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的交互式主页的设计与实现

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的交互式主页的设计与实现

一、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交互式主页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任志扬[1](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脑卒中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的研究》文中提出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其对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负担,80%以上卒中幸存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传统康复训练由康复治疗师进行人工指导和辅助训练,存在人力消耗大、训练效率低等问题。交互式康复训练可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医护人员负担,其中康复训练动作识别对于交互式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如何有效提取动作特征,提高康复训练动作识别准确率面临挑战。论文从多通道表面肌电、阵列型表面肌电和多模态数据融合等方面开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脑卒中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研究,提出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特征提取与动作识别,设计并实现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多通道表面肌电康复训练动作识别问题,提出融合注意力的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非负矩阵分解盲源分离获得输入信号,采用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提取信号时空特征,融合注意力模型自动分配特征权重,实现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在Ninapro两个子数据集上准确率分别达86.5%和86.2%。2.针对多肌肉协同的手部精细康复训练动作识别问题,提出基于阵列型表面肌电的并行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将阵列肌电数据重构为多帧肌电图像和多通道肌电序列,通过并行卷积神经网络和并行长短期记忆网络分别提取肌肉物理空间协同特征和活动时变特征,实现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准确率达96.4%。3.针对肌力变化和肢体位置变化下的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双路多尺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自适应提取肌电和加速度数据特征,引入多尺寸卷积块增加模型容量以提高拟合能力,实现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准确率达96.7%。4.基于Spring Boot、Vue.js和My Batis等技术框架,采用Java语言和My Sql数据库,设计并实现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平台具备用户管理、患者管理、训练计划管理、训练记录管理、训练模板管理、训练项目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脑卒中临床康复训练的流程化和信息化管理。

党媛媛[2](2020)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老年慢性病群体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日趋庞大,经济社会成本逐年增加,有限的医疗保健资源已无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针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解决方案亟待更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移动医疗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移动医疗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留存率低、遵从性差、自我汇报误差等相关挑战,将导致用户参与移动医疗App所带来的健康价值和经济价值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同时,移动医疗平台良好的参与价值建立在用户主动参与移动医疗App的基础上,这一点对于慢性病管理App而言更为重要。移动医疗App对于慢性病用户是否有效,如何激励患者持续参与移动医疗App,以及如何避免患者持续参与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是热点问题。当前许多平台采取金钱激励方式吸引新用户和激励老用户,然而该方式面临着成本巨大,长期效果不明的困境。因此有效的非金钱激励亟待提出。个性化移动医疗服务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流,但隐私顾虑问题又会阻碍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选择,从而影响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参与。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的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亟待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关于移动医疗App参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因果性证据支撑;针对激励方案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移动医疗特殊背景。鉴于此,本文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做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完全随机化的田野实验和一个自然实验,证明了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对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的因果效应,揭示了某些特定正向激励机制(金钱激励与非金钱激励)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发现了慢性移动医疗App中隐私顾虑在个性化服务中的负向激励效应,构建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参与价值以及激励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与认识如下:1.针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的健康水平和经济价值的影响,以糖尿病为例,成功实施了大型的严格随机化的田野实验。实验设计中考虑了平台效应,设置了两个控制组;考虑了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平台非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对于用户参与的影响;因果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医疗App的参与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就诊次数和就医成本。通过实证验证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移动医疗App可以通过提高内部动机,进而提升用户使用App行为和改善用户的生活习惯,最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该结论与自我决定理论高度一致。本文意外的发现了个性化服务在移动医疗服务设计过程中效果不如非个性服务效果好。该研究为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验证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因果证据,为进一步了解人机交互价值与机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金钱激励作用效果,设立了固定金钱激励和游戏化金钱激励的田野实验。以糖尿病为例,因果证明了短期内金钱激励对于提高用户参与行为有显着的积极效应,且游戏化激励方式效果更佳。通过工具变量法探究了金钱激励不仅对患者的使用行为有积极影响,且对患者的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随后,利用Heckman两步法自选择模型,发现撤销金钱激励后原本的金钱激励效果消失。该研究有助于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对金钱激励的方式做出恰当选择,考虑金钱激励的长期效果,探索更多长期有效的内部动机激励方式;同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场景的适用性。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非金钱激励对慢性病患者移动医疗使用过程中的作用效果。以糖尿病为例,设立了量化自我激励和社会规范激励的田野实验。因果证明了量化自我对于提高用户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积极的效应,且这种效应是长期可持续的。有意思的是,社会规范在移动医疗App场景中并没有统计学上显着的激励效果,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规范虽然可以提高患者关联性心理需求,然而,在健康行为改变方面主要是隐私性较强的个人行为,因而更关心自身健康的人能得到更好的激励效果。随后,本研究基于工具变量法,探究了非金钱激励不仅对患者的使用行为有影响,且对患者的健康效果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中,积极的健康行为可以带来正面的健康效果。该研究结果,对于量化自我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自然实验研究了隐私顾虑对于慢性病患者个性化服务与非个性化双边转化行为的因果影响。使用隐私设置做隐私顾虑的代理变量,依据自然实验场景,对比分析了隐私顾虑对个性化服务和非个性化服务选择的不同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疾病严重程度对于个性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隐私保护会使得用户更多的选择个性化服务,更少的选择非个性化服务。同时疾病的严重程度会负向调节这种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隐私的顾虑会负向调节用户感知自主性,进而降低用户参与移动医疗App的动机,从而降低了健康行为。该研究结果深刻阐述了个性化服务在移动医疗参与中需要格外关注发送频次、发送时间与服务内容,以平衡隐私顾虑问题。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产生价值机制、正向和负向激励机制的认识。文中所完成的三个完全随机化田野实验和一个自然实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行为改变与健康效果理论框架,对于客观认识慢性病用户持续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效果与激励方案,正确认识人机交互激励机制,科学完善现行慢性病移动医疗设计理论框架,有效实施移动医疗平台用户激励机制设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韦雅楠[3](2020)在《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智能+”与全媒体奏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序曲,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数据经济,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如何把握新媒体发展契机,提升企业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效果,促进信息交互生态系统平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进而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企业与用户基于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的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交互模式和引导策略,研究结论能够指引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用户信息交互,提高客户关系维护效果,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机理、特征、影响因素、效果评价等理论问题。核心章节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三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是全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基于信息人因子理论,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章从信息生态实践应用视角,总结归纳了三大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并针对典型企业新媒体信息交互平台案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逻辑上,第三章为理论核心框架,第四章至第六章在理论研究上承前启后、逐步深入。第七章是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的实践层面理论归纳及演绎,为第八章提供支撑。第八章基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研究成果,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对策,是本文实践研究的最终落脚点。第三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进而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首先,展开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动机分析,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模型;其次,从系统观视角出发,探究企业与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信息交互的生态系统结构,具体包括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因子、生态链和生态位。接着,剖析了信息交互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等四大生态要素,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要素模型;最后,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框架模型,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研究模型,为后续研究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基于信息人因子理论,在SICAS模型改进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语义分析方法,展开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点度中心性指标分析信息交互中的转发与被转发行为、采用中间中心度指标分析关注与被关注行为、采用接近中心度指标分析评论与被评论行为、采用特征向量中心度指标分析信息互动行为的凝聚性、采用语义关键词词频分析信息互动词频、采用五大特征属性指标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能够对信息交互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更及时、交互效果更好、用户满意度更高。本章为第五章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积淀。第五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沉浸理论,在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基础上,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模型,在详实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个体认知、新媒体信息质量、新媒体服务质量、沉浸体验、新媒体平台质量对信息交互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满意度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新媒体信息质量、用户个体认知、沉浸体验、新媒体服务质量和新媒体平台质量。本章有力支撑了第六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六章基于信息生态理论,从信息技术、信息、信息环境、信息人四因子维度,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来说,基于信息人因子,构建信息交互内容安全性、用户参与性2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因子,构建信息交互有用性、信息交互内容时效性2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环境因子,构建信息交互服务性1个一级指标。基于信息技术因子,构建新媒体平台稳定性1个一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性、信息交互有用性、信息交互内容时效性是评价信息交互效果的主要指标。本章第八章对策研究提供指引。第七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实践层面归纳总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并选择典型企业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中,基于信息人视角,分析用户生成内容的交互模式,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分析“智能+”信息技术交互模式,基于信息环境,视角分析“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结合典型企业信息交互模式案例,探究不同信息生态位交互模式的特点。分析了抖音短视频用户生成内容交互模式、百度“智能+”交互模式、海尔“线上+线下”交互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本章为第八章提供实践层面的指引。第八章基于本文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对策。首先,基于信息人视角,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综合水平提升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综合素养建设策略。其次,基于信息技术视角,提出企业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系统质量优化策略,企业综合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提升策略。最后,基于信息环境视角,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服务水平建设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升级对策。本文在理论层面,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系统研究了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理论体系。深化了信息生态理论在新媒体信息交互领域的应用,探索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的特征和规律,明晰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和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体系,为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同用户进行生态和谐的信息交互提供理论指引;在实践层面,突破理论迷雾,归纳了企业和用户进行新媒体信息交互的模式,为企业和用户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生态和谐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实践指引,同时从策略层面给出了基于生态因子的行动方针。在未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囊括更多的样本数据,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同时,将进一步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本文理论研究成果,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演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以推动本文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的深入应用。

张冀[4](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王宏宇[5](2020)在《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银发网络消费市场得到了巨大地发展,老龄化群体开始主动利用网络来弥补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凭借互联网优势,老年群体也可以实现购物自主、服务上门的目标,摆脱必须依赖子女养老的模式,大大延长了自主养老的时段,实现居家独立养老的新模式。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网络知识不熟悉、担心实际操作出错,害怕网络陷阱、担心上当受骗等诸多不良体验,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网络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现有的网络消费平台、APP的适用性人群定位多为中青年人群,即使是针对老年群体,往往也只停留在界面做大、内容做少的层面,其实质上还是在让老年群体被动地去学习和适应当代主流用户的逻辑思维,缺少对于特定老年群体的逻辑架构的深入分析研究。本文立足于居家养老模式与网络消费模式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居家养老模式作为研究视角,居家养老服务类应用作为切入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挖掘现有体验的痛点和盲点;并从居家独立养老人群身心特征、网络消费模式、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及交互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到交互体验相对应的心智模型要素;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构建出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的网络消费交互体验影响因素模型,并获得目标用户对应心智模型要素特征;将该模型及特征与交互体验设计思维结合,总结出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体验设计策略;最后将设计策略运用到具体设计实践中,对本次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更多的老年人愿意主动尝试网络消费,使得老年用户享受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优质生活体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情感、精神等各方面的养老需求,达到优化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最终效果,也为我国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提供新举措。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晶[7](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纪静怡[8](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垄断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远离舞台剧剧院,导致大量经典舞台剧作品失去传播媒介。但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促使了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跨媒介传播,以影像为视觉主体的舞台影像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舞台影像作品是以舞台剧现场表演为再现对象,借用适当的电影表现手段摄制而成,具有舞台剧和电影的双重艺术特征。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传递了舞台剧艺术的现场感,是一种完整的有艺术价值的独有体验。目前国内引进的以NTLive为主的舞台影像作品品牌,大多依托第三方票务平台进行作品推介,导致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关心不足,降低了用户对平台的认同和接受。在当下体验经济的时代,用户的感受性满足、消费行为发生时的心理体验是产品乃至企业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综合运用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等研究方法与技术,探究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的设计方法,旨在为舞台影像作品建立一套符合用户体验的服务系统原型方案,弥补目前缺乏针对性的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的缺陷,为目标用户提供一个观影服务体验场景以及创设一个的舞台影像作品文化社群。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完善和丰富世界优秀舞台影像作品的品牌推广和服务渠道,并为业界提供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的优化策略。

钱蔚蔚,冯稚颖[9](2019)在《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性用户体验量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选取两所大学的图书馆网站,从用户角度出发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性用户体验量化实证研究,定标比超,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寻找差距、发现问题,为提升图书馆网站的用户体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法/过程]全面了解用户体验的量化方法及工具、关注用户与图书馆网站之间的交互设计,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各测度相关数据,真实地反映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全部体验过程。[结果/结论]为图书馆网站提出可行的建议:奠定服务基础,加强传统信息服务;优化服务流程,避免重复操作;增加站内搜索,凸显服务模块;强化有效沟通,切实解决用户问题;挖掘个性特征,提供深度服务。

王小夏[10](2018)在《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出现的视频聚合平台采用了新型传播技术,通过抓取视频网站的作品资源或播放页面,将作品在自己控制的界面内呈现,不但分流了视频网站的经济利益,实际上也架空了作品版权人对传播范围的控制,频繁引起版权侵权纠纷。但司法实践中法院的态度不一,产生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视频聚合平台的版权侵权问题涉及众多技术手段,而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相关行为的本质尚未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在规范层面准确对行为定性。本文试图对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进行分析,并且在厘清视频聚合平台的技术原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视频聚合平台相关行为的侵权认定提相对客观且具有可执行性的标准,以期版权法的司法实践能够合理应对技术带来的冲击,促进互联网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六章,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第一章对视频聚合平台及运行模式进行解析。视频聚合平台是用户“一站式观影”需求催生的产物。以视频聚合平台的行为特征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普通链接平台、聚合盗链平台、加框链接平台三类模式。三类视频聚合平台的盈利途径有所区别:普通链接平台的盈利依赖提供“中间性”的搜索链接服务,聚合盗链平台和加框链接平台则吸引用户流量实现广告收益。因此,三类模式的视频聚合平台在法律性质上虽均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但仅普链接平台被认可为技术服务提供者,而聚合盗链平台和加框链接平台难以被定性为技术服务提供者。由于聚合盗链平台和加框链接平台能够实现将视频网站的资源置于自己界面供用于点选播放,与视频网站对作品的利用并无差别,不仅直接瓜分了视频网站用户的流量收益,还占用了视频网站的带宽和服务器资源,徒添后者成本,因而频繁遭受版权侵权诉讼。第二章对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的困境予以说明,目前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在司法实践和版权法理论上遭遇了双重困境。司法实践的困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问题的司法裁判中经常性地出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的应用,出现了法律适用的竞合。但鉴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版权法制度构成补充关系,所以后者的法律适用应更优先。二是在事实层面出现了误解,本文指出法律界对聚合盗链行为和加框链接行为的技术原理具有错误认知,以“深度链接”对二者涵盖之的做法是引起后续法律分析普遍混淆的症结所在。在考察互联网技术界的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聚合盗链行为和加框链接行为具有不同的技术实现路径,前者是对未公开资源的访问,后者是对已公开资源的引导。据此应当以“聚合盗链行为”和“加框链接行为”替代“深度链接”用语,以夯实法律问题研究的事实基础。三是版权侵权的侵权客体的认定混乱,只有正确认识到视频聚合平台仅对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造成了侵害,才能使侵权认定的对象聚焦。而版权法理论的困境是基于司法实践的困境而生的,具体表现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具有争议,并且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标准难以同一、甚至相互冲突。第三章对视频聚合平台的版权侵权客体: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剖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系舶来品,是我国履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义务的结果,该国际条约所新设的“向公众传播权”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来源。“向公众传播权”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新型传播方式纳入各国版权法的规制之中,所以该权利的后半部分——“向公众提供权”是为全新的规定。其中,“提供”是对英文“Making Available”的翻译,议定声明中提及了“提供”应被解释为“初始提供行为”的观点,但本质上该观点的目的是划清内容服务提供者与技术服务提供者的范围,并对后者给予法律豁免。为协调各国立法,各国被允许在“伞形解决方案”下选择其认为合适的立法方案来规制交互式传播行为。我国选择新设“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方案与美国以既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方案、德国的“公开再现权”方案均不同。方案选择不影响版权法控制内容交互式传播行为的本质。经考察,“信息网络”的表述并未对权利的适用环境有所限制,所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表述也并不影响权利的本质。第四章是对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的既有标准的评析,包括对既有标准的理论评析与既有标准的的应用考察两部分。对既有标准的六项标准进行评析:用户感知标准系主观标准,不具备客观性和确定性;服务器标准系技术标准,具有时代局限性;实质替代标准系竞争法标准,脱离了版权侵权审判的逻辑;实质呈现标准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二分法被质疑混淆了版权法规制行为与规制行为效果的区分;控制标准的行政法色彩过于浓重;传播源标准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解释难以实践。既有标准的应用结论是,聚合盗链行为因能够引导用户对非公开服务器访问,依任何标准均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加框链接行为依服务器标准和传播源标准无法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但二者行为的侵权表现和严重程度没有实质差别,若因技术实现路径不同而被予以分别定性与法律的调整功能不符,因此需要探索新的侵权标准。第五章介绍了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标准的创新和应用,提出了内容显示标准,并在该标准下对视频聚合平台的版权侵权结论进行认定。在内容显示标准下,任何在网页、移动客户端等界面向公众显示版权作品内容,并且使公众能在其选定的时间、地点依其需求获取作品的,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该标准实际上将判断的关键置于传播效果上,符合国际公约对“提供”(Making Available)的解释,在事实层面也更契合作品数字化传输的技术事实,在法律层面也符合绝对权保护的要求,是一项具有可行性的客观标准。以侵权行为是否落入版权专有权利的范围为判断标准,可以将版权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二类侵权行为的认定规则具有差异。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条件有二,一是符合版权侵权的构成要件,二是相关行为不适用版权限制制度。版权间接侵权的认定则需行为人主观具有过错,并且具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的技术的开发者或转让者不构成帮助侵权。结论是,在内容显示标准下,聚合盗链行为和加框链接行为构成版权直接侵权。普通链接行为的被链接对象若是合法传播的视频网站,没有侵权嫌疑;被链接的对象若是传播侵权作品的视频网站,当二者在内容提供方面有合作关系或者利益分配关系时,普通链接平台会因违反了更高责任的注意义务而构成间接侵权。此外,聚合盗链平台和加框链接平台还会因违反版权法禁止性规定而承担版权责任,在技术措施保护制度方面,聚合盗链行为的技术实现决定了其违法的必然性;在版权标识保护制度方面,二类视频聚合平台的行为违法性应个案认定。第六章提出了完善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的建议。本文认为,对视频聚合平台的版权侵权不能准确认定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排他效力的认知不完善,二是版权财产利益和版权侵权的本质的认识不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排他效力体现在“行为”和“资格”两方面。版权人不仅能排斥他人对作品内容的相同性质的使用,还有权决定该权利许可或权利转让的对象。对内容提供行为和技术提供行为的认知仍应回归法律调整利益分配的本质目的,只有具备被动性、后发性、非可控制性的行为才游离于版权人的控制之外,从而对聚合盗链行为和加框链接行为非为技术提供行为的性质予以证实,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行为的主体构成对“资格”排他效力的损害。此外,上述行为的性质还能从是否遭受版权财产利益侵害的角度进行认知。版权财产利益的本质是版权人享有的以特定方式利用作品的控制力及让渡作品的利用获得的对价。当权利让渡对象为视频网站时,权利让渡内容主要是是信息网络传播权。聚合盗链行为和加框链接行为的效果实质性弱化了权利人的许可能力,削减甚至阻碍了版权人凭借“信息网络传播权”可获取的对价,构成对版权利益的损害。综上,将上述行为纳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制范围是正确且合理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以内容显示标准作为统一的侵权标准。

二、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交互式主页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交互式主页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脑卒中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多通道肌电的脑卒中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1.2.2 阵列型肌电的脑卒中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1.2.3 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脑卒中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1.2.4 康复信息化平台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原理与技术
    2.1 脑卒中康复训练
        2.1.1 临床康复训练
        2.1.2 交互式康复训练
        2.1.3 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2.2 康复训练动作识别算法
        2.2.1 经典机器学习算法
        2.2.2 卷积神经网络
        2.2.3 循环神经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通道表面肌电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3.1 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融合注意力模型的识别
        3.1.1 卷积神经网络层
        3.1.2 循环神经网络层
        3.1.3 时间注意力机制
    3.2 多通道表面肌电数据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阵列型表面肌电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4.1 基于并行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
        4.1.1 并行卷积神经网络
        4.1.2 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
    4.2 阵列型表面肌电数据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模态数据融合康复训练动作识别
    5.1 基于双路多尺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识别
        5.1.1 双路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5.1.2 多尺寸卷积神经网络
    5.2 多模态融合数据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6.1 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需求分析
        6.1.1 功能需求
        6.1.2 非功能需求
    6.2 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设计
        6.2.1 系统架构设计
        6.2.2 数据库设计
        6.2.3 功能架构设计
    6.3 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实现
        6.3.1 开发技术框架
        6.3.2 平台实现及效果展示
    6.4 脑卒中康复训练平台测试
        6.4.1 测试环境
        6.4.2 功能测试
        6.4.3 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1.2.1 移动医疗App研究现状
        1.2.2 医疗信息技术的影响
        1.2.3 移动医疗使用和用户行为改变
        1.2.4 金钱激励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1.2.5 非金钱激励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1.2.6 游戏化与用户行为改变
        1.2.7 个性化服务与隐私顾虑
        1.2.8 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3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我决定理论框架
    2.1 动机、激励与行为理论
        2.1.1 动机
        2.1.2 激励
        2.1.3 行为理论
        2.1.4 动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2.2 自我决定理论
        2.2.1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2.2.2 自我决定理论在健康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2.3 动机激励策略
        2.3.1 正向激励策略
        2.3.2 隐私顾虑负向激励
    2.4 研究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研究假设
        3.2.1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有效性
        3.2.2 慢性病移动健康App个性化服务有效性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平台介绍
        3.3.2 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
    3.4 实验数据和分析
        3.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3.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3.5 作用机制分析
        3.5.1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
        3.5.2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对患者使用行为的影响
    3.6 分析结果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正向激励研究-金钱激励
    4.1 问题描述
    4.2 研究假设
        4.2.1 游戏化激励对用户行为影响
        4.2.2 金钱激励对用户参与的影响
    4.3 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4.4 实验数据与分析
        4.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4.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4.3 作用机制分析
    4.5 分析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正向激励研究-非金钱激励
    5.1 问题描述
    5.2 研究假设
        5.2.1 量化自我激励对用户参与有提升作用
        5.2.2 社会规范激励对用户行为有正向影响
    5.3 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5.4 实验数据与分析
        5.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5.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4.3 作用机制分析
    5.5 分析结果讨论
    5.6 正向激励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负向激励研究-隐私顾虑
    6.1 问题描述
    6.2 研究假设提出
        6.2.1 隐私保护机制对移动医疗App患者个性化服务选择的促进作用
        6.2.2 隐私保护机制与移动医疗App非个性化服务选择的冲突
        6.2.3 疾病严重程度对移动医疗App个性化服务选择的调节作用
    6.3 自然实验研究设计
    6.4 研究数据与分析
        6.4.1 数据和变量
        6.4.2 实证模型
        6.4.3 实证分析结果
        6.4.4 稳健性检验
    6.5 分析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一实验截图
附录B 研究一实验对象招募公告
附录C 研究一问卷调查内容
附录D 研究二实验截图
附录E 研究三实验截图
附录F 研究二、三样本分布平衡检验
附录G 关于个性化服务访谈提纲以及代表性观点
附录H 关于个性化服务问卷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交互知识图谱
        1.2.2 国外信息交互研究进展
        1.2.3 国内信息交互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信息交互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内涵
        2.1.2 新媒体的分类
        2.1.3 新媒体的特征
    2.2 信息交互的相关概念
        2.2.1 信息交互及信息交互行为的概念
        2.2.2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
        2.2.3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
    2.3 信息生态的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的内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3.5 信息生态位
    2.4 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
        2.4.1 企业与用户交互采用的新媒体类型
        2.4.2 企业与用户新媒体交互具备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
    3.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
        3.1.1 用户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动机
        3.1.2 企业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交互动机
        3.1.3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动机模型
    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生态系统
        3.2.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因子
        3.2.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链
        3.2.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位
    3.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信息生态要素
        3.3.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生态要素模型
        3.3.2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主体要素
        3.3.3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客体要素
        3.3.4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环境要素
        3.3.5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的技术要素
    3.4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机理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
    4.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问题的提出
    4.2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特征模型
        4.2.1 社会网络分析
        4.2.2 信息交互特征模型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1 研究样本选择
        4.3.2 数据采集及处理
    4.4 数据分析结果
    4.5 讨论分析
        4.5.1 转发与被转发行为分析
        4.5.2 关注与被关注行为
        4.5.3 评论与被评论行为分析
        4.5.4 信息互动行为的凝聚性分析
        4.5.5 信息互动中交互词频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
    5.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影响因素的提出
    5.2 信息交互影响因素模型
        5.2.1 沉浸理论
        5.2.2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
        5.2.3 模型构建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5 数据采集及处理
        5.5.1 样本选择
        5.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5.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新媒体平台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2 新媒体信息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3 新媒体服务质量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4 沉浸体验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5 个体认知对用户信息交互满意度的影响
        5.6.6 用户新媒体信息交互满意度对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6.1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问题的提出
    6.2 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3 评价指标设计
        6.3.1 信息人维度
        6.3.2 信息维度
        6.3.3 信息技术维度
        6.3.4 信息环境维度
    6.4 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4.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6.4.2 构造判断矩阵
        6.4.3 指标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6.5 基于FCE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方法
        6.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6.5.2 基于FCE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效果评价过程
    6.6 实证分析
        6.6.1 样本数据的选择
        6.6.2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6.6.3 评价结果讨论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
    7.1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模式问题的提出
    7.2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2.1 用户生成内容信息交互模式
        7.2.2 抖音短视频UGC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3 “智能+”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3.1 “智能+”信息交互模式
        7.3.2 百度“智能+”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4 “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及案例
        7.4.1 “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模式
        7.4.2 海尔“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案例分析
    7.5 三种模式的案例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引导对策
    8.1 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策略问题的提出
    8.2 基于信息人的企业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8.2.1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综合水平
        8.2.2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综合素养
    8.3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对用户服务策略
        8.3.1 提高企业新媒体应用水平和系统质量
        8.3.2 提高企业综合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8.4 基于信息环境的企业新媒体消费升级引导策略
        8.4.1 引导新媒体宏观环境下的信息消费升级
        8.4.2 引导新媒体微观环境下的信息消费升级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
        1.1.2 居家养老服务与网络消费模式融合发展
        1.1.3 老年人网络消费需求与体验之间存在不平衡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老年人网络消费平台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老年人移动交互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及研究对象分析
    2.1 交互体验相关理论
        2.1.1 交互体验
        2.1.2 交互体验与心智模型
        2.1.3 PACT:交互式系统设计分析框架
        2.1.4 交互体验的度量指标
    2.2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消费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2.2.1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的界定
        2.2.2 面向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的消费类APP
        2.2.3 居家养老服务类APP现有产品设计分析
    2.3 基于PACT框架的交互体验分析
        2.3.1 P—居家独立养老人群分析
        2.3.2 A—网络消费行为分析
        2.3.3 C—居家养老场景分析
        2.3.4 T—交互技术运用分析
    2.4 交互体验要素与心智模型要素对应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交互体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 影响目标用户网络消费交互体验的设计要素定性研究
        3.1.1 预调查阶段
        3.1.2 观察与访谈阶段
        3.1.3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3.1.4 影响因素的提取
    3.2 影响目标用户网络消费交互体验设计要素的定量研究
        3.2.1 研究的内容
        3.2.2 研究的方法与实施
        3.2.3 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4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
    3.3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心智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消费类APP交互体验优化设计策略
    4.1 认知匹配
        4.1.1 用隐喻设计满足节点适配
        4.1.2 将情境引入创造途径适配
    4.2 引导反馈
        4.2.1 行为引导明确、连续、友好
        4.2.2 行为反馈积极、及时、易感知
    4.3 内容呈现
        4.3.1 “主次分明”地展示信息
        4.3.2 “删繁就简”的页面布局
        4.3.3 信息流动的可视化处理
        4.3.4 信息展示与使用情境相匹配
        4.3.5 商品展示图片风格统一
    4.4 容错机制
        4.4.1 风险的规避
        4.4.2 失误的扭转
        4.4.3 错误的修正
    4.5 情感回馈
        4.5.1 合理运营与宣传,引导健康、科学的消费风气
        4.5.2 拓展居家养老群体的社交网络
    4.6 本章小结
5 交互体验优化“拐棍网”APP设计研究
    5.1 “拐棍网”概况介绍
        5.1.1 目标用户及发展现状
        5.1.2 “拐棍网”APP功能及内容介绍
    5.2 现有版本内容层体验的分析与优化
        5.2.1 产品战略维度分析
        5.2.2 产品范围维度分析
        5.2.3 内容层交互体验的优化
    5.3 现有版本行为层体验的分析与优化
        5.3.1 产品结构维度分析
        5.3.2 产品框架维度分析
        5.3.3 行为层交互体验的优化
    5.4 现有版本形式层体验的分析与优化
        5.4.1 产品视觉维度分析
        5.4.2 形式层交互体验的优化
    5.5 “拐棍网”APP交互体验优化设计评估
        5.5.1 优化设计评估
        5.5.4 优化设计评估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后续研究的可能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认同度指数具体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一、政府形象塑造
        二、公共危机治理
        三、公共政策传播
        四、政府信息服务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分众传播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基于用户体验的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问卷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统计分析法
        1.3.5 眼动追踪实验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舞台影像作品研究综述
        2.1.1 舞台影像作品概念界定
        2.1.2 舞台影像作品研究现状
    2.2 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2.2.1 用户体验要素
        2.2.2 用户体验模型研究
    2.3 服务设计研究综述
        2.3.1 服务设计方法
        2.3.2 交互式服务设计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内容与特征
    3.1 舞台影像作品发展趋势
    3.2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内容与流程
        3.2.1 上海OmS剧场
        3.2.2 北京中间剧场
    3.3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优缺点
        3.3.1 渠道选择
        3.3.2 剧目推介
        3.3.3 购票机制
        3.3.4 线下情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模型构建
    4.1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分析
        4.1.1 用户群分析
        4.1.2 目标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
        4.1.3 目标用户观演阶段分析
    4.2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的影响要素
        4.2.1 用户体验要素选取的原则与步骤
        4.2.2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影响要素选取
    4.3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的评价指标
        4.3.1 本能层
        4.3.2 行为层
        4.3.3 反思层
    4.4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模型构建
    4.5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要素实证分析
        4.5.1 预测试
        4.5.2 数据收集与数据基本层面分析
        4.5.3 用户体验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4.5.4 用户体验影响要素的回归分析
        4.5.5 不同样本属性对研究变量的影响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服务设计与评价
    5.1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设计分析
        5.1.1 利益相关者和核心用户群需求分析
        5.1.2 结合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模型确定设计策略
    5.2 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服务系统
        5.2.1 服务流程设计
        5.2.2 关键服务流程叙述
        5.2.3 服务系统及其运作
    5.3 关键触点设计——“OmS剧院”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
        5.3.1 “OmS剧院”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框架设计
        5.3.2 “OmS剧院”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原型设计
        5.3.3 “OmS剧院”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界面设计
    5.4 测试与评价
        5.4.1 测试设计方案
        5.4.2 测试流程
        5.4.3 测试分析与评价
        5.4.4 设计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限制与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关于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的用户访谈
附录2 关于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用户体验的调查问卷
附录3 “OmS剧院”小程序设计说明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就

(9)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性用户体验量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综述
3 实验设计与实施
    3.1 实验对象选取
    3.2 实验任务设计
    3.3 实验实施
        3.3.1 预实验
        3.3.2 实验实施
4 数据统计分析与讨论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4.3 实验讨论
        4.3.1 任务成功等级
        4.3.2 任务时间
        4.3.3 迷失度
        4.3.4 错误数
        4.3.5 任务总评分
    4.4 问卷设计
    4.5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4.5.1 A大学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1)A大学问卷信度检验。
        (2)A大学效度检验。
        4.5.2 B大学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1)B大学问卷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6、表17所示:
        (2)B大学问卷效度检验。 对B大学问卷的效度分析结果如表18所示:
    4.6 问卷结果分析
        (1)任务3检索类信息服务用户体验结果比较如表19、表20所示:
        (2)任务4咨询类信息服务用户体验结果比较见表21、表22。
        (3)任务5推荐类信息服务用户体验结果比较如表23、表24所示:
        (4)任务6通知类信息服务用户体验结果比较如表25、表26所示:
        (5)任务7传统类信息服务用户体验结果比较见表27、表28。
5 优化建议
    5.1 奠定服务基础,加强传统信息服务
    5.2 优化服务流程,避免重复操作
    5.3 增加站内搜索,凸显服务模块
    5.4 强化有效沟通,切实解决用户问题
    5.5 挖掘个性特征、提供深度服务
6 结论
作者贡献说明:

(10)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主要创新
第一章 视频聚合平台及运行模式解析
    第一节 视频聚合平台的界定
        一、视频聚合平台的缘起与发展
        二、视频聚合平台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视频聚合平台的模式分类
        一、普通链接平台模式
        二、聚合盗链平台模式
        三、加框链接平台模式
    第三节 视频聚合平台的盈利途径
        一、单纯提供技术服务方式的盈利
        二、非单纯提供技术服务方式的盈利
第二章 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的困境
    第一节 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纠纷的司法实践困境
        一、法律适用不一:版权法与竞争法的选择
        二、事实认定不清:“深度链接”概念的误解
        三、侵权客体混乱:诉争中的版权权益的厘清
    第二节 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纠纷的理论困境
        一、权利内涵模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争议
        二、侵权标准多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标准冲突
第三章 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客体的剖析
    第一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流变
        一、国际条约中的“向公众传播权”
        二、典型立法中的“向公众传播权”
        三、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沿革
    第二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本质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制范围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表达方式
第四章 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的既有标准考察
    第一节 既有标准的理论评析
        一、用户感知标准评析
        二、服务器标准评析
        三、实质性替代标准评析
        四、实质呈现标准评析
        五、控制标准评析
        六、传播源标准评析
    第二节 既有标准的应用考察
        一、既有标准的应用结论
        二、既有标准的应用分析
第五章 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标准的创新与应用
    第一节 内容显示标准的理论构建
        一、内容显示标准的内涵
        二、内容显示标准的确立依据
    第二节 内容显示标准下的版权侵权认定路径及结论
        一、视频聚合平台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
        二、视频聚合平台版权间接侵权的认定
        三、视频聚合平台其他版权违法行为的认定
第六章 完善我国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的规则
    第一节 厘清版权财产利益及版权侵权的本质
        一、版权财产利益的内涵
        二、版权财产利益的实现
        三、视频聚合平台损害版权财产利益的论证
    第二节 重新审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排他效力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排他”与“资格排他”
        二、视频聚合行为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论证
    第三节 统一侵权认定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交互式主页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脑卒中上肢康复训练动作识别的研究[D]. 任志扬.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D]. 党媛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与用户的新媒体信息交互研究[D]. 韦雅楠. 吉林大学, 2020(01)
  • [4]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优化研究[D]. 王宏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用户体验的舞台影像作品推介平台服务设计研究[D]. 纪静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性用户体验量化的实验研究[J]. 钱蔚蔚,冯稚颖.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1)
  • [10]视频聚合平台版权侵权认定研究[D]. 王小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应用于“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的交互式主页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