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

一、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刘杰[1](2021)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为124例患者行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手术获得成功,1例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术中出血量较大难以控制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4~160 min,中位数70.5 min;术中出血量20~500 mL,中位数50 mL,均未输血。患者均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引流量20~520 mL,中位数50 mL,引流液颜色均为淡红色,留置时间2~6 d,中位数3 d。术后住院2~10 d,中位数3 d。无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胆漏,引流量均较小,经引流后治愈出院。无胆管横断等不可逆胆道损伤。结论: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中采用最后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胆囊部分切除、胆囊切开减压等方法,利于减少术中胆道损伤,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辛海贝,张含,张存圳,张敏峰,李姗姗,丁光辉,李巧梅,李楠[2](2021)在《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LC术的175例患者,术中采用先行离断前后三角及胆囊管表面的浆膜,再解剖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的Y形入路方法。分析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腹部彩超。结果本组175例患者手术经过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5 min,平均(32.3±22.5)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2.6±1.2)d。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后行LC术患者,因胆囊周围粘连水肿较重,出血分别为60 ml及80 ml,其余患者均无明显出血。无术后腹膜刺激征发生。术后第1 d及术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无特殊异常,腹部彩超检查均无胆囊区积液。结论 LC术中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可使手术流程标准化,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掌握的入路方法,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中转开腹,降低LC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曹鹏辉[3](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庄宏宇[4](202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相关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及减少LC相关BD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国内外数据库2011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录的关于LC相关BDI高危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临床上常见的11种高危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81056例LC患者,其中661例发生BDI,发生率为0.82%。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者经验缺乏(OR=4.30,95%CI:2.47~7.49,P<0.00001)、胆囊三角解剖异常(OR=10.37,95%CI:5.75~18.71,P<0.00001)、胆囊三角粘连致密(OR=4.22,95%CI:2.05~8.69,P<0.0001)、胆囊管长度过短(OR=3.77,95%CI:1.92~7.37,P=0.0001)、胆囊壁厚度异常(OR=3.59,95%CI:2.63~4.90,P<0.00001)、胆囊颈管梗阻(OR=3.58,95%CI:2.68~4.79,P<0.00001)、胆囊炎急性期(OR=2.17,95%CI:1.12~4.18,P=0.02)、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1,95%CI:1.56~2.58,P<0.00001)、高龄(OR=1.76,95%CI:1.18~2.64,P=0.006)、男性(OR=1.30,95%CI:1.03~1.65,P=0.03)均可能增加LC相关BDI的发生风险。手术时机(急诊/择期)(OR=1.15,95%CI:0.76~1.75,P=0.50)与LC相关BDI的发生风险无关。结论:术者经验缺乏、胆囊三角解剖异常、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胆囊管长度过短、胆囊壁厚度异常、胆囊颈管梗阻、胆囊炎急性期、术前肝功能异常等是LC相关BDI的主要高危因素。

陈世荣[5](2021)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微创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胆囊结石合并直径小于1.0cm的胆总管中小型结石,比较ERCP取石+ENBD(或ERBD)+LC(两步法)、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术(一步法)以及检查性ERCP+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简称DEPELIP、新两步法)三种方案的治疗差异,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住院并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患者77例,对其进行随机化分组,其中ERCP+ENBD或ERBD+LC组(两步法组)共计31例、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或T管引流术(简称一步法组)共计19例以及检查性ERCP+小号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新两步法)共计27例。比较上述三种方法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总时长、手术成功率、净石率、术中出血、手术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第1、3、5天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变化。研究成果:本研究共入组病例77例,其中ERCP取石+ENBD或ERBD+LC组(两步法组)共计31例、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或T管引流术(一步法组)共计19例以及检查性ERCP+小号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新两步法)共计27例,两步法组中一人因ERCP术中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中途退出本研究,其余76人均完成此研究。对比三组患者的23项术前相关资料,其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ERCP+LC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长方面优于其他两组,其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手术时长(min)分别为:两步法组(120.57±24.78)、一步法组(133.26±27.84)、新两步法组(140.63±21.07);住院时长(天)分别为:两步法组(10.27±2.83)、一步法组(12.84±2.89)、新两步法组(14.04±4.17)。LC+LCBDE组在住院费用(元)方面少于其他两组,其分别为:两步法组(66162.71±9315.21)、一步法组(52739.01±10908.17)、新两步法组(67323.42±11898.56),P=0.001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性ERCP+小号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组在ERCP术后3h及24h VAS评分、腹腔镜术后3h VAS评分优于其他两组,ERCP术后VAS评分分别为术后3h:两步法组(1.63±0.72)、新两步法组(1.19±0.48)及术后24h:两步法组(1.20±0.45)、新两步法组(1.07±0.67),腹腔镜术后VAS评分分别为术后3h:两步法(1.83±0.95)、一步法组(2.74±1.24)、新两步法组(2.07±0.78),其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次在术后创伤分析上新两步法组创伤更小,其中术后Hb及术后ALB降低情况均低于其它两组,术后第一天Hb(g/L)情况为:两步法组(4.40±4.68)、一步法组(6.68±8.61)、新两步法组(1.33±5.92);术后第一天ALB(g/L)为:两步法组(4.34±4.37)、一步法组(8.90±1.9)、新两步法组(2.43±3.5),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净石率、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情况、肝功能、减黄效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新两步法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其它两组,分别为:两步法组8例(26.6%)、一步法组5例(26.3%)、新两步法组2例(7.4%)。结石复发因素分析:胆总管直径>12mm、多发胆总管结石、泥沙样结石、乳头旁憩室为结石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其中胆总管直径>12mm是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RCP+LC、LC+LCBDE、DEPELIP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是肯定的。2.LCBDE术,对于需保留了Oddi’s括约肌功能的青少年、消化系统重建术后、胆管结石直径>2cm及肝内胆管结石的的患者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对符合一期缝合的患者建议行胆管一期缝合。对于胆总管直径小于8mm患者谨慎考虑。3.ERCP+LC术,对于病情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因其永久性损伤了Oddi’s括约肌的功能,对于青少年患者谨慎考虑。4.DEPELIP术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在本研究中其在手术疗效、手术安全性方面均有着优秀的表现,尤其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应激创伤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值得推广及应用。5.结石复发因素:胆总管直径>12mm、多发胆总管结石、泥沙样结石、乳头旁憩室为结石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其中胆总管直径>12mm是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文强[6](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影响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评价及内部验证,同时论证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的简洁性。【方法】利用医院PACS系统收录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2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以手术时长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为界将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CLC)组和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困难程度的风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困难胆囊切除的Nomogram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图(Calibration Plot)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行模型的评价,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2.应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将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和腹腔镜胆囊全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1:2匹配,通过比较术前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探讨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的简洁性,并对纳入的病例进行术后1月情况的随访。【结果】1.模型构建共纳入患者239例,手术时长P75为80min,其中DLC组51例,含中转开腹1例;2.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kg/m2、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积液、胆囊壁的厚度>0.3cm、上腹部手术史是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独立风险因素;3.构建的两种临床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两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4.应用倾向性评分后共有4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腹腔镜胆囊全切组28例,保留后壁组14例;5.腹腔镜胆囊全切组和保留后壁组在术前及术后血常规及血生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与腹腔镜胆囊全切组相比,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在术后1月随访观察结果无差别。【结论】1.BMI(>25kg/m2)、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积液、胆囊壁的厚度(>0.3cm)、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发生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2.研究构建的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1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3.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有效的,可显着降低复杂胆囊手术的难度,在处理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壁陷入肝床过深致分离困难、异常短胆囊管、急性亚急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等困难胆囊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薛冰川,许桂祥,袁德玺,武永明,许静涌[7](2020)在《避离胆囊动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探讨避离胆囊动脉手术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胆囊管解剖的方法和技巧。回顾分析6650例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例,其中术中传统方法解剖胆囊动脉操作920例(对照组);紧贴胆囊管胆囊壁、避离胆囊动脉操作5730例(观察组)。2种方法均完成手术。解剖胆囊动脉操作发生危险出血11例,中转开腹9例;紧贴胆囊管胆囊壁、避离胆囊动脉操作术中出血微少,中转开腹4例。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采用紧贴胆囊管胆囊壁、避离胆囊动脉操作手术方法,优于传统解剖胆囊动脉手术方法,简化合理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锦粱[8](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现以非常成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遭遇困难手术致使中转开腹会无形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成本。通过收集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可以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列线图,并通过病人临床资料对该列线图进行验证。为外科医生提供指导并提高诊疗效率,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11-2018.11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73例,排除标准包括:(1)术中操作其他部位器官组织;(2)术中送检快速冰冻病理。按照3:1随机分为训练集580例与验证集193例。根据主观方式与客观方式对手术难度进行评估,将术者认为术中没有遇到技术困难的手术定义为标准手术,计算标准手术的平均时间并将其称为标准手术时间,将手术时间≥1.5倍标准手术时间或中转开腹的手术定义为有难度手术。训练集中128例为有难度手术并纳入手术困难组、剩余452例纳入手术简单组。记录两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是否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结果,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该模型于训练集与验证集中预测手术难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基于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R语言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列线图,于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进行内、外部验证,记录两次验证的一致性指数(C-index),绘制校正曲线。结果:年龄偏大、1周内存在腹痛症状、纤维蛋白原升高、胆囊长径及壁厚增加、结石位于胆囊颈部、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训练集中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包含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对应分数,通过总分评价患者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难度。该列线图训练集内部验证得到C-index为0.796,验证集外部验证得到C-index为0.809,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校正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结论:通过收集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成功建立一种可以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的列线图,该列线图可以对手术难度进行良好的预测。对于本列线图评分较高的患者,提前规划手术方案或将患者转至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降低中转开腹率。

陆思远[9](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左钢钢[10](2020)在《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唐山工人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85例患者在PTGBD后又接受了LC治疗,在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54例患者在PTGBD后512天内接受LC(平均时间7天),为早期手术组;31例患者于66100天内行LC(平均时间79天),为延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人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分级:28例“+”,26例“++”;延期手术组26例“-”,5例“+”,两组比较,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高于延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分级:48例“-”,6例“+”;延期手术组1例“-”,12例“+”,18例“++”,两组比较,延期手术组患者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高于早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46.9±9.3)min较延期手术组(75.6±9.0)min短(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1.1±9.3)ml较延期手术组(12.5±6.4)ml多(P<0.01);两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情况;早期手术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延期手术组术后胆漏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P=0.13);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人均住院日(13.6±2.7)d短于延期手术组(16.7±2.7)d(P<0.01);早期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为(2.6±0.49)万元,明显少于延期手术组(3.2±0.65)万元(P<0.01);早期手术组无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延期手术组脱管3例,堵塞1例(P=0.016)。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配合规范的内科治疗后炎症明显缓解。7天左右,患者即可行LC治疗,此时胆囊炎症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较低,组织松脆易于分离,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早期手术能使患者在一次住院周期内就能彻底治愈,避免了二次住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图5幅;表6个;参131篇。

二、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最后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3.2 胆囊部分切除
    3.3 胆囊切开减压
    3.4 术中分离技巧
    3.5 术中止血的技巧
    3.6 减少术后切口疼痛的术中技巧

(2)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 果
3 讨 论

(3)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收集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1.7 研究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结果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解剖变异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3.2 术前资料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3.3.2 PCS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致谢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微创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及文献回顾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流程
    4.手术方案
    5.观察指标
    6.随访情况
    7.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第一部分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缩略语表
    2.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要点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避离胆囊动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难度评估及分组
    3 临床资料采集
    4 分析方法
结果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困难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4 列线图构建及验证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9)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设备资料
        1.1.3 治疗方法
        1.1.4 观察指标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1.2.2 术中情况比较
        1.2.3 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1.3 讨论
        1.3.1 PTGBD相关问题
        1.3.1.1 PTGBD的时机
        1.3.1.2 PTGBD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3.1.3 PTGBD时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1.3.1.4 PTGBD的拔管指征
        1.3.2 PTGBD后LC手术时机的选择
        1.3.3 胆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1.3.3.1 胆管损伤的因素
        1.3.3.2 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1.3.4 血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1.3.4.1 血管损伤的因素
        1.3.4.2 血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1.3.5 注意事项及不足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2.1 开腹胆囊切除术
    2.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3 胆囊次全切术
    2.4 胆囊造瘘术
    2.5 保胆取石术
    2.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ASA分级标准、CCI评分标准、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标准
附录 B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3版东京指南)
附录 C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8版东京指南)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分析[J]. 王毅,刘杰.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09)
  • [2]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 辛海贝,张含,张存圳,张敏峰,李姗姗,丁光辉,李巧梅,李楠.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04)
  • [3]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D]. 庄宏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微创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陈世荣.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谢文强. 兰州大学, 2021(12)
  • [7]避离胆囊动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 薛冰川,许桂祥,袁德玺,武永明,许静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0(09)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D]. 李锦粱. 青岛大学, 2020
  • [9]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D]. 左钢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