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天然气是深盆气吗?

川西坳陷天然气是深盆气吗?

一、川西坳陷的天然气是深盆气吗?(论文文献综述)

梁霄[1](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吴双,段太忠,商晓飞,李蒙,廉培庆,赵华伟[2](2020)在《川西坳陷XC区块须二段气藏生产模式分类及其对气藏类型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坳陷XC区块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储层整体致密、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根据生产动态特点,将具备工业性产能的气井划分为4类生产模式;结合地质、测井、地球物理、产能不稳定分析等数据,从构造、裂缝、砂体展布、含气性等方面构建对应4类生产模式的储层储渗配置关系,分析须二段气藏类型。结果表明:可将有效气井生产动态划分为高产见水模式、中产水淹模式、中产见水模式和中产无水模式,不同生产模式具有不同储渗配置关系,指示须二段气藏属于断裂及裂缝疏通下的常规—非常规连续复合类型。高产见水模式和中产无水模式气井分别呈初期高产和长期稳产特征,最具有开发效益,储渗配置关系表现为大裂缝或微裂缝较发育的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带富甜点砂体储层,可以作为XC区块须二段重点开发目标。

尚长健,朱振宏,欧光习,王君,楼章华[3](2016)在《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砂岩碳酸盐胶结物氧同位素数据,并结合沉积-埋藏史,研究须家河组流体活动特征,进行储层致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烃源岩演化、储层致密化、流体活动等研究,探讨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认为:须家河组具有形成"连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砂岩持续致密化,自烃源岩沉积后持续生烃,流体包裹体的显微观测也表明油气充注在持续进行.据此认为,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模式是"前期边致密边成藏,后期裂缝发育成藏".

范增辉,欧阳诚,张晓斌,赵园,王泽发,王静,蒲莉萍,徐文圣[4](2014)在《深盆气藏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深盆气藏是发育在构造下倾方向或下部层位、气源岩与致密储层邻接的天然气聚集。其成藏机理表现为天然气从构造下倾部位或致密储层底部对储层中原始地层水的活塞式推进,而常规圈闭气藏则表现为天然气与地层水的置换式运移,两者在成藏机理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深盆气藏勘探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以及勘探开发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石油地质特点进行类比,认为川西坳陷可能存在深盆气藏。

赵靖舟,李军,曹青,白玉彬,耳闯,王晓梅,肖晖,吴伟涛[5](2013)在《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着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内的油气聚集(如页岩气和煤层气),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闭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王鹏[6](2012)在《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致密砂岩气藏是常规致密砂岩气还是非常规深盆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点,气藏的类型直接决定了研究区天然气的勘探策略与资源探明程度。而要确定须四段致密砂岩气藏是否为深盆气最关键的是确定储层致密化时间,所以本论文选择了对须四段储层致密化历史进行研究。论文应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激光碳氧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多种手段,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研究区须四段储层致密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岩类型以富岩屑的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其中岩屑砂岩为研究区最为重要的岩石类型。高岩屑含量是研究区须四段砂岩骨架颗粒构成的最显着特征,岩屑构成中又以偏塑性的沉积岩岩屑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为少量的变质岩岩屑和极少量的岩浆岩岩屑。(2)根据研究区须四段岩石骨架颗粒构成的塑性特征,将须四段岩石类型分为了石英砂岩、钙屑砂岩、塑性岩屑含量较多的砂岩(含较多塑性颗粒的砂岩),对它们进行原生孔隙演化史数值模拟。石英砂岩和钙屑砂岩骨架颗粒都表现出较强的刚性,对它们按刚性颗粒砂岩孔隙演化特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压实作用使须四段刚性颗粒压实损失的孔隙度占初始孔隙度的47.2%左右。对研究区塑性岩屑含量较多的砂岩按照中等塑性颗粒砂岩孔隙演化特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压实作用使得该类岩石损失的孔隙度高达初始孔隙度的70%左右,显然压实作用是该类砂岩孔隙损失、储层致密化的第一重要因素,压实作用对该类砂岩的致密化作用明显大于刚性颗粒砂岩。(3)须四段自生矿物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硅质胶结物。通过激光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对自生矿物沉淀史进行分析,塑性岩屑含量较多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以上沙溪庙沉积期主要沉淀期,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沉积末期为其次要沉淀期;钙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沉淀时间相对较早,主要沉淀期为须五段沉积末期。塑性岩屑含量较多的砂岩中硅质胶结物自须家河组沉积末期已开始有少量沉淀,该过程一直持续到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沉积末期,而硅质胶结物沉淀主要发生在上沙溪庙组-遂宁组沉积期。(4)次生孔隙是须四段最为重要的孔隙类型,次生孔隙对须四段储层的控制作用大于原生孔隙。钙屑砂岩中次生孔隙形成的时间较早,可能在须五段沉积时期已发育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富塑性岩屑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时间在上沙溪庙组之前,溶蚀作用一直持续到遂宁组沉积时期。(5)须四段超压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其对原生孔隙的保存作用相当有限,对须四段致密化历史影响不大。综合原生孔隙演化史、自生矿物沉淀史、次生孔隙发育史对须四段储层致密化历史进行分析,含较多塑性颗粒的砂岩储层致密化时间最早,在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沉积中期储层达到致密,储层现今孔隙度相对最低;其次为刚性颗粒砂岩,储层在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末期达到致密,储层现今孔隙度相对增加;钙屑砂岩致密化时间相对最晚,致密化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储层现今孔隙度相对最高。压实作用是须四段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自生矿物的沉淀也对储层致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6)储层致密化时间与生排烃关系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气藏以“先成型”深盆气为主,在致密化时间相对较晚的钙屑砂岩中可能有一定常规致密砂岩气藏发育。

刘洋,薛海涛,吴伟,胡慧婷,王伟明,陈晓东,刘敏[7](2011)在《鸡西盆地与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类比研究》文中提出在系统的介绍了"原生型"深盆气和"构造型"致密砂岩气两种致密砂岩气藏的基础上,对鸡西盆地源岩生排烃时期与储层致密化时期做出预测,并首次对鸡西盆地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做出判断。认为鸡西盆地致密砂岩气属"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进而选择代表该类气藏的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藏与鸡西盆地的成藏条件进行类比。结果认为:二者气源条件都较为优越,能够大量生烃;而且储层都较致密。但鸡西盆地由于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大量发育,对气藏破坏作用大,保存条件要明显差于川西坳陷。因此,鸡西盆地难以形成类似川西坳陷的大型致密砂岩气藏,但在成藏条件优越的局部地区可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中小型的致密砂岩气藏。最后,通过排气强度、孔隙度、断层发育等主控因素的叠合对鸡西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分布的有利区进行预测。

王睿婧,刘树根,张贵生,孙玮[8](2011)在《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组成及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须二段天然气为煤型气和油裂解气的混合成因气,其气源有3种:①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腐殖-腐泥混合型有机质生油生气,而后油在高温下裂解成气;②须二段内部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自生自储;③须三段烃源岩对须二段天然气聚集也有贡献,但贡献极小。在对须二段气藏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天然气充注史与岩石致密演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判定,认为须二段气藏属于典型的"后成型"致密气藏,其成藏过程符合"早聚、中封、晚活化"的成藏模式。

陈冬霞,庞雄奇,李林涛,邓克,张建华[9](2010)在《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严重,气水分布十分复杂,已经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在对须二段致密气藏地质特征、流体特征和气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综合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揭示了该区复杂的气水分布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二段天然气主要为煤型裂解气,地层水型主要表现为CaCl2型,属于高封闭环境下的地层水。试气资料和测井解释结果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二段主要以气层和含气层为主,局部井为气水同层和纯水层,地层水无成层性,水的分布表现出串珠状残留地层水的特点。孤立的地层水不受构造的控制,水的产出并不表现出上水下气或上气下水的特点,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在深盆气形成过程中,气驱替水首先通过相对疏松的高孔高渗的储集空间,而对超致密砂体内已封存完好的水体则无力驱替,形成"残留地层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李林涛,庞雄奇,陈冬霞,邓克,张建华[10](2009)在《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超压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文中提出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压力实测及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内须家河组主要气藏不同层段超压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须家河组不同层段超压发育特征不同,压力系数总体上盖层段大于储层段、须家河组上段大于须家河组下段;不同气藏具有不同的纵向超压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新场型、合兴场型、鸭子河型和大邑型共四类;欠压实、有机质生烃、构造挤压等因素促进了须家河组超压的形成。本次研究表明,不同的构造变形强度、断裂发育和泥岩分布特征及晚期"深盆气"成藏改造导致了须家河组气藏现今不同超压特征的形成。

二、川西坳陷的天然气是深盆气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坳陷的天然气是深盆气吗?(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川西坳陷XC区块须二段气藏生产模式分类及其对气藏类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生产动态描述
    2.1 开发概况
    2.2 生产模式
3 储层储渗特征
    3.1 高产见水模式
    3.2 中产水淹模式
    3.3 中产见水模式
    3.4 中产无水模式
4 气藏类型
5 结论

(3)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 流体活动特征
4 烃源岩的生烃过程
5 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模式
6 结论

(4)深盆气藏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深盆气成藏条件
2 深盆气藏油气富集主要因素
3 深盆气藏勘探开发发展趋势
4 结论

(5)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致密油气成藏模式
    1.1 连续型聚集(深盆气型)
        1.1.1 概念其特征
        1.1.2 深盆油气的成藏特征、成藏机理与形成条件
    1.2 不连续型聚集(常规圈闭型)
        1.2.1 典型(具边底水)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
        1)高陡构造圈闭,尤其是背斜圈闭
        2)储层先成藏后致密,或边成藏边致密
        1.2.2 非典型(不具边底水)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
        1)断裂褶皱较发育区,且褶皱断裂形成先于油气充注
        2)储层分布局限,形成孤立分布的地层岩性尖灭体
    1.3 准连续型聚集
        1.3.1 概念及特征
        1.3.2 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的分布
        1)鄂尔多斯盆地
        2)四川盆地
        3)塔里木盆地
        4)皮申斯盆地
2 致密油气成藏模式对比
3 结论

(6)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背景
        2.1.1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发展史
        2.1.2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储层原生孔隙演化史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原生孔隙影响因素
    3.3 实验条件下岩屑特征和储层原生孔演化的关系
    3.4 须四段储层原生孔隙演化过程
第4章 储层自生矿物沉淀史
    4.1 胶结物的构成
    4.2 碳酸盐胶结物沉淀史
    4.3 硅质胶结物沉淀史
第5章 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史
    5.1 储层孔隙类型
    5.2 不同类型砂岩孔隙构成情况及次生孔隙成因
    5.3 钙屑砂岩次生孔隙发育史
    5.4 富塑性颗粒砂岩次生孔隙发育史
        5.4.1 长石的溶蚀与自生矿物的沉淀
        5.4.2 富塑性岩屑砂岩次生孔隙发育史
第6章 储层致密化历史
    6.1 异常高压与储层孔隙度关系讨论
    6.2 储层致密化历史
第7章 储层致密化进程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须二段天然气类型及烃源岩分析
    2.1 须二段天然气特征
    2.2 须二段天然气类型判定
    2.3 须二段天然气来源
        2.3.1 油型裂解气的烃源岩
        2.3.2 煤型气的烃源岩
3 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形成演化
4 结论

(9)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气藏特征
2 气水分布特征
3 气水分布的成因机理
4 深盆气藏演化过程中含水层形成的物理模拟实验
    4.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4.2 实验步骤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总结
5 结 论

四、川西坳陷的天然气是深盆气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川西坳陷XC区块须二段气藏生产模式分类及其对气藏类型的启示[J]. 吴双,段太忠,商晓飞,李蒙,廉培庆,赵华伟.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0(03)
  • [3]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探讨[J]. 尚长健,朱振宏,欧光习,王君,楼章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6(05)
  • [4]深盆气藏勘探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 范增辉,欧阳诚,张晓斌,赵园,王泽发,王静,蒲莉萍,徐文圣. 四川地质学报, 2014(01)
  • [5]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J]. 赵靖舟,李军,曹青,白玉彬,耳闯,王晓梅,肖晖,吴伟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05)
  • [6]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储层致密化历史研究[D]. 王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7]鸡西盆地与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类比研究[J]. 刘洋,薛海涛,吴伟,胡慧婷,王伟明,陈晓东,刘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25)
  • [8]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J]. 王睿婧,刘树根,张贵生,孙玮. 岩性油气藏, 2011(04)
  • [9]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气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J]. 陈冬霞,庞雄奇,李林涛,邓克,张建华. 现代地质, 2010(06)
  • [10]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超压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A]. 李林涛,庞雄奇,陈冬霞,邓克,张建华. 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川西坳陷天然气是深盆气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