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部出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冯琪[1](2020)在《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行业在国家发展及其在国际化进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国内建筑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与考验,传统的运作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作为覆盖工程建设从策划阶段至设计施工运营的一体化管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各阶段的产业链整合,构建一体化技术和管理咨询服务,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碎片化管理等弊病,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近年来被国家大力推广,为建筑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出台了大量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文件,并选取试点企业来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普及,许多政策文件和专家都重点提出设计企业在其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设计院也响应号召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但是企业本身却无法精确得知自己所处的水平和企业方向。所以本文以设计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促进设计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对国内外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理论研究,归纳其全过程工程咨询业的现状;选取国际标杆设计企业,分析出其发展阶段和特征;明确我国设计企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对比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特征,以此作为主要指标来源,结合相关政策和文献归纳,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常见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筛选,选取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本文的评价计算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由专家打分得出,为增加客观性,在运用层次分析法时选取多位专家的打分取平均值的方法;综合评价的后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能力进行计算,得到评价结果。首次提出了针对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选取S设计院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定性指标的等级,并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根据评价计算结果对S设计院从基础条件方面给出了巩固自身核心技术、拓宽各阶段业务,完善激励机制和员工体系建设,建立和研发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建议;从交互能力方面给出了提高资本运营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市场范围的建议;从结果质量方面提出提高项目完成水平,增强顾客满意度的建议。为设计行业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提供借鉴意义。
雷智豪[2](2020)在《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专业化的新格局。传统公共投资项目管理配套机制不完善,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都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为了提高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益,代建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了广州2000年-2020年代建制的发展历程,明确了三个阶段的特征。从经济要素、政治要素、社会要素三个方面,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梳理出代建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因素分析模型,识别出广州市代建制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代建项目的管理效益。为促进广州市代建制的发展,抓住关键影响因素,从项目的合同管理、投资控制管理、质量控制管理以及进度控制管理等方面,对广州市S少年宫项目展开效益评价和分析,发现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问题主要在于代建制运行机制不完善;代建单位的合同关系较为复杂;投资、质量、进度引起的经济责任不明确;对代建单位和承包商的约束和激励措施不足;代建单位投资、质量、进度控制水平有待提高等。最后以广州市S少年宫为例,提出提高代建项目管理效益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尽快出台代建管理办法,理顺代建制运行机制;通过推行全过程代建模式、推行工程总承包发包模式、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等方法,减少合同管理工作界面,合同关系清晰度提高;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项目经济责任层次模型,定量划分投资、质量、进度引起的经济责任,项目业主和代建单位分别承担43.76%和56.24%;采用博弈理论,构建代建单位和承包商博弈模型,科学设定合同的约束和激励条款;抓住投资、质量、进度控制要点对项目管理进行优化,提升控制准确率。
周长安[3](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乔松[4](2020)在《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传统的工程咨询模式越来越难满足业主的多元化需求,为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促进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提出将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工程咨询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此推动工程咨询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决策科学性、提高工程质量及工程投资收益。全过程工程咨询具有业务范围广、持续周期长、开展难度大等特点,对咨询企业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相关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对于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评价机制及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因此对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进行信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全过程工程咨询及信用评价的相关理论做了阐述,在传统静态信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评价理论及激励理论,构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动态评价模型。首先,利用ANP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企业在某一时刻的静态信用评价值。其次,为了弥补静态信用评价对历史信用信息利用不充分的不足,本文在考虑历史信用信息对当前决策的影响逐渐变弱的特点基础上,引入“时间度”进行时间权重的确定,将企业各个时段的静态信用评价值进行集结,得到企业的信用动态评价值。再次,考虑到信用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企业信用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及排名,更重要的是信用评价对企业信用发展趋势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因此本文引入双激励控制线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值进行正负激励,通过多时段的信用信息集结得到基于激励的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值。最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验证了本文构建的信用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并针对评价结果及模型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静态信用评价的不足,对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进行信用动态评价研究,并引入激励机制能更好地区分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实现对企业信用发展的良性引导作用。
王守明[5](2020)在《基于FMEA方法的水工程EPC项目合同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带来的用水量需求和水安全要求的不断增长,水工程愈加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其投资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于此同时,水工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工程建设的难度、技术与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工程质量、安全、环保、工期和效益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DDB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中,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分离,导致组织成员沟通不顺畅、各环节分离、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经常发生。随着我国建设领域的改革发展和工程建设的不断探索,水工程建设中采用EPC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就承包商而言,EPC项目可以为其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合同风险。与传统施工承包项目相比,EPC项目合同风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承包商需要对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直到试运行负全责,对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技术要求、资源和资金保障能力要求高;二是合同签订时间处于工程建设周期的前期阶段,往往项目的勘察设计深度不足;三是项目合同周期长,项目的要求、建设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项目建设影响大;四是受工程承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EPC项目合同中承包商承担的合同风险大。因此,开展EPC项目合同风险评价研究,对提高承包商的EPC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水工程EPC项目的特点,将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按照合同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在基于FIDIC合同条款对风险因素进行初步识别的基础上,采用RII相对重要程度指数值法对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优选。(2)运用专家评估法和偏差最大化模型组成的综合赋权方法确定了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指标的权重值,构建了基于直觉模糊理论与全乘比例分析多目标(MULTIMOORA)的FMEA综合评价模型。(3)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直觉模糊MULTIMOORA的FMEA风险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和对比分析。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EPC模式下总承包商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最后,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开展了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耿记敏[6](2020)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模式的计费模型及其风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2月发布文件《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文件中提到,现阶段要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和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本文简称全咨),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造价、监理、招标代理等企业采取并购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开展全咨,以培育一批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先进综合企业。该文件的发布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展全咨的热潮。此后住建部、各省市纷纷出台关于其的指导意见、试点方案等,很多房屋建筑、市政项目也加入到了试点的行列中。但从当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探索之路并不顺畅,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例如到底什么是全咨和如何开展全咨、计费模式又该如何选取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对其概念、计费问题等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相关概念和全过程咨询的模式。通过对发改委、住建部、各省市出台的关于全咨的政策进行梳理,并结合所查阅文献中各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自身理解,理清其真正概念、服务的范围、优势、企业资格要求等内容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同时将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一新的组织模式与目前国内推行的工程总承包、代建制等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理清之间的关系,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相关概念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全咨计费问题是目前的研究难题之一,全咨服务效果到底能给费用额带来减少还是增加,亟需用数据来证明。本文通过研究现有制度,对完成全咨的各项服务内容所需的人员配置标准及服务收费标准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计费模型,结合具体项目案例,测算咨询总负责人带领下开展的全咨总价费率计费模式、专项服务费率叠加计费模式、成本加酬金计费模式、叠加+成本酬金计费模式四种模式之间计费的差距,为项目决策和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具体数据和结论的支撑,为我国全咨模式下的计费实践提供参考。
吴统元[7](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备受关注,而低碳、节能和高效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项研究针对十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能耗问题,收集了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尝试建立基于统计数据的宏观计量模型,以揭示该大湾区各城市住宅能耗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如下:首先,根据洛伦兹曲线理论,提出了“基于洛伦兹曲线的能耗统计数据分配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城市级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RECM)。该模型基于能反映用能不均的洛伦兹曲线,将可获得的省级统计数据分配至数据缺失的城市,能有效地解决城市能耗统计数据的缺失问题。通过CRECM模型核算了2000~2017年十一个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能耗总量,然后计算出每个城市的户均能耗强度和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以反映住宅建筑的平均用能水平。结果表明,除香港地区外,大湾区各城市的住宅能耗历经了显着增长,各城市总增幅为15-324%,年平均增长率为0.8-8.9%。同时,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住宅建筑能耗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差异系数为31-48%,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可知,大湾区内部82.7-96.4%的住宅建筑用电量差异来源于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城市间的差距。其次,基于STIRPAT模型理论,选取户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GDP、空调度日数、城市经度和纬度共6个影响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住宅建筑户均用电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户均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普遍对城市的住宅建筑户均用电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919和0.60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影响作用却不显着,原因在于部分大湾区城市过去十八年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幅不大。气候条件中仅有城市纬度对户均用电量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每增加1°就会减少0.269%的户均用电量。第三,采用政策工具分类理论,将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政策分为强制型政策法规、经济激励性措施和信息型措施,基于此先回顾了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颁发的建筑节能政策,并分析了建筑节能政策的主管机构、政策法规体系及政策的实施结果。在确定了国家政策背景的基础上,对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进行评述,分析了政策结构和发展趋势,发现大湾区各城市颁发的住宅建筑节能政策以强制性政策法规为主,经济激励性措施和信息型政策较少。最后结合国家当前的政策背景和大湾区的现状,提出了推行建筑能耗总量控制和出台粤港澳三地通行标准的政策调整思路。本文提出的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制定建筑节能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苏昳[8](2020)在《面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与此同时,关于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却十分严峻,这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对有限的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及各省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针对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工作。通过相关文献发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已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由于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试点工作刚刚开展,实践工作研究极少。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项目的研究对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体系框架进行了完善补充,为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工作提供参考指导。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不同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模式的适用对象、保险年限、相关机构及保险费率等内容,分析不同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框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国内的试点工程项目城市情况并进行对比,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指出当前我国试点存在保险体系不完善,不同地区的发展较为不平衡,投保工程类型较为单一,完全浮动费率,市场发展不成熟等问题,且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完善保险体系,拓宽应用工程类型,多元化发展保险模式等对应的措施建议。此外,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本文从工程质量风险控制机构的角度出发,依据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项目内容,结合行业规范标准、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保险内容以及质量风险控制机构的工作内容,筛选质量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利用SPSSAU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各级指标相对权重,从而计算得出最终综合权重,最后形成了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案例对该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CUOWA算子进行质量综合评价,为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工作的下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王浩赟[9](2020)在《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设工程担保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应合理推广应用,在工程担保市场成熟的国家地区已广泛应用。我国引入工程担保制度以来,从部门规章和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来看,大力推行的工程担保结构设计主要有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付款担保、业主支付担保、质量保证金担保、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等。由于建设工程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差异,市场资源配置和统筹秩序力量差异,我国逐步推行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优化建设工程市场诚信主体,提升建设工程市场诚信竞争。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及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美国、英国、FICID合同范本、《世行采购指南》等主要成熟的工程担保结构设计为研究比较对象:第一:采用横向比对方法针对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合理性,进而重新构建适应我国目前建筑业的基本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和辅助担保结构设计两部分;构建工程担保方式和担保保额设计合理性,是否满足当前建设工程担保市场主体需求。第二:采用纵向比对方法针对我国工程担保发展历程合理划分发展阶段,研究不同阶段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担保方式和担保保额完善演化;第三:通过实践案例及相应学术研究,归纳我国目前建设工程担保完善实施过程存在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根源并给予解决建议。本文主要结论:通过以上内容梳理,我国工程担保结构设计应逐渐建立以“投标担保+履约担保+付款担保”为核心的基本结构,并辅以“维修担保”逐渐替代质量保证金和工程修复费用的辅助结构;建设工程担保方式以银行保函、建设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保险公司保险单等主要保函为主,建设工程担保保额根据我国市场结构,以基本担保结构设计逐渐向高保额担保模式过渡,加强落实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及完善实践过程中问题。切实完善工程担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可有效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合同履约水平、保障合同主体各方利益,促进和完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有利于我国工程担保市场发展、有利于工程担保人业务发展,进一步促进建设工程市场和工程担保市场诚信机制。
舒鸿科[10](2020)在《中国工程总承包政策评价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方法》文中提出在工程总承包成为中国工程建设项目发包模式中重点发展方向的背景下,我国工程总承包相关政策的出台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近些年学术论文和理论研究中政策文本分析的应用领域广,同时相关方法较为成熟,有助于工程总承包政策的研究分析。然而目前学者较少有从政策文件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忽视政策对工程总承包的重要作用,同时已经出台的工程总承包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良好的效果也是关键问题,故针对工程总承包政策的内容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为解决关键问题,本文从三方面出发,结合理论和研究方法共同分析作为研究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政策工具视角下对工程总承包政策文本进行评价分析,基于1984—2019年的工程总承包政策建立政策文本库作为研究基础,进行预处理工作后建立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按照编制要求对政策文本库中政策进行编码,整理得到X—Y二维应用结果,具体为政策工具维度中三种政策工具应用结果并不均衡,全生命周期维度中全过程阶段的政策工具供给较为丰富。其次在政策内容视角下对工程总承包政策的核心要点进行评价分析,经筛选得到工程总承包核心政策文本,运用词频分析法,可视化展现法和Net Draw提取关键词,得到9个工程总承包政策核心要点。最后在政策执行视角下对工程总承包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经过分析后引入质量功能展开法(QFD),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和研究,总结出工程总承包项目的6个实施要点,构建质量屋(HOQ)模型,分别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过程和实施效果结果分析,获得整体政策实施效果较有效的具体结果,针对全文的研究内容提出工程总承包政策的改进建议,以便完善工程总承包的整体政策体系。综上所述,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工程总承包政策从政策工具,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展开评价和分析研究,为现有的工程总承包政策提供建设性建议,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二、建设部出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部出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分析 |
2.1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相关概念 |
2.2 国外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概况 |
2.3 国际标杆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分析 |
3.1 国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现状 |
3.2 国内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必要性 |
3.3 国内外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特征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收集 |
4.2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设计企业的选取及评价计算 |
5.2 评价结果分析与发展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Ⅱ S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调查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代建制的基本理论 |
2.1.1 代建制的概念 |
2.1.2 代建制的起源 |
2.1.3 代建制的应用与发展 |
2.2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2.2 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3 项目管理效益评价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博弈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
3.2 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历程阶段划分 |
3.2.1 代建制孕育阶段(2000年-2003年) |
3.2.2 代建制探索阶段(2004年-2013年) |
3.2.3 代建制发展阶段(2014年-2020年) |
3.3 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历程各阶段典型案例分析 |
3.3.1 代建制孕育阶段典型案例分析 |
3.3.2 代建制探索阶段典型案例分析 |
3.3.3 代建制发展阶段典型案例分析 |
3.4 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影响因素梳理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4.1 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因素分析模型 |
4.2 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关键影响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S少年宫项目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建设背景 |
5.1.2 项目建设概况 |
5.1.3 项目代建管理概况 |
5.1.3.1 项目的代建管理目标 |
5.1.3.2 项目代建管理机构 |
5.1.3.3 项目业主与代建单位的职责分工 |
5.2 项目合同管理 |
5.2.1 合同管理定义 |
5.2.2 合同管理概况 |
5.2.2.1 合同体系 |
5.2.2.2 合同管理目标 |
5.2.2.3 合同管理实施机构 |
5.2.2.4 合同管理实施 |
5.2.3 合同管理案例阐述 |
5.2.4 合同管理实施效益评价及分析 |
5.3 项目投资控制管理 |
5.3.1 项目投资控制管理定义 |
5.3.2 项目投资控制管理概况 |
5.3.2.1 投资控制管理目标 |
5.3.2.2 投资控制管理机构 |
5.3.2.3 投资控制管理实施 |
5.3.3 项目投资控制管理案例阐述 |
5.3.4 项目投资控制管理效益评价及分析 |
5.4 项目质量控制管理 |
5.4.1 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定义 |
5.4.2 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概况 |
5.4.2.1 质量控制管理目标 |
5.4.2.2 质量控制管理机构 |
5.4.2.3 质量控制管理实施 |
5.4.3 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案例阐述 |
5.4.4 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效益评价及分析 |
5.5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 |
5.5.1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定义 |
5.5.2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概况 |
5.5.2.1 进度控制管理目标 |
5.5.2.2 进度控制管理机构 |
5.5.2.3 进度控制管理实施 |
5.5.3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案例阐述 |
5.5.4 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效益评价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代建项目管理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
6.1 完善代建制运行机制 |
6.1.1 加强代建制建设 |
6.1.2 健全代建制配套运行机制 |
6.2 加强代建项目管理 |
6.2.1 项目综合管理效益评价 |
6.2.2 合同管理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6.2.3 投资控制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6.2.4 质量控制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6.2.5 进度控制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影响广州市代建制发展的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综合管理效益评价指标得分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信息技术理论 |
2.2.3 系统控制理论 |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3.1 概念界定 |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4.1 总体设计 |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
4.3.1 总体分析 |
4.3.2 需求分析 |
4.3.3 技术路线 |
4.3.4 功能分析 |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
4.4.1 需求分析 |
4.4.2 技术路线 |
4.4.3 功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
5.1.1 组织构架分析 |
5.1.2 模型框架分析 |
5.2 运行流程分析 |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
5.3 运行机制分析 |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成果 |
7.2 主要结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研究现状 |
1.2.2 信用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3 动态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信用动态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相关理论 |
2.1.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内涵辨析 |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范围 |
2.2 信用的相关理论 |
2.2.1 企业信用的内涵 |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分析 |
2.3 企业信用动态评价的相关方法 |
2.3.1 信用评价 |
2.3.2 动态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构建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分析 |
3.1.1 信用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1.2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3.2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
3.2.1 信用评价指标分析 |
3.2.2 评价指标初选 |
3.2.3 评价指标初步确立 |
3.3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修正及确立 |
3.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4 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构建 |
4.1 信用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4.3 信用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
4.3.2 确定评语集 |
4.3.3 确定隶属度矩阵 |
4.3.4 确定指标权重 |
4.3.5 确定时间权向量 |
4.3.6 模糊运算 |
4.3.7 评价结果确定 |
4.4 信用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双激励控制线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信用动态评价 |
5.1 双激励控制线模型的构建思路 |
5.2 双激励控制线的设置 |
5.2.1 双激励控制线原理 |
5.2.2 正负激励控制线的设置 |
5.3 多阶段信用评价信息集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评价对象基本信息 |
6.2 信用动态评价应用 |
6.2.1 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等级 |
6.2.2 计算指标隶属度 |
6.2.3 时间权重及指标权重 |
6.2.4 进行模糊运算 |
6.2.5 动态评价结果 |
6.2.6 结果分析 |
6.3 基于双激励控制线的信用动态评价应用 |
6.4 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基于FMEA方法的水工程EPC项目合同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EPC项目风险研究现状 |
1.2.2 EPC项目合同风险研究现状 |
1.2.3 FMEA方法发展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EPC总承包模式概述 |
2.1.1 常见工程承包模式 |
2.1.2 EPC总承包模式 |
2.1.3 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特点 |
2.2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
2.2.2 合同风险概述 |
2.2.3 风险识别方法 |
2.2.4 合同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工程EPC项目合同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识别 |
3.1.1 风险识别原则和依据 |
3.1.2 确定风险因素指标的流程 |
3.2 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水工程EPC项目合同生命周期风险识别 |
3.2.2 合同风险指标体系的选取 |
3.2.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 |
3.2.4 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数RII |
3.2.5 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 合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 |
3.3.1 单维度合同风险评价指标合理性检验 |
3.3.2 综合合同风险评价指标合理性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MEA的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直觉模糊集基本理论 |
4.1.1 直觉模糊集基本概念 |
4.1.2 直觉模糊集的距离测度和相似测度 |
4.2 MULTIMOORA基本理论 |
4.2.1 MULTIMOORA基本概念 |
4.2.2 MULTIMOORA方法的应用 |
4.3 基于直觉模糊MULTIMOORA的 FMEA评价模型构建 |
4.3.1 基于IF-MULTIMOORA的 FMEA风险评价框架 |
4.3.2 风险因素评估信息的集结 |
4.3.3 风险因子权重的确定 |
4.3.4 基于IF-MULTIMOORA的风险因素排序 |
4.3.5 基于IF-MULTIMOORA的风险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项目简介 |
5.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3 合同风险评价结果 |
5.3.1 合同风险分析 |
5.3.2 合同风险评价 |
5.4 灵敏度分析 |
5.5 对比分析 |
5.6 工程合同风险应对措施 |
5.6.1 结果分析 |
5.6.2 合同风险应对措施和建议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水工程EPC项目风险识别调查问卷 |
附录2 水工程EPC项目合同风险调查问卷 |
附录3 工程总承包政策汇编 |
(6)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模式的计费模型及其风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探讨 |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点、阶段划分与内容 |
2.1.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点 |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阶段划分 |
2.1.3 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 |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主要模式 |
2.2.1 基本模式 |
2.2.2 专项模式 |
2.2.3 组合模式 |
2.2.4 特别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计费模型的研究 |
3.1 计费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3.1.1 日工资单价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
3.1.2 人工工日消耗量的确定方法 |
3.2 投资决策与管理服务计费模型 |
3.2.1 投资综合咨询计费模型 |
3.2.2 项目代建计费模型 |
3.3 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计费模型 |
3.3.1 总价费率计费模型 |
3.3.2 专项服务费率叠加计费模型 |
3.3.3 成本加酬金计费模型 |
3.3.4 叠加+成本酬金计费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计费模型的计费对策研究 |
4.1 不同计费模型的风险 |
4.1.1 费率报价风险 |
4.1.2 专项服务费叠加风险 |
4.1.3 成本加酬金风险 |
4.2 对策建议 |
4.2.1 费率报价对策建议 |
4.2.2 专项服务费叠加对策建议 |
4.2.3 成本加酬金对策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项目实例分析 |
5.1 湖南省中方芙蓉学校项目概况 |
5.2 中方芙蓉学校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容及成果要求 |
5.2.1 中方芙蓉学校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容 |
5.2.2 中方芙蓉学校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成果要求 |
5.3 中方芙蓉学校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费的计算 |
5.3.1 总价费率模式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费的计算 |
5.3.2 专项服务费叠加模式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费的计算 |
5.3.3 成本加酬金模式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费的计算 |
5.3.4 叠加+成本酬金模式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费的计算 |
5.3.5 不同计费模式下全过程咨询服务费的比较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日益突出的住宅建筑节能问题 |
1.1.2 我国缺失的建筑能耗统计体系 |
1.1.3 值得重视的城市层面研究 |
1.1.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住宅建筑能耗研究现状 |
2.3 住宅建筑能耗建模方法 |
2.3.1 住宅建筑能耗定义 |
2.3.2 自上而下模型(Top-down model) |
2.3.3 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model) |
2.3.4 对比分析 |
2.4 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
2.5 建筑节能政策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及差异分析 |
3.1 引言 |
3.2 建筑能耗的洛伦兹曲线理论及应用 |
3.2.1 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的定义 |
3.2.2 能源消费存在区域性不平等现象 |
3.2.3 洛伦兹曲线在建筑能耗研究中的应用 |
3.3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RECM) |
3.3.1 建模思路 |
3.3.2 模型构建 |
3.3.3 住宅建筑能源消耗强度计算 |
3.3.4 数据来源 |
3.4 核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
3.4.1 各城市能耗特征 |
3.4.2 差异分析 |
3.4.3 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STIRPAT模型理论 |
4.2.1 IPAT模型 |
4.2.2 STIRPAT模型 |
4.3 基于STIRPAT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4.3.1 影响因素选择 |
4.3.2 模型构建 |
4.3.3 模型变量数据来源 |
4.4 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模型检验 |
4.4.3 模型形式确定 |
4.4.4 模型估计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评述及调整思路 |
5.1 引言 |
5.2 政策工具分类理论 |
5.3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政策评述 |
5.3.1 主管机构 |
5.3.2 法律法规体系 |
5.3.3 实施效果 |
5.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评述 |
5.4.1 广州 |
5.4.2 深圳 |
5.4.3 香港 |
5.4.4 澳门 |
5.4.5 节点城市 |
5.5 大湾区住宅建筑节能政策未来调整思路 |
5.5.1 现行政策总结 |
5.5.2 未来调整思路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结果 |
附录 B: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政策概览(1986-201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面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相关概念 |
2.1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
2.1.1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
2.1.2 法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
2.1.3 美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 |
2.1.4 总结分析 |
2.2 建设工程担保 |
2.2.1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 |
2.2.2 建设工程质量保险 |
2.2.3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
2.2.4 总结分析 |
2.3 质量风险控制机构 |
2.3.1 工作内容 |
2.3.2 工作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发展及现状 |
3.1 国内外IDI发展及现状 |
3.1.1 法国 |
3.1.2 西班牙 |
3.1.3 日本 |
3.1.4 中国 |
3.2 国内试点城市IDI发展概况 |
3.2.1 上海市 |
3.2.2 浙江省 |
3.2.3 江苏省 |
3.2.4 深圳市 |
3.2.5 珠海横琴新区 |
3.3 国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现状调查 |
3.4 对比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质量评价体系 |
4.1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
4.1.1 立项阶段 |
4.1.2 勘察设计及施工前准备阶段 |
4.1.3 施工阶段 |
4.1.4 竣工阶段 |
4.1.5 复查阶段 |
4.2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
4.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4.2.2 建造判断矩阵 |
4.2.3 确定综合权重 |
4.3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质量评价指标评分基准 |
4.3.1 立项阶段 |
4.3.2 勘察设计及施工前准备阶段 |
4.3.3 施工阶段 |
4.3.4 竣工阶段 |
4.3.5 复查阶段 |
4.4 基于CUOWA算子的质量综合评价 |
4.4.1 质量评价综合测度 |
4.4.2 模糊语义量化 |
4.4.3 基于CUOWA算子的评价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立项阶段 |
5.1.2 勘察设计及施工前准备阶段 |
5.1.3 施工阶段 |
5.1.4 竣工阶段 |
5.1.5 复查阶段 |
5.2 质量综合评价 |
5.2.1 二级指标综合评价 |
5.2.2 一级指标综合评价 |
5.3 结果分析与建议 |
5.3.1 项目整体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2 项目各阶段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3.3 投保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产业背景 |
1.1.2 我国工程担保背景 |
1.1.3 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设计的目的性 |
1.1.4 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
1.2 问题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2 关键问题的拟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设计框架 |
第二章 建设工程担保现状及研究方法 |
2.1 建设工程担保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
2.1.2 逆向选择导致承包商履约能力下降 |
2.1.3 工程担保有助于化解承包商履约能力下降 |
2.2 建设工程担保发展现状及问题 |
2.2.1 建设工程担保概念溯源 |
2.2.2 我国建设工程担保政策现状 |
2.2.3 我国建设工程担保研究现状 |
2.3 建设工程担保比对研究 |
2.3.1 研究比较对象选择 |
2.3.2 研究方式方法选定 |
2.3.3 研究比较内容确定 |
第三章 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比对研究 |
3.1 国际工程担保横向比对 |
3.1.1 国际建设工程担保品种 |
3.1.2 国际工程担保品种形成机制 |
3.1.3 工程担保法理背景比对研究 |
3.1.4 工程担保社会背景比对研究 |
3.2 我国工程担保结构纵向比对 |
3.3 工程担保结构设计比对结论 |
第四章 工程担保形式设计比对研究 |
4.1 工程担保方式设计比对研究 |
4.1.1 工程担保方式设计横向比对 |
4.1.2 我国工程担保方式纵向比对 |
4.1.3 工程担保形式设计比对结论 |
4.2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比对研究 |
4.2.1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横向比对 |
4.2.2 我国工程担保保额纵向比对 |
4.2.3 工程担保保额设计比对结论 |
第五章 建设工程担保实施研究 |
5.1 工程担保保函方式推行困难 |
5.1.1 我国力推保函担保方式 |
5.1.2 保函申请管理解除困难 |
5.1.3 保函推行困难的应对措施 |
5.2 工程担保制度落实困难 |
5.2.1 预付款担保实践应用困难 |
5.2.2 工程款支付担保进展困难 |
5.3 工程担保制度实施中财务处理问题 |
5.3.1 投标保证金利息处理矛盾 |
5.3.2 利息退还矛盾解决新思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中国工程总承包政策评价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总承包是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发包模式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
1.1.2 相关政策成为推动工程总承包发展的重要因素 |
1.1.3 政策文本分析助推工程总承包相关研究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研究综述 |
2.1.1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2 工程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
2.2 工程总承包政策评价的研究综述 |
2.2.1 工程总承包政策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2 工程总承包政策评价的内涵界定 |
2.3 工程总承包政策制定阶段和实施阶段的研究综述 |
2.3.1 工程总承包政策工具的研究综述 |
2.3.2 工程总承包政策内容的研究综述 |
2.3.3 工程总承包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政策工具视角下工程总承包政策文本评价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逻辑 |
3.1.2 研究方法 |
3.2 政策内容视角下工程总承包政策核心要点的研究设计 |
3.2.1 研究逻辑 |
3.2.2 研究方法 |
3.3 政策执行视角下工程总承包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设计 |
3.3.1 研究逻辑 |
3.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政策工具视角下工程总承包政策文本评价分析 |
4.1 政策文本的选择及文本预处理 |
4.1.1 政策文本的选择 |
4.1.2 政策文本的预处理 |
4.2 构建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及文本编码 |
4.2.1 工程总承包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
4.2.2 工程总承包政策文本的内容单元编码 |
4.2.3 信度和效度评估 |
4.3 政策工具二维应用结果评价分析 |
4.3.1 频数统计与使用百分比分析 |
4.3.2 X:工程总承包基本政策工具维度结果评价分析 |
4.3.3 Y:工程总承包全生命周期政策维度结果评价分析 |
第五章 政策内容视角下工程总承包政策核心要点评价分析 |
5.1 工程总承包核心政策文本的识别 |
5.2 工程总承包政策核心要点的识别 |
5.2.1 工程总承包核心政策的预处理 |
5.2.2 工程总承包核心政策关键词的提取 |
5.2.3 核心政策文本的社会网络分析 |
5.3 工程总承包政策核心要点分析 |
5.3.1 培育工程总承包企业 |
5.3.2 设计、采购、施工深度融合 |
5.3.3 加强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监管 |
5.3.4 设计主导 |
5.3.5 质量、安全、工期负责 |
5.3.6 专业分包 |
5.3.7 固定总价合同 |
5.3.8 专业人才培养 |
5.3.9 招,投标管理 |
第六章 政策内容视角下工程总承包政策核心要点评价分析 |
6.1 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要点的识别 |
6.1.1 质量功能展开法的适用性 |
6.1.2 项目实施要点的划分 |
6.2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法的工程总承包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
6.2.1 构建政策评价的质量屋模型 |
6.2.2 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
6.2.3 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6.3 政策建议 |
6.3.1 政策工具的相关建议 |
6.3.2 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建设部出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企业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冯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广州市公共投资项目代建制发展研究[D]. 雷智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4]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的信用评价研究[D]. 乔松.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FMEA方法的水工程EPC项目合同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研究[D]. 王守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模式的计费模型及其风险对策研究[D]. 耿记敏. 湖南大学, 2020(07)
- [7]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统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面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研究[D]. 苏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建设工程领域担保制度发展比对研究[D]. 王浩赟.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7)
- [10]中国工程总承包政策评价研究 ——基于文本分析方法[D]. 舒鸿科.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工程勘察论文;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合同风险论文; 项目代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