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抓大放小”(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林[1](2021)在《应用抓大放小法计算极限》文中研究说明应用抓大放小方法计算几类特殊类型问题的极限,并得到几个结论;另外,文中的例题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张丽丽[2](2020)在《抓大放小修剪对燕山板栗生长结果的影响》文中认为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I.))是我国重要经济林之一,广泛栽植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目前,板栗主产区普遍存在树体高大、管理困难、劳动风险大、劳动效率低、光合效率低、产量低、品质差等突出问题,板栗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严重阻碍了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以板栗幼树、成龄树、大树为试材,以抓大放小修剪为处理,传统修剪为对照,测定了树体高度、修剪时长、枝组比例、单株产量、坚果品质等指标,掌握抓大放小修剪对板栗生长结果的影响,为板栗生产奠定理论基础。1.抓大放小修剪有效地控制了板栗幼树、成龄树、大树的树体高度,保障了栗农生产中的安全性。抓大放小修剪使?燕秋?品种板栗幼树平均降低树高35.6cm,较传统修剪多下降29.8%;“青龙45号”品种板栗幼树平均降低树高38.8 cm,较传统修剪多下降38.7%。?燕宝?品种板栗成龄树平均降低树高55.8 cm,较传统修剪多下降48%;?燕紫?板栗成龄树平均降低树高51.1 cm,较传统修剪多下降24.5%;?燕山早丰芽变?板栗成龄树平均降低树高57.9 cm,较传统修剪多下降58%;“孙家1号”品种板栗大树平均降低树高76.7 cm,较传统修剪多下降39.1%。采用传统修剪的板栗树树体过高,栗农坠树受伤情况严重,某板栗重点县2018-2019年冬季修剪期间,有85人受伤,其中76人坠树受伤,为受伤人数的89.4%,2019-2020年冬季修剪期间,有73人受伤,其中64人坠树受伤,为受伤人数的87.7%。2.抓大放小修剪缩短了修剪时长,提高了修剪效率,减少了栗农修剪用工。采用抓大放小修剪的?燕秋?品种板栗幼树修剪时长125.1 s/株,为传统修剪时长的32.2%。“青龙45号”品种板栗幼树修剪时长101.8 s/株,为传统修剪时长的30.0%。?燕宝?品种板栗成龄树修剪时长58.3 s/株,为传统修剪时长的26.0%。?燕紫?品种板栗成龄树修剪时长132.1 s/株,为传统修剪时长的29.3%。?燕山早丰芽变?品种板栗成龄树修剪时长134.1 s/株,为传统修剪时长的33.3%。“孙家1号”品种板栗大树修剪时长107.0 s/株,为传统修剪时长的8%。极大地缩短了修剪时长。抓大放小修剪对?燕宝?品种板栗成龄树的光合效率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显着差异,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幼树、成龄树、大树的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含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抓大放小较传统修剪营养枝、结果枝数量多,叶片数量多,光合能力整体来说强于传统修剪,输出光合产物的能力也强于传统修剪。3.抓大放小修剪提高了板栗的产量。采用抓大放小修剪的板栗树,结果枝数量和总苞数量均高于传统修剪。与传统修剪相比,采用抓大放小修剪的?燕秋?、“青龙45号”、?燕宝?、?燕紫?、?燕山早丰芽变?和“孙家1号”分别增产8.0%、51.0%、8.0%、22.4%、28.1%和78.2%。4.抓大放小修剪提升了板栗品质。抓大放小修剪的坚果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传统修剪,两种修剪方法下?燕紫?板栗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0.7 g/100 g和9.9 g/100 g,两种修剪方法下“孙家1号”板栗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2.3 g/100 g和10.7 g/100 g。综上所述,采用抓大放小修剪降低了树体高度,保障了栗农劳动安全性;提高了修剪效率,减少了劳动用工;增加了结果枝、总苞数量,提高了板栗产量;提高了坚果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板栗品质。
王欣[3](2020)在《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选择与调整必须兼顾国家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否则不利于改革的深化,甚至形成逆转。国家是一个系统,包括企业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国际关系子系统等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直接制约改革政策的选择,政策效果也会改变约束条件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之间具有双向动态平衡制约的系统性关系。国有企业具有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种功能,经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国有企业改革需要配套制度较多,改革政策效果具有系统性特征,多重功能、目标、配套制度约束下的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是非常复杂的国家系统性问题。从国家系统性角度出发,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通过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比较研究可知,国家系统整体的演变状态直接制约政府的改革政策选择,尤其是政府的稳定状态具有决定性意义;渐进式改革路径和大规模私有化路径各有利弊,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适合不同的改革目标,总体比较,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渐进式改革路径具有优势;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密切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确保改革政策具有系统适应性的基础;改革的深化与逆转取决于政策的系统性效果,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存在双重目标,改革政策必须以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优先重视企业子系统的优化,可能造成国家系统整体负面影响,企业子系统优化目标更难实现,甚至引起改革的逆转,因此,必须根据政策效果和不断演化的约束条件,相机抉择调整政策,确保国家各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负面效果破坏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发展民营和外资企业,能够使改革的负面效果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确保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的基础,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必须根据序参量的演化规律,确保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协同性,促进改革深化。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转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国际约束条件,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改革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的论述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来看,依据系统科学理论、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很少,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系统科学理论和实证方法的运用。第二章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第三章回顾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比较分析两国改革政策的异同,指出两国改革政策选择始终贯穿系统性指导思想,由于约束条件不同,改革初始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改革过程中政策根据约束条件演化不断调整,具有殊途同归的特征。第四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突变论分析国家系统整体演变状态对于初始改革政策选择的制约作用,阐释中俄改革初始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系统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目标,指出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政策与俄罗斯的大规模私有化改革政策都具有相应合理性;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信息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指出改革政策选择必须尊重和把握国家系统整体演变规律,才能取得良好适应性效果。第五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效果、约束条件演化和政策调整,指出保持改革政策效果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是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内在约束;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耗散论分析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的有序性,指出必须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负面效果,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进而带动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协同论指出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稳定的政府是保障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战略性国有企业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基础。第六章全面采用系统燕尾突变模型、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系统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耗散结构模型、系统哈肯模型,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与约束条件之间的突变性、目的性、适应性、协调性、有序性、协同性等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前文的论述和分析;第七章阐述研究结论并且针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凌争,段司超[4](2020)在《“抓大放小”:基层有限规制协管员“以权谋利”的逻辑——基于B市Z区城管协管员案例》文中提出如何解释城管领导容忍城管协管员滥用自由裁量权谋利?既有研究基于"街头官僚"、"委托-代理"、"庇护主义"难以解释该问题。本研究基于B市Z区城管协管员案例,揭示了城管领导容忍协管员以"权谋利"的逻辑,即"抓大放小":当某项任务涉及城管领导的重要考核时被认为是"大事",当某项任务不涉及城管领导的重要考核时被认为是"小事",是否影响领导的重要考核成为"大"与"小"的边界,城管领导通过"放小"容忍城管协管员"以权谋利",动员城管协管员全力以赴"抓大"。这源于作为制度边缘人的城管协管员激励的缺失,而"以权谋利"某种程度上弥补制度缺失导致的激励不足。为了推进城管工作,尤其是动员城管协管员全力以赴城管的重点工作,城管领导只能对城管协管员的"以权谋利"有限规制。
叶刘刚,黄静波[5](2016)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与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文中认为现有文献未充分考虑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间效率和企业加总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为深入分析政策对市场结构变化和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事实,然后使用OP方法估计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考察制造业和国企部门的加总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最后采用GR和DOPD分解方法对国企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期间,制造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0.6%;(2)虽然国企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于民营和外资企业,但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最快,显着缩小了与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差距;(3)国企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国企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上,而非企业内成长上;(4)国企的企业间部分和企业进入部分对生产率的贡献较大,而企业退出部分的贡献相对较小。
刘东[6](2015)在《从“抓大放小”到“分类改革”》文中提出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到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政府一直都把"抓大放小"作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原则。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郭娟,艾云,张威[7](2015)在《“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抓大放小"原则的辩证关系,以笔者所在编辑部为例,从编辑部业务流程控制出发,讨论了其在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中的重要性、使用的必要性和使用原则,指出"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使用的关键流程节点。实践结果表明,在"抓大放小"原则运用下,从制度规范、稿件初审、终审、终校、编辑培养几个关键节点上可以有效控制稿件的质量,同时激励每位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黄建新[8](2008)在《担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再一次唤醒全社会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部长周济认为,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为我们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李波[9](2006)在《论对赌博应严厉查禁而不能“抓大放小”》文中研究说明赌博活动在我国渐呈蔓延趋势,而且花样繁多,规模增大,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在这种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所谓“禁赌新思维”。这种“禁赌新思维”实际上是对我国现行禁赌政策的曲解。要想有效遏制赌博活动发展蔓延势头,必须对群众性娱乐活动正面引导,对赌博活动严厉查禁。
王苏喜[10](2001)在《再议国有企业改组的“抓大放小”》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充分肯定了前一时期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所取得的成绩 ,进一步探讨了国企“抓大放小”的客观依据、运作方式和实际效应
二、浅析“抓大放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抓大放小”(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抓大放小法计算极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抓大放小方法的背景介绍 |
3 什么是抓大放小法 |
4 应用抓大放小法计算极限 |
5 总结 |
(2)抓大放小修剪对燕山板栗生长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栗的概况 |
1.1.1 栗属植物概况 |
1.1.2 板栗概况 |
1.2 国内板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板栗生产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板栗生产存在的问题 |
1.2.3 国外栗研究进展 |
1.3 果树整形修剪的意义 |
1.4 常见的果树修剪方法 |
1.4.1 短截 |
1.4.2 回缩 |
1.4.3 疏剪 |
1.5 板栗常用的修剪技术 |
1.6 修剪对果树光合的影响 |
1.7 修剪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8.1 本研究的目的 |
1.8.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地与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地 |
2.1.2 试验材料 |
2.2 测定与试验方法 |
2.2.1 安全性 |
2.2.2 效率 |
2.2.3 产量 |
2.2.4 品质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1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安全生产的影响 |
3.1.1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1.2 板栗产区栗农受伤情况 |
3.2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生产效率的影响 |
3.2.1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修剪效率的影响 |
3.2.2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营养分配的影响 |
3.2.3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成龄树光合特征的影响 |
3.2.4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叶片比叶重的影响 |
3.3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产量的影响 |
3.3.1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幼树产量的影响 |
3.3.2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成龄树产量的影响 |
3.3.3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大树产量的影响 |
3.4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成龄树品质的影响 |
3.4.2 不同修剪方法对板栗大树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 |
4.1 结论 |
4.2 创新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5.1 讨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研究 |
1.2.2 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研究 |
1.2.3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系统性关系研究 |
1.2.4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实证计量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科学 |
2.1.1 现代系统科学 |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 |
2.2 经济学 |
2.2.1 转轨经济学 |
2.2.2 新制度经济学 |
2.2.3 国际政治经济学 |
2.3 企业管理学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国有企业功能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比较 |
3.1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
3.1.1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
3.1.2 改革开放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
3.2 俄罗斯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
3.2.1 苏联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
3.2.2 俄罗斯国家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
3.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比较 |
3.3.1 系统思想贯彻始终 |
3.3.2 改革兼顾双重目标 |
3.3.3 政策路径逐渐趋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分析 |
4.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比较 |
4.1.1 初始政治约束条件 |
4.1.2 初始经济约束条件 |
4.1.3 初始国际约束条件 |
4.2 中俄初始政策路径比较 |
4.2.1 初始政治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
4.2.2 初始经济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
4.2.3 初始国际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
4.2.4 国家系统状态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
4.3 中俄初始政策目标比较 |
4.3.1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政治目标 |
4.3.2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经济目标 |
4.3.3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国际目标 |
4.3.4 国家系统演变目标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
4.4 中俄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比较 |
4.4.1 初始政策与政治约束适应性 |
4.4.2 初始政策与经济约束适应性 |
4.4.3 初始政策与国际约束适应性 |
4.4.4 国家系统演变规律制约政策适应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与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
5.1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比较 |
5.1.1 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约束条件演化 |
5.1.2 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约束条件演化 |
5.1.3 改革过程中的国际约束条件演化 |
5.2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调整比较 |
5.2.1 政治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
5.2.2 经济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
5.2.3 国际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
5.2.4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决定改革的深化与逆转 |
5.3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 |
5.3.1 中俄的政策调整与国家系统有序性演化 |
5.3.2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
5.3.3 适度发展外资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
5.4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比较 |
5.4.1 政府是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 |
5.4.2 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行政能力的必要条件 |
5.4.3 改革政策选择的序参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
6.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
6.1.1 燕尾突变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
6.1.2 改革政策选择突变指数测算 |
6.1.3 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
6.2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
6.2.1 层次分析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
6.2.2 改革政策选择层次分析指标测算 |
6.2.3 改革政策的目标与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
6.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适应性实证比较分析 |
6.3.1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
6.3.2 改革政策适应性灰色关联度指标测算 |
6.3.3 改革政策的适应性比较分析 |
6.4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政策调整实证比较分析 |
6.4.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6.4.2 改革政策耦合协调度指标测算 |
6.4.3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改革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
6.5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有序性实证比较分析 |
6.5.1 耗散结构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6.5.2 改革过程中系统耗散结构指数测算 |
6.5.3 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分析 |
6.6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实证比较分析 |
6.6.1 哈肯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
6.6.2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指标测算 |
6.6.3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比较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抓大放小”:基层有限规制协管员“以权谋利”的逻辑——基于B市Z区城管协管员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 |
3 B市Z区城管协管员案例 |
3.1 城管协管员“揩油” |
3.2 严禁“揩油”,全力工作 |
3.3 城管局何时“睁眼”,何时“闭眼”? |
3.4 作为“制度边缘人”的城管协管员 |
4 抓大放小,有限规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与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 |
(一)国企“抓大放小”改革的提出和含义 |
(二)国企“抓大放小”改革的典型事实 |
1. 国有企业份额明显下降 |
2. 国有企业拥有较高的退出率 |
3. 大量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组建 |
4. 现存国企的公司化 |
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
(一)数据描述 |
1. 数据整理和筛选 |
2. 变量选取和处理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
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
2. 生产函数估计方法的选取 |
3. 行业细分程度的确定 |
四国有企业加总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
(一)制造业加总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
1.“抓大放小”改革期间,制造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 |
2. 制造业加总劳动生产率和加总资本生产率同样增长较快 |
(二)国有企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
1. 国有企业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 |
2. 国有企业加总生产率增长最快 |
3. 国有企业显着缩小了同民营和外资企业在加总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差距 |
五国有企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分解 |
(一)加总生产率的分解方法 |
1. BHC方法。 |
2. GR方法。 |
3.FHK方法。 |
4.OP方法。 |
5.DOPD方法。 |
(二)国有企业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 |
(三)国企“抓大放小”改革与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
1. 国企改革的成效并未体现在企业内成长上 |
2. 国企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国企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上 |
3. 国企企业间配置效率改善明显 |
4. 国企进入对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明显,国企退出的贡献较小 |
六结论和启示 |
(6)从“抓大放小”到“分类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抓大放小”的实质 |
“分类改革”的新意 |
从“抓大放小”到“分类改革”的演进 |
(7)“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大放小”的辩证关系 |
二、研究所编辑部管理的特点 |
三、“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的运用 |
1.建立编辑责任制与互相监督制 |
2.“抓”初审 |
3.“抓”终审 |
4.“抓”终校 |
四、“抓大放小”,关键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
1.参加岗前培训 |
2.参与期刊审读 |
3.参加学术活动 |
五、结 语 |
(9)论对赌博应严厉查禁而不能“抓大放小”(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大放小”的“禁赌新思维”是对我国禁赌政策的曲解 |
(一) 赌博行为的认定不存在大小的标准 |
(二) 从类别上区分赌博行为的大小, 缺乏法律依据 |
(三) 将参赌人员作出大小的区分, 既缺乏科学性, 也不利于禁赌活动的展开 |
二、严厉查禁赌博是党和国家的一贯立场 |
三、对赌博活动必须严厉查禁, 对群众性娱乐活动应该正面引导 |
(10)再议国有企业改组的“抓大放小”(论文提纲范文)
1 “抓大放小”的客观依据 |
1.1 理论依据 |
1.2 现实依据 |
1.3 贡献依据 |
2 “抓大放小”的运作方式 |
2.1 组建大企业集团 |
2.2 改建股份制企业 |
2.3 鼓励兼并, 实行“托管制” |
2.4 实施产权转让、出售、拍卖 |
2.5 扶持股份合作制 |
3 “抓大放小”的实际效应 |
3.1 起死回生效应 |
3.2 择优扶强效应 |
3.3 优化结构效应 |
四、浅析“抓大放小”(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抓大放小法计算极限[J]. 周海林. 高等数学研究, 2021(05)
- [2]抓大放小修剪对燕山板栗生长结果的影响[D]. 张丽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3]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D]. 王欣. 辽宁大学, 2020(01)
- [4]“抓大放小”:基层有限规制协管员“以权谋利”的逻辑——基于B市Z区城管协管员案例[J]. 凌争,段司超. 公共管理学报, 2020(01)
- [5]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与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J]. 叶刘刚,黄静波. 产经评论, 2016(05)
- [6]从“抓大放小”到“分类改革”[J]. 刘东.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5(10)
- [7]“抓大放小”原则在编辑部管理中的应用[J]. 郭娟,艾云,张威. 今传媒, 2015(07)
- [8]担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J]. 黄建新. 基础教育参考, 2008(01)
- [9]论对赌博应严厉查禁而不能“抓大放小”[J]. 李波.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6(02)
- [10]再议国有企业改组的“抓大放小”[J]. 王苏喜.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