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比较试验

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比较试验

一、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斌[1](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涂团鹏[2](2020)在《2BD-6型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但约有30%水稻采用人工撒直播种植。人工撒直播稻种在田间无序分布,秧苗生长不均匀,通风透光性差,易感染病虫害,且后期抗倒伏能力差。机械化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轻简化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促进水稻产量稳产高产。然而,江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现有一些大型水稻直播机具不能适应丘陵小田块作业,且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类型品种精量播种的要求。为此,本文以手扶式插秧机动力底盘为配套动力,研制了一种小型化播量无级可调水稻精量穴直播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的结构设计根据江西水稻粒型长宽比跨度为2.13-4.99的各品种3~8粒/穴精量穴播要求,基于型孔深度无级可调的设计思路,创新设计了一种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分析了稻种在排种器运移过程受力变化规律,确定了排种器型孔外轮结构参数;根据接触材料的摩擦特性,确定了凸轮顶杆播量调节机构结构形式、滑动摩擦斜面角度及快捷调节范围;研究了充种室稻种分布规律,确定了充种室限流板为固定形式,及开度高度以65mm为宜;优化了排种器卸种机构、护种机构及毛刷高度调节机构,实现了卸种方便、护种带拆装便捷和毛刷高度调节简便2)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研究以杂交粳稻甬优12、杂交粳稻甬优1538、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泰优398粒型差异大的水稻品种(长度范围为7.09mm至11.29mm,长宽比为2.13至4.99)为供试品种,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型孔轮分别在10r/min、30r/min、50r/min、70r/min、90r/min转速梯度及排种器型孔3mm、4mm、5mm、6mm、7mm、8mm深度梯度下开展全因素排种试验。结果表明:就甬优12而言,播量可实现平均穴粒数3.46粒/穴至15.21粒/穴无级可调,在1~6粒/穴、2~8粒/穴、3~9粒/穴和5~11粒/穴四个播量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7%、98.7%、98.7%和99.3%;就甬优1538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2.19粒/穴至12.93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3%、100.0%、98.0%和99.3%;就黄华占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1.68粒/穴至11.58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0%、97.0%、96.7和95.7%;就万香优华占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1.46粒/穴至7.82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8.3%、98.0%、94.0%和84.3%;就泰优398而言,播量可实现穴粒数1.03粒/穴至7.05粒/穴无级可调,四个区间排种合格率分别可达97.7%、95.7%、90.0%和84.3%。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播量分布图和数学模型表明:稻种外型因素对平均穴粒数、穴粒数、空穴率影响主次顺序均为为长-长宽比-球度-宽-厚;对平均穴粒数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稻种长度-排种器转速-型孔深度;对变异系数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稻种长度-排种器转速-型孔深度;对空穴率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稻种长度-排种器转速,其中型孔深度对空穴率影响不显着。采用全因素回归法和输入因素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播量预测通用模型,模型相关系数最佳为0.949。3)手扶式水稻直播机整机设计以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动力底盘为配套动力,经过整机设计优化及田间试验,研制了一种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确定了主支撑结构及排种器挂接安装形式,配置了链条齿轮复合传动系统,设计了左右分离式开沟起垄装置配合双拉线调节装置实现浮板入土角度0°~45°可调,满足不同田况下不壅泥正常作业要求,整机小型轻简型能很好适应丘陵地区水田的地形地貌。机具行距设计为20cm和25cm两种规格,穴距设置为12-22cm可调。4)田间试验与示范应用分别在贵溪市、袁州区、瑞昌县、安义县等县(市、区)市开展了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累计示范面积500余亩。示范结果表明,开沟起垄效果良好无壅泥现象,播量无级调节便捷,播种效果良好,作业效率可达2~4亩/时。并在袁州区示范过程中开展了排种器播量预测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播量与实际播量基本吻合,模型平均准确度为88.0%,播量误差范围为-0.23~+0.17粒/穴;其中中低速准确度为93.6%和96.2%,中速条件下为89.8%,高速条件下为83.2%,最低作业速度条件下为77.3%。此外,贵溪市手扶式机械直播示范田块测产亩产干谷706.44kg,较人工移栽田块亩产干谷717.52kg无显着差异;袁州区手扶式机械直播测产亩产干谷569.92kg,较人工撒播亩产干谷量535.27kg,亩产干谷高出34.65kg。

张静,詹俊辉,任翠,杜彦修,李俊周,孙红正,彭廷,赵全志[3](2018)在《豫南稻区机直播单季中籼杂交稻丰产优质品种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出适宜豫南稻区机直播方式种植的丰产优质单季中籼杂交稻品种,在大田机械定量穴直播条件下,对41个中籼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稻米品质、抗病性、抗倒伏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温度、冠气温差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主要农艺性状,41个中籼杂交稻可分为5大类群。第Ⅲ类群水稻品种产量、穗粒数均高于其他类群,产量达11 081. 28 kg/hm2,穗粒数达169. 72粒。第Ⅳ类群水稻品种生育期显着低于其他类群,其他4个类群间均无显着差异。与其他类群相比,第Ⅲ类群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较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均较低,整精米率达49. 70%,垩白度为5. 40%,垩白粒率为19. 98%。除第Ⅰ类群水稻品种感稻瘟病、纹枯病较重外,其他类群中水稻感病品种数占总品种数的比例均低于10. 00%,且仅有第Ⅰ类群水稻品种中出现倒伏。抽穗开花期冠层温度主要影响第Ⅰ、Ⅱ、Ⅲ、Ⅴ类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其中,与第Ⅰ、Ⅱ、Ⅲ类群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第Ⅴ类群呈极显着正相关;冠气温差则主要影响第Ⅱ、Ⅳ、Ⅴ类群水稻品种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其中,与第Ⅱ、Ⅳ类群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第Ⅴ类群呈极显着正相关。第Ⅲ类群水稻品种收获指数显着高于第Ⅱ、Ⅴ类群水稻品种,与第Ⅰ、Ⅳ类群水稻品种无显着差异。从41份材料中筛选出第Ⅲ类群水稻品种钱优930、广两优5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荃早优丝苗、新两优611为适宜豫南稻区机直播种植的丰产优质水稻品种,该类群水稻品种特征为穗粒数多、产量高、整精米率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低、生育期中等、抗病性较好、收获指数高。

刘晓永[4](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黄发有,刘远峰,钟奇霖,钟雪春,廖庆平,钟跃毅[5](2017)在《优质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吉优4218的选育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吉优4218的选育经过,分析其特征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制种技术,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

郑伟[6](2017)在《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冬闲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稻稻油三熟制茬口紧张,限制了三熟制油菜的发展。本文一方面开展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水稻和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提出了适合稻稻油三熟制生产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指标(生育期、产量等),筛选出了适合的早稻、晚稻和油菜品种。另一方面,创新三熟制油菜栽培方式,开展了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油稻共生期、晚稻留茬高度、施肥、播种量、乙烯利催熟等对套播油菜成熟进程、出苗、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本研究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引进的12个油菜品种的早熟性、产量、日均产量和抗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油菜具有熟期较早、群体结构适宜、产量和日均产量高、抗性较强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油菜品种生育期190d以内、产量1800 kg/hm2以上、日均产量9.5 kg/hm2/d以上、抗菌核病和抗倒伏性较强。2、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稻油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均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均产量75-78 kg/hm2/d,穗数3 1 0-340 1 04/hm2,每穗粒数 125-140 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均产量77-81 kg/hm2/d,穗数305-325 104/hm2,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3、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共生期以3-7 d为宜,最佳共生期为5 d。(1)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较长的共生期导致油菜密度后期急剧下降,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成苗率和成株率随共生期延长先增加后下降。油菜成熟期密度以共生5d处理最大,与共生Od处理相比,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0.97%和5.98%,而12 d共生期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下降19.20%、19.35%。(2)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共生期延长呈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趋势。(3)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与共生期关系密切。其中,共生期与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单株干重等产量性状极显着正相关、与每角粒数极显着负相关。(4)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油菜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共生期的延长呈先增后降趋势,以共生5 d产量最高;相比于共生0 d处理,两年度分别增产20.48%和22.35%,增产效果显着。(5)共生期显着影响油菜生育进程,相比于其它共生期处理,共生0d处理油菜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差异主要发生在出苗至蕾薹期,现蕾后发育进程差异不明显。4、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30-40cm,以40 cm为佳,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1)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 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着。(4)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5、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技术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处理冬前、春后套播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根颈粗、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籽粒重、单株干重、产量等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分枝高度、每角粒数低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套播油菜节本高效,总成本分别较前者低850元/hm2和890元/hm2,净收入分别高1449.82元/hm2和1903.52元/hm2。6、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晚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hm2。(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着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 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 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 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千粒重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着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显着高于3.75 kg/hm2和4.50 kg/hm2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7、双季晚稻套播油菜乙烯利催熟本研究结果表明,药剂用量越大、喷药时期越早,油菜角果转色越快,脱水越明显,千粒重和产量下降也越明显;在籽粒品质方面,蛋白质、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药剂用量增加,喷药时期提前而增加,而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不明显减产的情况下,从催熟角果利于油菜机械收获角度,生产上以油菜自然成熟前6-8 d喷施3000 mL/hm2 40%乙烯利,或油菜自然成熟前4-6 d喷施4500 mL/hm240%乙烯利为宜。

何可[7](2016)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三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三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何建平,徐方,李鹏,李云生,罗茜[8](2016)在《2016年南昌县早稻品种引种试验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早稻栽培,对相邻省份已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中佳早29"、"中冷23"、"湘早籼46号"、"金早09"进行适应性生产试验。

苏启卓[9](2016)在《湖南省2010-2015年水稻审定新品种性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湖南省2010—2015年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研究,分析包括审定品种数量和类型及选育单位、产量表现、米质分析、优质稻、稻瘟病抗性等在内的主要性状和湖南水稻品种推广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省近6年审定的杂交水稻组合两系、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和常规水稻品种共197个(除去不育系外),平均每年审定32.83个2012-2014年数量有所减少,审定品种时对品种抗病性标准提高有关。2015年审定品种数量上升,达到45个,是6年中最多的一年。2.2010-2015年早稻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24.51、495.58、486.18、501.06、533.12、528.73kg,呈现出先是下降然后回升状态,结合对照品种的平均亩产,总体审定品种的亩产水平是有所提高。中稻区域产量结果来看,2010-2015年中稻各年度审定品种(组合)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69.70、578.10、612.75、643.52、604.34、587.63kg呈现出抛物线形式先上升然后下降,结合对照品种的亩产来看,总体产量水平提高了。晚稻区域产量结果来看,2010-2015年晚稻各年度审定品种(组合)的平均亩产分别为509.10、527.88、522.10、524.69、541.70、551.35kg,可见在对照品产量上升的同时,晚稻年度间产量也呈直线上升。3.被评上湖南省三等以上优质稻品质(组合)共8个,占4.06%。从其审定的年份来看,2011年最多,为5个;2010年为3个;从其品种类型来看,以杂交稻为主,占62.5%(5个);以晚稻为主,占62.5%,早稻占37.5%。从其品质等级看,以三等优质稻为主,占62.5%(5个);一等优质稻次之,占25%(2个),二等优质稻12.5%(1个)。被评上的优质稻品种集中在2010-2011年期间,湖南省杂交优质稻选育已经开始兴起,但是通过审定的优质品种仍较少。4.2012年的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糙米率均达到三级优质稻的标准(其中晚稻的糙米率普遍最高),早稻和中稻糙米率等级基本相同,但糙米率达到一级标准的只有2015年个别品种,其他年份均无糙米率达到一级优质稻标准的品种,中稻品种的精米率较早稻和晚稻低。整精米率数据来看,晚稻最好,早稻和中稻的整精米率偏低;三大水稻类型早中晚稻的整精米率无一品种达到一级优质稻水平,只有糙米率和精密率2个指标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以上。近6年碾米品质水平整体偏低。5.根据统计的2010-2015年湖南水稻审定品种的叶瘟、穗颈瘟、稻瘟病综合抗性表现从10-1、10-2、10-3可知:三大生育期类型间,早稻对穗颈瘟的抗性较低(22个品种中等抗性,18个品种低抗性);中稻同样对穗颈瘟疫整体抗性较低(22个品种中等抗性,35个品种低抗性);晚稻对穗颈瘟抗性较低(54个品种中等抗性,42个品种低抗性)。从三大类型的叶瘟统计来看,都无低抗品种,大部分4-6级中等抗性,中稻对叶瘟病高抗品种数最多。综合抗性指数基本相同,大部分品种在4-6级属于中抗。另外早中晚稻三大类型品种对穗颈瘟的抗性最差,都在中4-6级和7-9级属于中低抗,甚至中稻的低抗品种多于中抗品种。6.湖南省审种的水稻品种虽然达数以百计,但根据种子市场上销售种子的情况看,推广面积较大的主推品种较少,就杂交水稻而言,在生产上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主要是:Y两优系列的Y两优1号、Y两优7号、Y两优9号、Y两优3218、Y两优9918、Y两优8818、Y两优1998等,2015年起推广的Y两优900表现增产大,有望在近期成为主推品种。

诸化斌,贾川[10](2015)在《2014年南京市高淳区水稻大区示范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南京市高淳区青山生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大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产量以武运粳29最高,为10 252.5 kg/hm2,穗型以南粳46最大,平均穗总粒数达149.8粒,穗实粒数达123.6粒,有效穗数以南粳46最高,达339.2万穗/hm2,全生育期以武运粳24为最短,为137 d,南粳46较长,为166 d,其他品种分别为159、143、141 d。

二、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2BD-6型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直播排种器研究现状
        1.2.2 水稻直播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节
2 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的结构设计
    2.1 排种器播量调节范围的确定
    2.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总体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轮设计
        2.3.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2.3.2 型孔数量
        2.3.3 凸轮顶杆机构
    2.4 限流板高度
    2.5 护种装置
    2.6 清种高度调节装置
    2.7 卸种装置
    2.8 排种导流板
    2.9 传动系统
    2.10 本章小结
3 播量无级可调型孔式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指标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转速条件下型孔深度对播种均匀性的影响
        3.2.2 各因素对排种性能影响显着性分析
        3.2.3 播量模型建立
    3.3 本章小节
4 整机设计与田间试验
    4.1 技术要求
    4.2 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4.2.1 整机结构
        4.2.2 工作原理
        4.2.3 主要设计参数
    4.3 机架设计
        4.3.1 主支撑架
        4.3.2 排种器挂接装置
    4.4 触土部件设计
        4.4.1 开沟起垄装置
        4.4.3 入土角度调节装置
        4.4.4 高程仿形装置
    4.5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
        4.5.1 减速比的确定
        4.5.2 传动系统的设计
    4.6 田间试验
        4.6.1 排种器播量田间验证试验
        4.6.2 生产试验
        4.6.3 示范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试验品种各播量区间合格率
    附件2:播量密度分布直方图
    附件3:测产报告
    附件4:计算程序

(3)豫南稻区机直播单季中籼杂交稻丰产优质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品质、抗病性及抗倒伏性
        1.3.4 冠层温度
        1.3.5 干物质积累量及叶片SPAD值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品种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2.2 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3 不同类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2.4 不同类群水稻生育期和稻米品质分析
    2.5 不同类群水稻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分析
    2.6 不同类群水稻抽穗开花期冠层温度、冠气温差及其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2.7 不同类群水稻干物质积累、运转差异及与抽穗开花期冠层温度、冠气温差的相关性分析
    2.8 不同类群水稻抽穗开花期上、下位叶片SPAD值及顶4叶和顶3叶的SPAD差值 (SPADL4-L3) 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5)优质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吉优4218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3 稳产性和适应性
4 特征特性
    4.1 生育期
    4.2 形态特性
    4.3 米质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5.2 适龄移栽, 合理密植
    5.3 合理施肥, 科学管水
    5.4 综合防治病虫害
    5.5 适时收获
6 制种技术要点
    6.1 选择良好的制种基地
    6.2 合理安排播差期, 确保花期相遇
    6.3 培育壮秧, 打好丰产基础
    6.4 适期移栽, 构建优良群体结构
    6.5 科学肥水管理, 创建良好生长条件
    6.6 适时防控病、虫、鼠、雀及草害, 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6.7 适时预测花期, 及时调控幼穗发育进程
    6.8 科学喷施“九二O”, 辅助授粉
    6.9 除杂去劣, 防杂保纯
    6.1 0 清除父本, 及时收获

(6)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2.2 三熟制油菜发展历程与生产现状
    3 水稻套播油菜生产现状
        3.1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研究进展
        3.1.1 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3.1.2 水稻套播油菜密度
        3.1.3 水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3.1.4 水稻套播油菜杂草防治技术
        3.1.5 水稻套播油菜角果化学催熟技术
        3.2 水稻套播油菜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2.1 土壤墒情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油稻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前茬水稻机收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机械化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待完善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4.2.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品种特征
        4.2.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4.2.3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
        4.2.4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前茬晚稻机收留茬高度
        4.2.5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肥料运筹
        4.2.6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播种量
        4.2.7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角果催熟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生育进程
        2.2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
        2.3 油菜不同播期和品种的抗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及生育进程
        1.3.2 干物质量及叶面积指数(LAI)
        1.3.3 产量及产量构成
        1.4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1.1 早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1.2 晚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分蘖成穗特性
        2.3 干物质生产特性
        2.4 LAI及粒叶比
    3 讨论
        3.1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
        3.2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群体发育特征
        3.3 稻稻油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的优化搭配
    4 小结
第四章 油稻共生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2.3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4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5 共生期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留茬高度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各时期密度的影响
        2.2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5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的影响
        2.6 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7 套播油菜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肥料运筹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冬前、春后苗情的影响
        2.2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肥料运筹对套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4 套播油菜不同肥料运筹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播种量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分析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各生育期密度的影响
        2.3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菌核病的影响
        2.5 播种量对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6 套播油菜主要经济性状与播种量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乙烯利催熟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角果颜色和油菜熟期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角果皮含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用量和喷施时期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果
        1.1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高产品种特征
        1.2 稻稻油三熟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
        1.3 不同油稻共生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苗期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4 不同稻茬高度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5 不同肥料运筹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分析
        1.6 不同播种量双季晚稻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7 乙烯利不同浓度和喷施时期催熟双季晚稻套播油菜成熟进程、产量和品质比较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双季晚稻套播油菜3控2防1简化栽培技术要点
附录2: 作者简介

(7)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布局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布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农业废弃物研究现状
        2.1.1 数据来源
        2.1.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1.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1.4 中外文献比较
    2.2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2.2.1 数据来源
        2.2.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2.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2.4 中外文献比较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
        3.1.1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环境损害
        3.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
        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失灵”
        3.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外部性问题
        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公共物品属性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
        3.3.1 农业废弃物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
        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正外部性内部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 宏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1.2 畜禽粪尿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2 微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2.1 感知价值理论
        4.2.2 农户感知价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农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行为
        5.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分类
        5.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与行为特征
        5.1.4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损益分析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5.2.1 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5.2.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演化博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缘由
        6.1.2 问卷设计
        6.1.3 调查实施
        6.1.4 偏差处理
    6.2 估计技术与变量设置
        6.2.1 非参数估计
        6.2.2 参数估计
        6.2.3 变量设置
        6.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6.3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4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参数估计结果
        6.4.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4.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5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估计
    6.6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7.1 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7.1.1 基本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1.3 主要目标
    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7.2.2 补偿范围
        7.2.3 补偿标准与补偿期限
        7.2.4 补偿方式与补偿支付模式
        7.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7.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7.3.1 政策法规保障
        7.3.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3.3 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
        7.3.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2016年南昌县早稻品种引种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目的
2 试验概况
    2.1 试验品种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管理

(9)湖南省2010-2015年水稻审定新品种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湖南省水稻品种审定概况
        1.3.2 国外水稻育种的进展和成就
    1.4 中国水稻育种成就
    1.5 水稻审定品种标准回顾
    1.6 水稻资源的研究
        1.6.1 水稻资源的发展
        1.6.2 稻种资源信息库
    1.7 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1.8 当前水稻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超高产育种进展
    1.10 新旧《种子法》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审定品种(组合)数量、类型与选育单位分析
        3.1.1 审定品种(组合)数量
        3.1.2 审定品种(组合)的生育期类型
        3.1.3 审定品种(组合)的选育单位或个人
    3.2 审定品种(组合)的农艺性状分析
        3.2.1 早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3.2.2 中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3.2.3 晚稻品种(组合)年度间产量分析
        3.2.4 生育期、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3.3 审定品种熟期及产量性状
        3.3.1 早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3.3.2 中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3.3.3 晚稻熟期及产量性状
    3.4 通过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及其米质等级
    3.5 审定品种的米质性状表现
    3.6 审定品种(组合)的稻瘟病抗性表现
    3.7 湖南省水稻品种推广情况
        3.7.1 种子市场上主推品种较少
        3.7.2 农民对审定新品种信息不甚了解
        3.7.3 杂交水稻组合在种子市场上数量下降
4 结论
    4.1 杂交稻新品种数量占居绝对优势
    4.2 产量水平总体上升,但比对照增产幅度不大
    4.3 种子企业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
    4.4 品质育种仍显薄弱
    4.5 审定通过的品种类型以中熟和晚熟为主
    4.6 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整体水平中等,综合抗性有待提高
5 讨论
    5.1 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工作有待加强
    5.2 育种单位应进一步加强科企协作
    5.3 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主推品种的覆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2014年南京市高淳区水稻大区示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株高
    2.3 产量和产量构成
3 品种简评
    3.1 武运粳30
    3.2 武运粳24
    3.3 武运粳29
    3.4 南粳5055
    3.5 南粳46

四、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2BD-6型手扶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的设计与试验[D]. 涂团鹏.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豫南稻区机直播单季中籼杂交稻丰产优质品种筛选[J]. 张静,詹俊辉,任翠,杜彦修,李俊周,孙红正,彭廷,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2018(10)
  • [4]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5]优质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吉优4218的选育与应用[J]. 黄发有,刘远峰,钟奇霖,钟雪春,廖庆平,钟跃毅.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5)
  • [6]稻稻油三熟制稻油高产品种特征及晚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郑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7]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8]2016年南昌县早稻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 何建平,徐方,李鹏,李云生,罗茜. 吉林农业, 2016(21)
  • [9]湖南省2010-2015年水稻审定新品种性状分析[D]. 苏启卓.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10]2014年南京市高淳区水稻大区示范试验研究[J]. 诸化斌,贾川.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1)

标签:;  ;  ;  ;  ;  

2003年江西省国家水稻(早稻)新品种展示及比较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