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虫水上行走靠漩涡(论文文献综述)
杨凯[1](2021)在《仿水黾机器人水面滑行及跳跃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水黾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昆虫,能够在水面飞快的滑行与跳跃。其非凡的水面环境运动能力,成为学者们研究水面运动机器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仿水黾水面运动机器人可用于导航通讯中继节点、执行水质监测、水面侦查等任务,在军用、民用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仿水黾机器人的研究不仅需要探究生物水黾水面运动机理,同时涉及到机器人水-空气界面运动与水相互作用,由于水的流动性与易扰动性,导致其在运动过程中与水相互作用力变化复杂,现有的机器人多偏向于对生物水黾滑行、跳跃运动形式的模仿,性能仍有待提高,距离实用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围绕表面张力主导的仿水黾滑行运动及水压力主导的水面跳跃运动,以提高机器人运动性能为目标,开展表面张力主导的滑行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分析以及柔性腿驱动机理研究;开展水压力主导的跳跃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制一款新型水面跳跃机器人。首先,基于液滴冲击超疏水性表面的微观仿真方法,分析表面张力滑行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疏水性腿部与水面之间微观作用机理,获取冲击速度、表面微观结构对于疏水性的影响规律;基于Young-Laplace方程,建立支撑腿漂浮、与水面分离相互作用模型,分析腿部结构、尺寸对支撑力与拖拽力的影响规律,为仿水黾机器人支撑腿设计奠定基础。生物研究表明,水黾腿部结构所具有的柔顺性使其在划水时能够顺应水面产生变形。受此启发,基于欧拉-伯努利梁方法建立柔性驱动腿水面划水力学模型,分析驱动腿变形对于其极限划水频率与受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机器人水面滑行过程动力学仿真以及水面滑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刚性驱动腿,柔性腿能够有效提高其刺破水面前的极限划水频率,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滑行性能。针对水压力主导的水面跳跃机器人与水相互作用分析模型过于简化,影响机器人运动性能提升的问题,建立考虑液面变形以及附加质量的驱动腿水面划水受力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方法研究驱动腿不同划水速度、角度对驱动力的影响,并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修正。开展驱动腿水面划水流体力学实验,验证驱动腿受力模型的准确性,为仿水黾水面跳跃机器人的研制与性能优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展水压力主导的水面跳跃机器人研制;设计机器人整体结构,基于建立的机器人与水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开展了机器人水面跳跃动力学研究,采用ADAMS对机器人支撑系统、驱动腿摆动范围等参数进行优化;加工并组装机器人实验样机,开展机器人水面跳跃实验,通过与其他水压力驱动的水面跳跃机器人进行对比,对机器人运动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
李京泽[2](2020)在《《西伯利亚的伟大灵魂-西伯利亚虎》(第1-3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以《西伯利亚的伟大灵魂——西伯利亚虎》一书为基础撰写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这本书的作者为自然纪录片制作人朴洙容,他是世界上拍摄到野生西伯利亚虎家庭的第一人。该书是朴洙容所拍摄的纪录片《西伯利亚虎三代之死》的文字衍生品,由韩国金宁出版社于2011年9月10日负责出版发行,目前尚无中文译本。此书为纪实动物文学作品,是对一只叫做血腥玛丽的雌虎家族三代进行观察的记录,也讲述了乌苏里土着民把西伯利亚虎当作神信奉的故事。全书共计435页,内容分为五章,笔者选取其中的第一章《血腥玛丽》、第二章《森林之神——阿姆巴》、第三章《相遇,还有离别》作为文本分析对象进行翻译,原文为294页,共计126460字,译文总计116573字。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项目简介,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了介绍,阐述翻译重点及难点;第三部分为翻译与报告撰写过程,具体说明译前分析与准备、报告撰写流程;第四部分是翻译理论及案例分析,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介绍了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的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理论,翻译案例分析分为两个层次即词层、句子层进行,词层翻译则分别根据巴尔胡达罗夫的音译和语义对应理论应用了音译法与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依据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转换法理论采用了加词法和减词法;句子层翻译以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转换法理论作为指导,采用了移位法与替换法,并选取翻译文本中的典型例句,理论结合实践展开了详细的剖析;第五部分为结语,对翻译实践报告进行总结,介绍了笔者在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所思所悟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自然纪录片类文本的实践报告,可以在学习翻译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翻译能力的同时,为日后翻译相同文本类型的译者提供些许帮助与借鉴。也期待通过笔者翻译的文本内容,为国内拍摄自然与动物纪录片的业内人士、关注野生西伯利亚虎的研究人员与读者、对韩国动物纪录片拍摄与制作感兴趣的朋友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姚秀霖[3](2020)在《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特别的景观,对构成城市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滨水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和亲水性,这种特性使滨水区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交往交流的重要区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开发,既扩大了城市休闲空间,又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青岛作为城市滨水区的典型在滨水区景观建设中大部分的的设计缺乏地域特色,人们的参与性不高,大大降低了滨水区的利用率。这说明目前很多滨水区景观不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对游客产生不了吸引力。城市滨水区景观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人,考虑的主体也是人的行为活动,那么如何调动人们的主动参与性,使其融入和谐、活跃的景观环境中则是设计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从娱乐、教育、体验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性的游憩行为设计引起人与人以及人与周边景观的交流,营造一个独具特色、富含挑战和互动的游憩空间。本文从游客的心理及行为需求出发,以环境心理学理论、场所精神理论以及旅游游憩学理论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与参与性景观的相关内涵,其次分析了青岛市滨水区发展现状以及影响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的因素,然后对国内外滨水区可参与性的设计元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对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建设一些借鉴经验,从而提出适合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最后依据这些原则和方法对青岛市蓝海新港城滨水景观进行了实践探索。本文希望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设计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可参与性景观,为全国城市滨水区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晓珏[4](2019)在《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文中提出甲马是主要运用于祭祀活动中的,与民间信仰、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使用雕版印刷而成的神只纸。从制作过程来说,甲马是将各类神只、鬼怪雕刻于木板上,再用各色棉纸印刷而成的一种民间美术作品。从使用过程来说,甲马是用于祈福、禳灾等各种祭祀仪式中,或焚烧、或张贴供奉,以表征该神只,进而起到沟通人神的作用的手工雕版印刷品。从其属性来说,甲马是人神之间相通的重要媒介,是神人感应的精神载体。关于甲马出现的具体时间,尚且没有文献可以佐证,但从相关行业发展的旁证来看,至迟到元代,在大理白族地区就可能已经有白族人自己雕刻印刷的甲马存在。延至现代,甲马仍然在大理白族地区的村落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特定的传承环境和传承体系,是一种活形态的艺术品。本文旨在通过对大理白族甲马的使用者、传承人及其传承环境,以及对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甲马本体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解析甲马与白族民间信仰和民俗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大理白族甲马的民族特征及其在村落生活中的存在形态和文化价值。文章立论的支撑材料来自田野考察的一手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论述过程则以文化解析为主要手段,同时辅以必要的图像分析。首先,文章中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并用不同地区的实证资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甲马的神只系统做了明确分类,从而进一步分析出甲马这一文化事象所具有的文化结构层次。其次,文章致力于展现大理白族甲马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第三,文章将研究的焦点从甲马所指称的神灵的具体形象中转移到在对实际运用中的甲马的本体,以及图像与神灵之间指称关系的实现途径。研究的重点并非存在于民间信仰体系中的神只本身,而是甲马图像意义的凝固、传递和解析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第四,文章通过分析使用甲马的各种仪式过程(包括现存的和文献记载的),尝试发掘甲马在这些仪式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这些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能。同时,文章中亦调查了使用甲马的人群结构、使用甲马时的文化语境、甲马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不同传承情况以及甲马在不同人群中的普及情况等问题。第五,文章从艺术的表现和再现能力出发,把甲马图像视为一种文本,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图像系统中存在的意义指向问题从而达到分析甲马图像表达的语义、甲马表达语义的途径并衡量其最终表达的效果的目的。第六,文章以“文化叠压层”理论为基础,对几类典型的甲马题材进行了细致的图像分析,从中还原出了叠加在大理洱·海地区白族民间信仰中的种种文化层积。文章在第一章中为甲马做了定义,同时介绍了甲马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目前的传承状况。第二章则从艺术的角度,首先还原了甲马的制作工艺,继而分析了甲马的构成要素和图像构造方式,甲马的艺术特色及其审美价值。第三章主要通过甲马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文学等方面与人们的民俗生活产生的交集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与甲马有关的禁忌和规约来分析甲马与民俗生活的关系。本文的第四章则通过甲马的神只系统以及甲马在各类民间祭祀仪式中的使用过程来解释甲马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引用了来自艺术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甲马的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读解过程、甲马图像的语义结构层次、语义表达方式和情感观念类型。文章的第六章是例证式的分析,主要选取甲马中的女性形象、水神形象、木神形象和动物形象运用文化叠压层理论来综合分析甲马图像的文化内涵。
王妍[5](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张兴旺[6](2014)在《水黾腿润湿性及水黾运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经过亿万年进化,已经形成了可以适应环境的独特器官以及完美的的身体结构,昆虫相关工作器官无论从形态结构还是工作方式都已经近乎完美。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我们可以加以研究并用来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水黾是一种常见的水上昆虫,拥有特殊的技能和本领,具体表现在:首先,水黾由于具有良好的疏水性,不会将自己润湿,可以长期生活在水面上;其次,水黾可以在水面飞快地移动,它水上行走方式既不会产生噪声也不会对水面产生破坏。基于水黾这两种特殊的本领和技能,本文将针对水黾的腿部润湿性和水黾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对水黾腿润湿性进行研究,首先对水黾腿接触水的部位进行观察,利用体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水黾腿进行观察,并对水黾腿相关结构的尺寸进行了测量。发现水黾腿部表面存在刚毛结构,刚毛排列有序,布满水黾腿的表面;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发现刚毛上有微纳米结构;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水黾腿的主要成分,发现水黾腿表面存在可增强疏水特性的有机物质。为探究水黾腿疏水原因,结合疏水的经典理论模型,分别构建了三种模型,分析了水黾腿部具有超疏水特性的原因。结果表明水黾腿表面表现出的超疏水特性与水黾腿表面成分、水黾腿表面结构有关,而成分不是水黾腿具有疏水性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水黾腿表面的黏附性,测量了水黾腿的动态接触角(滚动角),并对水黾腿与水接触力进行了定性分析,水黾腿表面不同方向滚动角不同,说明水黾腿具有各向异性,且水黾腿具有较低的黏附力。采用高速摄像机对水黾的运动进行拍摄,利用后处理软件提取数据并根据运动数据分析水黾运动机理。对水黾正常运动如直线运动、转向运动、反向运动进行拍摄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研究了水黾运动的机理及规律;通过对非正常状态下如去除水黾前腿、去除中腿、去除后腿的研究,加以对比水黾正常状态下的运动,得出水黾前腿、中腿、后腿各自的作用以及在运动中前腿、中腿、后腿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通过研究水黾在非水面环境下的运动,分析了水黾处于非水面环境时的运动规律和机理,通过对比正常运动状态,分析水黾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方式。根据高速摄像机拍摄视频,结合水黾运动机理的分析结果,绘制多种状态下水黾的步态时序图,分析水黾在不同状况下的时空特性。
张鸿[7](2014)在《《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研究《宇宙与意象》的若干问题为起点,比较中西诗学中的宇宙论。《宇宙与意象》旨在研究文艺复兴后宇宙论科学哲学对诗人想象的作用。作者提出三类意象:宇宙体系、空间和生命。赫拉克利特派哲学和巴门尼德派哲学此消彼长贯穿所有意象。从封闭到开放是宇宙体系的中心意象。空间的中心意象是以太和太空之游。宇宙生命意象包括万有引力、种子、树、蛇、星云、分解、天体的死亡、火、轮回等。封闭宇宙哲学传统压制想象力,导致文艺复兴以后美学的反叛。以无限为美并非诗人独有:神学家认为无限创造才配得上神的威力,天文学家认为无限宇宙才能容纳众多世界,生物学家欣赏多样的生命形式。无限为浪漫主义者所追求,浪漫主义者认为有限和墨守成规意味着枯竭,浪漫主义的美学是无限包容。诗人的心理与宇宙科学哲学有所联系却不能完全平行。龙萨的球形宇宙并不说明他是纯粹巴门尼德派诗人,他崇尚无限时间和变化,赞美导致生命更新的死亡。雨果是纯粹的赫拉克利特派诗人,雨果的宇宙想象是“无限”美学的胜利。克洛岱尔承认无限时间之流,却用封闭房屋比喻有限空间,明确批判无限空间。龙萨和克洛岱尔共同的矛盾在于让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时间和变化。中国古人善于超越可见世界,想象不可见世界。中国古代有无限宇宙论传统,总结如下:天地有限,有起始,宇宙无限,无起始。无限有极大和极小两个向度。中心和边缘相对,两者均可取消。无限空间有众多天地。变化是自然之理,变化不息,带来更新和生命。时空和变化不可分割。崇尚无限的哲学化为欣赏无限的美学。中国古代文论家以刘勰、司空图、王夫之和叶燮为代表,其主张在于:人为天地之心,以诗人之心囊括时空;宇宙以变为美、因变生美;以尚变的天道作为根据来说明文学发展史的本质;宇宙存在的模式是诗歌创作和诗学的终极标准;因为人文和天文可以比德,所以主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与古希腊缺乏主体自主性的狂兴说形成对比。中国古代诗人以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为代表,其宇宙论可总结为:质疑有限宇宙模式;强调人生有限和宇宙永恒之间的反差;以变化为宇宙的本质,注重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宇宙本体论或虚空或实有,宇宙发生论以气为核心;继承老庄以静观动的宇宙认识论;游于无垠,胸怀天地,超越有限,向往无限;秉承儒家“忠恕”思想,认定人与物同心同性、宇宙生命生生不息。西方无限宇宙论是对传统的反动,超越有限是暴力斗争,从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间,以宗教或征服宇宙为目的。无限宇宙还与上帝有关,西方人对无限表现得比较狂热。中国的无限宇宙论是对传统的继承,无限是自然之理,没有宗教色彩,具有平民气息。秉持无限宇宙论的中国诗人不能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无限宇宙哲学并未引发中国人对外层空间进行西方人那样的浪漫主义想象。中西宇宙生命论的对比在于精神性和物质性、伦理性和生物性、实践性和无用性、教化和庸俗、整体和谐和个人或群体猎奇。中国古人的宇宙之游是为了个人修养或政治目的,人间是宇宙之游的落脚点。西方人抛弃地球,征服宇宙。西方诗人的心理经历了从有限宇宙到无限宇宙的审美趣味的变化。有限和无限两种宇宙模式的强烈对比导致了文艺复兴后诗人思想的自由奔放。中国古代有无限宇宙论传统。哲学家、文论家和诗人以无限宇宙为美,一贯崇尚无穷时空和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没有针对有限宇宙模式的革命,面对无限宇宙中国古人始终温和超然。
顾佳朋[8](2014)在《仿蜥蜴水上行走机器人特性研究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蛇怪蜥蜴是一种依靠自身质量、后肢运动、脚掌形状、行走速度等因素实现水面快速行走的两栖动物。国内外研究者对这种具有“水上漂”特异功能的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仿蜥蜴机器人能够依靠脚掌拍击水面形成空气腔产生大于自身重量的支撑力和推进力,实现水面漂浮以及快速行走。仿蜥蜴机器人可在军事侦察、水质检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对蛇怪蜥蜴运动机理的研究,设计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以及整机结构模型,在运动学仿真分析、基于势流理论面元法对脚掌形状研究分析、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1.通过对蜥蜴原型后肢运动机理进行研究,建立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对其进行运动学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驱动机构的运动轨迹、速度曲线以及位移曲线,为后期研究及样机制作提供数据。该机器人使用两个电机带动四条驱动腿实现脚掌拍击、扑水及恢复运动,四条驱动腿相互配合动作,前左后右两条腿同步动作,前右后左两条腿同步动作,保证机器人受力平衡,可防止机器人在水面行走时发生侧翻。2.机器人脚掌的形状是影响其水面运动特性的因素之一,故利用流体力学中的势流理论—面元法建立脚掌的水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剖面形状的脚掌在拍水时表面速度分布和压力系数分布,设计出能够产生较大的拍水升力的脚掌,从而增大机器人的负载能力。3.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中动网格技术仿真分析脚掌拍水、扑水和恢复运动过程,研究空气腔的形成过程与脚掌的尺寸、形状以及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驱动机构在水环境下划水的特性,以及脚掌在运动中姿态的变化对空气腔的影响,最终确定机器人较优的驱动机构、最低运动速度以及脚掌形状和尺寸。
孔祥清,章文娇,曲艳东[9](2013)在《生物材料表面的超疏水性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相关工作,介绍了植物叶子、昆虫翅膀及小型水面昆虫水黾等几种天然生物材料表面的微纳观结构及超疏水性能研究进展,并特别介绍了作者研究小组对蚊子腿部表面超疏水性能的研究成果,最后对天然生物材料表面超疏水性能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曜玮[10](2013)在《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基础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蛇怪蜥蜴依靠自身质量、特征长度、行走速度和脚掌形状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使之能自由行走于水面上。它必须通过脚掌在水面上的拍击和扑水过程创造一个空气腔来提供大于自身重量的足够的升力;此外,它必须在空气腔消失之前移动它的脚掌,使其离开水面;本文主要模仿蛇怪蜥蜴在水面快速行走功能的运动机理构建仿蜥蜴快速运动机器人,建立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运动理论模型及相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机器人脚掌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建立机器人整机三维模型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仿生原型蛇怪蜥蜴水上运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腿部四杆驱动机构—曲柄摇杆四杆机构,一种用较小的能量获得较大升力的腿部驱动装置,建立了单腿驱动机构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与仿真;研究了如何使机器人的步伐与蜥蜴原型运动轨迹最接近。2.考虑到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在水面环境工作这一特征,以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机器人在水面上快速运动时水与脚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FLUENT建立对机器人脚掌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的模型,采用动网格方法对机器人脚掌进行水力学分析与研究;得出机器人脚掌在水面上运动所需的升力与时间,为机器人结构设计和实际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3.考虑到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仿生原形结构特点,建立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总体设计模型,同时考虑到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在水面运动时的摇摆稳定性,提出了在机身上加上一个平衡机构,使其近似达到倒立摆的功能,保证机器人在快速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建立机器人虚拟样机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验证了机构设计合理性。
二、昆虫水上行走靠漩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虫水上行走靠漩涡(论文提纲范文)
(1)仿水黾机器人水面滑行及跳跃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仿水黾机器人样机研究现状 |
1.2.1 仿水黾水面滑行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2.2 仿水黾水面跳跃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3 仿水黾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3.1 表面张力主导的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3.2 水压力主导的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4 目前仿水黾机器人研究存在的问题简析 |
1.4.1 表面张力主导的仿水黾机器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2 水压力主导的仿水黾机器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表面张力主导的滑行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分析 |
2.1 引言 |
2.2 生物水黾水面滑行与水之间作用疏水性特征 |
2.3 驱动腿划水过程材料疏水性微观作用机理分析 |
2.3.1 材料疏水性浸润状态Cassie/Wenzel表征模型 |
2.3.2 基于液滴冲击的疏水性材料微观分析建模 |
2.3.3 冲击速度对材料疏水性的影响分析 |
2.3.4 表面微观结构对材料疏水性的影响分析 |
2.4 疏水性支撑腿水面漂浮支撑力分析 |
2.4.1 支撑腿形状对支撑力的影响分析 |
2.4.2 支撑腿尺寸对支撑力的影响分析 |
2.5 支撑腿水面分离过程受力分析 |
2.5.1 支撑腿形状对拖拽力的影响分析 |
2.5.2 支撑腿尺度对拖拽力的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表面张力主导的滑行机器人柔性驱动腿驱动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生物水黾驱动腿划水过程分析 |
3.3 驱动腿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建模 |
3.3.1 刚性驱动腿受力建模 |
3.3.2 柔性驱动腿受力建模 |
3.4 柔性腿对滑行运动过程影响分析 |
3.4.1 柔性腿水面划水变形分析 |
3.4.2 柔性腿极限划水频率与驱动力分析 |
3.5 柔性腿驱动滑行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分析 |
3.5.1 机器人水面滑行动力学仿真建模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6 仿水黾机器人柔性腿驱动滑行实验 |
3.6.1 仿水黾机器人样机 |
3.6.2 机器人水面滑行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压力主导的水面跳跃机器人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分析 |
4.1 引言 |
4.2 支撑腿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受力建模 |
4.2.1 不同形状支撑腿支撑力建模 |
4.2.2 不同形状支撑腿拖拽阻力建模 |
4.3 驱动腿与水-空气界面相互作用分析 |
4.3.1 考虑液面变形影响的驱动腿水面划水全过程分析 |
4.3.2 基于Wanger入水理论的驱动腿水面划水受力建模 |
4.3.3 驱动腿水面划水过程流体力学仿真分析 |
4.3.4 驱动腿水面划水受力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压力主导的水面跳跃机器人研制 |
5.1 引言 |
5.2 水面跳跃机器人设计的难点分析 |
5.3 机器人结构设计 |
5.3.1 储能机构设计与效率分析 |
5.3.2 驱动机构设计 |
5.3.3 驱动腿划水过程储能元件能量利用率仿真分析 |
5.4 机器人水面跳跃动力学仿真与优化 |
5.4.1 机器人水面跳跃动力学仿真建模 |
5.4.2 支撑系统的影响分析 |
5.4.3 驱动腿摆动范围的影响分析 |
5.5 机器人研制与水面跳跃实验 |
5.5.1 实验样机 |
5.5.2 机器人水面跳跃实验 |
5.5.3 机器人水面跳跃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西伯利亚的伟大灵魂-西伯利亚虎》(第1-3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者简介 |
2.2 作品简介 |
2.3 翻译重点及难点 |
第三章 翻译与报告撰写过程 |
3.1 译前分析与准备 |
3.2 报告撰写流程 |
第四章 翻译理论及案例分析 |
4.1 翻译理论的选择 |
4.2 词层翻译案例分析 |
4.2.1 音译法 |
4.2.2 直译法 |
4.2.3 意译法 |
4.2.4 加注法 |
4.2.5 加词法 |
4.2.6 减词法 |
4.3 句子层翻译案例分析 |
4.3.1 移位法 |
4.3.2 替换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B原译文对照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各国掀起滨水区再开发热潮 |
1.1.2 大众的参与性需求 |
1.1.3 青岛市滨水区研究迫切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城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理论 |
2.1 城市滨水区景观 |
2.1.1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概念 |
2.1.2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性 |
2.2 参与性 |
2.2.1 参与的含义 |
2.2.2 参与的分类 |
2.2.3 参与的特征 |
2.3 参与性景观设计 |
2.3.1 参与性景观设计的概念 |
2.3.2 参与性景观的设计要素 |
2.4 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理论 |
2.4.1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4.2 场所精神理论 |
2.4.3 游憩学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青岛市滨水区发展现状分析 |
3.1.1 青岛市滨河区现状 |
3.1.2 青岛市滨海区现状 |
3.1.3 青岛市滨水区SWOT分析 |
3.2 青岛市李村河参与性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3.2.1 李村河概况 |
3.2.2 李村河总体规划 |
3.2.3 李村河调查问卷可信度分析 |
3.2.4 李村河调查问卷满意度分析 |
3.2.5 李村河参与性景观调研与数据分析 |
3.3 青岛市唐岛湾公园参与性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3.3.1 唐岛湾公园概况 |
3.3.2 唐岛湾公园总体规划 |
3.3.3 唐岛湾调查问卷可信度分析 |
3.3.4 唐岛湾调查问卷满意度分析 |
3.3.5 唐岛湾参与性景观调研与数据分析 |
3.4 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的特色与不足 |
3.4.1 滨水区参与性景观的特色 |
3.4.2 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的不足之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营造方法探究 |
4.1 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原则 |
4.1.1 参与全面性原则 |
4.1.2 亲近多样性原则 |
4.1.3 生态可持续原则 |
4.1.4 景观互动性原则 |
4.1.5 美学艺术性原则 |
4.2 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策略 |
4.2.1 以满足参与需求为核心 |
4.2.2 以亲水戏水乐水为灵魂 |
4.2.3 以提高生态效益为基础 |
4.2.4 以拓展情境体验为主导 |
4.3 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手法 |
4.3.1 布置合理的功能区与景点 |
4.3.2 组织通达的道路交通系统 |
4.3.3 营造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 |
4.3.4 创造丰富的岸线驳岸形式 |
4.3.5 设置参与性景观要素设施 |
4.3.6 强化滨水区景观特性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市蓝海新港城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实践 |
5.1 蓝海新港城滨水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规划 |
5.1.2 项目区位 |
5.2 蓝海新港城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 |
5.2.1 设计主题 |
5.2.2 规划定位 |
5.2.3 设计理念 |
5.2.4 设计原则 |
5.2.5 设计依据 |
5.3 蓝海新港城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方案 |
5.3.1 功能分区景点设置 |
5.3.2 道路交通组织系统 |
5.3.3 水岸生态系统营造 |
5.3.4 岸线丰富驳岸处理 |
5.3.5 景观要素设施设置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表 |
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三、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大理白族甲马的源流及现状 |
第一节 “甲马”释义 |
一、甲马的定义 |
二、文献记录中的甲马 |
第二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产生及发展历史 |
一、甲马的产生 |
二、甲马的发展历史 |
第三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分布及传承 |
一、甲马的地域分布 |
二、大理地区的甲马艺人 |
三、甲马的技艺传习和延伸 |
第四节 大理白族甲马的使用 |
一、使用甲马的主体 |
二、使用甲马的方式及场合 |
三、使用甲马的目的 |
四、甲马使用的时间、区域差异 |
第二章 甲马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甲马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
一、制作原料的选择 |
二、板材的处理 |
三、雕刻 |
第二节 甲马的图像构造 |
一、甲马的构成要素 |
二、甲马的图像构造特征 |
第三节 甲马图像的艺术特征与地域特色 |
一、大理白族甲马与其它木刻版画的比较 |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像的地域特色 |
第四节 甲马的美学特征 |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及主题倾向 |
二、甲马中的白族审美文化特征 |
第三章 民俗生活中的大理白族甲马 |
第一节 甲马与岁时节日 |
一、岁时节日中甲马的使用情况 |
二、节日文化变迁与甲马的使用 |
第二节 甲马与人生礼仪 |
一、人生礼仪的含义和种类 |
二、人生礼仪中甲马的使用情况 |
第三节 与甲马相关的各种禁忌和规约 |
一、村落居民对甲马的接受程度及其缘由 |
二、甲马制作、使用过程中的禁忌和规约 |
第四节 甲马与民间文学 |
一、甲马是民间文学的物质载体之一 |
二、甲马图像是民间口承文学的研究素材 |
第四章 甲马的神只系统和民间祭祀 |
第一节 甲马及其神只系统的分类 |
一、甲马的分类方法 |
二、神灵甲马的主要类型(甲马神只系统的分类) |
三、甲马神只系统中体现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大理白族甲马与民间巫术活动 |
一、巫术仪式与甲马的联系 |
二、从巫术角度出发对甲马的使用目的进行分类 |
三、甲马在巫术仪式中的现实作用 |
第三节 甲马与民间日常祝祷祭祀仪式 |
一、需要使用甲马的祭祀仪式类型 |
二、在日常祭祀仪式中甲马的功能 |
第四节 祭祀用甲马与民间信仰体系 |
一、甲马的搭配规律 |
二、甲马的使用频率与民间信仰 |
三、神灵甲马中体现的情感类型 |
第五章 甲马的意义构成及解读 |
第一节 甲马象征意义的结构层次 |
一、甲马象征意义的独特性 |
二、甲马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读解过程 |
第二节 符号与语义:甲马象征意义的凝固 |
一、甲马创作过程的独特性和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
二、甲马图像语义的义位分析 |
第三节 仪式与象征:甲马象征意义的读解 |
一、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祭祀祈禳仪式中甲马的使用 |
二、甲马象征意义的读解 |
第六章 甲马神灵形象的综合解析 |
第一节 甲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
一、甲马中女性形象的种类 |
二、甲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
三、甲马中女性形象的存在形态及其观念内涵 |
四、血神甲马与大理白族民间信仰中的文化叠压现象 |
第二节 甲马中的水神形象分析 |
一、水崇拜、原始的水神信仰与甲马 |
二、龙神、龙神本主、井神与甲马 |
三、河伯水神与甲马 |
四、水神甲马与大理白族地区的水神崇拜情况 |
第三节 甲马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
一、甲马中动物形象的种类 |
二、甲马中动物形象的表现方式 |
三、甲马中的动物形象与民间信仰观念体系 |
第四节 大理白族甲马中的植物形象 |
一、花草形象及其含义 |
二、树木形象与“木神”信仰 |
结论 |
一、甲马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
二、大理白族甲马的民族特色 |
附录 |
附录一 各种书籍、集成中收集的云南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二 大理境内最大的两家甲马传承人制作的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三 流行于洱源市集的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四 巍山地区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五 腾冲地区甲马题名目录 |
附录六 田野图片 |
附录七 田野调查核心问题提纲 |
附录八 部分访谈记录 |
附录九 文中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 |
二、着作 |
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 |
(5)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
一、注重“双基”目标 |
二、关照学情差异 |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水黾腿润湿性及水黾运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昆虫表面疏水性研究 |
1.3.2 水上生物运动特性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黾形态结构观察及生物学参数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几何形态参数 |
2.3.2 水黾腿宏观结构 |
2.3.3 水黾腿微观结构 |
2.3.4 水黾腿物质成分分析 |
2.3.5 水黾身体结构质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黾腿润湿性及疏水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水黾腿表面接触角的测量 |
3.2.1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过程及结果 |
3.3 水黾腿的浸润性 |
3.4 水黾腿表面疏水机理分析 |
3.4.1 润湿性理论 |
3.4.2 疏水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运动学数据捕捉实验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备及方法 |
4.2.1 实验对象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过程及结果 |
4.3.1 实验前准备 |
4.3.2 实验过程 |
4.3.3 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黾运动机理分析 |
5.1 引言 |
5.2 水黾常规运动机理分析 |
5.2.1 直线运动机理分析 |
5.2.2 转向运动机理分析 |
5.2.3 水黾反向运动机理分析 |
5.3 水黾非常规运动机理分析 |
5.3.1 去除前腿的水黾水上运动 |
5.3.2 去除中腿的水黾水上运动 |
5.3.3 去除后腿的水黾水上运动 |
5.3.4 水黾在非水面上的运动 |
5.4 水黾时序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7)《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语 |
第一部分 《宇宙与意象》研究 |
第一章 《宇宙与意象》的主要意象 |
第一节 关于宇宙体系的意象:赫拉克利特派与巴门尼德派的对立 |
一、 由赫拉克利特哲学产生的宇宙意象:火、变、水流、多样性 |
二、 由巴门尼德哲学产生的宇宙意象:圆形或球形、静止、有限、封闭 |
三、 巴门尼德主义和赫拉克利特主义的斗争: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式对布鲁诺和笛卡尔宇宙模式 |
第二节 关于宇宙空间的意象 |
一、 明亮柔软的以太对诗人的意义 |
二、 黑暗坚硬的以太对诗人的意义 |
第三节 关于宇宙生命的意象 |
一、 文艺复兴的前奏——古代到中世纪的宇宙生命思想略述 |
二、 生命形态的意象——文艺复兴及稍后时代的活力宇宙 |
三、 生命的力量——“万有引力”引发的意象 |
四、 种子——18 世纪宇宙生机论的一个意象 |
五、 宇宙生命的三个象征:树、蛇、星云 |
六、 天体的死亡方式 |
七、 宇宙生命的循环——“火”意象始末 |
第二章 《宇宙与意象》论浪漫主义 |
一、 蒂泽对浪漫主义的论断 |
二、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比:从对比中把握浪漫主义的特征 |
三、 近代天文学对于浪漫主义的意义 |
(一) 近代无限宇宙论简述 |
(二) 库萨的尼古拉:宇宙无限论的首创者 |
(三) 布鲁诺:关于“多“的美学 |
(四) 亨利 莫尔:无限的美学和不能满足的诗人 |
四、 生物学和生物学家的浪漫主义美学 |
(一) 16 至 18 世纪生物学的总体趋势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
(二) 生物学家的浪漫主义幻想 |
第三章 法国诗人的宇宙 |
第一节 皮埃尔 德 龙萨的宇宙论 |
一、 蒂泽所论之龙萨 |
二、 再论龙萨的宇宙论 |
(一) 宇宙的结构:九重天、天穹的运动、四元素、有限空间、宇宙两界 |
(二) 宇宙的起源 |
(三) 龙萨论鬼 |
(四) 龙萨论变化和死亡的价值 |
(五) 龙萨论人的地位 |
第二节 《宇宙与意象》论雨果的宇宙 |
一、 飞逝的星球 |
二、 星际影响 |
三、 宇宙的套嵌模式 |
四、 面对黑暗的焦虑 |
五、 宇宙征服和对地球的眷恋 |
六、 宇宙生命 |
七、 螺旋形的宇宙 |
第三节 保罗 克洛岱尔的宇宙观 |
一、 克洛岱尔在《宇宙与意象》中的位置以及蒂泽对克洛岱尔的陈述 |
二、 克洛岱尔宇宙论的基本内容 |
(一) 宇宙的中心 |
(二) 宇宙的封闭和有限 |
(三) 克洛岱尔关于时间、运动和宇宙整体性的观点 |
三、 帕特莫尔和华莱士对克洛岱尔宇宙论的意义 |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哲学和文学领域的初步比较 |
第四章 中国古代无限宇宙论简述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哲学中的初步比较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无限宇宙论 |
一、 孔子和《周易》论时间和变化 |
二、 道家的无限论 |
三、 《墨子》之相对与绝对 |
四、 《管子》之“宙合有橐天地” |
五、 《子华子》之“万物相禅”和存在物的差别论 |
六、 《尸子》之不分割时空的宇宙定义 |
第二节 无限宇宙论的发展:从汉到明清之际 |
一、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空间观念 |
(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六种天地模式及天文学和哲学宇宙论的关系 |
(二)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空间论 |
二、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时间观念 |
三、 从汉到明清之际关于变化无止息的观念 |
第三节 中西宇宙模式的比较 |
一、 关于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时空和变化思想的简述 |
二、 中西对待有限和无限宇宙模式的两种态度:布鲁诺和杨泉、柳宗元、邓牧、《琅嬛记》的比较 |
三、 中国古代与古希腊传统时间观念的比较 |
四、 中西对待变化的心理的比较 |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宇宙观 |
第一节 刘勰文论的宇宙意识 |
一、 刘勰论“文” |
二、 刘勰论“神思” |
三、 刘勰论心物相感 |
四、 主体性的得失:刘勰论人的主体性和古希腊“狂兴”思想的比较 |
第二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宇宙论诗 |
一、 《诗品》以时空论诗 |
(一) 对空间与时间的态度或认识 |
(二) 宇宙存在的三种方式 |
(三) 追求无限时空的三种态度 |
二、 《诗品》以变化论诗 |
(一) 丰富的物象 |
(二) 生机 |
(三) 流动 |
第三节 王夫之和叶燮诗学的变化论 |
一、 诗文摹写天地之至美、大文 |
(一) 天地固美、变化生美、以变为美 |
(二) 诗文摹写天地之美:天化与人心的遇合 |
二、 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 |
第六章 中国古代诗人的宇宙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诗歌创作中的比较 |
第一节 屈原的宇宙模式以及屈原和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 |
一、 《天问》宇宙论与战国时北方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有限宇宙模式的质疑 |
二、 《离骚》太空之游的巫觋色彩以及屈原与蒂泽所论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 |
(一) 《离骚》太空之游的巫觋色彩 |
(二) 屈原与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 |
第二节 李白的宇宙三论 |
一、 无限、虚空的宇宙本体论 |
二、 气一元论:李白的宇宙发生论 |
三、 静观:李白的宇宙认识论 |
第三节 杜甫的儒学宇宙以及宇宙生命论的中西比较 |
一、 杜甫宗儒的证据 |
二、 杜甫观物五论 |
三、 杜甫以“忠恕”达“仁” |
四、 儒学生命观对杜甫的指导 |
五、 杜甫宇宙生命论和《宇宙与意象》所述西方宇宙生命论的比较 |
第四节 苏轼的宇宙论以及中西太空之游、时间和变化观念的进一步比较 |
一、 苏轼的宇宙胸怀和空间之游 |
(一) 高怀远度 |
(二) 天游 |
(三) 《庄子》、苏轼的“天游”与《人和宇宙空间》太空之游的比较 |
二、 对有限时间的焦虑和对无穷时间的追求 |
(一) 苏轼对待有限和无限时间的态度 |
(二) 雪莱《时间》诗的思想与苏轼时间观念的比较 |
三、 以“变”或“动”为核心的哲学以及文艺鉴赏和创作 |
(一) 关于“变化”的哲学 |
(二) 以“动态美”评论文艺作品 |
(三) 苏轼诗作的动态美 |
(四) 雪莱“变化”主题和苏轼变化论的比较 |
四、 苏轼与浪漫主义 |
结论 |
一、 关于《宇宙与意象》所述意象以及三位法国诗人宇宙论的总结 |
二、 关于中国古代无限宇宙论传统的总结 |
三、 中国古代文论家和诗人宇宙观的总结及其所反映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 |
四、 西方浪漫主义崇尚的无限包容性美学:西方美学发展史的巨大转向 |
五、 中西哲学对宇宙模式的伦理价值判断和双方对待宇宙模式的态度比较 |
六、 中西宇宙生命论以及宇宙之游主题的比较及其折射的中西文化特色 |
七、 文学与宇宙学学科会通所体现的人类思维的某些特点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仿蜥蜴水上行走机器人特性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仿生水上行走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生物原型研究现状 |
1.2.2 仿生水上行走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流体力学相关研究及应用 |
1.3.1 势流理论面元法相关研究及应用 |
1.3.2 计算流体力学相关研究及应用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运动仿真及整机建模 |
2.1 引言 |
2.2 仿生原型蜥蜴单腿运动机理研究 |
2.3 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建模 |
2.4 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运动学建模 |
2.5 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
2.5.1 单腿驱动机构运动轨迹分析 |
2.5.2 单腿驱动机构运动速度曲线及位移曲线分析 |
2.6 机器人整机三维建模 |
2.6.1 机器人驱动器的选择 |
2.6.2 机器人脚掌形状及其与驱动腿连接形式的设计 |
2.6.3 机器人整机结构设计及三维建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面元法的机器人脚掌剖面形状研究 |
3.1 引言 |
3.2 机器人脚掌剖面形状设计 |
3.3 基于面元法机器人脚掌流域数学模型建立 |
3.3.1 机器人脚掌离散化模型建立 |
3.3.2 机器人脚掌面元奇点数学模型建立 |
3.3.3 机器人脚掌速度及压力系数数学模型建立 |
3.4 机器人脚掌剖面形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FLUENT 机器人脚掌参数及划水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仿生原型蜥蜴脚掌运动机理研究 |
4.3 机器人脚掌模型建立 |
4.4 基于 FLUENT 机器人脚掌动网格模型建立 |
4.4.1 机器人脚掌计算流体力学 FLUENT 仿真分析流程 |
4.4.2 机器人脚掌流域模型建立 |
4.4.3 机器人脚掌流域模型网格划分 |
4.4.4 机器人脚掌流域模型参数设置 |
4.4.5 机器人脚掌动网格模型迭代计算收敛性分析 |
4.5 机器人脚掌参数研究 |
4.5.1 机器人脚掌尺寸与运动速度分析 |
4.5.2 机器人脚掌形状分析 |
4.6 机器人脚掌划水特性分析 |
4.6.1 机器人脚掌受力分析 |
4.6.2 机器人脚掌划水姿态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蜥蜴机器人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仿蜥蜴机器人样机制作 |
5.2.1 机器人机身、驱动机构及脚掌材料的选择 |
5.2.2 机器人驱动元件的选择 |
5.2.3 机器人样机制作 |
5.3 仿蜥蜴机器人单腿运动轨迹分析 |
5.4 仿蜥蜴机器人脚掌运动特性分析 |
5.5 仿蜥蜴机器人水面行走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基础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关于仿蜥蜴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仿生原型蜥蜴的研究现状 |
1-2-2 仿蜥蜴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相关研究 |
1-3-1 流体力学及相关研究 |
1-3-2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相关研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设计及运动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仿生原型蜥蜴运动特性分析 |
2-2-1 蜥蜴运动机理研究 |
2-2-2 仿生原型蜥蜴单腿运动轨迹分析 |
§2-3 机器人单腿驱动方案与机构运动学研究 |
2-3-1 机器人单腿机构设计 |
2-3-2 机器人驱动方案 |
2-3-3 机器人单腿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2-4 机器人单腿驱动机构运动学仿真研究 |
2-4-1 ADAMS 分析流程 |
2-4-2 单腿驱动机构运动学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器人脚掌设计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对蜥蜴原型脚掌的研究与分析 |
§3-3 机器人脚掌设计 |
§3-4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3-4-1 流体模型理论基础 |
3-4-2 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 |
3-4-3 流体模型的建立流程 |
§3-5 基于 FLUENT 的机器人脚掌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
3-5-1 机器人脚掌的流体环境模型建立 |
3-5-2 机器人脚掌流体环境模型分析基础 |
3-5-3 机器人脚掌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器人总体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机器人传动方案设计 |
4-2-1 机器人齿轮方案构建与设计 |
4-2-2 机器人同步带方案构建与设计 |
§4-3 机器人摇摆机构设计 |
§4-4 机器人整机设计与分析 |
4-4-1 机器人关键部件设计 |
4-4-2 基于 ADAMS 的机器人运动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四、昆虫水上行走靠漩涡(论文参考文献)
- [1]仿水黾机器人水面滑行及跳跃运动研究[D]. 杨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西伯利亚的伟大灵魂-西伯利亚虎》(第1-3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京泽. 山东大学, 2020(05)
- [3]青岛市滨水区参与性景观设计研究[D]. 姚秀霖.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甲马与大理白族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生活[D]. 李晓珏. 云南大学, 2019(09)
- [5]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6]水黾腿润湿性及水黾运动特性研究[D]. 张兴旺. 吉林大学, 2014(10)
- [7]《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D]. 张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8]仿蜥蜴水上行走机器人特性研究与仿真[D]. 顾佳朋.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9]生物材料表面的超疏水性能研究进展[J]. 孔祥清,章文娇,曲艳东. 中国科技信息, 2013(22)
- [10]仿蜥蜴水上快速运动机器人基础技术研究[D]. 张曜玮.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