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形成特征研究

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形成特征研究

一、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航[1](2020)在《垃圾焚烧炉燃烧特性优化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垃圾焚烧法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以及一般工业垃圾的处理。为提高垃圾焚烧处理的效率,必须对垃圾焚烧炉的燃烧特性及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研究,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垃圾焚烧炉是垃圾焚烧处理工艺的重要设备,当焚烧炉水冷壁温度过高或发生应力集中时,极易引发超温爆管事故,影响焚烧炉的安全运行。因此,对垃圾焚烧炉的燃烧特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市某台750t/d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调查评价等方法对垃圾焚烧炉的燃烧特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建立垃圾焚烧炉计算模型,采用FLIC程序对床层上方的固体垃圾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获得床层表面各烟气组分的浓度、速度以及温度等数据,并将其作为FLUENT气相燃烧的入口边界条件,使用FLUENT软件对垃圾焚烧炉实际运行工况条件下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焚烧炉运行过程中温度场、速度场以及组分场的分布情况,并对比验证了垃圾焚烧炉实际运行工况的监测值与模拟值,各参数误差均小于工程误差。(2)在实际运行工况模拟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二次风与燃尽风的配风比例对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优化,得到五种运行工况下垃圾焚烧炉内部温度场、速度场以及NO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二次风比例的增大加快了烟气的混合速度,提高了炉膛内的燃烧效率,燃尽风比例的减小,垃圾焚烧炉出口处的NO浓度逐渐升高,本章所研究的垃圾焚烧炉最佳配风条件为工况2。(3)建立垃圾焚烧炉水冷壁二维和三维两种模型,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的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块对垃圾焚烧炉水冷壁进行热应力研究。结果表明,水冷壁管道热应力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管道内壁向火侧的顶点处热应力最大,水冷壁最大热应力随鳍片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节距长度和管壁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所研究的垃圾焚烧炉水冷壁最大热应力点位于壁面交界处的管道附近,最大热应力为116.57MPa。(4)垃圾焚烧炉安全性研究。采用传统FMECA方法和基于模糊VIKOR的FMECA方法对垃圾焚烧炉运行系统进行了安全评价。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垃圾焚烧炉安全运行的主要故障模式是局部高温与热应力引起的水冷壁管道破裂,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胡斌航[2](2020)在《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化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能量再利用的有效可行途径,在单独进行气化反应时,存在气化效率较低,气化炉稳定性较差,合成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等问题。相对于固体废弃物单独进行气化反应过程,生活垃圾与具有其他优势的原料协同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协同作用,弥补了两种原料单独气化反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突破了气化反应原料选择上的限制,丰富了协同气化原料和产品的选择,同时还可以提升气化反应过程碳的反应活性,有效控制焦油量的产生并降低二次污染物的排放。然而目前面向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的工艺基本特性和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都较为匮乏。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与高碱煤或生物质协同气化的三段式系统,旨在解决生活垃圾一级气化工艺所得合成气焦油、氯化氢和二恶英污染物含量高,热值低,工艺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望深入了解多级式协同气化工艺的基本特性和协同作用机制,为高含氯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一条可行性高的协同气化途径,并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前景。本文首先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与高碱煤或生物质协同气化的三段式系统。采用高碱含量的煤焦或生物质热解焦炭同时作为焦油催化裂解的催化剂,脱除酸性HCl污染物的吸收剂和协同气化的反应物,将一体化气化系统分为三个反应器。结果发现,合成气的稳定产气组分为氢气41.9 vol.%,一氧化碳29.3 vol.%,甲烷7.49 vol.%,二氧化碳3.90 vol.%,计算的低位热值为12.2 MJ/Nm3。合成气产率最高达到1.57 Nm3/kg,从而获得最佳的冷煤气效率(89.4%)和碳转化效率(90.3%)。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氧化阶段的水蒸气气体浓度从15.7 g/Nm3增加到18.5 g/Nm3。氧化反应阶段排放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在ER为0.45时达到最大值18.1 g/Nm3,而在0.25的ER下水蒸气含量降至14.6g/Nm3。总体来说,H2含量、焦油含量和低位热值均随ER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的还原温度下,可燃气体组分CO和H2含量的下降也直接导致了合成气低位热值的降低。协同气化系统的冷煤气效率、碳转化效率和合成气低位热值都随着还原温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在还原温度为1000oC时分别降至55.4%、66.0%和10.6 MJ/Nm3。Boudouard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强度比值在所有工况条件下均小于1,说明在三段式协同气化系统还原阶段中水煤气反应起了主导作用。然而,随着还原温度的不断升高,Boudouard反应相较于水煤气反应的占比越来越大,水煤气反应逐渐减弱。针对生活垃圾高含氯的特性,进一步研究了氯对复杂生活垃圾组分衍生焦炭反应活性和焦炭结构影响。选取三种典型的城市生活垃圾组分:淀粉类餐厨垃圾、木质素类木制品垃圾和纤维素类垃圾,系统性地研究了无机氯(NaCl)和有机氯(PVC),对相应热解焦炭的基本理化特性影响。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组分在共同热解过程中对相应热解焦炭活性和结构的交互作用影响。结果发现,无机氯通过抑制晶体C(002)和C(440)的形成从而削弱了热解焦炭的氧化反应活性,热解焦炭样品的表观活化能均小于其与PVC混合物的热解焦炭。对于木质素焦炭来说,PVC的添加会使其在拉曼光谱中的ID/IG的比值下降,C结构更趋于有序化。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热解过程中挥发作用相对较为强烈。木质素与纤维素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碳结构的有序度,导致木质素+纤维素焦炭样品中晶体碳峰C(100)的出现。拉曼光谱分析解释了淀粉和木质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石墨畴的尺寸和厚度增大。而木质素与纤维素的相互作用使微晶的平面尺寸变小,而对石墨畴的厚度没有影响。另一方面,混合炭样品的能带面积比ID4/IG值均介于两个相应的单炭样品之间,说明sp2-sp3杂化过程并没有产生交互作用。基于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合成气基本特性分析,针对气化过程中两种关键污染物焦油和氯化氢的生成特性和脱除机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在还原阶段采用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的“准东”煤焦,可大大提高合成气品质,同时可将生活垃圾气化过程中两种关键性污染物焦油和HCl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最低可将合成气中焦油和HCl浓度分别降至9.56 mg/Nm3和17.4 mg/Nm3。金属氯化物结渣对煤焦反应活性的影响大于还原温度的提高对焦油高温热裂解反应的提高。在800oC还原温度下的焦油去除率达到了90.9%,而900oC还原温度下的焦油去除率降低至84.6%。金属吸附剂在捕捉HCl气体的能力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减弱,并且CaCl2化合物在高温下稳定性较差。因为较高的温度(超过750oC)促进了CaCl2的分解反应,随之促进金属氧化物与HCl的可逆反应,从而推向逆向反应产生更多的HCl酸性污染物气体。在还原反应阶段,显然CaO对HCl的吸附作用在HCl脱除反应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在还原反应区,要同时进行高温催化裂解气化焦油和进行Boudouard反应以产生合成气,则需要高于800oC的还原温度。然后,这两种氯化物的颗粒自行熔化、团聚或胶合,导致放置在还原区里的煤焦床层物料发生坍塌。因此,随着还原温度从800oC逐渐升高到1000oC,还原反应后煤焦的BET比表面积由127.6m2/g降至74.9 m2/g。研究了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二恶英排放特性,以高碱含量煤炭和生物质炭两种不同的热解焦炭为还原区域的反应物,在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系统上研究了PCDD/Fs的排放特性。结果发现,还原反应阶段后,由于缺氧气氛和高温降解反应,二恶英毒性当量值在该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装置中可以控制在0.0680.085 ng I-TEQ/Nm3之间。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均随还原反应温度从800oC升高到1000oC而降低,这是由于二恶英在350oC以上的高温降解反应增强所致,低氯PCDDs(TCDD和PeCDD)在还原阶段更容易转化为高氯PCDDs(HxCDD、HpCDD和OCDD),而稻壳焦炭则相反。还原反应过程中氯酚前驱物反应对稻壳热解焦炭样品的主导作用增强。煤焦还原反应倾向于生成高氯化度的二恶英,而稻壳焦炭还原反应更容易形成低氯化度的二恶英。还原段中水煤气反应,Boudouard反应等气化主体反应使得H2为主的重要合成气组分的浓度显着增加,这使得二恶英前驱物A和前驱物B分别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两种二恶英的关键高毒性同系物2,4,7,8-TCDD和1,2,3,4,7,8-HxCDD的在所有毒性二恶英同系物中的占比。此外,HCl的减少对推动自由基逆向反应的作用大于H2的增加对推动自由基正向反应的作用,导致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实验中还原反应后二恶英的关键高毒性同系物1,2,3,7,8-PeCDD的下降。

叶步青[3](2020)在《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综合评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的产量逐年提升,面临着较大的处理压力。垃圾焚烧技术能够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垃圾焚烧技术,提出了一种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技术。基于该技术,对原有的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改造,并对改造后的系统开展了全流程模拟,分析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首先,参照文献报道,建立了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并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了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改造前后的系统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其次,根据流程模拟的结果对燃煤发电系统、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对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耦合技术改造会降低系统的热力学性能。随着垃圾替代比例的增加,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均降低。然后,对燃煤发电系统、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耦合技术改造会明显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随着垃圾替代比例的增加,系统的设备投资略有增加,但年利润明显提高,内部收益率提高,动态投资回报期降低。由于耦合燃烧系统可以获得垃圾处理补贴和垃圾发电补贴,因此会改善系统的经济性。最后,对燃煤发电系统、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耦合技术改造会加剧系统对环境的破坏。随着垃圾替代比例的增加,系统的环境损失成本增加。

陶明翔[4](2019)在《渗滤液膜浓缩液制石灰浆与回喷对焚烧系统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公认的难题,现有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填埋及焚烧。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焚烧处理。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垃圾在垃圾仓内发酵产生渗滤液。现在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及各级政府推出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非常高,需要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在现有渗滤液处理技术中,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浓缩液,本课题通过工程实验的方式研究浓缩液用于制浆对烟气质量、烟气处理设备中的雾化器以及浓缩液用于回喷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整浓缩液中pH值、氯离子、硬度的方式,研究使用不同水质浓缩液对烟气质量的影响。发现了在浓缩液制浆量与入炉垃圾量比值低于65%时,对于烟气中的氯化氢、二氧化硫气体指标来说是可控的。在生产运行中可以调整浓缩液中pH值,使pH值为7至7.5,这时浓缩液制浆时二氧化硫、氯化氢烟气去除效率最高。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气体浓度与浓缩液品质无关。本文通过调整浓缩液中电导率、硬度和COD值的方式,研究不同水质浓缩液对雾化器的影响。并得出了浓缩液中电导率对雾化器影响最大。使用浓缩液制浆的情况下,雾化器工作一周就需要清洗。本文通过对回喷量的调整,剩余空气系数控制为1.06、垃圾热值为5570k J/kg、垃圾进料量为20.8t/h时,当回喷量为2m3/h时,电费损失最低,每回喷1m3浓缩液损失为6.76元。在剩余空气系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一次风风量可以减少回喷的损失。空气剩余系数为1.08,在风量为45000m3/h时,每回喷1m3浓缩液,电费损失2.7元。在风量为30000m3/h时,回喷1m3浓缩液,电费损失13.52元。综合以上研究内容,浓缩液用于半干法烟气处理中的石灰浆制备水是目前炉排式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浓缩液的一种可行方式。浓缩液制浆量与入炉垃圾量比值需要低于14.4%,烟气指标不会超标。如果能将浓缩液pH值提高,并降低浓缩液中的电导率更有利于烟气指标的控制以及雾化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回喷会减少垃圾焚烧发电厂收益,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工况来减少收益损失。浓缩液用于石灰浆制备应该优先于回喷。

王杏[5](2019)在《蓄热式余热回收用于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系统的节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推进,医疗垃圾产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医疗垃圾种类复杂、危害性极大,因此,医疗垃圾的处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技术具有彻底分解二恶英和副产物无害化等诸多优点,但是,传统的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系统具有耗电量大的弊端。本研究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对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技术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垃圾预热、高温空气气化、高温空气燃烧、以及余热极限回收,搭建了一整套实验系统,并对其完成了初步的实验测试。理论计算方面,提出了垃圾预热器的换热模型。设计的回转式预热器在破碎垃圾的同时,可以利用高温空气来预热医疗垃圾,提高医疗垃圾的温度,去除水分,避免了在气化炉中因水分蒸发而浪费大量的热能。通过对气化炉、燃烧室的能量平衡分析,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等离子体炬电耗,并从含水量的角度计算了因添加回转式预热器而节省的电能。结果表明,当含水量分别为20%、30%、40%、50%时,等离子体炬将分别节省约27kw、41kw、55kw、69kw功率。含水量越大,经过回转式预热器的预热作用节省的电能就越多,节能效果就越明显。本文还运用综合计算法获得了高温空气气化时的各项指标,分别为:气化效率78.9%,气化产率1.853m3/kg,碳转化率82.4%,各项气化指标均高于传统气化指标。对搭建的实验系统分别进行了初步的冷态和热态测试。冷态实验测试了不同空气入口流量时气侧阻力变化情况,根据冷态测试的结果对实验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设计方案。热态实验则研究了不同换向周期、不同炉膛温度、不同助燃空气入口流量时蓄热体的换热性能。结果表明,极限余热回收技术的的温度效率都在90%以上,热效率都接近80%,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也低于国家烟气排放标准。

杨恩权[6](2019)在《危废焚烧系统低温SCR催化剂反应特性试验及应用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危废焚烧处置方法在危废无害化过程中渐成新热点,SCR脱硝方法是常规焚烧过程中采用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中效率最高的一种,但常用的SCR反应温度需求高,若应用于危废焚烧系统,在危废焚烧的高尘、高硫、高氯甚至高氟的特殊环境之下,会带来催化剂堵塞、腐蚀等问题,失活问题突出,影响长期达标排放的控制效果。本文目的在于筛选出低温区段SCR催化剂,使SCR催化剂能够在除尘脱酸后的相对纯净的气氛下使用,延长运行周期,确保脱硝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成型法及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e负载量的多元催化剂Ce/Ti-Al-Si,对其进行脱硝活性测试、SO2/H2O抗性测试,并辅以BET、SEM、XRD表征分析手段,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低温催化剂100℃时开始具备脱硝活性,反应温度达到140℃时脱硝效率达到50%以上,200℃时脱硝效率达到58%,高温SCR受SO2和H2O影响较大,5%H2O+100ppmSO2共存的情况下,脱硝效率下降幅度接近15%,更证明了先进行脱酸反应脱除SO2和HCl后再进行低温SCR催化脱硝的必要性。在催化剂低温区段具备低温脱硝活性的试验基础上,本文以浙江省某危废焚烧处置工程为探索对象,通过低温催化脱硝的流程设计,对低温SCR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SGH、DGH、GGH+SGH、GGH+DGH四种方案,通过对焚烧废物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进行系统热力计算,从而进行低温催化剂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四种方案均能实现脱酸塔出口烟气温度从60℃到140℃,达到低温催化的温度反应区间要求,其中利用天然气进行直接加热的DGH方案,由于天然气成本较高,经济性不强;年耗费最少的是GGH+SGH方案,但所增加烟气阻力最大。本文对于低温SCR催化剂脱硝性能的试验研究,探索实际危废焚烧处置工程烟气净化方案,在达到烟气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减少设备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探索脱硝节能降耗的最佳应用方案,对于提高危废焚烧系统的清洁排放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峰[7](2019)在《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中国生活垃圾具有“高含水、高有机质、高混合度、低热值”的复杂特性,其中含水率是制约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关键因素。降低生活垃圾含水率的常用技术有机械干化、热干化、生物干化等,但在投资、能耗、运行成本、运行稳定性和干化效率,及对周围环境友好性方面都有提升空间。其中,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是利用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群在降解垃圾中有机质时所释放的热量,在干化仓内形成持续稳定的高温环境,将垃圾中的液态水蒸发为气态水,进入干化仓的低温低湿空气变成了高温高湿的气体后经由通风系统排出,进而快速去除垃圾中绝大部分水分的工艺。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多是好氧堆肥发酵等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存在干化温度低(35~45℃)、速度慢、周期长、干化效果不佳、产品热值仍然较低而难以资源化应用等诸多问题。提高生物干化温度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突破点,为此开展高温生物干化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对推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走向“以废物变资源、废物变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开展了多类型的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工艺性能试验,通过对包括干化过程和效果影响因素、干化产品应用适宜性、以及干化烟气污染控制等的系统研究,确定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工艺的工程运行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环境生物学、生化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等原理,通过建立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数学模型和过程控制方法,开展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机理和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在构建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高温烟气、太阳能等余热辅助、小型一体化、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等系列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方案,并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对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是一种适合中国生活垃圾特点的干化方法,温度范围为50℃~70℃。(2)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垃圾的含水率由约58.9%逐步降低到约18.6%,减量化50%以上,垃圾低位热值由约9000kJ/kg提高至18000kJ/kg。(3)影响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微生物菌种>通风风量>仓体构造>氧气浓度>颗粒粒径>仓体保温性能,其中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通风风量、仓体构造是决定性的外部影响因素。(4)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排放气体中NO、SO等浓度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排放标准限值;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不产生渗滤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需要配套专门的废气和废水处理设施。(5)生活垃圾高温好氧干化后可制成垃圾衍生燃料(RDF),RDF在掺烧过程中锅炉燃烧稳定、燃烧排放污染物浓度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物可以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RDF/原煤的掺烧质量比宜控制在5%~10%。(6)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垃圾堆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相吻合,证实了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产热机理是遵循微生物分解合成规律的,干化过程中的热量来自于微生物分解垃圾中有机质所释放的热能。(7)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可将生物干化周期缩短至7d;干化过程可划分为温升期、高温期及温降期,各期历时为0.6d、5.6d、0.8d;水分去除主要在高温期;(8)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各阶段的控制策略:在干化初期以满足供氧量、快速升温为主要控制依据,干化中期以氧气供给保证微生物释放最大的热量与通风除湿吸收热量之间所建立的动态平衡为控制依据,干化末期以满足通风除湿为主并使仓内垃圾堆体温度快速降低。(9)该技术可用于现有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厂的改造项目,改造部分的工程投资约3万元/t、处理成本约23元/t、新增经济效益约66元/t。(10)采用本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我国生活垃圾可以采用“收集~好氧生物干化~压缩~转运”的收运模式和“粗破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RDF燃料制造+燃料焚烧(或综合利用)”的处理处置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效率。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提供了巨大的垃圾处理供给市场,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变化,是一种解决中国生活垃圾“三高一低”难题的高效、经济、实用的垃圾生物预处理方法,未来会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殷仁豪[8](2017)在《生活垃圾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x协同控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难以避免,需通过后处理设备净化烟气,投资运行成本高昂,且捕集下来的飞灰和活性炭仍需作为危险废弃物填埋。针对二恶英的排放控制,本文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上吸式气化-灰渣熔融-产气均相转化-清洁燃烧一体化工艺,该工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熔融技术能够将灰渣转化成惰性玻璃渣并为气化过程提供能量。2.上吸式气化的床层能够起到过滤气相中颗粒物的作用,从而抑制二恶英的异相合成。3.均相转化过程能够将氯代烃和“活性氯”转化成普通烃类和HCl,从而抑制二恶英的气相合成。4.相对于固体燃烧,气化产气的燃烧是均相反应过程,混合和燃尽的效果都更好。基于该工艺,本文针对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与抑制开展研究,并兼顾NOx的排放控制,探索能够同时控制二恶英和NOx的气化产气燃烧技术。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x的生成与气化产气的组分有关。为了确定气化产气中的焦油组分、含氯组分和含氮组分,在本研究中利用不同配比的生活垃圾模型化合物,分别在上吸式气化-均相转化反应器和热重-质谱分析仪上开展实验研究,发现苯和酚类物质是主要的焦油组分,HCl是气化产气中最主要的含氯组分,考虑到NOx的生成与转化,最终选择苯和苯酚作为焦油模型化合物,选择HCl作为含氯组分,选择NH3作为含氮组分开展后续研究。在二恶英关键结构C-Cl键的生成过程中,“活性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气化产气中的HCl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和O2反应产生“活性氯”。为了掌握能够抑制“活性氯”生成的反应条件,本研究中利用均相管流反应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反应温度和氧气浓度条件下HCl转化成“活性氯”的变化规律。O2能够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与有机物的氯化反应产生竞争。为探索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对于抑制C-Cl键生成所需的反应条件,本研究中分别以苯和苯酚作为焦油模型化合物,以氯气作为“活性氯”,在均相管流反应器上开展实验研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物进行检测,得到了不同反应温度和氧气浓度下C-Cl的生成规律,揭示了有机物氯化反应与氧化反应的竞争机制,提出了苯在氯气和氧气共同作用下的转化路径。苯在氯气和氧气共同作用下存在三条主要的转化路径:氯化反应、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低温低氧浓度条件下,氯化反应占据主导,容易产生C-Cl键;低温高氧浓度条件下,主要发生氧化裂解反应,产生小分子氯代烃;高温低氧浓度条件下,C-Cl键受热断裂,发生聚合反应;高温高氧浓度条件下,氧化反应占据主导,有机物被氧化成CO2,C-Cl键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实现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x的协同控制,本文中提出了采用空气分级燃烧的方法,一方面利用空气分级燃烧中的欠氧燃烧区起到抑制NOx生成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空气分级燃烧中的过氧燃烧区起到抑制二恶英生成的作用。为确定二恶英和NOx协同控制所需的反应条件,本研究中搭建了空气分级燃烧反应器,利用模拟气化产气开展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配风方式和反应温度下NH3和焦油模型化合物对NO生成与还原的影响规律。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以生活垃圾模型化合物为原料,在上吸式气化-均相转化-空气分级燃烧反应器上开展实验研究,得到了配风方式、反应温度、停留时间以及均相转化等因素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空气分级燃烧对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x协同控制的效果,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侯海盟[9](2013)在《城市下水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及排放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下水污泥(以下简称污泥)焚烧处理具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优点,是污泥处置方法中最彻底的处置方式。但是污泥焚烧处理过程中,会产生NOx、SO2、HCl、CO、重金属及二嗯英等污染物,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污泥具有特殊的燃料特性,导致其具有与煤和生物质不同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因此,对城市下水污泥焚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污泥焚烧处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针对污泥在循环流化床(CFB)内焚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在不同试验装置上的试验及理论分析计算,研究污泥的燃烧过程,焚烧过程中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排放特性以及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特性,探讨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工艺污泥干化和焚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特性,为污泥流化床焚烧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污泥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特性。利用热重分析法对污泥燃烧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加入不同辅助燃料对污泥燃烧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与煤或生物质燃烧过程明显不同,挥发分析出和燃烧阶段及挥发分和固定碳燃尽阶段均是主要失重区间,存在两个明显失重峰。污泥着火温度低,但其燃烧速率较低,导致综合燃烧性能和燃尽性能较差。掺混煤或生物质燃烧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污泥的燃尽特性和综合燃烧特性。2.在15k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内研究干污泥焚烧过程中NOx、SO2、HCl等污染物的排放特性。设计并搭建15k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进行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污泥焚烧试验,探索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排放特性。本试验台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焚烧温度的升高,NO、SO2和HCl排放浓度均会增加,N2O浓度会降低;增大过量空气系数会促进NO和N2O的生成;提高二次风比率可以降低N2O和NO的排放浓度,但对不同含水率的污泥效果不同;污泥含水率增大会促进N2O和HCl排放,而降低NO的浓度;污泥焚烧过程中NO和N2O排放浓度较高,但燃料氮的转化率低于燃煤过程;未加入石灰石时,SO2排放浓度较高,HCl排放浓度超过标准限值,加入石灰石可以有效地进行炉内脱硫脱氯。3.在15k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内研究污泥中磷对石灰石脱硫的影响。针对不同含P量的污泥焚烧石灰石脱硫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与热力学平衡计算,探讨P对石灰石脱硫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污泥焚烧时CaO首先与含P化合物反应,剩余部分CaO才参与脱硫反应。试验结果得到与计算结果相同的趋势,及污泥含P量高会影响石灰石脱硫效果。但试验表明仅有部分CaO会优先与含P化合物反应,而且单位摩尔P消耗的CaO量低于计算结果,即热力学平衡计算高估了P的影响。在计算脱硫石灰石加入量时,需要考虑这种作用。4.研究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形态和分布。通过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计算,研究污泥焚烧过程中Cu、Cd、Cr、Mn、Pb、Zn等重金属元素形态和分布,探讨S和C1对其转化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的化学吸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污泥焚烧过程中Cd、Cu、Pb的挥发性较强,而Cr、Mn和Zn的挥发性较弱;由于生成了熔沸点较低的金属氯化物,C1会促进Cd、Cu、Pb、Mn和Zn的挥发;S会与Cd和Pb结合生成硫酸盐,对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Al203和SiO2都对Cd和Pb有一定吸附作用,S和C1会影响其吸附效果。5.研究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系统中污泥干化和焚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流化床干化试验台中湿污泥干化试验结果表明,干化乏气中主要气体污染物为NH3、CH4、C3H8、C7H8和C2H60,其中NH3浓度较高,且随着干化温度升高而增大;干化乏气冷凝水呈碱性,COD、NH3-N和NH4+浓度较高。针对100吨/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污泥焚烧工艺进行了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80%负荷和满负荷条件下系统均可连续、稳定运行,燃烧效率在98.5%以上,干化器污泥干化效果较好;烟气中CO、NOx、SO2、HCl、Hg、Cd、Pb及二嗯英等污染物浓度均满足国家标准,固体灰渣中重金属浸出毒性远低于标准限值。提出了干化乏气直接通入炉膛焚烧的工艺,并进行初步验证实验。

姜璐[10](2013)在《基于源头提质的可燃固体废物流化床燃烧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化床垃圾燃烧技术因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浓度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直接焚烧存在二次污染和能源转化率低等问题。本课题采用源头提质和气氛调控结合的设想,研究满足近零排放和高效能源利用的可燃固体废物流化床燃烧技术。首先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不同因素对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VC和NaCl的添加量增加,TG曲线均向高温区移动,最大燃烧速率减小,活化能增加不利于燃烧,NaCl对燃烧特性影响较大;升温速率增大,TG曲线向高温区移动,样品最大失重速率增大而有利于燃烧;氧浓度增加,燃烧曲线向低温区移动,最大失重速率增加,活化能减小,提高反应活性;不同Ca/Cl摩尔比对可燃固体废物燃烧影响不大。利用流化床研究物料配比、床温、炉膛出口氧量及CaO添加量对RDF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首先进行冷态试验得到临界流化风量4.8m3/h;燃烧中随RDF中塑料比例增加,CO浓度减小,SO2和NO浓度增加,HCl浓度增加明显;床温升高,CO量降低,至850℃时保持不变,SO2、NO浓度先增加后平缓,HCl浓度增加不明显;炉膛出口氧量增大,CO浓度减小,SO2和NO浓度升高,HCl浓度显着降低;随RDF中CaO量增加,HCl和SO2脱除效果较好,当CaO量达到一定值效果不明显,NO显着增长;对二恶英的生成,含45%塑料的RDF生成量最高,含35%塑料RDF最低,需控制好塑料量;床温升高能显着降低二恶英毒性浓度,750℃二恶英毒性浓度1.408ng I-TEQ/Nm3,850℃时为0.1469ng I-TEQ/Nm3;加入CaO可明显降低二恶英毒性浓度,加入7%CaO的RDF比加入3%CaO产生的二恶英毒性浓度大幅度降低,低于国际排放标准。最后采用FLUENT软件模拟流化床冷态流场和RDF燃烧情况。从冷态流场图看出炉内流化效果较好;不同温度下流化床底部到顶部温度先上升后降低,出口低于炉内温度,炉内平均温度均低于设置温度,床温升高炉内温度整体增加;从CO2和O2浓度场看出RDF在850℃时燃烧效果最好;从燃烧速度场看出气流运动随温度升高更剧烈。

二、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焚烧炉燃烧特性优化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焚烧炉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1.2.2 热应力研究
        1.2.3 垃圾焚烧炉安全性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垃圾焚烧炉燃烧数值模拟及验证
    2.1 数值模拟软件
    2.2 数学模型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辐射模型
        2.2.4 化学反应模型
        2.2.5 CFD求解方法
    2.3 焚烧炉中固体垃圾燃烧过程及气相燃烧模型
        2.3.1 焚烧炉中固体垃圾燃烧过程
        2.3.2 垃圾焚烧炉气相燃烧模型建立方法
        2.3.3 垃圾焚烧炉气相燃烧模型建立
    2.4 垃圾焚烧炉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2.4.1 网格划分
        2.4.2 边界条件设置
    2.5 模拟结果分析与验证
        2.5.1 温度场
        2.5.2 速度矢量场
        2.5.3 气体流线图
        2.5.4 组分场
        2.5.5 垃圾焚烧炉燃烧模拟结果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垃圾焚烧炉配风优化研究
    3.1 二次风和燃尽风优化配比
    3.2 配风优化对垃圾焚烧炉燃烧过程的影响
        3.2.1 温度场
        3.2.2 速度场
        3.2.3 氮氧化物排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热应力研究
    4.1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热应力分析基本理论
        4.1.1 热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4.1.2 弹性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4.1.3 强度理论
    4.2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热应力分析
        4.2.1 热应力分析过程
        4.2.2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计算模型
        4.2.3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网格划分
        4.2.4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边界条件
    4.3 垃圾焚烧炉水冷壁热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4.3.1 二维模型热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4.3.2 三维模型热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垃圾焚烧炉安全性研究
    5.1 FMECA方法简介及垃圾焚烧炉的故障模式分析
        5.1.1 FMECA方法的分析流程及不足之处
        5.1.2 垃圾焚烧炉的FMECA分析
    5.2 模糊集理论和VIKOR理论
        5.2.1 模糊集理论
        5.2.2 VIKOR理论
        5.2.3 基于模糊VIKOR的 FMECA方法
    5.3 基于模糊VIKOR的 FMECA方法对垃圾焚烧炉的故障模式分析
        5.3.1 垃圾焚烧炉故障模式三因素的模糊化处理
        5.3.2 风险影响指数Q_i排序
        5.3.3 改进前后的FMECA方法分析结果对比
    5.4 提高垃圾焚烧炉安全运行的对策措施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处置现状
        1.1.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产量
        1.1.2 固体废弃物的组分特征
        1.1.3 固体废弃物热处置方法
    1.2 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技术
        1.2.1 气化炉型影响
        1.2.2 运行工况影响
        1.2.3 协同作用机制
        1.2.4 污染物控制
    1.3 新型协同气化方案研究现状
        1.3.1 气化和合成气净化一体化
        1.3.2 热解和气化集成
        1.3.3 气化和燃烧集成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基础特性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物料及制备
        2.1.2 实验原料预处理
    2.2 三段式协同气化装置介绍
    2.3 测试方法及实验工况
        2.3.1 热重分析法
        2.3.2 氯元素测定法
        2.3.3 气相色谱分析
        2.3.4 固相热解焦炭分析
    2.4 主要产物产率分析
    2.5 主要影响因素
        2.5.1 热解温度的影响
        2.5.2 空气当量比的影响
        2.5.3 还原温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对生活垃圾热解焦炭反应活性和焦炭结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物料准备
        3.1.2 实验样品制备方法
    3.2 无机氯对焦炭结构和活性影响机理
        3.2.1 焦炭微观结构分析
        3.2.2 焦炭反应活性分析
        3.2.3 焦炭碳结构分析
    3.3 有机氯对焦炭结构和活性影响机理
        3.3.1 焦炭氧化反应活性
        3.3.2 焦炭结构SEM分析
        3.3.3 焦炭结构拉曼分析
    3.4 不同组分废弃物的交互影响
        3.4.1 焦炭能谱分析
        3.4.2 焦炭活性分析
        3.4.3 焦炭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焦油及氯化氢协同脱除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物料及制备
        4.1.2 测试方法及条件
    4.2 焦油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分析
        4.2.1 焦油含量分析
        4.2.2 还原温度的影响
    4.3 氯化氢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分析
        4.3.1 HCl含量分析
        4.3.2 还原段煤焦吸附HCl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装置及过程
        5.1.2 二恶英采样方法及实验物料制备
        5.1.3 二恶英预处理及测试方法
    5.2 二恶英浓度和毒性当量分析
        5.2.1 还原温度的影响
        5.2.2 煤焦和稻壳焦的对比
    5.3 二恶英同系物分布
        5.3.1 毒性当量分布
        5.3.2 氯酚前驱物在还原段生成二恶英机理分析
        5.3.3 二恶英浓度分布
        5.3.4 PCDF/PCDD及氯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工艺流程设计
    6.1 工艺流程设计
        6.1.1 处理对象
        6.1.2 装置介绍
        6.1.3 流程方法
    6.2 设备平台介绍
        6.2.1 生活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设备
        6.2.2 智能炉排垃圾热解焚烧设备
        6.2.3 循环流化床垃圾气化焚烧设备
        6.2.4 生活垃圾催化还原设备
    6.3 技术可行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研究总结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作者简历

(3)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焚烧技术研究现状
        1.2.2 燃煤耦合垃圾焚烧技术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总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1 燃煤发电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1.1 系统介绍
        2.1.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1.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1.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1.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2.1 系统介绍
        2.2.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2.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2.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2.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3 燃煤热电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3.1 系统介绍
        2.3.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3.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3.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3.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4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4.1 系统介绍
        2.4.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4.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4.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4.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3.1 热效率
        3.1.1 计算方法
        3.1.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热效率
        3.1.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热效率
    3.2 ?效率
        3.2.1 计算方法
        3.2.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效率
        3.2.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4.1 设备投资
        4.1.1 计算方法
        4.1.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设备投资
        4.1.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投资
    4.2 年利润
        4.2.1 计算方法
        4.2.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年利润
        4.2.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年利润
    4.3 内部收益率
        4.3.1 计算方法
        4.3.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内部收益率
        4.3.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内部收益率
    4.4 投资回报期
        4.4.1 计算方法
        4.4.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投资回报期
        4.4.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投资回报期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
    5.1 方法介绍
        5.1.1 生命周期评价
        5.1.2 环境损失成本
    5.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2.2 清单分析
        5.2.3 环境影响评价
    5.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
        5.3.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3.2 清单分析
        5.3.3 环境影响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渗滤液膜浓缩液制石灰浆与回喷对焚烧系统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演变
    1.3 浓缩液处理工艺发展
    1.4 垃圾焚烧厂浓缩液处理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浓缩液用于石灰浆制备对烟气质量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实验平台及研究工具
        2.1.3 浓缩液的水质调整
    2.2 实验方案
        2.2.1 浓缩液和普通水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扰动实验方案
        2.2.2 不同pH值的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扰动的实验方案
        2.2.3 不同氯离子的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扰动的实验方案
        2.2.4 不同硬度的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扰动实验方案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浓缩液和普通水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扰动实验
        2.3.2 不同pH时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的扰动
        2.3.3 氯离子不同的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的扰动
        2.3.4 硬度不同的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烟气质量的扰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浓缩液对半干法制浆设备结垢的影响
    3.1 研究方案
        3.1.1 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对设备的影响分析
        3.1.2 研究方案
    3.2 单一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比例浓缩液制备石灰浆实验
        3.2.2 不同电导率水源制备石灰浆实验
        3.2.3 不同硬度补水制备石灰浆实验
        3.2.4 不同COD补水制备石灰浆实验
    3.3 多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石灰浆制备补水硬度与电导调整实验
        3.3.2 石灰浆制备补水COD与电导率调整实验
        3.3.3 石灰浆制备补水COD与硬度调整实验
        3.3.4 多次因素实验结果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浓缩液回炉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平台
        4.1.2 实验方案
    4.2 炉膛温度变化研究
        4.2.1 不同回喷量对锅炉温度的影响
        4.2.2 垃圾热值不同时回喷对炉膛温度的影响
        4.2.3 不同一次风量的情况下回喷对炉膛温度的影响
    4.3 锅炉产汽量的研究
        4.3.1 不同回喷量对锅炉产汽量的影响
        4.3.2 垃圾热值不同时回喷对锅炉产汽量的影响
        4.3.3 不同一次风量的情况下回喷对锅炉产汽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蓄热式余热回收用于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系统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医疗垃圾的定义与分类
    1.2 医疗垃圾的危害
    1.3 医疗垃圾的产量及处理原则
    1.4 医疗垃圾的处理技术
    1.5 国内外等离子体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系统实验装置
    2.1 实验系统总体组成与工艺流程
    2.2 回转式垃圾预热器
    2.3 高温空气气化熔融炉
    2.4 布袋除尘器
    2.5 蓄热式燃烧器
    2.6 极限余热回收系统
    2.7 本章小结
3 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系统的节能理论与计算
    3.1 传统热等离子体垃圾处理装置及其能耗计算
    3.2 改进后系统的节能理论与计算
    3.3 蓄热体的热平衡及传热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冷态测试及分析
    4.1 垃圾代用物分析
    4.2 系统设计参数
    4.3 检测系统
    4.4 实验调试
    4.5 阻力变化情况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系统热态测试结果与讨论
    5.1 蓄热体的换热性能评估
    5.2 氮氧化物排放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危废焚烧系统低温SCR催化剂反应特性试验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危险废物处置与焚烧系统
        1.1.1 危废的定义及危害
        1.1.2 危废的产生及处置
        1.1.3 危废焚烧系统
    1.2 氮氧化物排放与管控
        1.2.1 氮氧化物排放现状
        1.2.2 我国氮氧化物控制政策
        1.2.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现状
    1.3 低温SCR脱硝技术与工艺
        1.3.1 低温SCR脱硝技术
        1.3.2 低温SCR脱硝工艺
        1.3.3 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与成型
        1.3.4 低温SCR脱硝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实验系统及方法
    2.1 催化剂制备
        2.1.1 制备试剂与设备
        2.1.2 催化剂制备
    2.2 催化剂脱硝测试系统
        2.2.1 实验系统装置图
        2.2.2 活性测试操作流程
    2.3 催化剂表征
        2.3.1 N_2 低温物理吸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3.2 扫描电镜(SEM)
        2.3.3 X射线衍射(XRD)
    2.4 本章小结
3 催化剂的活性验证及表征分析
    3.1 催化剂脱硝测试性能验证
    3.2 催化剂SO_2/H_2O抗性分析
    3.3 表征结果分析
        3.3.1 BET
        3.3.2 SEM
        3.3.3 XRD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温SCR催化剂的危废焚烧尾气净化系统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4.1 危废焚烧工程简介
    4.2 新工艺设计
        4.2.1 工艺设计背景
        4.2.2 低温SCR催化剂利用的不同工艺路线设计
    4.3 热力计算
        4.3.1 燃烧理论
        4.3.2 烟气成分计算
        4.3.3 烟气量及焓值计算
    4.4 工艺模型评价及能效分析
        4.4.1 催化剂用量及换热能耗
        4.4.2 经济性分析及可行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生活垃圾的成分、特点、处理技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中国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特点
        1.1.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1.3 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外国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2.1 发达国家生活垃圾成分与特点
        1.2.2 外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1.3 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生活垃圾干化处理的重要性
        1.3.2 常用的垃圾干化处理技术
        1.3.3 垃圾生物干化技术研究现状
        1.3.4 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及其研现状
        1.3.5 生活垃圾生物干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3.6 垃圾生物干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1.3 试剂与好氧微生物菌种
        2.1.4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2.2 试验装置与启动运行
        2.2.1 原生生活垃圾高温好氧干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2 原生生活垃圾与污泥混合的高温好氧干化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3 预破碎生活垃圾的高温好氧干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烟气净化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
        2.2.5 垃圾衍生燃料(RDF)掺烧的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95]
    2.3 试验方法
        2.3.1 主要的测试指标及方法
        2.3.2 数据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试验的效果
        3.1.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温湿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3.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后垃圾的含水率
        3.1.3 垃圾低位热值的变化规律
    3.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3.2.1 垃圾中有机物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2 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3 垃圾颗粒度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4 氧气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5 通风系统对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3.2.6 其他影响因素
        3.2.7 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主要控制因素
        3.2.8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主要参数的控制范围
    3.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外部的影响及配套环保措施
        3.3.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排放的气体及配套环保设施
        3.3.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的水分排放及配套环保设施
        3.3.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物的安全性
    3.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品的应用及结果研究
        3.4.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产品对后续RDF制造的影响
        3.4.2 垃圾衍生燃料(RDF)掺烧试验结果的研究[95]
    3.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其它应用结果研究
        3.5.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粉尘的去除效果分析
        3.5.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脱硝的效果分析
        3.5.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对烟气脱硫的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机理及优化控制策略
    4.1 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工艺机理
        4.1.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微生物生长代谢规律
        4.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生化产热机理
        4.1.3 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与产热能力分析
        4.1.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能量平衡
        4.1.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的物料平衡
    4.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温湿度的变化规律
    4.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的控制步骤与运行调控策略
    4.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脱硝脱硫与除臭机理
        4.4.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处理技术对烟气的脱硝机理
        4.4.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对烟气的脱硫机理
        4.4.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除臭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通风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5.1 通风系统在高温好氧生物干化过程中的作用
    5.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水分去除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5.3 通风系统理论通风风量的计算方法
        5.3.1 需氧量法机械通风量的理论计算方法
        5.3.2 能量平衡法机械通风风量的理论计算方法
        5.3.3 机械通风风量的确定方法
    5.4 通风系统风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5.4.1 垃圾堆体的阻力
        5.4.2 通风系统风阻的修正
        5.4.3 通风系统风阻的调控方法
    5.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通风系统设计计算-以工程试验为例
        5.5.1 工程试验概况
        5.5.2 计算结果及验证
        5.5.3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构建
    6.1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核心体系
        6.1.1 物料预处理系统
        6.1.2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仓系统
        6.1.3 通风系统
        6.1.4 微生物菌种接种系统
        6.1.5 余热回收系统
        6.1.6 垃圾输送系统
        6.1.7 废气及臭气处理系统
        6.1.8 废水处理系统
        6.1.9 自动控制系统
    6.2 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体系的拓展
        6.2.1 高温烟气辅助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
        6.2.2 太阳能热辅助与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结合的新技术
        6.2.3 生活垃圾和污水厂脱水污泥共同干化的技术
        6.2.4 餐厨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综合处理新技术
        6.2.5 一体化高温好氧生物干化处理技术
    6.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适用范围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7.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1.1 工程概况
        7.1.2 改造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1.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2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改造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2.1 工程概况
        7.2.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2.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3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在垃圾衍生燃料(RDF)项目上的应用方案
        7.3.1 项目概况
        7.3.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3.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4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海岛垃圾处理工程上的应用方案
        7.4.1 工程概况
        7.4.2 工程设计要点及关键环节
        7.4.3 工程运行效果及技术经济性预计
    7.5 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7.5.1 对中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思考
        7.5.2 环保产业的政策所带来的本技术潜在应用领域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评定意见

(8)生活垃圾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x协同控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2 二恶英及其危害
        1.1.3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与控制
        1.1.4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控制
        1.1.5 日本生活垃圾热化学转化技术的发展
        1.1.6 气化熔融技术
        1.1.7 上吸式气化-燃烧技术
        1.1.8 均相转化技术
        1.1.9 生活垃圾上吸式气化-灰渣熔融-产气均相转化-清洁燃烧一体化工艺
    1.2 生活垃圾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C-Cl键的形成
        1.2.1 生活垃圾气化产气中含氯组分的分布
        1.2.2 还原性气氛对“活性氯”转化成氯化氢的影响
        1.2.3 氧化性气氛对氯化氢转化成“活性氯”的影响
        1.2.4 “活性氯”对有机物的氯化
        1.2.5 氯化反应与氧化反应的竞争
    1.3 生活垃圾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化
        1.3.1 生活垃圾热解过程中燃料氮的转化
        1.3.2 生活垃圾上吸式气化燃烧过程中燃料氮的迁移路径
        1.3.3 小分子含氮气体的转化
        1.3.4 生活垃圾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NO的控制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活垃圾气化产气组分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上吸式气化-均相转化产物分析
        2.3.1.1 小分子气体产物
        2.3.1.2 焦油
        2.3.2 热解失重特性
        2.3.3 热解产物分布
        2.3.3.1 HCl的析出特性
        2.3.3.2 Cl_2的析出特性
        2.3.3.3 NH_3的析出特性
        2.3.3.4 苯的析出特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焦油模型化合物的氯化反应与氧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和方法
        3.2.1 均相管流实验台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氯化氢向“活性氯”的转化
        3.3.2 苯的氯化反应和氧化反应
        3.3.2.1 苯的氯化
        3.3.2.2 苯的氯化与氧化
        3.3.2.3 氧气浓度的影响
        3.3.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5 氯气浓度的影响
        3.3.2.6 氧化反应与氯化反应的竞争机制
        3.3.2.7 苯在氧气和氯气作用下的转化路径
        3.3.3 苯酚的氯化反应与氧化反应
        3.3.3.1 苯酚的氯化
        3.3.3.2 氧气浓度的影响
        3.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4 氯气浓度的影响
        3.3.3.5 苯酚氯化氧化与苯氯化氧化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分级对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台架
        4.2.3 实验及检测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小分子烃类对NO生成的影响
        4.3.2 NH_3对NO生成的影响
        4.3.3 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NH_3的转化
        4.3.4 焦油模型化合物对NO生成的影响
        4.3.5 上吸式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与还原
        4.3.6 空气分级燃烧对C-Cl键生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_x的协同控制
    5.1 引言
    5.2 实验设备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装置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反应条件下NO的生成
        5.3.2 不同反应条件下二恶英的生成
        5.3.3 反应温度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5.3.4 配风方式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5.3.5 停留时间对二恶英生成的影响
        5.3.6 均相转化的作用
        5.3.7 二恶英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控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城市下水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及排放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下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2 污泥焚烧技术发展概述
    1.3 污泥焚烧原理
    1.4 污泥焚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1.4.1 污泥焚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
        1.4.2 污泥焚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特性
        1.4.3 污泥焚烧二氧化硫排放特性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污泥燃烧特性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2.2.1 试验物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燃烧特性表征方法
        2.2.4 动力学计算方法
    2.3 污泥燃烧特性
        2.3.1 污泥燃烧过程
        2.3.2 升温速率对污泥燃烧过程的影响
    2.4 污泥与煤混烧特性
    2.5 污泥与生物质混烧特性
        2.5.1 污泥与麦秆混烧特性
        2.5.2 污泥与玉米杆混烧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氮氧化物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物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方法
    3.3 污泥燃尽特性
        3.3.1 试验系统稳定性
        3.3.2 污泥燃尽特性
    3.4 污泥焚烧过程中氮氧化物排放特性
        3.4.1 焚烧温度的影响
        3.4.2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3.4.3 二次风比率的影响
        3.4.4 Ca/S的影响
        3.4.5 污泥含水率的影响
        3.4.6 污泥燃烧和煤燃烧氮氧化物排放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SO_2和HCl排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物料
        4.2.3 试验方法
        4.2.4 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
    4.3 污泥焚烧过程中SO_2排放特性
    4.4 P对石灰石脱硫的影响
        4.4.1 石灰石脱硫试验结果
        4.4.2 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
        4.4.3 飞灰分析结果
    4.5 污泥焚烧过程中HCl排放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焚烧过程重金属形态与分布热力学平衡计算
    5.1 引言
    5.2 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
        5.2.1 热力学平衡计算的基本原理
        5.2.2 计算工具及条件
        5.2.3 热力学平衡计算的局限性
    5.3 重金属元素在污泥焚烧过程中的形态和分布
    5.4 S、Cl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5.4.1 Cl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5.4.2 S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5.5 吸附剂对Cd和Pb的吸附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系统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系统装置
        6.2.1 系统装置简介
        6.2.2 设计参数
    6.3 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系统中干化过程污染物析出规律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方案
        6.3.3 干化过程中气体污染物排放规律
        6.3.4 干化乏气冷凝水特性分析
    6.4 100吨/日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系统排放性能测试
        6.4.1 测试内容
        6.4.2 测试方法
        6.4.3 80%负荷条件下系统运行及排放性能
        6.4.4 满负荷条件下系统运行及排放性能
    6.5 新型循环流化床一体化污泥焚烧工艺运行及物排放特性
        6.5.1 试验装置及方案
        6.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10)基于源头提质的可燃固体废物流化床燃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征和处理现状
        1.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征
        1.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1.2 适于国情的城市生活垃圾源头提质利用技术
        1.2.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1.2.2 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提质及其能源化利用
        1.2.3 可燃固体废物—垃圾衍生燃料
    1.3 基于源头提质的可燃固体废物流化床焚烧技术
        1.3.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技术研究进展
        1.3.2 流化床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特性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2.1 样品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燃烧特性实验和数据处理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燃烧曲线的特征参数求取方法
    2.4 可燃固体废物的燃烧特性
        2.4.1 氯源及其添加量对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2.4.2 升温速率对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2.4.3 氧浓度对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2.4.4 不同 Ca/Cl 摩尔比的 CaO 添加量对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2.5 可燃固体废物燃烧动力学研究
        2.5.1 可燃固体废物燃烧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级数
        2.5.2 建立动力学模型
        2.5.3 不同氯源及添加量下的可燃固体废物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2.5.4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可燃固体废物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2.5.5 不同氧浓度下的可燃固体废物的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2.5.6 不同 Ca/Cl 摩尔比下的可燃固体废物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化床冷态试验研究
    3.1 漏风检查
        3.1.1 必要性
        3.1.2 检查步骤
    3.2 空板阻力特性测试
    3.3 布风均匀性检查
    3.4 料层阻力特性测试
        3.4.1 测试必要性
        3.4.2 测试方法
        3.4.3 临界流化风量确定方法
        3.4.4 实验数据及分析
    3.5 确定运行中临界流化风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垃圾衍生燃料(RDF)流化床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样品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RDF 流化床燃烧过程常规气态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4.3.1 物料配比对 RDF 燃烧的 CO、SO_2、NOx 排放特性影响
        4.3.2 床温对 RDF 燃烧的 CO、SO_2、NOx 排放特性影响
        4.3.3 炉膛出口氧量对 RDF 燃烧的 CO、SO_2、NOx 排放特性影响
        4.3.4 脱硫剂 CaO 添加量对 RDF 燃烧的 CO、NOx、SO_2排放特性影响
    4.4 RDF 流化床燃烧过程 HCl 排放特性研究
        4.4.1 物料配比与物料组分对 RDF 燃烧的 HCl 排放特性影响
        4.4.2 床温对 RDF 燃烧的 HCl 排放特性影响
        4.4.3 炉膛出口氧量对 RDF 燃烧的 HCl 排放特性影响
        4.4.4 脱氯剂 CaO 添加量对 RDF 燃烧的 HCl 排放特性影响
    4.5 RDF 流化床燃烧过程的烟气中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4.5.1 物料配比对 RDF 燃烧的二恶英排放特性影响
        4.5.2 床温对 RDF 燃烧的二恶英排放特性影响
        4.5.3 CaO 添加量对 RDF 燃烧的二恶英排放特性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FLUENT 模拟的 RDF 流化床燃烧模拟研究
    5.1 FLUENT 软件简介
        5.1.1 软件结构
        5.1.2 软件模拟步骤
    5.2 国内外 FLUENT 模拟 RDF 在流化床中燃烧的研究现状
    5.3 RDF 流化床燃烧 FLUENT 数值模拟
        5.3.1 数值模拟原理
        5.3.2 数值模拟流程
    5.4 模拟结果
        5.4.1 流化床冷态流化过程模拟结果
        5.4.2 RDF 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
        5.4.3 RDF 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的 CO_2和 O_2浓度场分布
        5.4.4 RDF 在流化床燃烧过程中的速度场分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四、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焚烧炉燃烧特性优化及安全性研究[D]. 李东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D]. 胡斌航. 浙江大学, 2020(07)
  • [3]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综合评估[D]. 叶步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渗滤液膜浓缩液制石灰浆与回喷对焚烧系统的影响分析[D]. 陶明翔. 清华大学, 2019(01)
  • [5]蓄热式余热回收用于热等离子体医疗垃圾处理系统的节能研究[D]. 王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危废焚烧系统低温SCR催化剂反应特性试验及应用探索[D]. 杨恩权. 浙江大学, 2019(04)
  • [7]生活垃圾高温好氧生物干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 陈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生活垃圾气化产气燃烧过程中二恶英和NOx协同控制的实验研究[D]. 殷仁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 [9]城市下水污泥循环流化床焚烧及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 侯海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3(02)
  • [10]基于源头提质的可燃固体废物流化床燃烧利用研究[D]. 姜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城市有机垃圾焚烧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形成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