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东尔,王立志,曾玮[1](2020)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评估在急性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脑出血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赵一志[2](2020)在《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和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和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本院诊断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受检例数共计82例,时间选择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通过随机数表方法将患者归类为对照组(行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行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每组各41例。评估2组的凝血指标及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各项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安全程度较高,起效时间少。
钟兆怡[3](201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多因素分析及芪龙祛瘀合剂临床干预疗效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早期脑梗塞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但溶栓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的报道较少。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评定分早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静脉溶栓早期无效是远期疗效差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具有破血逐瘀之功,却又有耗气伤气之碍,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瘀不得通故仍有肢体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气虚无力摄血遂血溢脉外,形成离经之血,影响经脉气血运行而致病情加重。本研究拟进行两部分研究,分别针对超早期静脉阿替普酶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及观察补气活血法对早期无效患者的远期结局改善作用,探求促进溶栓无效患者的远期获益的治疗药物,更好地指导卒中的全面救治。本研究使用我院院内制剂芪龙祛瘀合剂,取方于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以期为中药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机制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究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7日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急诊脑病科,发病4.5h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溶栓早期无效有效组和溶栓早期无效组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无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53人,其中早期溶栓无效84人(54.9%),早期溶栓有效69人(45.1%),5人(3.27%)发生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14人(9.2%)溶栓后加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早期无效组与溶栓早期有效组的溶栓后气虚血瘀证比例[分别为16.7%(14/84)、2.9%(2/6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房颤或房扑病史、NIHSS0-7分、8-14分以及≥15分构成比、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基线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小于等于5分(OR=2.366,95%CI 1.1284.961,P=0.023),溶栓后气虚血瘀证(OR=8.345,95%CI 1.64542.305,P=0.010)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型卒中(NIHSS小于等于5分)、溶栓后气虚血瘀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患者临床干预疗效探讨目的:探究具有补气活血功能的院内制剂芪龙祛瘀合剂治疗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疗效,探究补气活血法对于溶栓远期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静脉溶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汀钙、依达拉奉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芪龙祛瘀合剂治疗90天,记录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治疗后90天的NIHSS评分、m RS评分、BI指数以及分别评定溶栓后24小时和治疗后90天的中医证候积分,同时随访3个月死亡率、颅内出血转化率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等差异,分析芪龙祛瘀合剂对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结局的改善作用。结果:本课题纳入病例64例,失访脱落0例,3个月内死亡2例,出血转化为0例,最终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试验组31例。基线因素(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m RS良好率: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治疗后90天,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m RS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后21天、90天m RS良好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治疗后90天m RS良好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IHS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90d NI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NIHS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内,治疗后21天、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后24小时下降(P<0.05),治疗后21天较治疗后7天下降(P<0.05),治疗后90天较治疗后7天下降(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内,治疗后21天、90天NIHSS评分较溶栓后24小时下降(P<0.05),治疗后21天较治疗后7天下降(P<0.05),治疗后90天较治疗后7天、21天均下降(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NIHS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I独立率: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7天,溶栓后21天,溶栓后90天,治疗组与对照组BI独立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后21天、治疗后90天BI独立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治疗后90天BI独立率与溶栓后24小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独立率与治疗后7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治疗后21天与溶栓后24小时,治疗后21天与治疗后7天,治疗后90天与治疗后21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中医证候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m RS良好率、NIHSS评分、BI独立率未见明显改善作用。(2)芪龙祛瘀合剂可以改善溶栓早期无效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鑫[4](2019)在《他汀类药物对MMP-9、TF、vWF的影响及其与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他汀类药物作为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的临床常用药,其降脂、稳定斑块、神经脑保护作用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降脂药还有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性等作用,对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由于近年来他汀药物应用广泛,已有相关基础研究,本课题以“他汀类药物对MMP-9、TF、vWF的影响及rt-PA溶栓后易出血转化”为研究基础,对比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他汀药物治疗与非他汀治疗对MMP-9、TF、vWF的变化分析及其与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他汀类药物更规范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1筛选研究对象:筛选入选对象,入选标准:即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在“时间窗”内具有溶栓治疗指征而无禁忌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发病前近1月是否有服用他汀药物病史,对患者进行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2研究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急性脑梗死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追踪观察24h。标准治疗方案:予以rt-PA静脉溶栓,调脂稳斑,护脑,清除氧自由基,改善侧枝循环,控压等对症支持治疗。1.3血液指标评定:两组患者分别于rt-PA溶栓治疗后2h、8h、24h采集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MP-9、TF,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vWF。1.4 rt-PA溶栓后24h监测脑出血情况,病情变化时行头颅CT检查。结果实验组各时间段MMP-9、TF、vWF水平较对照组低,24h复查头部CT再出血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rt-PA溶栓后MMP-9、TF、vWF的水平,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相关性不大,可以降低颅内出血风险。
丁佳[5](2019)在《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对比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与静脉溶栓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临床研究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对比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与静脉溶栓疗效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84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将病人归类为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研究组):40例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方案治疗;静脉溶栓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方案治疗。分析组间相关指标变化意义。结果:(1)经过治疗后发现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凝血指标对比静脉溶栓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2)经过治疗后发现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NIHSS评分对比静脉溶栓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超早期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起效时间短。
景彩丽[6](2019)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文中指出目的介绍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语言、肢体功能,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及肢体血供及全身皮肤色泽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平均治疗23 d,存活58例,其中日常生活能自理36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护理,注意溶栓药物在1 h内的药效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各种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马勤飞[7](2019)在《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方法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84例2017.5.13-2018.7.15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尿激酶组则采取常规药物加上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尿激酶组疗效、神经功能改善的平均时间、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的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缺血区域脑血流的平均流速、BI指数平均值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尿激酶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上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理想。
张聪花[8](2017)在《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44例使用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有效率,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显着改善,而护理有效率显着提高,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溶栓前后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刘云[9](2017)在《超早期急性脑梗塞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对比超早期急性脑梗塞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4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105例采用动脉溶栓方式进行治疗)并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治疗后的评价指标内容(NIHS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对照组的7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两种溶栓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李惠香[10](2015)在《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和非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探讨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急性脑梗塞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非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出血发生率,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4%对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9.1%,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15.2%,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是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而且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是临床上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二、急性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1.3.3 脑出血发生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2.3 两组脑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和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1.1 基线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比较2组的凝血指标。 |
2.2 比较2组的NIHSS评分。 |
3.讨论 |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多因素分析及芪龙祛瘀合剂临床干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 |
1.2.3 中医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
1.3 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
1.3.1 发病3h溶栓适应症 |
1.3.2 发病3h溶栓禁忌症 |
1.3.3 发病3h溶栓相对禁忌症 |
1.3.4 发病3h-4.5h溶栓适应症 |
1.3.5 发病3h-4.5h溶栓绝对禁忌症 |
1.3.6 发病3h-4.5h溶栓相对禁忌症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分组方法 |
1.8 治疗方法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
2.2 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效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溶栓早期无效与年龄的关系 |
3.2 溶栓早期无效与发病-溶栓时间的关系 |
3.3 溶栓早期无效与基线NIHSS的关系 |
3.4 溶栓早期无效与高血压的关系 |
3.5 溶栓早期无效与房颤的关系 |
3.6 溶栓早期无效与高血糖的关系 |
3.7 溶栓早期无效与气虚血瘀证的关系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芪龙祛瘀合剂治疗溶栓早期无效患者的临床干预疗效初探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 |
1.4 溶栓早期无效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1.8 脱落病例及处理 |
1.8.1 脱落标准 |
1.8.2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治疗方案 |
2.1 对照组治疗 |
2.2 治疗组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主要疗效指标 |
3.1.1 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 |
3.2 次要疗效指标 |
3.2.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 |
3.2.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3.2.3 中医证候积分 |
3.3 安全性评价 |
4 研究方法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随机分组方法 |
4.3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1.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情况 |
5.1.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 |
5.1.3 两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的比较 |
5.1.4 两组既往病史情况 |
5.2 两组mRS良好率情况 |
5.2.1 组间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情况 |
5.2.2 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比较 |
5.2.3 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mRS良好率比较 |
5.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IHSS比较 |
5.3.1 两组溶栓后24h NIHSS评分 |
5.3.2 两组治疗后7d NIHSS |
5.3.3 两组治疗后21d NIHSS |
5.3.4 两组治疗后90d NIHSS比较 |
5.3.5 两组组内各时间点NIHSS比较 |
5.4 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独立能力情况 |
5.4.1 两组各时间点独立率情况 |
5.4.2 治疗组组内各时间点BI独立率比较 |
5.4.3 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BI独立率比较 |
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情况 |
5.6 安全性评价 |
6 结论 |
7 讨论 |
7.1 研究结果分析 |
7.2 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优势与不足 |
7.3 rt-PA溶栓无效的影响因素 |
7.4 溶栓早期无效的定义 |
7.5 古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7.6 当代中医对溶栓后证型的阐述 |
7.7 芪龙祛瘀合剂在中风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
7.8 结论 |
7.9 展望 |
7.10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96 年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
附录二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
附录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
附录四 改良的Rankin评级 |
附录五 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六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科研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4)他汀类药物对MMP-9、TF、vWF的影响及其与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栓标本收集 |
2.2.2 研究方案 |
2.2.3 血液指标评定 |
2.2.4 监测出血情况 |
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3.1 标准品 |
2.3.2 洗涤工作液 |
2.3.3 生物素标记抗体工作液 |
2.3.4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工作液 |
2.4 主要仪器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MMP-9 的表达影响 |
3.2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v WF的表达影响 |
3.3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TF的表达影响 |
3.4 对照组和实验组出血转化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对比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与静脉溶栓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病例选择与否定标准 |
1.2.1 病例选择标准。 |
1.2.2 病例否定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 (研究组) 。 |
1.3.2 静脉溶栓组 (对照组) : |
1.4 检测及观察指标 |
1.4.1 凝血指标检测。 |
1.4.2 NIHSS评分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
2.2 两组患NIHSS评分对比 |
3. 讨论 |
(6)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体会 |
2.1 严密观察神志变化 |
2.2 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 |
2.3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
2.4 并发症观察 |
2.5 药物治疗护理 |
2.6 基础护理要点 |
2.7 心理护理 |
3 讨论 |
(8)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护理干预的方法 |
1.3.1 溶栓前的护理 |
1.3.3 溶栓后的护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2 护理效果 |
3 讨论 |
(9)超早期急性脑梗塞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3 控制血压 |
1.2.4 抗凝药物治疗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1.1 脑梗塞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具体方法 |
1.2.1 临床治疗 |
1.2.2 低分子右旋糖酐 |
1.2.3 肠溶阿司匹林 |
1.2.4 尿激酶 |
1.2.5 护理措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四、急性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陈东尔,王立志,曾玮. 当代医学, 2020(23)
- [2]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和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 赵一志. 人人健康, 2020(12)
-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无效的多因素分析及芪龙祛瘀合剂临床干预疗效探讨[D]. 钟兆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他汀类药物对MMP-9、TF、vWF的影响及其与rt-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D]. 李鑫.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对比介入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与静脉溶栓疗效研究[J]. 丁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06)
- [6]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景彩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4)
- [7]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方法及疗效观察[J]. 马勤飞. 人人健康, 2019(02)
- [8]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 张聪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7(12)
- [9]超早期急性脑梗塞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疗效对比研究[J]. 刘云. 中外医疗, 2017(16)
- [10]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J]. 李惠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