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方程组

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方程组

一、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1](2020)在《考虑变电站应急资源约束的电网恢复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电力系统发生大停电后,对电网进行合理有序的恢复对减少经济损失和稳定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变电站在停电后依靠应急资源对其临时供电……。直流蓄电池可以在大停电后支撑变电站站内短时用电,直到变电站被黑启动电源恢复,但其放电时间有限,若停电范围大,可能无法保证所有变电站被恢复。应急发电车可在站用电完全消耗后为站用设备提供供电保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结合电网节点连通及交通约束合理优化应急发电车及运维人员的调度顺序,可有效推进系统的恢复进程。本文基此提出一种考虑变电站应急资源约束的电力系统恢复方案。建立了基于离散狼群算法的机组恢复优化模型,对机组恢复顺序及路径进行优化。在蓄电池放电时限内考虑无功、时间等约束优先恢复容量大的机组,并采用离散狼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较强实用性,在有限时间能够高效率恢复电力系统。研究了应急发电车的优化配置,综合考虑应急发电车的配置、维修费用及停电挽回损失建立了应急发电车的最优配置模型。利用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得到系统应急发电车配置数量及地点,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优越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调用已配置应急发电车对于变电站的电站用电系统进行应急供电,根据发电车分布情况和交通连通及拥堵情况对发电车应急恢复路径制定计划。基于Laplace谱对重要节点进行识别,优先恢复重要节点,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电力系统。利用改进离散猴群算法对发电车的恢复路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李妍[2](2019)在《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识别方法及继电保护抗饱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或故障时,电流互感器将一次侧电流传变到二次回路供二次设备使用,且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不同于稳态运行过程,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真实有效地传变此暂态过程的一次电流,是保证继电保护的正确快速动作的关键。电磁式的电流互感器常因铁芯的暂态饱和而不能保证传变准确,进而影响继电保护的动作特性。电力系统中常用的P级电磁式电流互感器,通常仅在配套的继电保护算法中考虑铁芯暂态暂态饱和对保护动作性的影响。论文基于电流互感器传变原理的分析,研究P级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对其自身传变性能及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而提出继电保护抗电流互感器暂态保护的算法。继电保护克服电流互感器暂态保护的算法关键是确保其暂态饱和进出时刻的精准识别,本文首先结合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识别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的常用方法,如相关系数法、谐波分析法、小波检测法、差分法的基本思想和利弊,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综合考虑暂态饱和过程中二次电流波形的差分特征与骤升、骤降特性的改进差分法并验证其优越性。再次,论文通过研究其时窗长度、信号成分、计算阶数等因素对传统普罗尼算法(Prony算法)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能从电流互感器铁芯暂态饱和后短暂的非饱和段二次电流中提取有效数据的改进短窗Prony算法,对比传统的工频分量提取算法即傅里叶算法,分析这两种算法在继电保护中抵御TA暂态饱和的能力及优缺点,并结合短窗的工频分量Prony提取算法和TA饱和改进差分算法,提出了一种能够克服TA铁芯暂态饱和对继电保护影响的整套方案,并在PSCAD中仿真验证该方案的适用性。最后,论文通过TA暂态饱和数据以及实际故障录波数据验证了TA在不同程度暂态饱和情况下改进短窗Prony算法能够较为精准地提取工频分量,进而提出的继电保护抵御TA暂态饱和风险的方案,利用PSCAD仿真分别模拟区外连续性故障和区内区外转换型故障这两种故障情况下保护用TA暂态饱和,验证该方案应用于线路差动保护能够克服TA暂态饱和的影响不致于误判。

王楠[3](2019)在《LMS改进算法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式识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全国性的电网互联,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也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高增益励磁机的应用更是增加了低频振荡发生的可能。低频振荡会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判断一个电力系统是否发生低频振荡是当前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式进行识别。本文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定义、发生机理、分析方法和抑制措施进行了综述。对自适应滤波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对最速下降法、最小均方算法及递归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了推导分析。介绍了自适应滤波算法应用于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式识别的原理及流程。搭建了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将基于最小均方算法的自适应滤波应用于该系统低频振荡模式的识别中,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同时指出定步长的最小均方算法存在着收敛速度与稳态误差难以平衡的矛盾,小步长收敛速度慢,大步长稳态误差大导致识别准确度下降。由此引出本文提出的一种基于Sinh函数改进的变步长最小均方算法,该算法在保证识别准确度的同时也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当输入自适应滤波器的信号中存在异常数据或动态数据时,基于最小均方算法的自适应滤波器将无法对低频振荡模式的信息作出准确辨识,算法的鲁棒性较差。本文将最大相关熵的思想引入算法,使之在有扰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低频振荡模式进行较为准确的识别。最大相关熵算法能够抗扰动的原因是其采用了高斯核,而高斯核的核宽度参数对算法的影响与最小均方算法中的步长因子类似,为保证算法具有抗扰动的能力的同时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本文提出一个基于Tanh函数改进的变核宽最大相关熵算法,使算法在对振荡模式的识别中有更好的鲁棒性,并拥有有较快的收敛速度。

李善强[4](2019)在《几类非线性系统有限时间控制与同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围绕几类非线性系统的有限时间控制和有限时间同步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别针对离散非线性二次系统和离散非线性时变系统,提出保证闭环系统有限时间稳定的控制器设计方法;针对多个混沌系统、复杂动态网络和耦合神经网络提出了保证系统有限时间同步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同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工作可归纳如下:(1)针对具有执行器饱和的非线性二次系统,提出了保证闭环系统有限时间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考虑系统的执行器饱和现象是随机发生的,且饱和随机发生率是未知时变的,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得到了保证闭环系统有限时间稳定的充分条件。(2)针对具有随机非线性扰动和测量丢失现象的离散时变系统,提出了保证闭环系统有限时间稳定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利用服从Bernoulli分布的随机变量描述系统的随机非线性扰动,同时引入一列相互独立的在[0,1]区间上服从任意离散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刻画测量丢失现象。在测量丢失率的上下界为已知的前提下,针对系统的测量数据丢失且丢失率为时变的情况,分别给出了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根据系统时变特性,给出了易于在线执行的递推控制算法,并得到保证闭环系统有限时间稳定的判别准则。(3)针对多个结构不同的混沌系统,研究其有限时间同步控制问题。通过设计合适的自适应更新律,在线调整控制器增益,提出了自适应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自适应控制器能够保证多个不同的混沌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同步,并给出了同步过渡时间上界的估计。(4)针对多个子系统相互耦合的复杂动态网络,研究了有限时间滑模同步控制问题。分别针对耦合权重已知和耦合权重未知两种情况,设计了保证滑模动态有限时间稳定的非奇异终端滑模面,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滑模控制器和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利用有限时间稳定性定理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复杂网络误差动态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同时给出了同步过渡时间上界的估计。(5)针对一类耦合神经网络,考虑其执行器出现故障(既包括偏差故障,又包括执行器部分失效)情况下,提出了有限时间容错同步控制方法。针对执行器出现故障时,分别考虑每个节点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及网络耦合权重已知和未知两种情况,设计了容错同步控制器和自适应容错同步控制器,同时证明了耦合神经网络与目标神经网络的状态轨迹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同步。为解决同步过渡时间依赖于网络初始条件的问题,又给出了固定时间同步容错控制器设计方法,且该方法的同步过渡时间与网络初始条件无关。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在网络出现故障时仍能保证较好的控制性能。

孙楚洋[5](2016)在《8位高速DAC集成电路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应用于视频领域和超宽带通信设备中的高速中等精度数据转换器需求量的急剧增加,采样频率超过GHz的数模转换器(DA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高速高性能DAC的研发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是下一代通信技术和高清视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高速DAC的研究和设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理论价值。论文采用BICOMS0.13μm工艺设计了一款8位高速电流舵DAC,其最高时钟速率可达6GSPS。输入码元先由数字部分处理,经过译码、同步、整形后驱动差分对电流开关,控制输出电流的流向。模拟电路负责提供各路稳定、匹配的权值电流,电流经开关控制后在输出电阻上产生差分的输出电压。此外,为了给电流源阵列提供精确、稳定的偏置,模拟部分还包括带隙电路、电压转电流电路以及低位电流源偏置电路的设计。在数字部分中,为了在译码电路的复杂度和电流源阵列的匹配性要求之间折衷,DAC的分段比设置为5:8,即5位高位译码,3位低位译码。其中高5位二进制到温度计译码使用行列译码方式。为了减少低位译码与高位译码的延时,同时尽量降低DNL误差和毛刺,低3位码也采用二进制到温度计译码。在信号经过译码后,后级电路包括同步锁存电路,驱动电路以及波形整形电路。除了电路原理方面的设计,高速DAC的性能受到版图设计的制约。本文采用精简的布局结构,缩减走线长度,使高速信号以及各路之间的延时最小。时钟信号以及输出信号都采用树形走线,以实现高速下的延时相等。对需要匹配的单元采用四方交叉、共心对称等技术保证良好的匹配性。在具体模块的电路设计中,本文对行列译码器的级间驱动电路与开关驱动波形整形电路进行了优化。5位行列译码器可分为2位行译码与3位列译码,其中每路行译码输出要驱动后级16个逻辑选择单元,需要4级树形走线,连线密度和对驱动能力的要求都很大。采用分布式驱动电路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版图面积,增加冗余译码电路,减轻级间驱动电路压力并有效降低区域连线密度,减小串扰。此外,本设计针对电流开关驱动电路做了优化,使其除了满足传统的高交叉点、低摆幅要求,还在驱动波形下降沿窗口对其进行补偿,使波形的下降沿变得更加陡峭,从而改善了电路的高频性能。在6GSPs时钟速率,2.96GHz输出信号带宽下,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电路比优化前的电路SFDR高34dB。后仿结果表明,设计的8位转换器最高可工作于6GSPs采样速率。DAC在整个奈奎斯特带宽内均可正常工作,DNL和INL可分别被控制在0.5LSB和0.4LSB范围内。在4GSPs时钟速率,1.98GHz输出信号带宽下,SFDR为53dB,功耗小于63mW。在6GSPs时钟速率,2.96GHz输出信号带宽下,SFDR为33dB,功耗小于96mW。

刘子成[6](2014)在《智能变电站保护及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文中认为电力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提出,电网的智能化改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尤为重要,因为变电站是电网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担着为智能电网提供数据和控制对象的功能。智能变电站采用基于DL/T860(IEC61850)标准的自动化系统,站控层网络按照MMS、GOOSE、SNTP三网合一方式设计。一个终极智能化变电站其站内所有设备应全部是智能化的,在网络的支撑下实现信息高速交互,协同操作,从而保证更安全、经济、可靠运行。所以对智能变电站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总结了常规变电站和数字变电站的不足之处,对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系统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给出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设计要求。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装置是否安全稳定运行对智能变电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第三章阐述了继电保护配置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对智能变电站中的常规保护配置方案和集中式保护配置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对比得出集中式保护配置方案为方便的分析智能变电站的故障行为以及实现全站信息集中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智能变电站中的各种操作作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集中式保护配置的软件、硬件进行了设计。在智能变电站中,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准确无误的动作离不开各种继电保护算法。论文对常用的继电保护算法:两采样值算法、傅氏算法、微分方程算法、差分滤波算法、半周期算法、均方根算法进行详细介绍并总结其优缺点,可以看出新型算法的研究就非常必要,为下文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引入做下了铺垫。由于变压器起着传输变换电压的作用,所以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变压器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变压器的主保护主要是差动保护,而差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远低于其他继电保护装置,针对这种情况,论文对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的原因以及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并对常用的判别励磁涌流的方法:二次谐波制动原理、间断角原理、磁通特性原理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运用MATLAB对变压器的各种状况进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变压器励磁涌流不同于短路电流的特点。针对励磁涌流中二次谐波分量较多的特点,选取励磁涌中的二次谐波含量为训练样本,采用RBF神经网络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训练,得出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对励磁涌流和短路电流进行判别的判据,提高了差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

李立[7](2013)在《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的研制和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是用于检验交流1000V和直流1500V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气安全特性的仪器。它通过使用预防性试验的方法来评估被测对象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检定被测系统能否符合相关的电气安全标准提供了依据。本课题是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参照国内外相关法定标准,开发的高档数字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论文阐述了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主要运用新型的32位DSP强大的数字运算能力,来改善测试仪的运算速度、输出分辨率、稳定度及测量准确度。该综合测试仪包含了绝缘电阻测试、回路电阻测试、接地电阻测试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测试等电气安全参数测试功能。并提出了瞬时脉冲测试回路电阻的新方法,解决了回路电阻不能在线测量的问题,测量范围0.26Ω~1999Ω,最小分辨率0.01Ω,基本精度5%。设计制作的测试仪四项测试指标均符合IEC61557标准。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由测量系统和控制系统构成。测量系统包括程控电源、信号采集、调理和A/D转换单元。控制系统是以DSP为核心构成的。控制系统按照不同测试功能控制程控电源对被测回路施加相应的激励,再由信号采集单元将电压、电流信号经过滤波、调理电路送入DSP外接的两路高速A/D,进行同步转换,最后送入DSP进行数字滤波和数据处理,得到待测结果。综合测试仪的接地电阻测量方法采用多频激励测试法,避免了噪声的同频干扰和工频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并通过采用基于双峰修正算法的三级窄带通数字滤波器,最大限度的滤除噪声信号,提高测量精度。测试结束时,不仅输出当前的测试数据,同时比对测试结果与用户设置的安全标准,看其是否满足安全标准的要求,使得测试仪具有人性化。通过实验表明本课题研究的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不仅符合IEC61557标准的要求,而且还解决了回路电阻在线测量的问题,仪表的可操作性也得到了改善。对缩小国内外此类仪表的技术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刘益青[8](2012)在《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传统的阶梯式后备保护存在动作延时长、整定配合困难、容易引起连锁跳闸事故等缺陷,始终是电网稳定运行的薄弱环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智能变电站中采用了非常规互感器、智能一次设备和IEC61850通信标准等新技术,实现了信息采集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建模的统一化,为研究基于信息共享的新型后备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此,本文围绕适用于智能变电站的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提出了电流差动站域后备保护原理(Substation-area Differential Backup Protection, SDBP)及实现方法。对站域保护做了明确定义,分析了站域保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了边界差动区、站内差动区、元件差动区和搜寻差动区等不同类型的差动区。SDBP根据各差动区的动作状态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元件,并根据主保护动作信息和断路器位置信息完成整个变电站的后备保护功能。SDBP摈弃了传统后备保护的阶梯式整定原则;动作时间固定并小于一个时间级差;具有绝对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不受潮流转移引起的过负荷影响,避免了传统后备误动引起的连锁反应。讨论了SDBP的差动判据动作特性、整定原则及灵敏度等关键问题;分析了TA饱和、励磁涌流对SDBP的影响及对策。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正常运行状态、区内外各种类型故障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验证了SDBP原理的正确性。针对站域后备保护数据处理量极大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SDBP原理的数据处理新方法,即以傅里叶运算为基础的实用修正算法。新方法不需要进行数据插值和采样率转换,而是直接对采样值序列进行傅里叶运算,然后根据实测的信号频率对有效值和相位进行修正。相比于全数字化保护中广泛采用的数据插值、抽取的预处理方法,新方法大大缩减了计算量,并省去了抗混叠低通滤波环节,从而避免低通环节引入的附加量化误差和滤波器延时。通过ATP和MATLAB等工具验证了新方法完全适用于SDBP等采用相量比较原理的继电保护应用。提出了基于窄带滤波器的变数据窗相量求取新算法—NBDF-Phaselet算法。先利用1/4周期数据窗的Phaselet算法得到窄带滤波器的近似初值,对采样值序列进行窄带滤波,再使用不同数据窗长的Phaselet算法进行精确相量估计。采用新算法后,站域后备保护可以接收相邻变电站的Phaselet数据替代采样值数据,可有效降低SDBP原理对站间数据通信的要求,简化了站域后备保护的设计。通过PSCAD和RTDS试验数据,验证了NBDF-Phaselet算法应用于相量电流差动原理的有效性。设计了站域后备保护装置的实现方案,研制了满足站域后备保护需求的高性能软硬件平台,采用了CPU+DSP的多处理器架构和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由PowerPC模块完成管理和网络通信等功能,具备过程层多路千兆以太网通信接口;采用浮点DSP作为数据协处理器。软件上对采样值传输、GOOSE信息的收发等关键模块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实时性。建立了符合IEC61850标准和Q/GDW396标准的站域后备保护信息模型。提出了基于IEC61850标准利用EoS和广域以太网技术扩展过程层网络直接传输采样值的通信方案。

张修同[9](2012)在《基于选择电极法的精密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电网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微机监控设备的普遍应用,人们对电网接地的要求越来越高。接地装置的电阻大小是检验接地网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首先本文介绍了接地电阻测量的发展及现状,在分析传统接地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研究选择电极法和变频法测接地电阻的优点与原理,进而提出采用变频法和选择电极法相结合测量接地电阻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对接地电阻的测量算法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接地电阻测量,很难做到同步采样和整数周期截断,由此造成的栅栏效应和频谱泄漏将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度。FFT通过加窗和插值修正可有效消除这些影响,提高接地电阻电压电流的频率和幅值的准确度。在对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FFT加窗插值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以ADSP-BF504F为核心处理器的高精度接地电阻测量系统。它包括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整个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前端处理模块、数字处理模块、信号采集模块、ADC模块、人机接口模块等部分。为方便系统的开发和升级,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它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A/D转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键盘显示、正弦激励设定等功能模块。最后,对测量算法和测量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对FFT算法改进,可有效抑制接地电阻测量中的栅栏效应和频谱泄漏的影响,提高接地电阻测量精度。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吴改燕[10](2012)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数据采集与功能实现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远动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远距离对目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该技术融合模数转换(A/D转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采集,通信技术等。本文将远动技术应用于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中,实现电气化铁道系统运行中各设备的信息采集及传送,从而达到对目标的远距离监控的目的。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主要包括调度中心站(主站),被控执行站(子站)及中间远动通信信道三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电气化铁道对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稳定性水平的不断提高,远动技术的优势在电气化铁道行业中迅速地体现出来,而以编程序控制器通信模块作为数据传送的核心,也体现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这使得对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中数据采集及功能实现的研究与设计成为具有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电气化铁道发展及现状的相关知识,说明了远动技术应用在铁路行业的具体优越性,并且详细的阐述了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组成、各种数据采集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类,介绍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其次,对于可编程序控制器通信模块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包括具体定义及基本结构,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最后,对两个牵引变电所的实际需要分析比较,确定采用西门子S7-200对数据通信进行分析设计,为后续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功能实现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分析、研究,本文确定了应用于遥控、遥信、遥调、遥测及故障录波、等功能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A/D或D/A转换电路,开关量接口回路,交流采样电路、数字通信回路、PLC通信技术共同作为基本结构。本文所设计的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大体上分为数据采集、PLC通信及主、从站的功能实现三部分。数据采集部分作为本设计所研究的最基本的部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遥信、遥测数据的采集,遥控、遥调命令的执行,都需要通过对被控端(RTU)的接口电路来完成。因此,通过对并行I/O接口、A/D转换接口、D/A电路等的研究,最终实现了设计调度端与RTU之间信息(数据)的稳定传输。可编程序控制器通信模块在电气化铁道远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远动数据的记录和统计处理。为今后高速铁路的远动系统发展提供了依据。由于时间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本文只做了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功能实现的设计和研究,而且只是该系统的一个小部分,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运行的远动系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系统中信息变换,监测电路依靠电磁器件,控制信号盘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实际运行中牵引供电系统信息实时性观察,所以高速电气化远动系统对数据采集电路的要求标准很高,需要有高精度仪器进行测量才能达到系统所设计的预期效果。2)对于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由于其是电力系统的一个特殊用户,由于牵引供电的特殊性,还必需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特殊考虑。因为目前铁路运营速度越来越高,对远动技术的特性、监控的实时性、数据采集能力、传输及处理速度均会有更高的要求、增益特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综合考虑多方面要求,设计性能极好且较容易实际应用的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变电站应急资源约束的电网恢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恢复的电源选择
        1.2.2 电网恢复的路径优化策略
        1.2.3 考虑新能源参与的电力系统恢复
        1.2.4 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考虑变电站蓄电池时间约束的恢复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机组恢复优化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无功功率
        2.2.3 启动功率约束
        2.2.4 时间约束
    2.3 狼群算法
        2.3.1 狼群算法
        2.3.2 离散型狼群算法
        2.3.3 基于机组恢复优化目标的改进离散狼群算法
    2.4 改进DWPA在机组优化中的寻优步骤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急发电车的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价指标
        3.2.1 节点网络凝聚度
        3.2.2 节点负荷量重要度
        3.2.3 节点负荷重要度
        3.2.4 节点综合重要度
    3.3 应急发电车的优化配置数学模型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变电站应急资源约束的电网恢复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Laplace谱的节点重要度计算
    4.3 应急发电车的恢复时间函数
        4.3.1 应急发电车的恢复时间函数
        4.3.2 交通拥堵的模糊处理
    4.4 应急发电车恢复路径优化模型
        4.4.1 猴群算法
        4.4.2 恢复路径优化的数学模型
        4.4.3 基于改进的猴群算法求解应急发电车的路径优化问题
    4.5 算例结果及分析
        4.5.1算例1
        4.5.2算例2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识别方法及继电保护抗饱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分析
    2.1 电流互感器的原理及其传变性能
        2.1.1 电流互感器的原理
        2.1.2 电流互感器的稳态传变机理
        2.1.3 电流互感器的暂态传变机理
    2.2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特性
        2.2.1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机理
        2.2.2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特征
    2.3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对继电保护影响的分析及对策
        2.3.1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2.3.2 继电保护现有抗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影响的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识别方法分析与仿真
    3.1 数字滤波与数据窗选择
        3.1.1 数字滤波算法
        3.1.2 数据窗的选择
    3.2 相关系数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算法实现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谐波分析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算法实现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小波检测法
        3.4.1 基本原理
        3.4.2 算法实现
        3.4.3 仿真结果分析
    3.5 差分法
        3.5.1 基本原理
        3.5.2 算法实现
        3.5.3 仿真结果分析
    3.6 基于改进差分法的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识别
        3.6.1 现有TA暂态饱和识别方法分析
        3.6.2 基本原理
        3.6.3 算法实现
        3.6.4 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继电保护抗电流互感器饱和的算法研究
    4.1 传统Prony算法
        4.1.1 Prony算法基本原理
    4.2 改进Prony算法
        4.2.1 确定有效阶数
        4.2.2 合理分频
        4.2.3 给定工频特征根
        4.2.4 改进短窗Prony算法计算流程
        4.2.5 改进Prony算法性能分析
    4.3 继电保护抗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方案
        4.3.1 故障启动部分
        4.3.2 饱和检测部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数据验证
    5.1 算法性能验证
        5.1.1 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试验数据
        5.1.2 故障录波数据
    5.2 线路差动仿真算例
        5.2.1 区外连续故障
        5.2.2 区内转区外故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LMS改进算法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式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研究现状
        1.2.1 低频振荡的定义
        1.2.2 低频振荡产生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低频振荡的控制策略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自适应滤波器的原理
    2.1 自适应滤波器基础
    2.2 自适应滤波算法
        2.2.1 维纳滤波
        2.2.2 最速下降法
        2.2.3 最小均方(LMS)算法
        2.2.4 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
    2.3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系统辨识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MS算法的低频振荡模式识别
    3.1 自适应滤波算法对低频振荡模式识别的流程
        3.1.1 数据的预处理
        3.1.2 自适应滤波算法对低频振荡主导模式的提取
        3.1.3 频率与阻尼比的提取
    3.2 LMS算法应用于低频振荡模式识别的仿真验证
        3.2.1 模拟仿真平台介绍
        3.2.2 仿真系统及参数设定
        3.2.3 功率数据的提取
        3.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基于Sinh函数的变步长LMS低频振荡模式识别算法
    4.1 现有变步长LMS算法
        4.1.1 SVS-LMS变步长算法
        4.1.2 Sinh-LMS变步长算法
    4.2 一种基于Sinh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
        4.2.1 参数分析
    4.3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基于Tanh函数的变核宽最大相关熵LMS低频振荡模式识别算法
    5.1 最大相关熵与广义最大相关熵
        5.1.1 最大相关熵
        5.1.2 广义最大相关熵
    5.2 一种基于Tanh函数的变核宽最大相关熵LMS算法
        5.2.1 性能分析
    5.3 仿真实验与分析
        5.3.1 含有异常数据的信号
        5.3.2 含有动态数据的信号
        5.3.3 含有动态数据和异常数据的信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几类非线性系统有限时间控制与同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限时间稳定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有限时间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
        1.4.1 非线性混沌系统有限时间同步控制
        1.4.2 神经网络有限时间同步控制
        1.4.3 复杂动态网络有限时间同步控制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离散非线性二次系统有限时间控制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控制器设计
    2.4 数值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时变非线性系统有限时间控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3.4 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3.5 数值算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个混沌系统的自适应有限时间同步控制
    4.1 引言
    4.2 预备知识
    4.3 问题描述
    4.4 自适应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
    4.5 数值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动态网络有限时间滑模同步控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网络耦合权重已知滑模同步控制器设计
    5.4 网络耦合权重未知自适应滑模同步控制器设计
    5.5 数值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耦合神经网络有限时间容错同步控制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网络参数已知容错同步控制器设计
        6.3.1 有限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
        6.3.2 固定时间同步控制器设计
    6.4 网络参数未知自适应容错同步控制器设计
    6.5 数值算例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8位高速DAC集成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DAC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2.1 DAC的基本原理
    2.2 DAC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2.2.1 静态性能
        2.2.2 动态性能
    2.3 DAC的结构分类
        2.3.1 电荷按比例缩放
        2.3.2 电压按比例缩放
        2.3.3 电流按比例缩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DAC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 译码方式的选择
        3.1.1 温度计译码
        3.1.2 二进制译码
        3.1.3 分段译码
    3.2 电流源匹配误差
        3.2.1 随机误差
        3.2.2 系统误差
    3.3 电流源输出阻抗
        3.3.1 输出阻抗对静态性能的影响
        3.3.2 输出阻抗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3.3.3 电流源输出阻抗的高频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速8位电流舵DAC设计
    4.1 8位电流舵DAC设计指标
    4.2 8位电流舵DAC整体结构
    4.3 带隙基准电压源
        4.3.1 带隙基准原理分析
        4.3.2 带隙电路设计
    4.4 电压转电流电路以及偏置电路
    4.5 电流源阵列和开关
        4.5.1 电流源阵列
        4.5.2 开关设计
    4.6 温度计译码器
        4.6.1 列译码
        4.6.2 行译码
        4.6.3 逻辑选择单元
        4.6.4 5位二进制转温度计码译码电路仿真
    4.7 驱动电路及优化
        4.7.1 基本驱动电路设计
        4.7.2 分布式驱动电路
    4.8 同步触发器
    4.9 开关驱动波形产生及优化
        4.9.1 开关驱动波形的要求
        4.9.2 开关驱动波形的产生
        4.9.3 驱动波形的优化
    4.10 优化前后动态性能仿真对比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版图设计与后仿真
    5.1 版图设计常见注意事项
        5.1.1 版图中的寄生与相互干扰
        5.1.2 闩锁效应
        5.1.3 天线效应
        5.1.4 数模混合电路版图
    5.2 8位电流舵DAC的版图设计
    5.3 8位电流舵DAC后仿真
        5.3.1 静态性能仿真
        5.3.2 动态性能仿真
    5.4 后仿结果和设计指标的对比
    5.5 芯片引脚介绍
    5.6 静态性能测试方案
    5.7 动态性能测试方案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6)智能变电站保护及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及设计要求
    2.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2.2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
        2.2.1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2.2.2 实现了信息互享
        2.2.3 智能控制
    2.3 智能变电站的系统结构
    2.4 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建设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继电保护配置
    3.1 继电保护配置的基本要求
    3.2 继电保护配置的功能要求和配置原则
        3.2.1 继电保护配置的功能要求
        3.2.2 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3.3 继电保护的配置方案
        3.3.1 常规保护配置方案
        3.3.2 集中式保护配置方案
        3.3.3 两种配置方案对比
    3.4 集中式保护的软硬件设计
        3.4.1 硬件设计思路及基本组成
        3.4.2 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继电保护常用算法
    4.1 继电保护算法概述
    4.2 常用继电保护算法
        4.2.1 两采样值乘积算法
        4.2.2 傅氏算法
        4.2.3 差分滤波算法
        4.2.4 半周积分算法
        4.2.5 均方根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分析
    5.1 励磁涌流产生的原因
    5.2 励磁涌流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影响
    5.3 常用的励磁涌流的鉴别方法
        5.3.1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
        5.3.2 间断角闭锁原理
        5.3.3 磁通特性原理
        5.3.4 等值电路识别法
    5.4 智能技术在变压器保护中的应用
    5.5 励磁涌流仿真分析
        5.5.1 单相励磁涌流分析
        5.5.2 三相励磁涌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变压器保护
    6.1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和学习策略
        6.1.1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6.1.2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学习策略
    6.2 径向基神经网络在变压器保护中的应用
        6.2.1 选择特征量和训练样本的提取
        6.2.2 样本的预处理
        6.2.3 径向基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向量及隐层激励函数的确定
        6.2.4 MATLAB 仿真及其分析
        6.2.5 训练结果
    6.3 径向基神经网络在变压器保护中的方案设计
        6.3.1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继电保护装置硬件的逻辑结构
        6.3.2 径向基神经网络实现变压器保护的故障处理程序设计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的研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简介
    1.2 国内外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发展情况
        1.2.2 国内的发展情况
        1.2.3 总体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开发的任务和意义
        1.3.1 研究开发的任务
        1.3.2 研究开发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2 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测试原理及方法
    2.1 绝缘电阻测试原理
        2.1.1 绝缘电阻概述
        2.1.2 绝缘电阻测试原理
    2.2 回路电阻测试原理
        2.2.1 回路电阻测试概述
        2.2.2 回路电阻测试原理和方法
    2.3 接地电阻测试原理
        2.3.1 接地电阻测试概述
        2.3.2 接地电阻测试原理
    2.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测试原理
        2.4.1 (RCD)测试概述
        2.4.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测试原理
3 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测试系统设计
    3.1 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总体方案设计
    3.2 绝缘电阻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2.1 绝缘电阻测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2.2 绝缘电阻测试系统核心电路设计
    3.3 回路电阻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3.1 回路电阻测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3.2 回路电阻测试系统电路设计
    3.4 接地电阻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4.1 接地电阻测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4.2 接地电阻测试程控交流激励电路设计
        3.4.3 接地电阻激励信号输出电路设计
    3.5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5.1 RCD 测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5.2 交流受控电流源电路设计
        3.5.3 交流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3.6 A/D 电路设计和 DSP 的选取
        3.6.1 A/D 电路设计
        3.6.2 处理器的选取
    3.7 电源、按键、数据存储、液晶显示模块的电路设计
        3.7.1 电源模块设计
        3.7.2 按键模块设计
        3.7.3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7.4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4 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的软件设计及算法分析
    4.1 软件开发环境概述
    4.2 软件设计总体概述
    4.3 任务监控调度平台的设计
    4.4 测试仪主要功能的软件设计
        4.4.1 绝缘电阻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4.2 回路电阻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4.3 接地电阻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4.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5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4.5.1 绝缘电阻算法概述
        4.5.2 RCD、回路电阻测试算法概述
        4.5.3 接地电阻测量算法概述
        4.5.4 接地串联干扰测量算法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绝缘电阻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5.2 回路电阻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5.3 接地电阻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5.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智能变电站概述
    1.3 智能变电站的全数字化保护
        1.3.1 全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
        1.3.2 全数字化保护测试方法
    1.4 非传统继电保护的研究概况
        1.4.1 广域保护与有限广域保护
        1.4.2 集合保护与系统保护
        1.4.3 集成保护与集中式保护
        1.4.4 非传统继电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
    2.1 引言
    2.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2.2.1 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及存在的问题
        2.2.2 智能变电站集中式保护配置
        2.2.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新方案
    2.3 站域后备保护原理
        2.3.1 站域保护的概念
        2.3.2 基于电流差动原理的站域后备保护
        2.3.3 站域保护与广域保护的比较
    2.4 站域后备保护几个问题的讨论
        2.4.1 相量电流差动的动作特性、整定及灵敏度
        2.4.2 TA饱和的影响
        2.4.3 励磁涌流的识别
        2.4.4 采样值信息的容错处理
    2.5 仿真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站域后备保护的数据处理方法
    3.1 引言
    3.2 智能变电站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数据流比较
        3.2.2 继电保护对数据采集处理的基本要求
    3.3 全数字化保护中数据插值、抽取方法分析
    3.4 站域后备保护的数据处理新方法
        3.4.1 傅里叶算法
        3.4.2 等时间间隔采样对傅里叶算法的影响
        3.4.3 傅里叶算法的修正方法
        3.4.4 数据处理新方法在站域后备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3.5 仿真与实验
        3.5.1 两种修正方法仿真比较
        3.5.2 实用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3.5.3 实用算法在保护装置中的验证
    3.6 小结
第四章 站域后备保护的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
    4.1 引言
    4.2 全数字化保护常用滤波算法
        4.2.1 最小二乘算法
        4.2.2 Phaselet算法
        4.2.3 常用滤波算法之间的关系
    4.3 Phaselet算法应用于站域后备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4.4 基于Phaselet和窄带通滤波器的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
        4.4.1 狭窄带通数字滤波算法
        4.4.2 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原理
    4.5 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的性能仿真
    4.6 小结
第五章 站域后备保护装置的实现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特点
    5.3 硬件平台设计
        5.3.1 主处理器模块
        5.3.2 DSP数据处理模块
        5.3.3 FPGA综合处理模块
        5.3.4 以太网通信模块
        5.3.5 其他辅助模块
    5.4 软件设计
        5.4.1 软件总体架构
        5.4.2 模拟量采集与采样值传输
        5.4.3 GOOSE信息传输
        5.4.4 站域后备保护的数据计算和保护逻辑
        5.4.5 符合IEC61850标准的信息建模
    5.5 站域后备保护通信实现方案
        5.5.1 变电站之间的数据通信方案
        5.5.2 站域后备保护装置的通信能力需求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
    附录A 验证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的RTDS动模试验录波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选择电极法的精密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1.2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装置的发展
        1.2.1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的发展
        1.2.2 接地电阻测量装置的发展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基于 FFT 加窗插值算法的研究
    2.1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原理
        2.1.1 离散傅里叶变换
        2.1.2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2.2 加窗函数选取
        2.2.1 常用的加窗函数
        2.2.2 加窗函数的选取
    2.3 FFT 加窗插值算法及其应用
        2.3.1 FFT 加窗插值算法
        2.3.2 加汉宁窗的频域谱线幅值的推导
        2.3.3 FFT 加汉宁窗插值测接地电阻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3.1.1 四极法
        3.1.2 钳表法
        3.1.3 选择电极法
    3.2 变频法
        3.2.1 变频法的提出
        3.2.2 变频法测量原理
    3.3 接地电阻测试仪总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接地电阻测试仪硬件系统设计
    4.1 处理器模块
        4.1.1 ADSP-BF504F
        4.1.2 存储器部分
        4.1.3 DMA 部分
    4.2 功能切换和通道设置
    4.3 电源模块
    4.4 信号采集模块硬件的设计
        4.4.1 电流采集模块
        4.4.2 电压信号前端处理电路
        4.4.3 ADC 模块设计
    4.5 正弦交流激励电路设计
    4.6 人机交互单元
        4.6.1 按键模块
        4.6.2 液晶显示模块
    4.7 TWI 与存储器扩展模块设计
    4.8 输入保护电路
    4.9 通讯单元设计
    4.10 本章小结
5 接地电阻测试仪软件系统设计
    5.1 软件开发环境
    5.2 软件系统设计
        5.2.1 主程序模块设计
        5.2.2 按键程序模块设计
        5.2.3 显示程序设计
        5.2.4 正弦交流激励子程序设计
        5.2.5 数据的采集模块子程序设计
        5.2.6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子程序设计
        5.2.7 外部存储器模块子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仿真与实验
    6.1 FFT 加窗插值算法测量接地电阻应用仿真
        6.1.1 最大干扰频率测量仿真
        6.1.2 接地电阻测量的信号幅值算法仿真
    6.2 测试环境
        6.2.1 硬件环境
        6.2.2 开发环境
    6.3 测试结果与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数据采集与功能实现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气化铁道简介
    1.2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3.1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现状
        1.3.2 国际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3.3 我国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4 论文的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
    2.1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
        2.1.1 中心调度站的组成结构
        2.1.2 远动控制执行端的组成结构
        2.1.3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通信信道
    2.2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特点
    2.3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功能
第3章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数据采集
    3.1 数据采集接口电路
        3.1.1 遥信、遥控信息数据采集接口电路
        3.1.2 模拟量采集接口电路
        3.1.3 遥控、遥调输出接口电路
        3.1.4 数字通信接口电路
    3.2 数据测量电路
        3.2.1 变送器测量原理
        3.2.2 交流采样
        3.2.3 模数 A/D 转换原理
        3.2.4 测量信号的处理
第4章 电气化铁道供电 PLC 通信系统
    4.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功能和发展
        4.1.1 可编程序控制器
        4.1.2 PLC 的应用
        4.1.3 PLC 的发展前景
    4.2 PLC 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4.2.1 组成概述
        4.2.2 硬件系统
        4.2.3 PLC 的软件组成
    4.3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
        4.3.1 系统硬件设计
        4.3.2 系统软件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功能实现设计
    5.1 被控执行端功能的转换
        5.1.1 FTU 功能
        5.1.2 RTU 功能
    5.2 调度中心功能
        5.2.1 中心站 FTU 存储调配算法
        5.2.2 中心站 FTU 数据调配算法
    5.3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变电站应急资源约束的电网恢复方案研究[D]. 李燕. 华北电力大学, 2020(02)
  • [2]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识别方法及继电保护抗饱和技术研究[D]. 李妍. 厦门大学, 2019(09)
  • [3]LMS改进算法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式识别中的应用[D]. 王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几类非线性系统有限时间控制与同步问题研究[D]. 李善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
  • [5]8位高速DAC集成电路设计[D]. 孙楚洋. 东南大学, 2016(02)
  • [6]智能变电站保护及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D]. 刘子成.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2)
  • [7]多功能低压电气综合测试仪的研制和开发[D]. 李立.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8]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D]. 刘益青. 山东大学, 2012(05)
  • [9]基于选择电极法的精密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研制[D]. 张修同.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10]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数据采集与功能实现的分析与设计[D]. 吴改燕. 吉林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以y~n=x~(n+1)-x~n为不变曲线的二次方程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