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上“支部园地”(论文文献综述)
刘莎莎[1](2021)在《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中非公党建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中的党员人数也逐渐增多。党员人数的增多暴露出了更多非公有制经济中党建工作的问题:第一,党员流动性大,党员教育考察工作难以进行,党员失联情况时有发生;第二,党组织建设困难,党组织建设不完善,党组织管理不到位;第三,企业业主及党员政治素养存在差异,党员发展工作难以进行。以上述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全流程的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非公党建工作中的痛点问题。本文按照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设计并构建了整个系统。本文具体分析了非公党建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整体设计原则进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架构设计采用分模块思想来设计系统结构,将系统分为党建新闻、党建活动、学习园地、党务信息管理、webVR全景图导览等模块。然后对每个模块功能进行具体分析,完成数据库表设计、通信接口设计以及页面设计。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前端使用Vue.js框架,后端采用SpringBoot框架,完成了编码工作。为了使得党建过程中党员能够更加真实直观地接受党政教育,了解党史等党的基本知识,本文重点实现了 webVR全景图导览功能。该功能将线下展览馆以360度全景图的形式展示在web端系统中。通过对真实场景的摄影捕捉,结合场景切换等用户交互操作,给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最后本文对系统各项需求的实现情况做了测试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复,总结了系统中的不足和后续优化的方向。本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与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开发的过程中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合作,充分调研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需求,结合自贸区展览馆进行了全景图片的拍摄与处理,实现了 webVR全景图导览功能。该课题中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均已完成,并在开封市自贸区投入使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赵天一[2](2020)在《新时代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样公立医院的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了医院党建的工作重点。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的基层党建思想,梳理组织力理论的发展脉络;并从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理论及实践层面阐明组织力建设的目的在于发挥党的政治功能,发挥政治功能根本在于政治建设,基础是思想建设,由此得出组织力建设的本质及路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以南京市3所三甲医院为例,通过访谈法对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结构进行质性研究,得出医院党支部的组织力主要包括政治领导力、组织生命力、组织战斗力及发展推动力,其中政治领导力是组织力的核心,具体表现在医院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及党支部决策力两方面。研究进一步论证医院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本质及实现路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立足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医院党支部提升组织力的路径:凝聚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供保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奠定基础;丰富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创新形式;优化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拓宽渠道。
翟鸣宇,张巍,田丽,郭晓明[3](2019)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新途径,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本文立足于大连理工大学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对比其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对大连理工大学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分析高校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障碍,以求加快推进大连理工大学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龚小聪[4](2019)在《重庆市五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大学生党员理论、政治、道德、纪律和作风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也是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促进大学生党员自身发展、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相关专着、期刊等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和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前人对此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基本思路。从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党性、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等核心概念,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研究对部分大学生党员展开深度访谈,以了解受访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访谈结果显示,访谈中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有个别大学生党员存在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薄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缺乏奉献精神、服从和组织纪律意识等问题。究其原因,受访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主要受社会思潮、家庭教育、高校党性教育方式以及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对受访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优化路径,如创设良好社会环境,发挥社会主体教育和服务功能;强化高校组织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基层党建相关制度,创新党性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意识等。
周德鹏[5](2019)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2014]90号)进一步明确将人才服务机构“存档人员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纳入文件规定的七大类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确认了流动人才党员[(16)]管理服务工作的公益属性。当前,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主要是依托于人事档案为基础,在人才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建立流动人才党员管理部门开展相关的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和服务工作。这种挂靠式的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和教育模式直接地突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企事业单位党员管理为核心,行政管理与党员关系管理相统一的基层组织管理、教育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战,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现实问题和困难,始终成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工作难题,这是人才服务机构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作为人才服务机构基础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产生,如何更好的加强改进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对社会流动人才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这给各类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结合各类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才党员队伍管理工作实际经验,从人才服务机构基层管理工作的视角分析、研究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现状,总结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做法,并创新地运用双因素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人才服务机构在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上良性循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胡义镰,苏传令[6](2019)在《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基于"互联网+党建"应用视角,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色进行分析,从高校基层党建标准化、党建管理水平与人才队伍、党建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党建微平台发挥宣传教育方面等方面探索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以期创新工作路径,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进程。
邱文丽[7](2018)在《提升新时代基层党建质量》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去完成。特检系统肩负着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的重任,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通过抓党建带业务、促发展、强队伍,切实提升基层党的建设的质量,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强、质量管理严、信息水平高的检验检测队伍。
应朝勇[8](2017)在《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事体制改革,有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进入非公经济领域就业,到民营、外资企业工作,或下海经商、自谋职业,逐步由原先有主管部门的“单位人”向没有主管部门的“社会人”转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就职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于是,人事档案托管在各类人才服务机构的人才越来越多,随之转入的流动人才党员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党员群体年纪轻、人才多、思想活跃,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但一直以来,流动人才党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体制滞后,组织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组织管理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紧迫感。本文尝试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结合十多年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经历,对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作一些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效果不理想,组织凝聚力不够强,管理体制建设滞后,教育管理缺少有效抓手等,通过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机制,激发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提高组织管理的工作绩效,实现组织与个人行为价值的统一。立足于杭州市流动人才党委的组织管理实际,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到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流动人才党员对组织的价值认同感与归属感,结合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流动人才党员教育管理,提升组织工作绩效的对策建议。一是转变组织管理观念,从单一的教育管理向双向互动的教育管理服务转变,推动党员个人发展与加强组织管理相互促进,构建组织文化增强组织凝聚力。二是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构建、完善适应流动人才党员特点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创新组织管理载体,加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四是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激发党员热情,加强组织关怀,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组织的吸引力。五是提升组织管理绩效,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全面优化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
李敏[9](2016)在《新媒体平台与“两新”组织党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大城市产生了很多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它们是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知人才主要集聚地。这些"两新"组织成员对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具有天生敏感性;同时,"两新"组织在开展基层党建的实践中,具有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内容碎片化、建制多样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根据"两新"组织的特点和工作实际,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
朱孟光[10](2016)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与社会的联系纽带,是政党动员社会的组织基础。政党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直接决定了政党力量的大小。而在很大程度上,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又取决于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活动方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耦合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社会组织形式被打破。这导致中国共产党原有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功能定位以及活动方式与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之间内在耦合度降低。其作用发挥的传统空间被挤压,其有效性和影响力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只有实现其活动方式的社会化,才能破解当前基层党组织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困境,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能力,并进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提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是指基层党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开放型的理念面向社会,通过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调适、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社会化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运用,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多学科理论视角的梳理和审视。这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以及从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视角下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分时段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段时期的四点历史经验,即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第三章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与创新进行研究。在对其背景原因以及探索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朝阳区和武汉市硚口区为实践案例,对其实践中的典型模式——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进行了重点剖析,并指出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存在角色功能错置,且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融入社会的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按照政党的类型划分,分别对以古巴、越南为代表的国外共产党,以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党,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代表的民族民主政党,以及以绿党和“茶党”为代表的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将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要通过调整自身组织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增强政党组织对社会群众的吸引力;二是要通过支持、培育和利用社会组织来增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三是要善于借助并利用网络媒体等新技术载体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第五章主要是提出面向未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思路与对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要坚持“开放型”党建活动方式的理念,通过扁平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与拓展,实现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采取社会化的方式方法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评价、激励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制度化的目标。结束语主要提出要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就要既从纵向将其放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整合重构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又从横向将其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中国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社会与基层党组织传统“惯习”的反复博弈才能最终实现。
二、网上“支部园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支部园地”(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中非公党建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党建研究现状 |
1.2.2 全景图及虚拟现实空间研究现状 |
1.3 课题任务 |
1.3.1 课题内容 |
1.3.2 本人承担任务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开发技术选择 |
2.1 前后端分离架构 |
2.2 前端相关技术 |
2.2.1 前端开发框架 |
2.2.2 前端资源管理工具 |
2.3 服务端相关技术 |
2.3.1 服务端开发框架 |
2.3.2 反向代理服务器 |
2.3.3 缓存数据库 |
2.4 360度全景相关技术 |
2.4.1 三维开发引擎 |
2.4.2 全景图展示插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
3.2.1 普通游客角色分析 |
3.2.2 注册党员角色分析 |
3.2.3 党支部管理员角色分析 |
3.2.4 超级管理员角色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党建新闻功能分析 |
3.3.2 党建活动功能分析 |
3.3.3 党员学习功能分析 |
3.3.4 党务管理功能分析 |
3.3.5 用户信息功能分析 |
3.3.6 webVR全景图功能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性能需求 |
3.4.2 兼容性需求 |
3.4.3 安全可靠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技术框架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基于鱼眼图像的全景图拼接算法设计 |
4.3.1 球面模型正投影算法设计 |
4.3.2 参考平面选取算法设计 |
4.3.3 实现效果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系统E-R图设计 |
4.4.2 数据库表设计 |
4.5 系统接口设计 |
4.5.1 系统前后端通信接口整体规范 |
4.5.2 部分前后端通信接口示例 |
4.6 系统前端页面设计 |
4.6.1 系统页面设计原则 |
4.6.2 系统整体页面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党建新闻模块 |
5.1.1 党建新闻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2 实现效果 |
5.2 党建活动模块 |
5.2.1 党建活动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实现效果 |
5.3 学习资料模块 |
5.3.1 学习资料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2 实现效果 |
5.4 考试管理模块 |
5.4.1 考试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2 实现效果 |
5.5 全景图导览模块 |
5.5.1 全景图导览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2 实现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环境 |
6.2 系统测试方法简介 |
6.3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4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4.1 性能测试 |
6.4.2 兼容性测试 |
6.4.3 安全性测试 |
6.5 系统应用情况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时代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评析 |
三、研究目的及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六、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理论溯源 |
一、相关概念 |
1.基层党支部 |
2.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 |
3.基层党支部组织力 |
4.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 |
二、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理论渊源 |
1.马克思的基层党建思想 |
2.列宁的基层党建思想 |
3.毛泽东的基层党建思想 |
4.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基层党建思想 |
5.习近平的基层党建思想 |
6.小结 |
三、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本质探究 |
1.基层党支部组织力与政治功能的关系 |
2.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本质 |
3.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根本路径 |
4.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本质及路径 |
第二章 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现实价值 |
一、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性 |
1.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
2.将党支部建设为战斗堡垒的核心要义 |
3.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必要性 |
1.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现存问题 |
2.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现存问题的内在原因 |
三、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特殊性 |
1.突出公益性 |
2.结合临床中心工作 |
3.结合医德医风建设 |
4.结合医院文化建设 |
第三章 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结构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开放性编码 |
2.主轴编码 |
3.选择性编码 |
4.关键要素分析 |
5.饱和度检验 |
三、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结构分析 |
第四章 公立医院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路径 |
一、凝聚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供保障 |
1.融合各部门职能,构建党建共建格局 |
2.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作用 |
3.增强普通党员主体性 |
二、完善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奠定基础 |
1.以政治教育为核心 |
2.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关键 |
3.以医德教育为重点 |
三、丰富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创新形式 |
1.深化理论教育法,增强党员政治素质 |
2.深化实践锻炼法,增强与临床工作的紧密性 |
3.深化榜样教育法,增强党员示范效应 |
4.深化自我教育法,增强支部工作实效性 |
四、优化公立医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拓宽渠道 |
1.注重文化载体开发,紧密结合医院文化建设 |
2.加强活动载体建设,促进党支部活动品牌化 |
3.加强大众传媒载体应用,提高党支部工作吸引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时代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2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基本现状 |
2.1 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
2.2 其他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
3 大连理工大学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
3.1 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3.1.1 党建工作网站 |
3.1.2 党建信息化应用 |
3.2 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优势 |
3.3 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的实施路径 |
4.1 完善保障机制,做好长期发展整体规划 |
4.2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观念与能力 |
4.2.1 积极开展党建工作信息化调研工作 |
4.2.2 不断更新“用信息、重党建”观念 |
4.2.3 加强党务工作者的信息化业务能力 |
5 结论与展望 |
(4)重庆市五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概念界定 |
1.1.1 选题缘由 |
1.1.2 概念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点 |
2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时代要求、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
2.1 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时代要求 |
2.1.1 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应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 |
2.1.2 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
2.2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修养的主要论述 |
2.2.2 毛泽东等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关于党性修养的主要论述 |
2.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关于党性修养的主要论述 |
2.2.4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的主要论述 |
2.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
2.3.1 大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 |
2.3.2 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 |
2.3.3 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 |
2.3.4 大学生党员的纪律修养 |
2.3.5 大学生党员的作风修养 |
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分析 |
3.1.1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访谈设计 |
3.1.2 访谈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总体状况 |
3.1.3 访谈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 |
3.2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影响因素 |
3.2.1 社会的影响 |
3.2.2 高校的影响 |
3.2.3 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影响 |
4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路径 |
4.1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1.1 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 |
4.1.2 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
4.1.3 坚持潜移默化的原则 |
4.2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路径 |
4.2.1 创设社会良好环境,发挥社会主体教育和服务功能 |
4.2.2 强化高校组织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4.2.3 健全基层党建相关制度,创新党性教育内容和方式 |
4.2.4 开展“四自”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访谈提纲 |
B 受访者基本信息一览表 |
C 访谈原始记录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1.1 人才服务机构概念 |
1.3.1.2 流动人才党员概念 |
1.3.2 相关理论 |
1.3.2.1 双因素理论 |
1.3.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分析法 |
1.4.2.2 数据分析法 |
1.4.2.3 经验总结法 |
1.4.2.4 比较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流动人才党员特点及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现状 |
2.1 流动人才党员特点 |
2.1.1 数量大、发展快 |
2.1.2 年纪轻、党龄短 |
2.1.3 学历高、素质强 |
2.1.4 分散广、流动大 |
2.2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现状 |
2.2.1 教育工作多样化 |
2.2.1.1 分类指导教育手段 |
2.2.1.2 “点、线、面”教育模式 |
2.2.1.3 “线上线下”教育方式 |
2.2.1.4 “内外结合”教育形式 |
2.2.2 管理工作规范化 |
2.2.2.1 管理组织架构健全 |
2.2.2.2 管理服务制度健全 |
2.2.2.3 党员队伍“瘦身”、“消肿” |
2.2.2.4 多重管理与“孵化转移” |
2.2.2.5 激励表彰机制健全 |
2.2.3 管理工作服务人性化 |
2.2.3.1 党内互助机制不断完善 |
2.2.3.2 党内关怀帮扶机制逐步健全 |
2.2.3.3 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持续拓宽 |
2.2.4 管理服务工作保障制度化 |
2.2.4.2 活动经费保障充足 |
2.2.4.3 有效保障平台搭建完善 |
第三章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管理主体与客体联系困难 |
3.2 组织工作难以落实 |
3.3 教育活动较难开展 |
3.4 管理工作执行困难 |
3.5 处置程序难以执行 |
第四章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1 基本生活压力大 |
4.2 安全感缺乏 |
4.3 社交归属感差 |
4.4 尊重激励缺乏 |
4.5 高层次发展难以实现 |
第五章 国内部分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管理经验启示 |
5.1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做法及启示 |
5.2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做法及启示 |
5.3 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做法及启示 |
5.4 中国成都人才市场管理服务做法及启示 |
5.5 中国北方人才市场管理服务做法及启示 |
第六章 加强和改进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
6.1 加强和改进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6.2 改进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的保障激励做法 |
6.2.1 满足基本需求 |
6.2.2 增强“党内安全感” |
6.2.3 营造良好的环境 |
6.2.4 促进激励模式多样化 |
6.2.5 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 |
6.3 建立完善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
6.3.1 更新管理理念 |
6.3.1.1 完善管理网络,做到流动人才党员“有家可归” |
6.3.1.2 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流动人才党员管理“有章可循” |
6.3.1.3 规范管理程序,做到流动人才党员办事“有条不紊” |
6.3.2 加强制度建设 |
6.3.2.1 建立流动人才党员身份确认制度 |
6.3.2.2 建立流动人才党员汇报联系制度 |
6.3.2.3 建立流动人才党员目标管理制度 |
6.3.2.4 建立流动人才党员约束处置制度 |
6.3.3 创新管理方式 |
6.3.4 加强自身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 关于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价值意义的研究 |
(二) 关于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 |
(三) 关于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内涵的研究 |
(四) 综合述评 |
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的理论分析 |
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
(一) 基层组织建设需要 |
(二) 执政能力建设需要 |
二、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界定 |
(一)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 |
(二) 流动人才党员 |
(三) 党员组织管理 |
三、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心理资本理论 |
(二) 群体内聚力 |
(三) 激励理论 |
第三章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
一、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一)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队伍现状 |
(二)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现状 |
二、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四章 全国部分同类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经验启示 |
一、全国部分城市同类机构流动人才党员队伍概况 |
二、全国部分同类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现状 |
(一)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一分类三结合”模式 |
(二) 南方人才市场的“教育、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模式 |
(三) 北方人才市场的“以点带面、实现全覆盖”模式 |
(四) 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一库两平台”模式 |
(五) 哈尔滨市人才服务局的“建、管、育、帮、助”模式 |
(六) 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三个关键点”模式 |
三、全国部分同类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面临的共性难题 |
四、全国部分同类机构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的经验启示 |
(一) 重视思想教育 |
(二) 重视制度建设 |
(三) 重视载体建设 |
第五章 优化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的对策研究 |
一、转变组织管理观念 |
(一) 强化角色认知 |
(二) 增强服务意识 |
二、理顺组织管理体制 |
(一) 健全组织机构 |
(二) 加强经费保障 |
(三) 疏通流动出口 |
(四) 完善管理制度 |
三、创新组织管理载体 |
(一) 构建“智慧管理”平台 |
(二) 完善“智慧管理”功能 |
(三) 拓展“智慧管理”应用 |
四、增强组织的内聚力 |
(一) 增强党员内动力 |
(二) 增强组织吸引力 |
五、提升组织管理绩效 |
(一) 强化分类指导 |
(二) 健全激励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访谈提纲 |
(9)新媒体平台与“两新”组织党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平台建设:大城市“两新”组织党建的必然要求 |
(一) 构建新媒体平台是新时期强化“两新”组织党建的重要抓手 |
(二) 新媒体平台建设:“两新”党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
二、大城市“两新”组织党建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现状——以上海为例 |
(一) 大城市“两新”党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历程 |
(二) 大城市“两新”组织党建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
三、政策建议:大城市“两新”党组织进一步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设想 |
(一) 搭建载体——构建新媒体平台的基础 |
(二) 强化内涵——提升新媒体平台建设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关键 |
(三) 数据搜集、积淀与维护——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的重要保障 |
(10)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 |
(二)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一、社会化、活动方式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
二、社会化工作方式与社会化活动方式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理论 |
二、列宁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
第三节 多学科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
一、社会资本理论 |
二、资源依赖理论 |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 |
第二章 历史实践与经验:改革开放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
第一节 1921—192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
一、通过支部和党团实现对非党组织及社会的领导 |
二、创立并利用工会、工人俱乐部等组织开展活动 |
三、破除“工学界限”,融入帮会等传统社会联系纽带之中 |
四、以维护工人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开展斗争,扩大政治影响 |
第二节 1927—193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
一、规定白区党的恢复与建立方式、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
二、探索建立党与群众组织的正确关系,以实现党对其有效领导 |
三、充分利用“黄色工会”“外表的掩护”作用联系与组织群众 |
第三节 1937—1949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
一、明确党支部设置原则及主要任务,改变其组织形式与领导方式 |
二、创立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组织和团结群众的工作 |
三、以共产党员的“三勤”、“三化”融入社会并在社会扎根 |
第四节 1949—1978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
一、采取适应灵活多样的组织策略,构建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 |
二、探索城市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在“运动”中发挥其政治功能 |
三、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来开展活动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之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经验启示 |
一、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 |
二、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 |
三、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 |
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 |
第三章 转型与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向“社会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分析 |
一、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 |
二、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导致“单位制党建”活动方式面临挑战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推动城市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程 |
一、“街居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78年—1997年)76 |
二、“社区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97年—2007年) |
三、“区域化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2007年至今) |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剖析 |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内涵与特点 |
二、案例研究:“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 |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国外经验与镜鉴:世界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执政的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一、古巴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二、越南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第二节 欧洲社会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一、英国工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第三节 民族民主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第四节 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一、绿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二、“茶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
第五章 调适与重构: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未来面向 |
第一节 “开放型”活动方式: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理念转变 |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一、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扁平网络化组织体系 |
二、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 |
第三节 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社会化的方式方法 |
一、改进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
二、改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创新行动策略方法 |
第四节 新技术媒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技术支撑 |
一、新媒体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
二、大数据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
第五节 评价与激励: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
一、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评价机制 |
二、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激励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资料类 |
二、中文着作和外文译着类 |
三、论文报纸类 |
四、英文文献类 |
五、电子文献 |
后记 |
四、网上“支部园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中非公党建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莎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研究[D]. 赵天一.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3]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J]. 翟鸣宇,张巍,田丽,郭晓明. 管理观察, 2019(23)
- [4]重庆市五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研究[D]. 龚小聪. 重庆大学, 2019(09)
- [5]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流动人才党员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 周德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 胡义镰,苏传令. 祖国, 2019(05)
- [7]提升新时代基层党建质量[J]. 邱文丽. 群众, 2018(21)
- [8]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才党员组织管理研究[D]. 应朝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新媒体平台与“两新”组织党建[J]. 李敏. 党政论坛, 2016(05)
- [10]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D]. 朱孟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