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建构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建构

一、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琪[1](2021)在《娜迪的金响篾 ——澜沧拉祜族响篾及音乐文化研究》文中指出

廉成[2](2021)在《女性主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缅北果敢冲突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缅北爆发的果敢冲突打破果敢地区长达20余年的相对平静期,果敢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的交火深刻的影响了果敢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缅甸的局势。自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后,对缅甸战略定位进行重新评估,加大对缅介入力度,导致缅甸局势更加复杂多变。缅北冲突不仅影响缅甸的民主化进程,更威胁中国西南边境安全,对中南半岛地区局势产生严重影响。身处果敢地区暴力冲突中直接受害者在传统地缘政治研究中是容易被忽视的,果敢地区复杂的跨境婚姻和跨境民族等问题更是将暴力冲突的“伤害”进一步放大,因此从关注“人”本身的微观尺度对冲突直接影响的每一个普通人进行分析是更好理解缅北冲突的又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本文首先是对地缘政治理论、女性主义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发展演变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女性主义地缘政治学是将传统地缘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尺度、话语、权力等内容连接起来分析暴力冲突影响“普通人”日常生活安全一个重要方法,将地缘政治的分析主体民族国家转移到微观层面,关注日常生活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其次在对缅北暴力冲突的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缅北果敢冲突与女性地缘政治之间的关联性。再次则是在前期理论梳理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前往云南省镇康县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缅北果敢冲突发生后对民众带来的“伤害”,整合前期的理论基础和实地调研数据后,运用女性地缘政治学视角分析缅北冲突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而探究暴力冲突对主流地缘政治忽视的人和日常生活的安全影响。最后则是根据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来分析女性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缅甸北部冲突产生的原因与演变过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缅北果敢地区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历史和现实因素。从缅甸当权者为构建国家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相关政策出发,审视了这种政治实践塑造了果敢地区人民和少数民族武装对于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身份。这是男性主义气质的霸权主义对缅甸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和他者化,从而为果敢冲突埋下隐患。(2)果敢暴力冲突中,平民的安全打破了安全与传统主体的联系。文章着重对冲突中平民的生活实践来分析身体安全、性别安全、公共私人空间和流动性安全。本文的这一视角改变了以往政治冲突中缺少对平民经历的关注,将果敢冲突中直接“受伤者”——普通民众的经历作为分析对象,梳理出平民为了自身安全与政府之间的展开对抗,对果敢冲突产生影响。(3)女性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果敢冲突在缅甸少数民族武装冲突中具有典型性。女性地缘政治视角下对果敢冲突中平民的研究发现,平民的身体安全、性别安全、家庭安全和流动安全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缅甸国内民族众多,经济发展还未达到高度繁荣的前提下,少数民族武装冲突将长期持续存在,女性主义地缘政治视角可以作为研究缅甸国内少数民族武装冲突的重要方法,同样适用去其他地区的武装冲突。作者认为果敢冲突乃至缅甸甚至是全球的暴力冲突与男性气质的社会构建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中国西南边境安全防控来说,则更加需要注重经济发展与性别权力平等构建,降低缅北冲突对我国边境安全带来的潜在影响。

邵笑[3](2021)在《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文中提出云南地处祖国边陲,世居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诗歌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诗歌与他们的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和现代汉语诗歌的流行,红土地上的歌者开始从田野、山谷慢慢走进书房,用笔记录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是指出生在云南,且在云南有较长生活经验,具有云南某一少数民族族别的女性诗人,她们与云南少数民族男性诗人一起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吟唱,共同书写着内心浪漫的诗情。新时期以来,云南的地方杂志上陆续出现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身影。八十年代中后期,她们跻身于更大的诗歌舞台,开始在一些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二十一世纪初期,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创作群体。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群体,她们在诗歌中表达着对故乡、民族的热爱,对现代都市的恐惧。她们勇敢地在诗歌中表现对女性,对自我的思考。论文将从以上几个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的汉语诗歌进行研究。对爱情的执着书写、对故乡情的歌唱、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省思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她们诗歌中共同的创作主题。其次,她们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地域风格,并表现为对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书写。处在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民族诗人同样承担着现代性的后果,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城市的恐惧与逃避、存在的虚无和意义的缺失、以及在世俗生活中的烦闷浮躁等情绪。除此之外,诗歌中还体现着诗人萌动的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她们对孤独、死亡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最终,这些现代情绪都投射为对故乡的向往之情,于是故乡成为了医治现代疾病的一剂良方。最后,她们诗歌中对女性经验的书写表现为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在“黑夜”中的自我独白与思考。诗歌中的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作为“反叛者”的女性形象。

谭宇凌[4](2021)在《性别研究视域中的舞蹈《雀之灵》探析》文中提出“孔雀舞”原是流传于中国傣族地区专由男性表演的传统舞蹈。在50年代-80年代,经由毛相、金明、刀美兰、杨丽萍几位舞蹈家之手,逐渐发展成为广为人知的女子舞蹈。其中,杨丽萍在1986年首演的独舞《雀之灵》中所创造的舞蹈形象不仅成为了80年代以来极具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女性舞蹈形象,还打破和重塑了这个原本男子专属舞蹈的观念。在“雀之灵”这一女性身体形象之下,隐含的不仅是傣族孔雀舞的当代发展,更是超越此前女性舞蹈身体的可能。因此,本文以性别研究的视角解读孔雀舞的当代演变历程,通过对于身体这一舞蹈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核心对象的思考和分析,追问孔雀舞在时代变迁下与女性身份的交织建构过程,进而探求《雀之灵》的舞蹈艺术和性别文化意义,从而回答《雀之灵》何以超越前人,得到空前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又显示出怎样的性别意义的问题。论文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关注在近代以来民间舞蹈的舞台化进程与女性现实处境的变化中,女舞者介入孔雀舞实践的发生发展过程,依次对毛相、金明以及刘金吾与刀美兰的三部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接着,聚焦于80年代由“主体论”的探讨所引发的文艺思潮变革、舞蹈艺术观念更新与杨丽萍《雀之灵》的诞生时机,指出《雀之灵》的背后连接着孕育杨丽萍的母系文化和当时舞蹈界所呼吁的现代意识的深层渊源。并通过对《雀之灵》形式与内涵的分析,论述其对80年代舞台民间舞蹈遭遇发展困境所带来的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意义;最后,将《雀之灵》放置于更为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对其舞蹈身体意义的生成进行解读。一方面,借鉴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对《金色的孔雀》和《雀之灵》中的舞蹈身体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雀之灵》在征引中改变规范,从而形成了超越前人的“艺术化的身体”;另一方面,通过回溯文化传统中的性别关系,以及《雀之灵》经过“春晚”走向世界的过程,剖析其被建构为现代国族身份隐喻的象征意义。

吕明洁[5](2020)在《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将女权主义理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妇女解放思想中,形成了自己流派独特的理论和主张。[1]该流派一直追问的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她们是客体性的存在,还是主体性的存在?可以说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存在由来己久,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女性一直以“他者”的身份存在着。由于女性长久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因此她们一直在为争取自身权利的平等与自由而奔走疾呼,这也是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解放运动的初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因为它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解放。200多年前,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曾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观点,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了女性地位、权益以及如何实现妇女解放等基本问题。而其后近一百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于女性“他者”这一第二性的处境,探讨女性如何突破本体性困境,超越绝对“他者”的地位,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比,波伏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受压迫的复杂成因的分析,指出女性从他者走向主体,需要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升级。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不仅要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还要形成女性主体意识。可以说,时隔一百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空间对话。波伏娃的《第二性》可谓是其一生最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方女性的“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着作从生物、心理、历史乃至文学等多重视角,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境况的详察,揭示出“女人是他者”的悲天悯人的命运,指出女性从古至今无法摆脱被凝视、被规范、被束缚的生活状态;深刻阐发了女性他者处境及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乃是男权制的压制;唤醒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权利意识。正是《第二性》在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发了笔者对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兴趣,并由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写作。本文的撰写是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料的基础上,从阐述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发,以《第二性》为突破口,以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为重点,来研究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来看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使读者了解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时代及理论背景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架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受波伏娃所处时代背景及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了传统西方哲学和现代法国哲学的精华。具体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哲人理论学说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次,取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再次结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最后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主要围绕其“他者”理论及“女性气质”详述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阐发了其“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以及摆脱方式;其二将其他者思想与后现代哲人的“他者”观进行比较研究;其三从基本含义、形成机制及道德束缚三个层面论述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第四章阐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主要以《第二性》为例解读其女权观,继而介绍了其代表作《女宾》、《他人的血》及《名士风流》等,使读者了解到波伏娃不同时期的女权观的微妙变化。最后将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比较评析,以从另一个角度深入阐述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藕合联姻,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基础、理性结合及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等几方面内容,论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发掘和阐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首先陈述了我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及现实建构,进而论述了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最后记叙了其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可以说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吸收了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其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先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缪妙[6](2020)在《女性向游戏中的性别主体性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游戏亚文化中,女性参与者逐渐从设计者、玩家的双重边缘地位走向舞台中心,女性玩家正成为中国游戏市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群体。以女性玩家为目标受众的女性向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女性向游戏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玩家的需求为导向,呈现轻操作、养成系等主要特点。本文从女性主体性角度研究,以《恋与制作人》为具体研究案例,通过网络民族志、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法探讨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女性向游戏体现或消解女性主体性的方式。研究女性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满足,对游戏媒介所传达出信息的理解与反映是否具有自我主体意识以及在实践活动中对自我女性意识的建立。本文的第一章是对研究思路与框架的梳理。游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女性向游戏是其中的一个新的类目。以女性玩家为主要目标群众的女性向游戏有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特点,为研究女性主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女性玩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四个角度探讨女性主体性的体现。从文本中女性在形象、能力、分工、就业设定,以及传达出的婚恋观念研究游戏内容的呈现。第二章分析《恋与制作人》游戏的文本呈现,发现女性角色呈现多元化,男性角色理想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女性作为主体的能力,但仍保留传统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女性仍然需要男性的照顾。第三章研究女性玩家在角色扮演、虚拟恋爱、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愉悦与满足,《恋与制作人》正视女性的情感需求,并以此来服务于女性玩家。在这过程中,女性玩家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到“客体”位置,依赖于男性角色而作为“他者”存在。而沉浸式的游戏模式也容易使得女性玩家沉溺于虚幻的恋爱中。第四章介绍游戏玩家们以创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在同人文化作品中进行互动,以游戏中的共识为基石从而引发共鸣,产生认同感,但过度沉浸在同人文化中会使玩家丧失自我。最后一章以《恋与制作人》新年广告为例,分析游戏玩家与游戏公司互动中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以及女性对自己形象的自我书写。

张娇[7](2020)在《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文中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全方位渗透和视觉传播技术的革新,纷繁无尽的图像符号占据现代社会,有力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审美观念……图像化时代来势汹汹、昭然若揭。在众多的视觉化媒介中,新闻摄影被喻为开启图像化时代的导火索,其影响力、真实性、冲击性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2016年,英国摄影基金会联合顶尖名校斯特林大学发布《新闻摄影现状报告》,该报告指出:“新闻摄影领域存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鲜明特征,其83%的从业人员为男性。”立足于警醒的性别批判意识和新闻建构理论可知,男性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新闻摄影记者群体势必会受到众多权力话语、文化偏见、市场因素等潜移默化的诱导,自觉或无意识投射性别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欲望,并通过选择视觉符号、运用摄影技法来实现对女性图像文本的建构,而最终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能否达到现象事实和本质事实的统一,值得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证。基于上述疑惑,本文以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荷赛奖、华赛奖2000年至2019年的涉女性获奖作品为样本,结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精神分析等探究新闻摄影呈现的女性形象特征及其背后纠葛的视觉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机制。全文遵循“What-how-why”的思路,依托符号学、视觉文化、女性主义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表层讨论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图景特征、拍摄手法及典型范式,深层探究图像化时代下性别不平衡所引发的“符号暴力”是否在延续,男性凝视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化”又将呈现出何种全新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根据新闻摄影中女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存在明显的年龄偏好和种族倾向,且多展示受教育水平、政治地位和职业角色低下的女性,鲜少传播女性知识形象、政治形象和职业形象;根据新闻摄影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分析可知,其报道主题分布广泛,有战争与灾难、日常生活、当代热点、艺术文体、自然环保等不同类型,但由于新闻摄影对黑镜头的追逐,战争、瘟疫、动乱、暴力等沉重主题成为呈现女性形象的主要场域,存在明显的受难框架;新闻摄影多呈现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角色,在情感基调上则以负面为主;在呈现女性面容和身体等视觉要素时,多直接展示悲伤、痛苦、憎恨等负面表情,并强调纤细、瘦弱、性感等刻板化的女性特质,存在过度暴露女性身体的倾向;根据新闻摄影在呈现女性时所采用的拍摄手法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常使用近景、特写、黑白拍摄、侧影光、平拍、对比式构图等不同手法。第二,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包括受难者形象、女性的家庭角色、精英女性形象、边缘女性形象4种类型,分别与女性难民、日常生活中受害者、母亲、妻子、女性政治家、女性文艺工作者、上流社会名媛、女性运动员、扞卫权益的女性斗士、性工作者、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相对应。第三,根据对新闻摄影形象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社会心理、文化机制的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凌驾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塑造对女性的话语权。其中,新闻摄影对女性受害者的呈现,体现了荷赛奖、华赛奖的“黑镜头”倾向以及男性霸权对女性弱者形象的定见;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呈现,凝聚着男性集体无意识对母亲原型的追逐心理;发达种族精英女性形象与落后种族边缘化女性形象的差异化建构,是性别凝视与种族凝视双重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是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与永恒不变的男性欲望;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这一媒介形象的涌现,则是女性话语权在新闻摄影领域得以苏醒的良好昭示。

徐敏[8](2020)在《性别结构与信仰实践:一个云南的案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性别结构是内置于一系列社会关系中的规则和资源,并在日常实践中得以维系、调整和修正。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信仰实践者的角色、家庭策略的研究发现,信仰实践中的性别结构有"变"与"不变"交织的双重特征":去性别化"的专业能力可以为少数民族女性信仰职业者跻身核心圈层提供了可能;同时,女性性别气质则在已有体系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不变"的是女性信仰实践者再有影响力,也依然受制于传统的性别规范,但女性的自我成长实现了家庭和信仰职业的平衡。

尹书亭[9](2020)在《现代性视域下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性是新时期以来学术界阐释各种中国文学想象的重要关键词,是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新中国文学事业极其重要的问题。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积极涌向文坛,小说创作反映出具有现代性视野的价值追求。本文通过社会学、文化学、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新时期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现代性进程中,从民族历史文化书写到女性个体书写都秉持着开放的、流动的、多元的现代性观念。在民族文化领域进行多方位的阐释,既展现出对启蒙精神的延续和走向理性的自觉,又保持对现代性的反思态度,在审视与质疑中揭示现代性所带来的生存困境,在回望与追溯中寻找失落的人文理性,同时积极吸收与融合他者文化,形成多元文化的认同;在女性个体书写方面,通过解构男性权威与女性神话的建构,开拓女性的话语空间,在言说与观照中形成对女性生命的特殊体悟,在思辨与期冀中建立起女性的独立人格。文章选取霍达、叶广芩、叶梅、赵玫、萨娜、和晓梅等13位女性作家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进行分析,分别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追索与现代性反思,以及女性主体性的呈现进行探析,得出新时期女性作家对于现代性的理解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意识明显成熟。从现代性的追索到反思现代性,体现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智慧选择;从对本民族的女性话语的开拓到女性生命的独特体悟,再到女性独立人格的建立,女性真正获得了人的主体性自由的权利,少数民族女性创作走上了更具现代意义的发展道路。

李婷[10](2020)在《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红色经典”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诞生的艺术作品,在文艺界无疑是一道独特的“红色风景线”。近年来,“红色经典”的影视化改编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这是在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选择红色经典改编剧作为研究对象,以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理论以及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文化诗学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女性形象视角出发对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通过解读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多元化的建构类型,分析女性形象的建构方式和建构价值。在反思“红色经典”改编现状的基础上对塑造女性形象提出建议,以期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创作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对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红色经典改编剧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并阐述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基础。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前提下对“红色经典”进行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概念。其次,将本文中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符号学、波伏娃“第二性”理论以及互文性理论进行阐述。由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阶段的不同使得社会文学研究方向以及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因此对红色经典剧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与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第二章以知名度高的红色经典改编剧为研究对象,解读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多元化女性形象。首先按照女性形象革命意识觉醒、迸发、升华的纵向发展作为女性形象划分的依据,将女性形象分为压迫与解放、反抗与成长、奉献与牺牲三种类型。以期通过将女性形象细化分析的研究方式,能够达到透析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的最终目的。第三章从文化语境入手研究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语境。将语境分为历史文化语境、政治文化语境、视觉文化语境以及消费文化语境四个部分。从而得出历史文化语境是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础,政治文化语境是女性形象建构的本质,视觉文化语境通过视觉手段深层挖掘女性形象建构内涵,消费文化语境则是从改变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对女性形象建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论。第四章从叙事策略及影像语言表达两方面分析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方式的独特性。首先,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使女性形象更加饱满。其一,叙事结构中的线性叙事结构、“小说式”叙事结构、“戏剧式”叙事结构使红色经典改编剧在清晰的叙事脉络中展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其二,叙事情节中的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史诗性、崇高性情节的设置使女性形象塑造更加典型;其三,叙事视角中的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使观者在女性形象的视角中参与叙事,使女性形象具有透视性和真实性。其次,塑造女性形象的影像语言表达包括视觉语言、听觉语言以及蒙太奇手段三个方面。其一,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特有的音乐、音响以及镜头的运用,将女性人物的革命情感和革命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其二,象征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及心理蒙太奇手段则是将女性形象的创作手段进行美化,使镜头的过渡及叙事的衔接更加自然。第五章以女性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阐述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建构女性形象的价值意义。首先从社会价值的层面,女性形象的建构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其次,从审美价值的层面,日常化革命叙事以及崇高化思想内涵是红色经典改编剧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类型的独到之处。第六章从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入手,以期针对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空壳化”“类型化”现象,提出尊重原着及建构具有时代精神的革命女性形象等可行性建议。

二、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2)女性主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缅北果敢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女性主义研究进展
        1.2.2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
        1.2.3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研究进展
        1.2.4 女性主义地缘政治研究进展
        1.2.5 果敢冲突研究进展
    1.3 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女性主义地缘政治解析
    2.1 女性主义地缘政治
        2.1.1 女性主义地缘政治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1.3 研究路径
    2.2 女性主义地缘政治重点研究领域
        2.2.1 向上研究
        2.2.2 安全研究
第3章 缅甸果敢冲突及其影响
    3.1 缅甸果敢区域概况
    3.2 缅甸果敢地方民族武装冲突概况与影响
        3.2.1 缅甸果敢地方民族武装概况
        3.2.2 缅甸果敢冲突影响
第4章 女性主义地缘政治分析缅北果敢冲突
    4.1 制度政策影响缅北果敢冲突
        4.1.1 政治经济制度塑造了紧张的民族关系
        4.1.2 政策失当影响缅北果敢冲突
    4.2 缅北果敢冲突与女性主义地缘政治安全研究
        4.2.1 身体安全
        4.2.2 性别安全
        4.2.3 家庭安全
        4.2.4 流动安全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主要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果敢冲突下普通民众问卷调查——镇康段边境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结果
致谢

(3)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主题研究
    第一节 对爱情的执着书写
    第二节 对故乡情的歌唱
    第三节 对女性自我意识的省思
    第四节 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景观特色
    第二节 佤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在传说和历史间流淌的迁徙文化
        二、永恒的木鼓
        三、丛林里的狩猎文化与英雄崇拜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现代情绪”
    第一节 在现代世界的绝望与颓丧
    第二节 萌动的生命意识
    第三节 对故乡的向往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中的女性经验书写
    第一节 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一、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
        二、作为“反叛者”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黑夜”中的私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性别研究视域中的舞蹈《雀之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理论视角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走进孔雀舞的女舞者
    第一节 《双人孔雀舞》的早期实践
        一、改编之风中的民间舞蹈
        二、与国族相连的性别身份
        三、性别转变的先声——《双人孔雀舞》
    第二节 规训与挑战中的《孔雀舞》
        一、建构孔雀舞与女性身体的联系
        二、对性别无差异观念的挑战
    第三节 反思余波中的“金孔雀”
        一、由“为文艺正名”引起的反思
        二、女子独舞《金色的孔雀》
第二章 主体觉醒时代的《雀之灵》
    第一节 “主体论”引领下的文艺思潮
    第二节 舞蹈创作领域的主体呼唤
    第三节 母性文化与现代精神
        一、孕于母性文化的自我
        二、兴于现代精神的创造
    第四节 时代剧变中的发展困境
        一、“民间舞蹈灭亡”之论
        二、“严肃舞蹈式微”之思
        三、现代化与西方化之虑
第三章 《雀之灵》身体意义的生成与流动
    第一节 主体征引中的舞蹈身体
        一、征引——宗教化的身体
        二、征引中改变——艺术化的身体
    第二节 男性凝视中的女性身体
        一、文化基因中的欲望他者
        二、现代国族中的身份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思想来源
    2.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
        2.1.1 女权主义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2.1.2 男权制的压迫和统治
        2.1.3 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
    2.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2.2.1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2.2 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
        2.2.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2.2.4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第3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旨趣
    3.1 丧失主体地位的“他者”
        3.1.1 “他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3.1.2 “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
        3.1.3 “他者”困境的摆脱方式
    3.2 与后现代“他者”理论的比较研究
        3.2.1 与列维纳斯他者观的比较
        3.2.2 与德里达他者观的比较
        3.2.3 与拉康他者观的比较
    3.3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气质”
        3.3.1 “女性气质”的基本含义
        3.3.2 “女性气质”的生成机制
        3.3.3 “女性气质”的道德束缚
第4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特质
    4.1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1.1 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
        4.1.2 对“女人神话”的批判
        4.1.3 对女性处境的分析
        4.1.4 对性关系的解读
    4.2 从文学作品看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2.1 “三人之恋”—《女宾》
        4.2.2 实现我的存在—《他人的血》
        4.2.3 上流社会的爱情—《名士风流》
    4.3 波伏娃与其他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评析
        4.3.1 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异同
        4.3.2 与露西·伊利格瑞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4.3.3 与朱迪斯·巴特勒女权主义思想的比较
第5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藕合联姻
    5.1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问题成因
        5.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5.1.3 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前提基础
    5.2 波伏娃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结合
        5.2.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和吸收
        5.2.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掘和阐发
        5.2.3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丰富
    5.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未来面向
        5.3.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3.2 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境遇及评价
    6.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
        6.1.1 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溯源
        6.1.2 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建构
        6.1.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构建妇女解放的维度
    6.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
        6.2.1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6.2.2 对补充和拓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
        6.2.3 对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妇女解放理论的启思
    6.3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和困境
        6.3.1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6.3.2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女性向游戏中的性别主体性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女性主体性
        二、网络游戏与性别
    第三节 女性向游戏发展现状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网络民族志
        二、问卷调查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一章 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游戏是一种媒介
    第二节 女性主体性的内涵
    第三节 游戏与女性主体性的关系
第二章 游戏文本的女性主体性观察
    第一节 游戏角色的性别建构
        一、女性形象多元化
        二、男性角色理想化
    第二节 场景剧情的设定与感受
        一、迎合女性审美的场景设置
        二、引人探索的剧情叙事
第三章 游戏体验的女性主体性表现
    第一节 女性多重身份的经验认同
        一、自我身份的认同
        二、他者身份的认同
    第二节 沉浸式游戏的情感补偿
        一、虚拟恋爱的超现实模拟
        二、亲密关系的替代性满足
第四章 游戏衍生的女性主体性发现
    第一节 氪金族:女性消费力量
        一、经济自由的为爱消费
        二、周边市场的符号消费
        三、虚拟偶像的粉丝经济
    第二节 她引导:二次创作与传播
        一、女性文化的自我创作
        二、“白日梦”般的共同幻想
第五章 游戏广告中的女性自我“书写”
    第一节 游戏广告惹众议
    第二节 女性玩家的抗争
    第三节 游戏公司的退让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之处
    (七)论文技术线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1.1 文献综述
        1.1.1 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
        1.1.2 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
    1.2 理论依据
        1.2.1 凝视理论
        1.2.2 话语权力和欲望双重控制下的性别凝视
        1.2.3 男性文化霸权理论
        1.2.4 神话原型理论
第二章 华赛奖、荷赛奖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
    2.1 研究样本说明
        2.1.1 研究资料及样本选择依据
        2.1.2 样本筛选标准、时间区间及分析单位
        2.1.3 样本采集情况
        2.1.4 类目建构说明
    2.2 获奖作品中女性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2.2.1 年龄:青年女性接近半数、老年女性比重较低
        2.2.2 种族:白人女性所占比重最高
        2.2.3 职业:家庭角色突出、职业身份弱化
        2.2.4 摄影记者性别:男性摄影师占据主导地位
    2.3 获奖作品内容呈现
        2.3.1 样本总量:逐年上升
        2.3.2 报道主题:战争与灾难类所占比重最高
        2.3.3 情感基调:负面倾向显着
        2.3.4 报道领域:公共领域稍占上风
        2.3.5 面部表情:消极表情接近半数
        2.3.6 体型:聚焦丰腴和瘦弱的身体
        2.3.7 身体暴露程度:以裸露的身体为表达符号
第三章 新闻摄影建构女性形象的拍摄技法
    3.1 摄影技法
        3.1.1 景别: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
        3.1.2 拍摄高度:俯拍与仰拍中的潜意识
        3.1.3 色彩:黑白照片篇幅众多
        3.1.4 被摄角度:正面拍摄+侧面拍摄占据主导
        3.1.5 光线角度:对侧光的反复运用
        3.1.6 摄影构图:对比布局塑造形象冲突
第四章 新闻摄影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
    4.1 受害者
        4.1.1 软弱痛苦的女性难民
        4.1.2 日常生活中的受害者
    4.2 以母亲和妻子为代表的家庭角色
        4.2.1 母亲
        4.2.2 妻子
    4.3 精英女性形象
        4.3.1 女性政治家
        4.3.2 女性文艺工作者
        4.3.3 上流社会名媛
        4.3.4 女性运动员
        4.3.5 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
    4.4 边缘人群形象
        4.4.1 性工作者
        4.4.2 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
        4.4.3 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
第五章 新闻摄影女性形象的呈现原因探究
    5.1 黑镜头下的符号暴力
    5.2 男性文化霸权下的刻板成见
    5.3 种族凝视下被他者化的女性
    5.4 性别凝视中永恒的男性欲望与神话原型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性别结构与信仰实践:一个云南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和田野实践
三、信仰角色:变动中的性别结构
    (一)信仰公共空间中神职角色的“去性别化”
    (二)女性气质——已有权力体系的新面向
四、家庭策略:个体选择与共同成长
    (一)信仰相同是选择伴侣和婚姻维系的首要条件
    (二)共同成长:父权意识形态下的自我实现
五、结论与讨论

(9)现代性视域下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小说的现代性追索
    第一节 觉醒与反叛:启蒙精神的延续
    第二节 自省与批判:走向理性的自觉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小说的现代性反思
    第一节 审视与质疑:现代困境的揭示
    第二节 回望与追溯:人文理性的探寻
    第三节 吸收与融合:多元文化的认同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小说的主体性呈现
    第一节 解构与建构:女性话语的开拓
    第二节 言说与观照:女性生命的体悟
    第三节 思辨与期冀:女性人格的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关于女性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文化诗学研究方法
    四、研究拟突破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概述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概念界定
        一、“红色经典”概念界定
        二、红色经典改编剧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二、女性主义哲学
        三、符号学
        四、互文性理论
第二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类型
    第一节 压迫与解放:革命意识苏醒的女性形象
        一、自救:逃离旧社会获得新生
        二、他救:因革命成功获得解放
    第二节 反抗与成长:革命意识迸发的女性形象
        一、被压迫女性:推翻封建追求独立
        二、知识女性:弃笔从戎保家卫国
    第三节 奉献与牺牲:革命意识升华的女性形象
        一、革命母亲:革命女性中的“特殊”群体
        二、革命女战士:“一夫当关”的成熟革命女性
        三、革命引路人:诞生革命女性的“催化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基石:历史文化是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创作基础
        二、继承:女性形象革命精神的传递
    第二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语境
        一、渗透:政治文化与改编者
        二、主导:政治话语与女性形象
    第三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视觉文化语境
        一、互文性: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的交融
        二、通约性:视觉图像对女性形象的抒写
    第四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消费文化语境
        一、推动:消费文化加快红色经典改编剧传播
        二、影响:女性形象在商业话语下的“合理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方式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叙事策略
        一、保证女性形象塑造完整性的叙事结构
        二、增添女性形象塑造戏剧性的叙事情节
        三、提供女性形象塑造引导性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像语言表达
        一、完善女性形象建构话语表达的视听语言
        二、美化女性形象建构创作手段的蒙太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意义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社会价值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
        二、女性话语权的回归与提升
    第二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审美价值
        一、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日常化革命叙事
        二、革命史实与虚构的艺术化处理
        三、女性形象的崇高性革命思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反思改编现状,端正改编态度
        一、“红色经典”改编者充分了解“经典”本身
        二、打造与现实女性之间的相似性,摒除“类型化”“空壳化”
    第二节 冲破局限圈,建构新时期革命女性
        一、形成“主流”文化大众接受的欣赏模式
        二、真正传达女性内心,为女性发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红色经典改编剧文本情况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娜迪的金响篾 ——澜沧拉祜族响篾及音乐文化研究[D]. 王安琪. 天津音乐学院, 2021
  • [2]女性主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缅北果敢冲突研究[D]. 廉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女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研究[D]. 邵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性别研究视域中的舞蹈《雀之灵》探析[D]. 谭宇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 吕明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6]女性向游戏中的性别主体性建构研究[D]. 缪妙. 苏州大学, 2020(03)
  • [7]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D]. 张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性别结构与信仰实践:一个云南的案例[J]. 徐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03)
  • [9]现代性视域下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小说研究[D]. 尹书亭.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10]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李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