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携式净水器净化放射性污染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鹤雁[1](2021)在《Fe3O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碘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碘-131(半衰期T1/2=8.04d)是核医学放射性废水中存在的主要核素之一,它通常采用常规的储存衰变法进行处理,待衰变池中的放射性废水衰变至符合排放要求时再进行排放,过程简单易操作。近年来我国核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大量放射性废水的不断增加及累积,对衰变池的体积要求越来越大,存在放射性废水超标排放的潜在风险,因此研究处理含碘-131废水的新材料与新方法,对保证医院放射性废水的达标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高效吸附碘的磁性材料,并开展磁分离碘的技术研究。水滑石(LDH),由于其独特的层间结构、抗辐射、合成简单和成本低廉等优势,被广泛用作去除阴离子污染物的吸附剂。但是,LDH通常以粉末形式存在,较难从反应体系中快速分离,不易回收再利用。利用磁性材料的优势,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更简单、快速地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将LDH与磁性材料相结合制备磁性LDH复合材料用于碘分离,若能将其有效分离,可明显缩短废液的储存时间,缩小废物的储存容积,为处理医疗含碘废水提供新的思路。目的以高效、快速、简单地去除碘离子(I-)为目的,本课题拟制备一种磁性LDH复合材料,通过考察材料的吸附性能和机理,为其应用于处理医疗含碘废水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四氧化三铁(Fe3O4)的磁性、活性炭(AC)的载体特性和镁铝类水滑石(MgAl-LDH)层状结构的“记忆效应”,制备新型焙烧后的磁性材料Fe3O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MAC/MgAl-LDO),研究其对I-的吸附行为。实验方法路线为:(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将Fe3O4负载在AC上合成磁性活性炭(MAC),再通过共沉淀法将MgAl-LDH负载在MAC上,然后通过焙烧合成MAC/MgAl-LDO,同时优化和研究MAC/MgAl-LDO的合成条件。(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比表面积(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Zeta电位分析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分析手段对材料的形貌、比表面积、化学组成、电荷变化和磁性能等进行表征分析。(3)研究吸附剂用量、pH值、吸附时间、初始I-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MAC/MgAl-LDO吸附I-的影响,创建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等吸附模型研究吸附机理。另外,验证MAC/MgAl-LDO的离子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并与MAC/MgAl-LDO中的各组分材料进行吸附性能的比较。结果(1)通过优化条件实验,选择制备过程为:AC:Fe3O4:MgAl-LDH的质量比为1:1:2.4,反应时间为3 h,焙烧温度为500℃,制备了 MAC/MgAl-LDO。(2)近似球形的Fe3O4颗粒和片状的MgAl-LDH负载在AC上,焙烧后成功合成了MAC/MgAl-LDO,比表面积为102.12 cm3 g-1;FT-IR结果表明高温焙烧引起了层间CO32-的分解。XRD表明高温焙烧引起MgAl-LDH在(003)和(006)晶面处的衍射峰消失,吸附I-后,衍射峰又重新出现。吸附I-后,碘含量占所有元素含量的1.2%。这些结果验证了MAC/MgAl-LDO对I-的吸附机理主要为MgAl-LDH层状结构的重建,与LDH的“记忆效应”相对应;VSM表明MAC/MgAl-LDO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20.12 emu g-1,在外磁场下可更快地从溶液中分离出来。(3)吸附实验表明,MAC/MgAl-LDO最佳吸附pH值为9;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粒内扩散模型与Boyd模型进一步表明吸附速率以液膜扩散为主;吸附行为符合单层吸附的Langmuir模型;热力学参数焓变(△H0)和吉布斯自由能(ΔG0)的负值表明吸附为自发放热的过程;离子选择性表明低浓度的共存离子对MAC/MgAl-LDO吸附I-影响极小;重复使用MAC/MgAl-LDO进行5次吸附,第5次吸附效率仍可达到81%以上;与各组分材料的吸附性能比较发现,MAC/MgAl-LDO对I-吸附的机理主要是MgAl-LDH的“记忆效应”。结论本课题以AC为载体,成功制备了 MAC/MgAl-LDO,该材料对I-的吸附效率较高,重复利用性较好,实现了简单、快速地从模拟废水的体系中分离回收碘的目的。本研究为医疗含碘废水中磁助分离I-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基础。
刘晓勇,李健婷,李杰,黄永顺,芦小山,刘彦兵,崔凡,董明,杨展鸿,江嘉欣,黄健,陈嘉斌[2](2020)在《放射性污水净化装置初步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性研制一款可有效过滤低活度放射性污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净化装置。方法该放射性污水净化装置由提升泵、叠片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保安过滤器、管式超滤膜、高压泵、反渗透膜组成。采用吸附-超滤-反渗透联合处理工艺,通过反渗透膜分离系统,分离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经二级多介质过滤器循环系统循环处理,净化污水。水处理流量为20 L/min。采用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元素过滤实验和放射性核素净化实验分别检测该装置的过滤效率和净化效果。结果该净化装置对放射性污水样品中常见的碘、钾、锶、铯元素的过滤效率分别为97.88%、98.38%、99.99%和99.80%;对低活度放射性污水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钾-40的单次放射性净化率高于90.00%。结论该污水净化装置对污水中常见碘、钾、锶、铯元素的过滤效率高,对含钾-40污水的放射性净化率亦较高,可进一步优化改造为适用的放射性污水净水器。
何利斌[3](2019)在《含碘、锶模拟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饮用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风险逐渐增大,放射性的碘和锶是受污染的水体中主要组成核素。因此,研究放射性碘和锶核素的应急处理方法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进行了化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中试试验,并利用单级超低压反渗透膜工艺进行了碘和锶的去除试验。研究结果如下:化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中试试验中,设计处理水量为20 m3/d,研究了除氧剂Na2SO3的投加量对除碘效果的影响。Na2SO3的投加量为150 mg/L时,稳定后I-的去除率可达89.72%,参与反应的Cu Cl只有37%。Na2SO3的投加量增大至200 mg/L时,稳定后I-的去除率为95.80%,参与反应的Cu Cl达到了73%,膜污染程度也较低。说明增大Na2SO3的投加量不仅能提高I-的去除率,还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膜污染。单级超低压反渗透膜工艺除碘试验中,保持回收率约为15%。在本试验的研究范围内,发现进水压力越小,p H越低,初始I-浓度越大,I-的去除率越高。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水平条件为:压力为0.3 MPa、初始I-浓度为50 mg/L、p H为3,此时I-的去除率最大为98.22%。单因素对I-去除效果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初始I-浓度>p H>压力。单级超低压反渗透膜工艺除锶试验中,运行结束后系统的回收率为90%。在本试验的研究范围内,去污因数(DF)随进水压力增大而增加,初始Sr2+浓度为10 mg/L时,DF最大。p H为4时,除锶效果最差,随着p H升高,DF也增大。其中p H为9时,DF达到最大值7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水平条件为:压力为0.76 MPa、初始Sr2+浓度为10 mg/L、p H为9。单因素对除锶效果的影响程度排序为:p H>初始Sr2+浓度>压力。自来水中的共存离子有利于提高锶离子的去除率。
杨云[4](2017)在《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含碘放射性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核事故中均检测到放射性碘核素的存在,尤其是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放射性碘核素是早期核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放射性碘核素的去除是近年来放射性控制领域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粉末型活性炭(PAC)对碘离子的吸附作用进行的初步探讨,分别进行了PAC吸附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蒸馏水配制的碘离子溶液的去除率在60%左右,自来水条件下碘离子的去除效果受共存离子和pH值的影响较大,去除率需进一步改进。本文将化学沉淀法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小试装置处理模拟含碘离子放射性废水,初始碘离子浓度约为5 mg/L,Na2SO3的投加量为40 mg/L,目的是去除进水中的溶解氧,沉淀剂CuCl的投加量为260 mg/L。研究了与前期试验相比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碘离子去除效率和其他水质参数变化情况,以及两个不同膜通量4.17×10-6 m/s和8.33×10-6 m/s条件下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时间为168 h,处理后的废水处理量分别为1540 L,碘离子平均去除率为94.8%,出水水质稳定。在膜通量为4.17×10-6 m/s和8.33×10-6 m/s的条件下,最终膜比通量(SF)值分别下降到初始值的65%和55%,膜组件经物理和化学清洗后SF值分别恢复到初始SF值的90.0%和79.0%。此外,两次试验污泥的平均污泥浓缩倍数为2.02×103,试验产生的污泥的体积较少,从而可降低固体废弃物处理成本。针对膜出水中的Cu2+浓度较高的问题,在膜分离反应器中直接投加Na2CO3无法在保证碘离子去除率的基础上达到出水要求。结合前期研究用造粒法除锶的工艺,研究使用Na2CO3作为沉淀剂,处理含铜、锶的废水。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大量Cu2+的存在会抑制SrCO3晶体的形成,随着沉淀剂的投加量的增加,Sr2+的去除率有了明显提高,Na2CO3的投加量增至400 mg/L之后,Sr2+去除率增加有限,当投加量为1 g/L时,Sr2+的去除率为94.5%。但是随着Na2CO3投量的增加,pH值增加,会产生大量蓝色的Cu(OH)2的细小絮状沉淀,导致固液分离困难,产泥量大,增大处理难度。
贾麟,刘阳,张光辉,顾平[5](2015)在《去除水体中放射性碘核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核电的崛起和放射性核素的广泛应用,水体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饮用水的核污染风险受到更多的关注。介绍了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和膜分离法在水体放射性碘去除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已有文献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分析表明,开发高效实用的新技术和工艺从水体中去除放射性碘仍需深入研究。
柳丹,王鑫,刘杰安,朱来叶,陈斌,翁明辉[6](2013)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核电厂废液中铯、钴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核电厂运行不可避免地产生放射性废液。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核电厂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核电厂废液的主要去除对象是放射性核素,其中铯、钴是典型的阳离子核素。目前离子交换是核电厂废液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单元之一,而树脂是离子交换工艺的核心部件,本文将概述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废液中铯、钴离子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吴趸[7](2013)在《Z-MBR法处理污染景观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日益加快,景观水体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美丽中国”、“中国梦”等口号提出,对景观水的处理净化问题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方法进行处理,存在占地大,工艺运行复杂,经费高等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呼声不断高涨,新的方法技术成为景观水体处理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在景观水体处理方面首次提出将沸石吸附剂与MBR(膜生物反应器)的结合,简称Z-MBR法,采用一体式间歇曝气对景观水进行处理,反应器将曝气、沉淀有机结合,最后通过膜过滤得到了良好的出水水质。污泥自行回流,不断补充碳源,曝气与搅拌间歇运行提供好氧缺氧的不同环境,实现占地更少,经济节约的处理装置,添加沸石吸附剂有效的去除水中有机物,沸石可以有效回收重新利用实现更加经济节约。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试验研究结果如下:在最近的几年中,许多城市越来越看重城市内部水面面积是否充足和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水体分布的规划,通过修建人工湖泊、开挖加大河道的宽度或者恢复自然原生河流的等方式来增加水体表面积和生活环境美观度,调节区域性小气候,从而达到提升人类居住舒适程度的目的。根据《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的地表水在2011年总体上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仍非常突出。添加沸石吸附剂的MBR工艺,简称Z-MBR法,处理景观水体,出水效果良好,出水CODcr的平均浓度在8.71mg/L,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水质关于COD指标的规定。在氨氮方面,沸石有极其强的吸附效果,介于沸石对极性分子,吸附性很强的原因,其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强于活性炭,在曝气2h,搅拌2h的情况下,氨氮出水浓度平均值为2.59mg/L,总氮方面去除效果,平均出水浓度12.04mg/L,总体来说,出水的COD,氨氮,总氮浓度完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中对水质的要求。在选择添加沸石吸附剂之后,又进行了工况选择,分别为:曝气2h,搅拌1h;曝气2h,搅拌2h;曝气3h,搅拌3h。经过试验测得数据,绘制折线图观察对比发现,搅拌一个小时,由于搅拌时间太短,没有营造出良好的缺氧环境,导致反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出水总氮很高,不能满足要求。曝气3h搅拌3h工况条件下,由于搅拌时间过长,长时间缺氧,导致好氧菌活性降低,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达到良好出水。而曝气2h搅拌2h工况条件下,出水浓度时最好的,选择次工况是最合理最划算的。选定工况后,进行了不同HRT(4h,8h,12h)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在4h到8h的变化之后,出水COD和氨氮都有明显的提升,在4h的HRT时,虽然进水的COD浓度变化较大,但是出水依然很稳定,表明MBR工艺抗冲击负荷很强。HRT增加到12h,出水COD并没有多大提升,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也有增强,越长的HRT,氨氮和总氮去除就越好,为世代周期长的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提供充足时间,反硝化也越充分。最终选择2h曝气2h搅拌间歇运行,选择HRT为8h的条件,Z-MBR工艺对城市典型景观水体,如景观湖泊景观河(渠)的处理效果最佳,并且在占地面积,处理运行费用方面都是最优。
邹连亮[8](2010)在《给水工程保障方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形态,而且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改变着战争形态,现代战争便是军事技术快速发展和战争形态演进的必然结果。作战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保障方式的改变,给水工程保障作为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的作战方式,如何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保障要求,成为我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便是以现代战争为背景,以西北战区的战场环境为基础,力求改变传统的给水保障方式,研究建立基于作战任务的灵活机动、快速高效的保障模式,全面提高我军现代战争给水保障的能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现代战争的概念及对给水工程保障提出的新要求,并给出了给水工程保障的程序及方法,详细分析了现代战争的战场环境及用水量标准,划分了战场的水文地理环境,建立了给水工程保障的流程模型,并依据模型制定了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典型给水工程保障方案。其次,依据制定的给水工程保障流程模型,建立了给水工程保障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阐明了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依据现代战争的要求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法。最后,通过一个演习示例,依据给水工程保障的流程建立了备选的给水工程保障方案,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备选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选出了最优的给水工程保障方案,通过对方案的优化,使之更适应现代战争的特定需要。本文的研究不但提供了拓展给水工程保障方案的决策方法,而且能充分提高给水保障的效率与能力,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陈欢林,李盛姬,徐志刚,程丽华[9](2010)在《突发事件的饮水安全检测与膜处理技术》文中指出本文概括了饮水污染种类、饮水安全检测方法和可利用的饮水水源,并介绍膜与膜技术及其在突发事件下饮水应急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李永青,陈勤,薛明,彭小红[10](2009)在《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及国内外处理状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放射性废水的蒸发浓缩处理、化学处理和离子交换吸附处理三种主要处理方法,并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处理放射性废水状况。
二、便携式净水器净化放射性污染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便携式净水器净化放射性污染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e3O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碘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核医学废水中碘-131的处置 |
1.1.1 核医学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 |
1.1.2 医用碘-131的废水排放处置 |
1.2 水体中的碘及其分离技术 |
1.2.1 离子交换法 |
1.2.2 化学沉淀法 |
1.2.3 膜分离技术 |
1.2.4 吸附法 |
1.2.5 磁性辅助分离技术 |
1.3 水滑石 |
1.3.1 水滑石的吸附特性 |
1.3.2 水滑石及其复合材料的吸附研究 |
1.3.3 磁性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吸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制备优化的吸附实验和I~-浓度测量方法 |
2.2.4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表征 |
2.3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优化 |
2.3.1 磁性活性炭的磁强度对制备的影响 |
2.3.2 镁铝类水滑石用量对制备的影响 |
2.3.3 反应时间对制备的影响 |
2.3.4 焙烧温度对制备的影响 |
2.4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
2.4.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性质 |
2.4.2 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 |
2.4.3 材料的磁性能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吸附I~-的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吸附实验 |
3.3 Fe_3O_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吸附I~-的特性研究 |
3.3.1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3.3.2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3.3.3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3.3.4 初始I~-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3.5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3.3.6 共存阴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
3.3.7 重复使用性 |
3.3.8 材料中各组分吸附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
(2)放射性污水净化装置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处理装置设计 |
1.3 常见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元素过滤实验 |
1.4 放射性核素净化实验 |
2 结 果 |
2.1 放射性元素过滤实验结果 |
2.2 放射性核素净化实验结果 |
3 讨 论 |
(3)含碘、锶模拟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放射性碘、锶的性质及危害 |
1.2.1 放射性碘的性质及危害 |
1.2.2 放射性锶的性质及危害 |
1.3 含碘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吸附法 |
1.3.3 离子交换法 |
1.3.4 膜分离法 |
1.4 含锶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
1.4.1 化学沉淀法 |
1.4.2 吸附法 |
1.4.3 离子交换法 |
1.4.4 膜分离法 |
1.5 研究背景及内容 |
1.5.1 试验内容 |
1.5.2 试验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
2.1 化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中试试验 |
2.1.1 原水水质 |
2.1.2 试验装置及设备 |
2.1.3 试验装置运行方法 |
2.2 单级超低压反渗透膜工艺除碘和锶试验 |
2.2.1 原水水质 |
2.2.2 试验装置及设备 |
2.3 试验材料、检测项目与方法 |
2.4 主要评价指标 |
第3章 化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中试试验 |
3.1 设备调试 |
3.1.1 计量泵 |
3.1.2 CuCl加药泵 |
3.1.3 膜组件 |
3.2 Na_2SO_3的投加量为150 mg/L时除碘效果分析 |
3.2.1 出水I~-浓度及I~-的去除率 |
3.2.2 阴、阳离子及p H的变化 |
3.2.3 膜比通量的变化情况 |
3.2.4 XRD分析 |
3.3 Na_2SO_3的投加量为200 mg/L时除碘效果分析 |
3.3.1 出水I~-浓度及I~-的去除率 |
3.3.2 阴、阳离子及p H的变化 |
3.3.3 膜比通量的变化情况 |
3.3.4 XRD分析 |
3.4 不同Na_2SO_3投加量的试验结果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级超低压RO膜工艺除碘和锶试验 |
4.1 RO膜表征 |
4.2 不同因素对RO膜除碘效果的影响分析 |
4.2.1 压力对除碘效果的影响 |
4.2.2 初始浓度对除碘效果的影响 |
4.2.3 进水pH对除碘效果的影响 |
4.2.4 正交试验 |
4.3 不同因素对RO膜除锶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1 进水压力对除锶效果的影响 |
4.3.2 初始浓度对除锶效果的影响 |
4.3.3 进水pH对除锶效果的影响 |
4.3.4 正交试验 |
4.3.5 不同水质条件下锶的去除效果 |
4.4 综合指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含碘放射性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
1.2 放射性含碘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3 放射性碘核素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吸附法 |
1.3.2 离子交换法 |
1.3.3 化学沉淀法 |
1.3.4 膜分离技术法 |
1.3.5 微生物法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装置、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 沉淀-微滤组合工艺除碘的试验装置和主要参数 |
2.2 小试试验工艺参数 |
2.2.1 水力停留时间 |
2.2.2 膜比通量 |
2.2.3 膜污染阻力 |
2.3 铜、锶去除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
2.3.1 造粒阶段材料与设备 |
2.3.2 制备方法 |
2.4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2.4.1 碘化物的测定方法 |
2.4.2 其他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章 粉末活性炭吸附碘试验究 |
3.1 活性炭吸附机理概述 |
3.2 吸附动力学试验和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3.2.1 吸附动力学的测定 |
3.2.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3.3 PAC投加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1 PAC投加量对蒸馏水中碘的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2 PAC投加量对蒸馏水中预氯化后碘的吸附效果的影响 |
3.4 共存离子对碘去除率的影响分析 |
3.5 pH值对PAC吸附碘离子的影响 |
3.6 结论 |
第4章 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含碘放射性废水 |
4.1 水质参数和运行参数 |
4.2 出水水质分析 |
4.2.1 出水碘离子浓度分析 |
4.2.2 出水阴阳离子及pH值变化 |
4.3 固相分析 |
4.4 膜污染分析 |
4.5 结论 |
第5章 共沉淀法处理含铜、锶废水的研究 |
5.1 造粒法除铜、锶概述 |
5.1.1 结晶机理 |
5.1.2 造粒法概述 |
5.2 晶种和CO32-投加量的确定 |
5.2.1 原水水质 |
5.2.2 造粒阶段 |
5.2.3 不同投加量处理结果分析 |
5.3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去除水体中放射性碘核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放射性核素碘危害与来源 |
2水体中放射性碘的去除方法 |
2.1吸附法 |
2.2离子交换法 |
2.3化学沉淀法 |
2.4膜分离技术 |
3饮用水中放射性碘的去除 |
4结语 |
(7)Z-MBR法处理污染景观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景观水体污染问题的提出 |
1.2 景观水体简介 |
1.2.1 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 |
1.2.2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意义 |
1.2.3 景观水体污染现状 |
1.2.4 景观水体污染来源 |
1.2.5 景观水体污染过程分析及其危害 |
1.2.6 景观水水质质量标准 |
1.3 景观水的处理方法 |
1.4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 |
1.5 沸石的研究现状 |
1.5.1 沸石的分子筛和吸附性质 |
1.5.2 沸石的化学性质 |
1.5.3 沸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活性炭 |
1.6.1 活性炭的特点 |
1.6.2 吸附性能分析 |
1.6.3 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7 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在景观水处理中的应用 |
1.7.1 MBR的简介 |
1.7.2 MBR法近年来在我国应用实例 |
1.7.3 MBR处理景观水的研究进展 |
1.8 研究内容和目的 |
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装置设计与工艺流程 |
2.1.1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
2.4 试验流程概述 |
2.5 试验基本参数 |
2.5.1 膜通量 |
2.5.2 膜工作压力 |
2.5.3 停留时间 |
2.5.4 曝气量 |
3 利用MBR处理景观水的试验启动与运行效果 |
3.1 试验概述 |
3.1.1 试验的内容和目的 |
3.1.2 试验启动情况 |
3.1.3 试验进水水质 |
3.2 去除率 |
3.2.1 CODCr的去除情况 |
3.2.2 TN的去除情况 |
3.2.3 氨氮的去除情况对比 |
3.2.4 与常规工艺的比较 |
3.3 去除率的分析 |
4 Z-MBR和添加活性炭吸附剂的MBR净水效果分析 |
4.1 添加吸附剂后的去除效果 |
4.2 添加沸石吸附剂条件下工况的对比研究 |
4.3 HRT对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给水工程保障方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外军给水工程保障主要做法 |
1.2.2 给水工程保障应用研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给水工程保障概论 |
2.1 现代战争概述 |
2.1.1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 |
2.1.2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方式 |
2.2 给水工程保障概述 |
2.2.1 给水工程保障的概念及特点 |
2.2.2 我军给水工程保障的发展方向 |
2.3 战场环境分析 |
2.3.1 现代战争战场特点 |
2.3.2 战场水文地理环境分析 |
2.4 战场用水量标准分析 |
2.5 给水站构筑的程序及要求 |
2.5.1 给水站的组成及分类 |
2.5.2 给水站构筑的基本程序 |
2.5.3 给水站的战术技术及布局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给水工程保障建模 |
3.1 给水工程保障的内容及基本程序 |
3.1.1 给水工程保障的内容 |
3.1.2 给水工程保障的基本程序 |
3.1.3 构筑野战给水站的行动计划 |
3.1.4 各种作战条件下的给水保障 |
3.2 给水工程保障模型的建立 |
3.2.1 给水工程保障的影响因素 |
3.2.2 给水工程保障模型的组成 |
3.3 给水工程保障实施流程与典型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给水工程保障方案评价与优化 |
4.1 给水工程保障方案的评价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评价方法选择 |
4.1.3 方案评价与分析 |
4.2 给水工程保障方案的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给水工程保障案例研究 |
5.1 演习概况 |
5.1.1 演习背景 |
5.1.2 战场环境分析 |
5.2 给水工程保障方案的建立 |
5.2.1 用水量的计算 |
5.2.2 给水保障方案的构建 |
5.3 给水保障方案评价与优化 |
5.3.1 给水保障方案的分析评价 |
5.3.2 给水保障方案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突发事件的饮水安全检测与膜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饮用水污染物的种类 |
三、饮水安全检测主要方法 |
四、不同饮用水水源的处理方法 |
五、应急处理膜技术原理与装备 |
六、汶川地震后应急膜处理实例 |
七、结论 |
四、便携式净水器净化放射性污染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e3O4/活性炭/镁铝类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碘吸附性能的研究[D]. 武鹤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放射性污水净化装置初步研制[J]. 刘晓勇,李健婷,李杰,黄永顺,芦小山,刘彦兵,崔凡,董明,杨展鸿,江嘉欣,黄健,陈嘉斌. 中国职业医学, 2020(02)
- [3]含碘、锶模拟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研究[D]. 何利斌. 天津大学, 2019(01)
- [4]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含碘放射性废水的研究[D]. 杨云. 天津大学, 2017(06)
- [5]去除水体中放射性碘核素的研究进展[J]. 贾麟,刘阳,张光辉,顾平. 工业水处理, 2015(07)
- [6]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核电厂废液中铯、钴的研究进展[A]. 柳丹,王鑫,刘杰安,朱来叶,陈斌,翁明辉.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 2013
- [7]Z-MBR法处理污染景观水的试验研究[D]. 吴趸. 郑州大学, 2013(11)
- [8]给水工程保障方案评价方法研究[D]. 邹连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9]突发事件的饮水安全检测与膜处理技术[J]. 陈欢林,李盛姬,徐志刚,程丽华. 中国应急救援, 2010(04)
- [10]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及国内外处理状况[A]. 李永青,陈勤,薛明,彭小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