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论文文献综述)
许思义,童庆平[1](2014)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体制改革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从逻辑上讲,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应着力塑造清晰清醒的意识导向,坚持顶层设计与试验探索、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一般渐进与个别激进相结合。
李华民[2](2005)在《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文中研究说明市场集中度过高,曾被主流理论认为是中国银行业微观效率过低的罪魁祸首,但中国银行业外部竞争引进的微观绩效改善效果却十分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在政府主导的行业垄断中,外部竞争引进并没有能够动员起来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行业竞争,反而在银行机构大量进入后因为提高了行业经营成本而降低了行业利润率。多种因素决定了银行业保持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具有现实合理性。我们的结论在于,中国银行业如果要引入行业竞争,应该是在位寡头银行之间的竞争,而不是通过制造更多的银行机构与在位寡头银行进行竞争。寡头竞争均衡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具有其比较优势。
张美芳[3](2004)在《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职能、财政运行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中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政府职能、财政运行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经济总体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打破了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基础条件,政府对经济只能实施间接管理;二是改革逐步打破了收入分配的计划化,形成了收入分配市场化格局,因而财政收入多少已不再取决于计划,而是取决于市场形势;三是工业化推进和经济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加大了公共产品需求规模,要求政府解决“市场失灵”,转化职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从财政运行状况看,存在严重的财政收支“越位”与“缺位”,财政长时期难以走出困境。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各异,侧重点多样,但其基本模式是相似的,这就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如何构建中国公共财政体系?论文从公共财政的一般理论入手,阐明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特殊类型,有市场经济体制必定有公共财政;接着详细分析了中国财政运行状况,揭示了政府收支的“缺位”与“越位”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是财政职能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从理论和实践阐述构建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后分析了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及内涵,并对中国经济转轨与公共财政关系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转轨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目标;最后就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正文共分七个部分: 首先,介绍西方公共财政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为中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第二,回顾了中国公共财政问题的提出及理论研究进程;分析中国财政运行状况,指出中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在财政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从经济学分析角度阐述中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市场经济取向的必然选择,中国建立公共财政势在必行。第三,分析了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及与西方公共财政的不同点;论述中国经济转轨与公共财政的互动关系;提出转轨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原则、发展原则、适合国情原则、公平与效率原则.第四,详细论述了中国公共财政收入体系的构建,从西方与中国的收入规模、收入结构的对比分析、实证分析、数理分析得出:中国应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的收入体系;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宜保持在25%左右;中国最大宏观税负不宜超过34%.第五,详细论述了中国公共支出体系的构建,通过西方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中国财政支出体系的实证分析、数理分析得出:中国必须通过非税收入的规范和治理,来提高财政支出水平;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设定在20一30%之间;在结构上应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基本建设,增加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本;大力削减行政管理费和企业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增加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支出.第六,阐述了中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构建的内容,它包括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大支出核心制度的建立;以及财政监督制度和公共财政法律体系的建设。第七,阐述了中国公共财政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对中国财政政策的历史运用进行了分析评估,介绍了美、日两国财政政策的运用概况,并得出有益启示,根据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中国财政政策走势的思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掌握财政政策的特点和运用条件,近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提出,中国的长期政策仍应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本文的主要结论: 1、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政运行机制,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2、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和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模式的启示,中国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具有“规范化的财政收入、公共化的财政支出、法制化的财政监管、宏观化的调控体系.” 3、在政府收支规模上,预算内收支规模相对“缺位”,而整个政府收支规模并不“缺位”;从宏观税负看(包括预算外及基金),中国目前的水平并不低,因此提高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措施应主要通过加速“费改税”步伐,建立 “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的收入体系. 4、中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向和重点是:适当削减经济建设性支出,退出竞争性领域投资,增加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本;大力削减行政管理费支出和价格补贴及企业亏损补贴;增加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和社会保障支出. 5、科学的财政管理是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特征,有效的管理机制必须具有健全的财政法制.中国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使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建立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让财政收支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6、中国
刘芬华[4](2003)在《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文中认为各种初始条件的制约 ,使渐进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唯一选择 ,该模式保证了中国经济改革效率与社会稳定运行之间的均衡 ,因而取得了显着绩效。但渐进改革在当前遇到了体制性“硬核” ,其效率处于边际递减之中 ;而激进改革成本的瞬间支付特征决定了激进改革依然超乎国家财政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 ,渐进改革道路将在中国适度延伸。现阶段应继续促进非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中国经济变革的局部跃进
刘芬华[5](2002)在《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文中提出各种初始条件的制约,使渐进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惟一选择。该模式保证了中国经济改革效率与社会稳定运行之间的均衡,因而取得了显着绩效。渐进改革在当前遇到了体制性"硬核",因此其效率处于边际递减之中。激进改革成本的瞬间支付特征决定了激进改革依然超乎中国财政和居民的承受能力,因此渐进改革道路将在中国适度延伸。我们期待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中国经济变革的局部突破。
二、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着力塑造清晰清醒的意识导向 |
二、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
三、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
四、坚持一般渐进与个别激进相结合 |
(2)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及评述 |
二、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微观绩效 |
(一) 比较静态分析 |
(二) 纵向动态分析 |
三、存款货币银行机构数量与微观绩效 |
(一) 法人机构数量与竞争程度 |
(二) 分支机构增量与行业竞争态势 |
四、“竞争程度提高与微观绩效恶化悖论”探源 |
(一) 费用偏好侵蚀微观绩效 |
(二) 竞争目标差异与绩效退化 |
(三) 国有银行合谋性垄断与中小银行竞争并存的双轨格局 |
(四) 利率管制问题 |
五、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合理性分析 |
(一)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支撑 |
(二) 竞争程度与组织绩效之间正相关的其他干扰因素 |
1.X-效率假说。 |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3.代理效率理论。 |
(三) 银行业业务经营特征与市场集中度 |
六、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导向 |
(一) 寡头均衡与金融稳定:一个假说 |
(二) 中国金融体系的寡头主导格局 |
(三) 寡头竞争与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聚合 |
(3)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0.3 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 |
0.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0.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 公共财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1 公共财政起源与发展历程 |
1.1.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形成 |
1.1.2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发展 |
1.2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 |
1.2.1 古典学派的公共财政理论 |
1.2.2 凯恩斯主义公共财政理论 |
1.2.3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各学派的公共财政理论 |
1.3 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综述 |
1.3.1 公共部门理论 |
1.3.2 公共产品理论 |
1.3.3 公共选择理论 |
1.4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
1.4.1 弥补市场失效 |
1.4.2 提供“一视同仁”服务 |
1.4.3 立足于非赢利性 |
1.4.4 财政行为法制化 |
1.5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 |
1.5.1 资源配置职能 |
1.5.2 收入分配职能 |
1.5.3 稳定经济职能 |
2 构建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
2.1 公共财政在中国提出 |
2.1.1 中国公共财政问题由来的背景 |
2.1.2 国内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成果综述 |
2.2 中国财政运行状况分析 |
2.2.1 财政收支“缺位”与“越位”分析 |
2.2.2 财政运行“透明性”分析 |
2.3 中国公共财政制度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
2.3.1 公共财政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
2.3.2 公共财政制度是财政制度改革的直接要求 |
2.3.3 公共财政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
2.3.4 公共财政制度是营造公平与效率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
2.3.5 公共财政制度是解决市场结构与财政职能“错位”的有效途径 |
3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公共财基本政框架构建的原则、思路与目标 |
3.1 中国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分析 |
3.1.1 中国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 |
3.1.2 中国公共财政的内涵及职能 |
3.1.3 中国公共财政与西方公共财政的差异 |
3.2 经济转轨与公共财政 |
3.2.1 经济转轨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
3.2.2 经济转轨时期财政调整的特征 |
3.2.3 经济转轨时期财政理论的更新 |
3.2.4 经济转轨时期公共财政变化的规律 |
3.3 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3.3.1 公共财政构建的指导思想 |
3.3.2 公共财政构建的基本原则 |
3.4 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3.5 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目标 |
4 中国公共财政收入体系的构建 |
4.1 中国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
4.1.1 西方主要国家公共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
4.1.2 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实证分析 |
4.1.3 中国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定位 |
4.2 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合理结构的定位 |
4.2.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 |
4.2.2 中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 |
4.2.3 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合理结构的定位 |
4.3 中国公共财政收入体系构建的配套措施 |
4.3.1 积极推进税费改革,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
4.3.2 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 |
5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构建 |
5.1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定位 |
5.1.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
5.1.2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 |
5.1.3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定位 |
5.2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定位 |
5.2.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
5.2.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
5.2.3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定位 |
5.3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的配套措施 |
5.3.1 合理界定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 |
5.3.2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行政经费支出 |
5.3.3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经费供给范围 |
5.3.4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
5.3.5 深化改革,调整转移性支出结构 |
6 中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
6.1 中国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制度 |
6.1.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模式 |
6.1.2 中国现行预算编制方式的分析 |
6.1.3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方向 |
6.2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 |
6.2.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主要做法 |
6.2.2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制度 |
6.2.3 政府采购制度 |
6.2.4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
6.3 中国公共财政监督制度 |
6.3.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监督体系的特点 |
6.3.2 中国财政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6.3.3 中国公共财政监管制度建设的对策 |
6.4 中国公共财政法律体系 |
6.4.1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财税法律体系的特点 |
6.4.2 中国财税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4.3 中国公共财政财税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 |
7 中国公共财政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 |
7.1 中国财政政策的运用 |
7.1.1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
7.1.2 中国财政政策的运用评估 |
7.1.3 中国财政政策观念的转变 |
7.2 美日财政政策的比较与借鉴 |
7.2.1 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 |
7.2.2 日本政府的财政政策 |
7.2.3 美日两国财政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7.3 中国财政政策未来展望与思考 |
7.3.1 财政政策的特点和运用条件 |
7.3.2 与时俱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
7.3.3 中国的长期政策仍应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经济变革为什么是渐进的? |
(一) 中国经济变革的自发性 |
(二) 主导集团的"二元"目标制约 |
(三) 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背景 |
(四) 非正式制度安排 |
二、体制跃进的效率与成本分析 |
(一) 递减中的渐进改革效率 |
(二) 激进改革的即付成本与社会承受力比较 |
三、中国渐进改革的现实延续 |
四、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J]. 许思义,童庆平. 福建党史月刊, 2014(14)
- [2]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J]. 李华民. 金融研究, 2005(08)
- [3]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研究[D]. 张美芳.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
- [4]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J]. 刘芬华. 经济体制改革, 2003(04)
- [5]中国经济变革的渐进路径及其适度延续[J]. 刘芬华.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