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改革要“快”、“深”、“稳”(论文文献综述)
韩睿[1](2021)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安全稳定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及社会和谐安定。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不断累积的隐患以及逐步增大的防控难度。加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提升学生安全素质、保护学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树立大数据防控的理念观念、理顺防控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安全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三方面阐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的建设路径。
李雪[2](2021)在《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秀峰,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曾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是我国早期高等教育事业的拓荒人,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家庭环境、时代背景、个体活动三方面的影响,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看,其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育人观,尊师爱师、培育师资的师资观,下放权限、张弛有度的管理观,教研互补、不可偏废的科研观。其中,他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见解尤为深刻。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但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阐明了二者的内部联系,廓清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的误区,而且详细论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尺度,以及该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高级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高等院校负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两者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有利保障,同时指出在高校工作中务必平衡好两者关系,避免畸轻畸重。杨秀峰的高等教育思想是其长期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尽管还有些许不足,但瑕不掩瑜。对目前的高等教育工作来说,他的思想对于强化顶岗实习、引新培优并举、破除论文顽疾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黄亚妮[3](2021)在《世界高水平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深职院一流职业院校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在面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等状况下,提出了建设世界高水平一流职业院校的理念——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深职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流贡献,并探讨了学校目前还存在的差距,以及为此从宏观层面确立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指标和从微观层面创新多种举措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主要思路的实践。
黄红艳[4](2020)在《“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深层次力量。文化总是通过器物、制度、行为活动、风气氛围等各种载体或多样化的形式外显出来,但其灵魂与核心始终是处于最深层的价值观念。文化的存在形式与文化的内核即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文化作为支撑。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层土壤、重要载体,“以文化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法。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以文化人”的现实空间。如何在高校当中做好“以文化人”的工作,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理论与现实课题。论文通过研究“以文化人”的源流,内涵与特点,把握了“以文化人”的本质、规律与方法。“以文化人”涉及“以什么文?化什么人?为何化?如何化?”等基本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如何化”的问题。“以文化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在育人效果上具有广泛性、渗透性、持久性等独特优势与特点。在考察“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性基础上,论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以文化人”主体缺位、文化环境缺乏、配套制度缺失问题,以及面临的文化环境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困境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困境与挑战,论文从“以文化人”视域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与方法。论文认为,“以文化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坚持政治性、科学性、主体性、协同性原则,应当充分运用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养成、制度规约等方法。最后,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完善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传播系统、打造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实践参与体系和建立以制度为保障的制度体系三个方面初步构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以文化人”体系。论文研究突破了过去更多的把文化当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资源的研究视野,将文化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方法,进入到方法论的研究视域,更加注重从动态过程性的维度,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文”实现“化”与“育”的目的,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以文化人”体系,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更加自觉的育人层面,达到更加科学化的水平。
孙晓彤[5](2019)在《大学与政府 ——以1945-1952年的齐鲁大学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脱胎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从创设之初便深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不能无视政府的存在,作为教会大学的齐鲁大学也不例外。“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动态的命题,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抗战胜利到新中国高等院校调整无疑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动最剧烈的阶段之一,在此阶段,齐大的发展轨迹呈现出特殊化趋势,其与新旧政权的关系更显复杂和多元。在抗战复员建设时期,考虑到自身重建的需要,齐大校方有意加强了与国民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动,这也为学校争取到了较多的支持和援助。济南战役前夕,由于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齐大合校迁往国统区,只留少数人员留守校园。而济南解放后,留守人员全都受到了人民政府的礼遇,这使得齐大校方和南迁人员看到了在共产党政权下继续办学的希望。因此,杭榕解放后,南迁师生积极谋求复校,以期早日返回济南。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齐大方面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表现出了建设“人民大学”的决心。由上可见,不同时期齐大与国共双方亲疏关系的变化是齐大基于自身办学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方面显然也不是一味地被动配合,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为支持齐大的正常运转主动为其提供援助或为规范齐大的教学活动而对其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对于齐大在济南解放前夕合校南迁的做法,人民政府曾将其视为一种公然的敌对行为,也曾拒绝承认南迁师生的合法性,上述人员在历经了一番波折之后,才最终返回济南。而这一事件无疑是人民政府为齐大师生上的“第一课”,能起到规范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对于大学和政府这两大主体来说,在处理与对方关系时,双方无疑都拥有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是基于各自实际需求的一种理性考量。对于这一时期的齐鲁大学来说,这一主动权突出表现为一种政治倾向性,从这一维度来看,齐大当时的一些选择也算是合情合理。
张瑞虹[6](2018)在《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经济竞争、军事竞争逐渐演变成为了软实力竞争和创造力的竞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政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影响力也稳步提升。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改革发展也进入了转型期,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关键点又是国家产业优化重组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中国制造”到全面升级成为“中国创造”的里程碑式的战略阶段。为此,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内容,这五个理念方向融合了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前提而归纳出的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大政方针和未来人才现实需要的中坚纽带,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指明了道路,为适应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综合发展需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高校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生态理念,统筹兼顾学科间的联系,使各项教育内容均衡发展,营造绿色发展教育环境,坚持开放发展,增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的学科资源平台,从而全面构建成网状的教育系统,形成高校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培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以“五大发展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通过发放并回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客观的整理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总结出的问卷结果进行成因分析,从而整理并探寻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基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对策方案。整合近几年全新发展的新视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既能够助力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更能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速度,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延续,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最终目标的具体体现。
张丽洁[7](2018)在《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着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白寿彝,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系统、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历史教育思想。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白寿彝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角度来思索史学发展的新方向。历史教育作为史学大众化和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白寿彝对此无疑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就历史教育的界定、历史教材、教学主客体和教学方法等众多方面提出了创见。其历史教育思想经历了从不甚自觉到完全自觉的长期发展过程,是特殊的个人经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优秀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所体现出的自觉意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对于新时代如何建设更加完善的史学教育体系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李佳楠[8](2017)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财政拨款、生均拨款、院企合作等高职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将不断拓宽,新院区建设、教学设备的投入、科研经费等各项经费支出不断扩大,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全部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从而二级单位的财力得很大扩张,自然地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变得重要起来。本文在较系统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分别从经济人假说、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基础理论,然后介绍了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财务预算脱离实际较严重、财务预算调整率和追加率高、对二级单位创收经费监管不到位以及对二级单位资产采购和监管不力等财务监管的问题,本文认为主要是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对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以及财务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考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健全预算执行过程监管、实施预算支出综合评价制度、实施内部会计委派制度和健全落实资产内控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监督机制、强化对二级单位创收收入的内部会计控制,并建立创收收入领导负责制度、加大财务信息透明度和重视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努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湖南民族学院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体系。
周益斌[9](2016)在《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般来说,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然而在当前我国大学中,大学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失序、异化与窄化等现象。大学遭致了诸多学者和专家,乃至社会各界的诟病,正遭遇着危机。为了对这些危机现象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实质进行深刻分析,找到大学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探索其危机的出路,本研究通过运用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具体选用涂尔干的因果解释之共变法,综合运用典型现象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遵循“为什么说大学危机是大学文化危机一大学文化危机典型现象有哪些—什么导致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出现—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可能出路在哪”的逻辑思路,依次回答以上四大问题。这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基本框架。具体来说,分以下六个章节予以展开:第一章主要围绕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展开,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为什么要研究大学文化危机2.大学文化危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3.研究假设是什么与创新点在哪4.如何研究我国的大学文化危机。本章主要涉及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的阐述。第二章主要围绕中西方大学文化研究的进展进行阐述,主要涉及到西方大学文化研究、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现状述评以及中西方大学文化研究的差异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摸清中西方大学文化相关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盲点,以呼应之前的研究假设与研究创新。第三章回应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典型现象有哪些。借用“典型现象理论”,以我国的985和211高校为主要样本,以近20年(1998-2015)时间为考察范围,对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现象进行典型分析。根据当前大学所受到的外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程度以及自身相应地变化,找到了对应的五种典型现象。第四章解释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出现了危机的原因。本章采用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解释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产生原因。故本研究借用涂尔干的因果解释之共变法,用大量的数据、事实、案例和报道等鲜活的资料,对大学文化危机的诸因素做了分析和判断,最终找到大学文化危机的共变因素。第五章解答了大学文化危机的出路。通过综合之前的研究结果,运用逻辑与历史的方法,对大学文化危机的纾解之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一章反思了本研究的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四:结论一: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大学文化研究出现分歧通过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及中西方大学文化研究的实际分歧来看,之所以出现这分歧的根源是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结论二:五大典型现象被证明是文化危机根据当前大学所受到的外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程度,找到了对应的三种典型现象,即“大学行政化”、“大学市场化”和“大学世俗化”。在这三股力量的侵蚀和破坏下,大学自身开始学术功利化,最终形成大学趋同化。后两者是大学文化自身主动嬗变的过程。从“文化危机理论”的角度也论证了当前大学存在五种典型大学文化危机现象。结论三:多因素共变形成大学文化危机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产生的间接原因是现代化、国际化和国家控制当前大学变革的这一宏观社会背景;其直接原因是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偏差所致。大学在貌似“合理化或理性化”的办学思路指引下,缺失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丧失了大学的灵魂,导致大学文化陷入失序的乱象,呈现出大学文化危机状态。结论四:重建价值体系引领大学走出危机重建大学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三个内涵:一是大学精神的正确理解,即形成正确的大学精神观;二是大学文化的正确选择,形成合适的具体大学文化;三是办学理念的持续坚持,即形成持久的办学理念。重建大学文化价值体系的主体包括三个主要群体:一是校长群;二是知识分子群体;三是大学生群体。重建大学文化价值体系需要注意的若干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大学文化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坚持历史传统与未来愿景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政府推动相结合。2.坚持既定的大学理念需要把握三组关系:首先需要把握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匹配度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把握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相承;最后需要把握办学理念与政府以及学校权力边界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学文化危机研究鲜有人做大文章。本研究以大学文化危机作为研究内容,就目前大学文化领域的研究方向来看是一个创新。从研究方法来看,当前对大学文化研究主要以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为主,几乎无人用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开展大学文化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从社会学视角加以研究的学术文章零星存在,虽然不多但也有所涉及。但总的来说,还没有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因果解释理论,选用共变法对大学文化危机进行过研究。
周娟[10](2011)在《基于标题分析的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的舆论偏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舆论偏向,是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舆论时,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政治的或商业的意图对社会舆论进行筛选的结果,使经由媒体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这种偏向不仅体现在舆论的表现形式上,还体现在舆论所包含的态度与立场上。报纸与网络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代表,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媒介特性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媒介刻板印象的差异、功能定位与受众定位的差异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上的差异等。这些因素使得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的存在成为必然。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所反映出来的新闻选择、新闻排序、报道角度与价值取向以及新闻评论体现的立场,来系统总结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在舆论偏向上的差异。经研究发现,报纸与网络媒体的舆论偏向,在传播内容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局限性、集中性与网络舆论的全面性、分散性;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静态性、平面性、单向性与网络舆论的动态性、立体性、互动性;在社会功能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引导性”与网络舆论的“服务性”,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一元化与网络舆论的多元化;在态度与立场上,表现为报纸舆论的“官方性”与网络舆论的“大众性”。舆论偏向,其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它的存在对社会价值观与受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舆论偏向的存在,通过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确立报纸“服务——引导”的传播观念,在报网融合的基础上,使网络与报纸的舆论偏向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二、高校改革要“快”、“深”、“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改革要“快”、“深”、“稳”(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时代审视 |
(一)国家战略: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责任担当的题中之义 |
(二)人民期盼:是聚焦群众关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
(三)教育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综合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国际国内安全稳定形势错综复杂 |
(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阻力重重 |
(三)高校内部风险隐患暗流涌动 |
(四)当代大学生个体安全素质良莠不齐 |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究 |
(一)理念观念层面:树立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工作意识 |
(二)体制机制层面:健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工作的完善体制和顺畅机制 |
(三)教育实践层面:构建“教育+培训+实践”相融合的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 |
(2)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杨秀峰报告讲话的整理汇集 |
1.3.2 关于杨秀峰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献 |
1.3.3 关于杨秀峰教育思想的总体研究 |
1.3.4 关于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 |
1.3.5 关于杨秀峰教育思想某一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历史研究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重、难点 |
1.6.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杨秀峰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杨秀峰生平概况 |
2.2 杨秀峰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2.2.1 家学渊源,矢志教育 |
2.2.2 社会变革,救亡图存 |
2.2.3 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
第三章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
3.1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1921——1937) |
3.1.1 青年学生是现实救国运动之中坚 |
3.1.2 执教多所高校,启蒙学生思想 |
3.2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1937——1952) |
3.2.1 顺应时局,创办抗战学院 |
3.2.2 主政河北,发展地方院校 |
3.3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成熟时期(1952——1965) |
3.3.1 全面学习苏联教育模式阶段 |
3.3.2 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阶段 |
第四章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4.1 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
4.2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育人观 |
4.2.1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内涵 |
4.2.2 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 |
4.3 尊师爱师,培育师资的师资观 |
4.3.1 教师职业的窘状 |
4.3.2 名利结合,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
4.3.3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
4.4 下放权限,张弛有度的管理观 |
4.4.1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
4.4.2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 |
4.5 教研互补,不可偏废的科研观 |
4.5.1 高等学校要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 |
4.5.2 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
第五章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启示 |
5.1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 |
5.1.1 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 |
5.1.2 求真务实,尊重教育规律 |
5.1.3 实事求是,紧贴社会实际 |
5.2 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
5.2.1 强化顶岗实习,注重学生技能训练 |
5.2.2 引新培优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3 破除论文顽疾,健全职称评定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世界高水平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深职院一流职业院校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深职院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基本理念与战略布局 |
3 深职院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主要思路 |
3.1 宏观层面:确立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指标 |
3.2 微观层面:创新多种举措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3.2.1 以“六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
3.2.2 普及数字化理念及推动数字化课程变革 |
3.2.3 设计与深圳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布局 |
3.2.4 建立深圳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3.2.5 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
4 结语 |
(4)“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以文化人”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性 |
一、“以文化人”的源流、内涵与特征 |
(一)“以文化人”的源与流 |
(二)“以文化人”的时代内涵 |
(三)“以文化人”的基本特征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界定与目标任务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涵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任务 |
三、“以文化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是高校“以文化人”的重要目标 |
(三)“以文化人”内含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底蕴 |
(四)“以文化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 |
第三章 “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及问题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
(一)显性方式 |
(二)隐性方式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文化困境与挑战 |
(一)信息化社会的文化一体化 |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多元化 |
三、“以文化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以文化人”的主体缺位 |
(二)“以文化人”的文化环境缺乏 |
(三)“以文化人”的配套制度缺失 |
第四章 “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方法 |
一、“以文化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政治性原则:坚持文化的正确政治方向 |
(二)科学性原则:遵循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 |
(三)主体性原则:尊重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性 |
(四)协同性原则:发挥各部门在文化育人中的协同性 |
二、“以文化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
(一)寓教于文:教育引导法 |
(二)寓教于境:环境熏陶法 |
(三)寓教于行:实践养成法 |
(四)寓教于管:制度规约法 |
第五章 “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构建 |
一、完善以课堂为阵地的教育传播体系 |
(一)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打造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实践参与体系 |
(一)在校园社团文化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在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在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中重视价值引领 |
三、建立以制度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
(一)加强党委对“以文化人”工作的全面领导 |
(二)建立有效的“以文化人”工作联动制度 |
(三)构建科学的“以文化人”工作评价体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大学与政府 ——以1945-1952年的齐鲁大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主要史料 |
第一章 抗战复员建设及发展(1945-1948) |
第一节 校产接收与复员建设 |
第二节 复员后的短暂发展 |
第三节 抗战复员中的各方关系 |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二次南迁(1948-1949) |
第一节 再次迁离济南 |
第二节 医学院在福州 |
第三节 文理两院在杭州 |
第四节 解放区的济南校区 |
第三章 杭榕解放后的二次复校 |
第一节 杭榕两校回迁经过 |
第二节 齐大与华大事件 |
第四章 红旗下的校园(1949-1952) |
第一节 思想学习和政治改造 |
第二节 课程改革 |
第三节 行政改革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五大发展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
2.1 五大发展理念相关理论 |
2.1.1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
2.1.2 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阐释 |
2.1.3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 |
2.2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 |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 |
2.3 五大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
2.3.1 五大发展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为五大发展理念提供现实依据 |
3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及成因分析 |
3.1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
3.1.1 价值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 |
3.1.2 人文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 |
3.1.3 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影响 |
3.1.4 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
3.2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外交流程度不均 |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
3.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求性不强 |
3.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不新 |
4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对策 |
4.1 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
4.1.1 更新理论课程,构建教育新内容 |
4.1.2 融入网络文化,适应时代新需求 |
4.2 以协调发展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
4.2.1 加强学科关联,建构教育整体化 |
4.2.2 吸收优秀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
4.3 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
4.3.1 营造教育环境,加强绿色发展观 |
4.3.2 强化主体意识,贯彻德育教学观 |
4.4 以开放发展为重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 |
4.4.1 增强国际交流,树立教育新理念 |
4.4.2 开放思维角度,建设教育多元化 |
4.5 以共享发展为目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期待 |
4.5.1 创建资源平台,共享教育新成果 |
4.5.2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导向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嬗变 |
第一节 孕育:自身的求学经历 |
第二节 形成:时代要求与教学总结 |
第三节 升华:理论认识与师友之益 |
第二章 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对历史教育的界定 |
一、历史教育的定义与范围 |
二、历史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
第二节 历史教材论 |
一、历史书的体裁问题 |
二、历史书的征引与表达 |
第三节 历史教学观 |
一、教学基本环节 |
二、学生学科训练 |
三、师资队伍建设 |
第三章 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启示 |
第一节 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特点 |
一、对史学功用思想的继承性 |
二、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 |
三、内容的广泛性与科学性 |
第二节 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的启示 |
一、养成教学科研结合的自觉意识 |
二、树立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
三、采取有的放矢的阶段培养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财务监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
1.2.2 高校财务监管的特点与问题研究 |
1.2.3 高校财务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
1.2.4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框架结构 |
第2章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相关理论基础 |
2.1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经济人解释 |
2.1.1 经济人假说 |
2.1.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经济人特征 |
2.1.3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经济人特征对财务监管的影响 |
2.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非对称信息 |
2.2.3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的代理成本 |
2.3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目标和内容 |
2.3.1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目标 |
2.3.2 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主要内容 |
2.4 实现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机制 |
2.4.1 财务集中管理制 |
2.4.2 会计委派机制 |
2.4.3 财务“一支笔”审批机制 |
第3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分析 |
3.1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现状 |
3.1.1 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的体制与机制 |
3.1.2 对二级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管理现状 |
3.1.3 对二级单位财务的预算执行情况 |
3.1.4 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主要环节的内控 |
3.2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1 财务预算脱离实际较严重 |
3.2.2 财务预算调整率和追加率高 |
3.2.3 财务创收经费监管不到位 |
3.2.4 财务资产采购和监管不力 |
3.3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现状的成因分析 |
3.3.1 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 |
3.3.2 财务监管重视度不够,财务监管幅度过大 |
3.3.3 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 |
3.3.4 财务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考评机制不完善 |
第4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方案设计 |
4.1 改进方案的指导原则 |
4.2 改进方案的实施目标 |
4.3 改进方案的主要措施 |
4.3.1 科学编制财务预算 |
4.3.2 健全预算执行过程监管 |
4.3.3 实施预算支出综合评价制度 |
4.3.4 实施内部会计委派制度 |
4.3.5 健全和落实内控监管制度 |
第5章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5.1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实施步骤 |
5.2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保障措施 |
5.2.1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外部监督的有效性 |
5.2.2 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监督机制 |
5.2.3 强化创收收入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领导负责制 |
5.2.4 加大财务信息透明度 |
5.2.5 重视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
5.3 改进后的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问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问题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径 |
一、核心概念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径 |
第二章 中西方大学文化研究述评 |
第一节 西方大学文化研究述评 |
一、西方大学文化研究的前提:明晰大学功能的流变 |
二、西方大学文化的典型案例:以西方三国大学为例 |
三、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追求五种核心的精神 |
第二节 我国大学文化的研究述评 |
一、研究概述:大学文化研究历史回顾 |
二、理论研究:大学文化研究的出发点 |
三、实践研究:大学文化研究的归宿点 |
四、大学精神研究:中国大学文化研究的独特形态 |
第三节 中西方大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
一、共同规律:大学出现大发展时大学文化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 |
二、中西差异:西方研究集中在大学理念而我国聚焦于大学精神 |
三、研究盲点:本研究的可能突破之处 |
第三章 大学文化危机的表征:五种典型现象 |
第一节 行政权力对大学的过度干预 |
一、什么是大学的行政化? |
二、行政权力干预大学典型方式 |
三、行政权为干预大学的重点范围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对大学的整体渗透 |
一、什么是大学商业化? |
二、大学商业化表现形式 |
第三节 世俗文化在大学的蔓延侵蚀 |
一、大学世俗化何所指? |
二、大学世俗化表现形式 |
第四节 学术生产的功利化选择 |
一、何谓大学学术功利化? |
二、学术功利化表现形式 |
第五节 办学理念与行为的趋同化 |
一、何谓大学趋同化? |
二、大学趋同化表现形式 |
第四章 大学文化危机形成之因: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现代化与国际化双重裹挟下办学方向的迷失 |
一、当前我国大学变革的两大背景 |
二、现代化和国际化双重裹挟下办学方向的迷失 |
第二节 科层化与官本位糅合的办学管理乱象 |
一、中国式的大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
二、科层化与官本位糅合的大学管理乱象 |
第三节 回应社会和政策需求的办学措施乱象 |
一、大学在回应社会需求的夹缝中前行 |
二、回应社会政策需求的办学措施乱象 |
第五章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出路:应对之策 |
第一节 坚守永恒的大学精神 |
一、大学文化的内核在于大学精神 |
二、大学精神的坚持在于大学人 |
三、走出大学文化危机首先要坚守大学精神 |
第二节 选择合适的大学文化 |
一、大学文化具有多样性 |
二、大学文化具有选择性 |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大学文化 |
四、走出大学文化危机还要选择合适的大学文化 |
第三节 坚持既定的办学理念 |
一、大学文化与时代之关系 |
二、形成个性的办学理念 |
三、走出大学文化危机需要坚守既定的办学理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一、中西方对大学文化的研究有差异 |
二、大学文化危机是社会事实 |
三、因果解释之共变法的使用具有适切性 |
四、危机破解的思路还应聚焦到大学自身 |
第二节 研究结论 |
一、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分歧 |
二、五大典型现象被证明是文化危机 |
三、多因素共变形成大学文化危机 |
四、重建价值体系引领大学走出危机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结论的反思 |
二、研究方法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览表 |
后记 |
(10)基于标题分析的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的舆论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1.1 "读题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异 |
0.1.2 当前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有关传播偏向的研究现状 |
0.2.2 有关舆论控制及影响的研究现状 |
0.2.3 有关新闻标题的研究现状 |
0.2.4 有关报纸与网络的比较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0.3.1 研究方法 |
0.3.2 创新点 |
第一章 舆论偏向与新闻标题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舆论概念的辨析 |
1.1.2 什么是舆论偏向 |
1.2 新闻媒体实现舆论偏向的途径 |
1.2.1 新闻选择 |
1.2.2 新闻的排序 |
1.2.3 报道角度、取向的选择 |
1.2.4 新闻评论 |
1.3 新闻标题与舆论偏向的关系 |
第二章 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中体现的舆论偏向 |
2.1 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的结构特点分析 |
2.2 报纸头版与网络首页的新闻标题对比 |
2.2.1 报纸头版容量小,网络首页容量大 |
2.2.2 报纸头版偏时政,网络首页较全面 |
2.2.3 报纸头版"目录化",网络首页"专栏化" |
2.2.4 报纸头版平面性,网络首页立体性 |
2.3 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中体现的报道角度——以"抢盐风波"为例 |
2.3.1 辟谣阶段的报道角度比较 |
2.3.2 谣言澄清后的报道角度比较 |
2.3.3 对该事件评价与反思的报道角度比较 |
2.4 报纸与网络新闻评论标题中体现的立场 |
2.4.1 新闻评论来源体现的立场 |
2.4.2 新闻评论标题句式体现的立场 |
2.4.3 新闻评论议题体现的立场 |
2.4.4 新闻评论的落脚点体现的立场 |
2.5 报纸与网络媒体舆论偏向的总体特征 |
2.5.1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传播内容上的偏向 |
2.5.2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表现形式上的偏向 |
2.5.3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社会功能上的偏向 |
2.5.4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内在价值上的偏向 |
2.5.5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在态度、立场上的偏向 |
第三章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差异的成因 |
3.1 媒介特性的差异 |
3.2 媒介刻板印象的差异 |
3.2.1 报纸媒体的刻板印象 |
3.2.2 网络媒体的刻板印象 |
3.3 媒体的功能定位与受众定位差异 |
3.3.1 报纸新闻媒体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 |
3.3.2 报纸新闻媒体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受众定位 |
3.4 新闻从业人员差异 |
第四章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
4.1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
4.1.1 报纸舆论与网络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 |
4.1.2 网络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丰富与冲击 |
4.1.3 报纸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提炼与引导 |
4.1.4 报纸与网络共同作用重塑价值取向 |
4.2 报纸与网络舆论偏向的应对措施 |
4.2.1 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形成网络舆论中心 |
4.2.2 提高报纸舆论引导能力,确立"服务——引导"型传播观念 |
4.2.3 实现报网互动,形成共同的舆论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高校改革要“快”、“深”、“稳”(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 韩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杨秀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李雪.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世界高水平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深职院一流职业院校建设为例[J]. 黄亚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4]“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黄红艳.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大学与政府 ——以1945-1952年的齐鲁大学为中心[D]. 孙晓彤. 山东大学, 2019(09)
- [6]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瑞虹.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7]白寿彝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启示[D]. 张丽洁. 苏州大学, 2018(01)
- [8]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二级单位财务监管改进研究[D]. 李佳楠. 湖南大学, 2017(07)
- [9]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研究[D]. 周益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10]基于标题分析的报纸与网络两大媒体的舆论偏向研究[D]. 周娟. 中南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