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开展

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开展

一、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抓得实(论文文献综述)

彭思云[1](2021)在《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林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湘西、湘南六县市为例》文中认为

文连阳[2](2020)在《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湘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迫切需要寻求森林生态效益与旅游经济的耦合-贡献机理,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特征与时空维度,评价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旅游经济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本文以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和价值成长理论为指导,基于大湘西各县域的森林资源和旅游经济数据,通过构建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货币价值法、耦合分析法、旅游经济贡献模型和旅游经济绩效估算方法,系统开展大湘西各县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的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合理、内容全面。基于森林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人地关系”理论框架,本文构建了由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等7个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人次、住宿餐饮零售额、旅游通景公路、旅游信息传播等8个旅游经济指标所构成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评价体系,基于该体系进一步建立耦合模型、贡献度模型和绩效模型,系统评价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2)主要林分类型、森林管理单位类型与面积是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评价了大湘西24个县域的10种林分类型、7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类型、7种341个森林管理单位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发现,杉木林、马尾松、三杉林、其他阔叶林、经济林和灌木林是主要的贡献林分,灌木林、其他阔叶林、杉木林的服务功能价值较大,并在不同时段和县域发挥了不同的服务功能。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为725.45亿元,县均30.23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排序依次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森林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中龄林、幼龄林的价值较大,天然林价值大于人工林。不同森林管理单位年均功能价值排序依次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国有林场、国家森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物保护单位。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国有林场和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分布面积较大的县域,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较大。1995-2015年,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170.54万元/hm2,年均增长8.53万元/hm2,县均增加7.11万元/hm2。价值增加县域有20个,但在不同时段和县域价值增幅不均衡。因此,加大县域林分经营协作、分类指导,是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高价值区、中高价值区的全局化转移的重要措施。(3)大湘西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与时空维度的功能差异影响二者耦合分布。耦合模型有效模拟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旅游经济影响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各县域二者耦合价值差异较大。耦合度指数从0.34上升到0.49,耦合协调度系数由0.19上升为0.50,表明大湘西二者耦合趋向强化与稳定。其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功能类型和成熟林、天然林发挥的较大旅游景观功能,对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影响较大。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异影响,耦合度很显着县域达18个,有20个县域由低度协调区转变为高度协调区,耦合格局由全局化向“南北部高、中部低”演变。(4)森林与旅游的耦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旅游经济贡献模型表明,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是森林的主要旅游经济贡献功能。各龄组的旅游经济贡献存在县域差异。天然林的旅游经济贡献大于人工林,以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旅游经济贡献为最大。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值平均为1︰8.91元。县域地理区位、二者耦合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开发程度是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旅游经济贡献的重要因素。(5)旅游经济绩效模型表明,林分类型丰富、森林管理单位多样、耦合协调度高、旅游经济贡献大和旅游经济绩效明显的县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较大。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估算大湘西各县域森林的旅游经济绩效对GDP增长的偏离程度,发现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而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景观价值重点突出了森林的旅游经济影响功能。构建偏离度指数与梯度指数,划分出不同旅游经济绩效优势和梯度的各类型县域。在森林的旅游经济贡献较大县域,其旅游经济绩效较为稳定。因此,对县域森林与旅游应分类指导、因县施策,科学经营天然林、成熟林和主要森林管理单位,以缩小森林的旅游经济绩效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邵美琪[3](2020)在《产业扶贫背景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种植青花椒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开发效益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贫困。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的关注,不仅遏制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全面脱贫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产业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开发形式,是助推脱贫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也能转变农民观念,提高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这使得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而精准扶贫又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扶贫的精准性,就要求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根据贫困地区的自身资源特点,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特定的产业帮扶战略,着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与兴旺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本文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镇为研究区,将产业扶贫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相结合,选取坡度、海拔高度、土壤养分、土壤PH值、年降水量、≧10℃、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8个评价因子,以地类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利用极限条件法和加权指数法最终确定青花椒的适宜性等级,划定适宜开发青花椒的区域,并提出相关开发建议。同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青花椒产值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为青花椒产业发展增值创收提供科学依据,对青花椒产业发展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展开探索。主要内容如下:1、评价结果表明,皎平渡镇青花椒种植适宜性非常大,青花椒宜建面积达7230.78公顷,占全镇参评总面积88.69%;仅有11.31%的土地不适宜种植青花椒,占地面积为922.07公顷。由此可以看出,皎平渡镇适宜于发展青花椒产业。2、全镇最适宜种植青花椒的村委会为皎平村,高度适宜种植分布均在皎平村,全村宜种面积达到97.91%,比较适宜种植青花椒的区域为发展村、杉栎村、平定村、老坪子村、半角村以及卢家坪村,其中,发展村、杉栎村、平定村占比都达到90%以上,分别占比92.95%、92.23%、90.88%。适宜度较低的是皎西村、永善村、大荞地村,最不适宜种植青花椒的地区为长麦地村,适宜面积占比仅24.64%。3、以皎平渡镇深度贫困村老坪子村为典型案例对青花椒种植产业进行扶贫效应分析,随机选取50户脱贫户进行家庭收入情况调查,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青花椒收入占调查农户的家庭纯收入的87.52%,青花椒种植收入在脱贫户的家庭收入中占比极大,说明通过种植青花椒提高了农户收入,为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为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提供保障。4、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皎平渡镇青花椒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青花椒产值的影响要素中,土地投入对青花椒产值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投入,最后是劳动力投入。同时分析发现,皎平渡镇青花椒产业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型产业,通过对土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的追加,将进一步促进青花椒产业产值增长。5、青花椒种植给石漠化侵蚀严重的禄劝县也能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种植青花椒能够有效增加种植区森林覆盖率;同时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了风速,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种植青花椒对禄劝县石漠化的治理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青花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农户意识提高,吸引青壮年返乡务农,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为贫困山区探索产业脱贫模式提供推广示范作用。6、对于青花椒种植的产业推广,本文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因地制宜,建立优良青花椒种植基地;二是打造青花椒产业精加工工厂;三是加强组织农户技术培训;四是创办龙头企业,扩大产业优势;五是加强品牌意识,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这五点建议强化皎平渡镇青花椒产业发展,为皎平渡镇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沙拉提[4](2020)在《辰州傩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七甲坪镇的大游傩为研究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辰州傩”是湖南怀化和湘西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文化,也是中国傩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文献记载看,至迟起源于春秋时期,在距今3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盛行了。辰州傩按其内容可分为傩祭、傩戏、傩技三大部分。而傩戏按其形式又可分为傩堂正戏、小戏和大戏。音乐曲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主要剧目内容中融入了中原地区的民间故事,形成了《孟姜女》和《七仙女》等传统傩戏。上岗教和河边教是辰州傩戏在明清时就已经形成的两大教派。从两大教派现有的傩戏文化来看,前者保存得到戏文相对较少,有24戏,后者有36戏。二者虽然属于七甲坪镇内的教派,但发源地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且表演服装、表演方式、使用法器、唱腔特点上各有不同。辰州傩曲折地反映着当地的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是难得的综合性民俗事象,也是发展旅游文化的载体。2006年6月,辰州傩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沅陵七甲坪镇一带的大游傩,其传承方式较为古老,采用祖传和师传两种方式。大游傩一般在秋收后举行,连续进行三天三晚,个别村寨也有七天七晚的。其规程要经过请师、造船、开洞请戏、出标、游标、演傩戏、送船等环节。其唱词中包含着祈求人寿年来、六畜兴旺、耕读传家的正能量。辰州傩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特别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参与人短缺。培养传承人、建立保护传承基地将是当务之急。在发展旅游业、振兴乡村中,保护、利用好辰州傩将是地方政府艰巨的任务。

曲超[5](2020)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政策,也是调节基于生态环境服务、保护和发展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政策,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已经进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实践在全国开展得早,投入资金多,补偿效果好,但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没有开展系统回顾和绩效评价,生态补偿工作未形成工作闭环,难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基于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概念,从博弈论角度论证了基于绩效评价进行补偿的合理性,构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总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补偿政策效益、效应和效率的综合评价,测算了实际补偿与按绩效应支付补偿的差额,为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理论部分对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文献。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主要回答了生态补偿“为什么补、补什么、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怎么补”等问题,揭示了生态补偿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学理论主要回答了“好不好、怎么改”等问题。其次,对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梳理,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补偿效果分析、补偿效应评价、投入产出效率等多位维度进行了评述。之后,采用博弈论方法,按照预补偿、后补偿、按照绩效补偿三种模式,对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发现在绩效补偿模式下分配补偿资金并进行博弈,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预算刚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实践评述与框架设计部分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法律、政策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设计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一是发展阶段方面,我国的生态补偿经历了初设阶段(1978-2004年)、形成阶段(2004-2012年),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等三个阶段,梳理了三个阶段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二是实践进展方面,我国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取得新进展,市场化生态补偿取得新突破;同时,总结了美国、欧盟、拉美等国家生态补偿实践情况;归纳出我国生态补偿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针对性不强、补偿效率不高等实践方面的问题。三是框架设计方面,针对当前研究对象集中在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绩效研究、研究方法集中在EPI指数等线性加总等不足,系统性提出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全面拓展了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采用熵值法测度生态补偿的六项效益。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综合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总体熵均值由2011年的16.77增加到2018年的33.58,增加了100.20%。上海市、浙江省、重庆市熵均值位于前列,贵州省、安徽省、云南省熵值增速位于前列。二是采用DID模型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回归结果显示生态补偿显着改善了流域水质。在各控制变量中,人均GDP、氨氮排放强度通过1%显着性水平检验,表明其与政策效应关联性较强。通过改变窗期、子样本回归、安慰剂等进行稳健性检验,证明政策效应具有稳健性。三是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流域的综合补偿效率进行了计算,发现综合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综合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四是综合以上三个逻辑层次评价结论,以效应评价作为可信度参考,以效益评价作为计算基数,以效率评价作为调整系数,测算了按绩效应补偿的金额,形成绩效评价工作闭环。2011-2015年应在实际补偿的基础上额外补偿,而2016-2018年应扣减补偿资金。分省市测算,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湖北省、安徽省等5个省市应给予额外补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四项政策建议:一是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二是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三是突出绩效化,坚持生态补偿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四是突出激励化,以生态补偿为抓手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刘烜[6](2019)在《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以四川三县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林木面积显着增加并且保存率处于较高的水平;2、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3、退耕农户的收入不断增加,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但由于退耕还林工程会迫使农户将其耕地转变成低收益的林地,因此会影响到参与其中农户的收入,从而导致出现了部分农户进行毁林复耕、不保护退耕地等实际问题。所以,如何去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卓越成果,完善现有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使农户受到激励从而不进行毁林复耕等负面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活动是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将阐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内容与其现状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探讨农户受偿意愿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使用基于Python Sklearn平台的SVM线性分类模型,从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耕地特征、退耕还林参与特征三个大的方面选取十五个变量对农户受偿意愿进行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目前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1)补偿资金源头单一,没有较好的利用到社会资源充实补偿主体;(2)地方政府缺乏补偿,没有将实际实施工程的地方政府纳入补偿对象,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执行效果;(3)补偿标准不灵活,没有因地制宜的实施差异化补偿,导致政策效益失衡。第二、农户的受偿意愿会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当农户受偿意愿较高时,农户支持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展开。而农户受偿意愿较低时,容易发生毁林复耕与不管护退耕地的情况,从而导致增加了政府的维护成本,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第三、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到农户受偿意愿的因素为是否干部、家庭人口数、教育程度、非农生产用工数、生活消费金额、退耕还林亩数、退耕还林林地净收入。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推动农业产业改革,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整合补偿金,以当地政府为主体,因地制宜的开展投资或者新型产业开发、完善相关林业政策,鼓励农户对林业生产进行投入,降低农户对耕地的依赖程度。

邹玉友[7](2019)在《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碳市场减排增汇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林业碳汇作为碳市场的重要交易标的,伴随着我国林业碳汇供给能力的上升,碳市场中林业碳汇需求不足问题凸显,着重表现为林业碳汇减排量低、市场份额小和需求不强的现实困境。在全国碳市场启动的新形势下,控排企业已成为碳市场中林业碳汇的重要需求主体。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制定的《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为基础的碳抵消机制,将林业碳汇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引导控排企业优先购买林业碳汇减排量。那么,控排企业选择林业碳汇是否有减排的可行性,主体意愿是否强烈?控排企业怎样形成有效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其“需求不强”的深层次机理是什么?如何有效驱动控排企业优先购买林业碳汇?都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而在中国学术界,林业碳汇需求及其相关机制研究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尤其缺乏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考虑碳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的动态的、量化的研究。因此,开展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不仅利于林业碳汇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落实,还能间接地缓解控排企业减排压力,丰富资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推动林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深度交叉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本文瞄准碳市场制度环境下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前沿科学问题,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先验问题一主体意愿一需求机理一驱动机制一探寻解决之道”的逻辑思路开展研究。首先,分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现状及其抵消减排的可行性,论证本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辨析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的科学内涵,介绍林业碳汇纳入碳市场的过程与要求,搭建研究的基础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分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交易现状,采用供需理论剖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抵消减排的可行性,得出了强制市场林业碳汇交易成熟度高于自愿市场,且正处在“自愿市场”向“强制市场”的过渡时期,林业碳汇是更深层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帕累托改进的论断。其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解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因素选取的理论依据和深层逻辑关系,构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理论模型,利用396份微观企业调研数据,选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得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减排成本、竞争优势、合作伙伴和政策支持。再次,遵循复杂网络理论研究模式,提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制度环境一项目优势一主体意愿”三维理论框架,构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解释结构模型,将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要素层次划分为需求层、成本比较层、主体动力层、生态优势层、外部激励层、比例设置层、市场条件层和制度建设层八个层次,形成市场主导型、减排压力主导型和合作伙伴驱动型的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作用路径。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解释结构模型、要素层级和作用路径进行不确定性概率仿真。最后,从控排企业减排主体和制度创新主体行为视域出发,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过程中两类主体博弈关系及其稳定均衡策略,借助Matlab软件对演化博弈结果进行仿真发现控排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的主体博弈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体策略会受到控排企业减排方式成本与收益、公共管理部门激励策略成本和政策支持等参数影响。结合博弈仿真结论提出通过利益均衡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构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机制。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控排企业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驱动建议。

章俊[8](2019)在《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沅陵县自然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现状等数据进行收集和调查,构架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数据库,并针对沅陵县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选择能够反映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典型指标类型: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四个方面构建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沅陵县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分区,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区划分和区划结果分析,最终得到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总目标(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构成因素,确定了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从而确定了具代表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功能的11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地形地貌、降水、岩性土壤、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垦殖率、坡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轻度以上面积,构建了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体系。(2)根据数据的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分为四类:第1主成分荷载集中在: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和垦殖率,反映生态环境优化因素;第2主成分荷载集中在:人均耕地面积,反映人民生活因素;第3主成分荷载集中在:地形地貌,反映地形地貌因素;第4主成分荷载集中在:轻度以上面积,反映水土流失因素。(3)根据权重的计算公式得到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11个指标:地形地貌、降水、岩性土壤、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垦殖率、坡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轻度以上面积的权重,分别为:9.28%、7.98%、8.78%、9.48%、10.06%、10.47%、8.94%、10.52%、8.56%、9.73%、6.20%。(4)根据综合得分公式和系统聚类分析,将沅陵县各乡镇分为7类,分别为:北溶乡、陈家滩乡、肖家桥乡和清浪乡是一类;沅陵镇、盘古乡和二酉苗族乡是一类;凉水井镇、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和杜家坪乡是一类;官庄镇和五强溪镇是一类;麻溪铺镇、筲箕湾镇和荔溪乡是一类;七甲坪镇、大合坪乡和火场土家族乡是一类;借母溪乡和明溪口镇是一类。(5)根据空间叠置分析和区划的命名原则,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分为:X1222-1北部低山丘陵保土农田防护区,含有七甲坪、大合坪、火场土家族乡3个乡镇;X1222-2西北部中低山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含有借母溪、明溪口2个乡镇;X1222-3中部低山丘陵保水保土、防灾减灾区,含有清浪、北溶、陈家滩、肖家桥4个乡镇;X1222-4西南部丘陵保土农田防护、防灾减灾区,含有沅陵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3个乡镇;X1222-5东部低山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含有官庄镇、五强溪2个乡镇;X1222-6东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含有凉水井镇、马底驿乡、楠木铺乡、杜家坪乡4个乡镇;X1222-7南部中低山土壤保持区,含有筲箕湾镇、麻溪铺镇、荔溪乡3个乡镇,共7个分区。

周雅莹[9](2019)在《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贫困问题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是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也是组成“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条件。为更好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积极动员搬迁农户,拓宽发展渠道,积极利用土地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引导搬迁农民就业,目前已经全面开启了新一轮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而该政策对搬迁农户生计资本是否存在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对于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尽快的脱离贫困,同时对后续继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对易地扶贫搬迁、生计资本等进行了概念界定,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生计资本理论、人口迁徙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选取湖南平江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沅陵县进行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和比较农户搬迁前后五种生计资本的变化情况;再次,以溆浦县大江口易地搬迁安置点为案例,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易地搬迁后生计资本整体水平有所改善但并不显着,因此本文提出加大教育投入,营造社区文化等政策建议。

戴云哲[10](2019)在《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一环,已经完全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十三五”规划同时还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社会和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业、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行路径,但同时也面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过剩产能无法释放等切实存在的风险。如何在寻求机遇的同时规避风险,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十三五”规划愿景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承接我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洞庭湖、湘江流域丰腴的水土条件赋予了湖南省“鱼米之乡”的盛名,承担着维护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而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南岭等山脉在为本地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是守护长江中游经济带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湖南省内,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责任重大,粮食生产任务艰巨,在城镇化进程的冲击下,生态资源持续萎缩;长沙都市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是湖南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统筹协调湖南省,尤其是洞庭湖区和长沙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江中游经济带各省、生态功能区、城镇实现“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接口,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则高度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全省为宏观尺度的主要研究对象,辅以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作为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典型研究区,以基于湖南省县域行政区划、基于洞庭湖区高程和坡度的地形梯度、基于长沙都市区“三环线”的缓冲区圈层这三个空间分类方式,对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化进行了剖析;利用InVEST模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评估,采用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响应,识别了生态服务功能演化过程中的敏感区域。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这几个在近20年来的剧烈变化的因素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路径;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不同地形梯度生态用地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程度,提出了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方案,以此实现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提升;通过分析不同圈层城市扩张在不同景观格局下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干扰程度的差异,提出了长沙都市区未来城乡规划的基本思路,最大程度减低城市扩张对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的破坏。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剖析了湖南省县域的土地利用强度、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湖南省在1995-2015年间县域土地利用强度平均值呈增大趋势,经济发展区不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其增速也明显高于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的变化较为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在2010年以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有加速增大的趋势。生产、生活用地的持续扩张导致生态用地逐渐向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地理区位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集中,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延缓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的势头,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呈“V”字型,1995-2015年各梯度生态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低梯度(1-5)水域湿地与耕地的来回拉锯、中高梯度(16-30)林地锐减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格局演化的主要特征,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管控亟待从总量控制改善为垂直空间分布优化。长沙都市区的基本城市形态由三环线决定,建设用地规模在1995-2015年期间扩张近3倍,结构逐渐紧凑,1-8号缓冲区的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9-15号缓冲区和16-20号缓冲区建设用地粗放扩张的问题始终存在,三环线附近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谨慎规划的区域。(2)理清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时空演化特征,识别了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中的生态服务功能敏感地区。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出现了明显退化,经济发展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幅度最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的建设用地扩张是主要原因;农业主产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总体平稳;生态保护区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先增强后退化,土地利用强度增加较慢,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程度较小。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低于平原丘陵地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也更强,洞庭湖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服务功能在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加中大幅退化,而武陵山区和洞庭湖区上游生态服务功能保持较好。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有所退化,主要发生于中高梯度(16-30),农业生产活动向由低向高的持续蔓延是主要原因。中低梯度(6-15)和高梯度(31-50)生态用地分布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联最为紧密,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的变化敏感程度较高,而低梯度(1-5)和中高梯度(16-30)敏感程度较低。梯度10-40在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的作用下,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用地分布变化的敏感度减小,梯度40以上的敏感度则有所增加。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1995-2015年期间发生大幅退化,5-15号缓冲区最为严重。建设用地密度低而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差的圈层由最中心逐渐向外移动和扩张,建设用地密度低而生态服务功能强的圈层也在都市区边缘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三环线附近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进一步扩张和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焦点区域,而都市区边缘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逐渐开始受到城市扩张的干扰。(3)揭示了城镇化、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时空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持续减弱,并且与城镇化阶段有明显关联,一般城镇化水平越高,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负面作用越小,但快速城镇化时期粗放的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负面作用加剧。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山区就业人口积极转向二三产业的情况下,城镇化对土壤保持功能有可能出现正面作用。区位条件的改善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稳定的负面作用,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一般高于地势陡峭的山区,道路的修建除了本身会占用生态用地之外,还会带动沿线建设用地的扩张,并增加人类活动的强度,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形成干扰,经济发展区和农业主产区受到的负面作用强于生态保护区。负面作用最强的区域一般是铁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影响程度视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定,提升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产生正面作用的主要驱动力,但在产业升级遭遇瓶颈时则可能出现负面作用。在经济增长初期,实现产业转型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较少,正面作用较大;到中后期过剩产能占据的土地资源逐渐增加,正面作用逐渐减弱。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有显着的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持续表现出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经济发展区的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强度在1995-2015年期间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普遍伴随林地转为耕地导致的植被覆盖下降、木材采伐导致的林地郁闭度下降、过度放牧对草场的蚕食以及过渡水产养殖与捕捞对水质和水生物种群的破坏等问题,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生态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的阶梯式转变是造成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4)根据土地利用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湖南省、洞庭湖区、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对于湖南省: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严格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用地;二是合理规划道路,加强东西区域联结,增加道路数量,提高道路等级,以地级城市为主要节点构筑交通网络;三是推进经济转型,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制造业,扶持创新产业发育,鼓励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四是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创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响应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夯实农业基础的战略导向。对于洞庭湖区:一是在低梯度(1-5)严格控制围湖造田,保障和提高洞庭湖蓄水容量,减少洪涝灾害,净化洞庭湖水质,加强湖畔草地和沼泽地的保护与恢复;二是在中低梯度(6-15)引导耕地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控制生态用地被开垦为耕地;三是在中高梯度(16-30)将耕地资源整合到坡度较小的区域,将坡度较大的区域转变为林地,推进“双低改造”,腾退零散分布的耕地并转变为林地;四是在高梯度(31-50)严格控制林地被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合理安排木材采伐,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对于长沙都市区:一是在1-8号缓冲区改造老旧居民区,挖潜地下空间,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管制地块用途,确保土地利用低碳、高效;二是在9-15号缓冲区区严格控制生态用地的用途变更,提高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三是在16-20号缓冲区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引导产业集中分布,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四是在21-25号缓冲区严格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流转,规划并建设森林公园。

二、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抓得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抓得实(论文提纲范文)

(2)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辨析
        1.2.2 理论基础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3.2 旅游空间分异与旅游经济影响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总体环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人文社会环境
        2.1.3 森林资源状况
        2.1.4 旅游经济发展
    2.2 主要林分类型
        2.2.1 总体分布
        2.2.2 林分面积
    2.3 森林管理单位概况
        2.3.1 森林管理单位主要类型
        2.3.2 森林管理单位分布与面积
    2.4 本章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3.1.1 资料来源
        3.1.2 评价方法
    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评价
        3.2.1 资料来源
        3.2.2 指标构建
        3.2.3 评价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4.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4.1.1 公共数据估算
        4.1.2 主要核算方法
        4.1.3 核算面积分布
        4.1.4 核算结果与分析
    4.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评价
        4.2.1 不同森林功能类型的功能价值评价
        4.2.2 不同龄组的功能价值评价
        4.2.3 不同起源的功能价值评价
        4.2.4 不同森林管理单位的功能价值评价
    4.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时空评价
        4.3.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时间过程评价
        4.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评价
    5.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机理
        5.1.1 森林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人地”框架
        5.1.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作用机制
    5.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旅游经济耦合评价
        5.2.1 耦合指标构建
        5.2.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与旅游经济耦合估算
        5.2.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
        5.2.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耦合价值的县域分析
    5.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评价
        5.3.1 旅游贡献指标构建
        5.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的旅游经济贡献测算
        5.3.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旅游经济贡献的时空特征
        5.3.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耦合价值与贡献价值的县域分析
    5.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绩效评价
        5.4.1 旅游经济绩效描述与变量说明
        5.4.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5.4.3 旅游经济绩效梯度划分
        5.4.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旅游经济影响的县域分析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相关讨论
        6.3.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讨论
        6.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产业扶贫背景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种植青花椒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开发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基础理论
        一、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二、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三、国内产业扶贫研究进展
    第四节 基本理论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
        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人地协调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六节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条件
        四、资源状况
        五、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一、行政区划和人口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三、贫困状况
    第三节 青花椒产业扶贫现状
        一、主要做法
        二、扶贫成效
第三章 皎平渡镇青花椒种植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皎平渡镇青花椒种植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二、数据来源
        三、确定评价范围
        四、确定评价单元
        五、皎平渡青花椒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体系
        六、皎平渡青花椒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皎平渡青花椒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二、评价等级划分
    第三节 综合评价结果
第四章 典型贫困村青花椒种植的扶贫效应分析
    第一节 典型贫困村案例分析
        一、老坪子村概况
        二、老坪子村具体做法
    第二节 发展青花椒种植产业的主要成效
        一、老坪子村农户增收情况
        二、典型脱贫户青花椒种植收益与产业扶贫效果
第五章 皎平渡镇青花椒种植效益分析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应用
        一、青花椒种植效益分析
        二、各变量值的采集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生态效益分析
        一、提高森林覆盖率
        二、防风固沙
        三、石漠化治理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二、农户意识提高
        三、推广示范作用
    第四节 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投入资源少
        二、管理模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青花椒种植产业化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扩大种植规模,优选青花椒苗木
        二、打造青花椒产业精加工工厂
        三、加强组织农户技术培训
        四、创办龙头企业,扩大产业优势
        五、加强品牌意识,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三节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辰州傩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七甲坪镇的大游傩为研究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概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辰州傩的源流与大游傩的传布
    第一节 辰州傩流布
        一、辰州傩的历史发展轨迹
        二、辰州傩戏的形成
    第二节 大游傩的传布
        一、大游傩的起源
        二、大游傩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辰州傩两大教派的比较
        一、法事不同
        二、法衣、法器与唱腔不同
        三、傩公傩母在酬还大傩愿时摆设位置差异
    第四节 大游傩活动
        一、傩坛的布置
        二、游傩前经费筹集
        三、大游傩的法事
第二章 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傩文化的保护
        一、傩文化保护的困境
        二、保护的路径
    第二节 大游傩的传承
        一、传承的价值
        二、传承的对策
        三、传承的原则
第三章 大游傩的开发和乡村振兴
    第一节 对大游傩开发的建议
        一、大游傩作为民俗活动应常期举办
        二、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非遗的传承
        三、与张家界市永定区接邻的国家级传统村落联动
        四、加强数字化采集,继续挖掘、搜集、整理
        五、加强辰州傩面具开发与利用
        六、多层面引进和培养人才
    第二节 以傩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一、科学规划辰州傩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分析
        (二)历史沿革
        (三)主要原则
        (四)标准核算
        二、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一)文献筛选
        (二)总体分布
        (三)实证研究情况
        (四)评价方法情况
        三、生态补偿绩效研究进展
        (一)生态补偿绩效的评价重点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主要功能
        (三)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演绎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框架
        一、论文结构
        二、论文框架
    第五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来源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生态补偿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生态补偿
        (二)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
        (三)社会参与型生态补偿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一)绩效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三)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经济学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博弈论理论
        (五)生态资本理论
        (六)生态价值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比较与经济学分析
        一、纵向与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比较
        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经济学分析
        (一)预补偿型
        (二)后补偿型
        (三)按绩效评价补偿型
        (四)三种补偿模型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述评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二、生态补偿政策进展
        (一)初始阶段:生态补偿依附于环境管制
        (二)形成阶段:体现“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三)完善阶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
        一、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总体情况
        二、我国生态补偿重点实施领域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二)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
        (三)流域生态补偿
    第三节 国外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生态补偿实践
        二、欧盟生态补偿实践
        三、拉美国家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第一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步骤与指标构建思路
        一、总体思路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绩效评价主要目标
    第二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方法比选
        一、方法比较
        二、方法选择
        (一)效益评价——熵值法
        (二)效应评价——双重差分法
        (三)效率评价——三阶段DEA方法
    第三节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指标
        二、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指标
        三、生态补偿效率评价指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值法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评价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现状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状况
        二、森林生态补偿状况
        三、流域生态补偿状况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益综合评价
        一、生态补偿效益分类
        (一)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
        (三)环境质量效益
        (四)污染减排效益
        (五)资源节约效益
        (六)社会公平效益
        二、描述性统计
        三、效益熵值分析
        (一)11省市生态补偿综合效益熵值分析
        (二)11省市生态补偿各单项效益熵值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DID模型的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模型的设定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第二节 长江干流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DID模型设置
        三、基本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长江支流赤水河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评价
        一、平行趋势检验
        二、基本回归
        三、分行业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第一节 各类生态补偿综合效率评价
        一、综合效率评价第一阶段
        二、综合效率评价第二阶段
        三、综合效率评价第三阶段
        四、综合效率与单项效率对比
        五、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环境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环境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生态补偿脱贫效率评价
        一、调整前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二、调整后的生态补偿脱贫效率
        三、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按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金额测算
        一、纳入计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
        二、综合效益总量
        三、11省市绩效熵值
        四、11省市基于综合绩效评价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二、生态补偿规模逐年提高,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三、生态补偿政策效应显着,宜在重点流域总结推广
        四、生态补偿综合效率先升后降,规模效率低为主要因素
        五、补偿金额与绩效评价结果背离,由补偿不足转变为补偿过度
    第二节 不足之处
    第三节 建议
        一、突出综合化,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突出市场化,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三、突出绩效化,完善生态补偿的科学标准和效率导向
        四、突出激励化,推动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图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表1 2016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2 2017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3 2018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分配情况表
    表4 长江经济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点补助县域名单(2018年).
    表5 长江经济带各类主体功能区面积(km~2)及占比(2018年)
    表6 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7 黄河流域8省区2011-2018年流域绩效评价指标概况
    表8 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调查问卷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以四川三县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补偿
        2.1.2 退耕还林
        2.1.3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
        2.1.4 农户受偿愿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2.5 经济人假设理论
3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全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现状概述
    3.2 研究区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现状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现状
        3.2.3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区域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农户受偿意愿的统计性分析
        4.2.1 农户受偿意愿的情况
        4.2.2 农户复耕意愿的情况
        4.2.3 农户管护退耕地的情况
        4.2.4 农户受偿意愿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
    4.3 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问题的影响分析
5 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数据统计
    5.2 模型选择
    5.3 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设定及预测
        5.3.1 影响因素的设定
        5.3.2 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预测
    5.4 退耕还林农户受偿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推动农业产业改革,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6.2.2 建设集体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6.2.3 完善林业相关政策,提高农户林业收入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户调查表
附录B 农户问卷
致谢

(7)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控排企业的范畴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森林碳汇的内涵与特点
        2.2.2 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2.2.3 林业碳汇项目的内涵、流程与方法学
        2.2.4 林业碳汇项目的分类
    2.3 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排污权理论
        2.3.3 供需理论
        2.3.4 计划行为理论
        2.3.5 复杂网络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现状及其抵消减排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际林业碳汇交易的现状
        3.1.1 国际碳市场的基本框架
        3.1.2 国际林业碳汇需求变化
        3.1.3 国际林业碳汇交易总量、金额与价格
        3.1.4 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分布
    3.2 中国碳市场交易的现状
        3.2.1 碳市场的发展历程
        3.2.2 碳市场规模、金额与价格
        3.2.3 碳市场CCER项目情况
    3.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的现状
        3.3.1 控排企业的选定与数量
        3.3.2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的市场分布
        3.3.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金额与价格
        3.3.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的项目类型
    3.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抵消减排的可行性分析
        3.4.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3.4.2 情境设计与理论分析
        3.4.3 均衡分析与讨论
        3.4.4 抵消减排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需求意愿分析
    4.1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理论分析
        4.1.1 行为态度
        4.1.2 主观规范
        4.1.3 感知行为控制
        4.1.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2 样本来源与变量选择
        4.2.1 样本来源
        4.2.2 样本特征
        4.2.3 变量选择
    4.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交叉分析
        4.3.1 林业碳汇需求意愿水平
        4.3.2 行为态度与需求意愿
        4.3.3 主观规范与需求意愿
        4.3.4 感知行为控制与需求意愿
        4.3.5 控制变量与需求意愿
    4.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实证检验
        4.4.1 实证模型
        4.4.2 模型检验
        4.4.3 估计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需求机理分析
    5.1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理论分析
        5.1.1 控排企业特质
        5.1.2 林业碳汇优势
        5.1.3 碳市场制度环境
        5.1.4 需求机理理论模型
    5.2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结构分析
        5.2.1 解释结构模型介绍
        5.2.2 解释结构模型建模
        5.2.3 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结构框架分析
        5.2.4 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要素层级分析
        5.2.5 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作用路径解析
    5.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实证仿真
        5.3.1 贝叶斯网络模型介绍
        5.3.2 仿真数据与变量设计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实证仿真过程分析
        5.3.4 贝叶斯网络模型实证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的基本思路
        6.1.2 演化博弈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的策略均衡
    6.2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机制仿真分析
        6.2.1 控排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行为策略的动态演进
        6.2.2 不同减排方式成本与收益对控排企业策略影响
        6.2.3 激励林业碳汇的成本对公共管理部门策略影响
        6.2.4 政策支持对控排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策略影响
    6.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博弈仿真分析结论
        6.3.2 基于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驱动建议
    7.1 控排企业层面
        7.1.1 提高企业林业碳汇生态作用认知
        7.1.2 加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经济认知
        7.1.3 助推控排企业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7.1.4 鼓励利益相关者间联合选择林业碳汇
    7.2 制度建设层面
        7.2.1 构建自下而上林业碳汇驱动体系
        7.2.2 健全林业碳汇多元激励政策
        7.2.3 加快完善林业碳汇抵消机制
        7.2.4 优化林业碳汇交易制度环境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温室气体控排主体林业碳汇项目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附件

(8)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区划研究进展
    1.4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数据的标准化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2.3.4 综合得分的确定
        2.3.5 系统聚类分析
        2.3.6 空间叠置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2.5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2.5.1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基本原则
        2.5.2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方法
        2.5.3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分区的命名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概况
    3.2 自然条件概况
        3.2.1 地形地貌概况
        3.2.2 气象特征
        3.2.3 水文水资源特征
        3.2.4 土壤特征
        3.2.5 植被特征
    3.3 自然资源概况
        3.3.1 矿产资源概况
        3.3.2 动物资源概况
        3.3.3 植物资源概况
        3.3.4 旅游资源概况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4.2 社会经济现状
        3.4.3 土地利用现状
    3.5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评价
        3.5.1 水土流失概况
        3.5.2 水土流失面积
        3.5.3 水土流失变化趋势
        3.5.4 水土流失成因
        3.5.5 水土流失的危害
        3.5.6 水土保持现状
    3.6 县域空间发展结构
        3.6.1 主体功能区划
        3.6.2 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3.6.3 农业空间布局
        3.6.4 生态空间布局
4 水土保持区划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4.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
        4.1.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4.1.2 存在的问题
    4.2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
        4.2.1 水土流失消长评价
        4.2.2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4.2.3 经验和存在问题
    4.3 生态状况评价
    4.4 地质灾害分区及防治评价
        4.4.1 地质灾害分区
        4.4.2 重点防治区
    4.5 水土保持区划需求分析
        4.5.1 土地利用规划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4.5.2 生态建设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4.5.3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5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指标体系的构建
6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
    6.1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
    6.2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划分
        6.2.1 数据的标准化
        6.2.2 主成分分析
        6.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4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综合得分
        6.2.5 系统聚类分析
        6.2.6 空间叠置分析
    6.3 区划结果与分析
        6.3.1 区划结果
        6.3.2 区划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概念
        2.1.1 易地扶贫搬迁的界定
        2.1.2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类型
        2.1.3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方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计资本理论
        2.2.2 人口迁徙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演变及其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变
        3.1.1 试点探索阶段
        3.1.2 全面推进阶段
        3.1.3 脱贫攻坚阶段
    3.2 农户生计资本评估体系的建立
        3.2.1 评估体系的建立
        3.2.2 指标解读
    3.3 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机理
        3.3.1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变农户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资本产生影响
        3.3.2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变农户自然资本对农户生计资本产生影响
        3.3.3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变农户物质资本对农户生计资本产生影响
        3.3.4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变农户社会资本对农户生计资本产生影响
        3.3.5 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变农户金融资本对农户生计资本产生影响
第四章 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指标测度与对比分析
        4.2.1 指标测度
        4.2.2 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对比分析
    4.3 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
        4.3.1 量化方法
        4.3.2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案例分析—以溆浦县大江口镇为例
    5.1 样本区概况
    5.2 溆浦县大江口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情况
    5.3 溆浦县大江口镇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
        5.3.1 人力资本维度的农户生计资本提升
        5.3.2 自然资本维度的农户生计资本下降
        5.3.3 物质资本维度的农户生计资本提升
        5.3.4 社会资本维度的农户生计资本下降
        5.3.5 金融资本维度的农户生计资本下降
    5.4 易地扶贫搬迁对大江口镇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结论
第六章 易地扶贫搬迁对提升农户生计资本的政策建议
    6.1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
    6.2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物质资本
    6.3 营造社区文化,提升社会资本
    6.4 优化生态环境,提升自然资本
    6.5 整合财政资金,提升金融资本
    6.6 引导移民就业,助力生计资本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土地利用
        2.1.2 生态系统
        2.1.3 生态服务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地域分异理论
        2.2.5 区位理论
        2.2.6 生态学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
        2.3.2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尺度
        2.3.3 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
        2.3.4 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2.3.5 湖南省相关研究进展
        2.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区域交通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区域交通
    3.2 土地利用概况
        3.2.1 各地类数量变化特征
        3.2.2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3.3 生态环境要素概况
        3.3.1 地形地貌
        3.3.2 气候气象
        3.3.3 河流水系
        3.3.4 植被
        3.3.5 土壤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4.2 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章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4.1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4.1.1 土地利用强度的界定
        4.1.2 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县域特征
    4.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4.2.1 洞庭湖区地形梯度的划分
        4.2.2 生态用地演化的地形梯度特征
    4.3 长沙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4.3.1 长沙都市区的圈层划分
        4.3.2 建设用地扩张的圈层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5.1.2 土地利用格局演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响应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2.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2.2 湖南省土地利用强度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3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3.1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3.2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分布演化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4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4.1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
        5.4.2 长沙都市区城市扩张的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研究
    6.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演化机制
        6.1.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非平稳性
        6.1.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构建
        6.2.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2.2 GWR模型构建
    6.3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因素演化特征
        6.3.1 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2 区位条件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3 经济发展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3.4 农业生产对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演化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研究
    7.1 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1.1 提升城镇化质量
        7.1.2 合理规划道路建设
        7.1.3 推进经济转型
        7.1.4 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
    7.2 洞庭湖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2.1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和类型划分方法
        7.2.2 生态用地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
        7.2.3 生态用地的垂直管控
    7.3 长沙都市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优化路径
        7.3.1 景观指数计算方法
        7.3.2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化特征
        7.3.3 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抓得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林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湘西、湘南六县市为例[D]. 彭思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 文连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3]产业扶贫背景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种植青花椒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开发效益研究[D]. 邵美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辰州傩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七甲坪镇的大游傩为研究中心[D]. 加沙拉提.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D]. 曲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以四川三县数据为例[D]. 刘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7]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邹玉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8]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D]. 章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研究[D]. 周雅莹.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湖南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D]. 戴云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沅陵县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开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