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现状与展望

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现状与展望

一、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蓉[1](2019)在《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饮用水卫生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础,农村饮水卫生问题更是受到重视和关注。卫生监管是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卫生的重要方式,研究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对策,对提升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监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监督检查搜集的相关数据资料,了解到集中式供水是我省农村居民的主要饮水方式,我省的农村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多,比较容易受周边环境或者工业的污染,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许可证持证率偏低、水净化消毒处理率低、水质自检的能力差;农村饮水卫生安全巡查率尚未达到国家要求,基层监督执法人员的配比和检测设备配置远远低于国家要求。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监管覆盖率较低、监管能力较弱、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部门协调不够有力等问题。究其原因,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分散位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卫生监管的难度大,监督执法能力不足,卫生监管法律保障不足,监管职责交叉,农村居民饮水卫生意识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也导致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因此提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格局,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调促进农村饮水全行业监管,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从法律体系方面的保障、监督体系的建设、执法方式的优化、执法行为的规范等多个方面来提升我省农村集中供水卫生监督、监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等策略,为提升我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提供建议和参考。

胡志林[2](2018)在《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鄂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一些大城市所属的郊区发展相对滞后,而与大城市不相隶属的毗邻地区却普遍快速发展。在我国大城市迅速扩张时期,大城市郊区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到大城市实力的提升及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换挡、发展动力转换、产能过剩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复杂而又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大城市经济发展亟须加快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大都市的视角,本文“反其道而行”的研究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发展,实证对比分析大城市与毗邻区中小城市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探索加速实现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径,契合了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大城市毗邻区的中小城市通过主动对接、全面融合发展已逐步成为城市协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一种重要实践。总的来说,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唯有在此基础上,城乡融合发展才有可能实现。鄂州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常住人口约百万,城镇人口不足60万,在中国只能算是四线或五线城市。但因其毗邻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会武汉市,带来了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基于我国普遍存在的大城市毗邻地区的经济日益受到中心大城市经济的影响和带动这一现象,本文将关注点聚焦到大城市毗邻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加速实现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径。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论文从统筹区域内和区域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大城市毗邻区鄂州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测度、动力机制,试图构建一套综合评价体系,从城乡经济一体化角度评价衡量大城市毗邻区发展并找出差距,探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方法,为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的文献,阐述了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最后对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归纳描述。第一章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梳理了有关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研究,辨析了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并明确了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地位。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出发,梳理了国内外从二元经济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研究方向转变的文献,剥离出了关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内涵,并提出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四个维度,即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城乡可持续发展,为后文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测度奠定分析框架。从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出发,通过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及固化阶段、逐步松动和城乡一体化三个阶段来梳理国内相关政策和研究。第二章对大城市毗邻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描述分析。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大城市及大城市毗邻区内涵,并总结出大城市毗邻区的类型、特征和动力及问题。分析了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思路,从内部和跨区域两个角度分析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性,通过第一章提出的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经济总量发展、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维度,对国内8个大城市毗邻区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作对比,梳理总结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四个维度特征,并梳理总结了大城市上海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践,为研究大城市毗邻区鄂州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章阐释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测度维度、评价方法。在前文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四个维度特征基础上,总结出定量测度的维度,根据综合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综合指标评价分析方法。第四章,对大城市毗邻区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发展现状、动力因素、差异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湖北鄂州为典型案例,从鄂州市基本情况出发,概述了鄂州自身经济基础较好、空间区位等内外部发展优势;对鄂州城乡经济发展现状与差距进行了科学分析,深入剖析了城乡经济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鄂州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类似鄂州市这种大城市毗邻区域城乡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第五章,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武汉毗邻区鄂州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测度,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并将鄂州与武汉郊区江夏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两者差距,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局限,通过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区中小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第一章提出的四个维度和第三章提出的指标体系,测算出鄂州市1983-2015年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得出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分别从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统一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及中心城市外溢效应等四个角度对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将鄂州与武汉江夏、新洲、蔡甸等郊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上海与毗邻区昆山发展现状,提出必须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局限,采取积极主动的发展策略,探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方法,从产业、空间、交通及生态等多方面发挥自身的特色与独特的功能,吸引中心城市要素转移,才能走出中心城市的“灯下黑”效应的影响,加速大城市灯下黑郊区与毗邻区中小城市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融合发展甚至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第六章,提出了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和对策建议。通过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化建设,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互补,推动区域城乡市场对接,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流动通道等五个方面建议措施,为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总体来说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好于大城市灯下黑郊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更快。大城市不宜摊大饼式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带动郊区发展,应打破区域行政局限,鼓励大城市郊区与毗邻中小城市经济一体化,解决大城市郊区灯下黑等发展滞后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现有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大城市武汉市的毗邻地区鄂州市的城乡经济发展实际,建立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生产要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24个具体指标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区域平衡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四个维度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和重要性是有明显差异。论文的创新之处基于现有基础进一步厘清大城市毗邻区的概念,充分考虑了区域的空间属性,将城乡经济一体化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中剥离出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充分考虑了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性,从跨区域和区域内部两个角度研究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从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城乡经济一体化这一板块切入,创新地提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四个维度,即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测度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测度评价,提出了大城市郊区与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系统化的对策建议,对于正确认识区域间和区域内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科学把握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有效制定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李鸥[3](2017)在《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完善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通过对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运行的当前状况和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所获得的成果和其中具有的不足,给出与温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及民众实际需要相符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对策,为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完善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确保温州市基层民众的身体健康。充分利用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信息平台、浙江省卫生监督管理系统及《温州年鉴》、《温州统计年鉴》等途径,获取与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相关的数据信息,然后对数据信息实施整理研究,进而明确当前温州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机构性质、人力资源、经费以及设备配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据此确定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具有的不足和导致不足形成的各种因素,积极参考国内外现有的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相关的经验,然后提出有助于改进不足的方法及建议。近些年以来,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亦具有着诸多不足之处。卫生监督机构尚未落实参公管理、卫生监督机构经费不足、卫生监督员人均配置比例较低、卫生监督员年龄整体偏大、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卫生监管模式发展方向存有问题等是如今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具有的主要不足。充分参考国内外构建卫生监督体系的成功经验,并在人本管理、系统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有效整合卫计执法资源,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垂直管理;不断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建立基层卫生监督持续投入机制;增加人员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长效的卫生监督员培训机制。

吕钦[4](2016)在《关于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情况,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不断完善。方法:从千灯镇所有五小单位中随机抽取201家有证单位,其中小餐饮业81家,小副食品商店60家,小理发美容业33家,小住宿业27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卫生状况分析评估。通过统一固定的excel评分表对调查结果录入,双人核对。量化评分,采用均数及百分比对评分及卫生监督管理状况进行描述。结果: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效果不佳,其中卫生状态良好和优秀的数量仅为39家和0家、一般的为96家和较差的75家,占比分别为14.9%、0、47.8和38.3%。所调查的小餐饮业、小副食品商店、小理发美容业、小住宿业4类五小行业卫生管理制度合格率分别为40.7%、30%、45.5%和44.4%,均未超过半数;“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配有卫生管理员”的调查中,各类五小单位所获得数据显示其合格率分别37%、40%、45.5%和44.4%,合格率超过50%;“健康合格证及培训合格证”情况的调查显示,其合格率分别为63%、75%、54.5%和66.7%。通过对昆山市千灯镇600名五小单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及卫生态度行为的调查,发现从业人员相关知识及态度行为成绩良好率为74.2%,说明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及卫生态度行为水平有所进步,但还需进一步提高。结论:当前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卫生状况整体效果不佳;其中在卫生管理环节中问题突出表现为五小单位对于“卫生管理制度”的忽视、“卫生管理员”的缺失和“健康合格证及培训合格证”管理效果的不佳。同时,在五小单位中也存在经营人员卫生知识缺乏和态度不认真的情况。上述问题使得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监督管理工作并未能获得预期效果。为此,昆山市千灯镇在后续发展过程需要针对五小单位卫生监督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对其监督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行晚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通过分析研究,促进各地能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五小单位为甚长效监管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五小单位卫生水平出谋划策。

胡蕊[5](2013)在《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 ——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与意义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人、财、物是卫生监督体系的基础。昆山目前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在全国县级卫生监督所中也处于前列。本研究通过对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对昆山市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情况、经费情况、房屋建设情况、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取证工具和办公工具配置情况等进行分析,发现实际配置情况与国家标准直接的关系,同时进行了卫生监督人员需求测定,发现人财物配置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提供依据。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补充建议,为完善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其他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提供建设思路。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目标差距法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测算所需人力、物力,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研究资料来源于现场资料、信息系统资料、文献资料、常规统计资料。人员预测采用工时测定法和分析估工、专家咨询法获得耗时资料。调查资料使用SPSS18.0和EXCEL2007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相关分析等。以下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市所,简称“市所”,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分所,简称“分所”。主要研究结果1、现有卫生监督人员不能满足监督工作的需要现有各类人员数为150人,其中,卫生监督员人数为111人。经测算,如果年均日常监督检查次数为2次,那么,在现有人力的条件下,只有管理相对人数保持不变且将工作效率提高10%同时卫生监督员的比例提高到85%,人员才足够,其他条件下人员数均不能满足监督工作的需要,比如管理相对人数量增加5%,其他条件均不变,则需将监督员数量增加到127人才能完成卫生监督工作,所需总人数需要增加到180人。如果同时将工作效率提高10%,那么监督员的数量只需要增加到114人即可。而如果年均日常监督检查次数为3、4次,那么,现有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需要补充人员。2、分所经费制度不明确,经费来源复杂,且无制度保障昆山市卫生监督所的各个分所无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经费、专项经费等财政拨款,都是与市所共用的,根据需要由市所下发。而在人员经费中,各个分所的市所下派的卫生监督员的人员经费是由市所支出,镇卫生监督员是由所在预防保健所或者医院提供经费,而乡镇卫生监督协管员是由镇财政拨款,人员经费来源较为复杂。从具体收入与支出来看,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分所收入主要包括预防保健所/医院与镇政府拨款。而分所总支出是逐年增加的,分所收入与支出的缺口是由市所发放的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经费和专项经费,以及预防保健所提供部分日常运营经费等构成,但是这些来源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进行保障。3、分所现有房屋情况与标准比还有较大差距从面积来看,根据2005年《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人均建筑面积应在4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8个分所未达标,而差距较严重的是开发区分所、玉山分所和陆家分所,分别仅为人均9.23m2、13.26m2和13.75m2,与人均40m2的要求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关于印发《苏州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派出机构的房屋包括工作用房和共用配套设施。工作用房总面积最低不少于150平方米”的要求,达标的分所仅有4个,由于部分房屋存在与预防保健所或医院共用的情况,实际达标的分所更少。从产权上来看,分所的房屋有产权的仅占32.83%,其余为免费使用或租赁的。同时,分所还有43.79%的房屋是与预防保健所或医院等其他机构共用的,可见分所的办公用房条件较差。4、执法车辆数量不足,质量欠佳车辆数量与标准比还有一定差距。按照《卫生监督机构装备标准(2011版)》中“执法用车按照区县级每4-8人配备1辆”的标准要求,市所100.0%的中队/科室达标,100.0%的分所也达标;但如果根据其中的高标准1辆/4人,那么仅有28.57%的中队/科室和9.09%的分所达标。车辆的质量情况也参差不齐。按照昆山执法用车报废的相关规定,执法用车达到8年可进行强制报废。目前该所已有6辆车购置时间超过8年,可进行报废。另外,6个分所的6辆车存在共用情况。有些分所或中队虽然配备了车辆,但是仍反映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5、快检设备短缺状况严重,各分所/中队差距较大与《卫生监督机构装备标准(2011版)》中的县级快检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区县级标准要求的快检设备的拥有率为74.58%,数量达标率为67.80%,缺34种,与低要求比,差距为44件,与高要求比差距为51件。快检设备短缺情况严重。从配置上来看,各中队/科室/分所的配置情况差距较大。市所各科室中,配置较多的是四中队、三中队和二中队,分别有216件、41件和21件,五中队有5件,执法六中队和受理发证科没有配置快检设备。分所总共仅有快速检测设备(以下简称快检设备)6种,15件。其中较多的是开发区分所,也仅有4件,其他的都在2件及以下,淀山湖分所、玉山分所、周市分所和巴城分所四个分所没有任何快速检测设备。6、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工具配置不足从执法取证工具的达标情况来看,市所除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达标外,现场执法包、录音笔均未达到标准要求,分别差16套和18支。而分所除数码相机达标外,现场执法包、摄像机、录音笔均未达到标准要求,分别差37套、8台和46支。因此市所和分所执法取证工具与标准比均差距较大。从办公设备的达标情况来看,投影仪差1-2台。计算机与传真机分别差42台和9台,其中,市所分别差4台和2台,而分所差38台和7台。其中,市所有2个科室无传真机,11个分所中仅4个分所有传真机。办公设备的达标情况也不乐观。7、信息建设硬件设施较为完备,软件建设还很不完善信息硬件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与区县级标准有差距的是防病毒软件,差距为1件,其他均已完备。而其软件建设还很不完善,多套系统同时应用,数据不统一,需要继续建设和完善信息系统。政策建议1、根据卫生监督工作需要合理增加人员配置,开展绩效评估;2、建立明确的分所经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3、补充分所房屋,对其房屋功能类型进行合理调整;4、增加执法车辆的配置,保证日常监督交通的需要;5、配置充分的快检设备,满足日常监督工作的需要;6、增加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置;7、加强信息平台设,逐步实现移动智能办公。

罗莉[6](2013)在《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与意义昆山市经济发达,是我国首个GDP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七年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榜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昆山市社会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截至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23644人,外来暂住人口达128.37万人。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81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昆山市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昆山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监督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昆山市经济社会建设成果离不开卫生监督工作的保驾护航。日益提升的社会发展水平对卫生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增强卫生监督的综合能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力、经费、设备等资源配置情况,各项卫生监督工作现况,以及职能落实情况等进行评价,分析目前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体系建设建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结构—过程—结果”原理和“目标差距模型”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研究昆山市管理相对人,卫生监督人力、经费和硬件设备等情况,工作状况和职能落实情况,分析目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建设建议。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焦点组访谈、二次资料利用等。利用问卷作为主要调研工具,对人员基本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经费情况,设施设备情况,职能落实情况等进行调查。本研究访谈对象包括卫生监督领域专家、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市所(简称“市所”)领导、市所执法人员、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分所(简称“分所”)领导、镇级监督员和助理监督员。三、主要研究结果1、管理相对人基本情况2012年昆山市卫生监督共有12995家管理相对人(机构),其中有证机构8820家,占67.87%,主要由餐饮单位、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构成;临时证机构和无证机构分别占27.82%和4.31%,由餐饮单位和公共场所构成。管理相对人(人员)共7095名,其中医生3590名,占49.90%,护士共3570名,占49.62%。2、人力、经费和设备情况2002-2012年昆山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数量程上升趋势,至2012年总数达到150人,平均每万常住人口拥有0.75名监督人员。其中,男性占74.83%,女性占25.17%;事业编制占90.21%;92.31%的最高学历在大专以上,硕士以上学历达到15.38%;77.62%取得了执法资格;综合素质得分的平均分为7.76分。2008-2011年市所的收入由1290.2万元增至1659.9万元,支出由1031.7万元逐年增至1635.0万元。2008-2009年分所的收入由296.5万元增至456.2万元,支出由1554.6万元逐年增至2204.1万元。市所人均使用建筑面积为36.42平米。按照150平米的使用面积标准11个分所房屋面积未达标,按照人均40平米的标准9个分所未达标。监督所共配置快检设备73种285件,按照县级高低标准,种类配置率均为74.58%,种类数量达标率均为67.80%。市所57.14%的科室车辆配置高于1辆/5人,按照低标准100.00%的科室均已达标;45.45%的分所车辆配置高于1辆/6人,按照低标准(每8人配备1辆),所有分所达标。市所数码相机、摄像机与高低标准相比,均已达标;现场执法包平均6人拥有一套,与标准相比,无科室达到标准,还需配置16套;录音笔1支/8.4人,与标准(1支/2人)相比,所有科室均未达标,还需补充19支。分所现场执法包平均7.75人拥有一套,低于市所配置,与标准相比,无分所达到标准;数码相机与高标准相比,还需配置8台;摄像机3台,与标准相比,仅3个分所达标。录音笔1支/30.7人,所有分所均未达标。3、卫生监督工作状况及职能落实情况(1)卫生监督工作状况卫生行政许可主要集中在餐饮单位和公共场所,许可业务以新发、延续和变更为主。8820家有证机构中,75.82%的机构日常监督检查次数在1次及以上。卫生行政处罚主要集中在食品餐饮和医疗执业,2012年分别占51.21%和43.13%。2009-2012年,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受理投诉举报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食品餐饮和医疗执业,2012年分别占59.35%和34.13%。2010-2012年,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有17件。2010-2012年,重大活动保障投入人时分别为8215.16人时、8112.3人时和10282人时。(2)职能落实情况总体职能落实率为83.24%,“案件查处”和“监督队伍培训和管理”落实率最高,为100.0%和90.70%;“卫生法制宣传教育”的落实率最低,为38.10%。不同专业类别中,“职业卫生”的落实率为100.0%;其次是“公共场所”和“放射卫生”,为90.20%和90.00%;“医疗执业”和“生活饮用水”的落实率较低,分别为68.75%和54.70%,“学校卫生”的落实率最低,仅为51.50%。四、讨论与建议经过10年建设,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监督覆盖不全面、职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人员数量不足、执法力量薄弱”,“分所建设不够健全”,“信息化建设不够系统,数据质量不够理想”等问题共同造成。为了解决“监督覆盖不够全面、职能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①增加人员数量,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助理监督员的管理,以保证监督执法力量;②建立人员考核机制,激发人员工作热情,加强分所监督员培训,稳定分所经费来源,明晰分所财务管理制度,研究分所物力配置标准;③整合信息系统,提高数据质量,以发挥信息系统在卫生监督体系中的功效;④利用GIS理论优化工作设置,提高工作效率。

郑佳瑞[7](2011)在《昆明市某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西山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西山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情况及农村居民、党政干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真实想法,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西山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农村居民的受益面,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建立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方法,按多阶段分层抽样原则随机抽取西山区的党政干部、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参合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和建议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报表和问卷调查,收集西山区2008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情况,资金兑现情况;区级卫生机构的一般情况、服务提供情况;镇级基本的基本情况、卫生服务及健康指标,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村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服务能力、交通与通讯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等。全部资料采用EpiData 3.02双录入,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2008年西山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框架或模式已经基本建立,运行机制基本可行,经费使用基本合理,经区、镇、村有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档案或台账检查、核查表明,区、镇、村有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档案或台账基本齐全;区、镇、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按省、市、区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开展;区级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单位包括区疾控中心、区保健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局、区人民医院对镇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与考核情况属实;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与考核基本属实;卫生室档案或台账基本齐全,没有虚报或造假行为。建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考核机制和规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监管机制。2.2008年西山区开展5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及健康教育,共完成109650次。按照补助标准理论应补助441207.00元,经质量考核后,实际支出422661.00元,其中基本医疗服务支出4860.00元;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三项工作支出211978.00元;妇幼保健工作支出204072.00元;卫生监督工作支出1751.00元。3.此次调查了3个镇共526户共计2023人,2008年年平均收入为12000.00±12750.00元,平均支出10000.00±14000.00元,用于看病之处平均2000.00±3200.00元,占总支出的20.0%。两周患病率为6.67%;近一年慢性病患病率为5.19%;近一年住院率为8.30%。4.各个村卫生室与功能相关的设备配置情况较为合理,但服务功能还不是很强,医疗水平低下;2008年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各项合格率在69.0%以上。5.对政府出资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了解情况,所有的管理人员和42.9%的医务人员知道2008年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党政干部中只有20.0%的干部了解此政策,而农村居民中有90.5%的人不知道此政策。6.对5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及补助标准的知晓情况。80.0%的党政干部不知晓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开展项目及补助情况,20.0%的干部了解;57.3%的医务人员不知晓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开展情况,近60.0%的医务人员一般了解;所有的管理人员了解、一般知晓或完全知晓。7.对公共卫生具体服务项目的评价,58.3%-66.7%的党政干部认为目前所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不合理,开展项目不够;68.6%-84.4%的管理人员认为目前所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合理,开展项目已经足够;60.0%-66.7%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所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合理,开展项目已经足够。8.对乡村医生业务能力的评价。乡村医生自评,能处理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只有16.0%~33.0%的乡村医生能处理像正常分娩、骨折处理、洗胃、处理一般外伤、识别高危妊娠等之类的问题或疾病;党政干部的评价,近60.0%的党政干部认为目前村卫生室现有乡村医生数(2名)还不能完成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建议乡村医生的数量应在3-4名左右合适,学历水平至少要达到大专及以上;管理人员评价,多数人(72.7%)认为现有乡村医生数(2名)还不能完成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且完成的质量一般。建议乡村医生的数量应在3~4名左右合适,学历水平至少要达到大专及以上;医务人员评价,多数人(55.3%)认为现有乡村医生数(2名)还不能完成所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且完成质量一般。建议乡村医生的数量应在3~4名左右,学历水平至少要达到中专及以上。结论西山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框架或模式已经基本建立,补助基会运行情况呈良性发展势态,服务质量考核方案基本可行,社会总体满意度较高,经费使用基本合理。通过开展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提高了农村卫生资源的可及性,缩小了城乡居民卫生水平差距,对稳定农村社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建议,加强管理及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机制,完善质量考核制度;加强乡村医生技术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陈亦男[8](2010)在《湖南省农村不同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实用性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研究湖南省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建立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我省目前农村不同卫生监督模式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监督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二内容与方法1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结构式信函调查,了解农村卫生监督现状;根据农村卫生监督人员来源、工资来源、管理形式、业务范围的不同把湖南省农村卫生监督归纳划分为四种不同模式。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每种模式按县域经济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并结合地域分布等因素,每层各随机抽取一个县,共抽取12个县(市)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确定不同农村卫生监督模式的四个县进行现场调查,每县随机抽取两个乡镇对农村居民进行调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不同监督模式的绩效。2内容研究农村卫生监督工作需求情况;基层卫生监督工作人、财、物投入情况;各项卫生监督职能执行情况;农村居民对卫生监督知情与满意度;农村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比较不同农村卫生监督模式的绩效。三结果1四种农村卫生监督模式分别为:模式一,在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分所,卫生监督员专事卫生监督工作,以南县为典型;模式二,在乡镇卫生院成立卫生监督办公室,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负责辖区内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和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且与防保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以桃江县为典型;模式三,在乡镇卫生院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负责辖区内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以湘乡市为典型;模式四,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直接管理农村卫生监督工作,以邵阳县为典型。2样本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3%,平均每个县农村监管对象的户数为3141.3户,从业人员数为5502.8人。3四种模式的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分别为5.20分、5.94分、6.24分、5.25分;不同模式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电脑、相机和车辆等基本配置平均达标比例分别为81.4%、67.9%、63.2%、55.0%。4 20062008年四种模式间的人均财政拨款均为增长趋势;不同模式间人均财政拨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4,P=0.00)。5四种模式的职能项目开展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职能项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与评价开展率均较低。6模式一的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为100.0%,卫生监督检查频次为3.0次/户,投诉举报调查处理数以一天内调查处理数为主,占61.2%,均高于其它三种模式。7四种模式农村居民对农村食品卫生、医疗市场监管状况、卫生监督工作知晓和受益情况及满意度和总体评价均存在差异,南县的均优于其它三县(均P=0.000)。8卫生监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投入、利用、效果;二级指标分别包括在岗人数、人力综合素质评分、设备设置水平、人均财政拨款额度;卫生监督公共职能项目开展率、卫生行政许可按时办结率、平均监督检查频次/户、结案率、稽查案件率、卫生法制宣传广播电视播出次数、平均每监督员培训次数;投诉举报一天内处理率、突发事件发生次数、居民卫生监督工作知晓程度和满意度。9四种模式的工作综合绩效评价平均分分别为4.7827、3.7020、3.6793、2.7598。四结论1湖南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工作任务重,人、财、物的投入和配备有待提高和均衡;2 20062008年湖南省基层卫生监督工作总体上有较大提高,但各项工作尤其是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与评价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3本研究建立的基层卫生监督投入、利用、效果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评价不同卫生监督模式的工作绩效;4在农村乡镇分片设立卫生监督分所,卫生监督员专事卫生监督工作的模式要优于其他三种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农村卫生监督模式。

杨国平[9](2008)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农民、农村及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虽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是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民的健康不能得到全面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疾病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风险。对于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的农民来说,疾病风险往往显得更大。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障,这不仅导致我国卫生筹资体制呈现高度不公平性,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转不良,致使疾病成为农村居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广大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而且往往多病的困境中,他们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一,但这一制度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在20世纪60~70年代,合作医疗曾经惠及大多数农村居民,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衰落,仅在少数地区得以残存,覆盖面也极为狭窄。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试图重建和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没有实现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力争到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目标。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乡村在政策推动下就开始了试点,但到90年代末或新世纪之初就陷入了步履艰难、徘徊不前的不良局面。面对严峻的农村卫生形势,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接着卫生部、民政部和财政部又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试点以来,在各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多项研究也表明,在试点工作中存在和暴露出许多问题。同样,这项制度以后的发展能否走上正轨,会不会出现春办秋黄,前试后垮,大起大落的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获取经验教训,并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目标总目标本研究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全面分析,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产生根源,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具体目标1.从宏观上分析、评价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并阐述目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可行性,以及具有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2.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理论视角,分析新农合筹资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政策基础和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作用机制。3.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根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条件。4.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具有理论依据,又对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策略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回顾和现状评价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2.文献法:文献复习,对国内外现有或已有的与新型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的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3.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制度环境变迁等对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4.案例研究:选择宁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做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内容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评判2.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与启示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所需要的理论视角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影响因素5.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模式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研究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需配套改革的任务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本研究针对现实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在研究领域和选题角度上,与国家农村卫生发展相关政策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其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多种方法综合集成,做出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2.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制度环境变迁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从制度设计、制度冲突、制度真空、制度变迁、制度配置、制度效率等角度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演变。3.提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应发展社区互助补充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相衔接,加强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筹资水平、减少“逆选择”等,应实行强制参加原则。主要结果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1938年~1955年)、形成阶段(1955年~文化大革命前)、发展与鼎盛阶段(“文革”时期~1978年)、衰落阶段(1978年~1980年代末)和恢复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2.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的原因可以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缺陷及改革初期思想的混乱这四个方面做出分析。3.阐述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和可行性,当前社会各界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4.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基础,阐述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的作用机制。5.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从社区筹资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理论视角来分析,并探讨新农合中政府干预必要性的理论依据。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影响因素包括健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制度本身的设计等因素。7.当前我国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即大病住院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改良式农村合作医疗模式、个人帐户与县(或乡镇)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以及商业保险公司多形式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其中,大病住院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运行模式。8.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显示在参保率和补偿率、服务利用和基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中参保率各地比较接近,补偿率随着医疗机构的层次降低而增加。中部和西部最通常被利用的服务机构是乡镇卫生院,而东部地区县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比例则比较高。在基金管理方面,东部地区风险基金占筹资基金的比例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9.宁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逐步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参合农民均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益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筹资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的参合率相对较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较低;各地对供方缺乏约束措施和监控手段,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不利于基金的风险控制。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主要包括:(1)各级政府责任落实问题(2)农民的支付能力、支付意愿(3)自愿缴费与逆选择问题(4)疾病风险控制、道德风险控制和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之间的矛盾(5)保大病、保门诊利弊各存(6)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和监督不规范(7)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定点问题(8)农民的信任问题(9)传统文化的影响(10)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11)未参合农民的假冒及滥用现象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当前农村卫生工作提出了配套改革的任务、要求和挑战,应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的衔接,加强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等。建议1.明确政府的职责2.实行“强制”参加原则,减少需方“逆选择”行为3.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进程4.建立合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补偿机制5.发展社区互助补充医疗,倡导制度模式的多样化6.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广泛宣传,提升农民的信任度7.大力推进农村“四个体系”改革8.有效控制非参合人员的假冒及滥用现象9.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10.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1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秦媚[10](2006)在《昆山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在借鉴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对昆山市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应用研究。 首先简要评述了近百年来影响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一些重要经济学理论,并考察了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的类型、趋势,再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得出当前的发展模式。以昆山市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借助发达的经济水平,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对昆山市农村医疗保险改革进行了必要性、可行性因素分析以及当前改革的实施情况。最后,针对昆山的实际,提出了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农村医疗保险的功能。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总体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了研究方法,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第二章为社会医疗保险概述,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的内涵、起源和发展历程、社会医疗保险基础理论、制度类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为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分析。通过对中国传统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仍需加以改革和完善。第四章对我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行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在阐述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市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原则、模式选择、主要内容。第五章分析我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并提出完善的对策。第六章为结束语。

二、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农村集中式供水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整体性政府理论
        三、多元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情况
    第一节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一、受益人口情况
        二、水源类型
        三、水处理设施及工艺情况
        四、消毒处理情况
        五、水质自检情况
    第二节 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基本情况
        一、卫生许可证持证情况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巡查情况
        三、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四、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协管情况
        五、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检测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覆盖率较低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能力较弱
        三、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部门协调不够有力
    第二节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中式供水设施分散位偏
        二、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存在不足
        三、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法律保障不足
        四、农村集中式供水监管职能交叉
        五、农村居民饮水卫生意识较为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提升策略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格局
        一、明确当地政府的主导地位
        二、畅通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全行业监管
        三、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第二节 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能力建设
        一、完善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法律标准体系
        二、完善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三、优化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方式
        四、健全基层法律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一、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化
        二、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饮水卫生宣教力度
        三、加大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执法的宣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鄂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实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城乡关系理论
        二、区位论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启示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第三节 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及固化阶段
        二、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松动阶段
        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城市毗邻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大城市毗邻区概念及界定
        一、大城市的内涵
        二、大城市毗邻区
    第二节 大城市毗邻区类型、特征、动力及问题
        一、大城市毗邻区类型
        二、大城市毗邻区的特征
        三、大城市毗邻区发展的动力
        四、大城市郊区及毗邻区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思路
        一、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原则
        二、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三、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性及实践
        一、跨区域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区域内部城乡经济一体化
        三、上海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实践
        四、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维度选取及指标选取的原则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维度选取
        二、指标选取的原则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生产要素
        二、经济总量
        三、经济结构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综合指标评价分析方法
        一、主观赋权法
        二、客观赋权法
第四章 毗邻区鄂州市的典型性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第一节 鄂州的典型性
        一、区位特征明显
        二、城市规模不大
        三、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自身有利因素
        二、外部有利因素
    第三节 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与差距
        二、城乡居民消费的现状与差异
        三、城乡居民储蓄的现状与差异
    第四节 城乡经济差异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
        三、周边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四、空间结构存在阻碍
第五章 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兼与江夏区对比
    第一节 数据预处理
        一、数据介绍
        二、原始数据正向化
        三、原始数据标准化
    第二节 主成分分析法运用
        一、数据检验
        二、选取主成分
        三、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四、因子载荷矩阵的标准化
        五、方差最大旋转主成分得分系数
        六、综合指数计算
    第三节 结果评价及因素分析
        一、结果评价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驱动机制分析
    第四节 毗邻区与江夏区等地区的对比分析
        一、“灯下黑”地区特征
        二、江夏区与鄂州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
        三、武汉其他“灯下黑”地区与鄂州市的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化建设
        一、地面道路一体化
        二、轨道交通一体化
        三、水运发展一体化
        四、航空发展一体化
    第二节 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互补
        一、创新产业发展联动模式
        二、实现产业融合错位化
        三、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化
    第三节 推动区域城乡市场对接
        一、与大城市郊区的市场对接
        二、区域内城乡市场对接
        三、推进城市群发展及毗邻区城市网络化建设
    第四节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一、加大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
        二、提高农村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
        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为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五节 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流动通道
        一、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加快城乡金融制度变革
        三、加快城乡公共品供给体系改革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完善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1.7 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基础
        1.7.1 人本管理理论
        1.7.2 系统管理理论
        1.7.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2.1 国内研究动态
        2.1.1 卫生监督机构性质与体制改革研究
        2.1.2 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模式研究
        2.1.3 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2.2 国外研究动态
        2.2.1 近代西方大监督理论
        2.2.2 公共管理学与经济学中的卫生监督研究
        2.2.3 公卫安全信息化与突发公卫事件应对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监督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2.4.1 山西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经验
        2.4.2 英国与德国的公共卫生监督垂直管理机制经验
        2.4.3 重庆市卫生计生综合执法机构模式经验
        2.4.4 启示
第三章 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现状与分析
    3.1 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沿革
    3.2 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状
        3.2.1 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
        3.2.2 基层卫生计生执法队伍整合情况
        3.2.3 农村卫生监督管理模式
    3.3 人力资源现状
        3.3.1 卫生监督人员数量情况
        3.3.2 卫生监督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3.3.3 卫生监督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3.3.4 卫生监督人员职称分布情况
    3.4 卫生监督经费收入情况
    3.5 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现状
    3.6 卫生监督机构设备配置情况
        3.6.1 交通工具情况
        3.6.2 执法取证设备情况
        3.6.3 信息设备情况
    3.7 卫生监督机构职能履行情况
        3.7.1 监管单位基本情况
        3.7.2 公共场所管理情况
        3.7.3 医疗机构管理情况
        3.7.4 其他单位管理情况
第四章 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性质不统一
        4.1.2 基层卫生计生执法队伍整合不到位
        4.1.3 农村卫生监管模式发展方向存有问题
        4.1.4 卫生监督员数量有限,年龄结构欠佳
        4.1.5 部分地区卫生监督经费不足
        4.1.6 部分地区房屋、设备的配备稍显滞后
        4.1.7 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4.2 原因分析
        4.2.1 卫生监督职能不稳,体制改革不到位
        4.2.2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参公停滞,人事工作冻结
        4.2.3 农村卫生监管模式发展趋势有偏差
        4.2.4 地方政府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第五章 加强温州市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体系建设
        5.1.1 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5.1.2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
        5.1.3 建立基层卫生监督持续投入机制
    5.2 推进基于人本管理理论的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建设
        5.2.1 增加人员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5.2.2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
        5.2.3 建立长效的卫生监督员培训机制
    5.3 构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关于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内容
    2.3 资料处理
    2.4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
    3.1 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3.1.3 调查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3.2 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状况
        3.2.1 五小单位卫生状况整体调查
        3.2.2 五小单位卫生状况具体调查
    3.3 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状况
        3.3.1 小餐饮业
        3.3.2 小副食品商店
        3.3.3 小理发美容业
        3.3.4 小住宿业
    3.4 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调查
        3.4.1 “五小”单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总体状况
        3.4.2 不同文化程度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状况
        3.4.3 不同从业时间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状况
        3.4.4 不同参加卫生培训情况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状况
第四部分:讨 论
    4.1 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五小行业整体卫生监督管理总体状况不佳
        4.1.2 五小行业卫生监督管理环节存在问题
        4.1.3 五小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存在问题
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建立一户一档
        5.2.2 提高发证门槛
        5.2.3 卫生监督部门要督促“五小”行业进行制度建设
        5.2.4 加大对违法“五小”行业的处罚打击力度
        5.2.5 联合多部门进行整治
        5.2.6 进一步加强对负责人培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5)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 ——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形势发展所需
        (二) 资源配置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
        (三) 卫生监督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具体研究方法
    二、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三、统计工具及数据处理
    四、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昆山市卫生监督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昆山市卫生监督所人员现状
        (一) 2006~2012年昆山市卫生监督所人员数量流动情况
        (二) 2012年昆山市卫生监督所人员结构情况
        (三) 2006~2012年昆山市卫生监督所人员教育和培训情况
        二、昆山市卫生监督所经费现状
        (一) 市所经费分析
        (二) 分所经费分析
        (三) 市所资产分析
        三、昆山市卫生监督所房屋现状
        (一) 市所房屋情况
        (二) 分所房屋情况
        四、昆山市卫生监督所执法车辆现状
        五、昆山市卫生监督所快速检测设备现状
        六、昆山市卫生监督所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现状
        (一) 执法取证工具配置现状
        (二) 办公设备配置现状
        七、昆山市卫生监督所信息化建设现状
    第二部分 昆山市卫生监督所人、财、物配置建议研究
        一、人员需求测算研究
        (一) 关键技术结果
        (二) 人员需求测算过程
        (三) 人员需求预测方案
        (四) 人员需求预测讨论
        二、房屋建筑面积经费缺口测算
        三、卫生监督执法车辆经费缺口测算
        四、快速检测设备经费缺口测算
        五、执法取证工具经费缺口
        六、办公设备经费缺口
讨论与建议
    一、主要发现与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综述——我国卫生监督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6)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1、昆山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巨大
        2、卫生事业是昆山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昆山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卫生监督保驾护航
        4、昆山现代化发展对卫生监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二、研究意义
        1、系统评价昆山卫生监督体系现状,找出建设中的不足
        2、分析昆山卫生监督建设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系统研究县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三、研究目的
        1、了解昆山市卫生监督职能及职能变迁情况
        2、评价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况
        3、阐明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不足与问题
        4、提出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内容
        1、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沿革
        2、昆山市卫生监督职能与管理相对人基本情况
        3、昆山市卫生监督人、财、物与信息化建设情况
        4、昆山市卫生监督职能履行情况
材料与方法
    一、指导性研究方法
        1、政策制定科学程序
        2、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3、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4、目标差距模型
    二、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2、数据质量控制
    三、数据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
        1、EXCEL2007和SPSS18.0
        2、ARCGIS9.3 路径分析
    四、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一、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沿革
        1、卫生监督机构创建阶段
        2、卫生监督机构组织体系构建阶段
    二、管理相对人基本情况
        1、管理相对人(机构)情况
        2、管理相对人(人员)情况
    三、昆山市卫生监督人力情况
        1、昆山市卫生监督人员数量情况
        2、昆山市卫生监督人才编制分布情况
        3、昆山市卫生监督人员结构情况
        4、昆山市卫生监督人员培训情况
    四、昆山市卫生监督经费情况
        1、市所经费情况
        2、分所经费情况
    五、昆山市卫生监督房屋与设备情况
        1、房屋情况
        2、车辆情况
        3、快速检测设备情况
        4、执法取证设备情况
        5、办公设备情况
        6、信息设备情况
    六、昆山市卫生监督工作状况
        1、卫生行政许可情况
        2、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3、卫生行政处罚情况
        4、受理投诉举报情况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
        6、重大活动保障情况
    七、昆山市卫生监督职能落实情况
        1、职能界定情况
        2、总体职能落实情况
        3、各专业职能落实情况
讨论与建议
    一、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1、监督覆盖不全面,职能落实不完全到位
        2、卫生监督人员数量不足,执法力量薄弱
        3、分所建设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4、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数据质量不理想
    二、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1、加强人员建设,保证职能履行
        2、加强分所建设,巩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功效
        4、利用GIS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中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昆明市某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国外公共卫生服务动态及相关研究成果
        1.1.1 在提供方式上,呈混合型
        1.1.2 在提供主体上,呈现多元化
        1.1.3 在资金投入方式上,呈现多样化
    1.2 国内公共卫生服务动态及相关研究成果
        1.2.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1.2.2 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两种方式
        1.2.2.1 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
        1.2.2.2 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
        1.2.2.3 国内学者对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研究
    1.3 云南省及昆明市研究动态
2 研究目的及目标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目标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内容
        3.2.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情况评价
        3.2.2 各级党政干部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
        3.2.3 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
        3.2.4 医务人员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
        3.2.5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经费使用绩效评估
    3.3 调查方法
        3.3.1 现有资料收集
        3.3.2 现场调查
        3.3.2.1 区级调查
        3.3.2.1.1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员
        3.3.2.1.2 区级党政干部
        3.3.2.1.3 区级医务人员
        3.3.2.2 样本乡(镇)、村的调查
        3.3.2.2.1 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员
        3.3.2.2.2 镇、村级党政干部
        3.3.2.2.3 镇卫生院卫生人员
        3.3.2.2.4 乡村医生的调查
        3.3.2.2.5 样本村村民的调查
        3.3.3 技术路线
    3.4 质量控制
        3.4.1 研究设计阶段
        3.4.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3.4.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3.5 统计方法
    3.6 评价指标
        3.6.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办法
        3.6.2 补助经费计算方法
        3.6.2 健康相关指标
4 结果与分析
    4.1 西山区基本情况
        4.1.1 地理、人口及经济概况
        4.1.2 西山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4.2 农村居民基本情况
    4.3 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4.3.1 两周患病情况
        4.3.2 过去一年住院情况
        4.3.3 影响患者就诊的多因素分析
        4.3.4 慢性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4.1 慢性病患病率
        4.3.4.2 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忻
    4.4 乡村医生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4.4.1 村级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4.4.1.1 机构基本情况
        4.4.1.2 卫生室设备拥有情况
        4.4.1.3 村级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
        4.4.2 乡村医生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4.4.3 农村居民对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反映
        4.4.3.1 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
        4.4.3.2 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开展情况
        4.4.3.3 妇幼保健服务开展情况
        4.4.3.4 健康教育服务开展情况
    4.5 对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了解与评价
        4.5.1 对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了解情况
        4.5.2 对5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情况
        4.5.2.1 党政干部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情况
        4.5.2.2 管理人员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情况
        4.5.2.3 医务人员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情况
        4.5.3 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
        4.5.3.1 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
        4.5.3.2 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评价
        4.5.4 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业务能力的评价
        4.5.4.1 乡村医生自评
        4.5.4.2 党政干部的评价
        4.5.4.3 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评价
        4.5.4.3 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的评价
        4.5.5 对政府出资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
    4.6 2008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情况评估
        4.6.1 2008年农村公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4.6.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建立情况
        4.6.2.1 农村公共卫生务专项资金管理模式
        4.6.2.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4.6.3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支出情况
        4.6.3.1 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
        4.6.3.2 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4.6.3.3 妇幼保健工作开展情况
        4.6.3.4 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4.6.4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过程
        4.6.5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方式
        4.6.6 农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结果
        4.6.7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档案、台账核查
5 讨论
    5.1 西山区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形成了框架及运行机制
    5.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情况评估
    5.3 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待遇,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
    5.4 提高了农村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及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
    5.5 村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器械缺乏,医疗水平低下,服务能力不强
    5.6 管理体制不健全,且仍有相当比例的村医在家中从事医疗活动
    5.7 存在乡村医生家族传接现象,对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及服务质量有着重大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基本合理
    6.2 科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6.3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
    6.4 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6.5 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提高公共卫生资源的整体绩效
    6.6 明确公共卫生服的范围,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6.7 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意识
    6.8 建议试用"公卫生服务券",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多样化
    6.9 建立有效的政府购买监督体制
7 结语
8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湖南省农村不同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实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内容与方法
    1 抽样方法及对象
    2 研究内容
    3 资料收集
    4 资料分析
    5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基本情况
    2 卫生监督经费来源情况
    3 卫生监督职能执行情况
    4 关键职能项目完成情况
    5 农村居民对卫生监督的评价
    6 卫生监督员对农村卫生监督存在问题的评价
    7 不同模式卫生监督工作绩效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附件
综述
致谢

(9)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总体思路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三、几个基本概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评判
    二、农村传统合作医疗的模式
    三、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四、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及可行性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方案设计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基础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作用机制
    八、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的理论视角
    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影响因素
    十、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模式及评价
    十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现状
    十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分析
第四章 讨论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二、政府责任定位与建立健全政府责任约束机制的探讨
    三、关于实行强制参加原则的探讨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成本高问题
    五、经济水平不同地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探讨
    六、发展社区互助补充医疗的探讨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推进农村"四个体系"改革的关系
    八、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农民的信任问题
    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网络硬件建设
    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需配套改革的任务
    十一、关于政府财政投入的思考
    十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趋势思考
    十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十四、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昆山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医疗保险概述
    2.1 社会医疗保险的内涵
        2.1.1 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概念界定
        2.1.2 社会医疗保险概念
        2.1.3 社会医疗保险广义与狭义概念区分
    2.2 社会医疗保险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2.3 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理论
        2.3.1 福利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
        2.3.2 福利国家理论
        2.3.3 国家干预的相关理论
    2.4 国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类型
        2.4.1 市场型的医疗保险制度
        2.4.2 社会型医疗保险制度
        2.4.3 国家型医疗保险制度
        2.4.4 强制性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
        2.4.5 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型医疗保险制
    2.5 发展趋势
第3章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分析
    3.1 传统合作医疗发展
        3.1.1 发展历程
        3.1.2 传统合作医疗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3.1.3 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困难的原因分析
    3.2 新型合作医疗的建立
第4章 昆山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4.1 改革的历史回顾
    4.2 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2.1 必要性
        4.2.2 可行性
    4.3 改革的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设计模式
    4.4 改革的现状
        4.4.1 改革实施情况简介
        4.4.2 我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运行分析
        4.3.3 与江苏省部分县级市的比较
    4.5 改革的成效
第5章 昆山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措施
    5.1 改革的制约因素
    5.2 存在的问题
    5.3 完善的对策
第6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许静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鄂州为例[D]. 胡志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完善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D]. 李鸥.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4]关于昆山市千灯镇五小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现状调查[D]. 吕钦. 苏州大学, 2016(05)
  • [5]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 ——资源配置研究[D]. 胡蕊. 复旦大学, 2013(03)
  • [6]昆山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研究—问题与对策[D]. 罗莉. 复旦大学, 2013(03)
  • [7]昆明市某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况研究[D]. 郑佳瑞.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8]湖南省农村不同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的实用性研究[D]. 陈亦男. 南华大学, 2010(05)
  • [9]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国平. 复旦大学, 2008(03)
  • [10]昆山市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D]. 秦媚. 同济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昆山市农村卫生监督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