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

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

一、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瑕[1](2021)在《黄桃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其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桃属蔷薇科李属核果,营养价值丰富,但存在不耐储存、酸度较高等问题。将黄桃榨汁后发酵成黄桃果酒,既能很好地保留黄桃果实中的营养成分,提升水果的附加值,解决黄桃果实季节性过剩的问题,又能丰富果酒市场的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论文首先筛选得到一株适合黄桃果酒酿造的酿酒酵母菌株,进而优化了黄桃果酒发酵工艺参数,分析了优化工艺下发酵的黄桃果酒与市售产品理化指标的差异。论文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实验室保藏菌株和黄桃自然发酵液中筛选获得400余株野生菌株。基于菌株主要的酿酒特性和发酵黄桃果酒的相关理化指标,最终确定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T-21为优选菌株。与商品菌D254相比,其发酵黄桃果酒中糖含量降低33.04%,挥发酸含量降低16.36%,醇类化合物含量提高73.1%,酯类化合物含量提高17.4%,且感官品评表明该菌株发酵的黄桃果酒果香最突出,口感丰满度最好。接着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酵母接种量、主发酵温度、初始糖度、pH和氮添加量对黄桃果酒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品评确定了黄桃果酒开发的最适产品类型。进一步以感官品评得分为响应值,对黄桃果酒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黄桃果酒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初始糖度195 g×L-1、外加氮含量200 mg×L-1、主发酵温度23℃、初始p H3.4、酵母接种量9.3′106 CFU×m L-1。在S.cerevisiae WT-21单独发酵的基础上,研究了酿酒酵母和非酿酒酵母混合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和发酵动力学及对最终黄桃果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30/S.cerevisiae WT-21混合发酵能够显着提高黄桃果酒中甘油(+57.52%)(P<0.01)、山梨糖醇(+19.44%)(P<0.01)和乙酸酯类化合物(P<0.01)的含量。进一步以#30/WT-21混合发酵液中甘油、山梨醇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为指标,确定黄桃果酒的混菌接种工艺为:M.pulcherrima#30接种后48h接种S.cerevisiae WT-21,接种比例为M.pulcherrima#30:S.cerevisiae WT-21=10:1,其他发酵参数同单菌发酵。将本实验所获得的黄桃果酒与3款市售产品(彼时之酿、苏芈娘、玫瑰至尊)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室发酵黄桃酒的所有指标均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其含糖量最低为23.45 g×L-1、挥发酸含量低至0.39 g×L-1、有机酸组成丰富、氨基酸含量高达342.16 mg×L-1、3种体外抗氧化能力均显着高于其它产品、多种重要的香气化合物(OAV>1)含量高,符合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是一款具有潜力的黄桃深加工产品。

周慧娟,杜纪红,张夏南,苏明申,李雄伟,叶正文[2](2021)在《UVC预处理对冷藏和货架期间‘锦香’黄桃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以芳香型黄桃‘锦香’果实为试材,设置以下处理:1)UVC照射5 min;2)UVC照射20 min;3)UVC照射40 min;4)不做任何处理(CK),利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锦香’黄桃采后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数量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UVC处理可减轻‘锦香’黄桃果实酯类和内酯类物质的代谢障碍,以UVC预处理5 min、温度(1±0.5)℃、相对湿度85%—90%的冷藏条件效果较佳。UVC预处理5 min可显着诱导果香和花香型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其中酯类、萜类和内酯类物质数量分别增加3种、5种和2种;还可抑制冷藏和货架期间1-己醇和反式-2-己烯-1-醇的合成,诱导较高的γ-癸内酯、δ-癸内酯和芳樟醇的合成,提高果实贮藏期间的整体风味。

谢凯丽[3](2021)在《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芳香物质研究》文中认为桃是全球性的大宗果树,对于我国园艺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香气是桃果实重要的品质性状,直接影响消费者喜好。近年来人们抱怨桃果实越来越没有味了,其中香味的丢失是重要因素。果实香气来源于芳香物质,其组分与含量受到遗传因子影响。本项目以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为材料,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芳香物质并开展芳香物质同果实质地等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等基因表达检测技术,以期鉴别桃果实芳香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并为桃果实的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差异大。桃果实的芳香物质依据化学结构主要分为醛类、醇类、酯类、内酯类和萜类等。以桃果实主要的22种芳香物质为例,包括6种内酯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3种醛类物质,2种萜烯类物质,4种异戊二烯衍生物。在本研究采用的128份桃果实材料中,芳香物质含量差异很大。作为桃果实特征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γ-癸内酯和δ-癸内酯含量在不同桃品种中的倍数差异超过300倍。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芳香物质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质资源的桃果实可以分为5个组。A组桃果实以内酯类物质为主,含量占比为43.13%,表现为“桃香型”,该组包括大量蟠桃品种;B组桃果实以萜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为57.2%,表现为“花香型”,代表品种有‘大团蜜露’、‘湖景蜜露’、‘农林89’等;C组桃果实以酯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为33.56%,表现为“果香型”,包括大量的黄肉桃品种;D组桃果实的C6醛和醇、酯类、萜烯类含量都较高,表现为“混合香”;E组果实以C6化合物为主,含量占比为55.58%,表现为“青香型”。2.芳香物质含量与桃果实的其他品质性状具有相关性。在检测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芳香物质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分析了果实重量、形状、果肉颜色和质地等指标,并开展了桃果实芳香物质含量同上述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随着果实重量的增加,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呈减少的趋势。桃果实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重量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6(P<0.05)。如‘南京白沙’桃果实单果质量为51.05 g,芳香物质的总量为3938.91 ng/g;‘良姬’桃果实单果质量为198.16 g,芳香物质含量为557.22 ng/g。(2)发现扁桃(flat peach)果实内酯类物质和C6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圆桃(round peach)。扁桃中“桃香型”的内酯类物质含量为699.81 ng/g,约是圆桃(267.11 ng/g)的2.62倍;扁桃中“青香型”的C6化合物的含量为1546.52 ng/g,约是圆桃(535.41 ng/g)的2.89倍。(3)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分析芳香物质,发现二氢-β-紫罗兰酮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最大,表明该物质是区分不同颜色果肉桃果实香气的主要贡献者。二氢-β-紫罗兰酮在白肉桃果实中的含量最高,红肉桃次之,黄肉桃最低。(4)比较软溶质、不溶质和硬溶质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发现软溶质桃果实的内酯类、C6化合物和C13异戊二烯衍生物等芳香物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质地类型。总体而言,软溶质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最高,硬溶质居中,不溶质桃果实最低。(5)发现不同成熟期的桃果实芳香物质存在差异。8月份成熟果实的内酯类和酯类芳香物质含量低于6月份成熟的桃果实。3.筛选获得了桃果实芳香物质代谢候选基因。在检测芳香物质含量的基础上,开展了桃果实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基于芳香物质与转录本含量相关性分析,开展芳香物质代谢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研究发现脂肪酸代谢途径的C6芳香物质合成与脂氧合酶LOX家族成员PpLOX1、乙醇脱氢酶家族成员PpADH3表达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来源于脂肪酸途径具有桃香味的γ-癸内酯含量与醇酰基转移酶家族成员PpAAT1表达具有显着正相关性(R=0.65,p<0.05)。对于萜类途径的芳香物质,其含量同萜类合成酶家族成员PpTPS1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候选基因的获得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验证和芳香物质调控研究提供了依据。

王爱华,马红叶,李荣飞,杨仕品,乔荣,钟霈霖[4](2021)在《凤梨草莓与黄毛草莓种间杂种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黄毛草莓和凤梨草莓的2个种间杂种PF(具黄毛草莓浓郁的蜜桃香气)和NF(无蜜桃香气)完熟期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为黄毛草莓蜜桃香气特征成分鉴定及野生草莓优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 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technology,GC-MS),对供试材料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和log2FC(Fold Change,FC),结合T-test的P值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PF相对于NF,设置阈值VIP>1.0, log2FC>1.0或log2FC<-1.0且P value<0.05,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CAS号(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Registry Number)在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网站查阅。【结果】从检测到的383种总代谢物中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58种上调,9种下调,上调幅度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为内酯类物质,log2FC排在前3名的依次是(Z)-7-癸烯-5-酸(5.60)、丁位十一内酯(5.33)、δ-癸内酯(5.30),下调幅度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为酯类物质,-log2FC排在前3名的依次是肉桂酸乙酯、亚硫酸(-7.19),2-乙基己基异己酯(-6.65)和3-羟基丁酸乙酯(-4.14)。从相对含量来看,酯类在PF(37.69%)中大幅低于NF(57.20%),内酯类在PF(20.91%)中大幅高于NF(6.12%),酮类在PF(15.30%)中略高于NF(9.12%),醇类、醛类、酸类、烯烃类和其他代谢物在PF和NF中的含量相当,NF中相对含量最大的酯是丁酸乙酯(17.92%),PF中相对含量最大的内酯是δ-癸内酯(12.53%),PF相对含量最大的酮与NF相同,均为2-庚酮。【结论】肉桂酸乙酯、丁酸乙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等酯类可能是NF的关键香气成分,(Z)-7-癸烯-5-酸、丁位十一内酯和δ-癸内酯等内酯类可能是形成PF蜜桃香气的关键物质。

陈臣,刘政,于海燕,田怀香[5](2020)在《奶酪中内酯类物质风味贡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进展》文中提出奶酪中的内酯类物质主要包括γ-内酯和δ-内酯两大类,它们是奶酪关键气味物质之一,对于奶酪整体风味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常见奶酪中内酯类物质的组成、香气贡献以及主要内酯物质的浓度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介绍了GC外标法、峰面积归一化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内标法、选择离子流动管质谱法、稳定同位素稀释分析法六种内酯类物质主要的定量测定方法;总结了奶酪中内酯类物质的形成机理以及研究者们提出的生物合成调控策略;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归纳与展望。为全面认知奶酪中内酯类香气化合物及其形成和调控,开发更适合国人口味原制奶酪,实现我国奶酪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严寒[6](2019)在《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具有宜人的香气及较低的气味阈值,对茶叶香气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往往以不同比例的对映异构混合体存在,在茶叶香气特征研究以及产地、年份判别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受以往分析条件的限制,茶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对映异构体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影响了人们对茶叶香气的科学认知与多元利用。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茶叶中24种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查明了不同花色及不同年份福鼎白茶中重要的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情况,为后续研究白茶的香气品质特征以及年份判别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首次建立了茶叶中10种重要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γ-戊内酯、γ-己内酯、γ-庚内酯、γ-辛内酯、γ-壬内酯、γ-癸内酯、二氢猕猴桃内酯、δ-辛内酯、δ-壬内酯、S-δ-癸内酯)及14种萜类化合物(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A、芳樟醇氧化物B、芳樟醇、茶螺烷A、茶螺烷B、萜品-4-醇、α-松油醇、香茅醇、α-紫罗兰酮、顺式橙花叔醇、反式橙花叔醇、茉莉酸甲酯及epi-茉莉酸甲酯)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2)查明了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比例值(Enantiomeric ratio,ER)及相对含量。ER分析结果表明,S-γ-戊内酯、R-γ-辛内酯、R-δ-辛内酯及R-δ-癸内酯在对应化合物中的比例值呈现白毫银针中最低,白牡丹次之,寿眉最高的规律;S-芳樟醇、(2R,5S)-茶螺烷B、R-4-萜品醇、S-香茅醇、S-α-紫罗兰酮及(2S,5S)-芳樟醇氧化物A的比例值在白毫银针中最高,寿眉最低,而S-Z-橙花叔醇则呈现相反趋势。R-cis-橙花叔醇、S-γ-癸内酯、R-trans-橙花叔醇等在白毫银针中含量较高,S-cis-橙花叔醇、(1S,2S)-茉莉酸甲酯及(2S,5S)-茶螺烷A等在白牡丹中含量较高,(2R,5R)-芳樟醇氧化物A、二氢猕猴桃内酯的两个异构体等在寿眉中含量较高。(3)查明了不同年份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年份的增加,在白毫银针样品中,S-cis-橙花叔醇、S-芳樟醇及S-α-紫罗兰酮的含量逐年降低,γ-壬内酯的两种构型及S-γ-辛内酯等化合物的含量升高;白牡丹样品中,(2S,5R)-芳樟醇氧化物B和R-芳樟醇的含量逐年降低,二氢猕猴桃内酯的含量随着年份增长而升高;寿眉样品中,R-α-紫罗兰酮、(2S,5R)-芳樟醇氧化物B及S-芳樟醇等化合物的含量逐年降低,γ-壬内酯的含量逐年升高。

杨育青[7](2019)在《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文中认为δ-癸内酯天然存在于椰子、覆盆子中,具有奶香、椰子和桃子样的果香气息。外观为无色黏稠液体。本文主要研究δ-癸内酯的合成以及其副产醋酸的有效利用。确定了2-戊基环戊酮为起始原料,自制过氧乙酸为氧化剂,经过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合成δ-癸内酯,反应收率大于96%,气相色谱纯度达到98.5%,经香气改善可以达到调香要求。另外,对其副产醋酸溶液的处理方案进行探讨,选择合成乙酸苄酯,并对其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进行工业化试车验证其可行性。

周慧娟,杜纪红,苏明申,陈翅宏,张夏南,叶正文,李雄伟[8](2019)在《水蜜桃果皮中色素和芳香物质变化与其内在品质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果皮色泽和芳香族化合物含量与果实内在品质的关系,以‘湖景蜜露’水蜜桃为试材,对果皮色泽及其所含芳香族化合物和果肉中糖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上升伴随着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下降。1-己醇、顺-3-己烯醇、己醛、反式β-紫罗兰酮、乙酸乙酯、乙酸己酯、γ-六内酯、δ-癸内酯和γ-癸内酯为果皮中特征性芳香族化合物。果肉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与果皮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果肉中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与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果肉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与果皮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果肉中苹果酸和奎宁酸含量分别与果皮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己醛、乙酸乙酯和γ-六内酯与果实内在品质关联度较高。调控果皮特征性物质的代谢是提升果实内在品质的一种途径。

张俊杰[9](2019)在《初探酵母MF-Y11转化γ-癸内酯的环化机制》文中指出γ-癸内酯是一种具有桃子和杏风味的内酯类化合物。其可通过酵母菌,以蓖麻油、蓖麻油酸或蓖麻油酸甲酯为底物来生物合成。蓖麻油酸在酵母菌胞内通过β-氧化得到γ-癸内酯的重要前体物4-羟基癸酸,4-羟基癸酸又在环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环化为γ-癸内酯。本论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出γ-癸内酯的直接前体物4-羟基癸酸,并以合成的4-羟基癸酸作为酵母MF-Y11发酵的底物,通过研究在不同因素下发酵过程中产物γ-癸内酯、底物4-羟基癸酸和发酵液pH的变化规律,初步阐明内酯环化酶转化4-羟基癸酸为γ-癸内酯的环化机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氢氧化钠将γ-癸内酯进行皂化,再用D113弱酸阳离子树脂进行离子交换进行酸化,获得了纯度为98.7%,收率为32.0%的4-羟基癸酸。并对其进行了衍生化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的表征,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对4-羟基癸酸的一些理化性质进行了补充完善。得出4-羟基癸酸在常温下开始自发环化的上限pH值是5.03,下限pH值是1.93;4-羟基癸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开始自发环化的下限温度值是42℃(熔点),上限温度是150℃,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体系4-羟基癸酸的分析方法。第二,通过对发酵过程中酵母MF-Y11转化4-羟基癸酸发酵过程参数的优化,得出最适的转化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7.50、转化温度30℃,最适底物加入量为2.00g/L,在此条件γ-癸内酯浓度达到最大值为0.50g/L,并得出酵母MF-Y11中环化酶不再有活性的pH值为4.82。得知4-羟基癸酸环化酶的最大热半衰期为4.41h,最大热失活速率常数为0.16h-1。通过研究最适条件下酵母MF-Y11胞内环化酶的反应动力学曲线,推测该酶可能是别构酶,并计算出了发酵动力学参数Vmax=0.48mmoL·L-1h-1(0.060g·L-1h-1),Km=5.05 mmoL·L-1(0.91g L-1)。第三,通过对酵母在不同因素影响下4-羟基癸酸的发酵动力学和代谢流进行分析,得出低浓度的4-羟基癸酸具有向γ-癸内酯更高的转化效率。其中对4-羟基癸酸环化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的金属离子,其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Mg2+>Ca2+>Zn2+。并通过多个角度的验证,进一步得出γ-癸内酯对该酵母的抑制浓度在该体系最适条件下为0.50g/L左右。第四,通过研究发现,在上述4-羟基癸酸环化酶的最适条件下,通过采用对酵母毒性小的非水溶性有机溶剂DC345进行原位分离,使的酵母MF-Y11转化15.00g/L的12-羟基硬脂酸在72hγ-癸内酯的产量可达到2.25g/L,特别的该酵母转化3.00g/L的12-羟基硬脂酸在24hγ-癸内酯的摩尔转化率可以达到81%,比不加入DC345提高了3.63倍。本论文通过对酵母MF-Y11转化γ-癸内酯的环化机制进行初探,为γ-癸内酯的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γ-癸内酯方法,使其工业化成为可能。

王玉健,纪少凡,陈文慧,黄惠玲,董存柱[10](2016)在《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饮料中13种饱和内酯类合成香料》文中指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饮料中13种饱和内酯类合成香料的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法,以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填料吸附剂直接净化,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13种饱和内酯在0.0250.50μg/mL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仪器检出限为0.025μg/mL,方法的检出限为0.10 mg/kg,定量限为0.40 mg/kg,添加量为0.10、0.20、0.40 mg/kg时13种饱和内酯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8.5%103%,相对标准偏差为3.8%11%(n=10)。本方法可用于饮料中饱和内酯类化合物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

二、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桃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桃及黄桃产业概述
        1.1.1 黄桃的营养价值及种类
        1.1.2 黄桃产业开发研究现状
    1.2 果酒概述
        1.2.1 果酒的营养价值
        1.2.2 果酒品质的影响因素
        1.2.3 果酒的行业现状
    1.3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商业菌株、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2 酵母菌株性能筛选
        2.2.3 菌株18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2.2.4 黄桃果酒的发酵
        2.2.5 黄桃果酒的化学分析
        2.2.6 感官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黄桃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
        3.1.1 菌株初筛
        3.1.2 菌株耐受性复筛
        3.1.3 菌株鉴定
        3.1.4 黄桃果酒发酵实验
        3.1.5 小结
    3.2 单菌发酵黄桃果酒的工艺研究
        3.2.1 发酵条件单因素实验
        3.2.2 黄桃果酒的最适产品类型
        3.2.3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
        3.2.4 小结
    3.3 混菌发酵黄桃果酒工艺研究
        3.3.1 非酿酒酵母菌株的生长和发酵性能比较
        3.3.2 接种方式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3.3.3 接种比例对混菌发酵的影响
        3.3.4 小结
    3.4 黄桃果酒的评价
        3.4.1 黄桃果酒理化指标比较
        3.4.2 抗氧化能力比较
        3.4.3 非挥发性化合物比较
        3.4.4 挥发性化合物比较
        3.4.5 小结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UVC预处理对冷藏和货架期间‘锦香’黄桃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1.2指标测定
    1.3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UVC预处理对果实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2.2 UVC预处理对果实醇类、醛类、酯类、内酯类、帖类物质数量的影响
    2.3低温冷藏及货架期间对照果实醇类、醛类、酯类、内酯类、萜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2.3.1醇类和醛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2.3.2酯类和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2.3.3内酯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2.4 UVC预处理对果实关键低温合成障碍挥发性芳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3讨论
    3.1 UVC预处理对‘锦香’黄桃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3.2 UVC预处理对‘锦香’黄桃挥发性物质成分数量的影响
    3.3 UVC预处理对‘锦香’黄桃挥发性物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4结论

(3)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芳香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
1 绪论
    1.1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组分鉴别
    1.2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代谢途径
        1.2.1 脂肪酸途径的桃果实芳香物质合成
        1.2.2 萜类途径的桃果实芳香物质合成
    1.3 遗传因素对桃果实芳香物质的影响
    1.4 桃种质资源及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4.1 桃种质资源概况
        1.4.2 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的品质研究
        1.4.3 桃果实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桃果实材料
        2.1.2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检测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桃果实芳香物质多样性分析
        2.2.2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2.2.3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综合性评价
        2.2.4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3 桃果实芳香物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桃果实材料
        3.1.2 果实重量的测定
        3.1.3 果肉颜色的判断
        3.1.4 果实硬度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重量的相关性分析
        3.2.2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形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肉颜色的相关性分析
        3.2.4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质地的相关性分析
        3.2.5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成熟期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4 芳香物质合成途径基因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果实材料
        4.1.2 桃果实RNA的提取
        4.1.3 转录组测序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桃果实香气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4.2.2 萜类代谢途径基因相关性分析
        4.2.3 脂肪酸代谢途径基因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凤梨草莓与黄毛草莓种间杂种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果实性状比较
    1.3 香气成分的代谢谱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2个种间杂种果实性状比较
    2.2 多元统计分析
    2.3 总代谢物分析
        2.3.1 种类分析
    2.4 差异代谢物分析
        2.4.1 种类分析
        2.4.2 log2FC分析
        2.4.3 相对含量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PF和NF的香气成分
    3.2 酯类和内酯类对PF和NF果实香气的影响
    3.3 酮类、醇类、醛类及酸类等对PF和NF果实香气的影响
4 结论

(5)奶酪中内酯类物质风味贡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奶酪中内酯类物质的组成及其香气贡献
2 内酯类物质的定量测定
3 奶酪中内酯类物质的形成机理及合成调控研究进展
4 展望

(6)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常见的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及其香气特征
    1.2 常见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及其香气特征
    1.3 食品及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1.3.1 食品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1.3.2 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研究进展
    1.4 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1 MDGC技术
        1.4.2 GC-MS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2.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1.5 茶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定性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手性固定相的筛选
        2.2.2 萃取纤维涂层的筛选
        2.2.3 茶水比的筛选
        2.2.4 萃取温度的筛选
        2.2.5 萃取时间的筛选
        2.2.6 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3.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3.1.5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的感官审评
        3.1.6 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定性定量分析
        3.1.7 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
        3.2.2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
        3.2.3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比较
        3.2.4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
        3.2.5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比较
        3.2.6 不同花色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多元统计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份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布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
        4.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4.1.5 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分析
        4.1.6 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年份白毫银针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变化规律研究
        4.2.2 不同年份白牡丹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变化规律研究
        4.2.3 不同年份寿眉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变化规律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δ-癸内酯合成进展
    1.2 副产物醋酸溶液处理的技术进展
        1.2.1 副产物醋酸的分离技术
        1.2.2 副产物醋酸合成下游衍生产品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δ-癸内酯的合成
        2.1.1 过氧乙酸制备
        2.1.2 δ-癸内酯的合成
    2.2 副产物醋酸合成乙酸苄酯
        2.2.1 所用药品和主要仪器
        2.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δ-癸内酯的合成
        3.1.1 过氧乙酸的合成
        3.1.2 δ-癸内酯的合成
    3.2 副产物醋酸溶液合成乙酸苄酯
        3.2.1 乙酸苄酯反应机理
        3.2.2 副产物醋酸中和pH对反应的影响
        3.2.3 脱水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4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2.5 相转移催化剂三乙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6 投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3.2.7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3.2.8 乙酸苄酯粗品蒸馏和香气改善
    3.3 工业化生产
        3.3.1 工业生产过氧乙酸
        3.3.2 工业生产δ-癸内酯
        3.3.3 副产物醋酸工业化生产乙酸苄酯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蜜桃果皮中色素和芳香物质变化与其内在品质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测定方法
        1.2.1 糖酸含量
        1.2.2 色差
        1.2.3 叶绿素含量
        1.2.4 花色苷含量
        1.2.5 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番茄红素含量
        1.2.6 芳香物质含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及货架期水蜜桃果实外观变化
    2.2 发育及货架期水蜜桃果实内含物含量变化
        2.2.1 果实糖酸含量变化
        2.2.2 果实色素含量变化
    2.3 发育及货架期水蜜桃果皮芳香物质组分及含量变化
        2.3.1 醇类物质含量变化
        2.3.2 醛类物质含量变化
        2.3.3 萜类物质含量变化
        2.3.4 酯类物质含量变化
        2.3.5 内酯类物质含量变化
    2.4 发育及货架期水蜜桃内在品质与果皮色泽和
        2.4.1 内在品质与果皮色泽形成的相关性
        2.4.2 内在品质与果皮芳香物质形成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水蜜桃果实生长发育与其内在品质形成的关系
        3.2.2 水蜜桃果实内在品质与果皮着色的关系
        3.2.3 水蜜桃果实内在品质与果皮中芳香族化合物变化的关系

(9)初探酵母MF-Y11转化γ-癸内酯的环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生物法制备γ-癸内酯的代谢路径
    1.2 4-羟基癸酸的内酯化
    1.3 微生物法制备γ-癸内酯的工艺
        1.3.1 菌种的筛选与改造
        1.3.2 底物与菌体的物质传递
        1.3.3 降低或解除产物对菌体的抑制
        1.3.4 发酵的方法改进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γ-癸内酯直接前体物4-羟基癸酸的制备、鉴定及物化性质测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3 4-羟基癸酸合成路线
    2.4 4-羟基癸酸制备方法
        2.4.1 4-羟基癸酸钠(Ⅱ)的合成
        2.4.2 4-羟基癸酸(Ⅲ)的合成
        2.4.3 4羟基癸酸钠和4-羟基癸酸纯度的检测
        2.4.3.1 检测方法原理
        2.4.3.2 纯度的分析方法
    2.5 4-羟基癸酸制备工艺流程简图
    2.6 4-羟基癸酸的鉴定
        2.6.1 4-羟基癸酸的薄层色谱(TLC)鉴定
        2.6.2 4-羟基癸酸通过衍生化进行气相质谱联用(GC-MS)鉴定
        2.6.2.1 样品处理及GC-MS分析方法
        2.6.2.2 4-羟基癸酸衍生化产物GC-MS结果
        2.6.3 4-羟基癸酸的红外波谱(FTIR)鉴定
        2.6.4 4-羟基癸酸的核磁共振波谱(NMR)鉴定
    2.7 4-羟基癸酸的理化性质分析
        2.7.1 4-羟基癸酸熔点的测定
        2.7.2γ-癸内酯的萃取率实验
        2.7.3 4-羟基癸酸在不同pH磷酸缓冲液下环化为γ-癸内酯的比例
        2.7.4 4-羟基癸酸在不同温度下环化为γ-癸内酯的比例
        2.7.5 4-羟基癸酸的热稳定性分析(TGA)
    2.8 本章小结
        2.8.1 4-羟基癸酸及其合成前体表征结果
        2.8.2 4-羟基癸酸理化性质
第3章 酵母MF-Y11 转化前体物4-羟基癸酸到γ-癸内酯生化性质初探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3 发酵液中γ-癸内酯和4-羟基癸酸的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3.4 不同p H条件下酵母MF-Y11 转化4-羟基癸酸到γ-癸内酯
        3.4.1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MF-Y11 转化4-羟基癸酸到γ-癸内酯
        3.5.1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酵母MF-Y11 转化不同浓度的4-羟基癸酸到γ-癸内酯
        3.6.1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3.6.2 实验方法
        3.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酵母MF-Y11 催化4-羟基癸酸的代谢流分析
        3.7.1 pH值对酵母MF-Y11 催化4-羟基癸酸代谢的分析
        3.7.2 温度对酵母MF-Y11 催化4-羟基癸酸代谢的分析
        3.7.3 酵母MF-Y11 催化不同浓度4-羟基癸酸的代谢流分析
    3.8 金属离子对酵母转化4-羟基癸酸到γ-癸内酯的影响
        3.8.1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3.8.2 实验方法
        3.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酵母MF-Y11 转化4-羟基癸酸部分初探性质的验证及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4.4 实验方法
        4.4.1 最小完全抑制浓度为0.50g/L的验证
        4.4.2 酵母中4-羟基癸酸的环化酶是否需要底物诱导的验证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实验结论的初步应用
        4.6.1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4.6.2 实验方法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饮料中13种饱和内酯类合成香料(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色谱条件
        1.2.3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条件的选择
    2.2 仪器分析条件的选择
    2.3 质谱条件的选择
    2.4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实验结果
    2.5 回收率与精密度实验结果
    2.6 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
3 结论

四、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桃果酒酿酒酵母的筛选及其工艺研究[D]. 李明瑕. 江南大学, 2021(01)
  • [2]UVC预处理对冷藏和货架期间‘锦香’黄桃挥发性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影响[J]. 周慧娟,杜纪红,张夏南,苏明申,李雄伟,叶正文. 上海农业学报, 2021(03)
  • [3]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芳香物质研究[D]. 谢凯丽. 浙江大学, 2021(01)
  • [4]凤梨草莓与黄毛草莓种间杂种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分析[J]. 王爱华,马红叶,李荣飞,杨仕品,乔荣,钟霈霖.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5)
  • [5]奶酪中内酯类物质风味贡献及其生物合成调控进展[J]. 陈臣,刘政,于海燕,田怀香. 现代食品科技, 2020(11)
  • [6]福鼎白茶中挥发性内酯类及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研究[D]. 严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7]δ-癸内酯工艺优化及副产物醋酸溶液的处理[D]. 杨育青. 兰州大学, 2019(09)
  • [8]水蜜桃果皮中色素和芳香物质变化与其内在品质的相关性[J]. 周慧娟,杜纪红,苏明申,陈翅宏,张夏南,叶正文,李雄伟. 经济林研究, 2019(01)
  • [9]初探酵母MF-Y11转化γ-癸内酯的环化机制[D]. 张俊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10]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饮料中13种饱和内酯类合成香料[J]. 王玉健,纪少凡,陈文慧,黄惠玲,董存柱. 食品科学, 2016(12)

标签:;  ;  ;  ;  ;  

δ-癸内酯的合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