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雷书·礼中节钞》校对及商业补充

《敦煌雷书·礼中节钞》校对及商业补充

一、《敦煌类书·励忠节钞》校注商补(论文文献综述)

曹丹[1](2021)在《敦煌写本类语体类书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典型的敦煌类书可分为类事类书、类句类书、类语类书、赋体类书四种,敦煌类语体类书包括《语对》《籯金》《文场秀句》《对语乙》《类辞乙》《类辞甲》、P.3622V+P.4034V《类语体小类书》、TⅢM Q23《类书残片(太守刺史篇)》八种写本类书,共计二十四个写卷。敦煌类语体类书又可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类目详备、注释完整的《语对》《类辞乙》《类辞甲》、P.3622V+P.4034V《类语体小类书》、TⅢM Q23《类书残片(太守刺史篇)》;第二类是体例完备、兼有叙文的《籯金》和《文场秀句》;第三类是既无类目、又无小注的《对语乙》。从体例上看,上述敦煌类语体类书,最为典型的当属《语对》,《籯金》《文场秀句》多有变异,《对语乙》则仅有事对。类语类书是类事类书、类句类书发展的结果,又是赋体类书产生的温床;从内容上看,《语对》最为完整,《籯金》次之,其他多是残卷;从部类上看,《语对》《籯金》《文场秀句》、TⅢM Q23《类书残片(太守刺史篇)》包含有相同的部类,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从引书角度上看,敦煌类语体类书多引用正史之合传、类传,特别是《汉书》《後汉书》的合传、类传,这体现了类书与杂传的编纂渊源,也是合传、杂传向类传、类书转变的证据;从功用角度上看,类语体类书与文学创作、科举考试、教育教学皆有密切联系,而与科举考试之关系尤为显要,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无论是试策、试诗赋,还是试杂文,短小精悍的类语体类书皆是利器,常作“科举辅导书”之用,故敦煌类语体类书之内容与唐代科举考试试题多有重合。总之,敦煌类语体类书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常被各类学校当做教材使用,学郎杂写即为明证,而学习诸类书之後的敦煌士人,就将诸多内容运用到写作之中,故敦煌邈真赞、发愿文、功德碑中也多有借用敦煌类书之内容。

刘婷[2](2020)在《敦煌类书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类书是我国古代産生的一种书目类型,由书抄发展而来,具有资料汇编和以类相从的编纂特点。目前普遍认爲我国第一部正式类书是魏文帝时的《皇览》,即《三国志》所载"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1),後世类书皆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这一观点始於王应麟《玉海》,他提到"类事之书,始於《皇览》"(2)。但关於类书的归属和定义始终没有明确説明,

吴园[3](2020)在《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写本《事林》与《事森》皆是以道德伦理和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名居首体类书,在类书的发展史尤其是《类林》系类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为上、下两编,对《事林》《事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上编绪论部分讲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回顾王三庆、张涌泉、张文举等学者对P.4052号写卷、P.2621号写卷以及S.5776号写卷的相关研究史,对《事林》《事森》写卷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叙录。第一章对《事林》《事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厘清了其与《孝子传》的关系,并通过对写卷题记及诸多杂写的考察,提升了对《事林》《事森》的认知,《事森》的抄写者可能是出身敦煌翟氏的净土寺学郎员义,员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杂抄诸书而成新作,反映了曹氏归义军早期敦煌寺学的教学状况。第二章是关於《事林》《事森》引书研究的考察,二书引用了经部、史部、子部典籍共54部,经部类引书不限於九经,数量不多;史部类引书共42则,比例最大,其中主要是《高士传》《列女传》《孝子传》《楚国先贤传》等杂传类史籍,也有前四史与《东观汉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还有少量地理类着作,如《会稽录》《晋阳春秋记》等;子部类引书为《说苑》《世说》等。《事林》《事森》的主要内容多为先贤人物故事,二书之事例亦非通常的类书引书模式,多对所引文献进行节抄、缩写,甚至有删减过度之举,而《事林》《事森》思想多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上多半是宣导道德教化、忠孝仁义。第三章通过对《事林》《事森》残存篇目与《类林》《语对》《籯金》的对比,阐释了《事林》《事森》的编纂体例,二书之体例无疑是类事类书,但是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类林》之体例关系最爲密切,可统称为《类林》系类书,人名居首是其特点,《事森》廉俭篇、孝友篇、敦信篇、贞洁篇、报恩篇的部分内容,亦见於《语对》等类书,但是体例有别,人物取舍、故事内容又不完全一致。文章下编对写卷内容作了更加准确的录文和校注。

何强林[4](2019)在《《编珠》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编珠》是隋代杜公瞻为隋炀帝编纂的一部类书,在《四库全书》中置於类书类之首,但长期以来被作为伪书对待,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在对《编珠》进行充分整理的基础上,对《编珠》的编纂、流传、引文、价值等进行了研究。《编珠》作者杜公瞻出身北朝家族,是隋炀帝的文学侍从。《编珠》编成之後,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书目均有着录,後一度失传。清代高士奇等人发现残卷之後,补足四卷并续补两卷。补遗本《编珠》与原本有很大不同,《续编珠》则是高士奇据《编珠》体例而成的新作。目前《编珠》主要有清吟堂本、翰林院本、文政十二年本三个流传系统。《编珠》的部类编排思想,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编珠》的引文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对《编珠》引文的梳理,从中1佚出若干只见於《编珠》的佚文,具有重要价值,同时通过对续补部分的整理,可以得出高士奇抄录他书的痕迹。作为一部专门类书,《编珠》代表了隋代的文学风尚,与《编珠》的编纂互为影响。《编珠》开创的体例,後来被以《蒙求》为代表的蒙书继承,产生了深远影响。《编珠》後来传播到日本,是书籍交流的一个活的例证,也是东亚文化传播的结果。

付玉肖[5](2017)在《中国古代占梦书梳理与考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占梦是中国古代占卜活动的一种,总结占梦经验、方法的梦书自秦至清不绝于载。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总结占梦经验方法为主体内容,以梦象为系罗列占断依据或结果的占梦书。为保证研究对象内在属性的一致,本文既不包括甲骨卜辞及其他文献中从属的零散占梦条目,也不包括以占梦故事为主的故事类书籍,同时排除佛教、其他民族及清代以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占梦书。近代以来,以敦煌文献大量刊布和岳麓书院收购秦简为契机,占梦书的研究形成了两次学术热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较多关注,出现了一大批成果。但也正由于出土文献的年代限制,相关研究集中在宋代以前,虽有部分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梳理了传世文献的记载,但今日看来,尚有待补、待考之处,特别是民间文献研究未成系统,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比不足。本文为文献基础性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和考辨中国古代占梦书的基本情况和文献特征。前三章重新考察了传世文献的记载,辑补、考辨书籍信息,以“定型与发展”“兴盛与分流”“因袭与固化”等关键词概括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尝试文献分期,编写提要,校录佚文,并注重对明清时期民间刊本的收集,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民间文献相结合,梳理中国古代占梦书的基本情况,提供可靠文本。在目录整理、对比考辨和文献校录的基础上,以条目结构、引用、刊布等为标准,将占梦书分为通俗性与知识性,描述两个类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使用情况。从题名、占梦条目和附属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传承和演变,说明占梦书演变的基本脉络。本文提供详备的目录信息、可靠文本、框架性分期和演变情况,为占梦书的下一步研究打下文献基础。

王映予[6](2017)在《宋代类书《海录碎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类独特典籍,自三国曹魏出现以来,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数量多,体式繁,影响大。宋代是类书发展的高峰时期,私人编纂的各种类书很多,南宋初年叶廷珪的《海录碎事》,是其中很有特色但世人关注不多的一部。现今所见的有关《海录碎事》的研究论着很少,仅是将该书作为工具书为所研究的对象提供引证、进行辨析,并没有对该书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尝试利用多领域资料与文献,从探讨该书作者叶廷珪的生平事迹入手,就《海录碎事》这部类书产生的缘由、着作本身的编撰体例、内容特色及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将其放在两宋之交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进而总结其形成特色的原因。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从历史学角度全面考察叶廷珪的生平事迹及其从事着述活动的学术背景。叶廷珪的史料记载较少,本论文从诸多散见的相关典籍、地方志及其本人、友人的序和跋中归纳出叶廷珪的主要事迹及履历。结合两宋之交的文化风气,以及叶廷珪生活和工作的闽地,尤其在泉州任职时,使他眼界开阔。泉州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交流频繁,结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对作者思想意识、文化主张、所着书籍及处事态度进行研究。第二、三、四章对比各类典籍,分别从该书部类划分、编排体例、引书方式以及引书的价值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剖析立类的思想和目的、分部分类的特点以及类目的类型,找出该书与众不同的特点以及辑佚校勘价值。尤其是该书引录了已佚古书《市舶录》中关于中外交通的条目,是《市舶录》仅存于世的文字,不仅使我们得以窥探《市舶录》的面貌,也能从中了解宋代海运的规模和一些习俗。同时,该书存录了大量我国南方的地域性史地资料,有利于研究探讨地方史。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了解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探究古代社会结构与文化意识形态,揭示了类书内容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客观原因,概括出宋代类书发展某些方面的特点。《海录碎事》自宋绍兴十九年(1149)问世后的很长时期里,很少有人关注,可见其流传范围不广。第五章将《海录碎事》与唐宋私修类书《白氏六帖事类集》《锦绣万花谷》两部流传范围广、影响较大的类书进行对比研究,从编纂体例、内容、刻印流传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海录碎事》反映的思想文化特征,从中得出《海录碎事》流传范围不广的原因所在。第六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研究入手,总结该书在宋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影响,以及对后世类书发展的影响。从探究该书的价值、影响和不足方面,深入探讨古代类书在保存历史文献,传承封建文化,维护儒家正统思想中的积极作用,以及钳制学术创新,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王驰[7](2014)在《敦煌写本类书征引史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敦煌写本类害中徵引有数量众多的史籍文献。这些徵引或为正文,或为夹行小注,虽然杂乱零散,且舛误较多,但瑕不掩瑜,具有较高的文献校勘和辑佚价值,可作为封敦煌文献史部典籍研究的补充和扩展。文章全面蒐罗梳理敦煌类害徵引的史籍条目,徒三个部份展开研究:一,封敦煌写本类书徵引的傅世史籍作以排比、辨析和徵引模式举例,排除、纠正误引条目,分析徵引特点;二,利用敦煌写本类书中保留的相关条目和最新的辑佚成果封一些亡佚的六朝史籍作进一步的辑佚工作;三,探讨敦煌写本类害徵引史籍形成巽文的原因,并当试利用敦煌颊害校勘傅世史籍。

王金保[8](2013)在《敦煌遗书P.3715“类书草稿”校注研究》文中提出敦煌遗书P3715,前后残缺,字迹潦草,体例不一,无完整部类划分。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该写卷进行研究:一,对该写卷的研究史进行细致回顾:二,洋细分析写卷的写本形态;三,对写卷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纰,并在此基础上判定写卷的性质为类书草稿,找出录入的《励忠节钞》31条并逐一与整理本《励忠节钞》核对:四,考证出写卷作者为敦煌名士张球,撰写年代大致在公元894-908年之间;五,研究写卷的引书情况:六,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写卷重新录文并详细校笺。

彭婷婷[9](2012)在《敦煌类书《励忠节钞》用字研究》文中指出《励忠节钞》是敦煌类书中保存较为完整,卷号最多的一种。它是以“钞”为书名,内容涉及初唐统治者尊圣崇儒的文教政策。该书在文献、历史、词汇、文字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先前学者罗振玉、王重民、王三庆以及屈直敏等均对该类书有过一系列的历史学方面的考证与研究,但至今却无人发掘其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励忠节钞》有多种用字情况,记录了当时社会用字现象,对其中所涉俗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补录大型字典俗字字形变体、辨识疑难俗字、补充漏收俗字均有重大作用。所以本文仅以用例多且有代表性的俗字、借音字与避讳字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五章,具体研究情况如下:绪论介绍了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的性质与内容,以及其内在的研究价值。在介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励忠节钞》中俗字的用法,先是界定俗字,然后将该书俗字的类型划分为八个部分,最后总结出俗字的特点。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励忠节钞》中借音字的用法,从借音字的使用、分布情况以及借音字形成原因来描写,本章特色在于借音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励忠节钞》中避讳字的用法,从避讳的起源、分类到避讳的方式。结论对本文的成果进行总结。

刘全波[10](2010)在《百年敦煌类书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敦煌类书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中古时期的古类书写卷,它介于六朝至宋初之间,是后世类书编纂的一个源头。敦煌类书的出土填补了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空白,使类书的发展、编纂源流变得完整而清晰。敦煌类书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西北地区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自1909年以来,敦煌类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学界却尚未对此做过系统的梳理,为推动本课题研究的深入,特选取敦煌类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七类写本加以述评,以窥敦煌类书研究之春色满园。

二、《敦煌类书·励忠节钞》校注商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类书·励忠节钞》校注商补(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写本类语体类书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写卷叙录
        一、《语对》
        二、《籯金》
        三、《文场秀句》
        四、《对语乙》
        五、《类辞乙》
        六、《类辞甲》
        七、P.3622V+P.4034V《类语体小类书》
        八、TⅢM Q23《类书残片(太守刺史篇)》
第二章 体例与内容研究
    第一节 敦煌写本类语体类书体例研究
        一、类目详备,注释完整类
        二、体例完备,兼有叙文类
        三、既无类目,又无小注类
    第二节 敦煌写本类语体类书部类研究
        一、《语对》原卷是否有“父母”类考
        二、其他特色部类考
        三、重复部类考
    第三节 敦煌写本类语体类书对比研究
        一、王(诸王)
        二、公卿
        三、刺史
        四、县令
        五、朋友
        六、孝养(仁孝篇)
        七、其他
第三章 功用与影响研究
    第一节 类语体类书的科举功用
        一、敦煌大族的入仕教育
        二、科举改革与类书流变
        三、类书内容与科举试题的契合
    第二节 类语体类书的深远影响
        一、类语类书的教材功用
        二、类书知识的传播路径
        三、类语类书的域外东传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敦煌类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敦煌类书的范畴与分类
二、 已知书名类书
    (一) 有固定体例的类书
        1. 《古贤集》
        2. 《类林》
        3. 《李峤杂咏》
        4. 《励忠节钞》
        5. 《蒙求》
        6. 《事森》
        7. 《兔园策府》
        8. 《籯金》系类书
        9. 《杂抄》
    (二) 无固定体例的类书
        1. 《勤读书抄》
        2. 《事林》
        3. 《新集文词教林》(简称《教林》)
        4. 《新集文词九经抄》(简称《九经抄》)
        5. 《应机抄》
三、 代拟定名类书
    1. 《琱玉集》别本
    2. 《修文殿御览》(或《华林遍略》)
    3. 《语对》
四、 未明确定名类书
结 语

(3)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研究篇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事林》《事森》题记及杂写研究
        一、《事林》《事森》之得名与性质
        二、净土寺学郎员义其人其事杂考
        三、P.2621V杂写考释
        四、结语
    第二章《事林》《事森》引书及1佚研究
        一、《事林》引书及1佚
        二、《事森》引书及1佚
        三、结语
    第三章《事林》《事森》体例与门类研究
        一、《事林》《事森》体例研究
        二、《事林》《事森》门类研究
        三、结语
    余论
下编 校笺篇
    录校凡例
    一、P.4052《事林》写卷
    二、P.2621《事森》写卷
    二、S.5776《事森》写卷
参考文献
写卷图版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编珠》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古时期类书编纂之趋势
    第二节《编珠》的研究史
第一章 《编珠》的编纂与流传
    第一节《编珠》编纂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编珠》的编纂者杜公瞻
    第三节 杜氏家族的仕宦与学问
    第四节《编珠》在唐宋元明时代的流传
    第五节 高士奇与《编珠》的续补
第二章 《编珠》的内容与体例
    第一节《编珠》版本考
    第二节《编珠》部类考
    第三节《编珠》引书考
    第四节《编珠》1佚考
    第五节《编珠》体例考
第三章 《编珠》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编珠》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编珠》与蒙学教育
    第三节《编珠》与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古代占梦书梳理与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主旨
    二、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三、论述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占梦书的定型与发展
    第一节 岳麓书院藏秦简《占梦书》
    第二节 汉隋间占梦书的发展
第二章 占梦书的兴盛与分流
    第一节 传世文献载录
    第二节 敦煌本“解梦书”
第三章 占梦书的因袭与固化
    第一节 传世文献载录
    第二节 其他传世占梦书
    第三节 明清占梦书的辑佚
第四章 占梦书的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占梦书类别划分
    第二节 类别间的关联与分野
    第三节 题名考
    第四节 占梦条目的传承与演变
    第五节 附属内容
结语
附录1 历代占梦书汇总表
附录2 岳麓书院藏秦简《占梦书》校录
附录3 占梦书佚文辑校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宋代类书《海录碎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三、创新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叶廷珪生平事迹及《海录碎事》的成书
    第一节 《海录碎事》的成书背景
        一、宋代社会发展
        二、宋代文化繁荣
    第二节 叶廷珪及其生平事迹
        一、闽地的人文环境
        二、叶廷珪之名
        三、叶廷珪的籍贯
        四、叶廷珪的事迹与着述
    第三节《海录碎事》的编纂
        一、《海录》系列的编纂
        二、《海录碎事》的着录及流传
第二章《海录碎事》的部类与存录内容
    第一节 与天地有关的内容
        一、天(天部)
        二、地(地部)
    第二节 与人事物有关的内容
        一、人(圣贤人事部、帝王部、臣职部)
        二、事(鬼神释道、百工医技、商贾货财、音乐、文学、武、政事礼仪)
        三、物(衣冠服用、饮食器用、农田、鸟兽草木)
    第三节《海录碎事》引录特点
第三章《海录碎事》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
    第一节《海录碎事》的部类划分
        一、部类划分原则
        二、《海录碎事》的部类划分
        三、《海录碎事》的细目设置
    第二节《海录碎事》的编排体例
        一、古代类书的编排体例
        二、《海录碎事》的编排体例
第四章《海录碎事》的引书研究
    第一节 《海录碎事》的引书
        一、引书的书目考
        二、引书特点
    第二节 引书方式
        一、直引
        二、约引
        三、杂引
        四、合引
    第三节 引书的价值
        一、保留已佚典籍的内容
        二、校勘传世典籍的内容
第五章《海录碎事》与唐宋私纂类书之比较
    第一节《海录碎事》与《白氏六帖事类集》之比较
        一、编纂背景与人员
        二、编纂体例
        三、内容
        四、部类划分
    第二节《海录碎事》与《锦绣万花谷》之比较
        一、编纂体例
        二、编纂内容
        三、类目设置
第六章《海录碎事》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海录碎事》在类书编纂史上的意义
        一、部类设置
        二、存录内容
    第二节 《海录碎事》的文献学意义
        一、校勘
        二、辑佚
    第三节 《海录碎事》的价值及不足
        一、《海录碎事》的价值
        二、《海录碎事》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敦煌写本类书征引史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敦煌写本类书徵引传世史籍辨析
    第一节 《史记》篇
    第二节 《汉书》篇
    第三节 范晔《後汉书》篇
    第四节 《三国志》篇
    第五节 《晋书》、《宋书》及其他史籍篇
    小结
第二章 敦煌写本类书徵引亡佚史籍钩沉
    第一节 正史篇
    第二节 古史和杂史篇
    第三节 起居注、霸史和旧事篇
    第四节 杂传和地理之记篇
    小结
第三章 敦煌写本类书徵引史籍异文考
    第一节 敦煌写本类书徵引史籍异文之成因
    第二节 敦煌写本类书徵引史籍异文之校勘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敦煌遗书P.3715“类书草稿”校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研究篇
    绪论 研究史回顾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写卷的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写卷整体状况
        第二节 写卷文本分析与性质判定
    第二章 写卷撰者、年代及引书研究
        第一节 关于写卷的撰者及年代
        第二节 引书研究
下篇 录文校笺篇
    凡例
参考文献
致谢

(9)敦煌类书《励忠节钞》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零绪论
    0.1 类书简介
    0.2 《励忠节钞》的性质与内容
    0.3 《励忠节钞》的研究价值
    0.4 现有研究成果概要
第1章 《励忠节钞》中俗字的研究
    1.1 俗字的界定
        1.1.1 俗字定义
        1.1.2 俗字的范围
        1.1.3 俗字研究的方法
    1.2 俗字的类型
        1.2.1 繁化
        1.2.2 简化
        1.2.3 类化
        1.2.4 改换偏旁
        1.2.5 变换结构
        1.2.6 书写变异
        1.2.7 异形借用
        1.2.8 合文
    1.3 俗字的特点
第2章 《励忠节钞》中借音字的研究
    2.1 借音字的界定
    2.2 《励忠节钞》中借音字的使用情况
    2.3 借音字与本字的分布
        2.3.1 只用借字
        2.3.2 本字借字同时使用
    2.4 借音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
        2.4.1 单通
        2.4.2 互通
        2.4.3 递通
        2.4.4 并通
    2.5 借音字形成的原因
        2.5.1 同音
        2.5.2 音近
第3章 《励忠节钞》中避讳字的研究
    3.1 避讳的起源与形成原因
        3.1.1 避讳的含义
        3.1.2 避讳产生的时间
        3.1.3 避讳的来源
        3.1.4 避讳形成的原因
    3.2 《励忠节钞》中避讳的分类
        3.2.1 对帝王的避讳
        3.2.2 对贤人圣者的避讳
    3.3 《励忠节钞》中避讳的方式
        3.3.1 改词避讳
        3.3.2 俗字避讳
        3.3.3 空字避讳
        3.3.4 缺笔避讳
    3.4 未避讳的情况
结论
附录:《励忠节钞》录文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百年敦煌类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文殿御览》
二、《类林》
三、《新集文词九经抄》
四、《励忠节钞》
五、《语对》
六、《籯金》
七、《兔园策府》

四、《敦煌类书·励忠节钞》校注商补(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写本类语体类书综合研究[D]. 曹丹. 兰州大学, 2021(02)
  • [2]敦煌类书研究综述[J]. 刘婷.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20(00)
  • [3]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D]. 吴园. 兰州大学, 2020(01)
  • [4]《编珠》整理与研究[D]. 何强林. 兰州大学, 2019(09)
  • [5]中国古代占梦书梳理与考辨[D]. 付玉肖. 兰州大学, 2017(04)
  • [6]宋代类书《海录碎事》研究[D]. 王映予. 兰州大学, 2017(01)
  • [7]敦煌写本类书征引史籍研究[D]. 王驰. 兰州大学, 2014(11)
  • [8]敦煌遗书P.3715“类书草稿”校注研究[D]. 王金保. 兰州大学, 2013(11)
  • [9]敦煌类书《励忠节钞》用字研究[D]. 彭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10]百年敦煌类书研究述评[J]. 刘全波.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0(12)

标签:;  ;  ;  

《敦煌雷书·礼中节钞》校对及商业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