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报》引文看高校教研人员文献利用研究

从《学报》引文看高校教研人员文献利用研究

一、从《学报》引文研究高校教研人员的文献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婷[1](2021)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发展日益呈现综合化、整合化的趋势,如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亟待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跨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而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良好运行是跨学科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开展跨学科建设的典范,在促进复合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本研究以跨学科学术组织类型多样、运行机制完善的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系统地对其校内跨学科学术组织展开探究,从而有效反映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的现状与成功经验。首先,从组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入手,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对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主要划分为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四个阶段。其次,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并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三所一流研究型大学校内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为案例,归纳出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机制中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资源保障四个核心要素。其中,组织管理机制包括组织目标、组织架构、团队组建及组织决策等方面;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培养目标、招生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等内容;成果转化机制包括科学研究、外部合作、技术转移及创新创业等方面;资源保障机制包括国家政策、大学文化、多元经费、人才梯队及基础设施等内容。再次,从满足多元主体复杂需要的角度,总结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的成效,并归纳出问题导向、复合应用、产学互利及多元保障等突出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促进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及发展的具体建议:聚焦跨学科复杂问题,优化跨学科组织管理;开展跨学科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完善跨学科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交流合作;增加内外部资源保障,构建跨学科组织生态。

王宽明[2](2021)在《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也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具有良好的数学推理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就业和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推理能力,才能够形成有条理、有逻辑、有论据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探究事物本源的能力”,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研究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完备性原则、本土化原则的基础上,拟建构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力求为提升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质量提供依据。研究首先从数学推理概念、数学推理形式、数学推理内容、数学推理能力认知和评价等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回顾,同时也归纳了关于教育测评模型的一般思路和特点。文献梳理后发现,关于数学推理的认识较为离散,尤其表现在数学推理能力的内涵、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框架、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指标等方面。虽然关于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目前尚无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模型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即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框架为何?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指标有哪些?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模型为何?研究对象包含高校数学教育专家、一线高中数学教师、高中数学教研员、不同办学条件学校的高中生等,研究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框架、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指标构建、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模型构建以及对测评模型的检验和验证等。使用的研究工具有访谈提纲、问卷、测试卷,研究工具中的问卷和测试卷经检测,均有良好的信、效度。第一,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框架。研究首先通过对10位专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目的是明确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确定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框架。研究提供几种符合专家对数学推理能力认识的测评框架:PISA、TIMSS、RSM等,这几种类型的测评学生问题解决的框架也是当前数学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测量高中生数学能力的框架,然后请专家予以评判能够体现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最恰当的框架,研究利用秩和运算法判定专家评判结果,确定PISA2021关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框架可以作为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基本架构。研究在明确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构建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指标体系。第二,确定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研究在PISA2021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框架下,初步征集指标以PISA2021问题解决的指标为蓝本,研究通过平均数法结合四分位法,结合专家访谈,在遵循“本土化”原则的基础上,专家组对部分指标进行确立、修正和删除一些认同度低的指标,初步确立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指标,该指标包含三个一级指标:数学化地表达问题情境,运用数学概念、事实和程序进行推理的过程,解释、应用和评估数学结果,每个一级指标均包含六个二级指标。在完成上述工作后,研究接着以高中阶段数学主干知识对这些测评指标以高中数学内容进行诠释,给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直观的示例。在经过专家对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指标体现集体讨论研判后,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广泛调查一线高中数学教师、教研人员及高校数学教育专家对指标认同度,有效样本来自全国各地共计527位专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满足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所需要的样本数。根据专家对指标认同度的调查结果,研究最终确立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指标,除了删除认同度较低的一级指标“数学化地表达问题情境”下的两个二级指标,其他指标不变。第三,在确定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两个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一是根据广泛调查搜集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对指标认同度的数据。研究运用Data Analysis Plain分析方法对模型提出假设,然后利用AMOS24.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因素负荷量进行分析,指标的因素负荷量越大,指标对于模型的重要程度越高。然后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建构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由三个一阶因子和十六个二阶因子构成,模型中拟合优度指数(GFI)、标准化残差均方和平方根(SRMR)、正规拟合指数(NFI)、离中参数(RFI)等指标均较佳。然后研究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中一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与其二级指标均高度相关。研究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各指标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因此,研究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是科学的,适合测评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二是在专家评判各指标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考虑这种评价与专家个体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故专家的选择也充分考虑其学术结构和研究领域。在确定专家人选后,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模型,研究为保证结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选择20位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判,取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样本数据建立判断矩阵,通过最大特征值求得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再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取归一化处理后的平均值作模型中各指标的系数,建立第二个的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模型。第四,模型检验和验证。研究采用两种方法比较这两个模型的优劣:一方面,研究选取13位专家以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两个模型的优劣。评判结果表明,虽然对数据进一步量化处理后,层次分析法建构的模型略微优于结构方程模型,但总体而言,两个模型均为优等;另一方面,研究根据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中各指标编制试卷,对于G省不同层次的高中在校生,研究按照省一类示范性高中、省二类示范性高中、省三类示范性高中的在线学生比例进行分层抽样,然后运用自编试卷检测其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试卷编制由参加本次研究的1名教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和2位高中数学教研员各编制一份,共计3份试卷,然后统一由专家对符合指标程度进行打分,取得分最高的试题重新组合试卷。测试卷的编制放弃选择题和填空题,因为这两者的结果均是二维的,故研究主要采用计算题、解答题和证明题等题型,以凸显出“推理的过程性”特征,测试卷厘清考查高中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同一道试题安排2位专家同时阅卷,以保证阅卷效度。研究对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实测成绩与通过模型换算得出的成绩进行比较,两者差值越小,说明预测成绩和真实成绩越接近,模型更准确。结果表明:以G省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实测成绩为依据,基于人口因素分析,但不同因素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结构方程模型优于层次分析法建构的模型。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更加科学地刻画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即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最佳的模型可表示为:Y=0.324x+0.341y+0.334z,其中,x=0.226x1+0.249x2+0.261x3+0.264x4,y=0.141y1+0.175y2+0.169y3+0.171y4+0.173y5+0.171y6,z=0.164z1+0.170z2+0.171z3+0.171z4+0.160z5+0.164z6。研究发现,该模型可以广泛推广用以测评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也可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测评模型中的指标加以训练,为改善和提升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品质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同时也发现,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在低阶思维部分表现较好,高阶思维部分表现较弱。并且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与学校的办学条件成正相关,即办学条件越好的学校,其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也越强,可能性较大的因素是学生知识经验基础扎实能够有效促进其数学推理能力发展。

代艳[3](2020)在《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加入中学化学教育的研究之列,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专着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科学网络技术及文献电子化的日新月异,诸多数据库涌现并收集了大量的科学文献信息,为中学化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量庞大、内容繁多、互为补充的文献,但也增加了研究者在浩瀚的科学文献海洋中把握领域整体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难度。近年来,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由于能客观、有效地分析和把握某领域的研究前沿、现状及热点,被广泛应用于情报管理学、医学、农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以中等教育化学类总被引频次较高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与学》四本期刊为期刊源,以其刊载的中学化学教育相关的1670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收集、整理好的文献按刊载时间分为2010-2014年、2015-2019年两个时间段,以文献计量学中的书目分析法、词频统计分析法、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突现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Bicomb文献计量软件和CiteSpace科学图谱软件对文献的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科研机构发文及合作情况、作者发文及合着情况、关键词进行统计及可视化分析,以理清当下国内中学化学教研领域的发展脉络,探讨作者队伍的身份特征和群体特征,揭示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总结出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动态,以期为化学教学研究者寻找新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为指导和改进化学教育研究的实践方向、提高化学教学研究水平贡献绵薄之力。研究显示:(1)在2010-2019年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2013年达到谷值。前五年(2010-2014年)发文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锯齿状走向,年均发文量为1570篇;后五年(2015-2019年)发文量呈直线下降走向,年均发文量为1771篇,说明后五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已经进入减速发展的中后期。(2)本文选取的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四本期刊中,刊载中学化学教育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是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其作用和地位突出;数量最少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育》,原因是该期刊刊载的大学化学专业与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研究、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中的化学教育研究等与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无关的文章较多。(3)在2010-2019年间,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其中,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发文量遥遥领先,处于此领域的核心地位;在中等学校中,重庆巴蜀中学、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浙江省越州中学的发文量远超过其他学校,地位突出。(4)从2010-2014年间到2015-2019年间,核心作者发文基础量由6篇上升至8篇,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2010-2019年间,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后雄、韩山师范学院的衷明华、上海师范大学的吴俊明等人发文量靠前,表现突出,影响力较大;在中等学校中,浙江省越州中学的吴文中、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的陆燕海、重庆巴蜀中学的刘怀乐发文量较多,地位突出。(5)2010-2014年间,科研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分别为0.0028、0.0021;2015-2019年间,科研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分别为0.0046、0.0026,虽然有上升的走向,但合作关系仍不显着,推测地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6)2010-2014年、2015-2019年两个时间段,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其中“实验及实验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化学观念”和“具体知识点教学”五个研究主题在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考试及试题”的相关发文数量减少;“教学方法和模式”和“课程改革”两个研究主题越来越受到重视。(7)研究热点预测。接下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可能的热点包括:一是实验创新研究领域,将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背景,深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以微型化、一体化、数字化等角度进行的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化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精准,如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应用等;三是化学学习方法、思维过程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如眼动追踪、思维导图等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四是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变化,如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同分异构体等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五是优秀课例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线上线下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

张琴,董尚智[4](2019)在《基于用户有效信息行为的学科服务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引文分析法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用户的有效信息行为:用户常用的文献类型和检索工具,文献数量、期刊文献的出版年、期刊数以及引用频次较高的期刊。在此基础上,设计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及培训内容,强化兼职学科馆员服务小组管理,并对学科资源进行优化,为师生教学科研以及预防兽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马璨[5](2019)在《学术生态视域下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研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学术生涯的健康发展和高校整体学术创新氛围,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作为学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学术主体养成良好学术道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党和国家日益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交织影响,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破坏了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平衡,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以学术生态为视角,以教育生态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环体理论为指导,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在对学术生态和学术道德教育的概念、学术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的基础之上,梳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及基本建设经验,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个案调查分析高校学术生态及学术道德教育现状,提出学术生态视域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关于学术生态及学术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阐释。第一,相关概念阐释。具体包括学术生态的基本概念及其要素体系、学术道德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第二,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具体包括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环体理论。第三,具体探讨了学术生态的四大要素——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介体和学术环体与学术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分析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及其基本建设经验。根据当前三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机构的最新榜单,选取综合排名前十的大学,分析其共同的学术生态特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世界一流大学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教育层面和主体层面出发,建设和谐共生的学术生态系统,使其拥有卓越的学术主体、前沿的一流学科、创新的学术成果、绿色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学术声誉。第四章调查分析高校学术生态和学术道德教育现状。从“学术主体学术道德基本情况”、“学术道德教育基本情况”和“学术生态环境”三个维度设计“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和教师进行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术主体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但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高校高度重视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教育,但教育实践方式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学术生态环境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第五章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从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的从学术主体、学术道德教育实践、微观学术生态环境和宏观外部学术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推进学术道德教育提出可行性路径选择。

贾冰[6](2018)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网络调研法及内容分析法对4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研,揭示其是否提供科研支持服务以及科研支持服务的内容与特点,并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支持服务的先进理念及实践经验,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服务的措施,以期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游小珺[7](2018)在《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实力业已成为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动力。知识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则有赖于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随着“大科学”时代各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日渐增加,科学研究的关键成果和重大突破愈发依赖跨领域、跨机构、跨国家的互动与协作。科研合作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显着趋势。科研合作的深度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成果质量。国内外对科研合作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背景,重点关注以产业为主体的科研合作,通常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或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为研究对象。然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之一,承担着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任,这一非经济利益导向的机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科研合作将展现与企业不同的格局和特殊的机制。但现有的高校校际科研合作研究往往脱离了地理空间这一重要载体,忽视空间维度对科研合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以高校为主体,研究高校之间科研合作的空间特征、演化规律、网络结构和动力机制,对增进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认识、拓展科研合作的研究视角,进而为推进高校科研实力健康、快速发展,提升高校乃至国家学术影响力和科技创新实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以美国这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例,首先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程,考察其高等学校的空间布局;进一步选择研究型高校为对象,从科研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刻画美国高校科学研究的空间集聚特征;采用空间聚类手段提取10个美国高校集聚群,形成高校科研合作研究的中观空间尺度,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铺垫。接着,研究以2004-201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英文SCI和SSCI论文为依据,聚焦美国高校校际科研合作,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考察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波士顿高校群科研合作网络和波士顿生物医药工程科研合作网络等3个不同规模的科研合作网络,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Pajek、UCINET、Gephi等网络研究工具,研究高校科研合作强度和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紧接着,以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等多维邻近性为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测度影响宏观和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年际变化;采用随机行动者模型,测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动态演化的多维邻近机制,通过计量手段理解高校科研合作的宏观动力机制。其后,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根据调研结果归纳和梳理高校科研合作的微观决策机理,深化对高校科研合作深层动力机制的认识。最后,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科研合作发展的现状,从成果评价、配套机制和平台搭建等角度,为促进中国高校校际科研合作、提升高校学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提供了相关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高校整体空间布局的非均衡特征显着,不同尺度下这种非均衡特质略有差异。研究型高校的空间极化现象更为明显。在地理空间上,高校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大都市区,形成跨越行政边界的高校集聚群。利用OPTICS空间聚类方法,可以提取和界定了 10个遍布美国境内的高校集聚群,而高校集聚群本身也成为一个介于州和市镇尺度之间的崭新的虚拟空间尺度,为高校集聚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灵活、合理的视角。(2)美国高校空间集聚现象引起了高校科学研究和科研合作的空间分异。2004-2013年间,美国高校科研合作规模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呈现明显的扩张,高校科研合作参与者日益增加,科研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高校科研合作不论在地域空间上还是在网络结构中,均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科研合作的“马太效应”突出。从空间结构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网络从“三核、一带、四点”的组织模式逐渐向“一星主导、多核承接、多点密布”的格局过渡,核心群体从少数几个高校集聚群和高校不断增加。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整体复杂性上升,空间布局也日益均衡化,科研合作在少数点状区域集中的格局被逐渐打破。波士顿高校群也形成以哈佛-MIT-波士顿大学为沿河三角核心、塔夫茨大学-马萨诸塞大学为次级核心、其余高校为外围的多层次结构。波士顿生物医药工程科研合作网络也存在3个明显的核心科研团体。从网络结构看,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不存在“小世界”或“无标度”特征,但少数高校掌握大量资源的“富人俱乐部”现象突出,科研合作两极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高校发表的论文数与其度中心性、介中心性和邻近中心性密切相关,表明学术实力较强的高校在科研合作中更为活跃,拥有更多的资源,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具有控制地位。微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小世界”特征显着。但微观层面度中心性与介中心性或邻近中心性并不相关。研究归纳了单核模式、双核模式、桥梁模式、成长模式4种类型科研合作网络及其空间演化规律,即,通常遵循单核型-双核型-桥梁型-成长型演化方向,空间覆盖范围和网络复杂程度不断上升。(3)计量结果表明,高校科研合作不论在高校层面或者科研人员层面都具有显着的地域化倾向,科研合作更容易在同一州、同一高校群内或同一高校内发生。在国家尺度上,高校学术实力、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都会促进高校科研合作发展;然而,在高校群尺度上,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制度邻近性的作用由于样本缺陷而难以判断。高校科研合作网络动态演化是受网络结构、自身属性和多个维度邻近性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决策过程,其中,认知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是较突出的邻近性维度。多维邻近性的视角为综合认识高校科研合作动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4)在二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采用一手问卷和访谈资料,结果显示,科研合作已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组分。其中,30岁以上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教授进行高校科研合作的频率最高。在科研合作中,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合作的强烈认同感是其参与科研合作的动力;受高校评聘制度的影响,科研合作常以提高科研成果产出为目的;重视合作者拥有的资源和合作者的性格、与合作者的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等能够提升科研合作完成信心的影响因素,而地理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虽然有利于高校科研合作的开展,但在科研合作决策中的作用并不显着;高校与政府为校际科研合作提供的支撑制度能提高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的意愿,但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在高校科研合作支撑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王红,丁媛,王舒,王海[8](2017)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意义]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可以为图书馆申请文献购置经费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过程]提出一套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从时间价值、创造价值、替代价值3个角度全面衡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各项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具体贡献,并以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价值评估工作提供参考。[结果 /结论]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价值均高于教学工作;电子资源的价值均高于纸本资源;与时间价值和创造价值相比,替代价值是最保守的价值评估方法。

彭丽文[9](2015)在《基于引文分析的高校教研人员文献需求与数字馆藏保障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建设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数字馆藏,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日益重视的一项工作.以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SCI发文的文后参考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引文分析法,分析该校教研人员文献需求和数字馆藏保障情况,提出在数字馆藏建设中学科配置、文献类型、新增剔旧、学科服务等方面的建议.

李姗姗[10](2014)在《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思想观念的融合和个体主体性的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利益的追求都随着变化了的环境发生改变。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影响了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有的人为了个人私利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导致了社会各领域的失范现象,这种失范也染指了神圣的学术领域,学术界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日益增多,且有越演愈烈之势。高校作为学术人才的培养重地,存在种种学术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申请立项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学术成果发表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和学术成果评审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当代中国高校在申请立项中,主要存在伪造学术经历和权学交易的学术道德问题;在学术研究中主要存在伪注问题、抄袭剽窃、伪造研究数据与结论、请人“代笔”等学术道德问题;在学术成果发表中出现署名名不副实问题、学术成果一稿多投,出现学术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急于“护短”;在学术成果评审中容易出现评审标准因人而异,存在关系学术等学术道德问题。高校学术道德失范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者个体原因。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种种学术道德问题的最直接原因,而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学术环境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的诱导因素。学术评价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量化考核和学术管理一刀切的实行,同行评议的不完善,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欠缺等方面。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是学术行为规范不健全,忽视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研究者自身缺乏学术道德自律。学术环境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学术期刊以利益驱动力,媒体对于伪科学不负责任的报道和学术越轨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个体原因分析主要是从情境因素、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实施四个方面来进行展开。消极的学术道德情绪体验和“逐底竞争”的逆向淘汰心理认知是造成学者消极道德情境的主要因素,学术道德情感和学术道德理性之间的权衡影响学术研究者的道德判断,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的二难选择和学术道德责任的缺乏是造成学者选择学术越轨的主要因素,而正确学术道德信念的缺乏和学术道德意志薄弱使学者最终实施了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解决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措施主要有改革学术管理机制,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提高学术研究者的道德自律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主要从建立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建立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和避免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三个方面入手,而提高学者的道德自律则主要从重视学术规范训练、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入手,从而使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动机,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主要从加强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改变其“利益导向”,创设积极有效的内部学术氛围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外部社会环境入手。

二、从《学报》引文研究高校教研人员的文献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学报》引文研究高校教研人员的文献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跨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1.2 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良好运行是跨学科建设顺利开展的条件
        1.1.3 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尚未完善
        1.1.4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健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评价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美国研究型大学
        1.4.2 跨学科
        1.4.3 跨学科学术组织
        1.4.4 运行机制
    1.5 理论基础
        1.5.1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
        1.5.2 三重螺旋模型理论
        1.5.3 组织理论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比较研究法
        1.7.3 案例研究法
    1.8 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历程
    2.1 萌芽期:以个人自由探索式研究为主(二战之前)
    2.2 兴起期:由大学代管国家实验室到自设跨学科学术组织(二战-20 世纪70 年代)
    2.3 发展期:政产学合作跨学科学术组织相继建立(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末)
    2.4 成熟期:多元类型跨学科学术组织集聚(20 世纪末至今)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管理机制
    3.1 “问题导向、多元综合”的组织目标
        3.1.1 培养卓越复合人才
        3.1.2 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3.1.3 应对全球重大挑战
        3.1.4 探索合作伙伴关系
    3.2 “主任负责、权责明确”的组织架构
        3.2.1 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
        3.2.2 各分支部门协同管理
        3.2.3 多学科教授共同治理
    3.3 “项目驱动、精英集聚”的团队组建
        3.3.1 团队首席
        3.3.2 教职员工
        3.3.3 学生群体
    3.4 “系统协调、民主管理”的组织决策
        3.4.1 校级层面领导决策
        3.4.2 平行机构协助决策
        3.4.3 中心主任统筹决策
        3.4.4 委员会监督决策
第四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人才培养
    4.1 明确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
        4.1.1 培养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知识结构
        4.1.2 培养跨学科分析问题视角与方法
        4.1.3 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2 突出跨学科教育特质的招生标准
        4.2.1 专业兴趣是前提
        4.2.2 专业知识是关键
        4.2.3 创新能力是保证
    4.3 涵盖跨学科课程集群的课程体系
        4.3.1 多元组成的跨学科课程集群
        4.3.2 跨学科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
        4.3.3 考虑学生成长安排楔形教育
        4.3.4 聚焦研究主题灵活组织课程
    4.4 基于跨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4.4.1 基于教师合作的协作式教学
        4.4.2 基于科研参与的研究式教学
        4.4.3 基于顶峰体验的实践式教学
    4.5 聚焦跨学科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
        4.5.1 界定学生学习成果
        4.5.2 收集学生学习依据
        4.5.3 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第五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果转化
    5.1 “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科学研究
        5.1.1 灵活的项目开展与管理
        5.1.2 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5.1.3 多元的人员协同与合作
        5.1.4 合理的组织评估与激励
    5.2 “产学互利、协同创新”的外部合作
        5.2.1 与政府部门的联系
        5.2.2 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5.3 “机构专管、服务应用”的技术转移
        5.3.1 提供咨询指导
        5.3.2 加速科技孵化
        5.3.3 促进产权保护
        5.3.4 统筹利益分配
    5.4 “大学统筹、创新孵化”的创新创业
        5.4.1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5.4.2 培训创新创业师资
        5.4.3 设立创新创业项目
第六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资源保障
    6.1 针对“跨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国家政策支持
        6.1.1 颁布相关政策文件
        6.1.2 资助相关研究项目
    6.2 强调“创新、实践与合作”的大学文化陶冶
        6.2.1 大学创新文化
        6.2.2 组织协作氛围
    6.3 涵盖“政府、社会与校内”的多元经费资助
    6.4 包含“首席、教师与学生”的学术人才集聚
        6.4.1 招揽跨学科组织领军人才
        6.4.2 完善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6.4.3 促进跨学科学生群体参与
    6.5 鼓励“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的经验与启示
    7.1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的成效
        7.1.1 国家层面:助推国防建设与实力提升
        7.1.2 社会层面:促进解决复杂化现实问题
        7.1.3 企业层面:输送创新人才与科学技术
        7.1.4 大学层面:创新内部组织的运行模式
        7.1.5 学生层面:提升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7.2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的特点
        7.2.1 问题导向:科研主导、项目驱动的跨学科组织管理
        7.2.2 复合应用:严进严出、交叉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培养
        7.2.3 产研互利:机构专管、创新孵化的跨学科成果转化
        7.2.4 多元保障:综合内外、生态构建的跨学科资源保障
    7.3 对于我国的启示
        7.3.1 聚焦跨学科复杂问题,优化跨学科组织管理
        7.3.2 开展跨学科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7.3.3 完善跨学科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7.3.4 增加内外部资源保障,构建跨学科组织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构建的原则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数学推理概念的研究
    2.2 关于数学推理形式的研究
    2.3 关于数学推理内容的研究
    2.4 关于数学推理能力认知水平的研究
    2.5 关于教育测评模型的研究
    2.6 文献研究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实施
4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框架
    4.1 专家对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概念意象研究
    4.2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操作性定义
    4.3 国际数学测评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架构的特点分析
    4.4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架构的构建
5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要求
    5.2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5.3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的初步筛选
    5.4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评问卷编制
    5.5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认同度调查
6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6.1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构建的思路
    6.2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6.3 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
    6.4 测评模型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7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的评价
    7.1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判断两种模型的优劣
    7.2 利用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实测成绩评价两种模型的优劣
    7.3 模型一和模型二比较结果
8 研究的几点发现和展望
    8.1 研究的几点发现
    8.2 研究展望
    8.3 研究的创新
    8.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指标构成问卷及认同度调查
附录二 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试卷
附录三 几种常见的评价框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文献
        1.2.3 文献计量学概述
        1.2.4 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概述
        1.2.5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概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应用的软件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2010-2014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概述
    2.2 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2.3 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2.4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2.5 科研机构(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2.5.1 科研机构发文量统计分析
        2.5.2 科研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2.6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2.6.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2.6.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2.6.3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2.7 关键词统计分析
        2.7.1 关键词词频分析
        2.7.2 关键词共现分析
        2.7.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7.4 关键词突现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2015-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3.1 研究概述
    3.2 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3.3 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3.4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3.5 科研机构(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3.5.1 科研机构发文量统计分析
        3.5.2 科研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3.6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3.6.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3.6.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3.6.3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3.7 关键词统计分析
        3.7.1 关键词词频分析
        3.7.2 关键词共现分析
        3.7.3 关键词聚类分析
        3.7.4 关键词突现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2010-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主题比较分析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0-2014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附录二 :2015-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致谢
科研及获奖情况

(4)基于用户有效信息行为的学科服务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利用问卷调查分析有效信息行为
    2.1 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
    2.2 问卷调查的结论
3 利用博士论文引文分析常用期刊及其来源
    3.1 引文分析方案设计
    3.2 引文分析结论
        3.2.1 引文数量
        3.2.2 引文的文献类型
        3.2.3 期刊引文年代分析
        3.2.4 引用期刊刊名分布表
        3.2.5 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期刊分析
4 预防兽医学科服务实践
    4.1 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容
    4.2 确定专题培训和预约培训的相关内容
    4.3 加强兼职学科馆员服务小组管理
    4.4 完善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生态视域下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研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及内在联系
        2.1.1 学术生态
        2.1.2 学术道德教育
        2.1.3 学术生态与学术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生态学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环体理论
第三章 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生态特征及基本建设经验
    3.1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
        3.1.1 卓越的学术主体
        3.1.2 前沿的一流学科
        3.1.3 创新的学术成果
        3.1.4 宽松的学术环境
        3.1.5 良好的学术声誉
    3.2 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3.2.1 丰富的学术资源供给
        3.2.2 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
        3.2.3 优质的人才队伍建设
        3.2.4 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
        3.2.5 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
第四章 学术生态视域下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4.1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4.2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4.2.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4.2.2 调查对象
        4.2.3 数据分析方法
        4.2.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现状分析
        4.3.2 学术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4.3.3 微观学术生态环境对学术道德的影响
        4.3.4 宏观学术生态环境对学术道德的影响
    4.4 调查研究基本结论
第五章 学术生态视域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5.1 重视学术主体学术道德的自我养成
        5.1.1 树立学术理想,培养学术道德自律
        5.1.2 开展学术实践,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5.2 构建学术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5.2.1 明确学术道德教育内容
        5.2.2 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方式
    5.3 净化高校学术生态环境
        5.3.1 合理配置学术资源
        5.3.2 完善学术管理制度
        5.3.3 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
        5.3.4 发挥学术道德模范引领作用
    5.4 完善外部学术生态环境
        5.4.1 完善学术监督体系
        5.4.2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5.4.3 规范学术载体行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学术生态视域下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 访谈提纲

(6)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科研支持服务现状
3 科研支持服务的主要内容
4 科研支持服务的主要特点
    4.1 科研支持服务贯穿于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 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支持
    4.2 学科馆员扮演着多样化角色, 有效促进科研支持服务的开展
    4.3 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舒适便捷的服务场所以及全面丰富的服务资源
5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服务的启示
    5.1 提升科研支持服务理念, 构建科研支持服务体系
    5.2 提高馆员学科专业素养, 建立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科研支持服务平台
    5.4 提升专业检索工具的便捷性, 提供更友好的检索体验
    5.5 明确科研交流合作的价值, 开展多角度的对外交流
6 结语

(7)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构思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构思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特色及创新
第2章 多维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研究进展
    2.1 邻近性维度的划分与应用
    2.2 地理邻近性与科研合作
    2.3 认知邻近性与科研合作
    2.4 社会邻近性与科研合作
    2.5 制度邻近性与科研合作
    2.6 多维邻近性的相互作用与科研合作
    2.7 多维邻近性与科研合作的研究评述
第3章 基础理论梳理
    3.1 科研合作相关理论
        3.1.1 科研合作的内涵
        3.1.2 科研合作的动因
        3.1.3 科研合作的影响因素
        3.1.4 科研合作的意义
    3.2 邻近性基本理论
        3.2.1 地理邻近性
        3.2.2 认知邻近性
        3.2.3 社会邻近性
        3.2.4 制度邻近性
    3.3 空间结构理论
        3.3.1 增长极理论
        3.3.2 核心-边缘理论
        3.3.3 点轴发展理论
    3.4 复杂网络理论
    3.5 自组织理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高校及其科学研究的空间特征
    4.1 美国高等教育背景
        4.1.1 美国高等学校的发展
        4.1.2 美国高等学校的分类
    4.2 美国高等学校的空间特征
    4.3 美国高校集聚群的界定
        4.3.1 聚类方法的选择
        4.3.2 OPTICS聚类分析
        4.3.3 美国高校空间聚类
    4.4 美国高校科研的空间特征
        4.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4.2 数据检索与数据校正
        4.4.3 高校科研投入的空间集聚
        4.4.4 高校科研产出的空间集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的空间演化
    5.1 案例分析法
        5.1.1 中观尺度案例选择
        5.1.2 微观尺度案例选择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5.3 多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演化
        5.3.1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演化
        5.3.2 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演化
        5.3.3 微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空间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
    6.1 社会网络分析法
        6.1.1 SNA的应用
        6.1.2 拓扑结构测度
        6.1.3 子群结构测度
        6.1.4 节点特征测度
    6.2 多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空间演化
        6.2.1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空间演化
        6.2.2 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空间演化
        6.2.3 微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空间特征
    6.3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模式及空间特征
        6.3.1 成长型科研合作网络
        6.3.2 桥梁型科研合作网络
        6.3.3 双核型科研合作网络
        6.3.4 单核型科学研究模式
        6.3.5 科研合作网络空间演化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宏观动力机制
    7.1 研究方法
        7.1.1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7.1.2 随机行动者模型
    7.2 高校科研合作强度的影响机制
        7.2.1 实证模型构建
        7.2.2 模型变量测度
        7.2.3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影响机制分析
        7.2.4 中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强度影响机制分析
    7.3 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机制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模型变量测度
        7.3.3 宏观尺度高校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动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高校科研合作微观决策机理
    8.1 问卷访谈设计
        8.1.1 调研方案
        8.1.2 调研对象
        8.1.3 调研开展
    8.2 调研结果分析
        8.2.1 理论框架
        8.2.2 样本简况
        8.2.3 高校科研合作的行为态度分析
        8.2.4 高校科研合作的主观规范分析
        8.2.5 高校科研合作的知觉行为控制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启示
        9.2.1 发挥引导作用,激发科研人员校际合作动力
        9.2.2 完善配套机制,保障高校科研合作顺利运行
        9.2.3 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增强高校科研合作关系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校际科研合作调查问卷(科研人员适用)
附录2: 高校校际科研合作调查问卷(研究生适用)
附录3: 实地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
    1.1 时间价值评估
    1.2 创造价值评估
    1.3 替代价值评估
    1.4 效益费用比和投资回报率评估
        1.4.1 计算效益费用比
        1.4.2 计算投资回报率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时间价值分析
        2.2.2 创造价值分析
        2.2.3 替代价值分析
3结语

(9)基于引文分析的高校教研人员文献需求与数字馆藏保障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引文分析与读者文献需求
    2.1 学科领域的引文数
    2.2 引文年代分布
    2.3 引文文献类型分析
    2.4 引文的来源期刊
    2.5 被高度关注的期刊
3 馆藏数字资源保障分析
    3.1 馆藏文献类型分析
    3.2 读者非常关注的电子期刊
    3.3 读者高度关注的电子期刊
4 读者需求与馆藏保障总结及建议
    4.1 把脉学科,按需分配
    4.2 丰富种类,优化结构
    4.3 新增剔旧,讲究策略
    4.4 深入学科,按需服务

(10)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的背景
        0.1.2 选题的意义
    0.2 课题的研究现状
        0.2.1 关于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
        0.2.2 关于高校学术道德问题原因的研究
        0.2.3 关于解决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对策研究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0.4.1 研究的创新点
        0.4.2 研究的不足
1. 学术道德的概念界定及基本内容
    1.1 学术道德的内涵
        1.1.1 学术和道德的概念分析
        1.1.2 学术道德的概念界定
    1.2 学术道德的特点
        1.2.1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1.2.2 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1.3 学术道德的内容
        1.3.1 学术研究活动中需遵守的学术道德
        1.3.2 非研究性学术活动中需遵守的学术道德
2. 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2.1 申请立项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1.1 伪造学术经历
        2.1.2 申请立项中的权学交易
    2.2 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2.1 伪注问题
        2.2.2 抄袭剽窃
        2.2.3 伪造研究数据与结论
        2.2.4 请人代笔或“捉刀”
    2.3 学术成果发表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3.1 学术成果一稿多投
        2.3.2 学术成果署名名不副实
        2.3.3 “繁而不荣”的泡沫学术格局
        2.3.4 “护短”现象
    2.4 学术成果评审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
        2.4.1 评审标准因人而异
        2.4.2 关系学术
        2.4.3 行政权力与评审挂钩
3. 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社会原因分析
    3.1 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3.1.1 高校量化考核的不足
        3.1.2 高校学术管理一刀切
        3.1.3 同行评议的不完善
        3.1.4 高校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欠缺
        3.1.5 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不完善
        3.1.6 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
    3.2 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3.2.1 学术行为规范不健全,忽视学术规范的训练
        3.2.2 学术研究者缺乏道德自律
    3.3 学术环境的退化
        3.3.1 学术期刊的利益驱动
        3.3.2 媒体不负责任的对伪科学报道
        3.3.3 学术越轨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4. 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个体原因分析
    4.1 情境因素
        4.1.1 消极的学术道德情绪体验
        4.1.2 “逐底竞争”的逆向淘汰心理认知
    4.2 道德判断
        4.2.1 道德情感:学术道德观念和学术良心
        4.2.2 道德理性:权衡成本和收益
    4.3 道德选择
        4.3.1 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的二难选择
        4.3.2 学术道德责任的缺乏
    4.4 道德行为实施
        4.4.1 正确学术道德信念的缺乏
        4.4.2 学术道德意志薄弱
5. 解决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的主要措施
    5.1 改革学术管理机制,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5.1.1 建立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5.1.2 建立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
        5.1.3 避免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
    5.2 培养学术研究者的道德自律
        5.2.1 重视学术规范训练
        5.2.2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5.2.3 树立正确的学术动机
        5.2.4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3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
        5.3.1 加强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
        5.3.2 创设积极有效的内部学术氛围
        5.3.3 形成健康向上的外部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从《学报》引文研究高校教研人员的文献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 王文婷. 河北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评模型的研究[D]. 王宽明.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D]. 代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用户有效信息行为的学科服务实践探索[J]. 张琴,董尚智.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9(04)
  • [5]学术生态视域下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研究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D]. 马璨.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4)
  • [6]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研究与启示[J]. 贾冰. 图书馆学刊, 2018(06)
  • [7]多维邻近视角下美国高校科研合作的空间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D]. 游小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8]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价值评估研究[J]. 王红,丁媛,王舒,王海. 图书情报工作, 2017(01)
  • [9]基于引文分析的高校教研人员文献需求与数字馆藏保障调研[J]. 彭丽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0]当代中国高校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 李姗姗.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从《学报》引文看高校教研人员文献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