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道路改性沥青(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华,原心红,刘金妹,郝晓红[1](2022)在《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旧塑料能够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对近年来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废旧塑料的来源、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回收和再利用方法。对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等不同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述,指出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鲁新虎,黄贇婕,董刚,宋亮,王朝辉[2](2021)在《新疆地区沥青改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明确新疆地区沥青改性研究现状,系统调查并梳理了新疆基质沥青、SBS改性新疆沥青、胶粉改性新疆沥青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新疆沥青改性前后性能差异;基于沥青组分与改性机理探究新疆沥青的改性难题;总结新疆改性沥青性能提升工艺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新疆沥青改性后,其高低温性能、抗疲劳能力有较大提升,经SBS改性后针入度降低18%~20%、软化点提升28%~30%、延度提升39%~52%,经胶粉改性后针入度降低16%~27%、软化点提升27%~28%、延度变化不显着;低芳香分的克拉玛依沥青、高沥青质的塔河沥青等新疆基质沥青与SBS、胶粉等聚合物改性剂溶解度相差较大,改性过程中混溶不充分,易引发聚团现象,降低改性效果;通过改进改性工艺、掺加新型改性剂、助剂等手段,有助于解决新疆沥青改性难题。
申全军,魏慧,杨耀辉,樊亮[3](2021)在《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对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对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本文在成品SBS改性沥青中加入不同掺量的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基于针入度分级体系及SHRP PG分级体系表征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结果表明: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抗老化性,但对低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依据改性沥青应用地域特点,兼顾其高温、低温性能,合理控制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掺量。
郝东东[4](2021)在《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绿色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并将其用于城市道路工程中,改善城市道路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耐老化性能、热储存稳定性能等,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还可以改善和提升城市道路的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储一帆,薛永兵,李韬,丁佳瑛,王潇潇,刘振民[5](2021)在《基于专利申请分析改性石油沥青路用发展态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技术创新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专利已经被公认为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科学指标。我国大量的石油沥青路面破损严重,各种非常规的问题相继出现,为了更好地了解改性石油沥青路用发展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围绕近年来公开的专利成果并结合文献报道,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国内改性石油沥青专利技术路线的特点,结果说明了其改性剂必将更加环保,多种改性剂复合改性的效果良好,并提出了在物理方法制备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化学稳定法,必能得到性能优异的路用改性石油沥青,最后对改性石油沥青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材料会趋向于乳化高黏沥青,功能会趋向于复合化,施工机械小型化。旨在为国内改性石油沥青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马涛,陈葱琳,张阳,张伟光[6](2021)在《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综述》文中指出橡胶沥青作为一种环保型路面材料,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推动、推广橡胶沥青及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掌握其发展现状并梳理发展需求,系统汇总了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中的指标要求、制备工艺、性能评价与工程难题。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中胶粉的相关物理技术指标要求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以1.0 mm为粒径界限,对比分析了胶粉在沥青和沥青混合料中的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揭示了胶粉在沥青中的改性机理,包括沥青胶体结构变化、胶粉颗粒体积溶胀、胶粉颗粒脱硫和降解。进而,围绕胶粉粒径、胶粉掺量等胶粉材料组成特点,总结归纳了其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最后,阐述了主要由胶粉和橡胶沥青自身物理性质所导致的工程应用中的常见难点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包括高质量胶粉供应渠道与加工处理问题、橡胶沥青高温贮存稳定性差问题、橡胶沥青及其混合料高温拌合与施工及其能耗和排放问题等。
李添帅,陆国阳,梁栋,张洋,徐加秋,罗桑,王大为,洪斌,OESER Markus[7](2021)在《聚氨酯前驱体基化学改性沥青及其改性机理》文中认为环保耐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实现道路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以异氰酸酯为活性官能团的聚氨酯前驱体基反应型改性剂(PRM)制备改性沥青在环境保护和性能提升方面展现出了显着价值。采用"微观-介观-宏观"的跨尺度表征方法,对PRM改性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与SBS改性沥青进行对照,评价了PRM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和抗热氧老化性能,明确了PRM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RM改性过程存在明显化学变化,依托于改性过程中生成的氨基甲酸酯和脲等官能团,能够在沥青内部建立基于沥青质组分的共价交联网络结构。这一过程不仅促使沥青组分发生选择性聚集和沥青质重新构型,同时增大了沥青的表面自由能,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内部结构。PRM改性沥青较基质沥青温度敏感性有所降低,展现出了良好的抵抗高温永久变形、抵抗疲劳破坏、抵抗低温开裂和抵抗热氧老化的能力。与SBS改性沥青相比,PRM在提升沥青高温性能、抗疲劳性能和抗热氧老化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有望将改性沥青生产温度降低至140℃~150℃。结合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测试结果,2.5%改性剂掺量PRM改性沥青混合料展现了与4%改性剂掺量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当的低温性能、更好的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PRM在提升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王海成,金娇,刘帅,高玉超,李锐,冯明珠,熊剑平,LIUPengfei[8](2021)在《环境友好型绿色道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建设的先行者,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道路领域绿色、高效发展,对国内外绿色道路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综述,并对绿色道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多学科交叉以提高道路性能入手,系统归纳现阶段不同类型功能型道路的材料组成、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着重阐述自调温道路、自愈合道路以及自俘能道路的应用机理、方式和现状;基于再循环利用理念,介绍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建筑固废和废塑料等材料在道路中的应用技术及方式方法,阐述大宗工业固废在道路应用中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大宗工业固废路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法和建议;对冷补、温拌和清洁化等绿色道路施工工艺与技术从工艺、实施角度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估。本综述可为绿色道路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道路工程绿色化的创新与发展。
段振洲[9](2021)在《PE改性沥青在市政道路路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市政道路项目为依托,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PE改性沥青、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和抗水损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E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和抗水损害性能最佳,高温稳定性仅次于湖沥青。综合各方面性能,PE改性沥青具有绝对的优势,更适合应用于本项目的路面铺筑,同时为本地区的其他市政道路路面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慧茹[10](2021)在《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因沥青路面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和便于施工与维修等优点,所以在公路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材料是温度敏感性材料,在夏季炎热或冬季严寒时,极易产生高、低温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沥青道路不能正常地使用;并且由于沥青是黑色物质,夏季沥青路面极易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城市道路易引发城市的“热岛效应”。本文基于相变材料的相变储能潜热原理,将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及聚乙二醇/硅藻土(CPCM)应用于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中,从而获得能主动调温的相变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缓解夏季沥青路面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结构破坏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结论如下:(1)以PEG-1000为改性剂,制备了相变改性沥青。分别通过短期老化(RTFOT)试验和压力老化试验(PAV)试验,测试了沥青的短期和长期抗老化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PEG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的官能团和微观形貌(“蜜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EG的添加可以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EG与沥青只发生物理共混,没有发生化学反应。AFM形貌表明,PEG改性沥青表面出现较小的“蜜蜂结构”,且这些结构在老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2)制备了PEG/硅藻土复合相变材料(CPC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CPCM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研究了CPCM对改性沥青的储热性能、形貌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CM的相变焓约为9.0332 J/g,是理论相变焓的60%。在室内试验中,CPCM(含量为6%)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温差约为9.0℃,对调节路面温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CPCM改性沥青表面存在较小的“蜜蜂结构”,且老化前后无明显变化。(3)采用复合相变材料(CPCM)调节沥青路面温度是缓解由高温引起的相关病害的一种创新方法。采用PEG/硅藻土CPCM部分替代填料,制备SMA-13沥青混合料,研究了CPCM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评价了沥青混合料的自调温性能。当CPCM的掺量在4%左右时,CPCM改性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最高温度变化约为7.3℃。CPCM会对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微结构/微结构性能产生影响。结果表明CPCM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随CPCM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水稳定性随CPC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满足规范要求。本研究为相变材料PEG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浅谈道路改性沥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道路改性沥青(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旧塑料的来源 |
2 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回收再利用方法 |
2.1 回收方法 |
2.1.1 直接粉碎 |
2.1.2 熔融造粒 |
2.1.3 高温裂解 |
2.2 再利用方法 |
2.2.1 制成骨料 |
2.2.2 制成纤维 |
3 不同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
3.1 聚乙烯 |
3.2 聚丙烯 |
3.3 聚苯乙烯 |
3.4 乙烯-醋酸乙烯 |
3.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3.6 聚氨酯 |
4 结论 |
(2)新疆地区沥青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沥青及其改性性能调查与评价 |
1.1 新疆基质沥青性能调查与评价 |
1.2 SBS改性新疆沥青性能 |
1.3 胶粉改性新疆沥青性能 |
2 新疆沥青改性机理研究进展 |
2.1 新疆沥青组分分析 |
2.1.1 新疆沥青组分 |
2.1.2 沥青S元素含量 |
2.1.3 沥青材料化学组成及溶解度分析 |
2.2 SBS改性机理分析 |
2.3 胶粉改性机理分析 |
3 新疆沥青性能提升工艺研究 |
(1) 剪切工艺: |
(2) 改性方法: |
(3) 新型改性剂: |
4 新疆沥青改性应用现状 |
5 结论与展望 |
(3)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对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复合改性沥青加工工艺研究 |
2.2 煤基超硬质沥青对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分析 |
2.2.1 高温性能 |
2.2.2 低温性能 |
2.2.3 抗老化性 |
3 结语 |
(4)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绿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旧塑料概述 |
2 废旧塑料改善城市道路沥青的方法 |
2.1 干法改性工艺 |
2.2 湿法改性工艺 |
3 废旧塑料改善城市道路沥青性能 |
3.1 道路沥青高低温性能 |
3.2 提升沥青耐老化性能 |
3.3 沥青热储存稳定性能 |
4 结语 |
(5)基于专利申请分析改性石油沥青路用发展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油沥青的路用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1.1 路用实践 |
1.1.1 萌芽阶段 |
1.1.2 缓慢增长阶段 |
1.1.3 快速增长阶段 |
1.2 存在问题 |
2 国内改性石油沥青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
2.1 国内改性石油沥青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
2.1.1 改性石油沥青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2.1.2 改性石油沥青专利技术构成及技术趋势分析 |
2.1.3 申请人属性及主要申请人研发实力分析 |
2.2 国内改性石油沥青专利技术研究综述 |
2.2.1 聚合物改性石油沥青 |
2.2.2 天然沥青改性石油沥青 |
2.2.3 煤改性石油沥青 |
2.2.4 其他改性剂 |
3 对当前专利技术的探讨与分析 |
3.1 改性剂或添加剂的选择 |
3.2 改性路线的选择 |
3.3 整体改性工艺的协同性 |
4 总结 |
(6)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胶粉用于沥青改性的技术发展与规范 |
1.1 国外胶粉改性沥青技术概况 |
1.1.1 美 国 |
(1)美国材料试验学会[9] |
(2)加利福尼亚州交通部[10] |
(3)亚利桑那州交通部[11] |
(4)德克萨斯州交通部[12] |
(5)弗罗里达州交通部[13] |
1.1.2 南 非 |
1.1.3 西班牙 |
1.1.4 加拿大 |
1.1.5 澳大利亚 |
1.2 中国胶粉改性沥青技术概况 |
2 胶粉用于沥青改性的技术原理与方法 |
2.1 干法生产工艺 |
2.2 湿法生产工艺 |
3 胶粉用于沥青改性的路用性能影响 |
3.1 沥青性能影响 |
3.2 混合料性能影响 |
4 胶粉用于沥青改性技术的工程难题与解决措施 |
5 结 语 |
(7)聚氨酯前驱体基化学改性沥青及其改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改性沥青制备及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改性沥青制备 |
1.3 试验方法 |
2 PRM化学改性机制分析 |
2.1 基于红外光谱的PRM改性产物化学结构分析 |
2.2 PRM改性沥青化学组分演化律分析 |
2.2.1 四组分演化规律分析 |
2.2.2 表面自由能分析 |
2.3 PRM改性沥青的微观形貌特征分析 |
2.3.1 基于荧光显微成像的相容性分析 |
2.3.2 基于原子力显微成像的表面形貌分析 |
3 PRM/SBS改性沥青性能对比分析 |
3.1 频率扫描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单边缺口小梁弯曲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时间扫描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抗老化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PRM/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分析 |
4.1 配合比设计 |
4.2 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
4.2.1 高温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2 低温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3 水稳定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5 结 语 |
(8)环境友好型绿色道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型道路技术 |
1.1 自调温道路 |
1.1.1 相变调温道路 |
1.1.2 热反射道路 |
1.1.3 热阻式道路 |
1.1.4 保水道路 |
1.1.5 自调温道路发展前景 |
1.2 自愈合道路 |
1.2.1 基于感应加热技术的自愈合道路 |
1.2.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道路 |
1.2.3 纳米黏土改性沥青路面材料 |
1.2.4 自愈合道路发展展望 |
1.3 自俘能道路 |
1.3.1 压电集能道路 |
1.3.2 光伏发电道路 |
1.3.3 热电集能道路 |
1.3.4 自俘能道路发展前景 |
1.4 其他功能型道路 |
1.4.1 光催化道路 |
1.4.2 主动除冰雪道路 |
1.4.3 降噪道路 |
1.4.4 自发光道路 |
2 资源再利用技术 |
2.1 路面再生 |
2.1.1 热再生技术 |
2.1.2 冷再生技术 |
2.2 工业固废 |
2.2.1 钢渣 |
2.2.2 铜渣 |
2.2.3 赤泥 |
2.2.4 煤矸石 |
2.2.5 粉煤灰 |
2.3 建筑固废 |
2.3.1 建筑固废集料再生 |
2.3.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
2.4 废轮胎 |
2.5 生物沥青 |
2.6 废塑料 |
3 绿色施工技术 |
3.1 冷补施工工艺 |
3.2 温拌施工工艺 |
3.2.1 发泡降黏温拌技术 |
3.2.2 有机添加剂降黏温拌技术 |
3.2.3 化学添加剂降黏温拌技术 |
3.3 清洁化施工工艺 |
4 结论及展望 |
(9)PE改性沥青在市政道路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
1.1 原材料性能 |
1.2 改性沥青性能 |
1.3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2 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分析 |
2.1 高温稳定性 |
2.2 低温性能 |
2.3 水稳定性 |
3 结论 |
(10)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变储热材料概述 |
1.2.1 相变储热材料概念及分类 |
1.2.2 沥青用相变储热材料优选 |
1.2.3 复合相变材料 |
1.2.4 相变材料封装技术 |
1.2.5 相变储热原理 |
1.3 相变改性沥青 |
1.3.1 改性沥青 |
1.3.2 相变改性沥青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的制备与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的制备 |
2.2.2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性能测试 |
2.2.3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微观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
2.3.2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分析 |
2.3.3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低温性能测试 |
2.3.4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调温性能测试 |
2.3.5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FT-IR分析 |
2.3.6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AFM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复合相变材料PEG/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制备 |
3.2.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性能测试 |
3.2.3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微观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
3.3.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高温流变性能分析 |
3.3.3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调温性能测试 |
3.3.4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AFM分析 |
3.3.5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SEM分析 |
3.3.6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FTI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相变材料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部分 |
4.2.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制备 |
4.2.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测试 |
4.3.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
4.3.3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
4.3.4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调温性能研究 |
4.3.5 PEG/硅藻土DSC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四、浅谈道路改性沥青(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塑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 张文华,原心红,刘金妹,郝晓红. 塑料科技, 2022(02)
- [2]新疆地区沥青改性研究进展[J]. 鲁新虎,黄贇婕,董刚,宋亮,王朝辉. 中外公路, 2021(06)
- [3]煤基清洁超硬质沥青对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研究[J]. 申全军,魏慧,杨耀辉,樊亮.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1(06)
- [4]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绿色应用[J]. 郝东东. 塑料助剂, 2021(05)
- [5]基于专利申请分析改性石油沥青路用发展态势[J]. 储一帆,薛永兵,李韬,丁佳瑛,王潇潇,刘振民. 化工进展, 2021(S2)
- [6]胶粉应用于沥青改性技术的发展综述[J]. 马涛,陈葱琳,张阳,张伟光. 中国公路学报, 2021(10)
- [7]聚氨酯前驱体基化学改性沥青及其改性机理[J]. 李添帅,陆国阳,梁栋,张洋,徐加秋,罗桑,王大为,洪斌,OESER Markus. 中国公路学报, 2021(10)
- [8]环境友好型绿色道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海成,金娇,刘帅,高玉超,李锐,冯明珠,熊剑平,LIUPengfei.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7)
- [9]PE改性沥青在市政道路路面中的应用研究[J]. 段振洲. 北方交通, 2021(07)
- [10]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 王慧茹. 山东交通学院,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