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推拿治疗老年人早期乙状结肠扭转32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马柱[2](2020)在《自拟益气升提汤加联合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对比分析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与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对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临床疗效,加以佐证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疗效优于单纯手术(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为直肠脱垂诊疗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之优势,切实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有效、价廉服务。研究方法:纳入已确诊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者,共计60例,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对照组采用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实验组于术后第三天开始口服自拟益气升提汤(具体用量如下:1剂/日,早晚分服,2周为一疗程,共3疗程)。综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脱出长度,控便情况,排便次数、排便时间、肛门潮湿感、肛门坠胀感等),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评分结果予以分析,评判疗效差异。研究结果:3疗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0%和80%(p<0.05),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脱出长度,控便情况,排便次数、排便时间、肛门潮湿感、肛门坠胀感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及1年回访显示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与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对I、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均有效;2.对I、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者而言,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总体有效率优于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3.I、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者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远期疗效亦具优势,临床值得大力推广。
王珺[3](2020)在《针刺调节带脉对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影响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评价针刺调节带脉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并探究此方法治疗慢性便秘的效果是否优于常规治疗,以及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否优于常规针刺,为治疗慢性便秘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带脉、五枢、维道、上巨虚、支沟;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即按常规选穴针刺天枢、大肠俞、照海、上巨虚、支沟,两组的针具、辨证配穴及疗程均一致,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各病例在首次治疗前、治疗第2周、4周后予记录排便情况、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观察其便秘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采用Excel软件对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便秘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便秘疗效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便秘疗效有效率为90%;但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3.3%,对照组的愈显率为60%;疗效愈显率比较P<0.05,两组的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焦虑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焦虑疗效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疗效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生活质量(PAC-QOL)和焦虑(HAMA)量表的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在第2周治疗后的PAC-QOL、HAMA总分及各项因子开始显着优于首次治疗前(P<0.01);在第4周治疗后的PAC-QOL、HAMA总分及各项因子显着优于第2周治疗后(P<0.01)。对照组患者在第2周治疗后的PAC-QOL、HAMA总分及各项因子显着优于首次治疗前(P<0.01);在第4周治疗后PAC-QOL中的生理因子评分与第2周治疗后无显着差异(P>0.05),但HAMA、PAC-QOL总分及PAC-QOL中其余各项因子均显着优于第2周治疗后(P<0.01)。(4)治疗后生活质量(PAC-QOL量表)的组间比较:在治疗第2周时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第4周时两组患者出现明显差异,其中的担忧因子(因担忧病情导致的情绪、心境的异常)及满意度(对排便情况、治疗的满意度)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治疗后焦虑状态(HAMA量表)的组间比较:在治疗第2周时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第4周时两组患者出现明显差异(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6)慢性便秘的疗效与焦虑状态改善情况的关系:r值为0.647(P=0.0003<0.05),说明慢性便秘的疗效与焦虑状态改善情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结论:(1)运用针刺调节带脉与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治疗慢性便秘,且两组患者均在第2周治疗后病情开始好转,并随着治疗次数增加,病情逐渐改善;但针刺调节带脉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2)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两组在治疗第2周时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第4周时,针刺调节带脉组优于常规取穴治疗组,其中在担忧因子及满意度方面差异极为显着。(3)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焦虑情绪;但两组在治疗第2周时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第4周时,针刺调节带脉组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治疗组;并且在焦虑疗效比较上,针刺调节带脉组也优于常规取穴组;(4)慢性便秘的疗效与焦虑情绪的改善呈正相关,慢性便秘的疗效愈好,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愈好,反之,慢性便秘的疗效愈差,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愈差。
张若萌[4](2020)在《通督调神灸干预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康复管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通督调神灸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肠道功能障碍在不同治疗疗程的GITT、NBD及WHOQOL-BREF的评分变化,来评估通督调神灸干预SCI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SCI后肠道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依照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灸。两组每周均治疗6次,每日1次,6天后休息1天,通督调神灸和康复训练各30min/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接受GITT、NBD及WHOQOL-BREF的评分评定,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胃肠通过时间(GITT)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GITT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P<0.05);治疗8、12周后,两组患者的GITT均有非常明显的下降(P<0.05),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提高SCI后肠道功能障碍方面比对照组疗效佳。(2)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后NB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NB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12周后两组治疗后的NB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NBD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3)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显着(P<0.05);治疗8、12周后,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明显的提升(P<0.01),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结论(1)两组在治疗SCI后肠道功能障碍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组在GITT、NBD及WHOQOL-BREF评分上的疗效更突出,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排便障碍,提高患者的排便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通督调神灸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手段。
纪学敏[5](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李翥峰[6](2019)在《“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客观评估直肠脱垂患者应用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本次临床研究,验证扳机点学说的正确性,为直肠脱垂的病因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探究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疾病的独特优势。方法:在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们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吉林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的直肠脱垂患者,并采用“扳机点”直肠脱垂注射法进行治疗全部病例。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并进行记录,记录术前及术后第3、5、7、14天的疗效指标评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每周的大便次数以及每次大便的排便时间,对每项数据进行对照统计学检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结果:所有3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或术后并发症出现;将入组患者治疗前后所获得的临床观察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患者在肛门坠胀评分、瘙痒程度积分、便秘及总积分方面均有差异,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通过术后检验并对比术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P>0.10)。本治疗方法疗效明显,共治愈患者29例,好转3例,治愈率90.63%,总有效率100%,没有观察到术后出血及肛门狭窄的发现。术后随访3个月至两年,随访32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18月时出现轻微的脱垂复发,给予2例患者再次注射治疗后治愈。结论:1.通过临床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施用“扳机点”注射法用于治疗直肠脱垂疾病疗效显着,并且术后无疼痛及低并发症率和无死亡率,甚至对于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也是适用的。扳机点注射法属微创术式,不需要全身麻醉,硬化剂注射量小,更安全,术后恢复迅速且治疗费用低廉,即使复发或治疗失败,亦不影响后续治疗,是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良好选择。扳机点注射法应被视为所有直肠脱垂的首选治疗方法,尤为适用老年久病体弱的患者治疗。2.由于本病发病率低等因素制约,研究期间患者样本量不足以支撑对照实验研究,故本次研究为无对照组的单一对象研究,因此在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之前,“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真正优势以及“扳机点”学说的验证可能并不能完全明确。但通过临床研究基本证实了扳机点学说的科学性,故有待于后续临床协作或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胡朋言[7](2018)在《温肾运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温肾运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观察该疗法对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及次要临床症状的临床疗效,探索以扶阳思想为主导从温补肾阳论治本病的诊疗规律,从而为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预防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思路。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服用温肾运脾汤,对照组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以1周为1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结果,观察两组患者临治疗前及治疗后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症状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脾肾阳虚功能性便秘的治疗都具备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组间对比: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在治疗前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4周后组间对比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每周排便次数、排便困难程度、粪便的质地、四肢不温、脘腹冷痛、腰膝酸软症状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安全性比较:试验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扶阳思想为主导的温肾运脾汤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可为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诊疗提供新的方法思路。
毛丽[8](2017)在《毫针对峙针法治疗老年慢性气虚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毫针对峙针法和聚乙二醇的临床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毫针对峙针法治疗老年慢性气虚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老年慢性气虚秘患者随机分为对峙针法试验组和聚乙二醇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于结束第四周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期的周排便次数、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变化,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量表评分结果,评价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周排便次数、PAC-QOL评分、PAC-SYM评分、气虚评分等基线资料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的周排便次数、PAC-QOL评分、PAC-SYM评分、气虚评分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的周排便次数治疗后与随访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两组其他疗效指标治疗后与随访期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除周排便次数外,两组的PAC-QOL评分、PAC-SYM评分、气虚评分在治疗后、随访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71.88%;随访期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62.50%。两组近、远期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的安全性及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毫针对峙针法和聚乙二醇两种治疗方法对老年慢性气虚秘均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两组疗效相当。2.毫针对峙针法和聚乙二醇两种治疗方法近、远期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对峙针法稍优于聚乙二醇。3.毫针对峙针法和聚乙二醇的安全性及依从性均较好。
曾子芸[9](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针刺、推拿治疗老年人早期乙状结肠扭转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推拿治疗老年人早期乙状结肠扭转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2)自拟益气升提汤加联合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诊疗方案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诊疗措施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 |
4.1 参照《中药新药的临床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 |
4.2 疗效评分判定标准公式 |
5 不良事件 |
6 统计方法 |
7 实验结果 |
8 安全性评估 |
9 本研究局限性 |
10 本研究展望 |
讨论 |
1 自拟益气升提汤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
2 结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 |
3 PPH术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肠脱垂中西医诊疗进展系统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针刺调节带脉对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慢性便秘与情绪、生活质量相关研究 |
1. 慢性便秘与情绪障碍、生活质量的关系 |
2. 治疗对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影响 |
综述二、西医综述 |
1. 概述及定义 |
2. 病因 |
3. 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 |
4. 诊断标准 |
5. 慢性便秘的鉴别诊断 |
6. 治疗 |
综述三、中医综述 |
1. 病名 |
2. 古代便秘病因病机 |
3. 现代便秘病因病机 |
4. 临床表现与辨证分型 |
5. 便秘的治疗 |
6. 带脉的理论 |
小结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方法 |
5. 安全性指标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生活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分析 |
3. 疗效评价 |
4. 随访 |
5. 不良事件 |
6. 结论 |
分析与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2. 选穴依据 |
3. 结果分析 |
4. 相关因素分析 |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个人简历及获奖情况 |
(4)通督调神灸干预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康复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西医认识 |
1.1 西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
1.2 西医对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认识 |
1.3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相关检查方法 |
1.4 西医对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 |
2 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认识 |
2.1 脊髓损伤的病名起源 |
2.2 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 |
2.3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 |
2.4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意外情况处理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GITT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NBD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通督调神灸的穴位研究 |
2 通督调神灸的理论依据 |
2.1 督脉与脑和脊髓的关系 |
2.2 大肠与脑的关系 |
2.3 督脉与肾和大肠的关系 |
3 通督调神灸的作用 |
3.1 督脉穴作用 |
3.2 艾灸的作用 |
4 通督调神灸治疗肠道功能障碍的机制 |
5 通督调神灸应用于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 |
6 评价指标观察 |
7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
二、中医内治法 |
三、中医外治法 |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样本 |
二、研究设计 |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
三、研究内容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
二、基本健康情况 |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
五、就诊基本情况 |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
七、非药物疗法 |
八、药物疗法 |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对照方法 |
三、盲法设计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治疗方案 |
六、不良事件观察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
八、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
一、立方依据 |
二、选穴 |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二、总体疗效分析 |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
一、创新点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温肾运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功能性便秘的严重程度分级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研究标准 |
1.3.1 病例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评估方法 |
2.2.1 知情同意 |
2.2.2 相关检查 |
2.2.3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 |
2.2.4 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指标 |
2.2.4.1 主要症状包括 |
2.2.4.2 次要症状(脾肾阳虚症状) |
2.2.5 观察指标的评估 |
2.2.5.1 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参考Bristol粪便分型标准 |
2.2.5.2 脾肾阳虚证候评估积分 |
2.2.6 疗效标准 |
2.2.7 不良反应及药物过敏性观察 |
2.2.8 复发评定 |
2.2.9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
1.基本资料分析 |
2.两组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对比 |
3.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
4.随访比较 |
5.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功能性便秘的病理因素 |
1.2.1 结肠功能障碍 |
1.2.2 结肠神经系统及肌肉病变 |
1.2.2.1 结肠神经系统异常 |
1.2.2.2 结肠神经递质病变 |
1.2.2.3 结肠Cajal间质细胞减少 |
1.2.2.4 其他因素 |
1.3 西医治疗 |
1.3.1 对症辅助调整 |
1.3.2 药物治疗 |
1.3.2.1 渗透性泻药 |
1.3.2.2 刺激性泻剂 |
1.3.2.3 其他药物 |
2.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 |
2.3.1 内科学辨证论治 |
2.3.2 中医专家共识辨证论治 |
2.3.3 中医外治 |
3.导师临床经验论述 |
3.1 脾肾阳虚型便秘病机的认识 |
3.2 扶阳思想对脾肾阳虚型便秘病的影响 |
3.2.1 以火立极 |
3.2.2 扶其真元 |
3.3 温肾运脾汤的配伍特点 |
4.温肾运脾汤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安全研究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表1.纳入及排除标准项目 |
表2.临床观察表 |
表3疗效性评价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对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毫针对峙针法治疗老年慢性气虚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便秘的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便秘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剔除/脱落病例处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流程图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方法 |
2.4 对照方法 |
2.5 盲法 |
2.6 病例分组 |
2.7 治疗方法 |
2.7.1 取穴 |
2.7.2 穴位定位 |
2.7.3 针具选择 |
2.7.4 药物选择 |
2.7.5 操作方法及疗程 |
2.8 观察指标 |
2.8.1 基线人口学资料 |
2.8.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2.8.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8.4 观测时点 |
2.8.5 疗效观察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依从性评价 |
2.11 安全性评价 |
2.12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及分析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病例总体情况 |
3.3 基线情况分析 |
3.3.1 两组性别比较 |
3.3.2 两组年龄比较 |
3.3.3 两组病程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前病情比较 |
3.4 疗效分析 |
3.4.1 不同时段组内比较 |
3.4.2 治疗后组间比较 |
3.4.3 随访期组间比较 |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依从性分析 |
3.7 脱落病例分析 |
4 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对峙针法认识 |
4.2.1 蟒针 |
4.2.2 对峙针法 |
4.2.3 蟒针应用概况 |
4.3 立论依据 |
4.4 选穴依据 |
4.4.1 经络选择的依据 |
4.4.2 穴位的选择依据 |
4.5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
4.6 数据结果分析 |
4.7 试验安全性分析 |
4.8 依从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知情同意书 |
附录3:病例报告表 |
附录4:量表 |
附录5: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针刺、推拿治疗老年人早期乙状结肠扭转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自拟益气升提汤加联合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的研究[D]. 马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刺调节带脉对慢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影响的观察[D]. 王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通督调神灸干预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康复管理的研究[D]. 张若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扳机点”注射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D]. 李翥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温肾运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D]. 胡朋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毫针对峙针法治疗老年慢性气虚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毛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