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市场低麦芽啤酒发展迅速(论文文献综述)
吉春晖[1](2021)在《藜麦啤酒的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物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消费者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更加注重啤酒产品的多样化、口感和品质。藜麦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全部必需氨基酸。藜麦中还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富含多种功能性营养成分,如多酚、黄酮等。把藜麦用于啤酒酿造中,可将藜麦中富含的营养成分赋予到啤酒中,增加啤酒的营养特性。基于藜麦的这些特点,将其应用于啤酒酿造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实验选取了白色藜麦为原料,采用上面酵母进行发酵,主要研究的是优化藜麦添加到啤酒酿造中的工艺,并检测成品藜麦啤酒的风味物质。首先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以麦汁中α-氨基氮含量为指标,确定了最佳的糖化工艺为:藜麦添加比例为20%、大麦芽添加比例为80%、料水比为1:4、投料温度为44℃。检测分析了麦汁的理化指标,各种糖类物质的含量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然后通过单因素响应面试验,以藜麦啤酒的感官评分为指标,优化了酒花添加量以及发酵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为:酒花添加量为0.78‰、酵母接种量为1.96×107cfu/m L、发酵温度为21.8℃。发酵过程中检测了酵母活细胞数、外观糖度、双乙酰、酒精含量、p H随着发酵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来研究啤酒的抗氧化能力在发酵和冷贮过程中的变化,藜麦啤酒的抗氧化性强于全大麦芽啤酒;随后,检测了成品藜麦啤酒的理化指标,其各项理化指标均在国标范围之内,最终获得的成品藜麦啤酒原麦汁浓度为11°P、酒精度为4.3%vol、双乙酰含量为0.089 mg/L,并测定了成品藜麦啤酒中的黄酮含量达到了108.3mg/L;最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成品藜麦啤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DMS含量为0.05 mg/L、乙醛含量为4.71 mg/L、乙酸乙酯的含量达到了23.21 mg/L、乙酸异戊酯含量为4.64 mg/L、正丙醇含量为22.53 mg/L、异丁醇含量为53.51 mg/L、异戊醇含量为104.27 mg/L。成品藜麦啤酒的酒体呈现浅黄色,泡沫洁白细腻,香气协调,散发出了香蕉的香气和淡淡的藜麦清香,口感清爽,是一款不可多得的特色啤酒。
董格宇[2](2021)在《富含β-苯乙醇的木薯啤酒及其代谢产物研究》文中指出木薯作为三大薯类之一,营养价值丰富,是非洲等热带地区8亿多人的主粮和能量来源。由于现有木薯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等原因,导致木薯产业发展缓慢,亟待开发木薯新用途,提高产品附加值,打破木薯产业发展困境。啤酒是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酒精饮料,麦芽是啤酒的主要原料之一,但近些年受国际贸易影响,麦芽价格持续飙升,开发新的啤酒原料有利于啤酒产业良性发展。木薯价格远低于麦芽,探索木薯作为辅料用于啤酒酿制的可能性,研究其关键工艺、风味特性形成及其生化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报道。由于木薯本身含有氢氰酸以及高淀粉含量,这些特性会给啤酒带来不良风味和对啤酒品质产生影响。在本项工作中,我们通过对原料配比、酵母优化和工艺改良等研究,研发了一套具有创新性的木薯啤酒酿造工艺,具体为:将木薯匀浆加热至50℃,保温10 min,然后加入180-200 U/g耐高温淀粉酶及0.5 g/kg氯化钙,继续加热至70℃,并保温30 min,然后加热至95℃,并保温30 min,然后继续加热煮沸,并持续10 min,得到木薯糊化液,再经糖化、过滤、煮沸、回旋沉淀、发酵得木薯啤酒。该工艺消除了木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酿造的成品木薯啤酒品质优良,啤酒中氢氰酸含量不足0.1 mg/kg,食品安全级更高。同时对木薯啤酒和小麦啤酒的理化指标、感官品评、风味物质、营养元素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发现,与小麦啤酒相比,木薯啤酒营养均衡,风味协调,并且木薯啤酒中β-苯乙醇的含量比小麦啤酒中提高了86%,使其具有淡雅细腻的玫瑰香气。对β-苯乙醇合成的埃利希途径中关键酶以及编码关键酶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在木薯啤酒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中β-苯乙醇的埃利希途径中L-苯丙氨酸转氨酶、苯丙酮酸脱羧酶和苯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普遍高于小麦啤酒,编码L-苯丙氨酸转氨酶的基因aro9和编码苯丙酮酸脱羧酶的基因aro10表达水平在发酵后期显着上调,说明aro9和aro10是以L-苯丙氨酸为底物生成β-苯乙醇的埃利希途径中主要的调节基因。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木薯加工的新产品、新应用,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β-苯乙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范海荣[3](2020)在《H啤酒公司生产现场管理改善研究 ——以天津滨海工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啤酒行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啤酒产业也加快了在我国的布局,如今的啤酒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的啤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增强其在啤酒市场与其他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通过营销策略与国际啤酒公司竞争市场份额,更应对自身的生产现场进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其现场管理水平体现出来,因为现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基本的保障。本文以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为研究对象,以现场管理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基础,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以及问卷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对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情况展开研究。运用AHP方法等评价方法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生产方法管理和安全控制五个方面对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现场管理水平展开评价。从评价结果看来看,工厂现场管理水平接近优秀的水平,但是整体水平并不稳定,说明该工厂现场管理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使其现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了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系统工程为指导思想,结合现场管理的方法对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现场管理提出优化和改进方案。在人员管理方面,重点放在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和培训体系的完善上;在设备管理方面,主要针对设备事故管理体系和设备维护保养机制的建立;在原料和成品管理方面,着眼于原料检测过程的强化和成品管理制度的规范;在生产方法管理方面,重点放在了对生产现场工艺制度和产品品质制度的完善;在安全控制方面,主要对事故处理管理和安全检查两方面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了现阶段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在生产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方案,为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现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一定基础。
刘晓晴[4](2020)在《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肯定对一定时期的产品及其包装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一定时期的产品及其包装设计也肯定会体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本研究试从青岛作为殖民统治地的特殊性出发,分析青岛啤酒核心产品包装中所蕴含的殖民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审美文化等,探究其包装的整体发展。首先,对酒类产品包装以及其中的啤酒包装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酒类包装的分类,为后续内容提供一个大的研究环境。探究了啤酒包装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啤酒包装的因素,从而引出之后政治历史等因素在青岛啤酒包装中的体现。其次,通过青岛啤酒的历史因素,分析德国、日本等殖民文化以及国民政府时期到新中国成立青岛解放后各个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在青岛啤酒包装设计和广告中的体现和影响。然后,通过对现如今青岛啤酒包装设计以及代表性包装设计思想的深入研究,并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啤酒品牌在包装设计上的对比,分析不同啤酒品牌优秀的包装设计思路,总结出当今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创新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进而总结出青岛啤酒包装之后的发展方向:个性化、民族化、绿色环保、品牌化、增强国际化视野与关注中包装、外包装的设计。最后,通过整个研究分析出青岛啤酒包装设计所存在的意义。对企业:促进青岛啤酒的销量带动企业的发展;提升青岛啤酒企业形象和品牌认知度。对社会:带动地方及青岛城市的发展;提高大众审美和我国啤酒包装的总体水平;提升消费文化。
张丹丹[5](2019)在《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啤酒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酒精类饮料,在全世界的消耗量仅次于水和茶,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啤酒的热爱有增无减,啤酒的品类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对啤酒多样化的需求,研究出了姜汁啤酒。姜汁啤酒的主要原料是麦芽,姜汁,酒花等。姜的中药性表现为: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等,常常用于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的治疗,在北方冬天人们通常用姜熬汤祛寒。将姜榨汁,在啤酒生产工艺中加入姜汁做成姜汁啤酒,丰富了啤酒的口味,同时具有保健功效,增加了啤酒的种类,弥补了冬天喝啤酒的不足之处。本研究通过在传统啤酒酿造工艺中添加姜汁,进行煮沸过滤,制作出具有保健作用的姜汁啤酒,具有姜香浓郁、口味丰富、养生价值高等特点。通过扩增现代酿酒装置与技术研究所收藏的酵母菌种,从中选出一株有优良特性的酵母菌株R2-b作为本次研究的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姜汁啤酒最优发酵工艺为:菌种接种量6%,发酵温度25℃,主发酵时间24h,最终对酿出的姜汁啤酒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得出结果:姜汁啤酒双乙酰含量0.12mg/L,还原糖含量3.21mg/ml,总酸含量1.6ml/100ml,CO2含量0.51%,蛋白质含量4.7mg/ml,原麦汁浓度12oP,酒精度4.5%vol。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饮用。
田沐禾[6](2019)在《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文中研究说明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把人类学和符号学视界融合下考察之物叫做“物语”。任何物质文化现象都是物向人呈现它自身和人向物显示他自身两种力量互构的结果。在这双重显现中,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不仅是中介同时也是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方式。因此,任何物质活动都与符号化活动交织在一起,都是词与物互动关系建构之物。本文把“物语”定义为词与物关系建构之物。因此物语包括两种基本的符号化方式:(1)先名后物的功能物,指更多地受词语活动支配的物质文化活动。如拉格啤酒的生产受制于一套标准化、概念化的科学技术话语,物充当了这个话语体系中的指涉性功能单位。(2)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物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优先于科学技术话语的控制。如艾尔啤酒的生产更注重本土化自然条件、私语化的个体经验对酿造的影响。情景物也不能脱离词语而独立存在,但它在符号化方式上是物亲自出场、自我言说,人不是物的代言者而仅仅是记言人。因此,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是一种“先物后名”的写作:首先面对物,而后“听”它言说并为其立传。相对而言,符号学更关注词语对物质文化活动的控制,即功能物;人类学更关注物的自我言说,即情景物。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符号学物的研究和人类学物的研究彼此隔离。因此,本文试图弥合这种隔离,用“物语”这个概念将先名后物的功能物与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统一起来,并认为功能物和情景物是“物语”内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跨界、重叠、转化。本文试图以啤酒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物语”。在符号学看来,“物语”有三种写作:一是元语言写作,即在纯粹理论思辨的条件下讨论作为观念物的物语。二是文本化写作,即在书写性文本、文献的条件下描述某种具体物语的符号化活动。三是在场性写作,即在田野调查的条件下描述某种物语的符号化活动。本文结合了这三种写作方式,其中“导论”部分重点是物语的元语言写作,一至六章是作为物语的啤酒的文本化写作,七、八章是作为物语的青岛啤酒的在场性写作。本文认为一篇好的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论文应该是这三种写作均衡的有机整体。但是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局限,较多的笔墨用于元语言写作和文本化写作,田野写作比较薄弱。如果说本文有一定侧重点的话,这就是作者更关注作为物语的啤酒是如何被写作、如何被情景物和功能物两种符号化活动所建构的。而目前人类学主流的物的传记写作,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而不是把物是如何写作的、物如何被符号化建构的这些内容当做研究重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回顾梳理了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符号学关于物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啤酒研究的相关文献,勾勒出田野点青岛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六章,是“功能物”的写作。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描述作为物语的啤酒,它是如何由两种文化方式——情景物和功能物所建构并使其发展演变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七、八章,是“情景物”写作。它与传统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接近,但又有区别:笔者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在场性考察,不是用纯粹田野的眼光观察和描述青岛啤酒,而是把青岛啤酒看做是一个情景物符号,重点观察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情景物还是功能物?运用本文在功能物写作中所提炼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对青岛啤酒街和精酿啤酒的田野考察,便属于对这种文化重建思潮的近距离观察。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通过对啤酒的传记书写,尝试探讨人类学物的研究的一种符号学范式,探讨这种以功能物和情景物为核心的“物语”范式对人类学研究有何帮助。
郭惠竹[7](2019)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普书籍作为各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传统媒介,在科学普及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末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以来,科普工作受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外优秀科普着作的翻译与引进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本报告基于日语科普着作《ビールの科学》的汉译实践,通过对科普文本及科普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我国目前科普翻译现状,运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出以文本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功能加忠诚为翻译原则的翻译策略对科普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李杰[8](2019)在《浑浊小麦啤酒中阿拉伯木聚糖结构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小麦啤酒以其浑浊的外观、金黄的色泽、浓郁的酚香及麦芽香、洁白细腻的泡沫、新鲜醇厚的口感而备受欢迎。阿拉伯木聚糖(AX)是小麦啤酒酿造原料大麦芽、小麦芽细胞壁的主要非淀粉多糖。AX可以增强小麦啤酒泡沫的稳定性、促进啤酒的滋味与口感、增加小麦啤酒的醇厚性。本论文以不同配比的大麦芽、小麦芽为酿造原料,酿造纯大麦啤酒、浑浊小麦啤酒及纯小麦啤酒,分析三种不同原料配比啤酒酿造过程中阿魏酸(FA)、4-乙烯基愈创木酚(4-VG)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探索阿拉伯木聚糖在浑浊小麦啤酒中的性质差异及分布情况,将浑浊小麦啤酒分离为啤酒泡沫及除沫啤酒,利用酶解及梯度乙醇沉淀,从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及除沫啤酒中分离提取阿拉伯木聚糖,分析纯化AX的表观结构、单糖组成、取代度及平均聚合度、分子量等指标,从而揭示AX在浑浊小麦啤酒中的分布情况及分子结构特征,有利于改善浑浊小麦啤酒的酿造工艺及品质提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配比的大麦芽、小麦芽酿造纯大麦啤酒、浑浊小麦啤酒及纯小麦啤酒,跟踪麦汁制备过程中FA及发酵过程中4-VG含量变化。结果发现,FA含量变化显着,呈现下降趋势,在纯大麦啤酒麦汁制备过程中,FA初始值7.99±0.12 mg/L及定型麦汁中3.01±0.02 mg/L均为最高值。发酵过程中阿魏酸经啤酒酵母中的阿魏酸脱羧酶催化生成4-VG,在浑浊小麦啤酒中转化率最高,并于后贮期间趋于稳定(2.07±0.07 mg/L)。2、麦汁制备过程及发酵过程中单糖含量最高的为葡萄糖,依次为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及半乳糖。阿拉伯糖在麦汁制备过程中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后趋于稳定,木糖与阿拉伯糖变化趋势相似。阿拉伯木聚糖在在麦汁制备及发酵过程中先下降后趋于稳定。阿拉伯木聚糖的取代度保持在0.50左右,平均聚合度在糖化阶段表现为上升,并于发酵及后贮期间稳定在3.00左右。3、分析浑浊小麦啤酒冻干粉、啤酒泡沫冻干粉及除沫啤酒冻干粉的理化指标。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和除沫啤酒的冻干粉提取率分别为31.88±0.37%,32.93±0.72%,31.83±1.10%,蛋白质含量14%~15%,灰分含量1.0%~1.3%,各组分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单糖组成分析可以发现,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及除沫啤酒冻冻干粉中的葡萄糖含量为547.34~587.84 mg/g;木糖含量其次,为20.50~23.11 mg/g;阿拉伯糖含量15.17~16.99 mg/g;甘露糖含量6.02~6.81 mg/g;半乳糖含量5.16~5.21mg/g。4、不同乙醇浓度(50%、67%、75%、80%)对AX的提取率不同,其中67%乙醇沉淀AX提取率最高,约为20%左右;75%乙醇沉淀物中AX提取率次之,约为19%;50%乙醇沉淀物中AX提取率为12.56%~14.01%。在相同乙醇浓度条件下,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及除沫啤酒之间提取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提取后AX组分蛋白质含量较原料中显着降低。5、经过α-淀粉酶,葡聚糖酶,淀粉转葡萄糖苷酶,蛋白酶酶解及梯度乙醇沉淀的AX表观结构差异性显着。50%乙醇沉淀的AX略带灰白色,呈现松散的状态,SEM观察显示有较多不规则的片状结构。然而,67%乙醇沉淀的AX呈现褐色、大片小球状结构。75%和80%乙醇沉淀的AX粉末表现出褐色、坚硬的粉末,均有球状结构呈现。再次经过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内切-1,4-β-半乳聚糖酶酶解及50%和67%乙醇沉淀后的AX组分表观结构多呈现片状及块状形态。因此,梯度乙醇可提取表观结构不同的AX。6、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的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及除沫啤酒中AX的单糖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性。50%乙醇提取物中主要以木糖和阿拉伯糖为主,分别占总单糖含量的26.20%~29.40%和50.71%~52.50%,且均在啤酒泡沫中含量最高;发现甘露糖的存在,含量87.37~93.33 mg/g;半乳糖少量检出,未检测到葡萄糖的存在。在50%乙醇提取物中,啤酒泡沫组分中阿拉伯糖和木糖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51.94±0.52 mg/g、271.35±1.48 mg/g。67%的乙醇沉淀物中,阿拉伯糖、木糖为主要单糖,但阿拉伯糖占比增大,含量为109.16 mg/g~115.91 mg/g;半乳糖含量上升至55.86±1.01 mg/g;葡萄糖检出,含量为15.37 mg/g~23.72 mg/g。随着乙醇浓度上升至75%和80%,无论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和除沫啤酒提取AX组分,葡萄糖为主要单糖,约占总单糖含量的50%,阿拉伯糖和木糖的含量下降。经过内切-1,4-β-甘露聚糖酶、内切-1,4-β-半乳聚糖酶酶解后,50%乙醇沉淀提取的AX组分中木糖含量要高于67%乙醇纯化组分,而阿拉伯糖含量则相反。在50%乙醇提取AX组分中,阿拉伯糖含量上升为217.39~251.94 mg/g,木糖含量为527.15~571.35 mg/g;在67%乙醇沉淀AX组分中,阿拉伯糖含量在309~315mg/g,木糖含量为462.98~491.31 mg/g,且均在啤酒泡沫组分中达到最大值。7、分析浑浊小麦啤酒、除沫啤酒以及啤酒泡沫中多糖的含量可知,经过初步酶解和乙醇沉淀处理后,各梯度乙醇沉淀物中AX含量有明显上升。在50%乙醇提取物中,AX含量最高303.19~372.49 mg/g,A/X值为0.50~0.54且不同组分中差异性显着(p<0.05),平均聚合度(av DP)急剧上升,达到625.11~1065.22;在该组分中发现甘露糖聚合物,因该组分中未检出葡萄糖的存在,推测甘露糖在50%乙醇沉淀物中主要以甘聚糖形式存在。而在67%乙醇沉淀提取物中,AX含量约为200 mg/g,A/X值升高至0.68~0.70,但三个组分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av DP值下降明显,为49.79~60.29,但依旧是啤酒泡沫中AX平均聚合度最高。而在75%和80%乙醇沉淀提取物中,AX含量下降,葡聚糖和淀粉类物质含量急剧上升。经过再次酶解及乙醇沉淀后,50%乙醇纯化AX组分中,AX含量达到658.09~727.59 mg/g,在67%乙醇沉淀AX组分中,AX含量达到682.24~712.14 mg/g,且均在啤酒泡沫组分中含量达到最大值。因此,可以推断AX更易于富集在啤酒泡沫组分中,且在啤酒泡沫组分中平均聚合度和取代度最高。8、利用梯度乙醇可以较好的分离提取不同分子量大小的AX。50%乙醇沉淀提取的AX重均分子量最大,为472.20~496.00 k Da,Mw/Mn为3.1~5.6,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广;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分子量急剧下降,67%乙醇沉淀物中重均分子量范围为20.79~22.26 k Da,Mw/Mn为1.1,分布范围较集中均一。75%和80%乙醇沉淀物中,提取AX的重均分子量为3.28~5.16 k Da和1.73~2.80 k Da。AX重均分子量在啤酒泡沫组分中均为最低。而经过再次酶解及50%和67%乙醇沉淀后提取的AX,分子量分别为464.90 k Da~493.00 k Da和124.2 k Da~136.1 k Da。因此,高分子量的AX主要集中于50%和67%乙醇沉淀组分中。9、对纯化的AX组分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发现,在3600~3000 cm-1吸收范围内,有多糖样品特有的分子间的O-H键的振动拉伸,3000~2800 cm-1是C-H键吸收振动,在800~1200cm-1范围是碳水化合物的指纹区域,50%和67%乙醇纯化AX中FTIR扫描图谱不同,显示了不同AX之间的分子结构存在差异性,但在浑浊小麦啤酒、啤酒泡沫及除沫啤酒各组分中,FTIR光谱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罗文黛[9](2018)在《《麒麟啤酒生存法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素材为日本经济类书籍——《麒麟啤酒生存法则》,作者在文章开头首先由麒麟公司在创业一百周年之际发售新商品——麒麟金啤切入,然后引出麒麟公司的创业史营销策略等信息。本实践报告选取其中的前六节为翻译材料。该文本属于功能信息型文本,语言平实,叙述性强,客观精准,信息明确。笔者通过翻译此文本,希望能向中国读者传达麒麟啤酒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和麒麟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帮助爱酒人士了解日本啤酒种类与啤酒文化,给国内啤酒企业提供营业方针的借鉴。在词汇方面主要分析了原文中较为特殊的专有名称词的翻译,如品牌名称词、公司名称词等,以及该行业的部分专业术语。这些专有名词在汉语受众中认知程度低,且有些没有固定的翻译方法可以参考。在翻译这一类词时,结合原文信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主要采用音译法、释义法、注释法等翻译策略,保证译入语的准确与贴切。翻译文本中包含大篇幅的按时间关系叙述的故事性内容,各句段之间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各种类型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时间关系等。为了使译文中的这些逻辑关系更加明确,根据文本句型和文本内容的特点,分析原文语句中体现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增译、合译、倒译等翻译方法。该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背景以及翻译该文本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第二章为翻译实践简介,介绍了本次翻译文本的内容概述及翻译进程和安排;第三章为译前准备和文本分析,分析了文本性质和特点,学习储备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方法,查找并阅读相关的平行文本以及翻译工具等的选择;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构成该翻译报告的中心部分,主要对原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方法,运用对应的翻译技巧,在分析多个译文的基础上得出最终译文。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运用多个翻译方法如解释性翻译、增译、合译等,旨在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接受。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在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启示与收获、遇到的问题及今后在翻译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郭旭[10](2015)在《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中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已经准确了解了酿酒的相关知识及饮酒礼仪。中国古代的酒以谷物酿制为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密切。酒在中国农业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举凡祭祀、丧葬、嫁娶、交际、礼仪、节日,均少不了酒这种道具,饮酒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酿酒业的发展又必须消耗部分粮食,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灾荒和战乱频繁,政府又不得不考虑限制酿酒业的发展以部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饮酒被当作一个普遍接受的行为,而较少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酗酒顶多被看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被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酿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饮酒及相关问题开始变得严重。加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但在现有研究中,无论是酿酒历史还是酒文化,都未将中国酒业和酒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多是静态的、共时性的描述。近代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的急遽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代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洋酒大规模输入,啤酒、葡萄酒等新式酒类的普遍消费,国家酒类管理制度的变迁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真实展现近代酒业发展及其生产、运输、销售、消费情形,总结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及人们对健康饮酒的科学认识,深入研究近代酒税制度及其变迁,剖析贵州茅台酒在近代的发展,为了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个案。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主体由七章组成,主要探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传统酿酒业,是指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黄酒、白酒酿造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统酿酒业在近代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地域特征,在北方以高粱酒、烧酒为主,南方以黄酒、米制烧酒为主,西南、西北等地则以杂粮酒为主。从酿制技术上言,也渐趋成熟,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的酿造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与今日无异。二,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加上外国列强在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权利,洋酒也开始随着其他商品大肆涌入中国。这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第一是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结构,丰富了酒类品种;其次是刺激了诸如葡萄酒、啤酒等新式酿酒业在中国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近代酿酒产业的结构。三,近代中国酒类生产、运输和消费情形。在近代中国,酒类生产多是作坊式生产组织,但也开始出现公司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虽然在数量上未占多数,但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酒业资本规模、效益、成本、利润、工人及工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近代酒类运输、推销、广告、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酒类消费方面,近代酒类消费场所、消费文化出现了中西合璧、新旧杂糅的特征。四,对酒的科学认识。这主要体现在酿酒科技和健康饮酒两个方面。酿酒科技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上,研究人才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发酵和酿造研究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酿酒知识开始向大众传播和普及。在这一时期,国人也开始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关注和审视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到饮酒会对饮酒者的身体、行为、道德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大力倡导健康饮酒。五,近代酒税制度的变迁。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1915年,北京国民政府将酒类管理纳入国家政策层面。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酒税制度进行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系统的正轨。并对原有酒税税率及征收制度加以改革,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公卖制度,征收公卖费,新征营业税性质的烟酒牌照税,对酒类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管理。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酒税制度又进行了一些改革,相继开征了土酒定额税和国产烟酒类税,并实现关税自主权,加强了对进口酒类税收稽征和管理。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地也因灾荒实行过不同程度的禁酒,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六,近代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近代是贵州茅台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形成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烧房鼎足生产的态势,时人对茅台酒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茅台酒酿造原料使用、粮曲比、操作设备,乃至制曲、发酵、酿造、蒸馏、储存等工艺流程,已与今日相差无几,酿造工艺趋于成熟和定型。茅台酒的影响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品饮者无不对茅台酒表示赞赏之情。同时,茅台酒的发展也受酒税制度、交通、经营方针与策略、原料、包装、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茅台酒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酒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日本市场低麦芽啤酒发展迅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市场低麦芽啤酒发展迅速(论文提纲范文)
(1)藜麦啤酒的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物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啤酒发展现状 |
1.2 藜麦及其营养成分 |
1.3 藜麦的应用现状 |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酵母扩培 |
2.3 藜麦啤酒酿造工艺优化方案 |
2.3.1 啤酒酿造工艺流程 |
2.3.2 藜麦啤酒酿造工艺优化方案 |
2.4 分析方法 |
2.4.1 麦汁中α-氨基氮的测定 |
2.4.2 麦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 |
2.4.3 麦汁中氨基酸的测定 |
2.4.4 麦汁黏度的测定 |
2.4.5 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数的测定 |
2.4.6 啤酒发酵过程中外观糖度的测定 |
2.4.7 啤酒发酵过程中双乙酰的测定 |
2.4.8 啤酒原麦汁浓度的测定 |
2.4.9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10 啤酒浊度的测定 |
2.4.11 啤酒泡持性测定 |
2.4.12 啤酒二氧化碳的测定 |
2.4.13 啤酒色度的测定 |
2.4.14 啤酒乳酸和总酸的测定 |
2.4.15 啤酒苦味值的测定 |
2.4.16 啤酒的抗氧化性测定 |
2.4.17 啤酒风味物质的测定 |
2.4.18 啤酒感官品评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藜麦啤酒糖化工艺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3.1.1 投料温度对麦汁中α-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
3.1.2 料水比对麦汁中α-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
3.1.3 藜麦的添加比对麦汁中α-氨基氮含量的影响 |
3.1.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2 对照试验结果分析 |
3.2.1 麦汁理化指标 |
3.2.2 麦汁中氨基酸含量分析 |
3.2.3 发酵过程中酵母数随时间变化 |
3.2.4 发酵过程中双乙酰含量随时间变化 |
3.2.5 成品啤酒理化指标 |
3.2.6 成品啤酒风味物质含量分析 |
3.3 藜麦啤酒的酒花添加量和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
3.3.1 酒花添加量对藜麦啤酒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2 酵母接种量对藜麦啤酒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3 发酵温度对藜麦啤酒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4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3.4 藜麦啤酒中试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发酵过程中酵母数随时间变化 |
3.4.2 发酵过程中外观糖度随时间变化 |
3.4.3 发酵过程中双乙酰含量随时间变化 |
3.4.4 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随时间变化 |
3.4.5 发酵过程中p H随时间变化 |
3.4.6 藜麦啤酒的抗氧化性 |
3.4.7 成品藜麦啤酒的理化指标检测 |
3.4.8 成品藜麦啤酒的风味物质检测 |
3.5 中试实验成品藜麦啤酒的感官品评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富含β-苯乙醇的木薯啤酒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木薯概述 |
1.1.1 木薯简介 |
1.1.2 木薯的营养价值与应用 |
1.1.3 木薯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
1.2 啤酒概述 |
1.2.1 啤酒的起源与发展 |
1.2.2 精酿啤酒的兴起 |
1.2.3 德式小麦啤酒 |
1.2.4 啤酒中的风味物质 |
1.3 β-苯乙醇概述 |
1.4 木薯啤酒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木薯啤酒酿造工艺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菌株 |
2.2.2 仪器 |
2.2.3 材料与试剂 |
2.2.4 培养基和配置试剂 |
2.3 德式小麦啤酒的酿造工艺 |
2.4 木薯啤酒工艺的优化 |
2.4.1 木薯啤酒糊化工艺的优化 |
2.4.2 木薯与麦芽投料比例的优化 |
2.4.3 啤酒酵母的选择 |
2.5 发酵液及成品啤酒的各项指标检测 |
2.5.1 氢氰酸的测定 |
2.5.2 发酵过程中酵母数量的测定 |
2.5.3 发酵液的外观糖度 |
2.5.4 成品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测定 |
2.5.5 成品啤酒的感官品评 |
2.5.6 成品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测定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1 糊化后氢氰酸含量的变化 |
2.6.2 不同投料比的比较 |
2.6.3 三种酵母发酵性能及成品酒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薯啤酒和小麦啤酒的品质比较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菌株 |
3.2.2 仪器 |
3.2.3 试剂 |
3.2.4 培养基和配置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感官品评分析 |
3.3.2 理化指标检测 |
3.3.3 营养物质及风味物质检测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感官品评的比较 |
3.4.2 木薯啤酒与小麦啤酒理化指标比较 |
3.4.3 木薯啤酒与小麦啤酒营养及风味物质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β-苯乙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和关键基因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菌株和试剂盒 |
4.2.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4.2.3 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啤酒的发酵 |
4.3.2 β-苯乙醇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4.3.3 酿酒酵母总DNA的提取 |
4.3.4 引物设计及确定 |
4.3.5 酿酒酵母RNA的提取 |
4.3.6 cDNA的合成 |
4.3.7 Q-PCR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酶活性与β-苯乙醇含量的关系 |
4.4.2 引物的确定 |
4.4.3 RNA纯度的测定 |
4.4.4 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H啤酒公司生产现场管理改善研究 ——以天津滨海工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啤酒行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外现场管理研究现状 |
1.2.3 我国现场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现场管理相关理论 |
2.1 现场管理的概念与发展 |
2.1.1 现场管理的概念 |
2.1.2 现场管理的发展 |
2.2 现场管理的内容与重要性 |
2.2.1 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2 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
2.3 现场管理的原则和实现方法 |
2.3.1 现场管理的原则 |
2.3.2 现场管理的实现方法 |
第3章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现状分析 |
3.1 H啤酒公司企业概况 |
3.2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概况 |
3.3 滨海工厂产品介绍 |
3.4 滨海工厂生产工艺介绍 |
第4章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现场管理水平评价 |
4.1 现场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4.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测算 |
4.2 现场管理水平评价的实施 |
4.2.1 原始数据的收集 |
4.2.2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
4.2.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分析 |
5.1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人员问题分析 |
5.1.1 车间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
5.1.2 车间人员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
5.2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设备问题分析 |
5.2.1 设备事故管理体系不健全 |
5.2.2 设备维护保养管理不到位 |
5.3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原料及成品管理问题分析 |
5.3.1 原料检测过程不完善 |
5.3.2 产品存储不规范 |
5.4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生产方法问题分析 |
5.4.1 生产现场工艺规章体系待细化 |
5.4.2 成品质量不稳定 |
5.5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安全控制问题分析 |
5.5.1 现场生产事故率较高 |
5.5.2 安全检查体系有待完善 |
第6章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管理改善方案 |
6.1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管理改善思路与原则 |
6.1.1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管理改善思路 |
6.1.2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管理改善原则 |
6.2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人员管理改善 |
6.2.1 建立有效的车间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
6.2.2 完善现场人员培训体系 |
6.3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设备管理改善 |
6.3.1 完善设备事故管理体系 |
6.3.2 健全设备维护保养机制 |
6.4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原料及成品管理改善 |
6.4.1 加强原料检测过程管理 |
6.4.2 规范产品管理制度 |
6.5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生产方法管理改善 |
6.5.1 优化生产现场工艺制度 |
6.5.2 完善产品质量制度 |
6.6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生产现场安全控制改善 |
6.6.1 严格事故处理管理 |
6.6.2 优化安全检查体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咨询表 |
附录B H啤酒公司现场管理水平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表 |
附录C H啤酒公司现场管理水平评价定性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D H啤酒公司滨海工厂培训需求提报表 |
附录E 培训评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研究成果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啤酒包装设计概述 |
1.1 酒类产品包装设计概述 |
1.1.1 酒包装设计的定义 |
1.1.2 酒包装设计的分类 |
1.1.3 酒类产品包装设计起源与发展 |
1.2 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
1.2.1 啤酒玻璃瓶的出现 |
1.2.2 啤酒罐装包装的诞生 |
1.2.3 啤酒商标、酒标、瓶盖的发展 |
1.2.4 啤酒纸箱包装的发展 |
1.3 啤酒产品包装设计现状 |
1.4 影响啤酒产品包装设计的因素 |
1.4.1 地域文化因素 |
1.4.2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
1.4.3 企业的品牌文化和理念 |
1.4.4 政治历史文化因素 |
第二章 青岛啤酒的发展历史 |
2.1 德国占领时期(1903-1926) |
2.2 日本殖民时期(1926-1945) |
2.3 国民政府经营时期(1945-1949) |
2.4 新中国成立、青岛解放后(1949-1993) |
2.5 21世纪青岛啤酒的发展(1993至今) |
第三章 20世纪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1903-1993) |
3.1. 德国殖民文化下的青岛啤酒包装设计风格(1903-1916) |
3.1.1. 德国殖民文化与内涵 |
3.1.2 德国文化影响下的青岛啤酒标志、酒标的设计思想 |
3.1.3 德占时期的啤酒酒瓶设计 |
3.1.4 德占时期的啤酒外包装设计形式 |
3.2 日本殖民文化对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影响(1916-1945) |
3.2.1 日本殖民文化 |
3.2.2 日本文化视觉符号在青岛啤酒酒标设计中的体现 |
3.2.3 日占时期的啤酒酒瓶造型特点 |
3.2.4 日本经营时期的青岛啤酒月份牌式广告设计风格 |
3.3 民国时期的青岛啤酒包装设计风格(1945-1949) |
3.3.1 民国包装设计文化环境 |
3.3.2 青岛啤酒的包装设计思想 |
3.3.3 青岛啤酒的广告设计艺术风格 |
3.4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啤酒的包装设计特征(1949-1993) |
3.4.1 包装设计思想与政治历史环境 |
3.4.2 青岛啤酒商标的设计理念 |
3.4.3 青岛啤酒大绿酒标贴的设计思想 |
3.4.4 啤酒酒瓶的颜色与造型特点 |
3.4.5 “文革”时期酒标设计的政治色彩 |
3.4.6 青岛啤酒易拉罐包装的出现 |
3.4.7 啤酒纸箱外包装设计 |
3.4.8 青岛啤酒的广告设计风格 |
第四章 21世纪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
4.1 青岛啤酒包装的创新设计与发展进程 |
4.1.1 标志、酒标、玻璃瓶造型的新设计 |
4.1.2 多种规格的易拉罐包装的出现 |
4.1.3 铝瓶造型的诞生 |
4.1.4 青啤衍生产品包装的发展 |
4.1.5 中包装、外包装的更新 |
4.1.6 青岛啤酒的绿色包装文化的衍生 |
4.2 文化内涵、图案、色彩、文字的创新在青岛啤酒包装中的体现 |
4.2.1 “鸿运当头”系列包装 |
4.2.2 “三星高照”铝罐包装 |
4.2.3 ”深夜食堂”IP联名限量版包装 |
4.2.4 “12星座”系列铝瓶包装 |
4.2.5 “夜猫子”系列铝瓶包装 |
4.2.6 “风光系列”包装 |
4.2.7 “世界杯”限定款包装 |
4.3 与国内外知名啤酒品牌包装设计的比较分析 |
4.3.1 与国内知名啤酒品牌包装的比较分析 |
4.3.2 与国外知名啤酒品牌包装的比较分析 |
4.4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
4.4.1 包装设计个性化 |
4.4.2 包装设计民族化 |
4.4.3 凸显地域特色 |
4.4.4 品牌化发展 |
4.4.5 绿色环保设计 |
4.4.6 增强国际化视野 |
4.4.7 注重中包装、外包装的创新设计 |
第五章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现实意义 |
5.1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
5.1.1 促进青岛啤酒的销量、带动企业的发展 |
5.1.2 提升青岛啤酒企业形象和品牌认知度 |
5.2 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社会意义 |
5.2.1 促进青岛城市的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
5.2.2 提高大众审美和我国啤酒包装设计水平 |
5.2.3 提升消费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姜 |
1.1.1 姜的简介 |
1.1.2 姜的成分 |
1.1.3 姜的价值和应用 |
1.2 啤酒概况 |
1.2.1 中国近代啤酒的发展 |
1.2.2 我国精酿啤酒的发展 |
1.3 姜汁啤酒的研发前景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姜汁啤酒酵母菌种的选育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设备与仪器 |
2.2.3 试验菌种 |
2.2.4 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初筛 |
2.3.2 复筛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酵母菌菌体及菌落形态 |
2.4.2 酵母细胞总数和死亡率 |
2.4.3 酵母菌发酵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 |
3.1 前言 |
3.2 实验准备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工艺操作要点 |
3.3.3 姜汁的制作与添加 |
3.3.4 菌种的活化 |
3.3.5 姜汁啤酒发酵的单因素实验 |
3.3.6 姜汁啤酒发酵正交优化试验 |
3.3.7 姜汁啤酒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姜汁的添加量 |
3.4.2 菌种的活化 |
3.4.3 姜汁啤酒发酵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3.4.4 姜汁啤酒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3.4.5 姜汁啤酒感官品评与其他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姜汁啤酒的感官评价及常规理化指标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双乙酰含量的测定 |
4.3.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4.3.3 CO_2含量的测定 |
4.3.4 总酸含量的测定 |
4.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3.6 酒精度的测定 |
4.3.7 原麦汁浓度 |
4.4 感官评价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
第四节 选题的写作思路及章节内容 |
第五节 青岛啤酒的田野研究及方法 |
第一章 起源期的啤酒 |
第一节 自然酿造还是人工酿造——啤酒起源的第一个问题 |
第二节 种植文明的最早符号是面包还是啤酒?——啤酒起源的第二个问题 |
第三节 起源期啤酒的物语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麦芽期的啤酒 |
第一节 啤酒生产过程的功能化 |
第二节 生产工艺的配方化——书写性文本是啤酒生产功能化的重要条件 |
第三节 书写文本与啤酒味道感知的功能化 |
小结 |
附:古代啤酒考古材料列表 |
第三章 现代啤酒的诞生——酒花期 |
第一节 啤酒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
第二节 啤酒花的应用 |
第三节 由体味到风味:啤酒花发现了啤酒的味道 |
小结 |
第四章 啤酒的工业化——酵母期 |
第一节 酵母从不可言说到私语性话题 |
第二节 从私语性话题到公共性词语 |
第三节 从公共性词语到技术话语 |
第四节 从技术话语到科学话语 |
第五节 情景物的艾尔和功能物的拉格 |
小结 |
第五章 大工业生产——啤酒的淡水期 |
第一节 啤酒的拉格化与大工业生产 |
第二节 淡水期啤酒的水 |
第三节 淡水期啤酒的味道:风味 |
小结 |
第六章 后工业的精酿啤酒 |
第一节 精酿啤酒产生于功能物的再情景化 |
第二节 啤酒的精酿期 |
第三节 精酿期啤酒生产方式的再私语化 |
第四节 精酿期啤酒感知方式的再私语化 |
小结 |
第七章 青岛的啤酒街 |
第一节 登州路——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
第二节 民间啤酒街 |
第三节 五哥散啤酒馆 |
小结 |
第八章 青岛的精酿店 |
第一节 精酿瓶子店的老板们 |
第二节 自酿店的老板们 |
第三节 THE WAY,精品+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绪论 |
1.2 翻译背景介绍 |
1.2.1 科普文章定义 |
1.2.2 科普翻译及相关研究 |
第二章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原文文本分析方法实例研究 |
3.1 预期功能分析 |
3.2 翻译委托书分析 |
3.3 原文文本分析 |
第四章 功能加忠诚原则下的实例分析 |
4.1 词汇短语翻译 |
4.1.1 专业术语 |
4.1.2 感官词汇 |
4.1.3 文化背景词汇 |
4.2 句子翻译分析 |
4.2.1 标题翻译 |
4.2.2 短句翻译 |
4.2.3 长句翻译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浑浊小麦啤酒中阿拉伯木聚糖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啤酒发展现状 |
1.2 酿造原料的发展现状 |
1.2.1 大麦与大麦芽 |
1.2.2 小麦与小麦芽 |
1.2.3 其他辅料 |
1.2.4 酒花 |
1.2.5 酿造用水 |
1.3 小麦啤酒的酿造 |
1.3.1 制麦过程 |
1.3.2 麦汁制备过程 |
1.3.3 发酵过程 |
1.3.4 4-乙烯基愈创木酚 |
1.4 啤酒泡沫 |
1.5 阿拉伯木聚糖 |
1.5.1 阿拉伯木聚糖的基本结构 |
1.5.2 阿拉伯木聚糖的分类 |
1.5.3 阿拉伯木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 |
1.5.4 阿拉伯木聚糖的功能活性 |
1.5.5 阿拉伯木聚糖的研究方法 |
1.6 阿拉伯木聚糖在啤酒酿造中的研究进展 |
1.6.1 啤酒中的阿拉伯木聚糖 |
1.6.2 阿拉伯木聚糖对啤酒品质的影响 |
1.7 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目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试验用啤酒的酿造 |
2.4.2 啤酒泡沫的收集 |
2.4.3 待测样品的准备 |
2.4.4 阿拉伯木聚糖的初步提取与分级 |
2.5 分析方法 |
2.5.0 麦芽品质分析 |
2.5.1 啤酒品质分析 |
2.5.2 麦汁中阿魏酸的测定 |
2.5.3 啤酒中4-VG含量的测定 |
2.5.4 阿拉伯木聚糖纯度检测 |
2.5.5 阿拉伯木聚糖及单糖组分的测定 |
2.5.6 梯度乙醇沉淀提取物中其他多糖的测定 |
2.5.7 阿拉伯木聚糖微观结构 |
2.5.8 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
2.5.9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成品啤酒基本指标分析 |
3.2 不同原料配比酿造啤酒中阿魏酸含量的分析 |
3.3 不同原料配比酿造啤酒中4-乙烯基愈创木酚含量的分析 |
3.4 麦汁制备过程中单糖含量的变化 |
3.5 麦汁制备过程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变化 |
3.6 啤酒发酵及后贮过程中单糖含量的变化 |
3.7 啤酒发酵及后贮过程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变化 |
3.8 梯度乙醇沉淀阿拉伯木聚糖 |
3.8.1 不同啤酒组分基本理化指标 |
3.8.2 不同啤酒组分单糖成分分析 |
3.8.3 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率及蛋白含量分析 |
3.8.4 阿拉伯木聚糖表观结构 |
3.8.5 阿拉伯木聚糖单糖组分分析 |
3.8.6 不同啤酒组分中乙醇沉淀阿拉伯木聚糖性质分析 |
3.8.7 不同啤酒组分中乙醇沉淀物中其他多糖分析 |
3.8.8 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分析 |
3.9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性质分析 |
3.9.1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组分理化性质分析 |
3.9.2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性质分析 |
3.9.3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组分中其他多糖的分析 |
3.9.4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表观结构分析 |
3.9.5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9.6 纯化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分析 |
4 讨论 |
4.1 阿魏酸及4-乙烯基愈创木酚在发酵过程中的转化 |
4.2 阿拉伯木聚糖的测定及分离纯化 |
4.3 梯度乙醇分离纯化阿拉伯木聚糖结构性质差异 |
4.4 浑浊小麦啤酒中甘露糖聚合物 |
4.5 阿拉伯木聚糖的取代度与聚合度 |
4.6 研究展望 |
5 结论 |
5.1 啤酒酿造过程中阿魏酸及4-乙烯基愈创木酚的变化 |
5.2 啤酒酿造过程中单糖及阿拉伯木聚糖变化 |
5.3 浑浊小麦啤酒不同组分理化性质的分析 |
5.4 浑浊小麦啤酒不同组分提取阿拉伯木聚糖表观结构 |
5.5 浑浊小麦啤酒不同组分中提取阿拉伯木聚糖单糖分析 |
5.6 浑浊小麦啤酒不同组分提取阿拉伯木聚糖的性质分析 |
5.7 浑浊小麦啤酒不同组分提取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分析 |
5.8 浑浊小麦啤酒不同组分提取阿拉伯木聚糖红外光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麒麟啤酒生存法则》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1章 引言 |
1.1 翻译实践背景 |
1.2 翻译实践目的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文本内容概述 |
2.2 翻译进程简介 |
第3章 译前准备和文本分析 |
3.1 译前准备 |
3.2 文本分析 |
3.2.1 文本类型 |
3.2.2 文本特点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词汇的翻译 |
4.1.1 专有名称的翻译 |
4.1.2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2 逻辑关系复句的翻译 |
4.2.1 因果关系复句的翻译 |
4.2.2 解释性关系复句的翻译 |
4.3 “N1をN2に/とする”句式的翻译问题 |
4.3.1 “N1をN2に/とする”表示目的时 |
4.3.2 “N1をN2に/とする”表示地点时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译着、论文以及从事的口笔译实践活动 |
致谢 |
(10)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与论题说明 |
1.1.1 选题意义 |
1.1.2 论题说明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近代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嬗变 |
2.1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1.1 近代酒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2.1.2 传统酿酒业发展概况 |
2.2 各地区酿酒业发展情形 |
2.2.1 东北地区 |
2.2.2 北方地区 |
2.2.3 南方地区 |
2.2.4 西南、西北地区 |
2.3 传统酒类酿制工艺的发展与成熟 |
2.3.1 绍兴酒酿造工艺与鉴别 |
2.3.2 高粱酒酿造工艺 |
2.3.3 米制烧酒酿造工艺 |
2.3.4 市酒酿造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洋酒输入与新式酿酒业的发展 |
3.1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洋酒输入 |
3.1.1 近代早期洋酒在中国的传播 |
3.1.2 20 世纪上半叶洋酒输入状况 |
3.1.3 上海的洋酒品牌 |
3.1.4 洋酒在华市场与价格 |
3.2 葡萄栽培与葡萄制酒的历程 |
3.2.1 近代中国的葡萄种植 |
3.2.2 葡萄酒业发展的思路设计 |
3.2.3 葡萄制酒的认识与发展 |
3.2.4 近代张裕酿酒公司发展情形 |
3.3 啤酒业的产生与发展 |
3.3.1 中国啤酒业的早期发展 |
3.3.2 国产啤酒之一:双合盛啤酒汽水公司 |
3.3.3 国产啤酒之二:烟台醴泉啤酒公司 |
3.3.4 近代啤酒酿制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酒类的生产、运输与推广 |
4.1 近代酒业生产基本情形 |
4.1.1 酒业生产组织形式 |
4.1.2 酒业生产资本及其构成 |
4.1.3 酒业营业成本与利润 |
4.1.4 酒业工人与工资 |
4.2 酒类运输与推销 |
4.2.1 酒类运输及其地域范围 |
4.2.2 近代酒类的推销 |
4.3 酒类品牌推广与保护措施 |
4.3.1 广告:酒类品牌推广新方式 |
4.3.2 展览会、招幌与酒类品牌展示 |
4.3.3 酒票与商标:酒类防伪与法律保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酒类消费及其变迁 |
5.1 近代中国的酒类消费场所 |
5.1.1 北京的酒店与“大酒缸” |
5.1.2 上海的酒店与酒馆 |
5.1.3 绍兴酒店 |
5.1.4 下层民众的街头饮酒场景 |
5.2 近代酒类消费文化的变迁 |
5.2.1 饮酒场所与环境的变化 |
5.2.2 酒的侍应方式发生变化 |
5.2.3 饮酒诉求出现新的变化 |
5.2.4 饮用酒类品种出现变化 |
5.2.5 名酒成为消费时尚 |
5.2.6 鸡尾酒开始流行 |
5.2.7 啤酒文化的发展 |
5.2.8 酒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淡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酿酒科技的发展和饮酒危害性的科学认识 |
6.1 近代中国酿酒科技的发展 |
6.1.1 近代酿酒科技的成就 |
6.1.2 中国酿酒研究科学化的先驱:魏喦寿、金培松 |
6.1.3 传统酿酒技术的总结与提高:以孙学悟、方心芳为中心 |
6.2 饮酒与健康的探索之路:近代对酒的医学认识 |
6.2.1 对酒之危害的科学认识 |
6.2.2 多举措促进健康饮酒 |
6.2.3 关于酒与健康的一些争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中国酒税制度的变迁 |
7.1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1.1 清末酒类厘金制度 |
7.1.2 从“厘金”到“烟酒税”:清末酒税制度的初步建构 |
7.2 北京国民政府的酒税制度设计 |
7.2.1 民国初年酒税征收情形 |
7.2.2 将酒税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改进征收管理 |
7.2.3 开征烟酒营业特许牌照税 |
7.2.4 建立公卖机构,推行公卖制度 |
7.2.5 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收入状况 |
7.2.6 烟酒公卖制度剖析 |
7.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酒税制度的变迁 |
7.3.1 南京国民政府对酒税管理的整顿 |
7.3.2 土酒定额税的开征 |
7.3.3 国产烟酒类税沿革 |
7.3.4 国产烟酒类税稽征管理 |
7.3.5 南京国民政府的烟酒类税收入 |
7.4“维民食”与“重国课”:民国禁酒政策演变 |
7.4.1“以维民食”:禁酒的初衷 |
7.4.2 禁酿与限饮:民国禁酒的主要内容 |
7.4.3“以重国课”:财税部门对禁酒的干预 |
7.4.4 民国禁酒的贵州案例 |
7.4.5“停酿莫如禁饮”:对民国禁酒的考察 |
7.5 近代酒税制度构建与酒业发展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酒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以贵州茅台酒为个案 |
8.1 近代茅台酒生产概况 |
8.2 茅台酒酿制技术的成熟 |
8.3“仿茅酒”新品类的形成 |
8.4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
8.5 限制茅台酒发展的因素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图(表)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日本市场低麦芽啤酒发展迅速(论文参考文献)
- [1]藜麦啤酒的酿造工艺及其风味物质分析[D]. 吉春晖.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富含β-苯乙醇的木薯啤酒及其代谢产物研究[D]. 董格宇.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3]H啤酒公司生产现场管理改善研究 ——以天津滨海工厂为例[D]. 范海荣.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4]青岛啤酒包装设计的历史与文化研究[D]. 刘晓晴. 苏州大学, 2020(03)
- [5]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D]. 张丹丹.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2)
- [6]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D]. 田沐禾. 厦门大学, 2019(07)
- [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汉科普翻译实践报告 ——以《啤酒的科学》(12章节选)汉译为例[D]. 郭惠竹. 东华大学, 2019(03)
- [8]浑浊小麦啤酒中阿拉伯木聚糖结构特征分析[D]. 李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麒麟啤酒生存法则》翻译实践报告[D]. 罗文黛.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8(10)
- [10]中国近代酒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郭旭. 江南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