑶,蒋绍阶,田伟博[1](2021)在《“泵与泵站”理论与实践环节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泵与泵站"课程教学为例,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理论讲授与课夹实验、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提出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上进行统一、协调的系统化设置,形成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结果表明,对课程内容的理论讲授与各实践环节教学在时间上进行系统化合理分配,能够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提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一种新途径。
蔡烨[2](2021)在《基于认知成长的义务教育美术跨学科课程设计研究 ——以《美术》与《自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曹斌华[3](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禹[4](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丰富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尝试以“药物化学”作为学科知识背景,并结合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视角,设计出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首先本研究梳理了SSI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然后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调查他们对于本课程的态度、期望和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均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持有正面态度,但目前课程资源不足。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要素,综合了师生需要与学科背景,以新课程理念为切入点,设计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本课程共分为3个模块,8个专题,以“药物化学”作为主干知识,并结合了历史、人文、社会等隐性因素,力图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本课程未能进行课堂实施,因此邀请课程专家对本课程进行背对背评价,并依据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课程文本。科学教育正在不断深化,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李梦君[5](2021)在《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2016年以来,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十个部门也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打造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成为研学实践的重要任务。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成为提升一线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地理研学课程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研学资源,能够为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现实环境。本文紧密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和新版本高中地理教材,探讨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将研学课程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归纳高中地理课程中适宜开展地理研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并实施。在分析11个相关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课标、教材、乌海市地域特色,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为地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提供参考,为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帮助。经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乡土性原则、融合化原则、地理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设计程序为设计准备、实地调研、整合分析三大步骤。第二,在归纳总结获得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到适宜开展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资源应具有代表性、体验性、探究性和交通通达性等特点,结合课标及高中地理教材,筛选得到17个研学主题、34个研学课题。第三,将得到的研学主题归纳为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等3类进行开发,本文设计4个研学课程案例方案,研学方案的构成包含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线路、活动准备、实施方案(包括小课题)、研学评价量表、研学手册等七部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
瓮如梦[6](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目标的落实,迫切需要结合新的理念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而STEAM教育理念作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成功的跨学科理念,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多方面都有着高度的契合。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到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能够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新的设计方向,开发出具有新理论指导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本文在综述STEAM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跨学科教学观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首先,本研究分析了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选取了福建省漳州市S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和小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参考调查结果,初步设计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案例——“浊水净化”。接下来选择小学四年级其中三个班级进行课程案例的三轮迭代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反思,逐步完善每一轮的教学设计。经过三轮的课堂教学实践及两次对课程案例的修正,第三次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已相对科学化和成熟化。第三轮课堂教学案例实施结束后,在该班级随机选取五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以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对第三次课堂教学实践及教学案例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学生们整体上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及案例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比传统的课堂,学生更加喜欢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刁鹏博[7](2021)在《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实践创新定为研究成果之一,提出学生要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等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列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自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并且越来越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研学旅行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力载体。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对研学旅行对于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适切性进行探讨。以教育性、实践性、针对性、专业性、多样性原则,对“九州杯”全国中学研学旅行大赛成果进行案例筛选,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地理实践力进行分析,结合量规构建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归纳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研学旅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依据策略以辽宁省天一庄园为研学旅行基地,设计为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以期丰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推动研学旅行深入开展,促进地理实践力落地实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地理实践能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地理实践力的组成能力为:考察、调查、实验方面地理实践操作能力、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制作地理学具的实践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及与他人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践设计和创新创造能力。(2)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研学旅行中的竞争机制、学生主体地位及地理实践力各组成能力的共同落实在提升地理实践力中起重要作用。但案例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过程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小组合作及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实验方面地理实践操作能力的整体培养力度不够;实践设计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两级分化;调查方面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制作地理学具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弱;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整体落实程度较低。(3)针对案例分析结果,为提高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系列策略:(1)提升研学旅行导师专业素养:增强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研学旅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设计能力;注重课程设计的实施力(2)提高研学旅行课程质量:在课程中多方位体现地理实践能力;课程要具有设计感、创造性、吸引力(3)改善研学旅行中软硬件环境条件支持:政府等相关机构大力支持与减少干预相结合;提供高质量的研学基地;营造竞争机制的研学旅行环境。(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5)规范评价系统。
姜影[8](2021)在《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旨在“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以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2021年辽宁省正式实施“3+1+2”高考选科模式,这种选考模式在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科目选择困难。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进行合理选科,本研究依托职业兴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等理论,结合实证调研,以高中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并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行的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论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思路和意义。通过文献调研,界定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等概念,了解了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并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依据成绩进行选科,学生渴望知晓高校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等内容。通过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看法等。针对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确定了课程内容选择范围、选择原则、选择策略、选择思路。围绕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确立了5种课程主题,并对5种课程主题下的15个课题全部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每种课程主题下选择一个课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课程实践。实践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评价两种途径获得课程反馈与评价。结果表明:本课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类职业和专业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确了是否选择化学作为未来报考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
曾泳昕[9](2021)在《中学地理视角下的青海生态研学课程设计 ——以青海湖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学旅行,是通过研学与旅行相结合的形式,帮助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的综合实践教学方式,形式较新,近年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国家政策颁布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地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同社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层面发挥着较好作用,是渗透生态教育的关键学科。研学课程的开发是研学旅行发展的必要途径,围绕生态教育角度进行生态研学课程开发。本文以青海湖地区为例,进行生态研学课程设计。本文围绕青海生态研学的课程设计进行文献分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青海湖地区生态研学课程设计,旨在为生态研学的发展提供参照,为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生态意识的加强拓宽途径,为青海省生态保护与发展寻求新的出口。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生态教育及研学旅行发展现状的认识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生态教育在当代教育中应当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且生态教育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但现有阶段存在地理学科教学对生态教育重视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研学旅行作为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在各方推动下发展迅速。因此,本文从中学地理视角出发,将生态教育融入研学旅行,以青海湖地区为例设计生态研学课程。(2)在生态研学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方面。主要从生态研学课程设计目的、设计原则、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阐释。生态研学的课程设计首先需要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其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主要的课程设计目的。设计原则包括生态性原则、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性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内容选择则需紧紧围绕生态这一研学主题,参考中学地理教材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具体选择契合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和生态意识培养的研学内容。(3)在青海湖地区生态研学课程设计的具体案例方面。本文从中学地理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态教育相关知识,以青海湖地区作为研学地点,共设计“初识‘高原明珠’,走进青海湖湿地”、“认识湖东沙丘,参与沙漠化治理”、“探究湟鱼洄游,参与珍稀动物保护”和“再识青海湖湿地,深化生态认知”四个案例。四个具体案例从主题、研学目标、具体内容、研学问题与任务等方面进行阐释,旨在为生态研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为中学生生态研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案例。
杨婷婷[10](2021)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6教育部等11部门提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已成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热点之一。由于我国对研学旅行的研究起步较晚,仍存在诸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失研学导师培训机制”、“课程设计不够规范化”、“研学基地建设规划不完善”及“安全保障”等问题,只有真正落实研学旅行课程化,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态化问题。本文从教育学视角出发,以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为指导依据,以高中地理学科为研学旅行依托,基于现代课程理论与“大单元设计”理念,设计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模式,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了解当前大连市高中阶段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并在大连市挑选适宜的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机制,尝试构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式。以期促进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性、专业性与规范性发展,解决研学旅行课程化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当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新途径。本研究聚焦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探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模式,并尝试挖掘课程各要素的逻辑结构及连贯性,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梳理大量文献,了解国内外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状况及纲领政策,从而明确课程的定位及性质,强调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二是在相关教学与课程理论的支撑下,构建研学旅行课程模式的逻辑框架;三是讨论如何依据学科特性及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及课程评价方案,突出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四是选择大连市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研学基地资源,整合具有相似性资源的基地,打造主题基地。为验证提出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论模式的可行性,本研究开展了实践探索,与高校教师、基地工作人员合作,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为研学基地,研制“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海洋地理”为主题的课程案例并付诸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2)构建主题要基于“大单元”设计理念;3)要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研学基地;4)制定清晰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并协调统一二者之间的关系。当然,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与成熟化,不管在课程设计还是实施过程中都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有进一步的研究及改进空间。
二、“人与水”课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与水”课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泵与泵站”理论与实践环节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课时短缺 |
(二)学生学习刻板 |
(三)理论讲授与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时间设置不协调 |
二、教学过程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实践 |
(一)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设置的系统化 |
(二)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设置的合理化 |
(三)教学过程改革实践的效果分析 |
三、结语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时代背景 |
1.1.2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
1.1.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内容分析法 |
1.5.2 调查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SI |
2.1.2 校本课程 |
2.1.3 药物化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的课程原理 |
2.2.2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项目式学习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校本课程 |
3.1.1 国内研究 |
3.1.2 国外研究 |
3.1.3 校本课程文献述评 |
3.2 SSI |
3.2.1 国外研究 |
3.2.2 国内研究 |
3.2.3 SSI文献述评 |
4 高中学生及教师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需求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工具 |
4.3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
4.4.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
4.4.3 调查启示 |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 |
5.1 课程设计理念及原则 |
5.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
5.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
5.2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
5.2.1 课程目标 |
5.2.2 内容总体框架 |
5.2.3 课程内容编排 |
5.2.4 教学要素分析 |
5.2.5 课程评价 |
6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6.1 教学设计案例一: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和必然 |
6.1.1 概述 |
6.1.2 教学设计 |
6.2 教学设计案例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6.2.1 概述 |
6.2.2 教学设计 |
6.3 教学设计案例三: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
6.3.1 概述 |
6.3.2 教学设计 |
6.4 教学设计案例四:中医药与药物化学 |
6.4.1 概述 |
6.4.2 教学设计 |
7 课程设计评价 |
7.1 评价表单汇总与结论 |
7.2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 |
7.3 专家评价结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问题和不足 |
8.3 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药物化学》课程设计 |
致谢 |
(5)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研学 |
2.地理研学 |
(二)理论基础 |
1.自然主义教育 |
2.生活教育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4.现代课程理论 |
二、高中地理研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二)案例具体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三、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
(一)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原则 |
1.乡土性原则 |
2.融合化原则 |
3.地理性原则 |
4.体验性原则 |
(二)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程序 |
1.设计准备 |
2.实地调研 |
3.整合分析 |
(三)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
(四)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资源 |
1.“课标+区域资源”定主题 |
2.“教材+研学点资源”定课题 |
四、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实施 |
(一)课程实施方案 |
(二)课程实施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3.评价阶段 |
(三)课程方案实施启示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中地理研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2: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案例设计方案 |
附录3: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之《研学手册》 |
致谢 |
(6)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行性 |
第三节 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 |
第三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调查内容 |
第四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研究 |
第一节 课程案例设计——以“浊水净化”为例 |
第二节 课程案例的三轮迭代研究 |
第三节 课程案例的满意度访谈调查 |
第五章 研究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前期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课堂活动评价表 |
附录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满意度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1 国际地理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
2 我国地理学自身发展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契机 |
3 新课改倒逼地理实践力培育比重增强 |
4 核心素养呼声高涨 |
5 研学旅行的冷与热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1 顺应国内外课改趋势,促进地理实践力落地实施 |
2 丰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推动研学旅行深入开展 |
3 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推动地理教学发展 |
4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地理实践能力 |
(五)创新之处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 地理实践力 |
2 研学旅行 |
3 研学旅行提高地理实践力的适切性 |
(二)理论基础 |
1 建构主义理论 |
2 杜威“做中学”理论 |
3 具身认知理论 |
三、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案例分析 |
(一)案例选取 |
1 案例来源 |
2 选取原则 |
(二)案例评价系统设计 |
1 基于AHP的地理实践力指标体系构建 |
2 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指标体系评价量规设计 |
(三)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分析 |
1 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定性分析 |
2 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定量分析 |
3 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经验 |
4 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的不足 |
四、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 |
(一)提升研学旅行导师专业素养 |
1 增强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
2 提高研学旅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设计能力 |
3 注重课程设计的实施力,争取研学旅行课程实践锻炼 |
(二)提高研学旅行课程质量 |
1 在课程中多方位体现地理实践能力 |
2 课程要具有设计感、创造性、吸引力 |
(三)改善研学旅行中软硬件环境条件支持 |
1 政府等相关机构大力支持与减少干预相结合 |
2 提供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基地 |
3 营造竞争机制的研学旅行环境 |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五)规范评价系统 |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一)天一庄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1 研学旅行基地简介 |
2 天一庄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简介 |
(二)研学旅行准备工作 |
1 研学旅行前期准备 |
2 研学旅行基地内准备 |
3 研学旅行分组任务准备 |
(三)具体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 |
1 地貌观察活动设计 |
2 植被调查活动设计 |
3 土壤观察实验活动设计 |
4 水循环模拟实验及人工降雨防雹研究活动设计 |
5 气候气象调查活动设计 |
6 游戏化大综合 |
7 总结提升 |
(四)研学旅行成果评估 |
1 学生成果 |
2 教师成果 |
3 基地成果 |
六、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研究案例具体名称及作者 |
附录 B 地理实践力各组成能力解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要求 |
2.学生发展需要 |
3.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
4.化学学科发展需要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职业生涯教育 |
2.课程 |
3.课程设计 |
(二)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1.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2.国内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
(三)理论基础 |
1.职业兴趣理论 |
2.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人格发展理论 |
5.终身教育理论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 |
1.问卷编制与发放 |
2.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 |
四、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 |
(一)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念 |
(二)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目标 |
1.宏观层面 |
2.微观层面 |
(三)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 |
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
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
4.课程主题确定 |
5.课程内容选择思路 |
(四)高中化学生涯教育课程内容 |
1.主题一:前沿科学型 |
2.主题二:分析检测型 |
3.主题三:生活应用型 |
4.主题四:化工生产型 |
5.主题五:绿色环保型 |
五、课程实践及效果评价 |
(一)实践对象 |
(二)具体方案 |
(三)教学实践 |
1.前沿科学型——合成化学 |
2.分析检测型——法医化学 |
(四)效果评价 |
1.学生评价 |
2.教师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题教学设计 |
附录C 教学实践后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中学地理视角下的青海生态研学课程设计 ——以青海湖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对生态教育的呼唤 |
二、研学旅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三、青海生态研学资源丰富且尚待开发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一、拓展生态教育、研学旅行的方式与主题 |
二、为中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研学方案 |
三、体现青海省生态保护的地域特色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研学旅行研究现状 |
二、生态教育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人地关系理论 |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
三、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中学地理视角 |
二、生态教育 |
三、研学旅行与生态研学 |
第二章 生态研学课程设计 |
第一节 课程设计目标与原则 |
一、课程设计目标 |
二、课程设计原则 |
第二节 生态研学课程内容选择 |
一、生态研学课程内容选择应紧扣生态主题 |
二、生态研学课程内容选择应符合地理课标要求 |
三、生态研学课程内容选择应具备实践可能性 |
第三节 生态研学注意事项 |
第三章 青海湖地区生态研学课程设计 |
第一节 前期准备工作 |
一、考察点及路线的确定 |
二、课程组织与开展方式 |
三、行前准备 |
第二节 青海湖生态研学实施方案 |
一、初识“高原明珠”,走进青海湖湿地 |
二、认识湖东沙丘地貌,参与沙漠化综合治理 |
三、探究湟鱼洄游,参与珍稀动物保护 |
四、再识青海湖湿地,深化生态认知 |
第四章 青海湖生态研学课程总结、成果展示与评价 |
第一节 课程总结 |
第二节 成果展示 |
第三节 生态研学课程评价原则 |
一、多元化评价原则 |
二、整体比例构成得当 |
三、生态性原则 |
四、量表式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生态研学开拓中学生生态教育新途径 |
二、生态研学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研学旅行已成为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2.研学旅行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
3.基于“大单元设计”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是新的有效途径 |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境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启示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研学旅行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研学旅行 |
2.研学旅行课程 |
3.核心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1.KOLB体验学习圈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现代课程观与课程理论 |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及访谈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调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 |
1.高中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兴趣、意向及经历分析 |
2.高中教师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态度、能力及展望访谈分析 |
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分析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定位与性质 |
1.课程定位 |
2.课程性质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结构 |
(三)研学旅行课程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
五、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构建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总体框架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
1.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制定依据 |
2.基于“大单元设计”制定研学旅行主题 |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
1.课程总目标 |
2.具体目标设计 |
(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基地选择 |
1.基于主题与目标匹配基地 |
2.挖掘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基地 |
(五)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
(六)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案设计 |
1.评价原则 |
2.评价方式 |
3.评价的设计过程 |
六、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案例研究 |
(一)研学旅行基本情况 |
(二)课程前期准备 |
1.学生分组 |
2.具体分组情况 |
(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 |
1.课程具体设计 |
2.课程中期评价 |
(四)研学旅行课程后期成果展示与评价 |
1.课程后期评价 |
2.成果展示 |
(五)课程总结与反思 |
1.总结 |
2.反思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1.研学旅行课程必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 |
2.基于“大单元”思想构建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
3.打造独特地域性特征的研学基地 |
4.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与评价方案并协调二者一致性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连市高中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开展情况问卷(学生) |
附录B 大连市高中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开展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C 课程具体实施过程 |
附录D 课程实施测验 |
附录E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人与水”课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泵与泵站”理论与实践环节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 曾晓岚,谢安,陈瑶,蒋绍阶,田伟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3)
- [2]基于认知成长的义务教育美术跨学科课程设计研究 ——以《美术》与《自然》为例[D]. 蔡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D]. 曹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李梦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D]. 瓮如梦.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7]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研究[D]. 刁鹏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姜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学地理视角下的青海生态研学课程设计 ——以青海湖地区为例[D]. 曾泳昕.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10]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式构建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杨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