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关于保护历史遗迹的论文300字
- 答: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问:国外有哪些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方面优秀的案例?
- 答:在国外的一些老电影里,穿梭于街头的"铛铛车"是很多人对有轨电车的第一印象,那些街头上跑着的"小火车",伴着"咣当咣当"的声音,显得古老而亲切。1879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全球最早的有轨电车,1881年德国柏林市附近的西特菲尔建设的有轨电车线路开通运营,标志着有轨电车作为客运交通工具投入使用。从诞生到今天,有轨电车已走过了13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有轨电车经历了一番废弃又兴起的波澜。
- 答:奥斯曼以古典文化为基本元素,严格规定新建住宅的高度与规模,形成气派又优雅城市意象。在城市细节的处理上,奥斯曼紧密结合巴黎人的生活习惯来理性的安置剩余空间。正是这种小空间的合理组织,才让整个新巴黎的城市的结构更加紧凑,各区之间的关联性也更强。随着历史的沉淀,奥斯曼给巴黎带来的新建筑将会更加有韵味,也更加有价值。
- 答:奥斯曼通过出售土地、国家拨款、建立公共基金和促进借贷四种方式不断筹集资金,其中也包含一些不正常的金融操作手段,才促使巴黎的改造项目以惊人的速度实施起来。整个巴黎的改造模式:一种是整体城市尺度上的道路切分模式,在不同层面上利用笔直的路网来控制整个城市的更新与未来几十年内的发展;另一种是街区尺度上的干预单元,开辟道路后,通过补建临街面建筑,打造统一的都市景观。奥斯曼这种只整合街面的方式既给了原有空间生存的机会,又将新的元素输入城市中去,使巴黎改造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最后得以成功。
- 答:鲁尔区的成功转型,是长达50年的区域性发展战略和实践的结果。从1966年启动至今,长达50余年,至今仍在继续。其中涉及520万人口、4400平方公里,11个市4个县的通力合作。涵盖经济、生态、交通、文化、就业、居住等城市发展的每个一方面,总结来说鲁尔区的转型是一个超长期、大区域、系统性的工程。
- 答:巴黎改造后的街区,出现了许多三角形的地块。在处理这些地块时,奥斯曼将基本的L型、U型和V型的单元建筑理性的拼凑起来,形成一种视觉上极具趣味性的空间:人们在街区中穿行时,可以断断续续观摩整个街区的面貌。此外,奥斯曼的建筑布局也十分理性,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可以轻易的将不同大小范围的街区统一形式的组合串联起来,形成一种严谨而优雅的城市意象。
- 答:当年巴黎对基础设施和原有建筑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其中最有突破性的便是修建了庞大的城市网络系统。他实施的新道路系统完全颠覆了巴黎的旧有城市结构和空间模式,还修建了庞大的管道系统,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运行。
- 答:这些独特的地域建筑群落正被快速发展的城市所淘汰。国外比较经典的改造莫过于19世纪奥斯曼对巴黎进行的大改造。其中纵横东西、南北的两条林荫大道、联络星型广场的放射性道路、大型绿地公园、小型休闲空间等景观要素都被大量运用到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中。
- 答:葡萄牙建筑师Alvaro Siza被佛得角文化部邀请指导西非佛得角圣地亚哥岛上的古城Cidade Velha的建筑修复,以准备申请世界遗产。整个过程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Cidade Velha属于佛得角共和国,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老城”,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北海岸。这里曾叫做Ribeira Grande,是欧洲人在热带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地。殖民者最初的精心规划被完整的保留。这里还留有最古老的殖民地教堂,建于1493~1495年间。Cidade Velha曾是向南美洲运输黑奴的重要港口,繁荣的奴隶贸易让这里成为当时葡萄牙王国第二富裕的城市。
- 答:奥斯曼的改建工程虽然规模浩大,也用了很多手段成倍增加住房率,但他始终强调城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没有毁坏过整个巴黎的城市风貌。这跟中国当代的旧城改造的结果大不一样,中国的城市大部分的旧街区在改造后,尤其是居住区重建后,出现的大多是缺少地域特色的高楼,使得整个城市少了份生机,场所的空间与形式变得乏味。奥斯曼在进行房屋改造时,遵循了法国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标准,并没有肆意增高楼层,只是将原来的5层建筑加建为7层,每栋建筑加上阁楼的高度仅为30米。这比19世纪美国的向天空伸展的筑楼方式更为谨慎。
问:如何保护和再利用城市古建筑
- 答:1、 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提高全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必须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同时还要增强全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全民积极的参与古建筑的保护。
2、搞好城市的规划设计 古建筑一般位于老城区,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或旧城改造设计中应考虑到古建筑的保护,必须保护好古建筑。规划或改造设计中稍有失误,都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避开古建筑或让出古城另建新城。
3、古建筑的去留应倾听专家的意见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古建筑的去留应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
4、古建筑的保护应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文物管理工作者适应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古建筑保护原则。
5、整治古建筑周围的环境,对其进行结构加固和局部修复整治古建筑周围的环境,为古建筑提高一个干净、优美和宁静的外部环境。对结构有松动或损坏的古建筑,应对其进行加固,确保古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对古建筑进行局部修复时,应在现存的建筑形体进行修复,确保古建筑风格的完整性。
6、对不同类型古建筑应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 如:以科研及学术价值为主的古建筑,其保存价值在于建筑物本身, 而与其地址无关。该古建筑保护的关键在于古建筑本身的完整性、确定性和详尽性;对于那些主要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纪念性古建筑产,它们大多并不具有很强的学术典型性, 重要的只是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此类古建筑只有就地保存才有意义。因此,这类古建筑的保护关键在于古建筑的继续使用;对于地域性标志性的建筑景象,或有较高艺术价值但又无需按文物保护的古建筑, 这些建筑其明显特性,能够丰富城市景观, 延续城市文脉。这些建筑的保护只要将建筑的主要形象保存下来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