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砌筑砂浆质量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毅[1](2020)在《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将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制备成再生骨料,能够有效缓解建筑垃圾围城和混凝土砂石骨料短缺的难题。通常的废弃混凝土再生方法是将其制备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但由于再生细骨料性能较差,通常只有再生粗骨料能重新用于混凝土中,这使得只有50%左右的废弃混凝土可以重新用于混凝土。为充分利用废弃混凝土,华南理工大学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的思路——将废弃混凝土全部制备为5mm以下的再生细骨料。相比传统的再生细骨料,全再生细骨料具有表观密度高、吸水率低的特点,能够全取代河砂和机制砂制备砂浆和混凝土。华南理工大学前期进行了全再生细骨料中试制备试验,得到了优选的中试制备工艺,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量大面广的建筑砂浆及C35混凝土,开展了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混凝土柱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其在建筑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方法,并从经济、环境、社会的角度对全再生细骨料进行效益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6种水泥用量下,用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常用建筑砂浆(包括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配合比系列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调整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能够得到稠度与河砂砂浆相近的全再生细骨料砂浆。与河砂砂浆相比,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保水性更好,2h稠度损失率更小,抗压强度相近;2)相同水泥用量和稠度范围下,全再生细骨料砂浆的用水量比河砂砂浆高,主要是因为全再生细骨料的高吸水性;3)用全再生细骨料砌筑砂浆砌筑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其力学性能与河砂砌筑砂浆砌筑的相近,砌体抗压强度和水平通缝抗剪强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可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砌筑,可采用现有规范进行设计;4)由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的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能满足《预拌砂浆》(GB/T25181-2010)中的要求,可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2)根据全再生细骨料全取代河砂制备常用建筑砂浆(包括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的配合比系列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全再生细骨料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步骤如下:1)计算砂浆试配强度;2)根据所试配砂浆种类,选用相应的砂浆强度与水泥用量的回归公式,通过砂浆强度计算水泥用量;3)砂的用量为全再生细骨料松散堆积密度;4)确定外加剂掺量;5)根据所试配砂浆种类,选用相应的水泥用量与用水量的回归公式,通过水泥用量计算用水量;6)根据实测表观密度,校核各材料用量,得到最终配合比。(3)设计了C35等级的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C35强度中:1)在28d抗压强度相当的情况下,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28d龄期以后的强度增长速度比河砂混凝土慢,导致其360d龄期时抗压强度比河砂混凝土略低,同时劈裂抗拉强度比河砂混凝土略高,而弹性模量与它相当;2)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的耐久性性能相近,其中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略优于河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性能略差;3)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7d自收缩变形比河砂混凝土小;早期(7d龄期前)干燥收缩比河砂混凝凝土小,360d时比河砂混凝土大;4)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15d龄期时都没有开裂。(4)通过C35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轴压柱、大偏心受压柱承载力实验发现,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轴压柱和大偏心柱的受力破坏过程和破坏机理与河砂混凝土柱基本相同,其试验承载力值均大于规范计算值,可以参考现行规范中普通混凝土柱的计算方法,估算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柱的承载力。(5)由于全再生细骨料较河砂价格低50%以上,在同等强度的砂浆中,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可降低建筑砂浆材料成本32.6%~39.7%,C35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材料成本比河砂混凝土低18.6%,采用全再生细骨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6)全再细骨料技术能够100%利用废弃混凝土,并可取代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全部细骨料,能够实现废弃混凝土的高效利用,且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和砂浆行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是符合我国“无废城市”、绿色建材发展趋势的新技术。
于悦,傅军,吴强,潘云锋[2](2020)在《采用CT技术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参数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孔结构是影响砌筑砂浆性能的重要特征之一,定量表征普通砌筑砂浆、专用砌筑砂浆宏细观孔结构特征参数是研究其宏观性能的基础。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砌筑砂浆的孔结构参数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砌筑砂浆选用及配比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CT技术联合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对两种砌筑砂浆孔结构图像进行分析,获取了砌筑砂浆Feret直径、孔平均形状因子、孔径分布等孔结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CT扫描技术结合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准确量化表征砌筑砂浆试样的孔结构特征参数;专用砌筑砂浆试样内部的孔结构数量约为普通砌筑砂浆试样的10倍;通过与普通砌筑砂浆的对比分析,专用砌筑砂浆内部孔结构孔形状因子更大、孔径分布更复杂。
赵倩[3](2020)在《建筑固体废弃物制备砌筑砂浆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建筑垃圾经处理得到的再生细骨料、石材加工企业废弃物石粉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生产了用于墙体砌筑的湿拌砂浆。分别以废弃混凝土、废弃红砖,以及二者混合物作为细骨料,以石粉为掺合料,分别对所制备砌筑砂浆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废弃物占比近90%的砌筑砂浆工业产品。该产品用于实际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对固体废弃物再生料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类材料在湿拌砂浆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湿拌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方案。分别以不同组成的再生骨料全部取代天然砂,同时以石粉取代传统的粉煤灰掺合料制备湿拌砂浆,对骨料品种及组成、石粉用量等因素对基本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配合比要素对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湿拌砂浆和配合比设计奠定了基础。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细骨料吸水率较大,用于代替普通骨料制备砌筑砂浆时,对工作性影响较大,而且骨料中砖再生细骨料含量越多影响越明显。再生骨料代替普通砂后,砂浆的强度有所下降,且红砖再生细骨料含量增多砂浆力学指标下降越明显。但全部以再生细骨料取代天然砂,砌筑砂浆的力学性能仍能满足普通砌筑砂浆的工程需要。石粉与Ⅱ级粉煤灰性能相近,可以取代粉煤灰用于砌筑砂浆的生产。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了以建筑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湿拌砌筑砂浆的生产技术方案,砂浆的技术指标均能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于悦[4](2020)在《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细观渗流模拟及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及节能环保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其中加气混凝土砌块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工程当中。由于其质量轻、耐火性能好、隔音性能好、施工便利等优点,加气混凝土砌块经常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墙体砌筑当中。经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发现,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产品质量、施工工艺以及配套使用的砌筑砂浆等部分存在问题,导致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渗漏的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不断凸显,这已经成为影响民生重要的问题。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复杂的多孔介质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抗渗性能与其内部孔隙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孔隙率大、孔隙结构复杂、内部孔隙通道连通性复杂等因素,基于细观层次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部的孔结构以及渗流规律等还未进行较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本文结合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组研究的部分成果,基于细观层次对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的内部孔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引入分形维数的概念并利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实现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部孔结构分形维数值的自动计算,以此来进行孔结构复杂程度的表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实现了对于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孔结构切片图像的参数表征,并且研究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孔结构分形维数值与孔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以下简称LBM方法)进行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三维数值模型渗流模拟,以此来从细观层面给出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部的渗流规律和帮助理解宏观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部的渗流现象,并阐述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宏观渗透性能,可以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渗透性能检测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基于加气混凝土砌块细观结构渗流模拟的分析及课题组研发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检测仪器,研发配套仪器使用的便携式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界面软件。今后可以将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的的评价修正系数集合到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界面软件中,以便快速、准确地测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等级,以此达到课题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目的。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部的孔结构特征参数研究:加气混凝土砌块内部的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利用基于计盒维数法的MATLAB软件中第三方工具箱Fraclab测定了本文加气混凝土砌块试样切片图像的孔结构分形维数值介于1.775-1.805。其中,加气混凝土砌块切片图像的孔结构分形维数值与孔隙率、孔形状因子、孔表面积以及孔径分布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通过加气混凝土砌块切片图像的孔结构分形维数值来预测其孔结构特征参数。(2)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特征参数研究:通过对普通砌筑砂浆试样、专用砌筑砂浆试样内部的孔径分布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普通砌筑砂浆试样内部孔结构大小连续性相较于专用砌筑砂浆试样内部孔结构大小连续性差,这也是导致采用专用砌筑砂浆砌筑的新型墙体抗渗性能优于普通砌筑砂浆砌筑的新型墙体抗渗性能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没有强制规定使用砌筑砂浆种类的情况下,推荐使用专用砌筑砂浆提高新型墙体的抗渗性能。(3)加气混凝土砌块三维数值模型渗流模拟:基于LBM方法实现了加气混凝土砌块数值模型细观层次的三维渗流模拟。随后通过进行截面尺寸大小为100×100(像素)、200×20.0(像素)、300×300(像素)的CT切片图像叠加,采用三维重构MATLAB程序并且结合Palabos库程序进行加气混凝土砌块三维数值模型的渗流模拟。结果表明三种像素尺寸下图像的三维重构模型的渗流模拟过程中入口处和中间部分的瞬时渗流运动截面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间渗流部分形成明显的“优势渗流通道”;三种像素尺寸下图像的三维重构模型的平均渗流速度与渗透率变化趋势相同,符合达西定律,数值模型渗透率的值变化范围是0.367-0.654(格子单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主要原因是渗透率是多孔介质材料本身的一种性质,只与材料内部的结构有关。与课题组前期进行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二维渗流模拟相比,本文加气混凝土砌块三维数值模型的渗流现象从二维扩展到三维,因此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三维的“优势渗流通道”,便于研究其内部的孔隙水渗流的情况。(4)研发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界面软件:基于加气混凝土砌块孔结构特征参数及渗流模拟分析研究,结合课题组研发的墙体抗渗性能检测仪器,通过现场墙体抗渗性能试验所测得的数据,研发了配套检测仪器使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界面软件,方便在项目现场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检测时可以快速、准确的返回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等级。今后将通过大量的现场墙体渗透检测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引入修正系数来进一步完善界面软件。
陶李尧[5](2019)在《再生预拌干混砂浆配合比优化以及性能调控研究》文中认为砂浆作为建筑材料每年消耗量十分巨大,而绝大部分均为天然砂所制备的普通砂浆。再生砂浆的使用不但可以减少天然砂石的大量消耗,缓解建筑垃圾废弃或堆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充分发挥经济环保效益。同时,依照加工工艺常分成两种再生细骨料—伴生再生砂和全组分再生砂,其中伴生再生砂具有品质较差、生产成本低的特点,而全组分砂具有品质较高、对场地和机械要求较高、成本高的特点。然而,利用上述两种细骨料制备的无论再生抹灰砂浆还是再生砌筑砂浆,在实际应用时常存在流变性能差、力学强度离散性大及耐久性能差等缺陷。虽然具有较好的活性填充和微集料效应的粉煤灰(FA)和具有内养护效应废砖粉(RBP)作为矿物掺合料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再生砂浆的稠度损失率,且具有经济环保效益,但也面临着会降低再生砂浆强度,无配套优化配合比的问题,进而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使用。针对以上再生砂浆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别用伴生再生砂和全组分再生砂作为细骨料,并以FA和RBP作为矿物掺合料,通过内掺法以不同的比例取代水泥来制备再生砂浆;掺入不同掺量的减水剂,控制砂浆的初始稠度分别在70~80mm和90~100mm内来确定再生砌筑砂浆和再生抹灰砂浆的用水量,并系统研究再生砂浆的2 h稠度损失率(Sp2h)、保水率(CS)、表观密度(ρ)、28 d抗压强度(f28m,cu)、14 d拉伸粘结强度(f14at);并选取综合性能较好的全组分砂制备的再生砂浆,进行相应干燥收缩率(εat)和抗冻性能的研究,将冻融前后的试件进行微观测试,并观察其骨料与浆体的界面处的区别和变化;从满足所有性能指标的配合比中,选出性能较为优异且经济性较好的,并根据强度等级来确定各强度等级下的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伴生再生砂、内掺FA和RBP在胶砂比(B/S)为1:5、1:6时,完全可以制备出满足各项性能要求的再生砂浆。掺FA砂浆的基本性能均优于掺RBP砂浆的基本性能,其中f28m,cu普遍提高2MPa左右、Sp2h在B/S为1:5时普遍减少3%、Sp2h在B/S为1:6时普遍减少2%左右。且砂浆的力学性能随着FA或RBP掺量(WFA、WRBP)的提升而出现降低。而减水剂掺量的提升能够较好的改善所制备砂浆的基本性能指标,当减水剂掺量超过0.75%时,对再生砂浆基本性能的改善较小,Sp2h普遍只降低了1%左右、f28m,cu普遍只提高0.5MPa左右。(2)将全组分再生砂作为再生细骨料制备再生砂浆的基本性能均优于伴生再生砂制备的再生砂浆,其中f28m,cu普遍提高2MPa、Sp2h普遍减少2%。同时掺FA砂浆的基本性能也均优于掺RBP的砂浆,且力学性能均随WFA或WRBP的增加而降低。当减水剂掺量超过0.75%时,内掺FA或RBP对再生砂浆基本性能的影响也较小。(3)对不同强度等级的伴生再生砂基再生砂浆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在制备M5等级强度的再生砂浆时,选取B/S为1:7、WRBP为40%、减水剂掺量为0.65%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制备M25、M20、M15、M10等级强度砂浆时,可分别选取B/S为1:5、WFA为40%、减水剂掺量为0.65%,B/S为1:6、WFA为40%、减水剂掺量为0.75%,B/S为1:6、WFA为40%、减水剂掺量为0.65%,及B/S为1:7、WFA为30%、减水剂掺量为0.65%,相应经济效益最大。(4)对不同强度等级的全组分砂基再生砂浆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在分别制备M30、M25较高强度等级的再生砂浆时,分别选取B/S为1:5、WFA为20%、减水剂掺量为0.75%和B/S为1:5、WRBP为40%、减水剂掺量为0.65%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制备M20、M15、M10强度等级的再生砂浆可分别选取B/S为1:6、WFA为40%、减水剂掺量为0.75%,B/S为1:6、WRBP为40%、减水剂掺量为0.75%,及B/S为1:7、WRBP为40%、减水剂掺量为0.75%,相应经济效益最大。(5)对全组分再生砂制备的砂浆进行耐久性研究发现:掺FA砂浆的耐久性能均优于掺RBP的砂浆。28 d的εat普遍降低0.02%左右,冻融25次后质量损失率普遍降低0.12%左右,强度损失率普遍降低0.7%左右。随着WFA、WRBP的提升所制备砂浆的耐久性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受减水剂掺量的影响较大,而减水剂掺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改善砂浆的耐久性能,当减水剂掺量超过0.75%时,其对砂浆耐久性能的改善幅度较小。
白玲[6](2019)在《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社会经济成长速度飞快,城市建筑日新月异,伴随着新旧建筑物的更替,随后带来的便是大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这些废料占地面积逐渐扩大,已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东北地区仍有90%以上的建筑在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填充的砌块与外贴保温材料之间的粘贴技术并不牢靠,存在较为严重的耐久性问题,而墙体自保温体系可以较好的规避这一难题。那么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再生材料,改善生态环境,建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建筑至关重要。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达到建筑节能65%的目标,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设计了双排孔哑铃型自保温砌块,主体材料采用再生陶粒混凝土,内填材料选用再生泡沫混凝土,合理回收利用再生骨料,同时掺入陶粒等轻骨料改善砌块砌体的热工性能,通过试验研究、规范公式计算以及软件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该类型砌块的力学性能与热工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两组配合比,再生陶粒混凝土组与100%再生混凝土组,进行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试验。再设计三组配合比,泡沫混凝土组分别掺0%、10%、20%的再生骨料,进行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试验。试验结果得出,以掺入30%陶粒的再生混凝土作为砌块主体,掺入10%再生骨料的泡沫混凝土作内填材料的砌块,保温性能优于普通再生混凝土砌块,并提出了该砌块材料的最佳配和比。2)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对砌块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质量吸水率、密度等级、软化系数、干缩率、材料抗冻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检测。试验结果得出,砌块的各项性能均优于规范要求,且砌块强度达到了预期强度MU7.5。根据试验结果拟合自保温砌块强度与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式,得出修正系数α。3)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砌块热工性能理论值,再进行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得出,砌块传热系数分别为0.30W/(m2·K)和0.361W/(m2·K),优于普通再生混凝土砌块,且均满足严寒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0.50W/(m2·K)的节能要求。通过计算及模拟分析得出,该哑铃形砌块块形创新科学,保温隔热性能良好。4)设计2组共6个试件,使用不同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Mb7.5、Mb10、Mb15,进行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及抗剪强度试验。根据砌体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可知,随着砌筑砂浆强度的增大,砌体轴心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均随之提高,且当砂浆强度等级为Mb10时效果最好,砌体变形能力最佳。根据试验结论拟合出该砌块砌体抗压强度的规范公式修正系数k1=0.51,a=0.76;抗剪强度的规范公式修正系数k5=0.077。5)以陶砂取代50%中砂的陶粒砂浆与普通水泥砂浆进行热工性能、抗压强度试验后对比得出,两者保温性能相差不大,而陶粒砂浆的承载力优于普通水泥砂浆约23%。通过以上试验研究分析得出,本文设计的砌块块形创新科学,砌块选用材料低碳环保,在两者的合理搭配下,砌块各项指标优于规范要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材料抗冻性能、耐火耐水性能等等,且强度达到了预期强度MU7.5,可作为承重砌块使用,为类似砌块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
罗鑫宇[7](2019)在《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受力及热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耗能比例较高,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如北京、上海等提出将建筑节能效率提升至75%,而实现该目标关键是优化建筑外墙体的节能效果。此外,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火力发电的煤炭燃烧造成了粉煤灰的大量堆积,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于粉煤灰在建材领域的综合利用研究将带来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节能利废的背景下,本文将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简称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应用于砌体结构,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中间夹芯EPS保温板,节能效果与传统夹芯墙体相似,而施工工艺更简化,该砌块具有节能、经济以及施工方便等许多优点。本文对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的受力及热工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该砌块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及砌筑砂浆的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开展了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及6种砌筑砂浆的抗压强度试验,并分析了砌块的破坏形态。(2)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的轴压性能研究。本文对6组标准试件开展了轴压试验,重点研究变量有砌筑砂浆强度、灰缝厚度以及砌筑砂浆类型,剖析了本文砌块砌体轴压时的破坏特征、开裂荷载、极限强度、弹性模量以及σ-ε曲线。(3)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的通缝抗剪性能研究。本文对6组标准试件开展了抗剪试验,重点研究变量有砌筑砂浆强度、砌筑砂浆类型,剖析了本文砌块砌体通缝抗剪时的破坏特征以及极限强度。(4)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的强度计算公式研究。本文探究了影响砌体强度的因素,分析了规范公式对于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的适用性,提出了本文砌块砌体强度平均值的建议公式。(5)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的热工性能研究。本文对比分析了试验检测、规范公式计算、数值模拟三种方法得出的砌块砌体的传热系数结果,并分析了灰缝厚度、保温层厚度以及拉结件对砌块砌体节能性能的影响。
李叶[8](2019)在《互锁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自动砌墙机工业化生产预制墙片的需要,本试验设计发明了互锁加气混凝土砌块(Interlocking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IAACB),并通过试验深入研究了其受力性能,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IAAC砌块的基本材性试验。本试验研究了IAAC砌块的干密度、含水率、吸水率、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等材料性能。(2)IAAC砌块砌体的轴压试验。本试验以砌块类型、砂浆种类、灰缝厚度为变量,经由10组30个轴压试件,获取IAAC砌块砌体荷载、轴向位移、轴向应变、横向变形、横向应变等参量。基于试验实测数据,探讨了IAAC轴压试件的破坏历程、破坏特性、轴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3)IAAC砌块砌体的通缝双剪试验。本试验以砌块种类、砂浆种类、灰缝厚度为试验参数,进行10组60个IAAC砌块砌体试件的通缝双剪试验,量测了其极限荷载。观测了抗剪试件的破坏历程、破坏特征、破坏形态并分析对比其抗剪强度。(4)IAAC砌块砌体的弯曲抗拉性能试验。本试验以砌块类别、有无竖缝为参量,探究了4组共24个IAAC砌块砌体弯曲抗拉试件,获取其极限荷载,量获其破坏过程、破坏特征、破坏形态,分析计算其弯曲抗拉强度。(5)IAAC砌块砌体本构关系研究。本试验立足于IAAC砌块砌体轴压试验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其σ-ε曲线。其次,分别运用1种对数型本构模型及2种抛物线型本构关系,以拟合IAAC轴压试件的σ-ε曲线的上升段。(6)IAAC砌块砌体设计方法研究。本试验分析阐述了IAAC砌块砌体的抗压、抗剪、弯拉强度影响因素,综合对比分析了所获的试验值及规范值。而后基于试验数据,分别修正并给出了IAAC砌块砌体的抗压、抗剪、弯曲抗拉强度平均值建议式,进而推导出其抗压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
刘传[9](2019)在《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的测强曲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设部标准《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2017(以下简称《技术规程》)的颁布与实施,贯入法以其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原位测试、结果直观等优点,在既有建筑物的砂浆抗压强度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贯入法是依据测钉的贯入深度通过技术规程中给出的测强曲线来推算砂浆强度的一种检测方法,但由于砌体材料和砌筑砂浆的不同会对砂浆强度的检测值产生影响,加之近年来对非烧结块材的大力推广,经常造成在现场检测此类块材砌筑砂浆强度时没有相关标准作为检测依据的现象。由于上述原因与现状,进行了应用贯入法检测水泥混合砂浆与预拌砂浆砌筑的非烧结块材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检测试验,并在本文中介绍了试验的过程与实验结果。本次试验中,以同条件养护的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代表墙体砂浆同龄期抗压强度。试验选取不同块材用于墙体的砌筑,其中以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为主要选取材料,另包括烧结多孔砖墙体作为对比试验。将不同块材的实验结果与技术规程中给出的测强曲线进行对比验证,对于测量值误差较大的块材进行重新回归,或者对原测强曲线进行修正。本文对实验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贯入法检测现场拌制混合砂浆与预拌砂浆砌筑的两种墙体的砂浆实际强度与规范测强曲线的推定值相比,其平均相对误差与相对标准差均超过规范允许范围,故本文针对两种砌筑砂浆对烧结多孔砖和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的测强曲线进行了重新回归。
侯高峰[10](2019)在《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砌筑砂浆强度检测领域采用的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和比较了不同检测技术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检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应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以便更准确地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更好地为工程质量控制服务,同时确保结构的安全。
二、砌筑砂浆质量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砌筑砂浆质量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再生细骨料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
1.2.2 再生细骨料骨料性能研究进展 |
1.2.3 再生细骨料砂浆研究进展 |
1.2.3.1 工作性能 |
1.2.3.2 力学性能 |
1.2.4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
1.2.4.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1.2.4.2 工作性能 |
1.2.4.3 力学性能 |
1.2.4.4 耐久性能与体积稳定性 |
1.2.4.5 基本构件性能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河砂 |
2.1.3 全再生细骨料 |
2.1.4 粗骨料 |
2.1.5 外加剂和水 |
2.2 建筑砂浆试验方法 |
2.2.1 制备与成型 |
2.2.2 工作性能 |
2.2.3 力学性能 |
2.3 混凝土试验方法 |
2.3.1 制备与成型 |
2.3.2 工作性能 |
2.3.3 立方体抗压强度 |
2.3.4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 |
2.3.5 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
2.3.6 抗冻性能试验 |
2.3.6.1 仪器设备 |
2.3.6.2 试验步骤 |
2.3.6.3 结果计算 |
2.3.7 抗碳化性能试验 |
2.3.7.1 试验步骤 |
2.3.7.2 与结果计算 |
2.3.8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 |
2.3.9 收缩试验 |
2.3.9.1 自收缩试验方法 |
2.3.9.2 干缩试验方法 |
2.3.10 抗裂性能试验 |
第三章 全再生细骨料对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1 全再生细骨料对砌筑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1.1 试验方案 |
3.1.2 外加剂掺量研究 |
3.1.3 砌筑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
3.1.3.1 单方用水量 |
3.1.3.2 表观密度 |
3.1.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
3.1.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1.4 全再生细骨料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
3.1.5 砌体性能实验研究 |
3.1.5.1 研究目的 |
3.1.5.2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
3.1.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全再生细骨料对抹灰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2.1 试验方案 |
3.2.2 外加剂掺量研究 |
3.2.3 抹灰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
3.2.3.1 单方用水量 |
3.2.3.2 表观密度 |
3.2.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
3.2.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2.4 全再生细骨料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
3.3 用全再生细骨料对地面砂浆性能影响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外加剂掺量研究 |
3.3.3 地面砂浆性能实验研究 |
3.3.3.1 单方用水量 |
3.3.3.2 表观密度 |
3.3.3.3 保水性和2h稠度损失 |
3.3.3.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3.4 全再生细骨料地面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 |
3.4 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再生细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
4.1 C35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
4.1.1 用全再生细骨料制备C35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1.2 制备C35河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2 C35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4.3 C35混凝土耐久性能实验研究 |
4.3.1 抗冻性能 |
4.3.2 抗碳化性能 |
4.3.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4.4 C35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实验研究 |
4.4.1 自收缩性能 |
4.4.2 干燥收缩性能 |
4.4.3 抗裂性能 |
4.5 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35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设计与制作 |
5.1.2 加载装置及测量内容 |
5.1.3 材料力学性能 |
5.2 实验现象描述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轴压柱实验结果分析 |
5.3.1.1 荷载-竖向位移曲线 |
5.3.1.2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
5.3.1.3 承载力分析 |
5.3.1.4 小结 |
5.3.2 偏压柱实验结果分析 |
5.3.2.1 侧向挠度曲线 |
5.3.2.2 荷载-侧向挠度曲线 |
5.3.2.3 荷载(N)-应变(ε)关系曲线 |
5.3.2.4 承载力分析 |
5.3.2.5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再生细骨料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2 环境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采用CT技术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参数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样原材料 |
1.2 试样制备 |
1.3 试样CT扫描 |
1.3.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原理 |
1.3.2 试样CT图像获取 |
2 方法 |
2.1 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 |
2.1.1 CT切片图像选取 |
2.1.2 图像处理分析方法 |
2.2 砌筑砂浆试样真实孔隙率测量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孔结构形状因子对比分析 |
3.2 孔结构Feret直径及孔径分布对比分析 |
3.3 普通砌筑砂浆试样、专用砌筑砂浆试样真实孔隙率测定及误差分析 |
4 结论 |
(3)建筑固体废弃物制备砌筑砂浆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湿拌砂浆的概况 |
1.1.2 建筑业固体废弃物的概况 |
1.2 建筑废料及石粉应用于湿拌砂浆的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
1.2.1 建筑垃圾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垃圾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石粉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4 石粉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方案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与基本性能 |
2.1.1 胶凝材料 |
2.1.2 骨料、矿物掺和料及添加剂 |
2.2 再生细骨料性能研究及评价 |
2.2.1 再生细骨料的原料 |
2.2.2 颗粒级配 |
2.2.3 表观密度和吸水率 |
2.2.4 泥块含量 |
2.3 石粉性能研究及评价 |
2.3.1 石粉粒度分析 |
2.3.2 XRD成分分析 |
2.4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 |
2.4.1 基本思路 |
2.4.2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 |
2.4.3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基本配制步骤 |
2.5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5.1 力学性能试验 |
2.5.2 砂浆基本性能试验 |
2.5.3 砂浆长期性能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配合比及力学性能研究 |
3.1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的基准配合比 |
3.2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 |
3.2.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3.2.2 再生料的掺量对湿拌砌筑砂浆强度影响 |
3.2.3 石粉对湿拌砌筑砂浆强度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基本性能研究 |
4.1 稠度及分层度试验结果 |
4.2 保水率、保塑时间及含气量试验结果 |
4.3 再生细骨料对湿拌砌筑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
4.4 石粉掺量对湿拌砌筑砂浆工作性影响 |
4.5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长期性能研究 |
4.5.1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的抗冻性能 |
4.5.2 再生湿拌砂浆的抗渗性能 |
4.5.3 再生湿拌砂浆的收缩性能 |
4.5.4 再生湿拌砌筑砂浆工程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细观渗流模拟及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基材料细观孔结构观测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水泥基材料细观结构图像处理与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3 多孔介质材料的内部渗流研究现状 |
1.2.4 墙体抗渗性能现场检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问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气混凝土砌块特征及墙体工程应用分析 |
2.1 加气混凝土砌块特点及孔结构形成 |
2.2 孔结构特征参数 |
2.3 影响孔结构特征参数的影响因素 |
2.4 孔结构特征参数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
2.5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应用情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气混凝土砌块细观孔结构分析 |
3.1 试验 |
3.1.1 原材料 |
3.1.2 加气混凝土砌块CT图像获取 |
3.2 研究方法 |
3.2.1 孔结构参数分析方法 |
3.2.2 分形模型 |
3.2.3 切片图像分维值计算 |
3.2.4 分形维数值计算程序验证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孔结构特征参数 |
3.3.2 孔径分布 |
3.3.3 分形维数值与孔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T技术的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分析 |
4.1 试验 |
4.1.1 原材料 |
4.1.2 试样制备 |
4.1.3 试样CT扫描 |
4.2 研究方法 |
4.2.1 图像分析方法 |
4.2.2 砌筑砂浆真实孔隙率测量方法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形状因子对比分析 |
4.3.2 孔径分布对比分析 |
4.3.3 砌筑砂浆真实孔隙率测定结果及误差分析 |
4.4 不同砌筑砂浆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现场检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LBM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细观结构渗流模拟 |
5.1 格子Boltzmann方法介绍 |
5.1.1 格子Boltzmann方程 |
5.1.2 基本模型 |
5.1.3 边界处理方式及LBM计算求解流程 |
5.1.4 格子单位与物理单位转化 |
5.2 建立加气混凝土砌块三维渗流模型 |
5.2.1 加气混凝土砌块切片图像三维模型构建 |
5.2.2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进行加气混凝土砌块三维数值模型渗流模拟 |
5.2.3 基于重构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三维渗流模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渗透性能现场检测配套界面软件研发 |
6.1 墙体抗渗性能检测仪器介绍 |
6.2 配套应用的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界面软件研发 |
6.2.1 界面软件评价数据来源 |
6.2.2 界面软件设计思路 |
6.2.3 界面软件功能介绍 |
6.2.4 界面软件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加气混凝土砌块CT切片图像三维模型重构MATLAB源程序 |
附录2: D3Q19模型渗流模拟源代码程序 |
附录3: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抗渗性能评价界面软件V1.0源程序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再生预拌干混砂浆配合比优化以及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附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再生细骨料、矿物掺合料及再生预拌干混砂浆优势 |
1.2.1 不同的再生细骨料及在再生砂浆中应用意义 |
1.2.2 粉煤灰与废砖粉在再生砂浆中的应用意义 |
1.2.3 再生预拌干混砂浆的优势 |
1.3 再生砂浆的流变性能研究现状 |
1.4 再生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5 再生砂浆的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硅酸盐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砖粉 |
2.1.4 伴生再生砂 |
2.1.5 全组分再生砂 |
2.1.6 聚羧酸减水剂 |
2.1.7 保水增稠剂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再生砂浆保水率的测定 |
2.3.2 再生砂浆表观密度的测定 |
2.3.3 再生砂浆2h稠度损失率的测定 |
2.3.4 再生砂浆抗压强度的测定 |
2.3.5 再生砂浆拉伸粘结强度的测定 |
2.3.6 再生砂浆收缩的测定 |
2.3.7 再生砂浆抗冻性能的测定 |
2.3.8 再生砂浆微观形貌的测定 |
第3章 伴生再生砂浆的配合比设计及物理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伴生再生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
3.2.1 试验配合比设计 |
3.2.2 伴生再生抹灰砂浆基本性能 |
3.2.3 伴生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2h稠度损失率分析 |
3.2.4 伴生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保水率分析 |
3.2.5 伴生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表观密度分析 |
3.2.6 伴生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14d拉伸粘结强度分析 |
3.2.7 伴生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28d抗压强度分析 |
3.3 伴生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
3.3.1 砌筑砂浆试验配合比 |
3.3.2 伴生再生砌筑砂浆基本性能 |
3.3.3 伴生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2h稠度损失率分析 |
3.3.4 伴生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保水率分析 |
3.3.5 伴生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表观密度分析 |
3.3.6 伴生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28d抗压强度分析 |
3.4 伴生再生砂制备再生砂浆经济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组分再生砂浆的配合比设计及物理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全组分再生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
4.2.1 试验配合比 |
4.2.2 全组分再生抹灰砂浆的基本性能 |
4.2.3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2h稠度损失率分析 |
4.2.4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保水率分析 |
4.2.5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表观密度分析 |
4.2.6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14d拉伸粘结强度分析 |
4.2.7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28d抗压强度分析 |
4.3 全组分再生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
4.3.1 试验配合比 |
4.3.2 全组分再生砌筑砂浆的基本性能 |
4.3.3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2h稠度损失率分析 |
4.3.4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筑砂浆保水率分析 |
4.3.5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表观密度分析 |
4.3.6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28d抗压强度分析 |
4.4 全组分砂基再生砂浆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再生砂浆的耐久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全组分再生砂基再生砂浆的耐久性能研究 |
5.2.1 全组分再生砂浆的耐久性能 |
5.2.2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收缩性能分析 |
5.2.3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抹灰砂浆冻融耐久性能分析 |
5.2.4 全组分再生砂制备砌筑砂浆冻融耐久性能分析 |
5.3 冻融前后再生砂浆微观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砌块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
1.2.2 陶粒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 |
1.2.3 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块材料配合比 |
2.1 试验内容 |
2.1.1 试验设计 |
2.1.2 试验材料 |
2.1.2.1 内填再生泡沫混凝土 |
2.1.2.2 再生陶粒混凝土 |
2.1.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3.1 空心砌块的设计 |
3.1.1 空心砌块结构设计 |
3.1.2 空心砌块制备 |
3.2 砌块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2.1 尺寸偏差 |
3.2.2 外观质量 |
3.2.3 质量吸水率 |
3.2.4 软化系数 |
3.2.5 干缩率 |
3.2.6 材料抗冻性 |
3.2.7 抗压强度 |
3.2.7.1 试验方法 |
3.2.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8 抗折强度 |
3.2.8.1 试验方法 |
3.2.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块热工性能研究 |
4.1 热工要求 |
4.2 砌块热工性能 |
4.2.1 热工性能理论计算 |
4.2.2 热工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 |
4.2.3 理论与模拟分析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陶粒自保温砌体的力学性能研究 |
5.1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5.1.1 试验设计 |
5.1.2 试验过程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3.1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 |
5.1.3.2 砌体应力-应变关系 |
5.1.3.3 破坏形态 |
5.1.3.4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5.1.4 砌体受压承载力理论分析 |
5.2 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4 砌体受剪强度理论分析 |
5.3 陶粒砂浆 |
5.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5.3.2 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受力及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2 复合保温砌块的材料和构造研究 |
1.3.3 复合保温砌块砌体力学性能研究 |
1.3.4 复合保温砌块砌体热工性能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2章 材料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 |
2.2.1 砌块简介 |
2.2.2 砌块的制作工艺 |
2.2.3 砌块的力学性能试验 |
2.3 砌筑砂浆 |
2.3.1 砂浆简介 |
2.3.2 砂浆的力学性能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砌体的受压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砌体轴压试验 |
3.2.1 材料种类与强度 |
3.2.2 试件设计和制作 |
3.2.3 试验装置 |
3.2.4 加载过程 |
3.3 试验现象分析 |
3.3.1 试件破坏过程 |
3.3.2 试件破坏特征分析 |
3.4 砌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5 砌体轴压强度研究 |
3.5.1 砌体轴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
3.5.2 抗压强度均值的建议公式 |
3.6 砌体弹性模量研究 |
3.6.1 应力—应变曲线 |
3.6.2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7 砌体本构关系研究 |
3.7.1 σ-ε曲线标准化 |
3.7.2 砌体本构关系研究 |
3.7.3 σ-ε曲线拟合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砌体的受剪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砌体抗剪试验 |
4.2.1 材料种类与强度 |
4.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4.2.3 试验装置 |
4.2.4 加载过程 |
4.3 试验现象分析 |
4.4 砌体抗剪强度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4.5 砌体抗剪强度研究 |
4.3.1 砌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 |
4.3.2 抗剪强度平均值的建议公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砌体节能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热工要求 |
5.3 热工理论计算 |
5.3.1 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 |
5.3.2 墙体的平均热惰性指标计算原理 |
5.4 热工数值分析 |
5.4.1 ANSYS—CFX简介 |
5.4.2 原型砌块保温层厚度分析 |
5.4.3 拉结件影响分析 |
5.5 全断桥复合保温砌块砌体墙热工试验 |
5.5.1 试验概况 |
5.5.2 构件的设计与制作 |
5.5.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互锁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其砌体研究现状 |
1.2.2 互锁砌块及其砌体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本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IAAC砌块基本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干密度、含水率和吸水率 |
2.2.1 干密度和含水率 |
2.2.2 吸水率 |
2.3 立方体抗压强度 |
2.3.1 试验准备 |
2.3.2 试验步骤 |
2.3.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4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2.4.1 试验准备 |
2.4.2 试验步骤 |
2.4.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5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2.5.1 试验准备 |
2.5.2 试验步骤 |
2.5.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6 抗折强度试验 |
2.6.1 试验准备 |
2.6.2 试验步骤 |
2.6.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IAAC砌块砌体轴压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IAAC砌块砌体抗压试验 |
3.2.1 材料种类与强度 |
3.2.2 试件设计和制作 |
3.2.3 试验装置及加载 |
3.2.4 试件破坏过程及特征 |
3.2.5 轴压试验结果 |
3.3 IAAC砌块砌体抗压强度研究 |
3.3.1 影响抗压强度因素 |
3.3.2 抗压强度平均值建议式 |
3.3.3 抗压强度标准值建议式 |
3.3.4 抗压强度设计值建议表达式 |
3.3.5 砌体的σ-ε表达式 |
3.3.6 σ-ε曲线试验结果 |
3.3.7 σ-ε曲线对数拟合 |
3.3.8 σ-ε曲线抛物线型拟合 |
3.4 弹性模量 |
3.4.1 砌体应变 |
3.4.2 弹性模量的表示 |
3.4.3 弹性模量计算表达式 |
3.5 泊松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IAAC砌块砌体受剪性能试验 |
4.1 引言 |
4.2 IAAC砌块砌体抗剪试验 |
4.2.1 材料种类与强度 |
4.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4.2.3 试验装置与加载过程 |
4.2.4 试件破坏过程及特征 |
4.2.5 抗剪强度试验结果 |
4.3 砌体抗剪强度研究 |
4.3.1 影响砌体抗剪强度因素 |
4.3.2 专用砂浆抗剪强度平均值建议表达式 |
4.3.3 专用砂浆抗剪强度标准值的建议表达式 |
4.3.4 专用砂浆抗剪强度设计值的建议表达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IAAC砌块砌体弯曲抗拉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IAAC砌块砌体弯曲抗拉性能试验 |
5.2.1 材料性能 |
5.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5.2.3 试验过程 |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影响砌体抗弯强度的因素 |
5.3.1 砌筑质量的影响 |
5.3.2 互锁结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的测强曲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砌体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
1.1.2 砌体结构应用范围 |
1.1.3 砌体结构的优缺点 |
1.2 新型砌体材料的发展 |
1.2.1 国内新型砌体材料的发展 |
1.2.2 国外新型砌体材料的发展 |
1.3 非烧结块材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
1.4 砌体结构检测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贯入法现场检测技术介绍及数据分析原理 |
2.1 贯入法 |
2.1.1 贯入法的定义 |
2.1.2 试验仪器 |
2.1.3 检测规程 |
2.1.4 砂浆抗压强度计算 |
2.2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 |
2.2.1 试验设备 |
2.2.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的制作 |
2.2.3 养护条件 |
2.2.4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
2.2.5 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计算 |
2.3 试验数据处理 |
2.3.1 试验过程中异常值的舍弃 |
2.3.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2.3.3 回归方程的检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贯入法检测非烧结块材砌筑砂浆强度研究 |
3.1 材料性能复验 |
3.1.1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 |
3.1.2 砂 |
3.1.3 水泥 |
3.2 砂浆配合比 |
3.3 试验方案 |
3.4 试验材料用料计算 |
3.5 试验测点布置 |
3.6 本章小结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现场拌制混合砌筑砂浆 |
4.1.1 试验数据 |
4.1.2 结果分析 |
4.2 预拌砌筑砂浆 |
4.2.1 试验数据 |
4.2.2 结果分析 |
4.3 不同底膜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检测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
1.1 回弹法 |
1.1.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1.2 方法特点 |
1.1.3 测量范围 |
1.2 贯入法 |
1.2.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2.2 方法特点 |
1.2.3 测量范围 |
1.3 推出法 |
1.3.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3.2 方法特点 |
1.3.3 检测范围 |
1.4 筒压法 |
1.4.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4.2 方法特点 |
1.4.3 测量范围 |
1.5 砂浆片剪切法 |
1.5.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5.2 方法特点 |
1.5.3 测量范围 |
1.6 点荷法 |
1.6.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6.2 方法特点 |
1.6.3 测量范围 |
1.7 择压法 (砂浆片局压法) |
1.7.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7.2 方法特点 |
1.7.3 测量范围 |
1.8 冲击法 |
1.8.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8.2 方法特点 |
1.8.3 测量范围 |
1.9 摆锤敲入法 |
1.9.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9.2 方法特点 |
1.9.3 测量范围 |
1.1 0 钻芯法 |
1.1 0. 1 检测原理及测试规定 |
1.1 0. 2 方法特点 |
1.1 0. 3 测量范围 |
1.1 1 射钉法 |
1.1 2 压强筒压法 |
1.1 3 国内外其他检测方法 |
2 检测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
3 结语 |
四、砌筑砂浆质量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试全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和C35混凝土及构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采用CT技术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两种不同砌筑砂浆孔结构参数对比分析[J]. 于悦,傅军,吴强,潘云锋. 科技通报, 2020(07)
- [3]建筑固体废弃物制备砌筑砂浆的试验研究[D]. 赵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细观渗流模拟及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 于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
- [5]再生预拌干混砂浆配合比优化以及性能调控研究[D]. 陶李尧.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新陶粒自保温砌块及其砌体的力学与热工性能研究[D]. 白玲. 延边大学, 2019(01)
- [7]全断桥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砌块砌体受力及热工性能研究[D]. 罗鑫宇. 湖南大学, 2019
- [8]互锁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受力性能研究[D]. 李叶. 湖南大学, 2019(06)
- [9]贯入法检测砌体砂浆的测强曲线研究[D]. 刘传.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方法研究[J]. 侯高峰.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