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对皮肤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徐晓帆,薛玉,王璐,霍立群,王绪林,朱锡旭,顾军[2](2021)在《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关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放疗应用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索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乳腺中心初诊乳腺癌拟行保乳手术的46例患者。根据放疗时点分为术中放疗组(手术中进行放疗,n=14)和术后放疗组(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n=32)。比较2组患者的美容效果、并发症(伤口相关并发症、急性放射性损伤、晚期放射性损伤等)、预后等指标。结果术中放疗组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率较术后放疗组明显降低(P<0.05),如色素沉着、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疼痛和急性血液毒性。术中放疗组美容效果优良率(93.9%)较术后放疗组(50.0%)明显升高(P=0.006)。2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局部复发。术中放疗组总住院治疗时间较术后放疗组明显缩短(P<0.001),平均医疗费用明显低于术后放疗组(P<0.001)。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术中放疗与传统术后放疗预后相似,且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更经济、省时,作为术后放疗替代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程恒波[3](2021)在《保乳术后放疗对老年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N1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在早期乳腺癌中,辅助性乳腺放疗是保乳手术局部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获得局部控制。乳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约40%的乳腺癌发生在65岁以上的女性身上;有证据表明,对于具有良好基线特征(特别是具备小肿瘤、淋巴结阴性、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早期乳腺癌的老年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可能带来局部复发的减少,但在总生存及无病生存方面没有益处;但对淋巴结微转移(N1mi)及N1期患者的益处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保乳术后放疗对N1mi及N1期老年乳腺癌的生存影响。方法: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收集相关的病例数据,纳入人群包括2010年至2015年诊断为T1/T2N0-1M0期乳腺癌的具有良好临床特征的65岁及以上女性,排除非原发、复发、双侧和新辅助病例,计算其人群基线特征,临床病理学,生存分析方面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及生存分析,主要的观察指标是是OS及BCSS。结果:从2010年到2015年,我们确定了33260名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其中24233例(72.8%)接受了保乳术后放疗,9027例(27.2%)未进行术后放疗;在人群分布情况上,随年龄越大,接受术后放疗的人群百分比呈下降趋势,65-69岁10412(36.6%)、70-74岁、6865(26.8%)75-80岁、4164(17.8%)、80-84岁2044(11.2%)、>85岁748(7.8%)。单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未放疗组的总体生存率(危险比)[HR]3.558(3.292-3.847)、多因素分析中为2.176(1.999-2.369),整体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2期(p<0.05)、组织学分级和N1期(p<0.05)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子分型(Luminal B型)、未化疗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婚姻状况、N1mi期不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在生存分析中,在OS和BCSS方面无论是在放疗组或未放疗组,N1mi期的人群与N0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N1期与N0期比较在全人群中存在明显的生存差异;结论:对于老年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放疗能取得生存获益;同时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和N0期患者的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N1期患者对比N0期患者,无论是否放疗,N1期患者在OS率、BCSS率方面均要低,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值<0.05;因此,我们认为对于T1/2N1M0期的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仍有较大意义,但对于N1mi患者其在术后是否放疗问题上或许可参照N0期患者的临床策略。
张家鑫[4](2021)在《符合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主流术式为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相比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符合保乳条件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率较低,且缺乏针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分析符合保乳手术条件的患者选择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的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升符合保乳条件患者的保乳率,为患者带来较优疗效及良好的术后外形。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并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乳腺癌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13例患者,以发放电子问卷或纸质问卷方式进行术后随访。问卷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临床工作中存在的可能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和我国医疗现状制定而成(见附表1-3)。研究人员通过电话随访,向每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阐释研究目的,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统一的问卷释义及指导。所有调查问卷均在填写完成后及时收回,将不符合填写标准的问卷剔除。将问卷结果归纳整理后,运用SPSS 21.0将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符合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513例,其中360例行乳房切除术,153例行保乳手术。(1)个人客观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X2=40.507,P<0.01)、文化程度(X2=28.005,P<0.01)、居住地点(X2=13.043,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X2=27.591,P<0.01)以及医疗付费方式(X2=31.908,P<0.01)对患者是否选择保乳手术存在影响。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医疗付费方式为手术方式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40岁)、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5000元、>5000元)以及医疗付费方式(职工、居民医保)与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相关;年龄(41-50岁、51-60岁、≥61岁)、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及医疗付费方式(新农合医保)与患者选择乳房切除术相关。(2)临床特征资料单因素分析发现:T分期对患者是否选择保乳手术有影响(X2=39.074,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T分期为手术方式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T分期(Tis、T1分期)与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相关,T分期(T2分期)与患者选择乳房切除术相关。(3)个人主观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医生建议(X2=38.160,P<0.01)、术后放疗(X2=17.030,P<0.01)、家属意见(X2=16.679,P<0.01)、病友意见(X2=39.546,P<0.01)、自我形象(X2=53.567,P<0.01)、复发风险(X2=12.502,P<0.01)、手术费用(X2=10.976,P<0.01)以及其他渠道信息(X2=25.356,P<0.01)对患者是否选择保乳手术有影响。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医生建议、自我形象、术后放疗、病友意见及其他渠道信息为手术方式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医生建议、自我形象与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相关;术后放疗、病友意见、其他渠道信息与患者选择乳房切除术相关。(4)放疗因素放疗费用(OR=0.55,95%CI为0.44~0.69,P<0.05)和放疗时长(OR=0.74,95%CI为0.57~0.95,P<0.05)与患者选择乳房切除术相关。结论:(1)年龄≤40岁、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500-5000元及以上、持有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的患者倾向于选择保乳手术;年龄在41-50岁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持有新农合医保的患者倾向于选择乳房切除术。(2)T分期为Tis、T1期患者倾向于选择保乳手术;T2期患者倾向于选择乳房切除术。(3)认为医生建议及自我形象要求对其影响较大的患者倾向于选择保乳手术;认为术后放疗、病友意见、其他渠道信息对其影响较大的患者倾向于选择乳房切除术。(4)乳房切除术患者认为放疗所需费用以及放疗所需时间是影响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5](2021)在《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0版)》文中指出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5位。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大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降低保乳手术和高危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复发并延长生存的重要措施,也是不可手术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姑息治疗手段。当前,我国乳腺癌放疗领域暂没有统一的标准放疗指南。在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的推动下,基于乳腺癌领域最新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制定了《中国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该指南旨在指导乳腺癌放疗的实施,促进规范和标准化国内乳腺癌放疗实践,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乳腺癌放疗水平,改善广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目标。
袁一木[6](2021)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多的。全世界平均每年新发病的乳腺癌病例为115万例,其中死亡4.1万例。目前,乳腺癌成了我国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根据中国癌症中心和卫生部发布出来的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产生乳腺癌的概率全国总计大约为10万中有42个。不过从90年代开始,乳腺癌病人的死亡概率就有所显着减少。从研究中发现,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检测诊断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主要原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多种途径的开展,提升了治疗效果。目前,乳腺癌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目前疗效最好实体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的消灭肿瘤的治疗办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是对做完保乳术后的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可以降低三分之二概率的局部复发。目的通过实验,对比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选出一种最适合左侧乳腺癌患者做完保乳术后所需要采用的放射治疗方案,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2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均来自于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治疗部进行放疗的病人,应用新华定位CT定位上述患者乳腺组织和切口位置,应用飞利浦PLNCALE计划系统建立4种乳腺癌放疗计划,分别为4F-IMRT、5F-IMRT和6F-IMRT放疗计划以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应用资料数据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比,包括靶区的剂量变化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以及对心、肺等其它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以得出最佳的放疗照射计划。结果1.经过实验研究后的结果表示在CI、HI和MU上,P<0.05,它们的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在Dmin上,四组之间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P<0.05。在Dmax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但这种差异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在Dmean上,表现为3D-CRT和4F-IMRT均显着低于6F-IMRT和5F-IMRT,且3D-CRT显着低于4F-IMRT,P<0.05,但是5F-IMRT和6F-IMRT之间相似性差异不显着(P>0.05)。在V95%上,3D-CRT和4F-IMRT,P>0.05,但上述两组均显着低于5F-IMRT和6F-IMRT,P<0.05,在V98%上,4F-IMRT、5F-IMRT和6F-IMR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D-CRT明显比另外三组高,P<0.05;在V100%上,P<0.05,具体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在V105%上,四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2.在心脏V5、V10、V20和V30以及Dmean上,IMRT的表现为照射野的数目越多,照射的剂量也越高,但是与3D-CRT比较,在心脏V5上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两两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V10、V20、V30以及Dmean上,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侧肺V5、V10、V20、V30、Dmean上的差异P>0.05,在右侧肺V5和Dmean上表现为5F-IMRT>6F-IMRT>4F-IMRT和4F-IMRT>5-IMRT>6-IMRT,P<0.05;但是与3D-CRT相比较,在左侧肺的相关剂量指标上均表现为3D-CRT的剂量显着高于IMRT组,P<0.05,但是在右侧肺上,V5表现为3D-CRT>5F-IMRT>6F-IMRT>4F-IMRT,P<0.05,而在Dmean上,则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P<0.05。4.在右乳的V10和Dmean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3+、CD4+、CD8+和CD4+/CD8+这几项数据在患者在医院放疗前几乎无差异,放疗后较放疗前CD3+、CD4+和CD4+/CD8+数值都明显的降低了,而CD8+比放疗前升高了,放疗后4F-IMRT、5F-IMRT和6F-IMRT在CD3+、CD4+、CD8+和CD4+/CD8+上P>0.05,但CD3+、CD4+、CD4+/CD8+这三组都比3D-CRT组高,而CD8+比3D-CRT组低一些,P<0.05。6.四组患者在E2、P、CEA、CA153和CTNI上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放疗以后,E2和P和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是CEA和CA153和放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了,CTNI这一指标比放疗前提高了,P<0.05,四组患者经过放疗后除了CTNI以外的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7.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可能性在它们之间差异很小;急性皮肤反应上3D-CRT高于另外3组,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三组4F-IMRT、5F-IMRT以及6F-IMRT之间急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美容优良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存在3D-CRT组在放疗后三个月内随访时,存在3例患者照射区域皮肤颜色较深;随访半年,仅存在3D-CRT组出现1例局部复发,其余组别均未出现死亡、复发以及转移等情况。结论1.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可知,调强放疗的治疗效果要比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好,它对肿瘤放疗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且对心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安全性较高。2.在不同照射野数目的计划中,射野数量越多,肿瘤靶区的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也增加,但是也会伴随对双肺、健侧乳腺、心脏平均剂量和照射体积的升高,故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数目,如针对心肺功能较差则,可采用低照射野数目进行放疗治疗。
阿依努尔[7](2021)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与144例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5年及7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84.890±20.47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97.6%,94.4%,5年及7年无病生存率96.8%、93.7%;改良根治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97.2%、96.5%,5年及7年无病生存率97.2%、93.1%,两组5年及7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均无差异(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与局部区域复发率HR3.036(95%CI:1.084-8.504)及总生存率3.767(95%CI:1.115-12.727)均相关。结论: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在5年及7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均>0.05)。HER-2过表达是影响早期乳腺癌局部区域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我院未来的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进行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8](2020)在《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1.1背景2016年,1篇发表在国际着名肿瘤学期刊LancetOncol上的文章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文章报道了一项基于荷兰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库2000—2004年的真实世界数据所进行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乳腺癌相关生存率优于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而保乳手术加放疗的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的优势可见于T1N0患者,但在更高分期的患者中则未发现[1]。
欧阳兵[9](2020)在《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BCS)联合术中放疗(IORT)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收集2016-3至2018-12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保乳手术的91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保乳术5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35例,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在伤口相关并发症、放疗相关副作用、美容效果及复发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估保乳术的美容效果,并探讨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与适应症。结果:1.伤口相关并发症:单纯保乳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为10.7%,其中皮下积液(5.4%)的发生率最高;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为28.6%,发生率较高的是脂肪液化(11.4%)、皮下积液(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高于单纯保乳术组。2.放疗相关副作用:单纯保乳组的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60.7%,其中乳房疼痛及水肿9例(16.2%)、放射性皮炎17例(30.4%);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率为37.1%,其中乳房疼痛及水肿4例(11.4%)、放射性皮炎6例(17.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的放疗副作用更低。3.美容效果:根据客观评价标准,保乳组的优秀率为69.6%,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优秀率为60%,P>0.05;根据主观自评标准,单纯保乳组的自评满意率为80.4%,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组的自评满意率为74.3%,P>0.05;即在美容效果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都实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4.复发转移率:单纯保乳术组中位随访26.5个月,发现有1例(1.8%)同侧乳房复发的患者;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组中位随访20个月,发现有1例(2.4%)肿瘤残腔原位复发,两组在局部复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及死亡病例,总生存率为100%。结论:1.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的伤口相关并发症率较单纯保乳组高,但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有更低的放疗相关副作用,且两组的术后美容效果相似。2.在目前的随访期内,保乳联合术中放疗组与单纯保乳组有相似的局部控制率。3.对于低复发风险患者,术中放疗可作为根治性放疗,可代替术后的全乳房照射,缩短治疗时间和减轻经济负担;对于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术中放疗作为瘤床加量,能精准定位瘤床、减少放疗毒副作用、避免因化疗导致的放疗延迟,提高放疗疗效。
李文英[10](2020)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同步大分割放疗、序贯大分割放疗及常规分割放疗方案之间急性毒副反应的差异及不同放疗方案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需要全乳放疗的患者156例,采用SPSS17.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三组,为获取最大检验效能,等比例设置:同步大分割放疗组52例,全乳腺照射剂量为43.5Gy/2.9Gy/15F,瘤床同步加量剂量为49.5Gy/3.3Gy/15F;序贯大分割放疗组52例,全乳腺照射剂量为43.5Gy/2.9Gy/15F,瘤床序贯加量8.7Gy/2.9Gy/3F;常规分割放疗组52例,全乳腺照射剂量50Gy/2Gy/25F,瘤床序贯加量10Gy/2Gy/5F。1按照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皮肤、肺部和血液的急性毒副反应;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放疗前(T0)、放疗结束时(T1)、放疗结束后1个月(T2)及放疗后3个月(T3)时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比较不同放疗方案对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及其与放疗损伤之间的关系。2按照放射治疗联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Radiation Therapy,JCRT)标准评价三组患者放疗前(T0)、放疗结束时(T1)、放疗结束后1个月(T2)及放疗后3个月(T3)时乳腺局部的美容效果,放疗前(T0)及放疗结束时(T1)填写焦虑评估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了解不同放疗方案对患者美容效果的影响及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由于在放疗过程中,4例患者感染流感,2例退出研究,1例未按规定进行复查,最终共纳入患者149例:同步大分割组50例,序贯大分割组51例,常规分割组48例。随访至2020年2月,随访率100%:1三组患者急性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及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938;χ2=0.496,P=0.780;χ2=0.132,P=0.717)。2 IL-6、IL-10和IL-12P70浓度在不同放疗方案和检测时间无交互作用(F=0.233,P=0.797;F=0.792,P=0.461;F=0.232,P=0.842),不同放疗方案之间IL-6、IL-10和IL-12P7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0,P=0.819;F=0.411,P=0.792;F=0.334,P=0.716),时间因素对IL-6、IL-10及IL-12P70的浓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81,P<0.001;F=5.443,P=0.019;F=18.541,P<0.001)。IL-6浓度在放疗结束时较放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2),并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较放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1,0.031;P<0.001,<0.001,<0.001);IL-10浓度放疗结束时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较放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8,0.214,0.112;P=0.073,0.415,0.061),放疗结束后3个月较放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6);IL-12P70浓度放疗结束时较放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放疗结束后1个月较放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0.195,0.132),放疗结束后3个月较放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3三组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时、放疗结束后1个月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美容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68,P=0.919;χ2=0.340,P=0.844;χ2=0.340,P=0.844;χ2=0.340,P=0.844)。4放疗前及放疗结束时三组患者SAS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全国协作组根据1158例正常人测评的平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2,P<0.001;t=7.493,P<0.001;t=7.815,P<0.001;t=5.623,P<0.001;t=5.898,P<0.001;t=8.442,P<0.001);三组患者放疗前后SAS评分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8,P=0.029);放疗后三组患者SAS评分与放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4,P=0.324;t=1.915,P=0.371;t=0.652,P=0.183)。结论1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序贯大分割放疗及常规分割放疗方案引起患者急性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同步大分割放疗并未显着增加患者急性毒副反应的发生。2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同步大分割放疗减少了治疗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3与常规分割放疗组和序贯大分割放疗组相比,同步大分割放疗组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图7幅;表12个;参133篇。
二、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对皮肤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对皮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中放疗 |
1.4 术后放疗 |
1.5 评价指标及随访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一般特征 |
2.2 并发症情况 |
2.3 美容效果比较 |
2.4 预后分析 |
2.5 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 |
3 讨 论 |
(3)保乳术后放疗对老年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N1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病理特征 |
3.2 放疗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3.3 生存分析 |
3.3.1 单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 |
3.3.2 生存曲线 |
3.3.3 年龄特征分析 |
3.4 亚组分析 |
3.4.1 65-65 岁 |
3.4.2 70-74 岁 |
3.4.3 75-79 岁 |
3.4.4 80-84 岁 |
85 岁'>3.4.5 >85 岁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中的争议问题 |
参考文献 |
(4)符合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保乳手术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1 年龄对保乳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2.1.2 病理类型对保乳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2.1.3 淋巴结状态对保乳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2.1.4 其他因素对保乳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2.2 符合保乳手术条件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 |
2.2.1 肿瘤临床特征 |
2.2.2 个人客观因素 |
2.2.3 医师因素 |
2.3 展望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来源 |
3.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
3.2.1 入组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信息收集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整体人群的频数分析 |
4.1.1 人口学资料(个人客观因素)的频数分析 |
4.1.2 临床资料的频数分析 |
4.2 影响符合保乳条件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2.1 个人客观因素 |
4.2.2 临床特征 |
4.2.3 个人主观因素 |
4.3 影响符合保乳条件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3.1 个人客观因素 |
4.3.2 临床特征 |
4.3.3 个人主观因素 |
4.3.4 放疗各因素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 治疗方法 |
1.2 随访 |
1.3 一般病例资料的收集 |
1.4 观察指标 |
2.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8)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背景 |
1.2 中国保乳手术现状 |
1.3 现有指南与规范 |
1.4 指南要点、形式与内容特点 |
1.5 共识的证据级别 |
2 保乳指征 |
2.1 共识要点 |
2.2 文献数据解读 |
2.2.1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2.2.2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2.2.3 保乳治疗后与局部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
3 保乳手术的影像学评估 |
3.1 共识要点 |
3.2 文献数据解读 |
3.2.1 保乳术前影像学评估 |
3.2.2 术前影像学引导下乳房和腋窝活检 |
3.2.2. 1 影像学引导下对临床不可触及乳房病灶的定位活检 |
3.2.2. 2 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穿刺 |
3.2.2. 3 超声引导下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 |
3.2.3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房和腋窝病灶的定位方式 |
3.2.3. 1 新辅助化疗患者乳房病灶的定位 |
3.2.3. 2 新辅助化疗患者腋窝转移淋巴结放置标记物 |
3.2.3. 3 标记物放置时机 |
3.2.3. 4 标记物放置数量 |
3.2.3. 5 标记物放置影像学方法选择 |
3.2.4 术中影像学引导的保乳手术及组织标本的影像学评估 |
3.2.4. 1 术中超声引导的保乳手术 |
3.2.4. 2 超声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3.2.4. 3 乳腺X线检查在术中标本评估中的作用 |
4 保乳手术的病理学评估 |
4.1 共识要点 |
4.2 文献数据解读 |
5 保乳手术技术 |
5.1 共识要点 |
5.2 文献数据解读 |
5.2.1 常规保乳技术 |
5.2.1. 1 常规保乳手术切口 |
5.2.1. 2 常规保乳手术残腔的处理 |
5.2.1. 3 常规保乳手术后的引流 |
5.2.1. 4 保乳术区瘤床标记 |
5.2.2 OPS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
5.2.2. 1 定义 |
5.2.2. 2 分类 |
5.2.2. 3 适应证 |
5.2.2. 4 安全性 |
5.2.3 肿瘤整形技术分类 |
5.2.3. 1 容积移位技术 |
5.2.3. 2 容积替代技术 |
5.2.3. 3 乳房缩小术联合乳房提升术的手术方式需去除乳腺表皮并切除大量腺体 |
5.2.3. 4 乳头乳晕复合体重建 |
6 保乳术后的放疗 |
6.1 共识要点 |
6.2 文献数据解读 |
6.2.1 WBI的必要性 |
6.2.2 WBI剂量分割方式 |
6.2.3 瘤床加量 |
6.2.4 PBI |
6.2.5 特定低危复发患者的豁免放疗 |
6.2.6 区域淋巴结放疗 |
6.2.7 前哨淋巴结阳性避免腋窝清扫 |
7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及其处理 |
7.1 共识要点 |
7.2 文献数据解读 |
7.2.1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
7.2.2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 |
7.2.3 保乳术后IBTR的手术治疗 |
7.2.4 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系统性治疗 |
7.2.4. 1 可切除浸润性病灶的根治性局部手术后系统治疗 |
7.2.4. 2 根据不同分子分型的系统治疗具体原则 |
7.2.4. 3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术后复发的处理 |
7.2.4. 4 不可切除的复发病灶或尝试进行复发病灶的术前系统治疗 |
7.2.4. 5 可切除原位癌病灶的系统治疗 |
7.2.5 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 |
7.2.5. 1 保乳术后复发属于潜在可治愈,预后明显高于转移性乳腺癌 |
7.2.5. 2 预测远处复发的预后因素 |
8 DCIS的保乳治疗 |
8.1 共识要点 |
8.2 文献数据解读 |
8.2.1 DCIS术前活检方式 |
8.2.1. 1 超声引导粗针穿刺活检 |
8.2.1. 2 X线引导粗针活检 |
8.2.1. 3 开放性活检 |
8.2.2 DCIS手术切缘 |
8.2.2. 1 安全手术切缘 |
8.2.2. 2 切缘评估 |
8.2.3 影响DCIS保乳术后复发的因素 |
8.2.3. 1 术后放疗 |
8.2.3. 2 手术切缘 |
8.2.3. 3 患者特征和肿瘤特性 |
8.2.4 DCIS局部复发风险的预测 |
8.2.4. 1 Van Nuys预后指数(USC/VNPI) |
8.2.4. 2 基于21基因的Oncotype DX DCIS评分系统 |
8.2.4. 3 其他预后预测系统 |
8.2.5 DCIS保乳术后放疗 |
8.2.5. 1 术后WBI |
8.2.5. 2 术后放疗时机及放疗计划 |
8.2.5. 3 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的研究 |
9 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手术 |
9.1 共识要点 |
9.2 文献数据解读 |
9.2.1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安全性 |
9.2.2 新辅助治疗后保乳手术的影响因素 |
9.2.3 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实施 |
9.2.4 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时间选择 |
9.2.5 p CR与非手术时代 |
1 0 妊娠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
1 0.1 共识要点 |
1 0.2 文献数据解读: |
1 0.2.1 妊娠期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 |
1 0.2.2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手术 |
1 0.2.3 妊娠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治疗 |
1 1 保乳手术后的随访 |
1 1.1 共识要点 |
1 1.2 文献数据解读 |
1 1.2.1 保乳术后IBTR的时间 |
1 1.2.2 保乳术后IBTR的模式 |
1 1.2.3 保乳术后与全乳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差异 |
1 1.2.4 利用前瞻性数据登记项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 |
1 1.2.5 保乳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估 |
1 1.2.6 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
1 1.2.6. 1 EORTC QLQ-C30和QLQ-BR23 |
11.2.6.2 FACT-B |
1 1.2.6. 3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 |
(9)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说明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基线资料 |
2.2 病例选择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过程 |
2.5 腋窝淋巴结处理 |
2.6 术后辅助治疗 |
2.7 术后放疗 |
2.8 美容效果评价 |
2.9 随访 |
2.10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3.1 伤口相关并发症 |
3.2 放疗相关副作用 |
3.3 术后美容效果评价 |
3.4 复发转移情况 |
四、讨论 |
4.1 伤口相关并发症 |
4.2 放疗相关副作用 |
4.3 美容效果 |
4.4 复发转移率 |
4.5 术中放疗 |
4.6 辅助治疗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整形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进展 |
背景 |
肿瘤整形技术的定义及优势 |
肿瘤整形技术(OPS)的分类 |
肿瘤整形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肿瘤整形的具体术式 |
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LDF) |
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TRAM)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 |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ICAP) |
带蒂大网膜乳房重建术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随机分组 |
1.1.3 放疗设备及放疗过程 |
1.1.4 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
1.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1.6 随访 |
1.1.7 伦理问题 |
1.1.8 样本量确定方法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临床基本资料 |
1.2.2 三组患者急性毒副反应对比结果 |
1.2.3 三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结果 |
1.3 讨论 |
1.3.1 急性毒副反应 |
1.3.2 放疗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乳腺癌放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2.1 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
2.1.1 外科治疗 |
2.1.2 药物治疗 |
2.1.3 放射治疗 |
2.2 乳腺癌放疗的重要性 |
2.3 放疗后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意义 |
2.3.1白细胞介素-2 |
2.3.2白细胞介素-6 |
2.3.3白细胞介素-8 |
2.3.4白细胞介素-10 |
2.3.5 其他细胞因子 |
2.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焦虑评估量表(SAS)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对皮肤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术中放疗与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 徐晓帆,薛玉,王璐,霍立群,王绪林,朱锡旭,顾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09)
- [3]保乳术后放疗对老年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N1患者预后的影响[D]. 程恒波. 南昌大学, 2021(01)
- [4]符合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家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5]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04)
- [6]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D]. 袁一木.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后疗效对比[D]. 阿依努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保留乳房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吴炅,王永胜,柳光宇,李俊杰,范照青,方仪,聂建云,郭宝良,李南林,张强,陈益定,宋传贵,刘雁冰,李凯,水若鸿,肖勤,尤超,胡娜,史京萍,杨昭志,裘佳佳. 中国癌症杂志, 2020(11)
- [9]保乳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欧阳兵.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D]. 李文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