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142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鑫[1](2021)在《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型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外治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64例我院收治的湿热水停证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运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利用椒目泄水贴穴位(神阙、中脘、关元、气海、水分、足三里)贴敷方法来治疗。试验治疗周期为28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彩超腹水积分、腹围、体质量、24h尿量、肝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分级变化以及总体疗效。结果:1.经过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都明显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腹水积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腹水积分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腹围、体质量、24h尿量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对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Pugh分级评分的对比,观察组Child-Pugh评分下降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进行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具有清热利湿、行气利水之效,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湿热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符燕青[2](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使用中药复方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肝肾阴虚型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内服外敷法对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肝肾功能、腹水及发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穴位敷贴方法对促进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者住院部接受治疗的60例符合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疗程为12周,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iL)、肾功能(BUN、SCr)、凝血功能(PT)、腹水B超深度、24尿量、体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1)总体疗效上:治疗组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AST、ALT、TBiL、ALB指标较前改善(P<0.05),治疗组肝功能AST、ALT、TBiL、ALB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功能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SCr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肾功能BUN、SCr指标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PT指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上疗效相当。(5)腹水消退方面:经治疗后,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体质量及腹水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较前明显增多,体质量较前下降,腹水分级较前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小时尿量、体质量、腹水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低(P<0.0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7)安全性疗效: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内服外治法能明显促进腹水消退,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肝、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凝血功能。(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的内服外敷法可以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穴位敷贴外治法操作简单,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张林[3](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王晓勇[4](2020)在《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与单纯运用西医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新思路,以期提高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方法: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中患者,在病因治疗和合理限盐的基础上,按指南推荐的西医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口服平鼓利水汤,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两组均治疗8周。收集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腹围、尿量、ALT、ALB、TBIL等指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各单项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各单项证候积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大胀满,形似蛙腹、腹胀早轻暮重、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及舌质舌苔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脉沉弦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体重、24h尿量、腹围及ALT、ALB、TBIL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7%,对照组有效率73.0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一般体格检查、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血常规、肝肾功及凝血均无进一步恶化。结论:平鼓利水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主要生化数据,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翠英[5](2020)在《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对内毒素的影响,并分析隔姜灸的安全性。为探讨新的中医外治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的60例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综合内科治疗基础+隔姜灸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综合内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水深度、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腹水与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7%,两组中医症状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患者腹胀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腹胀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中医症候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候平均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前后腹水深度低于对照组,两组腹水深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TBi L、ALT、AST、ALB)均有一定的改善,但两组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有显着的降低(P<0.05),WBC、PLT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前后WBC、PLT、G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BUN、Cr)、K+、凝血功能(PLT、INR、APTT)、腹水与血清内毒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其并不能降低腹水和血清内毒素。其治疗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内毒素以外的机制有关。
邓皓文[6](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分析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的辨证、用药特点,并探讨各医家对治疗鼓胀的独到见解,为中医药治疗鼓胀提供理论与临床指导。方法:收集各国医大师治疗鼓胀的临床医案,采集其中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证型、药物等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表格。运用WPS Office 2017软件中的Excel功能对药物、症状、舌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Weka3.8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筛选符合条件的最佳规则,从而得到国医大师治疗鼓胀过程中的常用药物、药对、药组及常见症状、舌脉。结果:通过检索,收集到文献22篇,包含医案57例;图书43本,包含医案142例,共计医案199例,涉及24位国医大师。(1)药物频数分析:199例医案中共计中药232味,总计2441频次。其中:(1)使用频率最多的为茯苓(118次),其次分别为白术(107次)、泽泻(74次)、甘草(70次)、茵陈(68次)、黄芪(53次)等;(2)使用频率在10次及以上的药物共62味,此62味中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前五类依次为:补虚药(13味),利水渗湿药(10味),活血化瘀药(9味),理气药(9味),清热药(5味)。(2)症状频数分析:(1)在症状信息完整的177例医案中,统计得到症状102种,共计1302频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单腹胀大(115次)、腹满(115次),其次分别为食欲不振(82次)、小便不利(74次)。(2)在以“单腹胀大、腹满”为主症的142例医案中,有80例包含证属脾虚的次症,59例包含证属气滞的次症,60例包含证属湿热的次症,46例包含证属血瘀的次症,47例包含证属肝肾阴虚的次症,18例包含证属脾肾阳虚的次症。(3)舌脉频数分析:(1)在70例舌脉象信息完整的医案中,舌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舌红(32次),其次分别为舌红紫(16次)、舌淡红(7次)、舌青紫(5次)、舌淡紫(4次)等;苔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苔黄(13次),其次分别为苔黄腻(10次)、苔白(8次)、苔薄黄(7次)、苔薄白(7次)等;脉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弦细数(8次),其次分别为弦数(6次)、弦细(6次)、沉弦(5次)等。(2)关于129例舌脉信息不全或缺失的医案,结合方药以及原文中按语的解释来推测舌脉信息,其中68例表现为脾虚象,25例表现为气滞象,15例表现为湿热象,29例表现为血瘀象,16例表现为阴虚象;(4)关联规则分析:(1)使用Apriori算法在150例医案中计算出药物的272条关联规则,筛选规则后得到核心药对为栀子、茵陈,其次为太子参、茯苓;核心三联药组(三种药物相须为用)为白术-茯苓-砂仁,其次为猪苓-茯苓-砂仁。(2)除了栀子-茵陈药对,剩下的所有药对均具有健脾益气或健脾祛湿之功效;前10位三联药组中均具有健脾之功,其中5组为健脾益气,3组为健脾理气,2组为健脾行气。结论:(1)鼓胀最常见的主症为单腹胀大和腹满,常见的次症多属脾虚证;(2)鼓胀的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以脾虚为主,兼夹气滞、湿热、血瘀等证。(3)国医大师治疗鼓胀多使用健脾益气之品,最常用的药物为茯苓,多选用四君子汤等健脾益气之剂加减。
吕永红[7](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常规西药联合理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利辛县中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3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其甘草酸二铵、还原性谷胱甘肽联合理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分析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其治疗前后腹围、24 h尿量变化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显效12例,显效率52.17%,治疗有效9例,有效率39.13%,治疗无效2例,无效率8.70%,治疗总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91.30%;治疗后,患者腹围小于治疗前,且24 h尿量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运用常规西药联合理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治疗有效率较高,且患者腹围、24 h尿量、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逄淑婷[8](2019)在《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观察及对VEGF、MMP-9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十枣汤对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肺组织中VEGF、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十枣汤干预IPF的作用机制,为十枣汤治疗IPF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以48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十枣汤治疗,观察比较患者胸部HRCT、肺功能评分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动物实验:将96只健康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十枣汤低、中、高剂量组,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的方法建造肺纤维化模型,第二天开始干预治疗。分别于第14天、28天随机处死8只大鼠,摘取右肺进行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取左侧肺组织进行ELISA法检测MMP-9的表达。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实验数据。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胸部HRCT积分: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肺功能:对照组中的FVC(%),TLC(%),DLco(%)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VC(%),TLC(%)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DLco(%)治疗前后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动物实验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第14天出现肺泡炎症,第28天时肺纤维化形成;各治疗组在第14天、第28天时均较模型组的肺纤维化程度减轻。(2)ELISA检测结果:第14天及第28天时,各组肺组织中MMP-9的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1),空白组的表达最低,模型组的表达最高,有显着差异(P<0.01);各治疗组中MMP-9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比模型组低,有显着差异(P<0.01);十枣汤高剂量组较其他治疗组均低,有明显差异(P<0.05);十枣汤低、中剂量组、吡非尼酮组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14天及第28天时,各组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1),空白组的表达最低,模型组的表达最高,有显着差异(P<0.01);各治疗组中VEGF的表达均比模型组低,有显着差异(P<0.01)。第14天时,各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28天时,十枣汤高剂量组比其他治疗组均低,有明显差异(P<0.05)。十枣汤低、中剂量组、吡非尼酮组之间两两比较,VEGF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十枣汤能够减少部分IPF患者的胸部HRCT炎性渗出的表现,改善患者肺功能。动物实验证明,十枣汤能通过降低大鼠肺组织中VEGF和MMP-9的表达,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
宋京美[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肝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中医治疗肝病的处方,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数据库,并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探讨中医治疗肝病时的组方规律。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代表性药物组合进行机制研究,旨在阐明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病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信息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了中医专着中治疗肝病的验案良方共有1181首。首先依托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运用该软件的“数据分析系统”和“统计报表系统”项下的“方剂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还利用此分析方法对含有茯苓、丹参、白术、茵陈、柴胡的高频药物处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等。以纳入1181首中医治疗肝病处方中的药物为研究基础,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茵陈、栀子、大黄”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构建丙型肝炎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而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该药物组合治疗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整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共收集六本中医专着中所有治疗肝病的验案良方1181首。使用频次药物前五位药物为:茯苓(579次)、丹参(510次)、白术(480次)、茵陈(421次)、柴胡(374次);前5位高频次药物科属为:菊科、唇形科、毛茛科、伞形科、多孔菌科;处方中凉性药物使用最多,其次是温性、平性、寒性、热性;处方中归肝经药物频次最多,其次是脾经、肺经等。高频次药物组合为:“丹参、茯苓”(259次)、“白术、茯苓”(221次)、“丹参、赤芍”(175次)、“丹参、郁金”(174次)、“丹参、茵陈”(169次);在支持度118,置信度>0.4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黄芪->丹参”(0.6525)、“白术->茯苓”(0.6424)、“黄芪->茯苓”(0.6144)、“党参→茯苓”(0.6142)、“赤芍->丹参”(0.5952);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五的分别为:“葛根-莪术(0.0119)”、“苦参-苍耳子(0.0116)”、“大黄-珍珠母(0.011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近80个;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得到近40个新处方。(2)含茯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三的单味药分别是茯苓、丹参、白术;高频次药物组合前三分别是:“丹参,茯苓”、“白术,茯苓”、“柴胡,茯苓”;在“支持度>20%,置信度>0.95的关联规则有:“丹参,黄芪->茯苓”、“丹参,柴胡->茯苓”、“白术,党参->茯苓”等5个;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三位为:“石斛,仙鹤草”、“大黄,虎杖”、“大黄,牡丹皮”。(3)含丹参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三的单味药分别是:丹参、茯苓、赤芍;高频次药物组合前三分别是:“丹参,茯苓”、“丹参,赤芍”、“丹参,郁金”;支持度>20%,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有:“虎杖->丹参”、“黄芩->丹参”、“甘草->丹参”等11条;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三位为:“石斛,虎杖”、“车前子,牡丹皮”、“大黄,虎杖”。(4)含白术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三的单味药分别是“白术、茯苓、丹参”;高频次药物组合前三分别是:“白术,茯苓”、“丹参,白术”、“丹参,茯苓”;支持度>20%,置信度>0.85的关联规则有:“丹参,黄芪->白术”、“甘草->白术”、“茯等,黄苗->白术”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三位为:“白术,白花蛇舌草”、“白术,虎杖”、“白术,佩兰”。(5)含茵陈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三的单味药分别是:茵陈、茯苓、丹参;高频次药物组合前三分别是:“丹参,茵陈”、“茵陈,茯苓”、“郁金,茵陈”;支持度>20%,置信度>0.98的关联规则有:“白茅根-→茵陈”、“当归->茵陈”、“丹参,柴胡->茵陈”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三位为:“垂盆草,叶下珠”、“垂盆草,酢浆草”、“赤芍,白茅根”。(6)含柴胡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频次前三的单味药分别是:柴胡、茯苓、丹参;高频次药物组合前三分别是:“丹参,柴胡”、“茯苓,柴胡”、“郁金,柴胡”;支持度>20%,置信度>0.98的关联规则有:“党参→>柴胡”、“甘草->柴胡”、“虎杖->柴胡”等;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前三位为:“老鹳草,北沙参”、“北沙参,紫苏梗”、“北沙参,秦艽”。(7)“茵陈、栀子、大黄”药对治疗丙型肝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状关系进行研究。初步推断该药物组合的有效成分是通过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γ亚基(PIK3CG)、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凋亡调节因子Bcl-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8)、间质胶原酶(MMP1)等12个靶点来发挥作用;通过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2条信号通路;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4个,均为生物过程相关,分别是:凋亡过程的负调节、细胞增殖的积极调节、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伤口愈合。结论中医治疗肝病配伍精巧,多用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清热化湿、健脾益肾、补气、补阴、利水等中药。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茵陈、栀子、大黄”药物组合的多成分、多靶点复杂网络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初步验证该药物组合对治疗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先导信息和基础。希望本研究为中医治疗肝病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提供参考。
张利君,谢红东,牟微娜,陈萍,徐传华[10](2019)在《茵陈蒿汤联合抗感染治疗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茵陈蒿汤联合抗感染治疗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167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3例和试验组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肝联合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分析茵陈蒿汤联合抗感染治疗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167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以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居多,占47.30%(79/167),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26.35%(44/167);167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99株,革兰阴性菌142株占71.36%,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临床上在保肝、抗感染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可以更好地调节细胞因子,改善炎症状态,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1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1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1.4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实施方法 |
2.3 控制偏倚因素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试验完成情况 |
2.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3.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 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
3.3 肝硬化腹水体征、24h尿量比较 |
3.4 ALT、AST、ALB、TBIL、PT水平比较 |
3.5 Child-Pugh分级比较 |
4.总体疗效比较 |
5.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知 |
1.1 概念及分类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 |
1.5 治疗 |
2.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知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 |
3.导师对于本病的认识 |
4.穴位外敷理论 |
4.1 中医对穴位外敷的认识 |
4.2 选穴 |
4.3 经皮给药系统(TDDS) |
5.椒目泄水贴组方分析 |
5.1 方药组成 |
5.2 组方药理研究 |
6.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附录 C.中医主要症状积分量化表 |
附录 D.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临床观察表 |
附录 E.不良反应事件记录表 |
综述 中医外治肝硬化腹水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1.1 肝硬化腹水历史病名记载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治疗原则 |
1.4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
2.1 乙肝肝硬化腹水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 |
2.3 乙肝肝硬化腹水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临床研究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中医证候积分 |
3.4 疗效评判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5.3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立论依据 |
6.2 治法确立 |
6.3 穴位敷贴治疗的作用 |
6.4 穴位敷贴对肝硬化腹水的影响 |
6.5 柔肝化纤颗粒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6.6 穴位敷贴方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6.7 选穴依据 |
6.8 柔肝化纤颗粒合穴位敷贴的疗效分析 |
7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认识 |
2 肝硬化腹水中医治疗 |
2.1 辨证分型 |
2.2 中药复方治疗 |
2.3 中医特色治疗 |
2.4 中医综合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判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结果 |
3.3 安全性观察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和研究 |
4.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和治疗 |
4.3 平鼓利水汤的立方依据 |
4.4 平鼓利水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2.1 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 |
1.3 肝硬化腹水分级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3 观察周期与随访 |
2.4 标本来源与内毒素检测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血液及腹水检查指标 |
3.3 腹部B超检查 |
3.4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腹胀疗效评价标准 |
4.2 临床症状疗效评估标准 |
4.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研究结果与说明 |
6.1 一般情况 |
6.2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
6.2.1 性别比较 |
6.2.2 年龄与病程比较 |
6.2.3 肝硬化病因比较 |
6.3 疗效比较 |
6.3.1 腹水消退比较 |
6.3.2 腹胀疗效比较 |
6.3.3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6.3.4 中医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6.4 检验指标比较 |
6.4.1 肝功能比较 |
6.4.2 凝血功能比较 |
6.4.3 肾功能及钾离子比较 |
6.4.4 血常规比较 |
6.4.5 内毒素(ET)比较 |
6.4.6 内毒素差值比较 |
6.5 安全性分析与随访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基线分析 |
7.2 症状、体征疗效的影响 |
7.3 内毒素结果分析 |
7.4 肝功能(TBil、ALT、AST、Glb、ALb)分析 |
7.5 凝血功能(PT、INR、APTT)分析 |
7.6 血常规(WBC、GR%、PLT)结果分析 |
7.7 肾功能及钾离子分析(BUN、Cr、K~+) |
8 讨论 |
8.1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内毒素的认识 |
8.1.1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及治疗 |
8.1.2 内毒素损伤肝脏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炎症通路 |
8.1.3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8.2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及内毒素的认识 |
8.2.1 对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 |
8.2.2 中医对内毒素病因病机认识 |
8.2.3 中医对肝病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
8.3 传统医学对灸法的认识 |
8.4 生姜的作用 |
8.5 穴位选择依据 |
8.6 隔姜灸的作用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灸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 医案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统计分析 |
4.1 症状规范 |
4.2 药名规范 |
4.3 舌、苔、脉象规范 |
4.4 证型规范 |
4.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医案收集结果 |
2.频数分析结果 |
2.1 药物频数 |
2.2 症状频数 |
2.3 舌、苔、脉象频数 |
3.关联规则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
1.1 药物频数分析 |
1.2 症状频数分析 |
1.3 舌脉频数分析 |
1.4 关联规则分析 |
1.5 总结 |
2.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的一些独特经验 |
2.1 国医大师邓铁涛用甘草甘遂散疗鼓胀 |
2.2 国医大师颜德馨汤剂中合用小温中丸 |
2.3 国医大师朱良春食疗鼓胀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鼓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患者治疗前后腹围及24 h尿量分析 |
2.3 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3 讨论 |
(8)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观察及对VEGF、MMP-9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及选择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4.疗效判定标准 |
5.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实验材料 |
2.试验方法 |
3.观察指标 |
4.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十枣汤治疗IPF的相关研究 |
1.1 十枣汤治疗IPF的病机探讨 |
1.2 十枣汤治疗IPF的理论依据 |
2.十枣汤应用的相关研究 |
2.1 十枣汤的安全性论述 |
2.2 十枣汤改汤剂为丸剂的优势 |
2.3 十枣汤的临床运用 |
3.检测因子的研究意义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十枣汤治疗IPF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2 十枣汤对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实验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1.肺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1 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 西医现代药物治疗研究 |
2.中医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
3.中医治疗肺纤维化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肝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肝病的认识 |
综述二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医治疗肝病组方规律研究 |
(一) 整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含茯苓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 含丹参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含白术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 含茵陈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六) 含柴胡处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七) “茵陈-栀子-大黄”药物组合治疗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茵陈蒿汤联合抗感染治疗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病原菌培养与鉴定 |
1.2.3 肝功能和炎症因子指标检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分布 |
2.3 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1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的临床观察[D]. 蒋鑫.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D]. 符燕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D]. 张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平鼓利水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晓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隔姜灸对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内毒素的影响[D]. 林翠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D]. 邓皓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疗效分析[J]. 吕永红.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5)
- [8]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观察及对VEGF、MMP-9表达的影响[D]. 逄淑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肝病临床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D]. 宋京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茵陈蒿汤联合抗感染治疗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J]. 张利君,谢红东,牟微娜,陈萍,徐传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