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种子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杞超[1](2020)在《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蔬菜生产和消费水平居世界首位,以胡萝卜、白菜及甘蓝等为代表的典型蔬菜种子具有粒径小、易破损、质量轻等物理性质,严重制约了蔬菜播种技术的发展。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播种是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因各地种植模式差异,机械推广和发展不均衡,导致蔬菜精量播种环节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解决。蔬菜精量排种器作为播种装置的核心部件,对蔬菜精量播种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存在通用性差、结构复杂、播种合格指数低等问题,通过市场调研与文献查阅,将理论分析、机械设计、离散元仿真、试验样机试制、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开展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旨在研制一种通用性好、播种精度高的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为蔬菜精量播种机具研发及关键部件的创新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典型小粒径蔬菜种子物料特性测定研究以东北地区广泛种植的3种蔬菜种子(胡萝卜、白菜及甘蓝)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物料特性研究,测定其基本物理特性(三轴尺寸、千粒重、密度和含水率),自主搭建农业物料力学特性测定试验装置,测定分析了3种蔬菜种子相关摩擦特性(静摩擦系数、内摩擦角、自然休止角)和力学参数(刚度系数、弹性模量、碰撞恢复系数),并以白菜种子为例进行自然休止角虚拟标定,验证3种蔬菜种子测定参数的有效性。3种蔬菜种子物理参数测定为精量排种器关键部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排种器各工作环节理论分析与仿真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以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为研究载体,对其整体结构与关键部件结构进行阐述与理论分析。基于典型小粒径蔬菜种子物理参数测定研究,依据精量排种器舀取充种、平稳护种与精准投种等多道作业工序要求,研制了一种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阐述分析了排种器总体结构与作业机理,对取种舀勺、导控机构、动力驱动机构、导种机构与种箱的结构参数进行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通过分析排种器充种、护种、投种系列紧联作业过程,探究了精量排种的作业机理,为排种器进行虚拟仿真试验、样机试制、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奠定基础。(3)排种器作业性能数值模拟研究对蔬菜精量排种器充种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影响排种器充种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工作转速、排种倾斜角度及种子物料特性。依据3种不同类型的小粒径蔬菜种子物理参数,建立蔬菜种子离散元模型,以及排种器模型,开展以工作转速为单因素进行虚拟仿真试验,借助离散元软件EDEM分析排种性能,解析充种过程蔬菜种子运动规律,探究引起重播、漏播现象的原因,并进行矩形式、圆弧式和最速降线式取种舀勺的虚拟仿真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排种性能随工作转速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中最速降线式取种舀勺排种性能最优。当工作转速为26r/min时,对白菜种子、甘蓝种子和胡萝卜种子合格指数分别为90.82%、87.15%、86.04%,由此为排种器关键部件优化设计及试制、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提供参考。(4)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为探究蔬菜精量排种器结构和工作参数对排种性能的影响,以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为试验因素,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寻求各因素对排种指标的影响规律。经分析可知,排种性能随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增大均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为探究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两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指标影响规律,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并对多目标变量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工作转速和排种倾角分别为25r/min和34°时,蔬菜精量排种器性能最优,其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分别为93.52%、4.92%、1.56%。为探究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的适应性能,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小粒径蔬菜种子为供试品种开展台架适播试验,以播种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合格指数与虚拟仿真试验合格指数最大误差为7.72%,排种性能较优,对3种类型的小粒径蔬菜种子适应性较强。考虑田间作业机具存在振动,影响播种性能,开展台架振动适应性试验研究,设定振动幅度为1~10mm和振动频率为1~10Hz试验工况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排种性能随振动幅度及振动频率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总体均满足蔬菜精量播种农艺要求。(5)精量播种装置配置与田间性能试验研究根据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播种农艺要求,配置设计机架机构、开沟器、覆土器及镇压轮等关键部件,集成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播种装置,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为进一步探究排种器在田间作业机能及播种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胡萝卜种子、白菜种子和甘蓝种子为供试材料,调整排种器转速和排种倾角分别为25r/min和34°进行田间性能试验,播种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变异系数为播种均匀性指标,检验排种器的播种性能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精量播种农艺要求,均优于国家标准,具有较好作业质量及适应性能。
苏加前[2](2020)在《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行切实可行的农作物良种推广是推动苍南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苍南县特色农副产业的重要保障。苍南县自“十一五”以来,苍南县农业局通过农作物良种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从而显得对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就变得很必要,而且在新时代以及智能时代苍南县的良种推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苍南县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也能给其他与苍南县存在类似情况的县市提供有用的借鉴。本文以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各种理论结合参考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林产品良种推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对苍南县良种推广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苍南县推广农作物良种的背景和工作,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苍南县良种推广现阶段的表现以及问题成因,提出了促进种子生产、管理及种业体系创新的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苍南县的种业体系,为苍南县的种业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一九i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来源。第二部分阐述了良种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还有国内外的良种推广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分析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包含苍南县水稻、番茄及蔬菜的良种推广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以及苍南县以及做出的措施对策。第四部分是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大量的数据研究,当前苍南县在开展农作物良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产品。第五部分是经过分析,得出种业体系不健全;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等是当前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文章第六部分认为,为进一步推动苍南县农作物良种的推广和提升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效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等措施建议。通过相应的措施能够最终形成苍南县种业体系合理的市场环境。
朱怡航[3](2019)在《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直接关系到种子行业内的竞争,同时又受到蔬菜市场、气候条件的影响和政府部门的监管,导致其成本构成复杂,利润空间受限,经营管理困难。种子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往往需要面对保障种子质量和控制经营成本的难题,因此如何寻找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的管理关键点,平衡蔬菜种子质量和管理成本,提高优化管理水平,成为种子企业在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的迫切需求。传统的人工生产、监控与管理方式与现代种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不匹配;同时,由于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本身和其他农业生产一样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影响因素,现有的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在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的优化管理中难以有效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蔬菜种子在实际贮藏与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和问题,将相关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应用到经营管理实践中,以提升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过程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目的,总结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和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4个关键问题并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蔬菜种子需求预测。针对蔬菜种子需求缺乏预测,导致贮藏和包装流程无法有效管理的现状,提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的问题。由于蔬菜种子需求量存在季节性变化和随机波动,同时还受到种子库存、蔬菜市场价和天气条件等动态因素影响,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混合预测模型进行蔬菜种子需求预测研究。该方法首先用Holt-Winters模型分解种子销售历史数据中的线性变化趋势和季节因子,再输入种子库存、蔬菜市场价和天气条件等动态因子,利用支持向量机的两种核函数精确预测和修正过度拟合,得到预测结果并分析参数和动态因子的影响。该预测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种子需求的增长空间和增长量,指导蔬菜种子贮藏流通的优化管理。2、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目前蔬菜种子包装工作缺乏全局计划,存在按订单生产、包装流水线闲置等问题。由于蔬菜种子包装工作涉及到种子采购、库存、包装和销售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其计划优化问题具有多约束、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提出多项目动态批量模型,以多个蔬菜种子品种在既定计划时段内通过人工和流水线包装的产品数量作为决策变量,最小化包装和库存的总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回溯的启发式算法求解该模型并应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实现多品种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的目标,为蔬菜种子包装工作优化管理提供指导依据。3、基于种子贮藏寿命的蔬菜种子仓库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目前种子企业对蔬菜种子贮藏条件的管理方式粗放,导致蔬菜种子劣变事故频发。通过较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试验设计,探究蔬菜种子贮藏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并根据Ellis种子寿命预测公式预测蔬菜种子在不同贮藏温湿度条件下的贮藏寿命。结合蔬菜种子贮藏寿命和种子仓库管理要素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多种类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问题,量化计算蔬菜种子长期贮藏的最优温度和相对湿度,以指导种子企业根据不同的蔬菜种子种类进行贮藏条件的精准优化管理,降低蔬菜种子在贮藏过程发生劣变的风险。4、基于物联网的蔬菜种子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根据QACCP(Quality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质量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管理理论和2016《种子法》修订案的要求,提出了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和软件模块设计。该软件应用物联网技术,对蔬菜种子贮藏流通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蔬菜种子的贮藏温湿度监控、包装计划优化、销售订单管理和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同时为保障蔬菜种子质量安全提出科学与实践依据。上述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应用意义在于:提出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方法,实现误差小于20%的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提出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方法,实现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管理,节省种子包装及库存成本约30%;探究贮藏条件对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提出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管理方法,为蔬菜种子长期贮藏节省约25%的开支;提出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和软件模块设计,改进种子企业贮藏与流通工作流程,帮助种子企业进行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综上,本文研究成果为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工作提供了一些创新性理论与方法,有望填补蔬菜种子贮藏与流通管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空白。
陆龙千[4](2019)在《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广西种业竞争力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种子产业伴随改革开放同步改革四十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种子市场逐渐迈向深度开放,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和对外资的准入更是增加种业市场的变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种业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广西作为种业大省(区),近年来种子产业在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全局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种业全球化和科研创新为发展驱动的趋势下,本文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通过对广西种业发展中依托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6个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拆解分析,采用了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来综合研究广西种业的现状和竞争力优势,发现从生产要素分析,广西地理、气候条件有一定优势,种质资源丰富,稻种尤为。广西种子行业从业人数逐年上升,但从事育种科研的人员数量没有增加,企业科研能力不强,广西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还需加大力度;从需求条件分析,广西重点种子企业销售额全国占比低,种子销售利润几年来增长缓慢;从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广西种业各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存在不足,农资、物流业等直接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同步前进;从政府和机遇分析,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相关法律政策更加完善,为广西种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局势多变,负面清单的发布,国内种业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迫使企业求变,向创新方向发展。基于钻石理论模型,本文针对广西种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广西种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包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科研创新步伐、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专业,做精做细、开辟国外市场、加快相关行业发展速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继续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等几方面适应广西种子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谢瑞琴[5](2019)在《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种业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人口大国,种业尤其是蔬菜种业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日常消费,蔬菜种子作为“蔬菜产业的芯片”位居蔬菜种植产业链顶端,同时也是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性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培育国产优质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品牌建设创建区域支柱产业,这为我国种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机遇,种业市场将进入品牌营销时代。目前,我国蔬菜种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诸如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天津地区蔬菜种业研究也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和市场认知度,形成了以黄瓜和白菜为核心的独有种业品牌。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在,为了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提升天津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在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对蔬菜种业品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统计与计量分析法等多种手段,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取得了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的第一手资料,对天津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其次,构建了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蔬菜种子企业进行品牌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最后,结合影响因素,从企业创新能力、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环境度三个方面,提出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建议,为天津市提升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申琼[6](2019)在《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生理及分子标记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sne)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Cucurbita)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南瓜属主要的三个栽培种之一,肉用生产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鲜食产品,籽用生产为炒货市场和深加工提供了原材料。特色南瓜薄种皮材料的发现,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可以直接利用,省去正常种皮脱壳程序,从而节省大量生产成本。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异南瓜资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3份南瓜材料的19个农艺性状变异性、性状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期望揭示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差异性,为筛选优良的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变异系数较高的性状为:单瓜质量、单瓜种子数和单瓜种子质量,三者的变异系数都大于30%,表明这三个性状的遗传基础很丰富,开发出优良南瓜品种的潜力大。有种皮南瓜材料的种子横径、种子纵经、种子厚度、种子千粒重等种子性状的均值都极显着大于薄种皮南瓜材料,而在其他果实性状中,有种皮材料和薄种皮材料差异不显着。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果实性状之间和种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一致。通过对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果实性状综合排名前15份材料具有单瓜质量高、果肉厚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种子性状综合排名前15份材料具有单瓜种子数多、种子千粒重高、种子质量高、籽大、籽厚等优良特性。在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都排名前15位的材料共有4份,其中,有种皮南瓜3份,薄种皮南瓜1份,这4份材料可逐渐利用于南瓜选育工作中。2、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的两个自交系材料的种皮组织形态发现有种皮南瓜的种皮具有典型的5层组织结构,由外而内为表皮层(epidermis E)、下皮层(hypodermis H)、厚壁组织层(sclerenchyma S)、薄壁组织层(aerenchyma A)和绿色组织层(chlorenchyma C)组成。在授粉后10 d,两个材料都具有五层细胞结构,并且轻微木质化。有种皮南瓜的种皮在授粉后15 d木质素沉积逐渐增加,在授粉后50 d木质素高度沉积,种皮结构高度木质化。相比之下,在薄种皮南瓜种皮中,在授粉后15d,随着种子的发育,种皮中的木质素沉积缺失,五层种皮结构具有明显的连续降解的表现,在授粉后50 d没有维管束和脂肪粒。在授粉后50 d,厚壁组织层和下皮层在两种材料中差异显着,在有种皮南瓜种皮中,在厚壁组织层内出现骨状石细胞,并且层状细胞壁变得更厚,更密集,更木质化。下部皮层细胞具有厚细胞壁,细胞紧密。相反,在薄种皮种子中,在授粉后50 d,在部分种皮区域,可以观察到一些残留的具有中空细胞腔的大细胞,但其他细胞层完全塌陷。3、通过测定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自交系材料在授粉后10 d、15 d、20 d、25 d、30 d、35 d、40 d和50 d(DPA)的瓜皮、种皮和果肉组织中木质素聚合物含量及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表明:薄种皮南瓜的种皮组织的木质素含量在20d DPA开始下降,在50 DPA时只有0.22 mg/g。相比之下,有种皮南瓜种皮木质素含量在20-50 DPA期间持续增加,在50 DPA时达到64.22 mg/g。我们认为木质素在种皮形成中起关键角色。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醇脱氢酶(CAD)四种酶的活性到授粉后50 d(DPA),活性分别为:PAL,243.45 U/g.h;C4H,16.76 U/g.h;4CL,63.36 U/g.h;CAD,89.36 U/g.h;相反,薄种皮南瓜种皮组织中PAL、C4H和CAD三种酶的活性从20 DPA(4CL活性从15 DPA)逐渐下降,在50DPA,分别为:PAL,46.15 U/g.h;C4H,2.84 U/g.h;4CL,7.33 U/g.h;CAD,12.4 U/g.h。薄种皮南瓜种皮中四种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减少一致。结果表明,薄种皮南瓜种皮坍塌或缺乏是由于木质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降低造成的。4、通过简化基因组SLAF-seq技术,对薄种皮和有种皮南瓜亲本、薄种皮和有种皮F2代混池进行关联性分析、鉴定差异性SNP位点,共开发了140,638个SLAF标签,其中6,816个为多态性SLAF标签,多态性比例为4.85%。对多态性SLAF标签进一步筛选,总共有3,342个标签与南瓜薄种皮性状相关。通过SNPindex计算,筛选出与南瓜薄种皮性状显着关联的34个标记。在与黄瓜基因比对的KEGG代谢通路中,核孔蛋白nsp1-like基因(Csa6M108530.1)与胚珠发育相关,由于胚珠的形成与种皮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推测Csa6M108530.1基因可能和南瓜种皮发育相关。进一步相关研究将为南瓜薄种皮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综上所述,薄种皮南瓜种皮坍塌或缺乏是由于PAL、C4H、4CL和CAD四种木质素生物合成酶的活性降低造成的,四种酶直接参与种皮木质素的合成。木质素沉积量的减少不仅造成薄种皮南瓜种皮塌陷,而且对南瓜种子性状产生明显改变,这些影响可以通过种子横径、种子纵经、种子厚度等种子外观性状来衡量。Csa6M108530.1基因与胚珠(种皮)发育相关,进一步研究基因Csa6M108530.1并筛选其他候选基因,结合木质素代谢途径研究,将有望更深入的了解南瓜种皮的发育机理。
刘敏洁[7](2018)在《不同甜玉米种子活力比较及液体分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玉米存在种子活力和田间出苗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4个品种甜玉米种子为材料,在探究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的基础上,采用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识别提取的种子物理参数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和二元逻辑回归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种子生活力预测、筛选模型,同时运用液体比重法对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进行清选,并确定适宜的干燥方式。研究结果对为甜玉米种子生活力自动化检测及精细选别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机器视觉技术及数据建模在甜玉米种子生活力检测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所用的4个甜玉米品种种子活力差异较明显,可分为高活力品种601和1618,发芽率分别为92.0%和93.3%,2个低活力品种867和金菲,发芽率分别为74%和71.3%。867和金菲的籽粒储藏物质转化率和籽粒油分含量比两个高活力品种的低、淀粉含量较高。逆境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高活力品种601和1618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较高活力,其中品种601耐老化能力为4个品种中最强,品种1618耐盐、耐旱和抗冷能力均最佳;而低活力品种867和金菲抵抗逆境的能力较弱,其中金菲最不能抵抗高盐环境,品种867耐干旱能力最差。(2)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取的金菲甜玉米种子的a、b、Hues、Saturation、宽度和投影面积均与种子的活力指标(幼苗平均苗长、平均根长和平均鲜重)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其中按b≤20精选,发芽率可从71.3%提升至75.8%,获选率86.2%,平均苗长提高0.3cm,平均根长提高0.6cm;品种867甜玉米种子的Hues值与活力指标呈极显着相关,按Hues≤38进行单指标精选,发芽率可从76.0%提升至81.8%,获选率可达到73.7%,平均苗长提高0.36cm,平均根长提高0.81cm。(3)基于二元逻辑回归建立活力检测模型,以金菲种子的13个物理指标所建模型的整体预测正确率为70.3%,活种子识别率为90.2%,发芽率可提高至74.2%;品种867种子的13个物理指标所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整体预测率为76.9%,其中活种子识别率为90.0%,发芽率达到81.8%;以4个主成分因子进行建模,模型效果不好。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以金菲种子13个物理指标进行双隐藏层建模,模型整体预测正确率为74.2%,其中好种子识别率为93.8%,经模型预测后发芽率可提高至76.9%。以品种867的13个物理指标进行单隐藏层建模效果最佳,好种子识别率为98.5%,模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7.5%,经模型预测后发芽率可达到79.2%。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效果优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因此,以金菲种子的13个物理指标所建神经网络双隐藏层模型可鉴别93.8%的有生活力的金菲甜玉米种子,是快速检测金菲甜玉米种子生活力的有效方法。(4)单粒发芽试验结果发现,品种金菲单粒重和比重与种子活力指标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从适宜比重液体的配制及液体分选后种子适宜干燥的方式两方面对甜玉米种子液体分选技术进行了研究。液体分选出的1.10<ρ≤1.25区间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平均鲜重均显着高于CK和另外两部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分别提高10.0%和3.4%。使用HG-10烘干机43℃干燥金菲和品种867甜玉米种子时对种子活力影响较低。金菲种子43℃-0 r/min干燥后种子发芽率为72.7%,其发芽势、发芽率和简易活力指数与CK无显着差异;867甜玉米种子经HG-10烘干机43℃-5 r/min干燥后发芽势、发芽率相比CK有所提高,但无显着差异。与其它干燥方式相比,使用HG-10烘干机对种子进行干燥过程中,因其内部干燥筒匀速旋转使得种子堆受热更均匀,因此干燥对种子所受损伤少,具有一定优势。
陈越[8](2017)在《晋中市蔬菜作物种子质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蔬菜产业中,蔬菜种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蔬菜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增产增收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障蔬菜的优质增产和安全生产,满足消费者对蔬菜的质量要求,保证菜农的种植效益,首先要在蔬菜种子质量上严格把控,因此,本文通过对晋中市三县一区实地调研,发现最近几年蔬菜产业是晋中市农业种植业中菜农投入较多、经济效益较高、增产增效最快的农业产业之一,并已成为晋中市农业的龙头产业,成为农业增产,菜农增收的农业关键渠道之一。本研究经过实地调研对晋中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值具有代表性的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等三县一区五大类蔬菜的15个主要种植品种现状入手,探究五大类蔬菜15类种植品种在晋中市三县一区蔬菜产业发展中的质量优劣指数,和国家蔬菜种植质量指标进行比对,研究了世界先进国家蔬菜育种质量,和国内蔬菜品种种子的质量作出对比,分析国内外蔬菜种子品种质量的差异性,对蔬菜种子产品的进出口品种、国别、质量检测指标进行总结,得出番茄品种齐达利,黄瓜品种24-915,辣椒品种骄龙,茄子品种超亮817,西葫芦品种绿如意为15个品种中的优种。在此基础上,从我国蔬菜育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论述,以蔬菜种子生产供给和需求为视点,根据蔬菜种子生产使用情况,及质量反馈对蔬菜种业市场进行预测和分析。本文以晋中市蔬菜种业发展趋势为依据,深入探究晋中市蔬菜种业的现状、发展动态,认真分析了晋中市蔬菜种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文章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分析法、统计法、种子质量检验分析法、种用价值计算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指出了蔬菜种业中种子质量的严格监管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决定作用,及国外蔬菜种子品种的优势之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全面总结晋中市蔬菜种植品种种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国内蔬菜生产地位,提升蔬菜种业竞争力,为更好的规划与发展晋中市蔬菜种子产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政策决策参考,为晋中市未来蔬菜种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王维泽[9](2017)在《引发剂组合对番茄种子发芽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种子是农业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种子生理成熟时,活力达到最高,而当种子进入储藏或休眠阶段后,由于不适宜的贮藏条件或贮藏时间过长,种子活力逐渐下降,导致种子质量降低、活力参差不齐。如何提高种子活力一直是种子生理研究及农作物栽培所关注的问题。但利用引发剂组合提高番茄种子发芽质量,以及引发剂组合对不同活力番茄种子发芽质量影响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本试验以番茄砧木品种‘果砧1号’为植物材料,将其种子进行人工老化,获得高、中、低3组不同活力程度的种子,再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硫脲(TU)、萘乙酸(NAA)、赤霉素(GA)、甘露醇(MNT)、聚乙二醇(PEG)、氯化钠(NaCl)、壳聚糖(CTS)、氯化钙(CaCl2)、硝酸钙[Ca(N03)2]对种子进行单一引发剂处理,从中筛选出效果最佳的3种单一引发剂;然后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对这3种引发剂的不同组合引发效果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的引发剂组合;最后探讨了最优引发剂组合改善种子质量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结果可为种子质量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活力番茄种子获得:将番茄砧木‘果砧1号’种子置于人工老化条件下(40℃,RH100%)处理,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老化0、2、3天,即可获得高、中、低3组不同活力程度的种子。2.单引发剂及引发浓度筛选:选择10种单一引发剂对种子进行单引发剂处理,研究发现,除了 0.4 g L-1 SA和0.08 g.L-1 NAA会抑制种子的活力,其余SA、TU、NAA、GA、MNT、PEG、NaCl、CTS、CaC12、Ca(N03)2 不同浓度引发剂都能不同程度提高3种活力番茄种子的活力指数,其中对3种活力番茄种子都有较好引发效果的分别是0.2 g·L-1 GA、2g·L-1 CTS、10 g·L-1 NaCl。3.引发剂组合的筛选:在筛选出的引发效果最好的3种引发剂基础上,进行组合引发,应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引发剂组合处理下对番茄种子的引发效果。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判排名,对于高活力种子,不同引发剂组合引发排名依次为:NaCl+GA+CTS>NaCl+CTS>GA+CTS>NaCl+GA>NaCl>GA>CTS>CK;中活力种子:NaCl+GA+CTS>NaCl+CTS>NaCl+GA>GA+CTS>CTS>NaCl>GA>CK;低活力种子:NaCl+GA+CTS>NaCl+GA>GA+CTS>NaCl+CTS>CTS>GA>NaCl>CK。4.引发剂组合的聚类分析:以各处理的主成分分析得分做为评价引发效果的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引发剂组合引发效果的分类等级,其分类在3种活力种子中基本一致:一等:NaCl+GA+CTS;二等:NaCl+GA、NaCl+CTS、GA+CTS;三等:NaCl、GA、CTS;四等:CK。5.引发剂组合提高番茄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机理:使用10 g·L-1 NaCl+0.2 g·L-1 GA+2 g·L-1 CTS最佳组合方式对3种活力种子进行引发处理,研究发现,组合引发提高了种子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为种子萌发提供了能量和物质保障;并通过增强种子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了种子抗氧化系统的功能;引发还增加了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降低了萌发抑制物内源脱落酸含量,使种子能更快的萌发,最终改善了不同活力的种子质量。
王岳含[10](2016)在《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水平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力度,但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很多农户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推行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是解决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种子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对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仍不完善。为此本文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明确了可追溯系统主体,并指出建立该系统的必要性。在分析种子质量管理目标与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与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系统建立的相关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种子企业与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意愿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系统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与种子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的目标与原则,继而对可追溯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与系统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为:1.信息不对称、产品存在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是导致种子产品质量管理困难与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种子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行业可持续发展。2.法律体系不完善、检验认证能力有限和管理机制混乱是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实现种子质量全面管理的目标。3.通过分析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经验发现,国外在可追溯系统建设方面普遍采取分阶段、分层级的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与企业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因此我国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过程中也应做到法律先行,理顺机制,根据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4.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受企业级别、产品出口情况、管理者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我国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对种子安全的关注度等。为此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时,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各主体参与意愿。5.鉴于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状,实施质量可追溯系统应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增强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度、明确问题产品的相关责任为主要建设目的,在统一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对总体结构及相关系统的设计。
二、蔬菜种子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种子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蔬菜种植分布及播种技术 |
1.2.1 蔬菜种植分布与产量 |
1.2.2 蔬菜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 |
1.3 国内外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3.1 精量排种器类型及工作原理 |
1.3.2 国外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精量排种器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典型小粒径蔬菜种子物料特性测定研究 |
2.1 试验材料选定 |
2.2 蔬菜种子基础物理参数测定 |
2.2.1 蔬菜种子几何特性 |
2.2.2 蔬菜种子千粒重及密度 |
2.2.3 蔬菜种子含水率 |
2.3 蔬菜种子摩擦特性测定 |
2.3.1 蔬菜种子静摩擦系数 |
2.3.2 蔬菜种子内摩擦角 |
2.3.3 蔬菜种子自然休止角 |
2.4 蔬菜种子力学特性测定 |
2.4.1 蔬菜种子刚度系数 |
2.4.2 蔬菜种子弹性模量 |
2.4.3 蔬菜种子碰撞恢复系数 |
2.5 蔬菜种子自然休止角标定 |
2.6 本章小结 |
3 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设计与分析 |
3.1 排种器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1 设计要求 |
3.1.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
3.2.1 取种舀勺 |
3.2.2 导控机构 |
3.2.3 动力驱动机构 |
3.2.4 导种机构 |
3.2.5 种箱 |
3.3 本章小结 |
4 排种器作业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
4.1 离散元颗粒模型 |
4.2 离散元仿真软件应用 |
4.2.1 EDEM软件仿真流程 |
4.2.2 EDEM软件在排种器研究中的应用 |
4.3 排种器舀取充种机理分析 |
4.4 离散元虚拟仿真模型建立 |
4.4.1 排种器几何模型建立 |
4.4.2 蔬菜种子离散元模型建立 |
4.4.3 其他参数设定 |
4.5 EDEM虚拟排种仿真试验 |
4.5.1 EDEM虚拟排种过程分析 |
4.5.2 EDEM排种性能单因素试验 |
4.5.3 EDEM排种性能对比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5 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1.2 试验因素与指标 |
5.2 排种性能优化试验 |
5.2.1 单因素试验 |
5.2.2 多因素试验 |
5.3 小粒径种子适播试验 |
5.4 振动适应性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精量播种装置配置与田间性能试验研究 |
6.1 整机配置要求 |
6.2 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
6.3 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
6.3.1 机架机构设计与分析 |
6.3.2 其他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
6.4 田间试验 |
6.4.1 试验材料与条件 |
6.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1.1.2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促进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保障 |
1.1.3 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良种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
2.2.2 创新扩散理论 |
2.2.3 目标团体理论 |
2.2.4 双向沟通理论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3.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3.3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4.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4.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4.3 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现状 |
2.5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 |
第3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 |
3.1 研究区域概括 |
3.1.1 苍南县水稻良种的推广现状 |
3.1.2 苍南县番茄良种推广现状 |
3.1.3 苍南县蔬菜良种推广现状 |
3.2 苍南县良种推广效果分析 |
第4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 |
4.1 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4.2 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 |
4.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 |
4.4 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 |
4.5 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 |
4.6 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种子 |
第5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5.1 种业体系不健全 |
5.2 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
5.3 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
5.3.1 种子科技人员比重不足 |
5.3.2 种子科技队伍文化学历偏低 |
5.3.3 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
5.3.4 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 |
5.3.5 定员编制与担负的任务不协调 |
5.4 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 |
5.5 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 |
5.6 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 |
第6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措施建议 |
6.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 |
6.2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 |
6.3 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
6.4 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
6.5 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
6.6 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蔬菜种子质量与贮藏 |
1.2.1 种子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
1.2.2 表征蔬菜种子质量的标准化指标 |
1.2.3 其他表征蔬菜种子质量的指标 |
1.2.4 蔬菜种子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
1.2.5 蔬菜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
1.3 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及其流通过程管理关键点 |
1.3.1 种子质量管理的概念 |
1.3.2 种子质量检验 |
1.3.3 种子包装与标签管理 |
1.3.4 蔬菜种子贮藏管理 |
1.3.5 蔬菜种子销售流通的特点 |
1.3.6 农业物联网与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 |
1.3.7 QACCP管理理论与实践 |
1.4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蔬菜种子质量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
1.4.1 政府监管及《种子法》修订 |
1.4.2 种子企业的任务及面临的问题 |
1.4.3 消费者的需求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蔬菜种子需求预测 |
1.5.2 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 |
1.5.3 蔬菜种子贮藏条件优化管理 |
1.5.4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时间序列的蔬菜种子需求预测 |
2.1 前言 |
2.1.1 蔬菜种子的需求与销售特征 |
2.1.2 蔬菜种子需求预测方法 |
2.1.3 研究目标 |
2.2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2.2.1 理论模型背景 |
2.2.2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时间序列的混合预测模型 |
2.3 案例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2.4.2 模型参数和动态因子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动态批量模型的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 |
3.1 前言 |
3.1.1 蔬菜种子包装计划优化的问题描述 |
3.1.2 生产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
3.1.3 研究目标 |
3.2 模型构建及算法设计 |
3.2.1 传统蔬菜种子包装计划策略及优化目标 |
3.2.2 基于蔬菜种子需求的动态批量模型 |
3.2.3 启发式算法 |
3.3 案例研究数据及结果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优化设计与结果对比 |
3.4.2 优化结果敏感度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种子寿命预测的蔬菜种子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 |
4.1 前言 |
4.1.1 蔬菜种子的贮藏管理及其贮藏寿命 |
4.1.2 蔬菜种子的贮藏条件及其影响 |
4.1.3 蔬菜种子长期贮藏的场所及其特点 |
4.1.4 对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的必要性 |
4.1.5 研究目标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蔬菜种子及模拟贮藏试验方法 |
4.3 模型构建及优化方法 |
4.3.1 多品种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模型 |
4.3.2 模型优化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温度、相对湿度对四种蔬菜种子含水量的影响 |
4.4.2 丸粒化对甘蓝种子含水量及发芽率的影响 |
4.4.3 温度、相对湿度对四种蔬菜种子贮藏寿命的影响 |
4.4.4 蔬菜种子长期贮藏温湿度条件优化与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蔬菜种子质量关键点分析与管理系统 |
5.1 前言 |
5.1.1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管理的必要性 |
5.1.2 传统的蔬菜种子质量管理与物联网软件的应用 |
5.1.3 研究目标 |
5.2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软件的开发策略 |
5.2.1 软件总体方案 |
5.2.2 软件实现功能 |
5.3 软件模块设计 |
5.3.1 软件模块结构 |
5.3.2 库存管理模块 |
5.3.3 加工管理模块 |
5.3.4 出库管理模块 |
5.3.5 追溯管理模块 |
5.4 蔬菜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管理实例应用 |
5.4.1 基本信息管理 |
5.4.2 生产安排和生产操作 |
5.4.3 导出追溯码并装箱 |
5.4.4 销售订单管理 |
5.4.5 扫描二维码追溯产品 |
5.4.6 应用效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其他相关工作 |
致谢 |
(4)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广西种业竞争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种业发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钻石理论模型 |
2.1.1 竞争相关理论 |
2.1.2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概述 |
2.2 相关概念 |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业的发展成效 |
3.1 世界种业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
3.1.1 世界种业现代体系发展 |
3.1.2 全球种业市场现状 |
3.1.3 世界种业发展特征 |
3.2 近年来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中国种业的发展成效 |
3.2.2 国内种子企业发展经营概况 |
3.2.3 国内种业监管与服务体系 |
4 广西种业现况概述 |
4.1 广西种业基本情况 |
4.1.1 广西区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 |
4.1.2 农作物种子基本情况 |
4.1.3 农作物种子科研创新 |
4.1.4 种业信息工作进展 |
4.2 广西种业发展历程 |
4.2.1 非商品阶段 |
4.2.2 政府控制阶段 |
4.2.3 产业化推进阶段 |
4.2.4 新型种业体系建设 |
5 基于波特理论模型的广西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
5.1 生产要素分析 |
5.1.1 自然资源要素 |
5.1.2 种质资源要素 |
5.1.3 人力资源要素 |
5.1.4 科技资源要素 |
5.1.5 资本和基础设施要素 |
5.2 需求条件分析 |
5.2.1 需求结构 |
5.2.2 需求规模和成长 |
5.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
5.3.1 相关物流业 |
5.3.2 相关农资、米粉产业 |
5.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 |
5.4.1 典型企业战略 |
5.4.2 企业结构 |
5.4.3 同行竞争 |
5.5 政府因素分析 |
5.5.1 政府投入 |
5.5.2 政府政策 |
5.6 机遇 |
5.6.1 环境开放 |
5.6.2 负面清单 |
5.6.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 |
5.7 小结 |
6 基于钻石模型广西种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
6.1 生产要素方面 |
6.1.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
6.1.2 加快科研创新步伐 |
6.1.3 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
6.2 需求条件和企业战略方面 |
6.2.1 避免种业大而不强 |
6.2.2 突出专业,做精做细 |
6.2.3 开辟国外市场 |
6.2.4 强化监事会作用 |
6.3 相关支持性行业和政府方面 |
6.3.1 加快相关行业发展速度 |
6.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
6.3.3 加强政府信息传递 |
6.3.4 继续加强种子质量监督 |
6.3.5 继续出台支持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天津市蔬菜种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
3.2 天津市蔬菜种业竞争力现状 |
3.3 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提升中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分析 |
4.1 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第五章 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
5.1 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情况分析 |
5.2 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提升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品牌主体力量 |
6.2 健全种业服务体系,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 |
6.3 强化政策法规建设,改善品牌发展环境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生理及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南瓜的起源及在生产中的地位 |
2 南瓜的营养及开发利用价值 |
3 南瓜农艺性状调查及变异性分析 |
4 南瓜属种皮特性研究进展 |
4.1 薄种皮来源及类型 |
4.2 正常种皮形成特点及组织结构 |
4.3 西葫芦薄种皮性状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4.4 西葫芦薄种皮性状的生理生化研究 |
4.5 南瓜等薄种皮性状的遗传关系研究 |
4.6 薄种皮性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 |
5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目标 |
6 研究技术路线 |
7 论文整体安排 |
第二章 南瓜群体农艺性状调查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性状调查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
2.2 南瓜材料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扫描电镜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有种皮和薄种皮南瓜组织发育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前处理 |
1.2 木质素含量和合成相关酶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木质素聚合物含量测定 |
2.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2.3 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活性的测定 |
2.4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测定 |
2.5 肉桂醇脱氢酶活性(CAD)测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基于SLAF-BSA技术对南瓜薄种皮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高通量测序及筛选基因功能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LAF标签统计及多态性分析 |
2.2 关联分析 |
2.3 Blast比对得到相关基因注释结果 |
2.4 基因功能注释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1 南瓜种皮的形成与木质素含量的关系 |
2 南瓜种皮与木质素合成四种关键酶的关系 |
3 Csa6M108530.1 基因与种皮的形成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不同甜玉米种子活力比较及液体分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甜玉米简介 |
1.2 种子活力检测研究进展 |
1.2.1 种子活力的概念与意义 |
1.2.2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
1.2.3 种子活力检测的方法 |
1.3 种子活力提升技术研究 |
1.3.1 种子精选技术概述 |
1.3.2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种子精细选别研究 |
1.3.3 液体比重法精选技术研究现状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1.4.1 主成分分析 |
1.4.2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
1.4.3 人工神经网络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比较及原因探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活力测定 |
2.2.2 发芽率测定 |
2.2.3 电导率测定 |
2.2.4 贮藏物质转化率 |
2.2.5 种子内含物测定 |
2.2.6 损伤率测定 |
2.2.7 种皮厚度测定 |
2.2.8 低温冷浸发芽试验 |
2.2.9 人工加速老化发芽试验 |
2.2.10 盐胁迫发芽试验 |
2.2.11 干旱胁迫发芽试验 |
2.2.1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比较 |
2.3.3 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原因探究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甜玉米种子精选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子图像扫描与参数提取 |
3.2.2 单粒种子发芽试验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种子物理特性指标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2 单指标分级精选及精选参数确定 |
3.3.3 物理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
3.3.4 二元逻辑回归建模分析结果 |
3.3.5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分析结果 |
3.3.6 三种精选方法比较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液体比重法应用于甜玉米精选的效果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甜玉米种子比重选参数确定 |
4.2.2 甜玉米种子液体比重分选 |
4.2.3 不同比重组种子的标准发芽试验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种子比重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4.3.2 种子分级精选区间的确定 |
4.3.3 液体比重法精选效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液体分选种子适宜干燥方式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自然干燥 |
5.2.2 干燥剂干燥 |
5.2.3 烘箱干燥 |
5.2.4 HG-10烘干机干燥 |
5.2.5 标准发芽试验 |
5.2.6 数据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3.1 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5.3.2 批次重量对试验结果影响 |
5.3.3 HG-10蔬菜种子烘干机参数确定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晋中市蔬菜作物种子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晋中市蔬菜种植现状调查 |
2.1 晋中市三县一区蔬菜种植概况 |
2.2 晋中市番茄种植概况 |
2.3 晋中市辣椒种植概况 |
2.4 晋中市茄子种植概况 |
2.5 晋中市黄瓜种植概况 |
2.6 晋中市西葫芦种植概况 |
2.7 调研总结 |
3 晋中市蔬菜种子质量检测分析 |
3.1 净度分析 |
3.2 发芽试验分析 |
3.3 纯度鉴定分析 |
3.4 水分测定分析 |
3.5 千粒重测定分析 |
3.6 种子质量评定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引发剂组合对番茄种子发芽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种子引发 |
1.1 种子引发的概念 |
1.2 种子引发的主要方法 |
1.3 影响引发效果的因素 |
1.4 种子引发的作用 |
1.5 种子引发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
2 统计分析在园艺学中的运用 |
2.1 主成分分析的简介 |
2.2 聚类分析简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种类引发剂对番茄种子的引发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人工老化过程中番茄种子活力的分级和筛选 |
2.2 不同引发剂处理对不同活力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2.3 不同引发剂处理对3种活力种子活力变化的比较及优选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处理下番茄种子的引发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引发剂组合的引发效果分析 |
2.2 发芽特性与贮藏物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提取主成分 |
2.4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组合引发对番茄种子的生理效应及其机理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果砧1号’发芽特性的影响 |
2.2 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果砧1号’浸出液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 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果砧1号’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果砧1号’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5 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果砧1号’MDA含量的影响 |
2.6 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果砧1号’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7 引发处理对引发处理对3种活力种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图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研究 |
1.3.2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研究 |
1.3.3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行为研究 |
1.3.4 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功能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框架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2.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的内涵 |
2.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 |
2.2.1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 |
2.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 |
2.3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及必要性 |
2.3.1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 |
2.3.2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现实状况 |
3.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实状况 |
3.1.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内涵 |
3.1.2 种子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
3.1.3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主要进展 |
3.2.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1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3.2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意愿的实证分析 |
4.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动因分析 |
4.1.1 企业内部激励的动因分析 |
4.1.2 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动因分析 |
4.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
4.2.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供求分析 |
4.2.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 |
4.3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4.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4.4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4.5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5.1 研究假设 |
4.5.2 理论模型 |
4.5.3 模型结果 |
4.5.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 |
5.1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分析 |
5.1.1 农户购买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主要动因 |
5.1.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影响 |
5.1.3 农户的购买决策分析 |
5.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5.2.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5.2.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5.2.3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5.3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理论模型 |
5.3.3 模型结果 |
5.3.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 |
6.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
6.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的 |
6.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 |
6.1.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原则与主体职责 |
6.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结构设计 |
6.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管理结构 |
6.2.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溯源结构 |
6.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分项设计 |
6.3.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模块设计 |
6.3.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技术设计 |
6.4 现阶段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政策建议 |
6.4.1 完善法律标准,增进部门协调 |
6.4.2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参与 |
6.4.3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追溯质量 |
6.4.4 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消费意愿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种子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农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蔬菜种子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舀勺式小粒径蔬菜种子精量排种器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D]. 李杞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2]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苏加前. 西南大学, 2020(01)
- [3]贮藏流通过程中蔬菜种子质量管理关键点分析与优化[D]. 朱怡航.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广西种业竞争力的分析[D]. 陆龙千. 广西大学, 2019(01)
- [5]天津市蔬菜种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D]. 谢瑞琴.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薄种皮南瓜种皮发育生理及分子标记筛选[D]. 申琼.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不同甜玉米种子活力比较及液体分选技术研究[D]. 刘敏洁.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8]晋中市蔬菜作物种子质量分析研究[D]. 陈越.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9]引发剂组合对番茄种子发芽质量的影响[D]. 王维泽.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10]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D]. 王岳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