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BD疫苗的正确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大伟[1](2016)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免疫器官,致使雏鸡免疫失败,造成B淋巴细胞严重受损的高发性、高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IBDV侵袭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在法氏囊B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对该细胞造成严重杀伤,从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疫苗免疫失效,给养禽业的疫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该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广泛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的防治防控对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VP2位于IBDV基因组中的A节段,是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在其高变区含有主要的中和性抗原表位,因此被作为研发预防IBD亚单位疫苗的主要蛋白。目前,科研人员通过不同的表达系统表达VP2蛋白,其中以真核表达系统为主,该系统有很多优势,如表达水平较高,表达产物有翻译后加工修饰,表达产物纯度高利于后期纯化等,但由于真核表达成本高,操作也更繁琐,因此该系统并不利于大量表达VP2蛋白。尽管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表达IBDV VP2蛋白可溶性表达量较低,其主要表达产物是无活性的包涵体,且背景蛋白较多限制了其后期的纯化。但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低,操作简单,为亚单位疫苗产业化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主要利用大肠杆菌表达VP2蛋白,分别构建9种含有不同可溶性标签的表达载体,探讨不同可溶性标签对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纯化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从技术方法上优化VP2的可溶性表达条件,明显提高了VP2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分子筛和蔗糖梯度离心纯化VP2蛋白,并用电镜观察VP2蛋白形成的病毒样颗粒(VLPs)。最后,将表达的VP2蛋白及纯化形成的VLPs制备成亚单位疫苗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免疫保护作用明显高于目前的IBDV商业化疫苗。本研究为研发新型IBD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高效的亚单位候选疫苗。1、为了解决VP2在原核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量较低且难以纯化的技术问题,本试验将9种不同可溶性标签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1b,构建9种可溶性表达载体,并与VP2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融合表达,其中Grifin,MBP,SUMO,Thioredoxin,γ-crystallin,Ars C和Ppi B这7种标签可有效改善与VP2的可溶性表达。将这7种融合蛋白进一步通过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结果显示,融合蛋白γ-crystallin-VP2的回收率最高,融合蛋白MBP-VP2的纯度最高,可达到90%以上的纯度。为了验证融合VP2蛋白和切除标签后的VP2蛋白是否存在活性,利用琼扩试验(AGP)检测这7种纯化后的融合蛋白。融合VP2蛋白和被切除标签的VP2蛋白都均能与IBDV的阳性血清抗体结合发生沉淀反应,表明含有标签的融合蛋白及被切除标签的VP2蛋白均具有活性。此外,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融合蛋白MBP-VP2切除MBP标签后的VP2蛋白可观察到大小为25~50nm的颗粒,暗示切除标签后的VP2蛋白仍具有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的能力。2、为了研究相关方法对VP2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了重组表达菌株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p ET28a-VP2),通过优化表达条件,使VP2的可溶性表达有了明显提高,经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表达VP2含量,琼扩效价可达到1:64。利用亲和层析方法、亲和层析结合分子筛纯化及亲和层析结合蔗糖梯度离心纯化,三种方法均能对VP2起到较好的纯化作用,其中镍柱纯化产物的纯度可达90%。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表达的VP2蛋白经纯化后可组装成与天然IBDV构象类似的VLPs。亲和层析纯化后形成的VLPs含量高于亲和层析方法结合蔗糖梯度离心纯化后形成的VLPs含量。动态光散射分析,自组装成的VLPs均一度很高,直径为25nm的颗粒。本试验明显改善了VP2可溶性表达量,初步摸索了VP2形成VLPs的条件,为进一步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3、为了对上述VP2蛋白及其形成的VLPs进行免疫原性研究,用中等毒力B87株和超强毒力0504株分别制备纯化和未纯化免疫原各6种,按一定比例加油佐剂,共制备了12种不同抗原含量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按生物制品标准进行理化检验和无菌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安全试验表明所制疫苗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用检验合格的疫苗分别免疫SPF鸡群,并设立对照,定期采血测定各组的免疫抗体滴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呈现不同的免疫抗体水平,自制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有效提高鸡群的体液免疫水平。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自制疫苗可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尤其是B87株和0504株纯化组高含量VLPs和B87株未纯化组的中琼扩效价VP2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率均可达90%,0504株未纯化组的低琼扩效价VP2亚单位疫苗其免疫保护率高达100%,因此,确定这4种IBDV亚单位油乳剂为候选疫苗。总之,筛选的4种候选疫苗其抗体水平和免疫保护率均显着高于目前商业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中等毒力活疫苗,且抗体水平略高于商业化的全病毒灭活苗。本研究确定的候选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对养禽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制备最佳性价比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候选疫苗的免疫期、保存期及其相关免疫程序的制定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梅永杰,王永山,欧阳伟,潘群兴,孟凯,王晓丽,夏兴霞,诸玉梅,董晨红,毕振威,王晶宇,吴红玲,姚火春[2](2016)在《华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华东地区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遗传变异现状,从该地区近三年来IBD疫苗免疫失败鸡群中分离到7株IBDV,遂被命名为J3、A4、S8、S9、A11、S14和J17。这7株IBDV均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培养,但对CEF、DF-1以及DF-EGFP-mi R-9三种细胞的适应性和细胞培养中的病毒效价有显着差异,较易适应于DF-EGFP-mi R-9细胞,A11毒株在DF-EGFP-miR-9细胞中的TCID50高达1×1011/0.1m L。用第3代鸡胚毒分别感染6周龄SPF雏鸡,均表现出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发病率为100%,死亡率在50%70%之间,而用第20代细胞毒感染的SPF雏鸡,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将这7株IBDV分离毒VP2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4%99.6%和98.7%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这7株IBDV分离毒均属于血清Ⅰ型,分布在三个相对独立的超强毒力IBDV(vvIBDV)分枝中。VP2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分析,在第222、242、253、256、279、284、299、330、451位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S14毒株为L)、I、Q、I、D、A、S、S和L,位于第326332位的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具有IBDV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在VP2基因高变区的第一个亲水区,J17毒株有212N,S14毒株有222L,不同于其他强毒株或弱毒株。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华东地区IBD免疫失败的鸡群中流行着超强毒力vv IBDV,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毒株的来源比较复杂,这对于IBD的防控面临着新挑战。
刘畅[3](2012)在《益生菌对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以1日龄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ELISA、HE、TUNEL等技术全面系统的研究雏鸡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在应用益生菌及联合IBD疫苗免疫及IBDV强毒攻击后,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mRNA、凋亡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数,以及免疫器官细胞核浆比的动态变化。旨在全面、系统的揭示不同益生菌组合及其联合IBD疫苗免疫对雏鸡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凋亡的影响,为益生菌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雏鸡应用益生菌后,脾脏、法氏囊bcl-2mRNA在4-7d显着高于对照雏鸡,Caspase-3、 Caspase-9酶活性于7-11d显着低于对照雏鸡,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凋亡数及细胞核浆比与对照雏鸡相比无显着变化。2.应用益生菌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其免疫器官bcl-2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及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不同程度高于对照雏鸡,但不同程度低于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IBD疫苗免疫后,益生菌组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数不同程度低于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发生明显细胞凋亡的免疫器官,其细胞核浆比也相应降低。但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较未经处理的对照雏鸡更为明显。3.IBDV强毒攻击后,益生菌联合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细胞bcl-2mRNA表达明显高于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及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IBD单独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核浆比高于IBD单独免疫雏鸡。表明益生菌可有效调节雏鸡体内抗凋亡因素的表达和激活,抵御病毒攻击后引起的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维持免疫器官正常生长发育,提高雏鸡免疫力。4.以乳酸菌为主的益生菌制剂在单独饲喂雏鸡及与IBD疫苗联合免疫雏鸡情况下,其促进机体抗凋亡能力发挥的作用均不同程度优于以芽孢杆菌为主的益生菌制剂。
张健[4](2011)在《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和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1日龄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技术、MTT检测法、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雏鸡应用益生菌及其联合IBD疫苗和IBD强毒攻击后,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其数量和IL-2和IL-2R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全面系统揭示益生菌及其联合IBD疫苗对雏鸡外周血液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益生菌研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雏鸡饲喂益生菌后,其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于411天均明显增强(P<0.05或P<0.01);益生菌I组和益生菌II组雏鸡外周血液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分别于饲喂后711天和111天显着高于对照雏鸡(P<0.05或P<0.01)。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数量和血清IgG、IgM、IgA含量较未饲喂益生菌的对照雏鸡不同程度增加。表明雏鸡应用益生菌后,其外周血液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提高。2.雏鸡IBD疫苗免疫后,试验雏鸡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淋巴细胞数量和血清IgG、IgM、IgA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其中,益生菌联合IBD疫苗免疫雏鸡又较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不同程度升高,表明益生菌与IBD疫苗联合使用能提高机体外周血液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可见益生菌增强了外周血液对IBD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发挥了免疫增强作用。3.益生菌联合IBD疫苗免疫雏鸡后,其外周血液IL-2和IL-2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和IBD疫苗单独免疫雏鸡,表明益生菌和IBD疫苗均可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促进IL-2和IL-2R mRNA表达,使外周血免疫调节功能增强,其中益生菌联合IBD疫苗雏鸡免疫效果最明显,可见益生菌能促进细胞因子IL-2和IL-2R的免疫调节功能。4. IBD强毒攻击后,试验雏鸡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淋巴细胞数量、IL-2和IL-2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雏鸡,其中,益生菌与IBD疫苗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可见,益生菌不但能提高外周血液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还能增强外周血液对IBD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增强IBD疫苗免疫效果。5.上述各免疫指标益生菌II组又略高于益生菌I组,说明益生菌II组的免疫增强效果优于益生菌I组,可能是由于益生菌II比益生菌I含有更多的芽孢杆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武继勇[5](2009)在《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新特点与免疫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本病可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
金戈[6](2009)在《家禽健康与产业发展——2009中国国际集约化畜牧展览会家禽技术论坛》文中研究指明"2009中国国际集约化畜牧展览会家禽技术论坛"于10月19日在北京新国展举行,论坛上演讲嘉宾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如何通过优良的种禽饲喂方式最大化肉鸡生产性能、应用酶制剂改善动物饲料的营养利用率、通过提升免疫力及肠道健康最大化家禽的生产性能、家禽疫病防控的历史及如何使用活疫苗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炎病进行了交流探讨,从不同侧面说明家禽建康对养殖业的重要性。本次论坛由北京太克会展中心主办,《中国家禽》、《中国禽业导刊》承办,北京奥特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诺伟司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百奥明饲料添加剂(上海)有限公司、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德国罗曼动物保健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协办。来自全国家禽行业的200余名家禽业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了论坛。
朱子洁[7](2009)在《浅谈不同免疫程序和方法对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宫,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
陆有飞,韦平,阳秀英,黄志永,胡凤梅[8](2008)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及其应用的进展》文中认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仍然是世界养禽业影响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疫苗接种是目前控制IBD最有效的措施。本文主要从病原特征,目前流行病学的新特点,传统疫苗、新型疫苗的种类、特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解决的思路等进行了阐述。认为传统疫苗在世界许多国家IBD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新型疫苗的研究也已经兴起,但是新型疫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无法取代传统疫苗。提出安全和有效防控是IBD疫苗研制与应用的根本出发点。
杨永增,徐仕忠,孔苗[9](2008)在《如何使用活疫苗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如何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疫苗》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也称为甘保罗病,是全球最为重要的禽病之一。病毒以法氏囊中的B细胞为靶子并毁坏B细胞,因此,严重影响小鸡的免疫系统。该病可以表现为临床型IBD(高死亡率、免疫抑制)或者温和的亚临床型(免疫抑制)。在IBD的防控中,接种疫苗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重点谈了IBD的综合防控的重要性,但是鸡的主动免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宇文延青[10](2008)在《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过程中出现的免疫失败现象,对该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法氏囊病料68份,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21株。运用RT-PCR方法对VP2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除SH-h株外,其余20株均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核苷酸同源性比较表明:分离毒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和我国超强毒株Gx株核苷酸同源率均在97.5%~99.4%;推导氨基酸同源在98.9%~100%。分离毒株间核苷酸同源率在96.7%~99.9%;推导氨基酸的同源率在98.2%~100%。以UK661为参考毒株,对分离毒株第一亲水区和第二亲水区推导氨基酸比较发现:SH-h株在222位发生A→P替换;HLJ-1、HLJ-2、HLJ-3和HLJ-4在第一亲水区的212位发生D→N替换,HLJ-3和HLJ-4株在第二亲水区321位氨基酸发生A→V替换,且血清I型IBDV均起源于同一祖先序列,所有分离毒株均位于vvIBDV进化群内。遗传距离表明:进化顺序为经典毒株、变异株,最后出现的是vvIBDV。以7株抗IBDV VP2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ELISA方法对Gx、HLJ-2株和HLJ-4株3株病毒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LJ-2、HLJ-4和Gx在抗原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用HLJ-4株和Gx株对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的免疫保护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免疫SPF鸡群能抵抗超强毒株Gx和HLJ-4的攻击,SPF鸡保护率达100%。从山东、甘肃、江苏和辽宁等地的7个鸡场采集349份血清,对禽类三种重要的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CAV、ALV-J和REV)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CAV的血清阳性率高达81.4%,表明CAV在我国的一些鸡场普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CAV感染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影响,将80羽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5组,即Gx攻毒对照组(A组)、感染组(B组)、Gt株免疫组(C)、感染-法氏囊活株疫苗(Gt株)免疫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每组16羽,B组和D组在1日龄人工肌注感染病毒CAV-M9905株;7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株)口服免疫C组和D组雏鸡;14日龄、20日龄和28日龄翅静脉采集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IBDV抗体水平,在28日龄对A、B、C和D组通过滴鼻点、点眼途径攻IBDV超强毒株Gx(ELD50=102.72/0.1ml),0.1ml/羽,攻毒后连续观察2周。结果表明:CAV感染使IBDV活疫苗(Gt株)的免疫保护率降低,抗体滴度上升缓慢。
二、IBD疫苗的正确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D疫苗的正确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1.3 IBDV的基因组 |
1.4 IBDV的编码蛋白 |
1.5 IBDV的毒力及致病性研究 |
1.6 IBDV VP2蛋白的B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
1.7 IBD的诊断 |
1.8 IBD疫苗的研究进展 |
1.9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9种标签对IBDV VP2蛋白可溶性表达及纯化的影响 |
引言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引言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IBDV VP2 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华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病毒分离 |
1.2.1 病料处理 |
1.2.2 在鸡胚中的传代 |
1.2.3 在细胞上的传代 |
1.3 病毒对鸡的致病性 |
1.4 VP2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
1.4.1 VP2基因序列测定 |
1.4.2 VP2基因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病毒分离 |
2.1.1 在鸡胚中传代 |
2.1.2 在细胞上的传代 |
2.2 病毒对鸡的致病性 |
2.3 VP 2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2.3.1 VP2基因序列测定 |
2.3.2 遗传进化树分析 |
2.3.3 VP2序列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分析 |
3 讨论 |
(3)益生菌对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益生菌研究进展 |
1.1.1 益生菌概念 |
1.1.2 益生菌的分类及作用 |
1.1.3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
1.1.4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
1.1.5 益生菌的应用 |
1.2. 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1.2.1 细胞凋亡的概述 |
1.2.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
1.2.3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
1.3 Caspase及其激活 |
1.3.1 Caspase家族的结构与分类 |
1.3.2 Caspase的激活 |
1.3.3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1.4.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学 |
1.4.2 IBD流行病学 |
1.4.3 IBD发病机制及临诊症状 |
1.5 本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菌种 |
2.1.3 IBD疫苗和IBDV强毒 |
2.1.4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益生菌微胶囊制备 |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其处理 |
2.2.3 被检材料采取 |
2.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bcl-2 mRNA表达及Real 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3.1.1 总RNA的提取 |
3.1.2 鸡bcl-2 mRNA表达及Real 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益生菌应用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变化 |
3.2.1 益生菌应用雏鸡免疫器bcl-2 mRNA表达变化 |
3.2.2 益生菌应用雏鸡免疫器官凋亡蛋白酶活性变化 |
3.2.3 益生菌应用雏鸡免疫器官凋亡细胞数量变化 |
3.2.4 益生菌应用雏鸡免疫器官细胞核浆比的变化 |
3.3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变化 |
3.3.1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免疫器官bcl-2 mRNA表达变化 |
3.3.2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免疫器官凋亡蛋白酶变化 |
3.3.3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免疫器官凋亡细胞数量变化 |
3.3.4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免疫器官细胞核浆比变化 |
3.4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V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变化 |
3.4.1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V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bcl-2 mRNA表达变化 |
3.4.2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V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凋亡蛋白酶活性变化 |
3.4.3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V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变化 |
3.4.4 益生菌应用雏鸡IBDV强毒攻击后免疫器官细胞核浆比变化 |
4. 讨论 |
4.1 益生菌对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 |
4.2 益生菌对IBD疫苗免疫雏鸡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 |
4.2.1 益生菌对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对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数量及细胞核浆比的影响 |
4.3 益生菌不同组合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和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益生菌研究进展 |
1.1.1 益生菌概念及研究现状 |
1.1.2 益生菌分类及其特点 |
1.1.3 益生菌的有益作用机制 |
1.1.4 益生菌在养鸡业中的实际应用 |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1.2.1 病毒及其基因组的分子结构特征 |
1.2.2 IBD 流行病学 |
1.2.3 IBD 的免疫防治 |
1.3 禽类免疫系统及IL-2、IL-2R 研究进展 |
1.3.1 禽类免疫系统的特点 |
1.3.2 禽类的免疫细胞 |
1.3.3 禽类的免疫球蛋白 |
1.3.4 鸡IL-2 及IL-2R 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益生菌 |
2.1.3 IBD 疫苗和IBD 强毒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益生菌微胶囊制备 |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其处理 |
2.2.3 被检材料采取 |
2.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IL-2 和IL-2R mRNA 表达REAL 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1.1 总RNA 提取 |
3.1.2 鸡IL-2 和IL-2R mRNA 表达Real Time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益生菌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及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2.1 益生菌雏鸡外周血液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2.2 益生菌雏鸡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3.2.3 益生菌雏鸡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功能变化 |
3.3 益生菌雏鸡IBD 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及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3.1 益生菌雏鸡IBD 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3.2 益生菌雏鸡IBD 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3.3.3 益生菌雏鸡IBD 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功能变化 |
3.4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及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4.1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外周血液IL-2 和IL-2R mRNA 表达变化 |
3.4.2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变化 |
3.4.3 雏鸡IBD 强毒攻击后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功能变化 |
3.5 IBD 强毒攻击雏鸡后发病及保护情况 |
4 讨论 |
4.1 益生菌对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1.1 益生菌对雏鸡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1.2 益生菌对雏鸡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2 益生菌联合IBD 疫苗对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2.1 益生菌联合IBD 疫苗对雏鸡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2.2 益生菌联合IBD 疫苗对雏鸡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4.3 益生菌及其联合IBD 疫苗对雏鸡外周血液IL-2 和IL-2R mRNA 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
4.4 菌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新特点与免疫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新特点 |
1.1 IBD发病的季节特点 |
1.2 免疫鸡群仍然发生IBD |
1.5 使用单价疫苗免疫较多价疫苗的鸡群多发 |
1.6 IBD继发症增多, 间接损失增大 |
1.7 使用毒力过强的活疫苗易发 |
1.8 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1.9 IBD症状及剖检变化新特点 |
2 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对策 |
2.1 加强饲养管理 |
2.2 加强环境消毒 |
2.3 科学免疫 |
3 免疫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1 做好免疫鸡群的接种 (油乳剂灭活疫苗) |
3.2 注意对父母代鸡群以IBDV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
3.3 选用合适的疫苗, 以适应疾病感染压力。 |
3.4 把握免疫接种的时机。 |
3.5 选择最有效的免疫程序时, 还需要知道鸡场面 |
(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及其应用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简介 |
2 流行病学新特点 |
3 疫苗的种类 |
3.1 传统疫苗 |
3.1.1 囊组织灭活疫苗 |
3.1.2 胚组织灭活疫苗 |
3.1.3 细胞培养病毒灭活疫苗 |
3.1.4 病毒低毒力活疫苗 |
3.1.5 病毒中等毒力活疫苗 |
3.1.6 高毒型疫苗 |
3.2 新型疫苗 |
3.2.1 亚单位疫苗 |
3.2.2 VLP疫苗 |
3.2.3 重组活载体疫苗 |
3.2.4 高压力失活疫苗 |
3.2.5 VP5基因缺失疫苗 |
3.2.6 核酸疫苗 |
4 疫苗的免疫 |
4.1 科学地选择和使用疫苗 |
4.2 选择正确的免疫程序 |
5 问题与展望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盲目选用疫苗或免疫程序不合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疫苗的研制方法本身决定了疫苗的局限性。 |
5.2 展望 |
(9)如何使用活疫苗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如何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免疫时间如何确定有三种方法 |
1. 检测和计算。 |
2. 估计和调整。 |
3. 无可用信息。 |
二、温和型、中等毒力型或中等偏强型如何选择 |
三、何时使用温和型疫苗 |
四、何时使用更具侵袭性 (中等偏强毒力型) 的疫苗 |
(10)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介 |
1.2 病原学 |
1.2.1 IBDV 的形态结构 |
1.2.2 IBDV 的分型 |
1.2.3 IBDV 的基因组结构 |
1.2.4 IBDV 基因组编码蛋白 |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3.1 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 |
1.3.2 IBD 的流行病学 |
1.3.3 IBD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 |
1.3.4 分子进化树构建常用方法 |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制 |
1.4.1 诊断方法 |
1.4.2 IBD 的防制 |
1.5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SPF 鸡胚及试验动物 |
2.1.4 病料采集 |
2.1.5 病料处理 |
2.1.6 病毒分离 |
2.1.7 病毒免疫荧光检测 |
2.1.8 IBDV 基因组RNA 的提取 |
2.1.9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1.10 病毒RT-PCR 鉴定 |
2.1.11 病毒ELD50测定 |
2.1.12 SPF 鸡致死率测定 |
2.2 结果 |
2.2.1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2.2.2 分离毒株的地理分布 |
2.2.3 病毒的RT-PCR 鉴定结果 |
2.2.4 ELD50测定结果 |
2.2.5 SPF 鸡致死率测定结果 |
2.2.6 发病鸡法氏囊、肝脏、盲肠扁桃体和胸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2.3 讨论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分离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 |
3.1.2 载体、菌种、工具酶与主要试剂 |
3.1.3 IBDV 基因组RNA 的提取 |
3.1.4 IBDV 基因组的反转录 |
3.1.5 IBDV VP2 基因cDNA 的扩增与克隆 |
3.1.6 IBDV VP2 基因cDNA 序列分析 |
3.1.7 IBDV 遗传进化分析 |
3.2 结果 |
3.2.1 IBDV 分离株VP2 基因cDNA 的克隆 |
3.2.2 VP2 基因序列分析 |
3.2.3 IBDV 遗传演化分析 |
3.3 讨论 第四章 分离毒株 VP2 蛋白抗原性差异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分离毒株VP2 蛋白抗原性差异分析 |
4.1.3 HLJ-2、HLJ-4 和Gx 株同源建模 |
4.1.4 HLJ-2、HLJ-4 和 Gx 抗原性差异检测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分离毒株的抗原差异分析 |
4.2.2 HLJ-2、HLJ-4 和Gx 同源建模结果 |
4.2.3 7 株单克隆抗体介导的 HLJ-2、HLJ-4 株和 Gx 株间接 ELISA 结果 |
4.2.4 数据统计分析 |
4.3 讨论 第五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 株)对 HLJ-4、Gx 株免疫保护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鸡胚、主要试剂及仪器 |
5.1.2 Gx 株ELD50测定 |
5.1.3 动物试验设计 |
5.2 结果 |
5.2.1 Gx 株ELD50 |
5.2.2 死亡鸡胚 IBDV 琼脂扩散检测结果 |
5.2.3 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5.2.4 攻毒死亡鸡IBDV 琼脂扩散检测结果 |
5.3 讨论 第六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感染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 (Gt 株)免疫效果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血清采集与抗体检测 |
6.1.2 动物试验设计 |
6.1.3 传染性贫血病病毒PCR 检测 |
6.2 结果 |
6.2.1 CAV、ALV-J 和REV 血清学检测结果 |
6.2.2 CAV 感染后PCR 检测结果 |
6.2.3 IBDV 抗体检测结果 |
6.2.4 Gx 株攻毒结果 |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
四、IBD疫苗的正确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D]. 蒋大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2]华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 梅永杰,王永山,欧阳伟,潘群兴,孟凯,王晓丽,夏兴霞,诸玉梅,董晨红,毕振威,王晶宇,吴红玲,姚火春. 中国兽医科学, 2016(05)
- [3]益生菌对IBD疫苗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畅.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4]益生菌应用雏鸡IBD疫苗免疫后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和IL-2及其受体mRNA表达变化[D]. 张健.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5]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新特点与免疫控制[J]. 武继勇.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9(12)
- [6]家禽健康与产业发展——2009中国国际集约化畜牧展览会家禽技术论坛[J]. 金戈. 中国禽业导刊, 2009(21)
- [7]浅谈不同免疫程序和方法对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 朱子洁. 兽医导刊, 2009(07)
- [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及其应用的进展[J]. 陆有飞,韦平,阳秀英,黄志永,胡凤梅.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8(04)
- [9]如何使用活疫苗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如何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疫苗[J]. 杨永增,徐仕忠,孔苗. 兽医导刊, 2008(11)
- [10]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宇文延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